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语文教育的毕业论文范文

  语文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能够使教和学双方产生互动、互信的情感,使师生关系密切,因而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和愉悦的教学环境。以下是关于大学生语文教育的毕业论文范文,希望你会喜欢。

  篇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激发学生潜能,如何传递优质文化,以适应新的时代,新的社会状况更是文学教育的首要课题-尤以高中语文教学为甚。吾人不能不思索:改进旧有的,陈腐的、刻板的教学方法,而以真正能配合时代发展,科技文明,且可提升心灵美感的教学理念,来推动高中语文教学,使中学生能得以接受人本、人文的全人教育。探究性学习是培养人们了解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它的宗旨在于培养人们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情趣,提高人们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教师可以借助审美媒介透过语文教育,来塑造学生美的心灵,提升审美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健全高尚的审美观。因而正确地认识探究性学习的意义与特质﹔认真地探讨探究性学习内容、途径与方法,就成为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传统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教育片面强调智育,似乎只要智育第一,忽视德育,体育,群育,无法促成个性和谐而全面的发展。语文教育的目的,必须教学生具有听、说、读、写,使用现代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健全高尚的审美观。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五育并重,术德兼修的好学生。

  语文教学不仅是教学艺术、育人艺术,也是感情艺术。语文教育和探究性学习同步进行,能激发学生热爱语文、学习语文、探索语文未知世界的强烈欲望和热情,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感情教育的过程。在语文教育的审美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发现美、产生美感,才有学习语文的欲望和热情,从而使语文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一)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和愉悦的教学环境

  语文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能够使教和学双方产生互动、互信的情感,使师生关系密切,因而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和愉悦的教学环境。对启发学生思维产生最佳效果。若要获得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教师必先具有审美感。如对一篇小说的分析,对构思美的讲解,对语言美的情读,教师要能先动情,才会使学生在感情酝酿中受到启迪,使之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语文教育过程,同时也在指导学生遵照美的法则去探索真的知识。真和美的联系在语文教育中随处可见。如文章的谋篇布局技巧,意境的深远,人物形象美,语言的生动准确等。学习时,学生产生审美感;心灵净化时,精神得到满足,又提高美感能力,增强对生活中是非善恶的判断力。总览全套的语文教材,每篇课文都闪烁着审美的光彩,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以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现美的各种形态。所以语文教师要用美学的观点,以培养他们健全高尚的审美观。作者塑造正面形象,会引起学生热爱、仰慕、仿效,以致成为学习榜样;作者通过形象语言、说理、所表现出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会引起学生的赞美、追求,以至于成为他们生活指南。我国的语文教育,是以单篇文章作为教材进行教学,因此教学中就必须文道统一,要求学生因文悟道,因道学文。而审美情境教学最能显现我国语文教育的特质,符合文化原理与需要。他寓教于乐、于情境之中,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受到文化教育的熏陶,以文化来感人,也使当今语文教学,走向科学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目标。

  (二)提供参与形式,关注探究过程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形式。只有直接参与探究新知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欣喜。优化教学过程的最根本所在就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学习的内涵是丰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机会和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和实验。参与要多样化、全方位,同时也要注意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参与内容和形式也不同。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反馈与评价。

  (三)鼓励大胆质疑,培养探究精神

  学习者不会思考,不掌握学习的方法,单靠死记硬背“吞”知识,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内耗,效果差,从而失去信心,也就折了锐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要得当,“放”要彻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的彻底体现在学生敢于问,善于争,勤于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敢于大胆发问,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反驳别人的意见,敢于相互争论,在相互交流中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体验独立思考的乐趣。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实际操作的作用,让学生动手。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也就是各学科探究学习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

  总之,语文是人类最主要的沟通工具,它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学科对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质,以及从而学好其它学科,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的文化,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都具有深厚的人文价值。因此在现代教育中,探究性学习所带来的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是其它教育所不能企及的。 [参考文献]

  [1] 刘延顺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快乐阅读旬刊,

  2013年第10期.

  [2] 李文颇.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中国校外教育旬

  刊,2013年第11期.

  篇二:实现语文教学言意兼得的几点策略

  [摘 要] 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强调语文教学的言意兼得,从品味句式、学习描写、关注篇章结构、强调诵读、提倡说写训练几方面阐述如何言意兼得,回归语文本位。“言意兼得”,应该是我们所期待的理想阅读教学状态,它应该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应然选择。

  [关键词] 语文教学;言意兼得;训练;策略

  语文意识就是对语言文字自觉的关注,只有关注了语言文字,语文教学才能在“意”的领悟的同时得到“言”的提升,达到“言意兼得”的理想境界,才能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从而积淀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怎样才能实现“言意兼得”的理想语文教学境界呢?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独立研读文本的能力,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能用慧眼找到文本中理解内容与语言文字训练的契合点,挖掘出文本中“言意兼得”的最佳原点,并在课堂教学中搭建起二者连接的平台,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从而让课堂在“言与意”的品味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那么,如何抓住言意兼得中的最佳原点对学生展开训练呢?

