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11-09 10:35:0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初步培养幼儿古诗朗读的兴趣。

  2、引导幼儿边表演边朗读古诗。

  二、活动准备:

  一幅山水画,音乐磁带。

  三、活动过程

  (一)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幼儿谈论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1、事先布置好场地,教师带领幼儿入场。

  2、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引入主题。

  ①小朋友们,春天的时候你们去山上玩过吗?(玩过)在山上你看到了什么呢?

  ②(大树)大树上住着谁呢?(小鸟)如果你过去抓它,小鸟会扑棱一下飞走吗?

  ③(小溪)水声好听吗?(好听)

  ④(小花)春天里小花都开放了,非常漂亮,小朋友们看到的小花是什么颜色的?到了冬天花怎么了?还在吗?

  ⑤你见到大山了嘛?谁能说说你见过的山是什么颜色的?

  ⑥小朋友们玩的地方可真多,有山有水有鸟有花,真漂亮!

  (二)以郊游的形式带领幼儿去看画。

  1、师:今天老师也带小朋友们去美丽的山上玩一玩,看看山上有些什么?让我们背上背包出发了!

  2、带领孩子一边开汽车一边欣赏路上的风景(轻音乐起)师:走呀走,走呀走;碰到小草问声好:“嗨,你好!”看小鸟在我们头上飞过了,我们也学小鸟飞吧,飞的高,飞的低;好美的小花呀,亲亲它吧;前面有条小河,我们变成小鱼游过去,游呀游,转个弯吧;游到岸上休息一下,擦擦汗吧。前面是个小山坡,让我们蹦蹦跳跳的跳上去;这是一条石子路,我们踏步走吧;后面的小朋友可要跟上了;起风了,我们找个地方躲一躲。(带领幼儿到座位上休息)

  (三)引导幼儿观看图片,并初步讲解诗句的意思。

  1、教师与幼儿围在画的周围,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

  师:哇,小朋友看这个地方漂亮吗?(漂亮),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有哪些漂亮的东西?

  (幼)找到小花,

  (师)好漂亮的小花,春天过去了,可小花还依然开放的很漂亮(春去花还在);

  (幼)有一座山,(师)我们走远一些看看山宝宝今天穿了件什么颜色的衣服?

  (幼) 很漂亮的衣服,有很多颜色(远看山有色);

  (教师手指水)看山宝宝旁边是谁呀?(水)悄悄的走进水宝宝的身边听听,它发出声音了吗?

  (有声音的)竖起小耳朵,再听听水宝宝真的发出声音了吗?

  (没有)(近听水无声);

  好漂亮的小鸟,和小鸟打个招呼吧:嗨!你好。咦!小鸟怎么不理我们?我们轻轻的走过去摸一摸,奇怪?小鸟怎么不动的?(这是画上的小鸟)哦!原来这是一幅画!

  2、教师小结:

  师:难怪小朋友刚才没有听到水的声音,小鸟也没有被吓跑,这是为什么?(因为这是一幅画)在很久很久以前许多读书人喜欢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用简单的好听的话写下来,变成诗让别人朗诵。那么古时候有位叔叔就因为非常喜欢这幅画,所以写了首诗,名字就叫“画”。

  (四)和着音乐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

  1、教师范读古诗一遍。师:今天老师把这首“画”的古诗带来了,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2、幼儿再次静听录音一遍:我们再仔细听听录音机里的叔叔(阿姨)他(她)是怎么念的,你听他说到了什么?怎么说的?

