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从军行》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10 08:56:0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从军行》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从军行》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结合重点词语,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以读促悟,体会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和誓死杀敌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乡之请和誓死杀敌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解释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边塞诗歌中常表现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等主题。)实际上我们之前就已经接触过边塞诗,同学们回想一下有哪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今天我将要学习的这首诗歌同样是边塞诗,一起来看看王昌龄笔下的边塞是什么样子的。

  (二)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播放名家朗读,在听的过程中标注读音和停顿。

  3、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描绘了怎样一个画面。

  明确:诗歌描写了在边塞艰苦的环境,战士们英勇杀敌的场面。

  (三)深入研读

  1、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说一说景物的特点。

  明确:景是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特点:迷蒙暗淡、苍凉壮阔。

  2、你通过这些景物看到了什么?

  明确:通过这些景物,看到了边塞境界壮阔、环境恶劣。反衬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3、读一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两句诗,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小组交流)

  明确:

  预设一:更喜欢前一句。“黄沙”形象地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写出了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预设二:更喜欢后一句。直接抒发了戍边将士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的.豪情壮志。

  4、齐读课文。在整首诗中,诗人用到了很多艺术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你能说出几个吗?

  明确:直接抒情、用典。教师补充:衬托(反衬)、情景交融。

  (四)拓展延伸

  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用笔把它画出来,并进行评比。

  (五)小结作业

  小结:再次有感情朗读,并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课外阅读《从军行》其它六首,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首边塞诗歌。在课标当中,诗歌要求反复阅读,因此本篇教学设计当中利用多种阅读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通过以读促悟的方式,既能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本篇诗歌通过诗人对边塞风光的描写,感受边塞的恶劣。学生对于这一类型的诗歌理解可能有些困难,因此需要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完成教学目标。

  《从军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谈疫情,播放视频,感受时代英雄。

  2.回顾古诗学法。

  3.解诗题,知作者。【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品诗句,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2.再读,整体感知

  3.研读,读懂诗意

  三、想意境,悟诗情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你从这两句中又读出了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抓住“黄沙“百战”“ 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抓住“终不还”去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2).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

  3.情境感悟,背诵古诗。借助视频,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2.搜集积累王昌龄的其余六首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把对古诗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展示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仅是在丰富学生的积累,也是希望学生在大量的搜集与阅读中对边塞诗有更多的了解,对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有更深入的感悟。

  《从军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想像诗歌创设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中豪迈的英雄气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王昌龄的《从军行》一共有七首。均是表现戍边战士的愁苦。诗歌显得悲中有壮,而且是相当悲壮,相当雄浑,为何我们单单挑第四首呢?请大家仔细揣摩。

  二、细细咀嚼,体味意境。

  第一、二句写出了形势的危急。“青海”地区,是唐代经常与吐蕃作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及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战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一方面,背景是昏暗的。长云,指横在天际的云,把雪山都遮敝,因而天色就比较昏暗了。就在这样的背景上,战士所在的地方,又是孤城,又是被围困的,不但远离中原,而且远离玉门关,可见其形势是如何凶险了。

  第三、四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纵观全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三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觉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本诗在抒写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使得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这首诗歌最突出之处。

  三、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歌。

  《从军行》教学设计 篇4

  设计理念:

  1、领会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2、教学中,采用抓关键字、想象画面、音乐渲染、教师点拨等方法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内化情感,欣赏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两首,感受边塞诗的意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边塞诗。

  3.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激发诵读经典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诗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从军行》课件

  设计流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跟这个地方有关。

  1、出示“边塞”二字,生齐读。

  师:唐代诗人王维曾到过边塞,并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看看边塞吗?我们来欣赏边塞风光。

  2、出示边塞图片,师生欣赏。

  师:美吗?它的美,不是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柔美,而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美。边塞的奇异风光,吸引了王维,也吸引了这位诗人,他是——