  一、品味课文中灵活的句式

  “多漂亮的毛衣呀!是自己织的吗?”我问道。

  “不是,”她答道,“是维黛安太太织的,她在美国学的。”

  这是《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文中作者与朋友的对话。它灵活地运用了描写人物语言的几种形式: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在中,省略提示语,让人物对话描写灵动、鲜活起来。这时,就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这种句式变化,并适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听一段对话,学着本文的样子,把人物对话写下来。学生有了本堂课的训练,在今后的写作中,对人物语言的描写便生动起来了。

  当然,句式的学习包括很多,如反问句、双重否定句、设问,还有各种修辞,如比喻、夸张、排比、对偶、拟人等,以及关联词的使用、说明方法的运用,都需要教师关注,并引导学生模仿运用。

  二、学习课文中细腻的描写手法

  《穷人》一课中有一个很突出的描写,便是对人物细腻的心理描写。如:“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这段描写把一个因为贫穷担心丈夫不同意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对丈夫心怀愧疚但最终决定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桑娜展现在我们面前。像这种矛盾的心理,孩子们也经常会遇到,但要写好却很难。教师可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模仿写当拿着考得不好的试卷给家长签名时的矛盾心理,或者上课想发言又害怕说不好的心理。学生一定有话可说,有事能写。

  课文中细腻的描写还有各种不同的方面。如景物描写,可以衬托人物心情,可以铺垫下文,推动事情的发展。还有动作、神态、语言、外貌描写等,都可以根据课文的描写侧重点,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为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奠定基础。

  三、注意课文的谋篇布局

  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好好地用好这些例子,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谋篇布局,了解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结构段落,弄清文章各部分内容是怎样衔接过渡的,并在习作中让学生加以迁移运用。长此以往,循序渐进,学生自然会形成自己独立的谋篇布局的能力。如《颐和园》一课,作者的布局谋篇就很妙。全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安排,中间按游览顺序,移步换景,具体介绍描写了颐和园内的各个景点,为读者展现了颐和园的全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笔者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结构特色,并出示几篇类似的写景文,深化学生的认识,再让学生模仿这样的结构方式写自己的校园,让学生在习作中加以巩固运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文章的谋篇布局方式还有很多,如写景文,还有按时间先后顺序、空间方位顺序、按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写的。有的课文还有插叙,有设置悬念、前后照应、欲扬先抑等,包括文章开头结尾的方法等不一而足。怎么样让它们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就需要老师有一双慧眼,能挖掘出文章中这些构思方面的特色,加以引导,提升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四、设计课文中诵读的形式

  诵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学生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展开想象,领略意境,陶冶情操,塑造心灵。学生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理解表达能力,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和句子,内化了语言的储备,积淀了语感。因此,教师在研读文本时,必须精心设计好诵读的环节与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得意又得言。

  如王崧舟老师在执教《慈母情深》一文时,就设计了大量的诵读。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脊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王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读,找找这句话的特别之处,然后引读。学生在这一咏三叹,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情感又进了一层。

  接着,王老师让学生想想平常情况下我们都是把“我的母亲”放在前面,而这句却放在后面,有什么好处。之后再次朗读,从而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不光体会了情感,还积累了主谓倒装的句式,实现了言与意的和谐统一。

  但王老师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告诉学生这些描写相当于电影里的慢镜头,之后让学生闭眼想象,老师范读,并随机问学生:“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背?”学生深情地说:“骨瘦如柴的背,极其瘦弱的背,像小山一样的背,让人看了酸楚的背……”就这样一句句朗读,一句句想象,最后师生合作朗读。一遍遍的朗读中,学生不仅情感得以升华,还习得了本文以慢镜头的形式进行动作描写的方法。

  五、抓住课文中说写的契机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阅读教学应努力营造氛围,搭建平台,让学生动笔仿写、扩写、补写、续写,从而达到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境地。

  如笔者在研读《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时,发现文中有几个句子只要稍作改动,就可以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如:“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突然,我的眼前一亮,一个大胆的念头在脑海中闪现:我为什么不从毛衣入,自己设计、制作和出售时装呢?”“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在课堂中,笔者让学生模仿这些句子说话、写话,学生有的写“从此,丰富的词语像源源不断的河流,从我的笔尖流淌出来”;有的写“当老师宣布我这次考试获得95分的成绩时,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祥云,浑身轻飘飘的”;还有的写“突然,我的眼前一亮,一个解答这道问题的办法出来了”。通过课堂上的训练,加深了学生印象,教会了学生运用,学生在以后的说话写作中自然而然地会用上这些词句,丰富了他们的习作语言。

  设计这样的动笔写话,促进了学生深入地读,读穿插着写,读写结合,相得益彰,既得意又得言。

  总之,“语文课程的内容可以十分丰富,语文教学也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个核心——语言文字运用”。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以强烈的语文意识去引领我们的语文教学,让语文回归本位,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言意兼得,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林春曹.“言意兼得”:阅读教学的应然选择[J].语文教学通讯,2011,(30).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语文教育的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教育学的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