  3、跟读古诗两遍。

  A、跟随录音朗诵第一遍。师:真是好听的诗,小朋友们也跟着这位阿姨来念一念吧。

  B、朗诵第二遍。师:小朋友念的真棒,让我们象录音机里的阿姨一样用好听的声音再念一遍。

  4、配乐朗诵古诗。

  ①配乐朗诵古诗第一遍。

  师:和这位阿姨念的一样好听。听,好美的音乐,让我们用好听的声音配上美美的音乐来朗诵一遍。

  ②配乐朗诵古诗第二遍。

  师:配上音乐来朗诵,真是太好听了。老师还想听听这么美的声音,让我们再来朗诵一遍。

  (五)用肢体语言来表演古诗内容。

  1、师: 念的太好了,让我们轻轻地把画拿到自己跟前对着画再来念一遍(以手的形式拿下画) 2、教师与幼儿一起表演《画》的内容两遍。

  ①表演第一遍。画(手拿画摇摇头)远看山有色(把画拿远些并人往后)近听水无声(突然把画贴在耳朵旁边,并摇头)春去花还在(把画慢慢移到一边,停一下,然后用手点一下画面)人来鸟不惊(摇摇头,停住)。

  ②与画一起表演第二遍。师:和画宝宝一起朗诵非常有趣,我们把它放到小脚上来朗诵会更有趣。

  (六)延伸活动:让家长去猜谜

  1、师:画宝宝说你们表演的真不错。这首古诗的意思记住了吗?我们回家后就把今天学的诗象谜语一样说给爸爸妈妈听听,让他们猜一猜,这个谜语说的是什么?看看他们谁能猜中!

  2、带领幼儿出场地:现在让我们先到中班和大班哥哥姐姐那里去考考他们,好吗?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3、朗读理解课文第一段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沙尘暴的图片新闻,讨论环境保护问题是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那么谁在保护着我们的环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4课《绿色的卫兵》

  2.读准字音卫兵,什么是卫兵,换词说。

  (二)了解课文大意

  1.这群卫兵其实是谁呢?听范读。

  2.自己尝试读,回答问题。

  (三)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1.轻轻地读课文,圈生字,划词语,想意思,标段落。

  2.读通课文,读正确长句子。

  3.分段接读课文,纠正错字。

  (四)集体讨论,检查自学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集体正音。尤其注意:兵吼浓刺噪

  2.出示词语,自由读,开火车读。

  3.讨论识记生字。

  4.分小组读课文,重点读准字音。

  (五)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有几句话?

  2.一排排卫兵是指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3.齐读第一段。

  (六)巩固练习

  1.齐读生字,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

  2.抄写生字,范写噪、刺。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阅读理解第2、3、4段,理解手臂、长城、明朗、宁静等词的意思。

  2、能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3、知道树林能挡狂风、阻黄沙、隔烟雾、减噪声,给城市带来整洁与安宁。

  4、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初步具有爱护花草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词语:卫兵、货车、烟雾、轰隆隆、挽起、整洁、浓烟、强弱,边开火车,边随机问问题,说意思、造句。

  2、出示图片,齐背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看与第2段有关录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规范回答的语言,鼓励用自己的话说。

  2、那我们看看课文怎么写的,读一读,数数有几句。

  3、课文先写( ),再写( ),最后写( )。指名分句朗读。

  4、比较叫和吼叫有什么不一样。还有哪里看出沙尘很猖狂?我要进城!

  5、你们觉得绿色的卫兵怎么样?哪里看出的?读一读。

  6、感情朗读,师生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7、尝试背诵,指名背诵,看录象背诵,齐背。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出示第三段,齐读。

  2、讨论与第二段的相同与不同点。

  3、比较美丽又干净和明朗又宁静,能不能换个位置呢,为什么?

  4、看录象,感受后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评价。

  5、同桌分角色朗读,齐读。

  6、背诵练习。自由准备,指名看录象或看板书背诵,齐背。

  (四)学习第4段

  1、女生齐读。

  2、出示第一段,比较不同点。

  3、齐背。

  (五)巩固总结

  1、看板书回忆全文,背诵全文,充分利用板书的关键词。

  2、完成课堂作业6

  3、我们知道了绿色的卫兵为我们的城市带来的一切,那我们可以为我们的城市做些什么呢?

