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学的毕业论文应该怎样写

  电影学是把电影作为社会文化现象、艺术现象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加以研究的科学。那么关于电影学的毕业论文应该怎样写呢?欢迎阅读下文。

  篇一:

  题目:电影《十月围城》动作美学

  摘要:在现代历史叙事电影中,《十月围城》无疑是将电影动作与历史背景相融合而成的优秀作品之一。其以情义作为整部电影的情感背景,通过对于轰轰烈烈的感情描写来展现历史传奇故事,塑造经典人物形象,将动作美学与情感艺术融会贯通,再现了动作电影中的华丽场景,为历史中的“小人物”书写了历史篇章,将革命主题成功带入到人性探索之中,以动作美学再现尘封的岁月画面。在《十月围城》之中,展现的是当代艺术电影的发展和进步空间。

  关键词:历史叙述;《十月围城》;动作美学

  一、引言

  众所周知,在当前中国国产电影文化背景之下,以历史革命为题材的电影叙事手法较为单一,动作美学逐渐沦为电影背景的衬托点,难以真正为影片锦上添花。但是,在革命题材电影的发展中,导演陈德森十年磨一剑而成的《十月围城》突破了当前文化创作与动作拍摄的束缚,成功地将其打造成拥有坚实精神文化底蕴与美学动作展现的主流题材影片。在探索《十月围城》的拍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故事背景还是拍摄方式,都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切入,令动作与历史发展相交叉,将传奇与红色革命背景相结合,成功地展现出令男儿动容的精神情感,令青年歌颂的主流思想,是当前电影圈的一大特色力作。

  二、动作电影的四大美学

  首先,《十月围城》的故事时代背景并不像大众所误解的辛亥革命历史时期,其历史维度远不像观众的“期待视野”那样主旋律,作者反而是以动作、悬疑和剧情来支撑电影情节发展,将核心元素定义为特色的叙事手法与动作美学。从电影外部表现形式来看,《十月围城》突出动作美感,强调在剧情发展中展现动作电影的核心意义。从电影内部叙事来看,因为其以倒计时的推进方式来进行情节展现,所以基本结构主要是以线性逻辑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杀死比尔》这一以25分钟经典搏杀闻名全球的电影中,导演就为动作电影的发展立下了革命性的里程碑。而《十月围城》的58分钟武打动作,无疑是更为激烈、感人的。在美学动作武打的配合之下,影片的故事情节推动较快,不同场景之间的镜头转换容易被观众所“追踪”,看似无意的故事发展,实则将人物命运与故事背景结合起来,串联了整体的情节,契合原有的人物命运。作为我国乃至国际动作电影的标杆,《十月围城》的动作美学与叙事推动了当前动作电影的发展,以其特色手法为动作电影的拍摄开辟了不一样的道路。

  在某些观众的心中,动作,仅仅成为动作电影的特殊电影属性,其满足了我们所期待的感官体验,也展现了故事情节。所以,在当前的动作电影中,导演开始追求华丽的动作和刺激的场面,无论是飞车追逐还是生死拼搏,都成为当前动作电影的巨大卖点。但是,这样的特效制作并不仅是视觉的奇观,其更是建立在特殊的叙事手法之上的精心设计,精准的表演和动作展现、精致的拍摄技巧以及后期制作,才能够真正将动作场面搬上大荧幕。而在如今电影发展中,动作电影正是影视作品的精华所在,作为历史悠久的主流电影题材,动作电影的美学特征和经典刺激的叙事手法,正是其最为引人注目的元素。在《十月围城》中,美学动作成为导演叙事的特色手法,不再仅仅是华丽的情感和感官元素,而变成了真正从技巧、图像到心理以至于精神的蜕变,其故事叙事框架在历史传奇和动作元素的支撑下逐渐丰满起来。

