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白鹿原》读后感

时间:2021-03-31 09:40:5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白鹿原》读后感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鹿原》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白鹿原》读后感15篇

《白鹿原》读后感1

  故事之所以生动感人,自认为是因为作者深刻而不失客观的绘制了一个典型中国农村变迁史,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农民故事。也不晓得随时间流逝,还有多少人可以领悟那段我们的祖辈和父辈曾经走过的岁月,那些生活,那些平凡的往事,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情,那些与命运的抗争?在这片神奇的白鹿原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被历史湮没的芸芸众生,一段段欢愉与苦涩,幸福相伴苦难而生。一生有多少悲愤?欢爱总是太短 。岁月如梭,寻觅往往不及。生活从来就是一部斗争史,与人斗,与族人斗,与社会斗,与自己斗…忙忙碌碌,一生不消停。怎耐世事变迁,朝代交替,风卷残云,一个人要经历多少生离死别,多少醉生梦死?苍天不遂人愿,大地白雪皑皑。多少人,其实只是默默承受着生活给予的一切,没有怨气,没有反叛,直至生命的终结。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出闹剧,你刚下台他又上场,折腾不已。爱恨情仇,恩怨纠葛,终将归于尘土。生命的代价难道就是为了证明那并不高远的誓词?这世上,千年不变的是人性。人之初,性本恶。社会运动只会让人愈发变得狡诈与险恶!春去秋来,原上的麦子熟了又割了,县里的事情一茬又一茬,看世事如烟,身处其中,到最后,一切却又仿佛与己无关,或者说于己已经没有了意义。回忆当年在校园读此书时,隐隐感觉到的更多是原上的传奇与生不逢时的悲情运势。

  而此时,我却在想,这尘世间的苍凉与人生的无奈又岂是今日我等所能一笑而过的?放下,做当前所能做的一切事吧!一生不变的高贵就是心中永远有爱!承受自己所不能的承受,直至我们的身体归于尘土。

《白鹿原》读后感2

  白鹿原,觉得应该是因为有祥瑞之物“白鹿”而得名,先后看过路瑶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对于陕西作家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觉得他们的作品更容易产生共鸣,许是都为陕西人的缘故。白鹿原刚开始一直没看进去,语言相对路遥的作品来说有些粗俗露骨吧,一直很难接受,不过到后面应该是看进去了,也能接受了。

  最让我触动的是白嘉轩,刚开始看到这个人物,六娶六丧,莫名想到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的老爷,封建社会中的大老爷。可是后面的一切让我改变了这种看法。始终如一,坚持白家的立身纲纪,家教严,在那样一个社会坚持自己的原则实属不易,被黑娃打断腰,孝文道德败坏,损失家风,真的是命苦啊!接二连三的打击他还是坚持自己的仁义道德,在黑娃两次入狱都积极去营救,坏人就是在这个时候变好的,他给予犯错的人一定的宽容,以德报怨,这也许是一个正面人物的标配,但过去也许就有这种人,正直,坚持自己的原则。

  另外就是鹿兆谦的改变,闯荡半生,混帐半生,糊涂半生,最后想念书求知活得明白,做个好人,认祖归宗,回归信仰。没想到他是这样的黑娃。别人是先趸下学问再出去闯世事,黑娃是闯过了世事才来求学问;别人趸下学问为发财为升官,黑娃才是真个求学问为修身为做人的。这也许就是求学的最高境界吧,修身养性,可是现在很难做到了~

  小时候看剧到长大看书一直有一个习惯就是想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其实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好人,也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坏人,每个人做出的行为都是当下环境自己的一个最原始f的冲动,道德观,价值观不同行为不同而已

《白鹿原》读后感3

  读完感觉这就是一部中国农村的近代史。白鹿原上,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统治势力的更替,农村社会由治到乱的一个过程。本来在旧封建的儒家礼教的统治下,一切似乎井然有序,但在一切太平的表相下又潜藏着各种矛盾冲突。田小娥作为妾(中华文化独有的家庭身份)倍受来自家庭的歧视和大老婆(妻)的欺辱。黑娃虽然作为忠实的长工鹿三的儿子得到东家的特殊照顾,可以和东家的儿子孝文孝武等一起去家族祠堂里读书等,但他体会到的却是各种生而不平等,东家孩子眼里很平常的零食冰糖,在他却是觉得自己没有权力享用之物。