  3、出示王昌龄图像、名字和简介,生齐读。

  师:他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写得既多又好,被称为——(生读:诗家天子、七绝圣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王昌龄的著名边塞诗《从军行》。

  4、 板书课题,生齐读。

  5、出示唐朝地图,简介写作背景。

  师:在王昌龄生活的唐朝,有两个部落曾多次侵扰唐朝边疆,一个是北部的突厥,一个是西部的吐蕃。为了守住国土,唐军将士奉命出征,与敌人进行战斗。《从军行》写的就是战斗期间 唐军将士们的军生活。《从军行》共七首,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其中的两首。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境

  1、出示两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反复读这两首诗,不理解的地方参考注释,等你读顺口了、读满意了才举手。

  2、生自由读两首诗,师巡视。

  师:请两位同学来读诗。第一首谁读?第二首呢?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准字音了吗?读出节奏了吗?

  3、指名分别读诗,生评价。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情感。接下来我们就细细品味这两

  首诗的情感。先来读第一首。

  三、抓关键字,品思乡之“愁”

  A、“愁”

  1、出示其一,师生多种方式合作读诗。

  师:我们来合作读,怎么样?我读诗的前四句,你们读后三字;

  我读一、三句,你们读二、四句;

  合作的感觉真好!我读诗题,你们读诗句。

  2、抓住“愁”字,体会情感。

  师:浓浓的古诗味儿出来了!同学们,这首诗的情感,特别体现在哪一句?(无那金闺万里愁)。你知道这无奈的愁是什么愁吗?(思念家乡,还会思念家乡的——?哪些亲人?)身在边塞,心却在家乡啊!谁能读出这无奈的乡愁?

  3、指两名读全诗,师评价、点拨。

  4、回顾旧知,深入理解征人乡愁,引读全诗。

  师: 李白有过这样的乡愁——举头望明月,(生:低头思故乡)孟郊也有过这样的乡愁——慈母手中线,(生:游子身上衣)。在每个远离家乡的人心中,都装着一首写满乡愁的诗。在边塞这种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地方,乡愁更多了一份悲壮和苍凉!

  因为对于战士来说,每一次思念都可能是最后一次。也许一上战场,就再也回不到这座(手势引读:烽火城西百尺楼),再也不能在黄昏(独坐海风秋),再也听不到这(更吹羌笛关山月),于是他忍不住深深叹息(无那金闺万里愁)。

  B、“独”

  1、回顾旧知,体味“独”字。

  师:细心的同学会发现,除了“愁”,还有一个字能表达情感。(独)古人写诗,最讲究一字传神,一字达意。我们学过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生: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有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细细品味“独”字,你一定能读得更好。男女生来合作读,男生读前三句的写景,女生读最后一句的抒情。

  2、男女生合作读,调换顺序再合作读。

  师: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吟诵整首诗!

  3、生齐读全诗。

  四、入情入境,悟杀敌之“勇”

  师:浓浓乡愁,让人动情。这一首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著名朗诵家方明老师特别喜欢这首诗,想听听方老师的诵读吗?咱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A、倾听录音,学习诵读

  1、一听录音,想象画面。

  师:方老师读得怎么样?不愧是朗诵家!再听一遍,这一次,可以跟着读。

  2、再听录音,模仿跟读。

  师:你们能像方老师这样,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读吗?先自己练练,练好了,我们也来当朗诵家。

  3、学生自由练读。

  师:小小朗诵家在哪呢?自信地站起来吧!

  4、学生展示读。

  师:很投入,读诗就要有这样的状态!

  B、环境恶劣,出征艰苦

  师:这里有一句诗写景,哪句?(大漠风尘日色昏)

  1、找出写景的诗句,体会环境恶劣、出征艰苦。

  师:读完这句,你的感受是?(风沙很大,天气恶劣……)可风沙再大,也阻挡

  不了战士们杀敌的脚步!为了守住边疆,他们红旗——(生接读)谁来读前

  两句?