  《十月围城》与大众动作电影不同的地方正是因为其对于美学动作元素的利用。在陈德森导演的拍摄中,更为遵从动作美学在动作电影中应用的四大基本元素,以原因(why)、时间(when)、地点(where)、方式(what)来将动作电影的特色展现出来。在原因中,导演重点强调了正能量的感召和有志之士的报国之情。这正是为该影片中动作美学的应用起到了重要的解释作用,反驳了一部分观众因为影片杀戮镜头过多而进行的质问,虽然在当前社会与道德之下,暴力手段永远得不到宽恕,但是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精神伤害,正是我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意义所在,所有惨烈的、悲壮的暴力手段与历史情节,彻底为《十月围城》中动作美学的存在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而该电影的创作背景正是百年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香港,在封建王朝与英国的殖民干涉之下,影片的时间被交代出来。革命的浪潮正在席卷着每一个角落,一个能够彻底改变中国发展命运的机会摆在这个狼烟遍地的城市面前,虽然有人在为了生存东躲西藏,但是还难以阻止惊天阴谋在这个城市的黑暗处悄悄酝酿。也正是因为历史背景和城市文化在故事中的重要性,导演和相关制片人员为了能够以老香港的面貌来演绎情节的发展,以4300万元的投资尽量还原了一百年前的香港码头、集市以及中环大道这些重要的故事场景。这样具有挑战性和风险性的拍摄地点的确定,也为了该故事中主要的叙事方式打下了基础。“营救孙中山”这一看似轻巧却耗费了无数人心血的行动,正是影片的高潮部分。

  在传统的动作乃至全领域电影拍摄中,剧本往往较为突兀,直接切中高潮要害。虽然这样容易令观众更快速地进入影片氛围,但是缺少铺垫的动作场面还是难以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而在陈德森导演的电影《十月围城》中,所有激烈的美学动作场面都精心安排了前情介绍,在故事的娓娓道来之中,观众更加容易感受到当时历史文化背景之下的压抑、黑暗。而影片以暗杀行为开场,为整个电影的动作美学拉开了经典的大幕。而影片前半场因为情节的需要,也仅仅安排了一场动作戏,暴雨作为前半场影片的结尾,仿佛向观众诉说着一个无奈却又暴力的历史文化轨迹。在古龙的武侠故事中,气势磅礴是主流的情感展现方式,而在《十月围城》中,陈德森导演将古龙小说的意境化用到影片拍摄方法之中,渲染紧张的氛围和背景,保证所有的前情镜头都能够为后面的暴力动作绝杀进行铺垫,保证其动作能够建立在正常的情节发展之下。

  三、再创作经典动作场景

  在中国动作、武侠等电影的发展历史中,依靠武术演员、武术指导等人创作出的经典武侠动作不计其数,经典武侠场景已经成为不同年代人们心中深刻的记忆。而在《十月围城》之中,无论是飞檐走壁的潇洒还是水上漂的轻盈,都被陈德森导演以及相关武术指导进行了再创作,在隐隐的闹市之间,这些经典场景以另一种方式再度回归,勾起了无数观众的美好回忆。除此之外,摄影师黄岳泰还从水平以及俯视两个角度进行动作拍摄,从不同维度展现出沈重阳的矫健身姿。

  在传统武侠电影电视中,我们经常可以寻找到擂台比武等情节,而对于《十月围城》来说,沈重阳与杀手在广场的大战,正是擂台比武这一情节被再创作所进行化用的在电影拍摄中的例子。而为了保证在人物动作打斗的过程中能够让观众体会到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导演将场景搬到了闹市之中,将暴力美学与沈重阳的身世背景结合起来,让清朝政府在嘈杂的环境中建立起暴力疯狂的形象特点。甄子丹在表现这一部分的功夫动作中,以真实而又勇猛的手段与清朝政府杀手抗衡,将观众带入到那个腥风血雨的历史年代。

  在《十月围城》中,方红的形象塑造情感投入较多,但是在其人物故事情节推动中,美学动作元素依然与影片的独特叙事手法紧密相连。在方红的悲情人生之中,父亲与戏班的失去令她的生命出现了转折,她用自己的生命来完成正义与复仇的行动,而在其赴死的过程中,其对手正是残忍杀害其父亲的凶手,这样的情节设定不仅完成了对于一个为革命牺牲的英雄的设定,还从孝义的角度诠释了为父亲报仇的行为,在其追求正义的过程中,真正成全了她忠孝两全的英雄形象。

  总体来说,在香港电影的影响下,陈德森导演能够如此将暴力美学与叙事方法结合起来正是强大的环境催生的结果。但是,《十月围城》中每一个暴力动作的应用都不是为了提升影片能够带给观众的感官刺激,而是以美学展现原则作为拍摄基础,为不同类型的动作美学奠定一定的背景基调,使它的出现有迹可循。

