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学类中农村研究的毕业论文范文

  下面是CN人才网小编关于社会学类中农村研究的毕业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篇一:农村癌症患者病情告知策略的研究

  1 引言

  癌症已经成为危害中国居民健康越来越重要的疾病之一,带来的经济负担和对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日益突显。据估计,中国每年癌症发病人数约260万,死亡180万,过去30年中国癌症死亡率增加了80%,癌症目前在中国农村地区变得越来越普遍了,农村地区癌症死亡率的上升速度明显高于城市。

  2 分析与讨论

  2.1 是否告知癌症患者病情的原因

  2.1.1 不告知的原因

  农村癌症患者一般文化程度和收入较低,得病之后恐惧,抑郁时刻伴随着他们,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病友他们变得无所适从,面对医生护士的询问,他们无所适从。医护人员和家属向癌症患者隐瞒病情,原因是担心患者不能接受自己患癌症的事实,因为知识的缺乏,担心癌症是不可治愈的,因为经济的影响,怕无法承担巨额的费用。患者会因此消极待毙,不积极配合治疗,甚至放弃治疗。因此,在考虑是否告知患者时,医护人员根据患者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个性心理特征,又要保证患者或家属不出意外,还要确保不发生因癌症告知不当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一般选择告诉家属,对患者本人隐瞒。他们认为这是人道的,对疾病治疗是有利的。

  2.2 告知真相的原因

  2.2.1 患者的权利

  在我国家庭成员的决定优先于个人的决定,而西方国家则更为强调个人的权利不可侵犯[1]。患者有权利知晓自己的病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医务人员向癌症患者如实告知病情已成为普遍现象,患者生病就医,有权利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情况,有权利参与制定治疗方案,并应正确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或赢得更多的生存时间,让癌症患者有机会、有计划、有意义地安排自己有限的生命是非常有意义地。[2]

  2.2.2 医护的职责,家属的责任

  尽全力挽救患者的生命是医生的职责,医生不仅要治疗患者身体疾病,也要治疗心理疾病,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很大的左右了疾病的发展。所以医护人员和家属不能一味的隐瞒,应该用自己的言行感染患者,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指导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不能因为自己的言行让患者产生疑惑,焦虑,不信任。

  3 对癌症患者病情告知策略

  3.1 病情告知的环境

  首先,尽量跟家庭其他成员共同商讨,取得一致共识后再作出决定,促进家人间互相理解和支持。告知患者前,家人需先处理自己的心情,平复情绪,避免在告知过程中有过于激烈的情绪起伏。然后,选择一个适合的告知环境和适当的告知时机。如果是在医院,可选择安静、独立的空间,减少干扰,便于医患亲沟通,保护隐私;如果在家里,选择熟悉的居住环境,减轻紧张情绪。选择恰当的时间和时机,如患者情绪放松,主动询问时候。

  3.2 病情告知的方法

  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选择不同的告知病情的方法。对于性格外向而情绪倾向稳定患者,可以选择直接告知,一般来说,这类人较容易调整自己。对于性格内向而情绪倾向不稳定的患者,不宜直接告知,因为他们往往不易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

  3.3 病情告知的需要

  告知前,先了解患者关于病情知道了多少和想要知道哪方面内容。有些患者急需知道自己什么病,告知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和家庭的紧张气氛。有些患者对病情不想知道太多,甚至有些患者不想知道自己病情,或者拒绝承认患上癌症,那么告知时家属可使用婉转的措辞,如“恐怕有点问题”、“可能没那么乐观”,但注意也不能含糊其辞,答非所问,转移话题,这样只能引起患者的猜疑。

  3.4 告知后的陪伴与关心

  病情告知后,家人尽可能陪伴在旁,不要让患者感到孤独和恐惧。同时,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允许他表达强烈的情感,帮助患者释放压抑的情绪。但部分患者可能需要一个人静一静,家属可以尊重患者的意愿但要保证患者的安全。通过对身体的接触(如握手、拥抱、抚触、拍拍背等),适时适当地表达家人的理解和支持,重新点燃患者对生活和治疗的信心,但是也不要盲目给予空洞的安慰和承诺,如“没事的”“肯定会治好的”。家属可以让患者参加同类病人联谊会交流经验。

  4 结论

  癌症必然会对病人造成心理刺激,但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求患者的知情权越来越受到尊重。但鉴于癌症知情的特殊性,在履行癌症病情告知义务时,医护人员一定耍讲究策略。[3]跨越癌症告知的障碍,真诚地与癌症病人沟通和交流,在不使患者和家属产生不利后果的情况下,达到告知患者癌症真实病情的最佳效果。争取在未来的医学告知模式中将选择性告知模式转变为在知情同意、不伤害、最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完全告知模式。