  2、指两名读,师评价、指导。

  师:这哪是一支军在出发呀,简直就是一把利剑在朝敌军去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3、生想象两军交战的画面。

  C、捷报传来,振奋人心

  师:是啊,紧接着该有一场恶战了吧?没想到的是,这支军才出发到半路,就

  收到了胜利的捷报。捷报里说了什么?你来读。

  1、指名读后两句,了解捷报内容。

  师:从这份捷报里,你知道了什么?(活捉了敌军首领……)

  2、引入诗句,体会获胜心情。

  师:王维有一句边塞诗“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活捉了首领,打赢了胜仗,怎能不振奋人心呢?谁能把这心情读出来?

  3、指名读,师评价、指导。

  师:这场战斗中,没看到两军交战时的刀光剑影,一个出发场面和一个捷报的`场面,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豪情。这就是王昌龄写诗的高明。

  谁来读整首诗?

  D、通读全诗,读出豪情

  1、指两名读全诗,师生评价。

  2、男女生多种方式合作读,调换顺序再读。

  师: 合作读还不过瘾,咱们来比赛读。

  3、男女生比赛读,师评价。

  师:接着比。咱不比读诗,来比发现。

  五、小结诗情,背诵经典

  师:现在,你发现两首诗情感的不同了吗?(第一首写战士的思乡之愁,第二首写战士的沙场豪情)如果用一个字形容其一中的战士,那就是(愁)其五中的呢?(勇)

  1、引导学生小结诗情,师板书:愁、勇。

  师:两首边塞诗,两种不同的情感。你更喜欢哪一首?试着背一背。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练习背诵。

  3、配乐,学生展示背诗,师评价。

  4、配乐集体背古诗。

  师:用你们最精彩的诵读,把蕴藏在诗中的情感表现出来吧!

  六、拓展学习,积累更多经典

  师:再来看看《从军行》中的其他名句。

  1、出示《从军行》其三、四中的名句,师引读,小结《从军行》特点。

  (1)当看到无数将士战死边关,而得不到好好安葬时,王昌龄这样深切地表达同情,女生读——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2)当厚厚的战衣在千百次战斗中被黄沙磨破,战士们无所畏惧,依然发出

  这样的豪言壮语,男生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每一首都是精品,每一首都表达了不同的情感,真不愧是边塞名诗。除了《从军行》,他的这首诗也很有名——《出塞》。请个小老师带同学们读一读。

  2、出示《出塞》,小老师带读,学生齐读。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这首诗悲壮、慷慨,既写了战争的残酷,又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后人给予它很高的评价,称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咱们一起读。

  3、出示其他边塞名句,自由读,选背喜欢的诗句。

  师:读读其他诗人的边塞名句,你喜欢哪句就背哪句。

  (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句写的是边塞的(雪景)。

  边塞那满树的积雪,多像江南那满树的梨花啊!喜欢这句的一起背。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诗人是多么渴望从军、以身报国啊!喜欢这句的一起背。

  (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战士们为国献身,不顾生死,何等洒脱!喜欢这句的一起背。

  师:发现没有,这些诗人都是(唐朝的)。

  4、师小结唐朝边塞诗特点。

  师: 据统计,唐代以前的边塞诗,流传下来的不到二百首,而唐朝的边塞诗就有两千多首。唐朝历史悠久,国力强盛,唐朝的边塞诗也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阳刚之美。

  边塞是荒凉的寂寞的,战斗是艰苦的残酷的,可唐军将士们依然英勇无畏,精忠报国。此时此刻,这样一首歌最能表达我们的心情,一起来欣赏现代歌曲中的沙场豪情。

  5、出示《精忠报国》,欣赏现代歌曲中的沙场豪情。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结束了,可是,我们对古诗的热爱不会结束。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多诵读经典,背诵经典。

  《从军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背诵古诗,

  2、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3、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守边战士思乡之情和誓死杀敌的誓言。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设计过程:

