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三国》有感

时间:2022-03-25 10:08:1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三国》有感(14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三国》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三国》有感1

  他是历史上一个拥有绝对魅力的男人;

  他是令我绝对欣赏的一个英雄。他不是别人,正是公瑾,周瑜。

  很小的时候,六个字让我印象深刻;既生瑜,何生亮。老师告诉我,这是周瑜说的,大致的来讲,周瑜是这么个人,心胸狭窄,容不得他人,诸葛亮活活气死,教育我们,定不要像周瑜一样,要心胸开阔,否则就会被妒嫉蚕食。

  于是,周瑜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摆在我面前,直到我长大。渐渐的,我发现,周瑜其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物,他在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中着实被过于看低。

  首先,这位江东名将绝非传说中的小气。《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也就是性情开朗,气度宽宏,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刘备说他"气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

  而且,周瑜也是一个漂亮之及的英雄,《三国志》中说他:长壮有姿貌,也提过:吴中皆呼为周郎,郎,是对青年男子的称呼,呼人为郎,带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周郎通俗的说法就是"周帅哥"当然,一个人的美或帅,不仅仅指外貌,更含有内在的修养与气质,周瑜不仅内外皆有的帅,更是一个艺术家,有句话"曲有误,周郎顾"就是说周郎在酒过三巡,醺醺然之中也能听出乐队演奏得是否正确,如果哪个音不准,便会回过头去看,这该是对音律何等的了解才能做到?

  而他,公谨,不仅仅是音律上的完美的才子,更是战斗中的一级指挥,周郎生命中最辉煌的一次战役啊,赤壁之战中,他身任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将"以少胜多"发挥到了极致,想想当时的情景,周郎立于江边,运筹帷幄,火烧曹操连环船,这时的周郎该是何等光彩照人!

  在二十几岁时,周郎就被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同时迎娶美人小乔而归。

  如此一个内外兼修,四处得意之人可称一个有绝对魅力的男人吧?

  大江东去,滚滚长江水洗涤了多少岁月,多少英雄豪杰,历史的事没有一个至今活着的人亲眼看到,大家都只能在或真或假,或虚或实的历史记载中得知一二,再加以自己的润色,没有人明白个中真伪。

  或许周郎真的是被深深误解,又或者周郎确有嫉妒过孔明先生的才干,可又如何?

  想去,周郎一直是如此优秀,可又突然杀出一个诸葛孔明,两人是如此想像,都深受世人的膜拜和敬仰,或许,太过想像的人相遇本就是一个悲剧,总是无法避免的相比,然后是另人扼腕的疼痛。

  我是个人,我喜欢的也是人,传说中的孔明先生似个圣人,而公瑾是个实实在在的人。

  他的优秀,他的完美另人动容,而他所富有的"负面新闻"又让人切切地感到他的存在,他像面镜子,映出了人性的最美与最丑,而就是这样,他的真,有让我切切地感到他的存在,让我发出来自内心油然而出的欣赏与喜爱。

  滚滚江水东际流,大浪淘尽千古英雄,数无数风流人物,我独爱公瑾周郎。

  搁笔的瞬间,我想起的几句诗: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见强虏灰飞烟灭

读《三国》有感2

  在蝉鸣的夏夜,再次翻开《三国》,穿过时光与海,再次回到那个英雄辈出的动荡年代。

  千年前的碣石,惊涛拍岸。河北破袁绍,千里溃乌桓,纵横北方,所向披靡。这样的一个人,当世还有对手吗?

