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学设计策略

时间:2023-03-24 14:15:3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策略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策略,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策略

教学设计策略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回顾与探索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孕伏转化策略:

  教师:同学们,你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听说过)

  教师:好的故事总能给人以启迪,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呢?学生自由交流感受,教师适时小结:曹冲能将复杂的事情与简单的事情相转化,从而巧妙的解决了问题,真是有志不在年高,了不起,相信同学们也会有不俗的表现。

  一、直观演示,发现转化策略

  课件出示:

  师:请你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哪个图形面积大呢?拿出彩色题纸,可以用笔画一画、算一算,想办法比较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师:有答案了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谁来说说。

  生1: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生2: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师:你是如何比较出来的?

  生:(边演示边说)我们把这块切开放到这块,都变成了长5个格、宽4个格的长方形。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方法,如何平移、旋转的.?

  师:听明白了吗?想的巧妙,讲的也非常清楚。谁再来说一说?

  师:原来的图形不规则,不容易比较大小。同学们都是利用了图形凹凸的特点想到了这个好办法,非常善于观察、思考。下面我们再来清晰的演示一下这个变化过程。请看,(课件演示)平移,旋转,瞧,哪个图形面积大?(相等)真是一目了然,原来的两个不规则图形通过平移、旋转都变成了规则的的图形。 (板书:不规则图形 规则图形)你们知道吗,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种策略就叫转化(板书课题)

  师:这样转化,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周长变了,面积没变。

  师:还有什么变了?(形状变了。)

  师:你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的确,这样转化,形状变了,面积却没变。(板书:形变积不变)

  二、唤醒记忆,回顾转化策略

  1.图形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

  师:同学们,其实,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就经常用到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比如说一些图形的面积公式、体积公式的推导,就常常用到转化的策略,你们能想起来吗?自己先想一想,然后跟小组的伙伴交流交流。

  师:有的同学迫不及待的想说了,谁来说?

  生:在学习图形的面积时,三角形的面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这是把一个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没错,这就是转化。

  师:还有谁想说?

  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什么?

  生: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师:准确的说,这是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这也是转化。还有吗?

  生:把平行四边行转化成长方形。

  生:圆也是把圆分成若干个小扇形,然后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生:圆柱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师:这也是用转化解决的新问题。

  课件出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圆的面积公式推导

  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 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师:大家来看,我们曾经用转化的策略解决了这么多新问题。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或者感觉有困难的,同位互相说一说。

  2.数与计算方面的应用。

  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数学就是不断学会转化的过程。不仅在图形的世界里常常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而且,在看似简单的计算中也蕴含着转化,回忆一下,在学习数与计算时,哪些地方用到了转化的策略呢?

  生:小数乘法是转化为整数乘法,分数除法是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进行计算的……

  出示:2.5×0.4 1.25÷0.5

  + ÷

  师:请看,这儿有一组题,可以动笔算一算,体会体会转化的作用,看看从中你又能发现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学生活动是巡视关注:是否会表达。)

  生:2.5×0.4是把小数乘法转化整数乘法。

  生:1.25÷0.5是把小数除法转化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师:说的真好,谁能像他这样,举个例子也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计算 + ,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师:说得真完整。

  师:很高兴你和大家分享你的发现,重复的我们就不说了,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师:在计算这几个题的时候,我们都用到了转化的策略,转化前和转化后有什么关系?

  生:得数相同。

  师:你可真了不起,一下就抓住了转化的实质,转化前和转化后结果不变。(板书:得数相等)

  三、实践应用,体验转化策略

  1.巧用转化写分数。

  2.巧用转化求周长。

  鼓励学生独立做在作业纸上,然后,组织汇报、交流。

  师:周长各是多少厘米?有答案了就举手。

  师:左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16厘米)

  师:右边图形的周长可有难度了。

  生:也是16厘米。

  师:你怎么想的?

  学生边指边说想法。

  师:你是想把这四条边平移是吗?

  师:大家来看,他是把这个图形想象成了什么?(长方形)能行吗?

  师:我们来看一下(课件演示)真像大家想的那样,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什么?

  生: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师:这样转化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面积变了,周长没变。

  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形状也变了。

  师:咱们同学不仅会观察,还很会想象。我们在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时候观察很重要,想象也很重要。感受到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乐趣了没有?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

  3.巧用转化求面积与周长。(只列式,不计算。)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大胆的想象,仔细的思考。要求这个图形的面积,如何转化呢?

  师:这么快就会了,谁来说?

  生:能转化成一个半圆。

  师:怎么转化呀?

  生:把那块割下来,补到缺少的那块。

  课件演示

  师:是这样吗?这样果真就转化成了一个半圆。看来咱们同学用转化解决问题已经得心应手了。不过这个问题要变一下

  师:如果要求这个图形的周长,该怎样转化呢?

  生1:把左边的半圆平移到右边,转化成一个小圆,用大圆周长的一半加上小圆的周长。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整个一个图形可以转化成一个大圆。

  师:怎么就能转化成大圆的周长?

  引导学生思考大小圆之间的关系。

  生:大圆的周长是小圆周长的2倍。

  师:你怎么知道大圆的周长就是小圆周长的2倍?

  生:大圆半径是小圆的2倍,大圆周长也是小圆的2倍,小圆的周长是大圆的二分之一,合起来就是一个大圆的周长。

  师:咱们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到了不同的转化方法,并且这种转化的方法使问题变得非常简单。

  4、巧用转化计算。

  出示: + + +

  师: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做在作业纸上。

  生:通分,都变成分母是16的分数。

  师:可以。通分也是一种转化,再仔细观察算式,你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吗?

  生:每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依次乘2。

  师:你能试着再往下写两个分数吗?

  生: + + + + +

  提问:如果是这个算式,你还想用通分去做吗?那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课件出示正方形图

  引导学生分析涂色部分的大小可以用1减去空白部分的大小,1-

  师:明明是个加法算式,怎么变成减法算式了?

  生:因为这里还空缺一个 。

  师:听明白了吗?这位同学借助图形帮助进行算式的转化,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

  5.关注生活。

  如何求1张纸的厚度? 如何求1个灯泡的体积?

  四、畅谈收获,提升转化策略

  师:通过今天的研究探索,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少,最后,有两句话想与同学们分享分享。

  出示:

  解题时,往往不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而是将它不断变形,直至转化为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

  ——数学家路莎彼得

教学设计策略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画图的需求,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条件与问题,进而发现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画图的优势,形成依托图形灵活、有效地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增强策略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策略意识和选择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借助画图的策略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做一回设计师,看看哪位同学能又快又好的做出来下面两道题目。

  (1)、梅山小学环保小组想开辟一个长8米,宽6米的长方形花圃,你能计算花圃的面积吗?

  (2)一个宽40米的长方形操场,面积是20xx平方米,你能计算出操场的长为多少米?

  找学生读题目,并找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1)、8×6=48(平方米)答:花圃的面积是48平方米。

  (2)、20xx÷40=50(米)答:操场的长为50米。

  同学们,我们平时做有关面积计算的题目是总是非常的困难,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通过画图解决问题。好的,那现在就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师: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原来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把花圃的长增加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课件出示)

  师:那么多文字,我们在读题的时候会存在一些麻烦,下面呢,我们就用画图的方法来理解本道题。(课件展示图形)

  师:根据图形,有谁能说一说这道题你是怎样做的?

  找同学回答,并板书展示。

  (课件出示:18÷3=6米6×8=48平方米答:原来花圃的面积是48平方米)

  追问:18÷3求的是什么?