  四、为小人物书写历史

  在历史的发展中,小人物一直缺少存在感,在中西方千百年的文化历史研究中,或许从来没有一个位置为小人物而留,他们是“没有历史”的人,虽然无数次推动着历史革命的发展,但是名字、身份、背景以及自身的遭遇却受到了忽视,成为一群生活在历史边缘的人。在《十月围城》中,无论是赌徒、车夫还是流浪者,都被赋予了一种与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的身份。他们通过自身情感的变化,真真正正地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进程,成为一股巨大而又汹涌的力量,不再是没有历史、被人忽视的边缘人物。在香港这座城市孕育着巨大阴谋的同时,这些看似卑微的人用生命推进着黎明的到来,他们燃烧了自己最后的光亮,期望能够照亮中华历史的上空。从这样的角度观赏《十月围城》,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一首无奈却又悲壮的历史颂歌,那些籍籍无名的小人物,普普通通的革命人,都是历史发展中不应该被忘怀的,他们同样是英雄,是能够被尊崇、被敬畏的“大人物”。最后,《十月围城》用革命党起义、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王朝的发展为故事收尾,这样将艺术故事与真实历史发展情节联系的手法,让人们能够感受到那些已经化为英魂的普通人与革命英雄毫无区别,他们同样是热血而又勇猛、悲壮且又坚韧的烈士,虽死犹生。

  一部电影,其真正伟大之处并不在于题材或者故事,只有能够让那些故事中存在的片段与人物在时光中真正活过来,令其身影在岁月中不朽,才是真实的伟大意义所在。《十月围城》中每一个小人物,都不是随随便便地死去,他们逝去时的音容笑貌,随着影片的特写真正地留在了观赏者的心中,这是该电影对于历史的纪念,为那些曾经为了推动革命前进而消失在中华大地上的英魂送上最为光荣的赞歌。在大银幕上,每一个人物都没能真正地安息,他们睁着双眼,用最后的灵魂渴望着华夏大地的曙光。

  五、结合革命与人性主题

  在传统的革命抗战故事中,人物的命运都是与革命事业完全联系的,他们抛弃了作为人类的情感,投身于伟大的革命事业中,但是,在《十月围城》之中,却将革命与人性真正地结合起来,为这部革命题材影片选择了一个正确积极的立意。在影片中将人性感情、伦理与革命情感相结合,能够全面满足观众对于文化电影的消费需求,令原本单一的革命题材主旨丰富起来,将正确的意识形态与电影叙事方式相结合,保证在革命主旋律之下的人性特征。在该影片中,保卫孙中山这一行为牵动着无数家庭的情感,对于父亲、朋友、爱人、孩子的爱令革命这一题材与观众的真实感受进行了贯通,拉近了影片主旨与观赏者之间的距离,从人性的主题凸显革命的意义,将人性灿烂的光辉赋予这些有着悲壮命运的人物,让每一个英雄都有着自身的人性情感。

  一个艺术作品,想要真正征服观众,就需要从感性的角度赋予每一个人真实的情感,一个有血有肉的革命英雄,应该拥有自身历史行为的合理性,虽然拯救苍生、推翻王朝这些思想有着崇高的历史意义,但是一个拥有人性和个人目的的英雄,也更为光辉和闪耀。李重光在影片中说:“我每天闭上眼,看到的都是中国的明天。”这样的理想心理状态与方红、刘郁白等人形成了对比,共同演绎了不同人性之下的革命英雄。

  对于革命题材电影来说,人物的情感与民族大义并不一定是对立的,每一个拥有不同生活的人物,都可能是有着真实情感与爱国情怀的热血人物。类似沈重阳一样带有强烈个人感情的革命者,恰恰能够反映那个历史时代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他们从悲壮的个人生活开始出发,因为不愿意所爱的人受到伤害而投身到革命中去,最后,却在革命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认识到中华民族所面临的巨大危机,在国家危难面前,才用鲜血去救国于生死存亡之际。

  这一系列的感情内涵的深入,正是将人性与热血的革命主题相结合的重要体现,不仅通过高超的艺术手段达到了影片所想要取得的娱乐效果,还能够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对观众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1] 王丽君.造型因循叙事设计聚焦细节――麦国强谈《十月围城》的美术设计[J].电影艺术,2010(01).