  人在欲望和道德之间苦苦挣扎,如果守住了道德或者不被人发现突破了道德底线的行径,你就是正人或君子。否则你就是千夫所指,甚或有性命之忧。这种严苛的生活、劳动准则,造就了中国绵延几千年文明的成果。中国人从出生就处在克服种种欲望的人生修炼之路上了,"存天理,灭人欲",正是中华文化的精要。在这种近乎严苛的修炼人生,构成了中国人的信仰和终极追求,不显山不露水,似乎与宗教无关,实际上中国人自觉地采用了揉合了佛道种种宗教与儒家生活哲学后的宋明理学,从求神佛不如求诸于内的改变,使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获得了从宗教束缚中的解放,走向了以生活规则为主要內容的自我约束一一一自我信仰的道路。在这条路上,社会眼光之下而不是神佛的审视,人们是充满着希望,克服着生理上心理上种种痛苦的折磨走完人生的。这就是《白鹿原》里的故事。

《白鹿原》读后感4

  就在不久前,《白鹿原》这本书刚刚读完,结束后,最大的感觉是不舍和遗憾。不舍的是故事太精彩,不想结束。那遗憾的就是结局太过悲怆,读完后有一种说不出的辛酸,涌上心头。

  陈忠实,三个大字印在书脊上。他的书我是第一次读,全书很长,并不是因为文章冗繁,而是因为每一章节的内容都及其富有真实性、戏剧性。全书人物很多,并不能直接说出谁是主人公,但这么多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各具特色,都能充分地表现出来,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形象,早已烙印在心里。全书笔触很犀利,凡是读过一遍的人,都会认为里面有的情节是露骨的,描写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也许正如陈老的文字一般无二。全书从头至尾都散发着一种凄惨的感觉,看了之后,不免心情低落,以至于我每天都在为他们的命运担忧,让人身临其境,想他们所想,爱他们所爱。

  除此,小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我喜欢“巧夺风水地”的算计和得意;我喜欢“交农事件”的豪迈与畅快。我厌恶“亲翁杀媳”中的封建残余未清除;我厌恶“饥馑爆发”时的伐神取水。封建的力量是多么可怕,多么会剥蚀人心!爱与恨的交织,信仰与亲情的纠缠,世风日下,肮脏的世道,使多少人坠入无底深渊。

  说了这么多,还没有具体介绍故事。本书所讲述的是陕西省,渭河平原上一座小村镇里所发生的人和事。白鹿原上有白,鹿两个姓氏的家族,这也是全书的核心,写的,便是白鹿两家上下三代的争斗。多少年过去了,白鹿原上王旗变幻,翻云覆雨,古老的土地在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战争中颤栗。

  全书讲述了二十世纪初至建国初期的故事。一系列历史线索就此展开,这也正是我喜欢它的另一个因素。

  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什么叫做立意高远,什么叫做深明大义,什么叫做家国天下,什么叫做父母兄弟,什么叫做真正意义上的《白鹿原》。

《白鹿原》读后感5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陈忠实在这部四十多万字的小说开篇引用了巴尔扎克的这句话,而在读完《白鹿原》后,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此话的贴切,黄土塬上的一段历史,借这部小说充分展现。

  起篇的情节是神奇甚至有些荒诞的,配角冷先生借独特诡异的治病方法、男一号白嘉轩借连娶七房女生的壮举、关键人物朱先生借游学南方的奇趣经历、故事主场景白鹿原借有关白鹿的神妙传说闪亮登场,抓人,一下子将我拉进小说。

  之后,作者着力描绘的便是原上人们的生活,家庭的纷争、家族的争斗、改朝换代的动荡一一上演,人物众多,事件繁杂,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逐渐明晰,看这一段,我感觉是在观赏一幅渐渐展开的塬上风情画卷,但,作者的用意绝非如此简单,在一个个故事的推进中,他已经将小说中的人物按信仰、按人生观进行了自然的划分,同样出生在那片黄土塬上的人们,开始渐行渐远。

  清廷倒台、军阀混战、民国建立、国共合作、合作破裂、两党相争、抗日卫国、解放、文革,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将小说情节逐级推向高潮,故事的重点似乎也从老一代逐渐转移到新一代的已经走出白鹿原的青年身上,他们或国或共、或由共变国、或由国变共、甚至由土匪变国又变共,起伏跌宕,好不热闹,其间有情爱、有亲情、有义气、有传奇、有历险、有机缘、有命运,有的东西太多,太重,重的让我渐渐觉得托不动这32K的印本。