  3、小结:真不错,借助画图解决问题真方便呀!

  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

  1、完成试一试

  师:下面一题你会吗?

  出示试一试: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后来因扩建公路,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谁来说说该怎样画呢?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画图的过程。(课件出示)

  师:画得一样吗?请同学们看图列式,并同桌相互说一说,你先求什么?

  师:你是怎样做的,谁愿意说一说?

  生1(展示做法):先求原来的长,150÷5=30(米);

  再求现在的宽,20-5=15(米)最后求出面积。30×15=450(平方米)课件出示

  师:谁还有不同做法?

  生2(展示做法):我也是先求原来的长150÷5=30(米);再求原来的'面积,30×20=600(平方米);最后求出面积,600-150=450(平方米)课件出示

  2、小结:

  师:通过画图,我们又顺利地解决了一道问题。下面的问题可有些难度,想挑战吗?

  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

  1、完成想想做做1、

  出示:下图是李镇小学的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学生独立画图,解答。

  师:你觉得这道题画图时需要注意什么?

  师:“长增加6米,面积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也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是什么意思?

  师:长增加或者宽增加该怎样理解呢?

  师:你们画对了吗?现在要求试验田的面积怎么办?

  学生回答,教师追问:48÷6求的是什么?48÷4呢?

  师:真不错,让我们再来看第二题。

  2、完成想想做做2、

  出示:张庄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增加了10米,宽增加了8米。操场的面积就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师:经过了上面几题的学习,我们对画图解题的方法都已经掌握,下面这一题,就要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看看那大家可以得出几种方法。课件展示答案。

  课件展示我们班同学真棒!

  五、达标检测,反馈巩固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略

教学设计策略3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63-64页例1、例2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并获得问题的答案。

  2、沟通“一一列举”和“列表”两种策略的联系,通过列表,帮助学生养成有序列举的习惯。

  3、在学生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分析并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有条理地一一列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2分钟)

  1、复习: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回忆一下,长方形的周长怎么求?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生答师帖卡片)

  请大家齐读一遍。同学们真了不起,学过的知识能记得那么牢!

  2、导入: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一些策略来解决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今天王大叔遇到了新的难题,大家请看。

  二、教学例1。(18分钟)

  1、出示例1: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几种不同的围法?

  2、(读题):同学们愿意帮王大叔这个忙吗?

  王大叔遇到了什么难题?谁来说一说?

  师:应该怎样围呢?老师已经为同学们每桌准备了18根小棒,每一根代表1米,请同桌2人合作用小棒在桌子上围一围。在摆之前老师有个说明:(1)每次都要把18根小棒用完。(2)围成一种后就数长和宽各是多少米,记录在老师发给的表一中。(3)尽可能少的移动一些小棒让它变成另一种不同的围法,再进行记录。

  先想想怎样摆才摆得快,比比看哪一组合作得又快又好。开始动手操作吧!(师巡视,并与生个别交流:还可以怎么摆?不要动太多的小棒。)

  (有的学生已经完成,要鼓励没完成的学生。)

  注意收集有序和无序两张表格准备展示。(看中后可拿大笔给学生描大一些)

  好了,同学们,请停止操作,用很短的时间把小棒收起来。

  3、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呢?老师手上有两组同学的记录表。(投影)

  大家更欣赏哪种记录方法?为什么?

  (师相机板书:按顺序)

  4、请这位同学说说看,刚才你是怎么想的?(生回答)

  你怎么知道宽是1米的时候长就是8米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答师展示18÷2=9米)

  大家认为先从宽开始考虑好还是先从长开始考虑好?

  (从最小的宽开始考虑比较好,顺序较明确。)

  5、下面我们就从宽是1米开始摆一摆。

  (学生说教师展示围法)

  6、我还可以继续摆。(展示宽5长4)

  这样行不行?为什么?大家观察一下这个长方形实际是前面4个长方形中的哪一个?重复了,因此我们要把它去掉。(单击鼠标擦掉)

  同学们发现了没有?按顺序摆有什么好处?

  (师相机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这位同学真了不起,掌声送给他好吗?

  哪位同学刚才没有按顺序排列的请改成按顺序排列好吗?

  7、同学们数数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展示答)

  8、小结揭示课题:像刚才这样把事情发生的可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的列举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就是我们帮王大叔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叫做一一列举。(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齐读课题。

  我们在一一列举时应注意几点是什么?(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9、下面我们把每种摆法的面积分别计算出来好吗?

  同学们,在这4种不同的围法当中,你认为王大叔的羊圈用哪种围法比较合适?为什么?(第四种面积最大,养得羊最多。)

  10、说得太好了!请继续观察这张表,你还有什么发现?(面积越来越大)这跟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在周长不变的前提下,长与宽的长度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没想到在围长方形的同时,还有一个意外的发现。

  11、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了一种新的策略——有序的一一列举,列举时应注意什么?下面我们就用这个策略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大家有没有信心?

  三、教学例2(10分钟)

  1、出示例2:订阅下面的杂志: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读题)

  2、“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生答师展示:可以订阅1本,可以订阅2本,也可以订阅3本)

  3、那我们应该从订几本开始想起比较好?(从只订阅1本开始想起)

  4、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列举出来好吗?(我们可以怎么订?还可以怎么订?)

  (生说师展示)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一下子就把所有的.!法都列举出来了。!

  5、其实我们还有更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列表,用“√”表示订法,订哪本就在相对应的格里打“√”,一列就表示一种订阅方法。同学们能不能利用这张表格,按一定的顺序列举出所有情况呢?请拿出表二试着填一填,不明白的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6、师展示学生作业,有序和无序两张表格比较。

  7、集体评:第一张表列举出所有情况了没有?再看第二张表列举出所有情况了没有?两位同学都列举出了所有的情况,大家更欣赏哪张表呢?为什么?

  请这位同学说说看,刚才你是怎么做的?(生说师课件展示)你真了不起,刚学的知识就能够运用自如!

  刚才哪位同学没按顺序列举的请改成按顺序列举好吗?

  8、同学们数数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我们一起来答出来吧?(齐答)

  9、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运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想一想:要想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一一列举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不经意我们就会遇见它,有时他还会出现在我们的投镖游戏中。

  四、拓展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9分钟)

  1、出示“练一练”,生齐读题。

  2、同学们玩过投镖游戏吗?投中两次是什么意思?(两镖都投在靶上)

  我们来投一次好吗?(让学生举起手来一起做投镖的动作)你想得到多少环?再投第二镖,投中多少环?会有几种情况出现?(可能两次都投中同一个环数,也可能两次投中不同的环数。那老师就根据这两种可能制成一张表。)

  3、展示表格:画“√”表示投中,一个“√”表示一镖。一列就表示一种情况。请同学们拿出表3,按一定的顺序列举出所有情况。

  4、师展示表,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填这张表?

  5、集体评:他这样填可以吗?为什么?按顺序有什么好处?(如果有时间,就让这位同学说说是怎么想的)

  刚才哪位同学没按顺序列举的请改成按顺序列举好吗?

  6、请同学们观察总环数,你有什么发现?(注意:有两个16环,答题时只写一次就行了,不要重复。)

  齐答。

  五、总结全课(1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策略?列举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答师展示)

  六、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采用一一列举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利用这种方法去为我们的生活排忧解难,这正是我们数学的魅力之所在。

  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

  按顺序

  不重复

  不遗漏

教学设计策略4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69页例1,“练一练”,第72页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假设的思路,理解假设的解题过程,能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用假设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解决用假设策略时总量不变的实际问题,认识假设的策略。

  教学难点:

  运用假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1.口答列式。

  (1)把720ML果法倒入9个相同的杯子里,正好都倒满,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用600元买了5把相同的椅子,这种椅子的单价是多少元?