  [2] 胡玫,贾磊磊.遥望千年的历史影像――胡玫访谈[J].电影艺术,2010(02).

  [3] 陈德森,罗卡.《十月围城》的坚守与突围――陈德森访谈[J].电影艺术,2010(02).

  [4] 孟庆澍.大历史与小人物――略谈《十月围城》的历史观[J].艺术广角,2010(03).

  [5] 贾磊磊.《十月围城》的动作主旨与历史铭文[J].电影艺术,2010(02).

  篇二:

  题目:《拯救大兵瑞恩》的民族追求

  [摘要]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是美国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战争大片,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通过对人性的思考、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战争的反思体现了美国的民族特色。《拯救大兵瑞恩》突破了传统好莱坞电影的瓶颈,在赤裸裸地表现战争暴力的同时,又声势浩大地赞美人性。因此,本文从文化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的民族特色,探讨现实社会中人们民族意识的构建。

  [关键词]《拯救大兵瑞恩》;民族精神;战争;审美艺术特征;人性;自由

  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是美国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战争大片,这部影片获得了多项奥斯卡大奖和金球奖,被选入2014年美国“国宝影片”。影片叙述了执行特殊命令的八人小分队在枪林弹雨中拯救生死未卜的瑞恩的故事。导演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呈现了一部荡气回肠的创作,由此影射出人性价值观的更高层次。《拯救大兵瑞恩》突破了传统好莱坞电影的瓶颈,在赤裸裸地表现战争暴力的同时,又声势浩大地赞美人性。因此,本文从文化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的民族特色,探讨现实社会中人们民族意识的构建。

  一、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思想内涵

  从文化角度出发,电影一方面影响着社会公众舆论,另一方面也推动着历史的发展。随着知识文明的不断提升,电影创作的思想内涵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被逐渐弱化,同时阶级层次也被削减,不过在军事题材的影片中我们依然能够捕捉到潜在的民间文化价值。在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虽然故事情节表意被简化,但是影像表意却得到很大程度的增强,其注重主体意识与历史文化思想,彰显个体意向,符合后现代观众的视觉需求。虽然《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战争大片,但是影片中不乏对生活细节的描写,从而赋予影片深远的人文思想,同时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

  (1)对人性的思考

  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以独特的话语承载了对人性深刻的思考。虽然在战争语境中,人性与意识形态存在极度的矛盾,不过在战争中反压迫、反侵略,为了追求自由而牺牲的勇士正是积极、正面的品性。影片大胆突破了意识形态性,巧夺天工地把一部战争片演绎成了一部追求幸福、和平的影片,将人性的一面发挥得淋漓尽致。

  导演以独特的视角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充满人性的话语、感人至深的影片。在真实的战争中,个人的生命仅仅代表着一个小小的标志,这个标志随时都有可能被战争吞噬。在战场中什么是可为的?为什么瑞恩值得让八名士兵冒着枪林弹雨去拯救?影片对“人性”予以力透纸背的刻画。这不仅仅是表面八比一的对照,而是对人性的思考,对于一个士兵而言,救人的价值远远大于杀人,通过自己的救助让生命得到延续。当然小分队也有过强烈的心理冲突,但是最后还是发自内心地去拯救大兵瑞恩,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转变,让人性的光辉照亮了黑暗的战争。

  烽烟薄天的战争场面与人性关爱的强烈对比赋予《拯救大兵瑞恩》鲜明的戏剧性,对人性的思考使影片的叙事逻辑更加严谨。

  (2)对自由的追寻

  透过一部影片,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是个人对自由的追求、对生命的探索。人类追求自由是一种积极的精神,对美的超越。对于战争片而言,其观照的是一个团体的命运,甚至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勇士为了自由而战死沙场,影片中的英雄形象所昭示的正是自由。

  在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导演坚定不移地探索着生命与战争、生命与自由,实现对深远的人生哲学的思考。影片中惟妙惟肖地展现了普通人的情感,在残酷的战争面前,这些普通人表现出的是对生命的渴望,影片所演绎的是延续生命、追求自由的价值和意义。为了一个生命得到延续,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不惜牺牲更多的生命,体现了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对情感的寻觅、对道德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探索。美国是一个追求自由的民族,自由成为美国民众毕生追求的目标。影片中拯救一个生命,就是将自由归还于这个生命,让这个生命重新感受自由的美好。影片通过对生命的追求、对自由的探索影射出这个民族对自由有着相同的期待。