  4、总结:我们要争当绿色小卫士,保护环境从爱护校园环境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玲、祥”等8个生字,会写“叭、玲”等9个字以及“楼梯”和“脑筋”两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3组)

  学习时间: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那老师就让你们看动画片,请你们一边看一边想:动画片中的人,他们遇到不高兴的事时是怎么处理的?

  ⒉播放多媒体课件(一),让学生欣赏人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令人不高兴的事,但这些事通过人们动脑筋,也变成了好事。

  ⒊谈话激趣

  ⑴刚才,老师和小朋友们一块儿看了动画片之后,老师觉得动画片中的人真聪明!他们能把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不快乐的事,通过动脑筋变成好事。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门打开课本116页,教师(板书课题:25《玲玲的画》)

  ⑵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指名读、齐读。)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⒈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⒉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⒊合作学习

  ⑴小组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⑵出示多媒体课件(二),让学生看大屏幕,再自由拼读词语、指名读、小组读。

  ⑶将词语的拼音去掉,又让学生练读,开火车读,最后,再把其他字去掉,只留下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铃、详、幅、奖、催、叭、脏、筋”。

  ⑷四人小组讨论识记这些生字。

  ⑸将这些生字打乱顺序让学生进行抢读。(奖励读得好、记得快的小朋友。)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看课文插图(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次读课文,读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推荐交流得好的小朋友在全班进行交流,并读出相关的句子

  4、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要求: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幼稚的语气。)

  5、在小组、班级中进行读书评比擂台赛,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金嗓子?然后学生进行评议:谁读的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

  6、通过读,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7、教师再指名交流,并相机进行点拨,重点指导理解词语:“端详”;理解句子:“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8、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四、启发思维、训练表达

  ⒈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把你遇到过的事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⒉推荐小组中交流得好的小朋友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

  五、联系实际、渗透思想

  如果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碰到类似课文中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

  第二课时

  一、游戏激趣、复习生字

  ⒈出示多媒体课件(三):游戏“大转盘”(转盘上写着生字,教师转动转盘,学生开火车读。

  ⒉请把你和生字交朋友的好办法告诉同组的小朋友。

  二、指导观察、练习写字

  ⒈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文后每个字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⒉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糟、楼梯、脑筋”这几个字、词,要注意指导学生把他们的各部分写紧凑些。

  ⒊学生练写。

  4、把学生写的生字、词在多媒体上展示,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七、做一做: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二)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三)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雪松在逆境中得以生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

  4、通过雪松这一形象初步感悟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悟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山谷雪松图、录音机、课文朗读磁带、朗读配乐

  [课前活动]

  1、猜谜。

  2、过渡:猜谜语还是比较简单的,同学们经过思考,大都能揭开谜底。但世界上也有许多谜却并不那么容易解开。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个山谷中就有一个谜,(板书:山谷中的谜)这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呢?(板书:底)

  2、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都已经预习过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再快速地阅读一遍,然后来说说这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

  2、学生读。

  3、交流。

  ⑴山谷中的谜是什么呢?

  指名说(出示图)

  再请一个同学说,其他同学一边看图一边听他说。

  ⑵那么,谜底又是什么呢?

  指名说(出示谜底)

  三、自主探究、精读感悟

  1、山谷中的谜我们知道了,谜底也揭开了,那是不是我们这篇课文就学完了?还要学些什么?

  指名说。

  2、咱们先来看看谜底是怎么被揭开的。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

  ⑴大家好好地读读这一段,我们比比谁读得仔细,能字字入目。在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做些记号。

  ⑵交流,随机指导朗读。

  3、这雪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瞧!他们傲立于风雪之中,是那样的苍翠挺拔,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它吧,可以看着图,也可以轻轻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在脑海中想象。

  ⑴听课文录音。

  ⑵刚才,在你脑海中出现的雪松是什么样儿的?