  指名口版式,并说说数量关系式。

  二、解决问题,认识策略。

  1.出示例1,理解题意。

  指名学生读题,说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和刚才解答的问题比,这个实际问题复杂在哪里?

  引导:你是怎样理解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怎样理解题中数量之间的系?

  明确:根据“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可以知道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量=720毫升;“小杯的容是一是大杯的1/3”就是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1个大杯容量等于3个小杯的容量。

  2.思考交流,探究思路。

  引导:现在有两种大小不同的杯子,这是解决题复杂的地方,根据题里两种杯子容量间关系的理解,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看哪些同学能想到办法。如果思考有困难,也可以画图看一看。

  指名交流想法,引导学生理解:

  (1)画示意图看,1个大杯容量,可以看作果汁倒在9个小杯里;或3个小杯容量等于1个大杯容量,可以看作果汁倒在3个大杯里。

  (2)假设把果汁全部倒入小杯,就是9个小杯,可以先求出小杯容量再求大杯容量。

  (3)假设把果汁全部倒入在杯,就是3个大杯,可以先求出大杯容量再求小杯容量。

  (4)假设每个小杯容量是X毫升,大杯容量就是3X毫升,可以列方程解答。

  小结:通过交流,虽然大家有借助画图的,有直接思考的,但基本上是两种思路:一种是假设把果汁倒入同一种杯子,或者全看作大杯,或者全看作小杯;另一种是假设每个杯容量是X毫升,大杯容量就是3X毫升。

  3.解决问题,体会策略。

  引导:现在你能解决问题了吗?请选择一种方法列式解答,并进行检验。

  学生列式解答并检验,教师巡视,选择不同解答方法的学生进行板演。

  集体评析板演的不同方法,弄清各种算法中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讨论板演的不同方法,明确:检验时要看求出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就是算出6个杯和1杯总量720毫升,小杯容量是大杯的三分这一。

  追问:这些不同的解题方法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用假设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指出:解题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用了假设的方法,这样可以使大杯和小杯转化为同一种杯子,即使用方程解答,也是假设小杯容量为X毫升,大杯容量就是3X毫升,实际上就是把1个大杯转化成3个小杯,这样就使问题变得比较简单。

  三、应用巩固,内化策略。

  1.做“练一练”。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这里是怎样用假设策略的?每一步算式表示什么?

  追问:为什么这道题假设全部买椅子而不是假设全部买桌子?

  指出:为了计算方便,要根据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合理选择假设。运用假设策略时,怎样根据数量间的关系假设也很重要。

  2.做练习十五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再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

  指出:解决题这题时,要先弄清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再通过假设正确地把两个数量转化成一个数量。

  3.做练习十一第2题。

  让学生填充并交流填充结果。

  提问:根据填充里的想法,这道题可以怎样假设?还可以怎样假设?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解答的过程。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交流认识。

  提问:今天学习的实际问题为什么要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假设的策略有了哪些认识?还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相对应页。

教学设计策略5

  教材分析

  本课将引导学生制订一个班级总的研究计划,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研究项目制订小组研究计划。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研究与班级总体目标的关系,加深体验科学研究的分工合作。

  学情分析

  造成小金鱼死亡的相关因素非常多,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志趣,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主题进行分组研究。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分工合作的习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小组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学习目标

  1.知道小组研究与班级总的专题研究的关系,树立合作的意识。

  2.能根据自己选择的研究主题制订可行的研究计划。

  教学重难点

  制订合理、可行的计划是研究取得成功的保证。

  评价任务

  制订一份专题研究方案。

  教学准备

  为各小组专题研究计划准备表格。

  教学过程

  一、进行专题研究总动员

  1.谈话:在上节课,我们同学就造成小金鱼死亡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推测,大家谈到了水质、水温、放养密度、鱼食投放量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金鱼死亡。在今天开始我们的研究之前,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了解了哪些影响金鱼生存的新信息?

  (以上谈话及询问,一方面获取学生收集到的上节课没有谈到的影响金鱼存活的因素,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一机会,交流学生收集到的与水质、水温、放养密度、鱼食投放量等因素有关的详细信息。这为下一步全面和深入地开展研究设计活动奠定了良好的认识基础。)

  2.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掌握的相关情况。

  (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可抓住发言中的关键词进行摘要性地记录,为学生后期制定研究计划的针对性和条理化做好引导性工作。)

  3.谈话: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以往经验或收集到的资料对造成小金鱼死亡的原因已经有了一个间接的认识。为了获得第一手确凿的证据,查出造成小金鱼死亡的真正原因,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小金鱼生活得更好,我建议我们班开展一个小金鱼生存环境的研究。大家认为这项研究可以从哪些方面展开,通过哪些方式展开呢?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4.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到部分小组进行必要的提示或指导。

  (教师到小组个别指导,可以引导学生将可能造成小金鱼死亡的因素与研究小金鱼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便形成相关的具体研究方向。)

  5.教师邀请学生汇报其讨论结果,并帮助学生梳理出相关可研究的课题及研究方法。

  6.讲述:当我们明确了可以开展研究的专题,以及可以采用的研究方法后,我们可以有步骤地来开展研究活动了。如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结论、撰写报告等。在大家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前,老师送大家两件“法宝”,一件法宝是交流,另一件法宝是帮助。希望在研究中,同学之间、小组之间要及时交流、勤于交流,当遇到困难时,大家要互相帮助。

  (班级总的研究计划并没有要求学生完全由自己讨论设计完成,其中有很多教师引导和指导的成分。其目的不是要替代学生进行设计活动,而是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后面具体专题的研究设计中。这样处理既能保证后续活动有效进行,又能保证后续活动深入进行。)

  二、引导学生分析和自主选择研究主题

  1.谈话:开展不同的研究专题需要做不同的准备,比如研究水温变化对金鱼的影响,需要三个能控制水温的水族箱。那么其他研究专题又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教师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补充,形成相对完善和统一的认识。

  (明确活动所需条件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思考研究方法的过程,因此,充分地开展好这一活动,也是为后续制定研究计划铺平道路。)

  3.谈话:在这次研究小金鱼生存环境的任务中,不仅需要我们从多个小专题去开展研究活动,而且每项专题又涉及不同的活动材料,一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需要多人进行分工与合作。为了让我们这次研究取得成功,现在,我们按照自己的条件和兴趣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进行研究。每一个专题同学们可以形成一个小组,也可以根据情况组成多个小组,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组合组成研究小组。

  4.学生自由组合研究小组。

  (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分组,做到能力均衡、人数合理。避免出现能力上相近的同学“扎堆”,要兼顾那些能力较低的学生参与到各小组中。如果条件允许,每个小组的人数以5-8人为宜,人数过多任务可能落实不到人,过少又不能充分体现分工的价值。每个专题有多个小组共同研究,还能增强实验的'可靠性,避免因偶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确情况的发生。)

  三、小组讨论各自研究计划

  1.谈话:我们按照自己的条件和兴趣已经分成了不同的研究小组,现在,我们各小组需要商量出各自的研究计划,以便有条理地完成各自的研究专题。你们认为各自小组的研究计划应该考虑哪些问题?