  篇二:信息化视角的农村交通与经济发展创新研究

  1.东明县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交通基础设施对人口分布、产业分布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对运输经济起着重要促进作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加快了区域和城乡间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动,促进了发展理念和模式转变,改善了民生,有力推动了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国、省级干线和农村公路方便了城乡居民安全便捷出行,打破了西部地区由于交通运输不通不畅而形成的相对封闭状态,推动了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进一步优化区域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城乡间与农村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进一步繁荣了城乡经济,加快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脱贫致富步伐。对于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农村而言,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最好的方法就是以交通运输业为主干,辅以其他投资。近年来,农民工大量出入城市,所以,农村务工人员的交通运输费用对经济发展也有影响,对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和增加农民就业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需要政府投资资金做好运输规划,建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农村经济才能合理快速发展,减小东西部差距,减小城乡差距,也能更好地拉动内需,刺激农村消费,带动乡镇农村企业的发展。

  2.东明县交通先行与交通运输在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东明县农村交通的发展需要以经济发展为核心,首先做到交通先行,规划好交通线路,使其能更多的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避免过早过多的引起交通问题。交通先行是任何国家、城市、地区发展的前提基础条件,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以交通运输为先导。菏泽市的农业产品运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国外,带动了经济发展,交通运输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交通运输就像传送带上的皮带一样,将人们想要输送的物体运往任何需要它的地方,同时也为物主赚得了应有的利润。东明县交通先行带给东明县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要更好更快的发展西部地区及农村的经济发展,建好交通基础设施及实行交通先行是最好的办法。

  3.东明县农村有序发展运输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正确处理好东明县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有效满足总体需求与个性化需求,满足当前需求与长远发展引导,优化各种城乡运输方式与综合运输体系结构,对运输经济的体系结构和模式做出合理的选择。东明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仅和城市息息相关,和农村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年来,东明县农村大量的闲散人员去往城市,城乡间人员运输是交通运输的重点。城市化推动了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也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重大改变。交通运输不仅指城市居民的移动,农村交通运输的发展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我国拥有农民9亿多,而农村种植的粮食供中国14亿人食用,所以将农村物品如何快速准时地运往城市是我国农村交通运输业面临的最大挑战,这将也是对农村经济的巨大带动。然而,对城市化进程的关注使得人们对农村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研究甚少。地方经济的行为主体——中央与各地方政府,应营造适当宽松的交通政策环境,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引导,鼓励城乡相关流动性交通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新经济因素在农村发展中的促进作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达到了相当惊人的态势。大量的东明县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丰富了城市生活的同时也给城市不成熟的交通系统迎来了巨大的挑战。于是,一批批的学者便致力于改善这种紧张局面,这其中实行的办法不胜枚举。最初认为城市化发展的快慢与道路的多少是成正相关的,各大省市便投入巨额资金在城市道路的建设上。经过几年,东明县城市快速路、主干道、环城高速等迅速形成规模。学者逐渐发现,增加道路数量并不能解决城市交通量的猛增,必须从管理方面着手,配合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不流畅的问题。交通的便利给农民的生活带来改变,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有专家曾指出: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改变了农村面貌,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发展,给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深刻变化。解决了农产品运输难、销售难、货损大、成本高、价格低的问题,农民增收效果明显;解决了农村“进出难”的问题,为中国农民扩大消费提供了必要条件,也为当地村庄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作为我国流通经济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在全社会资本存量非常有限的背景下,惟有加速资本循环才能实现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更多财富的目标,而交通运输业则起到了增加资本循环速度的作用。同时,伴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对于交通运输服务的消费也逐渐增加。这样一来,也从内需的另一面推动了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东明县交通便利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正是验证了那句话:“要想富先修路”。在社会发展中,东明县交通设施的社会基础性以及交通运输对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基础服务性作用,决定了交通运输充分发展的必要性。同时东明县交通运输又是经济社会众多行业和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整体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与自然资源、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和谐发展。

  篇三:对我县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调查与研究

  为贯彻落实省扶贫办〔2014〕47号和市扶贫办发〔2014〕21号文件要求,完成省政府下达我县扶贫开发工作主要指标,确保贫困人口年均纯收入达到9500元目标,近日,辽阳县委党校就我县扶贫工作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1 我县扶贫工作的现状

