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再工业化”的影响与前景分析

  【摘要】 本文以美国为研究对象,从制成品和高技术产品的角度分析“再工业化”战略对美国及世界整体经济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前景预测,进而得到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 再工业化 先进制造业 高技术产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因受生产成本和资源环境问题影响,将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向日本、韩国、中国等地转移,实体经济逐步空心化,国内经济重心转向金融创新和信贷消费,促成矛盾激化,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在后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政府推行“再工业化”战略,先后出台了“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制造业促进法案》、《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和“新能源战略”等政策,以制造业为重点,高技术产品为核心,以实现经济复苏、巩固经济霸主地位、占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等目标。

  一、美国“再工业化”的国内影响

  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近年来,作为美国制造业接收地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加之昂贵的运费,使美国制造业的向外转移不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同时美元连续贬值和临近目标消费市场的地理优势,使美国本土吸引了更多投资者的注意。在“再工业化”影响下,美国号召更多的制造业回流本土,加大对制造业的扶植力度,政府和私人对制造业的投资不断增加,对GDP的推动作用不断加强。金融危机期间,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制造业相对于先进制造业衰退较快,所以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例扩大;而金融危机过后,在“再工业化”的影响下上升指日可待。可以看出,先进制造业在金融危机期间抵御风险能力较强且后续增长实力强。

  2、对就业水平的影响

  受“去工业化”政策的影响,美国制造业就业人口不断外流,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后,制造业开始复苏,就业形势开始好转。从美国“再工业化”战略重点扶植制造业及与其他国家制造成本差距缩小来看,先前大规模转移至国外且科技含量较高的交通设备、机械和计算机及电子通讯等行业将部分回流至美国生产,而这些行业恰恰在制造业就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能为美国经济创造更多工作岗位,为降低失业率做出了巨大贡献。

  3、对出口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制造业出口就雄踞各行业出口的首位,但受“去工业化”政策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比例略有降低但始终未动摇其排名,足可见其对美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计算机及电子通讯和机械制造业一直是美国制造业出口中的重要部门,对危机后的出口恢复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作为美国主要出口市场的加拿大、墨西哥、中国以及日本也为“再工业化”战略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受整体经济情况影响,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值虽然在危机期间也经历了大幅下降,但其占制造业出口的比例却上升了,充分显示出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品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4、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

  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经济严重受挫,外国直接投资由于世界范围内经济情况的恶化以及自身实力的相对削弱,陆续从美国抽离。“再工业化”战略号召海外制造业回流,同时为国内制造业提供税收减免、培养人才等多方面优待,营造出良好发展环境,迅速吸引外国资金。

  二、美国“再工业化”的国际影响

  1、新一轮科技革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美国、欧盟和日本经济的腾飞与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在多个高技术领域存在竞争关系。它们都充分的意识到掌握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动权,也就掌握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领导权。在美国推出“再工业化”战略的同时,欧盟和日本也提出了类似的举措。日本建立逆向工厂,推广回收再利用,注重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发展;“欧盟2020战略”注重绿色产业技术优势,同时致力于发展可再生能源、生物工程和建立高速数字网络。三者都充分认识到获取能源自主权的重要性,因此在战略上出现了较高的重叠性,一致指定能源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势必引发新一轮关于招募人才、专利研发、科研成果经济转换上的竞争。

  2、贸易摩擦

  目前,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尚处于初级阶段,所推行的以清洁能源为代表的各大新兴产业仍处于开拓期,竞争优势尚未显现,加之许多国家出台了具有较高重叠性的战略,迫使美国不得不加强对新兴产业的保护力度。同时,“再工业化”战略倡导发展制造业,强调出口,力图扭转贸易逆差扩大的形势,需要强大市场需求相匹配。在海外市场,为扩大本国的出口,缩小贸易逆差,抢占高技术产业的垄断地位,通过多个贸易组织,加强贸易谈判,制定多边贸易协定,扩大他国对美国产品的市场准入。但在贸易协定的制定过程中,美国为维护自身的优势地位,刻意将一些发展潜力较大、对本国贸易构成威胁的国家排除在外,使相关国家无法获得优惠条件,间接削弱他国优势。

  3、产业转移

  “再工业化”战略虽号召海外制造业回流,振兴国内制造业,但其发展重点是以高技术产品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号召回流的制造业针对先进制造业的研发设计、产品核心部分的制造环节,并非大力扶植以纺织、服装等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虽然许多发展中国家制造业成本有所上升,美国又具有临近市场等区位优势,但全球产业转移、结构升级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为开拓海外市场,美国不会大规模的从发展中国家撤回传统制造业加工、装配工厂;相反,在国内先进制造业发展成熟后,还会将部分非核心环节转移至海外。现阶段,美国为复苏国内经济,为制造业创造出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对吸引外资产生了一定的作用,考虑到市场区位以及人才因素,会有更多的跨国公司选取美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美国对先进制造业的吸引,将进一步加快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三、美国“再工业化”的前景分析

