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时间:2023-11-09 16:14:24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奇特的一生》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1

  上周和本周花了大约2小时,读完了《奇特的一生》这本书。这是我读过的时间管理书籍中最富有成效的一本书了,配合着软件gleeo time tracker(5月28日投入使用)统计管理自己时间,本周也实现了自己管理的丰收。一周学习时间超过15h、良友服侍时间5h,晨更2.5h,读经祷告1.3h,人脉联络2h,经济导读与《将才》实践课0.25h,单位任务营销0.8h(目前有1名待签约客户,2名可发展客户。)、个人卫生1.8h(洗澡2次、洗衣服1次),休闲2.3h(上网、看杂志)。

  从什么谈起呢?柳比歇夫是时间管理的一个奇人!《奇特的一生》主要将他的时间统计方法及其取得的成就作为书写的重点。在此我仅以我从书中获取的信息,还原我所认知到的柳比歇夫在其个人成长中所采纳的个人综合管理系统。

  一、 柳比歇夫其人简介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1890年4月5日——1972年8月31日),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从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到昆虫学等。业余时间研究地蚤的分类,还写过不少科学回忆录。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他不顾政治迫害,做了大量工作来反对和批评当时属于苏联生物遗传学主流的李森科主义。还应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生物分类学。

  他在26岁时独创了一种“时间统计法”,通过记录每个事件的花销时间,通过统计和分析,进行月小结和年终总结,以此来来改进工作方法、计划未来事务,从而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期间他不断完善这一统计方法,并一直沿用了56年直到逝世。

  所有的人,连柳比歇夫亲近的人在内,谁都没有想到他留下的`遗产有多大。他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二、目标管理

  柳比歇夫是一个目标感很强的人,他28岁时(1918年),从部队复员回来,开始从事纯学术工作就提出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围绕着这个目标,他建立了合理的计划体系,包括长期的五年计划、年度计划、月度计划。并且因为学术的需要,他涉猎了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等多个学科。

  人因为梦想而伟大,柳比歇夫立志生物自然分类学,终其一生都在围着这个目标而努力!他的一生是充实的,是幸福的!

  三、品德管理

  柳比歇夫的一生,淡泊名利、为人耿直甚至稍显迂腐。他的一生对物质的追求很少,仅仅满足基本生活和需求就够了,这和当下中国科学界动辄跑车豪宅的物质诉求,格格不入。

  柳比歇夫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他对生活中的一切邪恶非常的敏感、无法容忍,他推崇学以致用,经世致用的以可以以济世的观念,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忠于纯科学事业,意识到一个科学家对人民和对社会的社会职责。

  柳比歇夫利用时间的方法是与对待时间的道德态度不可分的。命运赋予我们的生活、时间是无价之宝,应当利用它来不仅给自己(绝不是只给自己),而且给别人,给周围的人们带来最大的利益。方法、利用时间的方法,都必须与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与道德品质协调一致。

  四、时间管理

  柳比歇夫最伟大之处或许就在于他的时间统计法。简而言之,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就是要记录时间、分析时间、消除时间浪费、重新安排自己的时间,是个人时间定量管理的方法。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2

  罗胖在深圳做了跨年演讲,他一直提倡做“时间的朋友”。的确,既然战胜不了时间,那不如与之和解,做它的朋友最为明智。

  关于时光飞逝,朱自清的《匆匆》写得生动:“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又轻盈又沉重。

  年少时有大把时间挥霍,不太在意,如今渐渐觉得时间规划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如何高效利用时间,如何用最少的时间完成所做之事,如何分配时间?不是说要做到苛尽完美,可也不得不承认现在时间真的'浪费不起。所以开始留意到这本书。

  《奇特的一生》的作者,是俄罗斯著名作家格拉宁,讲述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怎样用自己发明的时间统计法,高效高产而且开心满足的过完一生。

  作者开篇介绍自己花很多时间研究柳比歇夫的日记和文档,从而参透了他最大的秘密:如何生活得更好。

  柳比歇夫是令人惊叹的专家和杂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我对这类达芬奇式的人物总是很着迷。二十多岁时他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践行时间统计法至八十多岁去世。

  如同会计记账一样,他坚持记录自己的时间开销日记,五十多年从不间断,他的格式是:日期+事件+花费的时间,每天5至7行,并做月度点结和年度总结。干巴巴的统计,没有细节,没有个人情感,通过这个方法,他获得了精确感知时间的能力,不用看表,他感觉得到时针在表盘上的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急流中,感知光阴在冷冰冰地流逝。

  有句谚语说,不看表的人是幸福的。问题是,你是不需要看表,还是看不看表都一样?