  2.学生个别发言,教师做简单的板书记录。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所做的记录应注意条理性,可以按照研究计划应进行的步骤在黑板上有顺序地表达出来,使得最后的板书记录就能成为专题研究计划的主要栏目。)

  3.讲述:制定一项研究的计划,我们一般要涉及研究主题、小组成员及分工、研究目标、对研究主题的思考和分析、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以及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下面,大家就围绕这几个方面商量自己的研究计划。

  4.教师向个小组分发事先准备好的专题研究计划表格,学生商讨制定计划。

  (专题研究计划的设计可以参考教材第47页的内容。教师在学生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可到各小组进行指导,并把重点放在研究过程的设计指导上。)

  四、交流并完善计划

  1.在大多数小组制定好大致研究计划的基础上,教师邀请一个小组向大家交流他们的研究计划。

  2.谈话:你们认为刚才这个小组汇报的研究计划有哪些地方考虑的比较详细,哪个环节的设计还存在不足?

  3.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说,并将评说的重点放在研究过程的设计评说上。

  4.讲述:在研究过程的设计中,尤其是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的小组应该注意,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更容易发现问题。只是设计对比实验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对比实验的要点,那就是对比条件的选择,无论是对照组实验还是控制组实验,只有对比条件不同,而其他条件都要保持一致。同学们对照这一点,检查一下自己的研究过程设计,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5.在学生针对研究过程修改完善的基础上,教师邀请其他专题的小组汇报各自研究计划。在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评价的过程中,让研究小组间取长补短,进一步全面完善自己的研究计划。

  6.讲述:为了解开“金鱼之死”的谜团,我们今天制定了各自的“侦破方案”。课后,请同学们做好实验侦破前的准备。预祝大家研究顺利,侦破成功!

教学设计策略6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十一册89-9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早上喜欢和牛奶吗?和牛奶有益身体健康。

  我女儿在家也喜欢喝牛奶,每次早晨喝一小杯(出示一小杯)。我早晨每次喝一大杯(出示一小杯)。大杯中的牛奶大约是小杯牛奶的2倍。

  出示1大杯和2小杯,问1大杯可以够我和几次?2小杯可以够我女儿喝几次?

  1大杯和2小杯都给我喝,可以喝几次?

  1大杯和2小杯都给我女儿喝,可以喝几次?

  指名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说明:刚才想的过程其实就是替换的策略。

  揭示课题: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索

  1、出示: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思考:你能解决吗?为什么?(使学生联想到都是大杯或者都是小杯比较容易解决;或者告诉大杯容量与小杯容量的关系。)

  2、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容量是大杯的13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说说所增加的条件,你是怎样理解的?

  思考,你准备怎样解决?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明怎样替换,替换之后是什么杯子,总量是多少?

  使学生感悟到无论怎样替换之后的果汁总量是不变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以课件演示替换的过程)

  思考,为什么要把1大杯替换成3小杯,或者把3小杯替换成1大杯?(感受替换的`依据)

  4、学生列式解决。

  指名汇报,注重结合替换的思路,理解算式。

  师:像这样的实际问题,我们用替换的策略进行解决,是否正确呢?

  学生提出检验的方法,并阅读书上的介绍,然后进行检验。

  5、小结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加深对解题思路的理解。

  6、体现价值。

  教师介绍用方程解答的方法,还可以请学生说说不用替换的策略,还可以怎样解决。然后进行比较,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策略的价值。

  三、完成练习的第1题。

  1、在题中用图表示替换的过程,然后解决问题,并检验。

  2、汇报交流,将学生的作品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注意体现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有可能出现线段图)

  3、结合图说出算式。

  4、这个题目还有不同的替换吗?为什么?使学生认识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四、指导练一练

  1、读题,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

  2、练一练与例题相比有难度,因此让学生在指导下完成,可以用优秀生的思路来提示其他学生。

  3、重视图的作用,以图来帮助理解。

  五、思考

  1、本课应该以策略的价值体现为主,还是应该以替换的依据为主?感觉难以合理安排。

  2、课堂教学时,忽视了学生在替换过程中语言的准确表达。如:用什么替换什么,或者把什么替换成什么。在数学中语言应该是规范、到位的。

教学设计策略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列举的策略,会用这种策略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有序性,体会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飞镖2支;镖盘一只。

  学生: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是老师第一次到宝应来,老师乘车来的时候发现:宝应的2路公交车是每隔15分钟发一班,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从早上6点开始发车,到早上7点,一共发了几班车?

  小结、揭题:

  像这样,把每次发车的时刻一个一个的列出来,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今天,我们就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究策略:

  (一)、教学例1

  1、解决:“可以怎样围?”

  (1)王大叔在围羊圈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帮他吗?(课件出示: 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这个长方形的羊圈可以怎样围呢?

  (2)能用小棒摆出来吗?1根小棒代表1米,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3)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围的?

  (4)教师问:有跟他不一样的围法吗?

  2、解决:“有多少不同的围法?”

  同学们说的都不错,那王大叔的羊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呢?能写出来吗?(课件出示表格)

  3、展示学生表格

  (1)展示重复的8种的表格,问:长8宽1,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你们同意他的答案吗?说说你们的理由。

  (2)再展示有顺序的4种,说:看看这张表格对吗?

  (3)展示没有顺序的表格并比较:

  这张表格呢? 两张表格你们认为哪一张更好一些?为什么?

  教师评价:对,按顺序填表才会显得有条理。

  (4)展示有重复和遗漏的表格:

  老师这里有张表格,大家看看,有什么意见?

  (5)小结:

  切换到电脑:教师小结同时课件演示:刚才我们在填表的时候,把不同的围法一个一个排列出来,从而解决了问题,运用的就是“一一列举” 的策略(板书:“一一列举”)

  (6)集体订正

  现在请同桌互相看看,写对的请举手,针对写错的学生,让错误的学生订正,没按顺序写的请你按顺序写一写。、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填表的时候发现有的同学重复了,可能有的同学遗漏了,想一想,在一一列举的时候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7)观察面积和长、宽的关系,发现规律。

  在大家的帮助下,王大叔知道羊圈有4种不同的围法,现在他想围一个面积最大的长方形,你们能帮他算出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吗?第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第2个呢?第3个?……

  你们认为王大叔会选哪一种?

  比较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你们发现了什么?

  看看长和宽的和,你们有什么发现?

  小结:看来有顺序的一一列举,还能帮助我们发现隐藏的数学规律。

  (二)、教学例二

  (1)王大叔的羊圈围好了,现在呀他要去买羊。当他赶到羊市场的时候,发现坏了,市场里只剩下最后3只羊,而且颜色各不一样。(课件出示图片)1只是黑色、1只是白色、1只是灰色,(课件出示:最少买1只羊,最多买3只羊)如果王大叔最少买1只羊,最多买3只羊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买羊方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买羊方案?

  (2)最少买1只羊,最多买3只羊,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

  (3)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列举时你打算先考虑买几只羊的情况?

  教师引导:买1只羊可以怎样买呢?买2只羊可以怎样买呢?买3只羊呢?能把所有的不同方案都写出来吗?

  (4)展示学生作业,教师给予评价。

  过渡:刚才同学们一一列举的过程还可以用表格来表示:(出示表格)教师演示并讲解。

  (5)小结:通过列表格我们能很快看出是否有重复、有遗漏,这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整理方法。

  三、练习拓展

  刚才同学们表现很出色,现在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个游戏,好不好?

  (1)出示飞镖问:这是什么?有没有玩过?今天我们就玩投飞镖的游戏。(出示镖靶)问:10什么意思?投中红色部分就是10环。投中蓝色部分呢?黄色部分呢?你们想投吗?谁先来?