  指名说。

  4、同学们说得真好,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把这段话读好。

  自由练读。

  指名读。教师适当点拨。

  齐读(配乐)

  5、刚开始读这段话,雪松在书上,再读,它仿佛出现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我听出来了,你们已经把它读在了心里。你想对雪松说些什么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有灵感的也可以写写小诗。

  ⑴学生自己写。

  ⑵在小组中互相读读,把自己写的意思读出来,多读几遍,发现问题自己改,也可以请教别人。

  ⑶交流。

  四、总结提问,延伸课外

  正如同学们说的那样,雪松不仅能顽强地与大风雪抗争,而且能够适时地弯曲和反弹,始终保持自己的苍翠与挺拔。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的技巧,它还是一种智慧、一种胸怀。这对于我们会有些什么启示呢?那两位旅行者又会从中明白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继续思考,我们下一节课再来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指导思想:

  新学期又开始了,本人坚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研工作方向,“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的指导思想领导下,在认真总结自己上学期工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特制定如下一系列教学工作计划。

  1。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

  2。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本学期教学,主要是以复习为主,系统地复习八年级、九年级的物理知识,形成能力为中考练兵。

  二、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教学课标,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新教材是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难度降底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

  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

  4。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学习,爱学习,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已终身的乐趣。

  5。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课外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活动。

  6。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进修,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期我在教学之余,要认真学习大学有关的物理课程,扩大自己的学识范围,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增进教学艺术。多听课,吸取他人教学之长。

  三、教学进度

  时 间 内 容

  第一周 组织入学制定学习计划、总结上学期的不足。 第二周 新课教学17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周 复习声现象 复习物态变化

  第四周 复习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 第五周 模拟测试

  (一)、小综合复习

  第六周 复习电流和电路、电压、电压

  第七周 复习欧姆定律

  第八周 复习电功率

  第九周 复习电与磁、信息的传递 第十周 复习多彩的物质世界、运动和力

  第十一周 复习力和机械、功和机械能

  第十二周 复习压强和浮力

  第十三周 热和能

  第十四周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十五周 模拟测试

  (二)、小综合复习

  第十六周 综合复习声、光、热学

  第十七周 综合复习力学

  第十八周 综合复习电学

  第十九周——— 第二十周 模拟测试

  (三) 、考前学生动员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1、《小熊住山洞》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20课。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以流畅简洁的笔触把我们带进了大森林美丽的景色之中,主要讲小熊一家一直住在山洞里,于是想造一间木房子。可当他们走进森林,却始终舍不得砍树。许多年过去了,他们仍然住在山洞里,表达了人类保护大自然的愿望,最后以动物对小熊一家的感激结尾,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潜移默化地使儿童懂得了爱护树木,保护环境是一种美德。

  2、本课是不注拼音的,可以鼓励学生用“猜读”,看生字表,请教别人等多种形式独立识字、阅读。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0个生字,理解“一直”、“感激”等词语。

  2、正确流利读课文,美读课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3、在读中领悟小熊一家没有砍树造房的原因。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爱护树木、保护环境是一种美德。

  三、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懂得要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四、教学准备:

  森林四季景色的图片或课件;文中小动物的头饰;轻快音乐音乐磁带。

  五、教学时间:3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课件:画面出现美丽的大森林,老师讲解:“这里有高高的松树,绿绿的小草,还有喳喳叫的小鸟,快乐的小鹿,他们都生活在这里。”这时,小熊从山洞里走来高兴地对大家说:“嗨,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家要造木头房子啦!从此,就不用住在又阴暗,又潮湿的山洞里了。到时候,请你们都到我家来作客,好吗?”