  一、以诗会友,导入新课。

  1、 同学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们来以诗会友。好吗?准备好了吗?白日依山尽(),谁知盘中餐(),“泉眼无声惜细流,( )。小荷才露尖尖角,( )。”

  2、看来大家对所学古诗已熟记于心了。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从军行》。领略一下边塞风光,了解一下守边战士的生活状况。

  4、板书课题,读题,析题: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一起齐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行”属于乐府诗。)

  二、引领学诗,理解诗意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师:《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这节课,我们一同去领略一下边塞风光,了解一下守边战士的生活状况。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师:读准字音是读好诗的基础。来看看这几个难读的字:

  (1) 出示字词:长云 雪山 孤城 遥望 穿 破 金甲 楼兰,指名认读

  (2) 小老师带读

  (3) 扫除了字音障碍,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流畅了。(指名两生读)齐读。

  2、师范读。

  师:听到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老师也忍不住想试一试了,行吗?

  3、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师:是的,读古诗不仅要字正腔圆,而且要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味道来。大家学着老师的样再读读。

  4、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现。”老师想了解一下我们班理解诗意的方法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理解古诗就用哪种,然后把你读懂的词句说给同桌同学听。(你是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的)

  三、品读古诗,体会意境

  过渡:理解了诗意我们不防来细细品味,看看边赛风光,感受将士们的生活。

  1、轻声读古诗,边读边想画面,你从中看到了哪些景物?(青海湖、长云铺天盖地,很长很长、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师板画)

  2、CAI课件(出示雪山图):知道这雪山在哪儿吗?这觉得这雪山怎么样?(出示雪山图)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读读古诗看能从哪儿找到答案?(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边塞变暗了。)

  3、师: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边塞变暗了,战士们的心情也随之暗淡了。该怎么读诗的前两行呢?(你不仅走进了边塞,也走进了战士们的心啊!)

  4除了心情暗淡,你还能从中感受到怎样的心情?(孤独)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师:一个个背井离乡的战士来到硝烟弥漫的边塞,心情是暗淡、孤独的,大家一同走进战士们的心田,一起去感受感受。齐读诗的前两二行。

  5、过渡语: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6、齐读后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1)师:“穿”是“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金属制作的盔甲会磨破!不可思议呀!你认为可能吗?

  边塞将士是怎样把金甲磨破的?(磨破的金甲让我们体会到了征战时间的漫长,战争十分激烈频繁)。但磨不破的是什么呢?(战士们坚强的斗志)

  师:战士们有什么样的决心?既然是决心该怎么读?(铿锵有力)

  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2)指导感情朗读:金甲易损,生命可抛,边疆战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磨灭,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______。

  刀光剑影、生死拼搏,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的豪情是____。

  7、感悟诗情

  师:“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就不思念家乡的亲人,真的不想回家吗?

  师: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的呼唤父亲回家;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的让黑发染霜。你能替将士们告诉他们的亲人为什么誓死不回家吗?板书:精忠报国)

  8、练习背诵

  (1)过渡:短短的二十八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边疆将士的豪迈情怀,谁又能像战士们那样不记住古诗善不罢休呢。

  (2)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

  1、师: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守边战士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凄美、悲壮,向上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2、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其四,还有另外几首大家课后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悲壮,豪放。

  《从军行》教学设计 篇6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2、重视边塞诗中的意象运用

  3、学习诗歌比较,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 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 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的背景介绍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 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

  从军行 (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5,重难点分析

  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场景,用他自己的话来表达。

  注: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深秋时节,一个守着边境的士兵独自在城市的忧伤中吹着悠扬的竹笛,思念着竹笛的笛声。

  2)这首诗写相思相思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抒情的风景,抒情的音乐,

  3)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烽火城市(重要的边城,遥远)黄昏(黄昏思乡是苍白和悲伤)

  秋天的海风(秋风萧瑟的情节)(不是留恋和怨恨羌笛)