  出示:游戏的规则是投中2次。(教师板书)

  第一次投中,问:有没有投中?多少环?同学们猜一猜:第2次可能投中几环?我们看看,他究竟投中几环。(再投)

  看看,一共得了多少环?

  还有谁想投?

  (2)现在,如果再请一位同学投,投中2次,可能会得多少环?能把所有的答案列举出来吗?请同学们用加法算式在纸上写出来。

  展示学生作业问:你是按什么顺序列举的?

  (3)教师:现在如果游戏规则是:只投两次(板书)

  先说说,和投中2次有什么区别?投不中就是多少环?只投两次,除了刚才出现的情况以外,还有可能得到多少环?

  (4)老师发现,我们宝应实小五( 1 )班的同学今天的表现真不错,大家知道宝应是个好地方,有很多特产,你们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老师觉得这4种不错(课件出示:藕粉 荷叶茶 莲藕汁 大闸蟹)看看,是什么?

  如果今天来的客人老师请你推荐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有多少种不同的推荐方法?

  交流:同学们,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推荐的?

  我相信我们会场上的客人老师一定会根据同学们的推荐,去选择自己满意的特产。

  四、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练习十一1-3

教学设计策略8

  一、什么是教学策略

  “策略”最早见于军事领域,后应用于教育。一般讲,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在此意义上,教学策略同义于教学方法。但从广义上讲,教学策略不仅用来表示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手段或方法,而且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序列计划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技巧、艺术。它的内涵较为广泛。教学方法这一概念就侧重在指教学过程的横向结构,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材等教学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组合方式,它的实质就是具体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

  教学策略包含多个方面的含义,包括目标的设立、媒体的选择、方法的确立、活动的组织、反馈的方法、成绩的评定等等。所以,从系统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

  (一)教学策略的特征

  1.目的性和适用性

  目的性是指教学策略对于实现教学目的的适合与有效程度;适用性是指教学策略对于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过程及其规律的契合与适宜程度。随着教学改革,新的教学活动产生了新的教学策略。例如小学识字教学就有分散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部件识字等多种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适用程度取决于其反映教学过程规律的程度,取决于它遵循正确的教学原则要求的程度。

  2.共性化与个性化

  教学策略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教学的共性。教学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环境都会影响教学策略的选择。所以,我们难以发现完全一模一样的教学实践过程。每个教师都能在学习、借鉴、加工、吸收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所处环境,发展和创造出带有鲜明个性化色彩的教学策略。例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就是在借鉴外语情境教学的同时,结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吸收中国占典文论中“境界”学说进行的创造性的改造、加工,从而形成的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策略。

  3.稳定性与灵活性

  教学策略一旦制定,即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学的多变因素需要教学策略的不断调节来适应其变化,以求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4.思想性与技巧性

  教学策略首先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转化为方式、程序、手段等具体行为来体现的。所以说,教学观念是教学策略的前提和方向,而教学技巧是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保证和“推进器”。只有教学技巧的设计没有教学理念的指导,教学就会迷失方向,只有教学理念的支撑没有教学技巧的.配合,教学就会剩下空洞的躯干,成为一具“僵尸”。

  (二)教学策略的四个基本因素

  1.指导思想

  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指导,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灌输式和启发式等教学策略就基于不同的指导思想。

  2.实施程序

  教学策略是针对一定教学目标而组织的程序化设计,虽然没有定式,但不管如何都得考虑怎样合理安排程序促进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化:(1)把他人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2)把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活动方式转化为个体的认知能力;(3)把蕴含于知识经验中的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

  3.行为技术

  制定出明确、易行的操作要领是实施教学策略的有效保证。

  4.效用评价

  通过评价,可以检测、调节甚至校正教学策略实施的结果和途径。评价标准在于它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与教学对象的沟通性、与教学情境的协调性、与教学过程的同步性等。

  (三)教学策略的六个方面

  1.教学准备策略

  包括教学目标的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组织形式的设计等。

  2.教学行为策略

  包括呈示行为策略(如讲述行为、板书行为、声像呈示行为、动作呈示行为)、教学对话策略(如问答行为、讨论行为)、指导行为策略(如练习指导、阅读指导、活动指导)等。

  3.辅助行为策略

  包括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课堂交流的有效组织、课堂强化技术的运用、积极的教师期望等。

  4.管理行为策略

  包括常规的建设、问题行为的调控、管理模式的设计、时空管理等。

  5.教学评价策略

  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

  6.指导学习策略

  包括简单的复述策略、复杂的复述策略、简单的精致化策略、复杂的精致化策略、简单的组织化策略、复杂的组织化策略、综合性的监控策略、情感与动机策略等。

教学设计策略9

  教学目标

  1.梳理以前的学习中用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积极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梳理和体会以前学习中用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解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知策略。

  生活中,有时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尝试使用,体会策略。

  结合图片出示问题:

  1.要知道大树的高度,你有什么好的策略?

  2.要求出土豆的体积,有哪些好的策略?

  三、结合课本,回顾所学。

  先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展示。教师适时评价点拨。

  【(1)画图①可以帮助我们列举出所有的情况;②能帮助我们直观地理解所学内容,比如十进制、分数的'意义和运算、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③画图能帮助我们分析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2)列表①可以帮助我们整理信息,进行推理;②能帮助我们分析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寻找规律。

  (3)猜想与尝试策略帮我们类比之前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4)使用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策略可以帮助我们通过简单问题的思考发现复杂问题的规律。】

  四、练习延伸,灵活应用。

  1.赵、丁、王三人中,一位是工人,一位是教师,一位是医生。已知:①赵不在学校上班,②王和教师是邻居,③赵和医生是朋友。谁是工人,谁是教师,谁是医生?

  2.鸡兔同笼,上有20个头,下有48只脚,求鸡兔各多少只?

  3.马虎在计算一道除法时,把被除数9.8的小数点忘记了,计算的结果比正确结果多了12.6,正确的商是几?除数是几?

  4.探究:111111111×111111111=?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画图

  列表

  猜想与尝试

  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

教学设计策略10

  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如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什么?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程序性知识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如利用转基因技术设计解决水稻病虫害防治问题的方案,如何培育无籽西瓜等。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是关于如何使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策略性知识也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一般程序性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而策略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前者是对外的,后者是对内的。策略性知识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迁移能力才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如在学习细胞分裂后,归纳出分裂期特点的有效记忆方法,即“前期:膜仁消,两体现”;“中期:粒排中央赤道板”;“后期:粒裂体分去两极”;“末期:两失两现板板壁(植物细胞)”。这样,学生对这种陈述性生知识记忆牢固,再通过比较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归纳如何判别细胞分裂图象,进一步学习细胞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变化规律这些程序性知识,对学生策睁性知识的掌握有所帮助,使其在解决问题时有明确的思维方向。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1科学探究中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策略性知识的学习策略。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更多地主动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学会如何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得信息,如何用文字、图表、科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如何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在这些策略性知识的运用中解决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诸多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科学规律的内容,如:酶的发现过程,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等。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是什么”,“为什么”的结论性知识的讲授,更重要得是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理解科学家如何用已知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苏教版新课标教材中“研究性学习: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植物生长的最适浓度”,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策略性知识教学设计。如:只设计实验材料、用具或只设计实验的部分步骤,是针对基础较差、能力较弱的学生;对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求其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法步骤均进行设计。通过这一实验设计情况的'反馈,既可检验学生对生长素调节作用两重性的理解和应用,又能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态度、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评估,从而检查学生策略性知识的掌握情况。