  到了最后,这些走出黄土塬的人又以各自不一样的方式回到了原上,或发达、或落魄、或存活、或死亡。白嘉轩老了独眼了、鹿子霖疯了死掉了,大剧落幕,戛然。

《白鹿原》读后感6

  好长时间没有阅读小说书了,当下放下手中的事,捧读一本引人入胜的《白鹿原》,久久回想和感悟。

  只有静下心来认真阅读细细品味,才觉得作者的用心写作好比一块口香糖嚼在嘴里越嚼越有味,恨不得一口气看完这本书。

  这篇小说发生在陕西省蓝田县西蕴藏着浓郁的关中风情。反映的是中国文化,反映农村人的心理素养,尤其存在着半个时期漫长历史,沉淀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组成白、鹿两大家族。通过故事人物的描述,如此真实、透明、写得实事求是。

  白、鹿两大家族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生存繁衍。随着时代的变迁,两大家族以及周围所发生的各种变化而改变不同的命运。

  一书主人白嘉轩是个典型淳朴、善良、地道的庄稼汉,是个循规蹈矩的保守派,是两大家族的代表族长。他虽然文化不高,但明白事理,受过封建思想的洗礼,有担当、有责任感。自己没有文化如果遇到最积极不能解决的事,则请教有文化有见识的人作参谋。白老汉尊重有文化的人,要求自己的子女从小读书,懂得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理。我喜欢老实巴交的白嘉轩。

  讨厌书中的鹿子霖,一个趁人之危、阴险狡诈、诡计多端的小人。害人害己,埋下的因果最终还是要还的。读完此书,回味无穷,最大的体会就是善有善报。白、鹿两家的命运结局截然不同,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

《白鹿原》读后感7

  我是一个平时很不愿意读书的人,看这些我认为像“天书”一样的文字,确实让我有些头疼,尤其是文学类,觉得很是乏味。但是在不经意间,看到了这本小说,起初觉得它的名字很特殊,有一个“鹿”字,在猜想,是不是跟动物鹿有关系呢?因为好奇,随手翻了几页,就仿佛身临其境一样。

  到后面才知道是陈忠实先生的作品,它的史诗性和那恢宏的气势。从清朝末年到解放以后,这一部是记忆了中国近代史清朝末年的革命运动。是民国时期的军阀混乱,国共合作北伐,宁汉合流后的白色恐怖,抗日战争时期的血雨腥风,内战时期国共之间的殊死搏斗……不仅将这些历史性的事件生动的体现出来,并且把文章脉络转向了农村。

  小说主要以白鹿两大家务的兴衰荣辱为主,描绘了半个世纪三代人,生死浮沉的历史画卷,古老的“白鹿原”在此起彼伏的明争暗斗中变得伤痕累累,惨不忍睹。

  有的人物,让人十分喜爱,却也有让人恨之入骨的。正是因为这些反差极大的人物性格,鲜活的人物形象,才会完美的构造出,这么一本生动,有影响力的书《白鹿原》。

  前段时间,《白鹿原》被拍成了电视剧,更是让更多观看的群众,知道了这本书的精髓,更是了解了,当时清朝末年到解放时期的现状。

  《白鹿原》中的经典语句,如,陈忠实先生说的一句话;“它可以更好的交会你如何去做人,怎样去生活,让自己强大。”但是,陈忠实先生的还有一句话我想要送给大家“我们还得学会容纳仇恨”。

《白鹿原》读后感8

  静静地合上棕褐色封皮的《白鹿原》,我深吸了一口气,微闭着眼睛,用命运绣下的民族秘史似乎就在我眼前。

  小说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带有乡土气息的一个个人物,陈忠实老先生用心血将他们写活了!仁义大度的白嘉轩,斥退二十万清军的朱先生,恩怨分明的仆人鹿三,甚至那损人不利己的鹿子霖也被刻画的淋漓尽致。

  其实,《白鹿原》描绘的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所经长达半个世纪的现实主义画卷之中隐藏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

  历史不可能时刻都产生喜剧,总会有人被时间埋没。《白鹿原》中这一点可以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没有人是绝对正义的,七情六欲不停地打击着书中之人的防线。“义主”白嘉轩也有使用毒计的时候,田小娥,鹿子霖,黑娃亦在善与恶之间徘徊,他们只是为了要活下来。就如同宗城评到“你很难对书中人物进行道德审判,或者圈定他们坚持何种信仰,保持何种立场,活着可能就是他们的立场。”在那个混沌之中的时代,旧秩序早已残破不堪,而新秩序也没有建设的时期,换作是我,我也会为自己而活!陈忠实先生通过他的文字让我体会到了本是虚构的小说竟是如此真实!