  2、板书课题,读一读。

  3、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熊吗?自由说一说。

  二、自主识字,整体感知

  1、带着你的问题,自由读第20课,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同时标好自然段。

  2、课文没注拼音,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学生想办法:查课后生字表,问老师,问学习伙伴,根据上下文猜读都可以。

  3、检查:听读课文,识字。

  (1)指名分段读课文,播放课件,其中生字用另一种颜色标出,要求读通顺。

  (2)齐读全部生字(带拼音)。

  (3)小组合作读课文,读中巩固识字。

  (4)识记生字。再次齐读全部生字(不带拼音),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5)师问:哪些字你以前就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哪个字你可以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4、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同学互相评议,看谁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三、入情入境,读懂课文。

  引入:刚才读了课文,你们知道小熊一家后来住到房子了吗?它们住在哪儿?你们是从课文哪一段知道的?

  1、学习第7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一直”这个词的意思。

  (3)指导有感情朗读。

  2、看图学习第1-2自然段。

  小熊家一直住在山洞里,难道它们不想住房子吗?从课文哪里得知?

  (1)指名读。

  (2)指导读出熊爸爸的语气。小熊听爸爸说要造房子,高兴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3、通过看图说、动情读理解小熊舍不得砍树造房的原因。学习3-6自然段。

  (1)“舍不得”是什么意思?你有过这种心情吗?(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畅所欲言。)

  (2)课件播放,小熊边走边说:“小朋友们,我们一直没有砍树造房子,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先跟我一起走进大森林看看吧!”(课件播放森林四季的美景)。

  森林里的环境美吗?你有什么想法愿意和大家交流?看图说话,自由发表意见。

  (3)练习读:

  春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长满了绿叶,小熊舍不得砍。(“舍不得”要轻轻地读,还要读出景色之美。)

  用同样的方法,读读下面的三句话:

  夏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开满了花儿,小熊舍不得砍。

  秋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结满了果子,小熊舍不得砍。

  冬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有许多鸟儿,小熊舍不得砍。

  (4)指名读,同桌评读,竞赛读。

  (5)配乐读3-6自然段,评议。

  (6)看四个季节的图片,展开想象,深入思考:当小熊舍不得砍树的时候,小熊和爸爸会说些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看谁说得和别人不一样。

  春天,如果砍掉了小树。

  夏天,如果砍掉了小树。

  秋天,如果砍掉了小树。

  冬天,如果砍掉了小树。

  教师小结:正是因为森林里的景色太美了,为了小动物,为了大森林,所以多少年后,小熊一家仍然住在山洞里。

  4、学习第8自然段。

  (1)这段中有两个生字我们没学过——“感激”,有人认识吗?你是怎么认识的?你知道“感激”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

  (2)动物们是怎么感激小熊一家的?

  (3)把“一束束”换成“一束”行吗?为什么?

  (4)指导朗读。(重点是长句的朗读指导)

  (5)变一变,说一说:假如现在你就是这些动物中的一员,那么,你在送花时,会对小熊一家说什么呢?

  (6)学生想像小动物的表现,播放音乐,戴上头饰,以小组为单位练习表演。

  四、以情激情,升华主题。

  1、课件播放:小熊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小朋友,我家一直住在山洞里,所以没有邀请你们,你们会怪我吗?”

  2、你们有什么话要对小熊说呢?

  3、最后,再播放课件:小熊说:“小朋友们,森林是我们大家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让我们都来爱护树木,保护环境吧!”

  五、指导书写生字。

  六、实践活动。

  1、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注意量词叠用的方法和它与事物名字的搭配。

  2、请你为小熊设计新房子,可以试着写一写,也可以画一画。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他人合作完成。

  七、设计理念:

  1、开头的`导入我是以这个故事的背景“森林”切入,这样就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森林”,通过课件中的图画、音乐、教师的话外音,把学生带入情境,拉近了与大自然、动物的距离,开始了与小熊一家的交流。

  2、在识字这一重要环节中,提倡让学生自主识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通过多读、听别人读等方法,与生字常见面。全部生字的识记体现梯度。最后的一个提问增强了学生课外识字、自主识字的意识。