  如何与时间相处?1916年1月1日他26岁时,开始记录时间,时逢元旦,人们总是在这一天发誓许愿:要告别这个,又要计划做那个。柳比歇夫也是在这一天起的誓。从此他一丝不苟地计算起时间成本,以至于能准确估算出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当我们在问,时间都去哪了的时候,柳比歇夫的时间好像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消失,它去哪了,总是有迹可寻。他非常善于利用碎片时间,散步时,昆虫学家趁机捕捉昆虫,废话连篇的会议上,数学家在演算习题,旅途是看书的好时机,排队时可以学习外语,与此同时,看戏剧电影、音乐会、旅行全年也近百次。

  尽管很多人不认同他高度的自律,时间统计法为他带来理智和健康的生活却是有目共睹的,他如此繁忙紧凑,很容易忽视日常饮食起居的不利条件,大度容忍人们所做的蠢事以及工作中的例行公事和杂乱无章。这就是自由,无拘无束的自由。杨绛也说过,大多数生活中的烦恼,都是因为我们读书太少,而又想得太多。

  有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没有时间守恒定律呢?柳比歇夫并没有如想象中那样,过着刻板的苦行僧生活,他睡眠不低于10小时,不用开夜车赶路,经常体育锻练,走遍大好河山,在数十个领域颇有建树,光外语就精通4门。

  时间管理带来的改变,是时间的质量而非数量,时间并不会多出来,但证明了高效工作学习和享受生活是可以并存的。如果在变成一个更符合自己内心期待的人的同时,还能浪费点时间做些无用之事,而且没有负罪感,那该多么幸运。

  书中还附送了一本小册子,记载了一些读者的心得,其中几位详细举例了一天的时间记录,他们在多年实践并结合自己情况改进后,都受益匪浅,扩充了生活的容量。

  一个人放弃了自己,往往是从生活上失去自律性开始的。做为普通人,当然难以复制柳比歇夫的人生,也有千百种理由为自己开脱。幸好,还有柳比歇夫这样的人存在,象灯塔在暗夜中闪闪发光。

  他完全拥有向我们心灵发出号召的权利。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3

  再次用3个小时连续读完《奇特的一生》,在感慨之余,心里竟生出莫名的情愫,这个时候配上木心先生的《从前慢》那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从前可以一整天窝在图书馆,看我喜欢的诗歌、哲学,不问窗外天气阴晴如何;而如今尽然无法一气读完一本书。真的是因为从前的时间过得慢吗?是哪个从前,是百年前的今天,是千年前的今天,还是曾经懵懂的少年时光?

  从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起,整个宇宙在无限的加速度的扩张,人类在这勇往直前的时间之箭上。相比广袤无垠永恒存在的宇宙而言,宇宙也有其终点,然而与人类那相对短暂几乎可忽略的时光,人的一生是何其渺小和卑微;我们终其一生不过只是在这个时间之箭的一端前行而已,何曾窥见时间的一斑。

  抛开宇宙的永恒不谈,放在人类的百万余年历史,即便是放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来看,我们也能感知时间的加速度。公元前三千年,古埃及的祭司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规律来设定历法,他们可以用一生的时间来明白一个自然存在的规律;经过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大航海时代,蒸汽机革命,人类第一次拥有了神奇的力量,可以去开拓疆土和快速发展生产;而工业革命,以及近三十年来的信息革命,似乎给了人类无限的可能。我们未来将拥有走出星际探索宇宙的可能,也有向内求,探索人工智能和永恒的话题。而,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并不能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时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因为社会生产力落后,人们大可以徜徉在时间的河流上。“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因为年少时我们予取予求,尽情游荡在田野上,不过在等待晚钟响起时回家的召唤。科技越进步,社会整体的时间过的越快;而人的一生是个奇怪的过程,年少时渴望长大,希望时间过得快一些而时间不紧不慢,中年时奔波于生计和满足人性的各种欲望,时间却像长了翅膀一样转瞬即逝,老年时开始慢慢忘记时间,而时间似乎变得不紧不慢了。

  为什么从前慢?在科技进步,生产力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古代人上京赶考一去一回一是半年光阴,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和体会生活的点滴,恍惚如在梦中慢镜头的感觉,一朝一夕均能令人回味。一生也只够爱一个人,也只有这么长的时间去遇见一个人而已。而现代人一朝一夕之间只可往返京城,何曾感觉这路途的遥远,还没有来得及思考和体会这时光就已经过去了,没有值得回味和咀嚼的地方。如果有一个表,在千年前的计量也是跟现在相差无几,只是我们已经放了太多的东西在这同样长度的`时间里。变化的不是时间的长度,而是时间的内容。

  为什么时间越过越快?年少时我们的人生在做加法,世界对我们是未知的,而我们是如此的单纯可爱;中年时,在红尘名利场中,渴求太多无关的欲望;直到老去,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是已经具备所谓的”看破红尘“,返璞归真了。时间并未曾过得快了,只是我们迷失在欲望的漩涡里。

  慢生活,一步一步的负重前行,认真体会清晨早起的每一刻。感受水龙头下的每一滴水珠,打湿你的头发,打湿你的身体,慢慢的……慢慢的……尽可能的慢,感受时间在你的身体里流逝。轻轻的坐下来案前,翻开书本,一字一句的阅读和琢磨字里行间的韵味。时间会在你的慢节奏生活里变得慢下来,慢慢的你就会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体会到人生的要义。

  昨天还想今天要写一篇实用的文章,在思考的光景突然回到了一个时空的陷阱,正如最近跟朋友的谈话,我到底是一个过分压抑自己感性的偏执理性狂人,还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斗士,不过都不重要,只是写下这段话来缅怀从前慢的岁月。明天,继续回归理性。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奇特的女子-张欣08-10

奇特的钢琴教学设计08-02

中国奇特民俗“跪拜礼”07-20

爱你一生07-30

《一生》读后感09-12

《一生》读后感09-28

90后女大学生奇特创业“牛王国”09-25

看外国人创业的八大奇特绝招09-26

世界各国奇特的过年风俗盘点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