  三国之所以被我热爱,就是因为在这个时代里,聚集了太多英雄,太多为梦想而奋斗的强者,让人目不暇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天下英雄真如乱石穿空一般,震撼着这个时代。

  曹操不会想到在南方也有一个人,怀着与他同样的梦想,这个人将在他最辉煌的时刻,挥出逆天绝命的一剑,将他一生的梦想,破碎在一片胭脂色中,结束他“对酒当歌”的笑傲时代。

  这个人,正怀着心中的梦想,正在回去吴中的路上,他怀着沉重的心情,静静等待那场“大江东去”。

  赤壁,我曾怀着敬仰的心情去过那儿,那儿已被开发成旅游景点,来来往往的游客已将战场的肃杀威严抹去。可是,我在这却依然能感受到力量的存在,这里是梦想与梦想碰撞的地方。梦想碰撞的火花在千年之后依旧震撼着我心。千年后的我在读到赤壁时,闭上眼依然能看见火光冲天的长江。

  滚滚江浪中,漫天业火,无数灵魂在此破灭,伴随着无数梦想,献血与烈火一色,不可一世的曹操败了,与他那凌云的大梦一起败了。这场宿命之争,梦想之战终于划上了句号。

  生命只有一次,赤条条的来去间,必然要留下一份自己的荣耀在。在渴望中努力,在努力中渴望,将万般思绪结成一道信念,见万物如一物,只在这一道信念中奔走突飞,灵魂便成了生命流淌的血液。生活是一场激越的战斗,生活是一场盛大的庆典!我与《三国》的相遇也许命中注定,我虽无曹操一统天下的大梦,但是天道酬勤,我将在我的历史中建起一座属于自己的金字塔!

读《三国》有感3

  一般人眼中的三国,是一部打打杀杀的战书,也是一部机谋算计的权术。曾经有人说,老来不该读三国。这是因为年老更适合舒缓节奏的书本,三国里有太多的英雄剑气、峰回陡转,易引起激愤情绪,这对于心脏功能渐趋衰弱的老者,确实不适。在我眼里,我也不喜欢打打杀杀的场面,也不喜欢到处计谋兵策,因为不懂兵术,所以书中多处所用策略也完全不懂他的精要所在,于我,实话而言,某些地方类似于对牛弹琴吧。

  但三国于我完全不是一本攻城略地、权算机谋的书。当然,看到曹操、刘备、孙策三个大boss一步一步壮大势力,扩大版图,看着他们之间的你来我往,确实也很吸人眼球。更吸引我眼球的是罗贯中在文中使用的文字,他刻画出来的形象。会十分感叹,他的文字像有魔力,人物一出场,好像你就可以看透他的性格,甚至有些人物竟然还能看到他的结局。我很喜欢他用一些“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燕颔虎须”“细眉长髯”等词,甚至有些词看起来都不知道到底这个人长什么样,比如“燕颔虎须”这个,如眼的颔,似虎的须,这到底是怎样的颔与须?虽然我脑海里勾勒不出具体的模样,但我能够感受到这个人定然虎势熊熊、才能不凡,当然,会是个粗鲁的糙汉子,可能力气还很大。

  我也喜欢看到,曹操还没有成为奸臣之前,他那种救济天下的雄心,当然,也不否认后来他选择了任人辱骂的道路也是为了救济天下,不过曾经寄希望于汉室,之后选择寄托于自身。在他们三大势力还没有正式形成鼎立之势、还在为汉室招兵买马之前,他们那种国家有难,大丈夫岂敢怯退之的宏大场面令人感慨,这大概就是深植于中华儿女心中的家国情怀吧,几千年后如此,几千年前亦是如此。

  此外,也喜欢看张飞毛毛糙糙的样子,他不像刘备与张飞那样,能多方面去思虑,但他的个性是讨喜的,不藏着掖着,直来直去,讨厌就打,喜欢就说,他这样倒有点像我们现在所说的“直男”了,比如他看作恶多端的督邮不爽,直接闯进府邸,绑其在马厩杆上,顺手就折柳条打上几十次。他不在乎官,也不在乎名声,他注重的是个人性情,我喜欢他这一点,但也很明白,这种性子注定了他的结局。

读《三国》有感4

  “东汉末年是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听着这首气势磅礴的歌,仿佛自己也回到了那战火连天的战场上驰骋。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三国演义》,自己置身进入到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中。