  《白鹿原》给我了不少启示,鹿兆海因与白灵革命道路不同而分开,他的英勇抗日、浴血杀敌,竭力完成了老师给予他的任务,他也拥有野心,渴望权利,人何尝不是分部去看的,这正是《白鹿原》教会我的—看待人与物须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了解。同时,《白鹿原》给我了前进的动力,生命之中会有许多困难与挫折,但是坚持着,努力着,就会战胜一切,充满希望地活下去!

  每个人都会在自己孩提之时说,我如何如何却不是你如何如何。因为人在当初总会以自己为中心,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得不融入社会这个巨大熔炉中,福祸被命运拨弄,而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白鹿原》将与我相伴一生,令我克制自己的欲望,使我尽力了解人的本性。我要活出自我,为自己而活!

《白鹿原》读后感9

  此书《白鹿原》已经是93年买的了,当时正等候在伊势丹工作的发小下班,在淮海路思南路口的书店买下。后来被张菊偶尔看见,称此书她心宜已久,呵呵,我也忘了当时有没有借给张菊看过。

  那时初阅,并未写下任何读后感想。近时听闻将拍成电视,再次拾来重温,真谓之好书。

  正直、高风的白嘉轩,教子有方。将祖辈流传下来的一则故事,作为代代相传勤勉、亲切、认真地处世态度。

  鹿子霖:祖上以行乞为生。终于有了一位能忍气吞声的人物,成了镇上数一数二的大厨,闻名威震京都。可是他并没有忘记那个曾经让他百受屈辱的炉头,雇了五个乞丐对他进行了更加残忍的报复。这就是鹿家传授下来的贬意精神。

  朱先生:白嘉轩的姐夫,当地知名学者。曾一度怀着抛头颅、洒热血的热情冲去战场,行程刚开始却被告之自己的学生是因为内讧而死。一夜白头,从此再不晨诵,“读书无用”也!

  黑娃是个特曲折的人物,少时缺少耐性,又因为强烈的自卑感走了那么一段弯路。书的作者认为是坏女人(田小蛾)害了一个好男人(之后又用一个好女人来证明这一点)。年过而立,突然醒悟重拾学涯,被朱先生收受为关门弟子、最喜爱的学生。这个人物有很多面可表现 ,呵呵。

  我最佩服的女性是白嘉轩的妻子,整书对她的细节描述屈指可数。重点就是那段她得了瘟疫后淡定心态和表现描写。让我由衷的佩服。她直至自己失明前,缝完了自己的入殓衣。望着从未伺候过自己的丈夫,因为她的离开从此将自己收拾一日三餐,她只是用沉默代替哭泣。

  娱乐新闻说已经挑选好女主角“田小蛾”的人选,不知那位能否演活这个“妖孽”。

  重温旧梦,其味甚甘!

《白鹿原》读后感10

  信仰,这个东西真的很奇怪,身处信仰中间时,你自感一切都是顺应天时,旁人看来,充其量是为之而之。

  一旦,信仰碰撞到生命,谁对谁非?一个群体里,总有人干着背道而驰的事,顺应潮流,推动发展的是背道而驰的人还是一直顺应潮流看不见方向的?总会有一次错误,让你觉醒,看清楚这世界。有的人,一生做着无愧于心的事,任何事任何人都能原谅,这样的人心有多豁达?我似乎未曾遇见过,遇见到的也是类似同情遭遇,某种意义上也算得上,一种好人,少见的好人。

  不在人后嘲讽嚼舌根,做到的人更少!白子文是我最厌恶的一个人,有这样的家教出来的,原本带着一种羡慕眼光,而后,是不是都会拜倒在石榴裙下?女人,贯穿整部戏,从白嘉轩结婚,黑娃一开始的迷恋,芒儿的逃亡,鹿子霖那么多的干亲,兆海说的不再婚娶到遇见相似灵的婚姻,对于鹿贺氏,某种程度上,我感觉她是渺小而伟大的,为了挽救鹿子霖,一人担当,两个儿子们都不在身边,完全活成了只有爱情的模样,终究爱情你,不是你情我愿就行,还得有她情我不愿,才能活得下去。