  (3)对战争的反思

  对生命的尊重是一种大爱,生命的美妙在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在残酷的战场上,对人性的生死存亡漠不关心,然而无论是哪一个民族都会极力维护自己民族的荣誉和利益,当民族利益被侵害时,所有成员团结起来对抗外敌责无旁贷,哪怕是牺牲自己的生命都义无反顾。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从一个平民的角度体现出这种民族意识,一位普通的母亲将身边所有的亲人送往残酷的战场,米勒和小分队所有士兵虽然对拯救瑞恩存有个人看法,不过他们还是以执行命令为己任,成功完成任务。每一个人都明白生命的可贵,当民族面临危难之时,个人的生命价值可以得到更深意义的诠释。影片承载了美国的民族文化,在表现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时极力削弱了政治立场,在探索思想与艺术的过程中彰显出对人性、自由和生命的追求。

  电影与现实相辅相成,两者相互启示又相对应。对于一些战争题材的影片在再现现实的过程中,为了增加艺术的感染力,挖掘人性的深度,特意将战争与民族意识融为一体,从而使人性的美丽与战争的残酷形成鲜明的对比,赋予影片强烈的戏剧性。战争是残酷的,生活是美好的,影片告诫我们要远离战争,为世界和平而努力。

  二、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审美艺术特征

  电影通过对纪实进行艺术处理,呈现出迎合人们视觉需求的文本,电影的美学特性就是揭示真实。电影的审美艺术特征并不是表层的“美”与“丑”,而是由电影文本的类型、艺术特征等元素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有其独特的场景画面、音乐艺术、人物塑造以及叙事风格,这些独特的因素相互影响,构成了独特的审美艺术特征。本文以美学为原则,从影片风格出发,通过导演斯皮尔伯格的拍摄手法来分析影片的审美艺术特征,探讨影片中的民族特色及深刻的意蕴。

  斯皮尔伯格是美国著名导演,他擅长使用长镜头和跟拍镜头,赋予影片强烈的艺术张力的同时拉近观众与故事间的距离。在影片中,每一段小故事或每一个场景,都会先给出一个特写之后打开全景,使影片的结构严谨、节奏明确。

  (1)人物塑造体现的价值观念

  人物塑造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这种行为即是一种价值和态度的体现,为了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需要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多种因素,包括语言、动作等,刻画出鲜明的人物性格最为关键。

  电影中的人物塑造以影片的重要人物为主,性格刻画也尤为突出。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不仅对主人公瑞恩的形象予以重点刻画,对其他士兵的刻画也十分鲜明。影片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刻画影射出存在于观众内心的思想,从而使观众在观影的同时重新审视价值观念。

  影片中米勒上尉居然大改昔日冷酷无情的态度,同意释放德国俘虏,不过在最后的战争中,这名俘虏居然再次出现,并打死了他的士兵,最终被一心向善从不开枪的下士厄本击毙,使影片充满了戏剧性色彩。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无情,关乎生命的价值观念历经了人性的拷问。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始终贯穿在八个人组成的小分队中,影片浓墨重彩地讨论了战争中士兵的价值,导演凭借其标新立异的修饰手段进行美化。小分队对执行拯救瑞恩的命令有着自己的态度,米勒上尉严肃地与士兵探讨着生命的意义。米勒的观点是,在战场上,如果牺牲一个人能够换来更多人的安全,这个人的生命就是有价值的。可是为什么影片中要让八个人去救一个人呢?这与我们所弘扬的精神大相径庭。在传统影片中,小分队拯救任务的对象都是重要人物,而瑞恩却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士兵,影片也在此提出了士兵的价值互换的问题,并突出了问题的犀利性。可以说正是影片将瑞恩的身份定位于普通士兵才得以大放异彩,以瑞恩兄弟全部阵亡为前提才使瑞恩的身份与众不同。