  再如苏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在“课题研究: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探究活动提出问题、建立假说、设计方案、获取信息、得出结论。而不是让学生按照教师所提供的一种方案去进行验证性实验。课堂中,当提出让学生进行探究时,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学生提出了:“可能与温度有关”、“可能pH有关”、“可能与酶的浓度有关”、“可能与底物的浓度有关”四种假设,可顺势利导把学生分成四个探究小组,要求按照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得出结论。整个探究过程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和自由操作的机会,如此给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可有效提高学生的策略性思维水平。

  2思维导引中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在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提醒学生思考:“为什么?你的困难是什么?你下一步应当做些什么?”你能不能换一个说法?你更坚信哪一种可能性?“你能不能倒过来想想?……”

  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过去常常采用的方法是:按照实验规定的步骤进行实验,将实验现象填入事先设定的记录表中,根据澄清石灰水混浊程度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02的产生情况,由此分析得出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这种“照方抓药”的实验方式,充其量只是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无法全面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该实验教师最大的任务应是帮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为此,在实验之前,教师可以与学生之间进行如下的讨论:

  (1)联想酵母菌发面做馒头的过程,讨论下列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馒头为什么有孔隙?空隙中气体的如何鉴定?

  (2)由发面做馒头产生C02进一步提出疑问:猜测可能发生什么生理过程?酿酒过程也用到酵母菌,密闭装置。这是在控制什么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酵母菌是否也有呼吸?

  (3)你能不能提出一个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问题?当然,提出一个好问题并不容易,你可以与周围的同学进行讨论。

  (4)你作出这个判断时有充分的依据吗?在缺乏足够依据的情况下所作出的判断称为假说,假说的正确性有待于实验的检验。你认为这个实验,需要哪些仪器?怎样测出这些量?存在着哪些困难?

  这样的师生双边交流过程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火花,逐步学会分析问题,将内隐思维活动的调节控制过程展示出来,达到思维导引的目的。

  3问题设计中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问题解决活动的指导,不应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更不宜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应该通过提出相关的问题,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针对学生出现的失误,提出引发学生思维冲突的问题。(2)如果学生不知如何深入进行解决问题,提出能使问题不断深入的后续问题。(3)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的来源,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利用有关信息,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相关信息。

  如“细胞呼吸”的教学中,针对有氧呼吸设计的问题是:①有氧呼吸可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反应场所在哪里?反应物、生成物各是什么?②什么是有氧呼吸?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分析有氧呼吸反应式中各种元素的转移途径。③在细胞内,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可使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则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了,请你计算一下,有氧呼吸的能量转换效率大约是多少?这些能量大约可使多少摩尔ADP转化为ATP?这一系列问题既能由表及里地剖析有氧呼吸的本质,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此外,这些有坡度的一个个子问题,逐渐点拨学生的思维,使之思路入轨,很好地培养学生答题时的思维策略。

  学生的知识水平是有限的,许多地方可能考虑不周全。所以教师的指导应该是在思维方法、解题策略的指导,可向学生提出“你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下一步该怎么办?”等类似的问题,通过这种指导训练使学生学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明确问题解决所需要的条件,使问题解决活动继续下去,逐步形成解决策略。

  4练习测验中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策略性知识形成的关键是思维策略的组合运用,要形成一定的策略性知识,就要努力促成思维组合。在这一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作为前提的基本的条件就是练习与反馈。通过适量科学合理组织的练习和反馈,策略性知识的习得才能成为可能。重要的是让学生利用策略来指导自身完成相关练习,在练习中必须有变化,只有在变化的中的练习,其知识才能深化,策略才能灵活应用。

  如在学习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就可通过下列练习强化知识:

  1.下列变化属于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有()

  ①氧分子的释放;②[H]的产生;③CO2的固定;④产生ATP;⑤ATP中能量的释放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③⑤

  2.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流动大致过程是()

  A.叶绿素→ADP→CO2→碳水化合物

  B.光→ATP→叶绿素→碳水化合物

  C.光一叶绿素+CO2→碳水化合物

  D.光→叶绿素→ATP→碳水化合物

  通过一系列彼此联系的练习,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转化。在上述练习的基础上可再作如下变式练习:

  将置于阳光下的盆载植物移至黑暗处,则细胞内C3与葡萄糖的生成量的变化是()

  A.C3增加,葡萄糖减少

  B.C3与葡萄糖都减少

  C.C3与葡萄糖都增加

  D.C3突然减少,葡萄糖突然增加

  这样让学生在新的不同的情境中运用光合作用过程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真正做到教会学生学习。

  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在测验中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传统的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现、重复和记忆的能力。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学习,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学生负担加重。新课程提倡测验设置要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实际问题,在具体问题情境解决中形成学习策略。

  例如以“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比较”为题材出一道试题,可能有时会直接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种固定化酶能催化一系列化学反应

  B.固定化细胞能产生一系列酶

  C.固定化细胞产生的酶,其活性更容易受影响

  D.固定化酶更适合大分子反应物”形式呈现

  显然这样的测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为学生提供与社会生活实际有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问题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因此,同样是考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比较,教师可以这样的情境呈现“如果想把微生物的发酵过程变成连续的酶反应,应该选择哪种技术?如果反应物是大分子物质,又应该采用哪种方法?”这样的测验不仅考查了知识,还使学生在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运用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许多现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策略运用的思维水平。

  5反思评价中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评价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将评价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反思的一些策略,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要把评价放在解决问题的背景中去,要培养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评价方式,进行自我总结、反思,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做出调整、改进和完善。策略性知识就在这种有意识的自我反思中形成,从而使学生逐渐学会学习。如在学完“物质的跨膜运输”后,可再增加一个“栏目”――“学完跨膜运输你应该知道什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整理、反思学过的知识,以便归纳总结、补充调整,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策略性知识的建构能力。

  反思最主要的形式是回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如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结束后,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作此探究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探究过程中你运用了什么策略?能解释一下你的想法吗?还有更好的方法吗?实验的结果是否合理?”……在学生自我反思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档案,记录思维点滴,学生可更明确自己的思维状况,利于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使学生的学习由外在的输入逐步转化为内在的自我需要,逐步形成思维策略,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观为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理念,它有助于统一已有的狭义的“知识”与能力间的矛盾,确立策略性知识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生物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其目的就是促使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策略性知识的教学,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物教材中有着进行策略性知识教学设计的广阔空间,只要教师用心开发,精心设计,有意识地通过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造力,就一定会有风景这边独好的感受!

教学设计策略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60页的例2和“练一练”,以及练习九的部分题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体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能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实施解题活动。

  2、使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经历通过独立思考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经历从变化中寻求不变的过程,灵活确定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整理信息的?(列表整理)当条件比较多时,我们可以根据问题选择条件列表整理。

  我们在分析数量关系时,可以怎么想呢?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找到基本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

  那么在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反思)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揭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有个水库管理员遇到了一个问题,咱们帮帮他,好吗?)

  一座水库某天从7:00起开始放水。水库管理员每2小时观测一次水位下降情况,下面是他的观测记录。(他列表整理了数据)

  时间

  9:00

  11:00

  13:00

  15:00

  与7:00比水位下降/cm

  12

  24

  36

  48

  1、(1)这张表格该怎么理解呢?

  A.我们先来看时间这一栏,你发现了什么?

  每次观测的时间都间隔2小时。

  B.再看这一行,你是怎么理解的?谁来说一说?