  鹿贺氏烧香拜佛的`信仰,兆鹏共产主义的信仰,兆海看不见希望投奔国民党的信仰,朱先生一生无愧于心的信仰,黑娃及时转变,看清时事的信仰,鹿勺子为了更好立世逼迫自己做事的信仰,白子文唯利是图的信仰,还有那么多为了生活下去不得不做苟且之事的人的信仰,暂且迷失的人,那么多信仰,总有一种适合生活,过的好与不好,只有,自己知道。

《白鹿原》读后感11

  很久没看这么长的小说,很多地方写的特别细节,比如人的内心,比如某些动作,有时候在想如果作者陈老没经历过应该是写不出来的,不过有时候又怀疑不在一个年代怎么会能描述的这么细腻。

  小说的故事和人名有时候会让我穿越到平凡的世界,透过这渭北平原的一个小县一个小村来看出整个大历史背景下的更换,有政治斗争,有革命斗争。

  刚开头看到白鹿,本以为后面会有某种大机遇或者化险为夷的故事,但是出乎意料,白灵死的时候出现了白鹿,朱先生死的时候也出现了白鹿,没有惊喜,也许白鹿只是一种象征,象征着白鹿原上一个不平凡的生命消失。

  不论哪个时代,即使再穷再落后,教育还是被人重视的,所以人们敬重朱先生,有点神化,可以预知未来,但是却代表着白鹿原的魂。

  白嘉轩是把硬骨头,一生光明磊落,穷也不会坏了他的规矩,就像他说的一生做的唯一见不得人的事就是跟鹿家置地。他一生恪守着封建家规,族规,虽有时候过于迂腐,但他的人品绝对过硬。别人做错时不论谁就算自己儿子绝不手软,但是只要改了错,哪怕曾经伤过自己的会毫无余力去救。从不凑热闹,不嚼耳根,鹿子霖相比之下是个有些龌龊的小人。

  作者没有加入个人感情去偏袒某个人,白灵的死收的有点紧,田小娥算是白鹿原不可或缺的角色,死的也平平淡淡。想象着黑娃最后能成就一些东西,最后也死了,有点小人之心的白孝文最后成了县长。

《白鹿原》读后感12

  小说主要是以白鹿两大家族的兴衰荣辱为主,写的是三代人生死浮沉,明争暗斗的一幅历史画卷,陈忠实老先生不论在人物方面还是在环境方面都写的尤为出奇,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田小娥和白灵这两个人,我很同情田小娥,在那样的封建社会里,她的命运无疑是悲惨的,可是遇到了黑娃,她本以为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那是不可能的,在那个男权的时代里,失去的黑娃以后,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向那些人妥协,一个弱女子能有什么办法呢?她只能用自己的身体来寻求依靠,就这样的堕落下去,结局死的很惨,也是非常可悲的。

  白灵,我很佩服她,在那个女性没有任何地位的年代,她勇于冲破枷锁,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是令人敬佩的,当然她的一系列行为是为世俗所不容的,她挣扎,反抗,学习进步思想,积极投身革命,就是想摆脱封建的束缚,最令我感到遗憾的就是她和鹿兆海的爱情,让我想起《平凡的世界》里面的孙少平和田晓霞?,她们之间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可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刚开始她和兆海的爱情是多么的美好,纯真。他们两个都是接受过新思想的人,勇敢地追寻自己的爱情。可是因为两人属于不同的党派,个自的信仰不同,白灵又是一个那么坚决的人,最终导致两人分道扬镳,令人惋惜。白灵死的是那么的悲壮……

《白鹿原》读后感13

  遇到特惠电影卷30元,就去看了这场电影,小说白鹿原我很多年前就已经读过了,感觉改编成电影故事有些不真实了,脱离了小说原著的本来梗概,不如原作书写的那么好看。电影没有将小说本有年代跨度中所要说的事情:白家与鹿家的恩怨交代清楚,也少了白灵、朱先生这几个重要人物,少了一些鲜明的对比就难以显示出白嘉轩的好男人形象。本应该是拍成一部史诗般的作品,反应中国农民生活状态的史诗,最后确成为了描写田小娥受孽的一部自传。

  原著的白嘉轩可是白鹿原最厉害响当当的人物,有计谋,能忍耐!在电影中唯一能看出来的就是他,沉稳威严、凌然义气,维护祠堂的威严不让黑娃进祠堂、白孝文出了过错鞭打他、不能为鬼修庙并修塔震慑明知有自己的子孙魂魄也要将他押在塔下、对军阀的慷慨陈词。对鹿三的描写够大气确有些多,还有那个鹿子霖,书中描写鹿家男子是深眼窝长睫毛的帅哥胚子。电影的人物形象怎么看上去都有一些猥亵。也是啊缺少一些人物的改编电影里就只能用它的无耻和下作去衬托白嘉轩的伟岸高大。