  在起义中,我见到了智谋惊人的卧龙先生——诸葛亮;义气深重的关羽;勇猛粗鲁的张飞;义勇双全的赵云;狡猾奸诈的曹操……

  突然,我的眼前一亮,只见前面是一座城楼。有个手拿羽毛扇,饮酒抚琴的人,哦,原来他是诸葛亮,看到城楼上是如此情景,你根本不会想到,楼下的几十万大军,已经举着司马懿的旗帜,埋伏在城下,伺机攻城。然而,司马懿看到此番情景,忙下令撤军,并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从不冒险,今日必有伏兵,我去攻城,必定中计。”事实呢,诸葛亮身边只有两千五百人,而且没有武将,更别提有埋伏了……

  看了这段故事,我感到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真让人感叹、佩服;然而,这段故事也让我感到:只有更加勤奋努力地去学习,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在遇到困难时,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读《三国》有感5

  这本书告诉了我做人不能太大意,骄傲。这在三国中不止出现了一次。官渡之战,袁绍七十万大军,而曹操只有不足十万人马。但这场却是曹操的不足十万人马胜利了。还有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八十万大军却让东吴三万人马丢盔弃甲。还有刘备的复仇之战,刘备不接受东吴的和好,最终还是一样的结果,刘备八十万大军又被陆逊烧得片甲不留,最后连刘备也气绝白帝城。这场战斗最可惜了,刘备有诸葛亮,还有三员虎将:赵云、黄忠、马超。可刘备太意气用事了,还不听诸葛亮的劝告,结果损兵折将还搭了自己的性命。

  我喜欢读《三国演义》,我喜欢读《三国演义》中的人们斗智斗勇。《三国演义》还告诉了我们处事要忍耐,不能太激动。诸葛亮向魏军挑战,可是魏军闭门不应。结果诸葛亮因为过度操劳,病死于五丈原。

  而魏军保住了城池,最后收复了天下。虽然最后让司马家族当了皇帝,可是这也是历史必然。

  一个不太近如人意的结局,几分悲伤和惋惜。深得民心的刘备没有赢,治国有方的曹操和富有英雄气概孙权也没有赢。谁也没有赢,如果说得利最多的,那就因该是处于水深火热的黎民吧。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吧,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吧。多少人在赞叹赤壁之战的壮阔,但又有多少人在惋惜这八十万魏军呢?恐怕没有多少吧,战争的代价就是生命。

  我认为大家都因去读《品三国》,去听听易中天先生的别样三国。如果一个人可以读透《品三国》他办事一定会成熟得多,周详的多。让我们回到当年,回到那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

读《三国》有感6

  假期里,我读了这本书。看书名,就想到了《三国演义》,但总觉得“幽默”这个词和《三国演义》怎么也凑不到一块儿去。才看了开头,就马上想往下读,看完了心中是无限的感慨,这就是幽默大侠周锐写的——《幽默三国》。

  这本书深深吸引住了我,我忍不住为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喝彩,呐喊。轻松愉快地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那感觉真像几天没吃肉的饿狼找到了一块肥肉,叨起肥肉狼吞虎咽。读完后,我如负释重,但又不由自主地回味着书中妙趣横生的一个个小故事。

  在这多众小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谁拿嫉妒金牌”。诸葛亮为了照顾吴国没有一枚金牌,特意举行一场“嫉妒大赛”,想让小肚鸡肠的周瑜拿金牌。眼看周瑜马上就要一举夺冠可半路杀出个张飞,张飞嫉妒关羽的胡子比他长,这可不得了。张飞让关羽喝下能使胡子变短的药水,还好诸葛亮及时发现,制止了张飞。但张飞那陷害兄弟的嫉妒心让评委一致投票。周瑜的嫉妒劲又上来了,一万个不服气,说张飞还是他教的。于是,经过慎重的讨论,评委们最终决定授予周瑜“使不嫉妒的人也嫉妒奖”。 整个故事夸张又搞笑,但笑完之后,又让人深思,嫉妒是病毒,让人失去理智。这一些幽默有趣的故事里实际上都隐藏着一个个真实道理。

