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家春秋读后感

时间:2022-09-20 12:25:3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家春秋读后感3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春秋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家春秋读后感3篇

家春秋读后感1

  巴金的《家·春·秋》可谓是最具有教育意义和社会影响的作品,全套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本书一个世界,三本书环环相扣,却新颖独特,见书的文字就可以揣摩作者独到的见解和心态。

  三本书分别围绕“觉慧、淑英、觉民和琴小姐,淑华”五个人物的故事展开话题。我们从书中能读出有志青年不畏艰难,毅然投身革命事业的无私与伟大。心中有梦,立鸿鹄之志,决意争霸蓝天。他们曾不顾阻拦,用笔墨书写青春与事业,描绘着理想与未来;他们曾自掏腰包,慷慨解囊,为报社的成立贡献自己的光与热;他们也曾在桌旁兴致勃勃地谈论自己的见解。一个个年轻的心,跨越了身份,跨越了年龄,凝聚的只有美好的憧憬。

  在书中,我最感触的却是觉新,他的每一次遇难都牵动着我的心。也许,他是为心爱之人的离逝而悲痛欲绝;也许,他是徘徊于社会边境却仍然口是心非;也许,他是曾想为自己的苦难生活来一个了解。他始终默默忍受,忍受长辈的苛责,忍受自己试图保护的弟弟却不禁失望至极的神色,忍受眼看心爱之人离逝却无能为力的辛酸。谁都无法理解他,处处保持“作辑”风范的他自以为能维持了一切,能维持高家的表面平静,但现实却总是在与他开玩笑,逼迫他在最后一刻才真正地像个勇士般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在怜悯他的同时,我也嗅出了社会的腐败气息,他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残害了许多年轻的心灵,但——他永远都不会打倒拥有无限憧憬,志存高远的青年们。

  书中曾有一段,那是兄妹,淑华与觉民之间的对话——“你就听大表哥的话,也许嫁给名门贵族,真的可以享受一生!”“不!我绝不会向他们妥协,大表哥就是因为太软弱,不仅害了他自己,还连累了我们!我的命运由我自己决定!难道这世上所有相爱之人都不能在一起吗?难道就因为我们是女子,就要忍受被支配的命运吗”“说得不错这才是我的好妹妹!”段落中觉民故意激讽淑华,当他听到了满意的答案时,又从淑华的脸上看见了希望。淑华不同于其他名门小姐,她性格泼辣,豪爽,重情义。是觉民最为欣赏的妹妹。他从她的身上看见女子的美好未来,她们可以有一天能和男子同起平落,能一起读书、学习,并且改变自己不公,任人支配的悲惨命运。那才是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精神解放。那是觉民的憧憬,更是巴金的期盼。

  我想,批判才是巴金对那个社会最有力的武器,任何东西都比不上语言的艺术,比不上一本书籍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之大,他让我们认清旧时社会,学会成就独特的自己。

家春秋读后感2

  《家》、《春》、《秋》被人们合称为《激流三部曲》是使巴金赢得世界声誉的作品。在我读完后,我觉得这部书的整体资料像是现代版的《红楼梦》。整部小说诉说了一个封建家庭的四分五裂,最终衰落的故事。

  整本书对于人物的语言描述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对话中,巴金笔下人物的语言中规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较合拍,而发生冲突时的语言刻画,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可恶的觉英和淑华的对话,觉民和克安的对骂,让读者为正面人物的命运牵挂,恼恨反面人物的语言,无论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人物都被写活了。

  还有就是人物的性格写得十分鲜明:淑华那种性格与勇气,她在那种环境下什么都不怕,说话直来直去,只要自己认为对的就说,又关心别人,在高家女性中是少有的,她的很多举动都是证明;琴,在里面扮演的主角不同一般,她给别人以动力与勇气,不论是周家还是高家的年轻人都能从她那里得到信心与生活的期望,她是别人的求世主吧,你看不论是死去的淑贞、惠、剑云,还是淑华、芸、觉民、觉新等,都期望从她那里得到安慰。觉惠与淑英的离开多少有她的支持与鼓励,没有她或许这班年轻人早已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觉新在弟妹中奉行作揖主义派,爱是他为家庭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的压力,万事都让步,为弟妹思考。很是任人玩弄,做了周家、高家旧势力的帮凶,不敢于起来反抗,值得高兴的是最后最后在四爸、五爸面前起来反抗了,但这已接近故事尾声了;还有就是最最顽固的最最愚昧的人物了:周伯涛代表旧势力,害死了惠及枚少爷,这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不管年轻人的死活,把它们的婚姻推进深渊,至死也不反省。

  巴金先生笔下的这个封建社会的家庭最终走向了灭亡。

  但是花开了,花香四溢,虫来了,快乐地飞舞着。新的生命,带来了新的期望,新的期望,鼓舞着失败的人们。不必再往昔日的痛苦而悲哀,“封建的社会终将崩溃,民主的时代必将降临。”闪电击碎了其中一块巨石,阳光倾泻进来,照耀在大地的每一处角落,如此的温暖,如此的可爱!社会,不再像过去一样阴暗,它最后有了以前的光彩。

家春秋读后感3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家。家,是灵魂栖息的港口,是心灵停泊的港湾。在那里你可以毫不掩饰地表现自己,因为那时的你不需面对严厉的老板、严肃的老师等等,那是你和你家人在一起的情感的全部!

  家对于不同的人而言都有着不同的定义。自古以来,数百句经典诗句都是思家颂家的。贫穷时,家是一个窝,是寻找慰藉和温暖的地方;富裕时,家更是你精神和物质上的享受。家不是财富堆砌起来的空间,它一定要包含着情,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但是巴金笔下的家,却给了我不同的定义和感受。

  我了解到了《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阅读后,我觉得高家就是个小社会。里头性格迥异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他们的所爱却是命运极其的相似。温柔的`梅表姐,有着新思想的琴,被苦苦压迫的丫环鸣凤,这三个女子,即使出身不同,学识各异可是面临的痛苦还不是一样,一样不能自主婚姻,一样被封建的旧势力逼迫着,不反抗的就流着泪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无法反抗的只能自我了解;反抗了的呢,像琴一样,我真希望她可以和觉民在一起,找到自己的幸福,可是看着巴老的那些描述,充满无法逆转的压抑情绪,我想,他们恐怕是不能相伴到白头了。

  其中有一段话:“在高家,在这个大公馆里,鸣凤的死和婉儿的嫁很快地就被人忘记了,这两件同时发生的事情并没有给高家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大家只知道少了两个婢女,主人们马上又买了新的来代替,绮霞代替了鸣凤,翠环代替了婉儿,在人的数目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变动。在很短的时期中鸣凤的名字就没有人提起了。只有在喜儿、倩儿、黄妈和别的几个人的心中,这个名字还常常唤起一段痛苦的回忆。是吧,即使少了一个人,也不会让世界因此改变,更何况少的是两个微不足道的丫头。”

  “家”在书中仅是一条线索,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同时热情地歌颂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才是灵魂的所在。在当时的封建时代里,追求民主自由就犹如沙漠里的徒行者寻找绿洲。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和研究,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学知识,而且让我认识到社会的进步,民主的发展。看了《家》以后,我们是否应该为享受到民主自由带来的幸福而感到快乐呢?

【家春秋读后感】相关文章:

家春秋读后感09-20

家春秋读后感4篇09-20

读《家春秋》有感03-23

经典读后感12-13

读后感精选11-18

简爱读后感范文精选-简爱读后感02-24

优秀读后感欣赏:《童年》读后感02-22

《杯弓蛇影》读后感03-28

《掌声》读后感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