  “再工业化”战略被美国政府给予较高期望,同时得到世界广泛关注。当今机遇与挑战并存,“再工业化”前景如何,能否实现其预定目标,本文在此进行简单的分析。

  1、人才储备

  美国面对的竞争是高技术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核心是人才,因而“再工业化”投入大量资金培养科研人员、工程师以及高技术工种。“再工业化”对高校的大规模投资增加了对国际优秀学生的吸引力,为美国人才储备增添了力量。虽然人才培养周期较长,但是任何一个国家对高技术人才的培养都是一个长期过程,人才所能产生的“群体效应”和“马太效应”带来的经济价值是巨大的。美国的人才优势将成为“再工业化”成功实施的重要推动力。

  2、科技创新

  当今科技发展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科技产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但研发突破具有不确定性。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政府推出“再工业化”战略,重视清洁能源,推动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能否掌握科技革命的领导权,能否占据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有利地位,关键在于美国能否实现技术的重大突破。美国不遗余力的为基础性研究提供资金,减免企业研发税收,加速实验室成果产业化,缩短专利申请审查时间,相关措施极大地刺激了科技创新热情。其实,早在70年代石油危机后,美国就开始研发新能源,经过多年努力,技术储备初步成熟,技术飞跃指日可待,太阳能、生物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已初具雏形,这为美国大规模实施新能源政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产业基础。由此推测,美国有极大的可能通过科技创新再塑经济腾飞的辉煌。

  3、对外贸易

  美国着重发展高技术产品以及制造业高端环节,加强自身对相关产业控制权,使许多国家被迫附于其经济的发展。在科技创新推动下,一旦美国率先取得新兴产业领域的科研突破,其高技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会迅速增加,一旦开始抢占市场,将对他国的贸易产生巨大冲击。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技术突破使美国由一个石油进口国提升为一个清洁能源和技术的净出口国,美国必将优先制定技术标准,迫使他国在高价购买技术和缴纳类似碳关税的限制措施中抉择,也会改变以往由石油大国左右国际能源市场的格局,推动美国的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确立一个以美国为中心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等级结构。但是,在“再工业化”以期依靠新能源发展的同时,欧盟和日本都充分认识到获取能源自主权的重要性,因此在发展战略上出现了较高的重叠性,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美国主导新能源技术的风险。

  四、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启示

  1、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建立自主品牌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号召制造业回归,发展先进制造业,对中国制造业产生巨大冲击。中国必须摆脱过度依赖国外发展的形势,掌握核心科技,扶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但不能完全摒弃国内原有竞争优势,盲目追赶,应在利用原有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知识创新,从加工装配向自主研发延伸。同时,低端制造业仍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性,就算是先进制造业也有其低端制造环节,我国是人口大国,这对于解决我国就业问题,推动经济增长仍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2、合理发展新能源产业,推行绿色经济

  与美国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新能源战略相比,中国新能源发展呈现高消耗、低附加值、依赖出口的趋势。为实现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新能源树立正确的行业标准;加大研发与推广力度,努力实现自主创新,加强国际交流协作;积极培育国内市场,推动新能源产品普及;加强碳排放监管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工业能耗,发展绿色经济,同时获取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3、产学研相结合,重视人才培养

  “再工业化”实施中,美国建立了政府—产业—学术伙伴关系,为中国加快产学研的结合提供了良好范本。政府科技部门、公司研发部门以及学校合作进行科技创新,建立国家创新体系。通过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在产学研中起主导作用,更好更快地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由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升级的过程。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科技专项基金的扶植力度,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在人才方面,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脱节,企业中创新人才严重不足且缺乏国际经验。应借鉴美国“再工业化”经验,进一步落实人才强国,面向社会需求,加强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同时注重吸引和利用国外优秀人才,积极参与全球化的人才竞争。

  4、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科技产业化与市场需求相辅相成,而我国制造业国内市场需求不足,主要依赖于贴牌生产进入国际市场,且出口对象主要集中于日本、美国和欧盟。虽然对外贸易依存度逐渐下降,但是海关总署统计指出2012年对外贸易依存度仍有47%。同时,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受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调查逐渐增多,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了我国的贸易摩擦,不利于我国国际市场的开拓。相比之下,美国国内消费市场广阔,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强劲,为“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我国必须要扩大内需,同时注重提升产品的价值,通过提高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发展。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我国除提升产品的质量外,应效仿美国积极建立双边、多边贸易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技术、标准和市场规则的制定,获得世界范围的话语权,保证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利益,促进贸易公平公正。

  (注:本文属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2CGJ030);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CJL035)。)

  【参考文献】

  [1] 孟祺:美国再工业化的政策措施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2012(6).

  [2] 田力华:金融危机后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领导文萃,2012(3).

  [3] 陈宝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政策影响及我国的对策[J].中国产业,2010(4).

  [4] 李拓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5] 冯澄:从美国新能源政策及战略意图看当前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J].产业经济,2010(2).

  [6] 徐寅生: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之影响与应对[J].长白学刊,2012(6).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浅析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下一篇:会计专业2015届毕业论文选题汇总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