  以2014年实行贫困地区年人均纯收入3200元新的扶贫标准计算,我县现有农村贫困人口2.2万人。今年,我县确定定点扶贫109个村,其中市级89个村,县级定点扶贫20个村,对所确定村进行定点帮扶。农村贫困程度大幅缓解。根据县扶贫办提供的相关数据,我县贫困村收入水平呈较快发展,由2011年人均收入7500元增加到2014年人均纯收入9500元。实现年均增长13%。扶贫开发投入呈增长态势,到2014年5月末已到位156万元,主要用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贫困户产业项目扶持。

  2 扶贫项目成果显著

  2.1 坚持以贫困村产业培育为支撑,推进产业项目扶贫。因地制宜选准发展项目,将产业开发与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紧密结合,选准果品、蔬菜等特色经济产业作为优势产业,实行片区开发,综合布局。2014年龙头企业带动辐射农户要达到4000多户,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要达到3500人,户均年增加收入1000元左右。

  2.2 坚持以互助社为载体,建立互助社扶贫。互助社是以贫困村、贫困户为基本单位,以培育特色支柱产业为重点,以扶贫互助社为载体,加大投入,综合开发,使贫困村和社会发展有明显增强。到2014年末,全县山区7个乡镇共建扶贫互助社7个,共发展互助社员达401户,开发扶贫产业项目6项。

  2.3 坚持以提高贫困群众基本素质为根本,大力实施智力扶贫。一是实施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农业新成果、新方法,努力增强贫困群众就地创业、自主脱贫能力。2014年,争取省财政投入40万元,继续实施新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各类技能培训1800人。其中实施学历教育100人上半年,已完成技能培训100人,实用技术培训300人,完成年下达培训任务的30%。

  2.4 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针对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特别是去年的严重水灾,各帮扶单位和企业以灾后恢复重建为重点,加大协调和争取资金力度,积极动员企业参与帮助,着重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路、桥、水、电等基础建设问题。

  3 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问题

  3.1 有的帮扶单位和被帮扶的村,对扶贫开发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工作不主动,缺乏工作上的创新精神,有的帮扶单位对扶贫村帮扶指导不得利.

  3.2 个别被帮扶的村主导产业不明确,覆盖面小,辐射功能差,科技含量低,效益不明显。

  3.3 有些乡镇对扶贫开发工作落实不够扎实,工作进度不平衡。

  3.4 扶贫资金投入仍显不足,基础条件依然脆弱。目前,我县扶贫资金主要是依靠上级项目支持,县级财政配套较少,贫困乡村筹资更为困难;扶贫资金整合度不高,全县各部门支农方面的项目资金较多,又都各自为阵,点多面广,难以发挥整体效益;扶贫贴息小额信贷难以落实到真正的贫困户,越是贫困户,越是难以得到生产发展资金;“互助资金”使用的面太小,发挥的作用有限。

  3.5 部分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难度更大。从人口素质上看,贫困人口普遍接受教育程度低,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调研中发现,贫困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病残户或无劳动力户,脱贫难度较大。

  4 加快扶贫开发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4.1 提高认识,把扶贫开发工作提升到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谋划。应把扶贫工作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要站在这个高度来谋划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变等靠要思想为积极创新,谋求发展,提高对扶贫开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落实我县关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实施意见,明确目标责任,推动任务完成。

  4.2 因地制异,发挥特色产业打牢脱贫致富基础。从群众最关注、最迫切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按照统筹城乡和与产业相配套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山、水、林、田、路、电、房的综合治理和建设,变救济式扶贫为开放式扶贫。以“筑巢引凤”的开放心态,把企业引进来,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激励措施,让企业得以突破发展,对于已经确立的主导产业,要持之以恒地发展下去,力争做出规模和效益;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专业协会和股份制等组织的发展,鼓励农民走市场化的路子。

  4.3 整合各类资金,提高项目资金运行效益。一是要积极主动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二是县财政在收入逐年增长的情况下,逐步加大对扶贫项目的配套资金投入;三是政府应加强协调,整合好各方面项目资金,进一步增强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能力;四是金融部门应加大扶贫力度,探索建立扶贫信贷担保机制,充分发挥小额信贷的作用;五是认真总结“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经验,推广试点先进村的成功做法,并逐步扩大互助资金的使用范围和数额,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

  4.4 强化技术培训,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要整合县内的培训资源,培养既适合本地发展又符合群众实际需求的实用型技术,带动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要充分利用职业中学、民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等培训机构和县乡农业(林、牧、渔等)技术推广机构的技术力量,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和企业用工的对接,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5 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统筹解决好贫困人口“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的问题上,对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而确实无能力脱贫的,全社会都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关心和支持,要采取多种形式资助这些贫困群体,通过自身的努力过上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学上的稳定生活,并逐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 下一篇:关于社会学类中人口问题的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