  田小娥是一个漂亮的女人,我也这么认为。她的屈辱史就是中国各代历史时期浓缩的背影,见证了历史变迁中每个年代的兴衰变化。不同时期的男人有的刚毅、有的懦弱、有的奸诈、有的还有点傻。

《白鹿原》读后感14

  人物刻画了种种,貌似的反面人物田小娥,黑娃,白孝文,鹿子霖,呢田小娥作为一个女人落此下场是因为没有原则性导致一步步走向深渊吧!白孝文,怎么就感觉白嘉轩对他的打是助纣为虐呢,这个儿子的教育越硬越叛逆这是,而后的成功说实话不怎么能深入进去这个人物了,没觉得他后来就给白家长脸了!黑娃从头到尾觉得一步步剑走偏锋,对于朱先生对他的评价先实践悔恨后读书学做人真是恰到好处,人性由坏到好的转换反而对他印象越来越深刻,是践行了中华民族的知错能来,善莫大焉的传统美德吧!鹿子霖,没有他小说也就没意思了吧,各种人性的丑陋面在他身上安了一遍,不过溯源到祖宗及后代就有点理解不动了,因为着实感觉他及祖宗要求的培养后代的方式很是正确啊,而且两个儿子虽然没在老子身边,可确实是优秀的,为什么就不如白家后代不懂!

  白嘉轩,朱先生,鹿兆鹏,白灵,冷先生等等一众正面人物有个别的也可圈可点吧,朱先生是圣人,膜拜他的品性修养!冷先生侧面描写较多,舍钱救女婿给个大大的赞,会看人却怪大闺女命差吧!白灵,这个经历在当时的女子中算是丰富多彩吧,有得有失吧,性格任性能强劲儿的体验人生寻找到幸福,然而也是这骨子强劲儿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吧,两者怎么样能全乎也许是每个人毕生追求吧!白嘉轩,腰挺得太直了,也就是品性原则太锋芒毕露了吧,面对变化的心态着实值得浮躁的自己学习着宠辱不惊,有朱先生这个大导师在后面真的是够幸运!鹿兆鹏,爷们,有情怀,只是对于黑娃刚开始的任性而为及后面批评黑娃拜祠堂的举动的态度有点理解不了,脑子里浮现的是孝这个词鹿兆鹏到底是怎么看待的?

《白鹿原》读后感15

  《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一共五十万字,通过讲述白、鹿两家的恩怨,历经祖孙三代,从清末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被许多人成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我读了前面的两章就觉得作者写作手法厉害。我发现作者想呈现的是当时的中国社会和当时的中国人,回顾历史,我们真正的理解了当时的人和社会。

  主人公白嘉轩一生一共娶过七个老婆。鹿三是白家的长工,小说也是围绕着这几个人展开的。今天我就来讲下主人公白嘉轩,刚过完十六岁生日,白嘉轩就娶了比自己大两岁的村里大户的女儿,然而,一年后第一个老婆就因为难产而死,不久以后他又娶了比自己小两岁的隔壁村家境殷实的人家的女儿,然而这个女人也在不久后病死,之后又娶了几个,还是都死了,因为一直娶,一直死。白嘉轩开始相信他的命硬,所以跟着他的女人都死了。然而家里面却不在乎又陆续给他找了几个老婆,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片段,白嘉轩的父亲知道他不想再娶了,于是对家人说“那就再卖一头驴吧”,可见当时有钱人家的想法就是给家里传宗接代,直到第七个才陪完他走完了一生。

  读完这里,我觉得在那个时候的人都非常愚昧,就像《百年孤独》的马孔多小镇上的人一样愚昧,和马孔多小镇上的人一样孤独。然而在中国,那个年代很多人都是一样的,他们对生老病死看得非常平常,白嘉轩虽然觉得自己“克妻”,然而却一次次娶新的媳妇。但他行事光明磊落,又有仁义之心。

  《白鹿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但是有不同于以前的革命现实主义。最后这本书获得了97年的茅盾文学奖。白鹿原确实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

【《白鹿原》读后感15篇】相关文章:

白鹿原经典台词语录03-05

上甘岭读后感04-08

《春雪》读后感04-08

哲学读后感04-07

《将才》读后感04-06

书虫读后感04-06

面纱读后感04-04

燕子读后感04-19

幸福读后感04-18

感恩读后感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