  (2)场景画面揭示的情节构思

  场景作为电影叙事要素,为影片提供不可或缺的空间,为观众带来鲜明的真实感,同时场景画面也极富深刻的寓意。

  在《拯救大兵瑞恩》的开头部分,斯皮尔伯格不惜花费20多分钟为观众呈现了二战时期诺曼底登陆的壮观场景,凭借渲染的画面为观众再现了当时的历史事件,旨在以此来再现残酷的战争场面。水中奋力抗战的勇士、敌我双方的肉搏演绎得栩栩如生,对于没有经历过战争的观众而言,如同自己亲身经历了一场大战,而对于参加过战争的观众而言,如同再一次身临到战场上。在影片开头就交代故事的背景是好莱坞电影的一大特点。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而且由一个小小的拯救士兵的故事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残酷的战役,情节构思恰到好处。此外,时间的转换是好莱坞影片的另一特征,比如将短暂时间发生的动作或某个特定的事情扩展为长时间的场面,或者将一段长时间发生的事件压缩在短时间内完成。战争的场面并不是很长,而在影片中镜头插入多个人物“细节”,从而拉长了叙事时间。

  虽然电影画面具备形象的准确性,不过在阐释内涵上却有着灵活的丰富性,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叙事侧重于场景画面的设计,极力渲染了对“生命”的震撼。

  (3)音乐艺术抒发的风格基调

  电影音乐从最初作为中介串场和遮盖噪音来平衡视听感受,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种艺术而具备深层的意义。音乐已经成为现代电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不同的乐器奏出不同的旋律,来渲染影片所需氛围,为影片增添艺术的魅力。

  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后期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在波士顿音乐厅中进行的。音乐能够体现出影片的内涵,渲染影片氛围。影片中米勒上尉带领小分队在敌营寻找瑞恩的过程中,整个背景音乐节奏悠扬而舒缓,影片结尾部分,配以激情悲壮的羊鼓乐,震撼观众的心灵。电影音乐已经发展成为电影叙事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电影中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使观众得到更多的启示,从音乐中感知画面设置的意蕴,可以说电影音乐提升了影片的观赏价值和美学价值。

  (4)蒙太奇的运用

  蒙太奇就是碰撞,银幕的方位感确立会影响到镜头的自如转换,在战争题材的影片中,为了能够清晰地呈现出攻伐双方,必须要确立明确的方向。一些需要群众参与的场景画面就更需要进行处理,才能够创作出完美的震撼效果。对于战争题材的历史影片,所叙述的故事有可能不适合于电影文本,这就需要考验导演的功底,是否能够游刃有余地使故事符合银幕的需求。斯皮尔伯格在《拯救大兵瑞恩》这部历史战争片中将这种技能发挥得炉火纯青,使影片脱离了平淡。他在很多片断中采用了抑制的手法来渲染氛围。比如影片中有一个情节是瑞恩的母亲透过门窗看到远处而来的汽车,心头涌上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但是她仍然蹒跚地走出门口,军官脱帽走向她后终于忍不住跌坐在地上。在这个场景中镜头一直在瑞恩母亲的背后,十分收敛,如同一双同情的目光在注视着她。虽然在这个场景中没有任何台词,但是却湿润了无数观众的眼睛。影片聚焦于战争中的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充分运用蒙太奇手法,赋予影片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观众呈现出一幅诺曼底登陆的全景图,体现了美国的民族精神。

  三、结语

  电影是对腐化现实的对抗和对历史的追溯,好莱坞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不仅在创意、叙事及对先进技术运用上具有高超的造诣,而且整个制片过程也尤为严谨,体现了美国全景式战争电影的特色。军人要为大多数人的幸福做出牺牲,导演斯皮尔伯格拍摄《拯救大兵瑞恩》正是在抚慰烈士的英灵,再一次提醒人类战争的残酷,并且以最大限度地接近现实来呈现。《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真正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并且郑重地探讨人性和生命价值的影片,让观众从中体会到美国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 马彦皎.从《拯救大兵瑞恩》和《集结号》的互文性看悲悯情怀的叙述[J].四川戏剧,2011(03).

  [2] 胡新颖.从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看美国文化及价值观[J].文学界(理论版),2011(11).

  [3] 张礼敏.解读《拯救大兵瑞恩》的美国文化价值观[J].电影文学,2013(09).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艺术专业的毕业论文范文2016 下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