  3、课堂是学生的,我们应该让他们把所思、所想、所知的说出来,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抒发。如: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熊啊?你看了森林的美景有什么想法吗?你们有什么话要对这只可爱的小熊说呢?由此,也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指导美美地读、配乐朗读来抒发情感,让学生融入其中,把对自然美的感受,对小熊行为美的认同与赞扬都包含在美读中。

  5、环保的主题是永远的主题,在最后让学生变成其中献花的一名小动物对小熊一家说些什么话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使心灵得到一次震撼,对小熊一家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美德,油然而生尊敬之情。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材分析:

  《太阳是大家的》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首儿童诗。诗歌用拟人的手法,把太阳当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和不同国家的孩子一起游玩,传递着世界各国小朋友之间的友谊。大家共享一片蓝天,分享太阳的温暖,分享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

  教学理念:

  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太阳是大家的, 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学习方式以朗读、感悟、联想等为主导,以诗歌特有的音律美,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升华对太阳的热爱,激发学习语文和创作诗歌的欲望。

  教学目标:

  1、会认“彤、陪”两个生字,会写“彤、陪”等四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全诗,并进行背诵。

  3、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快乐气氛,体会全世界人民的团结友爱。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引领学生理解诗歌含义,体会作者的拟人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我知道同学们特别喜欢猜谜语。现在老师说一条谜语,大家来猜,好不好?“有位长寿老公公,天亮从东来出工?他把光明给世界,还把温暖洒人间。要问公公在哪里,请你抬头看天空。”

  2、学生猜谜,教师引导。 (出示“太阳”图)

  (设计意图:用猜谜语导入新课,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的引入新课。)

  3、有人说太阳是个神奇的魔术师,也有人说太阳是个技艺高超的画家,还有人说太阳是个辛勤的园丁。在诗人眼中,太阳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诗人薛卫民的一篇关于太阳的诗歌。(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同学赶紧拿起手中的课本,自由地读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都读通顺后再停下来。

  2、这么美的诗你喜欢吗?把最喜欢的那个小节大声地读给你的同桌听。

  3、同学们读得真认真,我很高兴。让大家也来分享你喜欢的小节吧。谁来把你喜欢的小节读给大家听听。

  4、喜欢不同小节的同学各选一名代表轮读,读完后请同学自我评价,教师相机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达到读得正确、流利。再指名读,逐节检查朗读情况,为下面有重点地学习生字词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最后让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把自已当成学习的主人。)

  5、小组内同学互相说一说读了这首诗知道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共同研究。

  6、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情况相机指导,引导学生初步感悟诗句中蕴含的意思。

  (设计意图:诗歌的文辞很简单,但含义却不易领悟,教师在帮助学生疏通文字、初读课文后,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结构层次和浅显的含义。)

  三、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2个要求会认的生字)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看谁识字快,方法好,学会后,同桌互相考考。

  2、谁能把自己好的识字方法与大家交流?(指名汇报) 3、(课件出示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字,在书写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4、学生自主学习,提出书写要点,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美观的书写生字。

  5、教师有意识的挑选几份学生书写作品进行展示。

  第二课时

  一、 欣赏歌曲,激趣导入

  1、同学们,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播放歌曲《七色光之歌》)

  2、伴随着动听的音乐,我们一起走入课文《太阳是大家的》。 (设计意图:伴随着《七色光之歌》的音乐进入课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很自然地为“揭题”效劳。)

  二、精读感悟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练读。

  2、把你喜欢的诗句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1)第一节:指导朗读“彤,红彤彤”。

  ① “彤”在平常读第二声,组成ABB型叠词时读第一声。

  ②“彤”在字典中的解释就是红,三个表示红的字连在一起会是什么感觉?一起读出它的味道来。

  (2)第二节:体会拟人写法,感受太阳带给大家的温暖。 ①回想太阳在一天中,为我们做了哪些好事?