  与7:00比,到9:00下降12cm,到11:00下降24cm,到13:00下降36cm,到15:00下降48cm。

  7:00—9:00,2小时下降12cm,9:00—11:00,2小时下降12cm,11:00—13:00,2小时下降12cm,13:00—15:00,2小时下降12cm。

  水库的水位每2小时下降12厘米

  (2)如果水库管理员继续列表整理,接下来的时间是几时(17:00),那么到17:00水位下降多少厘米?(60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每2小时下降12厘米,我们可以算出什么?

  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

  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就表示每小时下降的速度。速度是不变的。

  (3)照这样的速度,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

  “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就是让我们照什么样的速度?

  (题目中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要求我们按照每2小时下降12厘米的速度计算。)

  请一位同学把我们从表格中找出的这个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再读一遍。

  2、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理解题意,明白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想呢?我们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还可以有其他的想法。

  把你的想法和旁边的同学说一说。

  指名交流。(预设学生的想法)

  (1)从条件想起,根据每2小时下降12厘米,可以先算出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

  (2)从问题想起,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就要先算出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

  (3)根据每2小时下降12厘米,通过列表找出答案;

  (4)根据120厘米是12厘米的10倍,想到所需要的时间是2小时的10倍。

  3、(1)根据刚才我们所想的解题思路,把你的方法写下来。(写在作业纸上)

  (2)指名展示自己的方法,列式计算时,说一说每一步计算表示什么?

  A.12÷2=6厘米B.120÷12=10

  120÷6=20小时2×10=20小时

  C.

  时间

  15:00

  17:00

  19:00

  21:00

  23:00

  1:00

  3:00

  与7:00比水位下降/cm

  48

  60

  72

  84

  96

  108

  120

  7:00—15:00是经过了8个小时,2小时2小时地增加。到3:00一共要放水20小时。

  4、答案是否正确,我们还需要检验。我们在学习完例1后,就有了一些检验的方法,谁来说一说可以用什么方法检验呢?

  (1)学生说检验的方法:把问题的答案20小时变成已知条件,带到原来的题目中去算一算。

  也就是这样变一变:水库的水位每2小时下降12厘米,照这样的速度,经过20小时?

  谁来补充一下问题?(经过20小时,水位一共下降了多少厘米?)

  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请把算式写在检验的方框里。

  12÷2=6厘米20×6=120厘米

  我们算出的120厘米正好是题目中原来的条件,那就说明我们原来解决的问题算出的答案20小时就是正确的。

  学生一起口答,教师板书:一共要放水20小时。

  (2)把问题变成条件,代入原来的题目中去算一算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检验,这是检验的一般方法。其实还有检验的方法。这个问题有2种不同的解法,我们在检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解题,如果两种不同方法的答案相同,也能检验出你所算的答案是正确的。这种检验方法适用于有不同解法的实际问题。(多种方法相互检验)

  5、刚才我们用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求经过16小时水位一共下降多少厘米?你会解答吗?

  让学生在作业纸上试做,交流解法(你是怎么想的)

  A.12÷2=6厘米B.16÷2=8

  16×6=96厘米12×8=96厘米

  答:经过16小时水位一共下降96厘米。

  6、请同学们回顾我们刚才的解题过程,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1)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抓住水位每小时下降的速度是不变的,这是解题的关键。

  (2)有多种方法时,我们要灵活选择,多种方法可以互相检验。

  三、练习

  带着我们的收获和体会,我们试着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练一练1

  (1)用表格整理条件和问题

  (2)列式解答

  (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找到不变量:每本笔记本价格不变)

  2、练一练2

  (1)理解题意

  (2)列式解答

  (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找到不变量:每本字典的厚度不变)

  机动题目:

  3、练习九第4题

  (1)理解题意

  (2)列式解答

  (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找到不变量:每瓶果汁的容量不变)

  (4)检验一下,看做对了没有。我们可以进行口头检验。

  4、练习九第5题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设计策略12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学会运用课外阅读方法进行读《飞翔的教室》,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2、通过学生读凯斯特纳的读书成果展示,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指导重点:

  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书是人类的营养品,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中没有了阳光,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

  2、你们平时都读了哪些课外书呢?(学生自由讲)

  二、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

  1、在你读过的课外书当中,你最喜欢哪一本?能说说喜欢的原因吗?

  (1)同桌交流。

  (2)班级内交流。(相机进行评价)

  2、总结: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看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自然更丰富。

  三、走进凯斯特纳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伟大的德国小说家、剧作家、电影脚本和广播剧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埃里希·凯斯特纳,一同去阅读这位20世纪最出名的德国儿童小说家的.作品《飞翔的教室》。

  2.你都读过埃里希·凯斯特纳的哪些作品呢?生自由发言。

  3.简介作者。

  四、感受《飞翔的教室》

  1.认识文中的主要人物。

  将人物的性格特点与人物名称对号入座。(题略)

  2.生交流故事情节。

  3.说出喜欢的人物、故事情节及喜欢的理由。

  五、我心中的故事

  1.师生共同探讨“你怎样看待完全中学和实德中学学生间的那场大战?对那场战争中每个人的表现你有什么看法?”

  2.“乌利为什么要从体操梯上跳下来?乌利的一跳获得了什么?如果你是乌利的同学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3.伯克博士是怎样对待以上两件事的,对博士的态度你有什么评价?

教学设计策略13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两步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间接信息灵活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预案:

  一、情景引入激活思维

  1、引言

  教师介绍学校体操比赛活动情况。相机解释“横队”、“纵队”“方阵”等词。

  2、收集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看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师把收集到的信息写在黑板上。

  每行有10人,有8行。有3个方阵。

  3、提出问题

  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1个方阵有多少人?)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比一个方阵多多少人?等等。

  4、解决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独立解决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5、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学生汇报时候要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即怎样想的,怎样列式的。

  [教学预设]学生已经学过用一步乘法算式解决问题,看到主题图后会很快收集到数学信息,学生也能清楚表达出思考的过程,如下:

  (1)、10×8=80(人)表示求8个1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8×10=80(人)表示求10个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7、总结学习方法

  师生加以提炼学习方法:读----想----做----说,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

  8、揭示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运用学过的一步乘法算式引入新课,了解学生思维的基础,激活学生思维。然后经过总结学习方法,表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考过程来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二、探究新知训练思维

  1、出示刚才提出的问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

  2、思考解决方法

  (1)独立列式,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组长统计:本组有几种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教学预设]学生的解决策略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10×8=60(人)80×3=240(人)

  第二种:8×10=60(人)80×3=240(人)

  第三种:8×3=24人24×10=240人

  第四种:10×3=30人30×8=240人

  第五种:80×3=240人

  第六种:10×8×3=240人或者8×10×3=240人

  预设处理:根据学生的回答与解释,教师相机用课件演示学生思考过程,利用课件的直观效应帮助中下水平学生渡过思维困区。黑板上去掉相同的做法,展示不同的算式。比较每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方法。基本方法鼓励全体学生都尝试做一做。

  3、课堂小结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想、做、说等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做到先思后说,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注意严密规范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巩固应用发展思维

  1、课本中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试做

  (设计意图:做一做的练习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能判断出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补充问题并解答:

  小青有两本相册,每本有24页,每页可以放4张照片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设计策略14

  授课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第八册解决关于面积计算问题的策略P89~90

  授课类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整理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信息,会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微复杂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到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增强运用策略意识,提高运用策略水平。难点: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策略富有个性地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上新课前,老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有一天,一位哑巴走进商店想买一把锤子,他用手语比划了好几遍,店主硬是不明白他想买什么,哑巴灵机一动,做了一个敲钉子的手势,店主就立刻明白了哑巴想买把锤子。此时来了一位盲人,他也想买一把锤子,你们猜