  关山月(堡山距离)

  摘要:环境描写在人物心理活动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进一步加深了主人公内心的感受。

  4)抒情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雪山)的特点比较分析,环境描写与心理学的区别是什么?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5) 比较分析同一个诗人不同风格的诗句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题作《闺怨》,有'怨'必有'愁'.诗的开头却出其不意地从题意的反面入手,独劈蹊径,以退为进用反说起笔,说这位与丈夫阔别,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在这与世隔绝的封闭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当她'春日凝妆上翠楼'之后,'忽见陌上杨柳色',明显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诱惑力,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难再,红颜易年的闺怨之情:悔不该让夫从军以求功名,却辜负了这番良辰美景.一个'悔'字道出了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先说春色撩拔得少妇春心荡漾而'不知愁',以乐景起笔,反衬出愁怨,以反起强化题旨,使得行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总之,这首诗不说别而别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绪倍增,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

  比较两首诗同样写“愁”,但两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

  提示:《从军行》(其一)愁中带有苦的意味,因为戍守边疆的环境凄凉,带给主人公内心的凄凉。情感更深一层。

  《闺怨》只是单纯的闺中少妇思念丈夫的心情。

  6,板书

  烽火城 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秋 伤春悲秋(衬托人物心理)

  羌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愁 点明主题

  7,教学后记

  在这节课中学生朗读诗歌流畅,咬准了字“羌”的音,在复述学过诗歌的时候,古诗再次复述的能力较好。学生在掌握“借景抒情”时,能较快分析出诗歌中景物描写对于主人公内心的烘托作用。学生在比较《从军行》(其一)和(其四)时,比较两首诗表达主题,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都回答反应较好。

  《从军行》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戍边将士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3.初步感受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戍边将士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戍边将士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透过《从军行》,了解盛唐边塞诗的基本特点。教学过程:一、直接出示题目,简介边塞诗。(一)我们今天要学一首古诗《从军行》。题目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这是一首边塞诗。(二)边塞诗:描写边塞的军旅征战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李颀、岑参等。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从军行》是一首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三)盛唐边塞诗的特点: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二、初读古诗,了解作者。(一)听范读,初步感受古诗的情感和节奏。 学生跟着录音朗读古诗。(二)了解作者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后获罪被谪岭南,又被贬至龙标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边塞诗,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三)抽读《从军行》,要求读出古诗的节奏从军行【唐】王昌龄青 海 ∕ 长 云 ∕ 暗 雪 山,孤 城 ∕ 遥 望 ∕ 玉 门 关。黄 沙 ∕ 百 战 ∕ 穿 金 甲,不 破 ∕ 楼 兰 ∕ 终 不 还。三、再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一)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1.理解地名

  青海:指青海湖。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2.理解其他关键词语意思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穿:磨破。

  终不还:誓死不回家。

  (二)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结合注释,说一说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思。(青海湖上满天皆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玉门雄关)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诗人将玉门关外开阔荒凉的景象展示了出来。一个“孤”字,写出了戍边将士的孤独以及对玉门关内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什么意思?(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盔甲,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敌人,他们将誓死不回家园!)从后两句中我们体会到将士的什么感情?(从中体会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四、总结课文主旨。

  《从军行》通过描绘边塞地区开阔荒凉的景象,表达了戍边将士奋不顾身、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

  五、拓展,加深学生对盛唐边塞诗特点的感受。

  (一)《从军行》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点: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二)拓展几首著名的盛唐边塞诗,让学生更深地体会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凉州词 【唐】王 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六、布置作业

  (一)练习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二)王昌龄所写的《从军行》共七首,搜集王昌龄所写的另外几首《从军行》,读一读。

【《从军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从军行》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03-30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08-09

ai教学设计 ai的教学设计05-29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8-02

蝉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04-05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鸟岛》教学设计小岛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11-11

陈力娇《从军行》阅读答案及解析03-28

怎样教学生构思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及教学思路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