  ②假如你是这些鲜花、小树还有小朋友,太阳暖烘烘地照着你,你的心情怎样?把你的高兴送到句子中读一读,让别人听出高兴,把你的舒服送到句子中读一读,让别人听出温暧。

  (设计理念:朗读也是有层次的,此处让学生在想象说话、在评读范读中,领悟诗歌的节奏──舒缓,感悟诗歌的韵味─

  ─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读出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所描绘的画面。)

  ③同学们,太阳带给鲜花、小树、小朋友的不仅仅是快乐、舒服。它还带来了暖暖的爱!这样的爱流淌在细节中,要靠同学们去发现!请你们再用心默读第二小节,想想从哪个字,哪个词中发现了太阳的这份爱?(“洒”、“拔”、“陪着”、“看”)从这个词可以看出诗人把太阳当成()来写,运用了()的手法,把太阳写活了。

  ④你们喜欢这样的太阳吗?那就把你对太阳的喜欢之情表达出来吧。和同桌比一比读第二小节,看谁更能读出你对太阳的喜爱之情?如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

  ⑤除了诗中写到的,太阳还为大家做过哪些好事?小组交流。

  请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把自己说的编成诗句写在书上第二节后面,比一比谁是优秀的小诗人。

  (设计理念:抓住文章的空白点,让学生想象说话,从而变封闭式阅读为开放性阅读。既帮助学生更好地充实了对诗歌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了语言,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还训练了学生的写话能力,努力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3)第三节:

  大家和太阳相处的日子是多么快乐!可是一天过去了,太阳就要从西山落下啦!她要去哪儿?用诗中的语告诉我。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

  2、板书:看菊花。齐读。

  初读指导

  1、范读课文。

  2、学生练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用学过的方法自学田字格里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2)点名朗读。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多音字。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略)

  4)齐读。

  4、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5、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6、自读,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交流。

  指导书写

  1、认识新笔画。

  2、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3、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复习

  1、读生字。

  2、分段读课文。

  精读训练

  1、分段读第一自然段。

  1)点名读。

  2)这段告诉我们是什么时候?有谁?

  3)指导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

  2)“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这句话讲了什么?齐读。

  3)看图。菊花怎样好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4)课文中哪句话是具体写菊花好看的?

  出示: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分析

  练习朗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找出人们舍不得离去的另一个原因。

  2)课文是怎样写菊花不怕冷的呢?

  3)指导读。用亲切的语气,速度慢些,齐读。

  4、背诵二、三自然段。

  看图连起来背诵,不记得的可以看书。

  配乐,指名背。

  5、学习第三自然段。

  1)点名读。

  2)“更好看”是什么意思?

  3)“我”为什么会觉得菊花更好看了?

  总结课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21——122页,练习二十八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能正确识别直线、线段和射线,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顶点、边和角的大小。

  3、学生可以用画图工具来“角”。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射线和角;知道角的顶点、边。

  难点:总结画“角”的方法;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四、教学设计理念:

  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的生成性,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基础上,师生共同生成新知识。

  五、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具:三角板一副、小黑板、投影片、活动角。

  学具:学生三角板一副、活动角。

  六、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师:孩子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运用了线。例如:木工师傅、建筑工程师、缝纫工人、我们的课间游戏活动“跳皮筋”等。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已见到过线。现在就请孩子们在纸上画一条“线”(板书:线)

  生:操作。(期望:学生能够画出:“直线、曲线、线段)

  (补救方案一:如果学生都画出“直线”,教师出示“曲线”凸现直线的直)

  师:你两(生1画的是直线,生2画的是曲线)画的线有什么区别吗?