  他会怎么做呢?为了买锤子,哑巴和盲人,采用的方法不一样,这些方法我们称“策略”,可见,策略的选择是因人、因时、因事而各不相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新课展开。

  1、情景创设,呈现问题。

  香港迪斯尼乐园,去过吗,想去吗。这是迪斯尼乐园的喷水池,喷水池周围有四个长方形的花坛分别种有郁金香、月季花、兰花和蝴蝶花。建筑师们在修建工程中,遇到了些数学问题,看看,我们能帮他们解决吗?首先让我们走进郁金香花坛。

  ⑴1号长方形花坛里种的是郁金香,花坛长8米,在修建时,花坛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坛的面积就增加18平方米,原来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从这题中你们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想想看,我们能用什么策略把这些信息整理得更清楚些呢?谁来说说看(生:整理文字、列表、画图等)

  用你喜欢的方法在草稿本把这道题的信息整理一下。(教师巡视,收集资料)

  ⑵组织交流。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策略(1、整理文字或列表的方法,2、画图的方法等)

  整理文字:用的是什么策略?介绍一下。

  列表:用的是什么策略?介绍一下。

  画示意图:

  请你跟大家介绍一下,你用的'是什么策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有没有要完善的地方(要求不要太高,学生只要能清楚表达出条件和问题就行)

  ⑶比较:比较这几种策略,哪一种整理的方法让人看得更清楚一些(列表、画示意图)列表整理信息是上学期学过的策略,今天我们将研究画示意图整理信息的策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画一下。 ⑷教师示范画图。

  要先画长方形表示花坛原来的面积,长是8米,修建时长增加3米,这个花坛的面积增加18平方米,增加的18平方米在什么地方?谁来指一指,怎样表示呢?

  8米3米

  ⑸你们能用这种画示意图的策略来整理题中的信息吗?拿出练习纸,画画看。

  ⑹要求花坛原来的面积,它是个什么图形?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长知道吗?宽呢?(板书:宽)怎样求?18÷3为什么?求出了宽,下面的问题会解决了吗?在练习纸上做一做。

  ⑺交流反馈解题的情况。

  宽:18÷3=6(米)

  面积:8×6=48(平方米)

  ⑻刚才我们采用了什么策略解决这道题的,通过画示意图可以把题中的信息表示的更清楚,分析数量关系更直观,下面我们就用这样的策略继续解决问题。

  2、循序渐进,深入问题。

  出示题目2号长方形花坛种的是月季花,原来宽20米,后来因扩建道路,花坛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花坛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的花坛是多少平方米?(在下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再解答)⑴还有哪些信息示意图中没有表示出来呢?

  ⑵你们能把它画出来吗?跟老师的一比,看看你们画的对吗?为什么用虚线表示?

  ⑶根据画出的示意图,你认为要求出现在花坛的面积,先要求出什么?学生结合算式说说解题的思路。

  ⑷同样是用画示意图的策略分析问题,这题与第一题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3、深入交流,展开问题。

  3号长方形花坛种的是兰花,如果这个花坛的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这个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先在图上画一画,再解答)

  ⑴“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这里的或者是什么意思,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策略分析并解答吗,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 ⑵四人为一小组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⑶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展示自己所画的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4、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下面还有一道题,要考考大家了。

  4号长方形花坛种的是蝴蝶花,长50米,宽40米。修建时,花坛的长增加了10米,宽增加了8米。花坛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先在图上画出增加的部分或在纸上列表,再解答)

  ⑴学生独立完成。

  ⑵交流:让学生先用列表的策略方式来解答。

  ⑶有不同的策略吗?

  先让学生从自己所画的示意图中指出增加的部分,再根据示意图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⑷通过这道题的解答,你又有什么想法呢?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今天我们学习的策略现在看来是最简便的。但是,随着你们知识的增长,将来一定会发现更多、更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相应练习

  板书设计:

  解决面积问题的策略

  策略:画示意图

  寻找长方形的长和宽

教学设计策略15

  (一)教学策略的特点

  1、明确的针对性。策略化的教学是依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实际、教材特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程序等教学诸因素和谐统一的最佳设计。

  2、典型的灵活性,即不具有规定性和刻板性。为了目标的实现可以采用各种可供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方法、程序、手段等,在教学过程中,还将根据需要不断改变和调整。

  3、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形。

  4、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是教学策略的载体。没有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活动,教学策略只是空中楼阁。选择、调节、监控、创造等都要依据这些因素。所以有效的教学需要提供可供选择的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以便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策略的种类

  1、主导式教学策略

  教师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这种教学策略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

  优点:

  (1)教师能在教学中随机增删、调整教学的内容和节奏;

  (2)教学校率高,能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较多的教学信息;

  (3)对知识储备有限和学习策略不佳的学生来说,可以获得成功的学习。

  不足:

  (1)学生自身智力投入相对少,信息处理的深度不够,因此,学习效果不好;

  (2)教学安排过于周密,学生在学习时较为被动,因而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自学式教学策略

  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学习顺序等,并鼓励学生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

  优点:

  (1)可以积极地把信息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主动深入,因此,学习效果较好;

  (2)允许学生自主地设计、实践和改善他们的学习策略,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产生式教学策略主要出自学生自己,因此,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学习策略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等。

  不足:

  (1)往往可能对自身的学习能力估量出入太大,导致认知超载或情绪低落,或是花费太多的时间。

  (2)学习的成功与否太多依赖于学生先前已具有的知识和学习策略的广度,对差生的学习不利。

  (三)、教学策略的载体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

  1、常用教学活动程序有:

  传递――接受(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它在教学实践中经久不衰,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地掌握较多的知识,但学生在此教学活动中是被动接受、教师灌输。

  引导――发现(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认识上的困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此困难得欲望,然后主动去思考面临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行方案,产生假设,独立运用各种思维操作验证假设正确与否,得到正确结论。此活动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也“会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但学生需有一定的先前经验储备,即我们常说的“基础”要好。

  示范――模仿(定向――随从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这种教学活动历史久远,是教学中最为基本的程序之一,适用于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在“定向”阶段要向学生演示学生要掌握的行为技能的具体动作及操作原理,在“随从性练习”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做动作分解,学生作模仿练习,在“自主性练习”阶段,学习者反复练习,使技能达到熟练。在“迁移”阶段,学生利用已经熟练掌握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教学活动程序是我们现在应用较广泛的。

  情境――陶冶(创设情境――参与各种活动――总结转化)。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的场景,可通过语言的描绘,也可实物演示,用音乐来渲染,来激励学生的情绪,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加入活动,使学习潜移默化地进行,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总结中领悟到所学内容的情感基调,达到陶冶情操、培养人格的目的.。

  2、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把它分类,是为了使各类教学目标都能有相应的教学方法保证其得以实现,而不至于某些目标在教学设计中被忽视)

  与认知目标有关的: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等。

  与获得动作技能有关的:示范――模仿;练习――反馈等。

  与情感领域有关的学习:强化法、情境教育法等

  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应当如何选择和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是我们设计教学策略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并使种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得以在相应的组织形式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只有运用于相应得教学组织形式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常用形式有:集体授课式、小组学习式、个别化教学。

【教学设计策略】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03-02

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和原则12-20

新课程理念教学设计的策略01-15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设计04-13

劝说教学设计策略02-07

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03-21

网络英语教学设计策略03-22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04-28

课堂教学设计反思及改正策略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