  生:(一直,一曲。)(板书:直)

  师:我们把这种线叫做什么?(直线)

  师问生1:你画的这条直线还可以像这样一直画下去吗?(可以)

  师:那么,我们能量出直线的长度吗?(不能)为什么?(没有尽头,无法量)

  师: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直线有什么特点?(无限长、没有端点。完成板书)

  师讲述:我们在画直线时,只画出其中一部分就可以了。(板画: )

  过渡: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我们很少用无限长的直线,只用其中的一段。展示生3所画的“线段”(有明显的两个“端点”)。

  (补救方案二:如果没有学生画出“线段”,由教师画“线段”)

  师:这条线与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是“直”的、直线没有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线段”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师讲述:实际上这种线是直线的一段,我们以前把它叫做什么?(线段)在数学中科学的说是: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板书: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射线

  引言:刚才我们进一步认识了直线和线段,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条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了一条新的线。(教师版画: )

  “大家看,这条线有什么特点?”(直、有一个端点、无限长)(板书:一个端点、无限长)(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无限长”,引导学生可否把无端点的一边无限延长?)

  师讲述:这种只有一个端点的线称为射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射线的例子,比如:手电筒发出的光、电灯射出来的光线、太阳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射线。

  师出示小黑板: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线段?哪些是线段?

  引导学生想象: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做铺垫。

  师:我们已经知道,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看,这里有一个点(投影)我从这个点引出了一条射线,从这一点能不能再引出一条射线?还可以吗?

  让学生想一想:从这一点可以引出多少条射线?(无数条)

  (师演示后只留下两条射线。)

  2、认识角

  师:孩子们,这个图形,我们以前好象见过,叫什么?(角)(板书:角)

  (补救方案三: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出示三角板,让学生指一指三角板的三个角在哪儿,形状是什么样)

  师:请孩子们试着画一个角。再画几个。在小组内交流你自己是怎样画的?

  学生操作后讨论。

  (学生可能说:画两条线。进一步引导:是两条什么线?教师补充是共同用一个端点的两条射线)

  那么我们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板书:一点 两条射线)。师生同时画一个角。

  师:根据你们画角的方法,试着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角?

  生在小组内交流,汇报。(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完成板书)

  师:根据你们总结的“角”的概念,以后我们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该怎样判断?(看它是不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在定义中的“一点”、“引出两条射线”下面加着重号)

  师讲解:我们把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顶点、边、边)

  师出示小黑板: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并请学生上台来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

  过渡:在以后我们研究的图形中往往是很多个角,例如:以前学习的正方形、长方形就有四个角,那么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出示小黑板。

  师讲解:角通常用符号“∠ ”来表示。(板书)读作“角”。(生读)角的符号和以前学过的小于符号“ < ”有一点像,但不完全一样,角的符号第二笔是平的,以后在书写时要注意。(学生练习)角多了,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可以给它编上号,在角的符号内写1、2、3、4,分别记作∠1 ∠ 2 ∠ 3 ∠ 4

  3、角的大小比较

  师:出示活动角

  “我这里有两根硬纸条,现在并拢在一起,大家看,我把两根硬纸条怎样了?”

  师把=根硬纸条叉开。(生可能说“分开”、“张开”、“叉开”、“撑开”等)

  师:看起来,同学们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我们就说成这两根硬纸条是叉开了。

  师讲述:现在把两根硬纸条看作是角的两条边, 1两条边是这样叉开的, 3两条边呢?(叉开的比 1大) , 2两条边呢?(叉开的比 3小)

  教师利用活动角的投影片演示,使学生知道“角的两条边叉开得大,角就大;叉开得小,角就小”。出现在投影片上。

  师问:看起来,角的大小跟角的什么有关系?(两条边叉开的程度)

  师出示小黑板:下面的角谁比谁大?(属于直观的判断)

  在投影片上比较,着重比较的过程。

  (三)巩固扩展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随意的比较角的大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比较的是哪两个角?结果是怎样的?是怎样比较的?

  生操作后回报。

  师引导:“两重合”“一观察”。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研讨了些什么问题呢?(完成板书课题:直线 射线 线段和角)你能用吗?试试看。

  (五)布置作业

  书上第126页练习二十八第1、2、3题。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相关文章: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08-15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6篇08-01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10篇06-11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六篇03-01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9篇02-27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汇总九篇02-15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6篇02-11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六篇01-24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汇编8篇01-15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集锦10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