  我还悄悄告诉同学们一个秘密,作业多时看一篇《幽默三国》,还可以放松心情,消除内心的烦恼呢!这样作业完成起来更快,正确率还高呢。

  周锐老师以幽默的口吻,把《三国演义》中的每一个人物描写的幽默风趣,写出了他们的.特征。把深厚的名著内涵和活泼的现代元素融和在了一起,再加上超凡的奇思妙想和智慧的人生哲理,让故事更加迷人,让我们从生活中看到了多姿多彩的世界。

  我喜欢这诙谐智慧的人生哲理《幽默三国》。

读《三国》有感7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最近,我利用假期时间看了《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其中《赤壁之战》最让我难忘。

  《赤壁之战是孙、刘联盟一同破曹,曹操大军八十三万应对孙、刘五万大军,而且孙、刘还大胜,真不愧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啊!

  要说《赤壁之战》还得从群英会蒋干中计开始说起,蒋干可是曹操的大谋士,蒋干和周瑜是少年朋友,曹操让蒋干来说服周瑜投降,周瑜已料到蒋干之来意,想借曹操的刀杀了曹操的水军大都督蔡瑁和张允。周瑜写了一封信放在书台,故意让蒋干发现,信上大概内容是:蔡瑁、张允要和周瑜联盟除曹操,曹操听蒋干的话后,把蔡、张两人就杀了!周瑜真是智勇双全,很让我佩服!

读《三国》有感8

  有的人认为“三国最大的失败者为刘备,因为他亲手毁掉了自己用一生打拼的蜀汉大业。”不错,的确是这样,所以大多数人为他感到遗憾、惋惜,我却认为不然,他才是三国中最大的成功者。

  现在人们对刘备的评价各不相同,但大部分的都是贬义,有人说“刘备大耳朵假仁义,装厚道。”这句话出自一个人对刘备的性格分析,我认为“刘备大耳朵,天下之明君,真仁义,万里志。”可以看出,我们俩人对刘备的分析完全不同。他觉得刘备假仁假义,应该是被“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所误导,如果刘备假仁假义,怎肯不顾蜀汉之大业,与东吴火拼,直到死前也未曾说过一句后悔的话,这点证明他觉得他的所作所为是值得的。说刘备是天下之明君,自然也有道理,首先在《三国演义》第一回,刘关张桃园结义,其誓词便赫然标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八个大字。证明“安黎庶”早已是刘备的目标,后来他果真没有食言,他到之地,百姓必定安定、富裕,。可想起“陶谦临终,以徐州相让,刘备固辞,徐州百姓在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州,我等皆不能安生矣! ”曹操擒杀吕布,离开徐州时,“百姓焚香遮道,请留刘使君为牧”这表明他占据徐州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已深得民心,这点说明他治民有方,是百姓的“天”。三国有三个君王,刘备、孙权、曹操。从书中可了解,曹操立业之前有夏侯家族、曹氏家族大力支持,当时曹操也算是个财主;孙权,继承父业,已有江山的奠基;刘备,以卖草鞋为职业,虽说为皇室之后,但还是无享皇室之福。可以看出刘备建业之不宜,胸怀之宽,见识之远。

  总之,宽仁爱民和敬贤爱士这两大品格的充分表现在刘备的身上,自然刘备的成功早已摆脱了他“失败者”的身份,并成为了人人向往的明君。

读《三国》有感9

  语文,是我们从小到大都一直密切接触的学科,不光因为素质教育时的课程设置,更因为它与我们生活中的交流、表达和思考都密切相关。因此,在我看来,语文素养,既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可以在分数上得以体现;又指人们对语言这一载体所传达的思想及内涵的理解与领悟,能够在精神上得以反映。

  而如何提升语文素养,或许是每个老师、家长和同学都思考过的问题。课堂有效教学这一途径不错,因为相对于知识体系和认知能力都不完善的学生们来说,老师们经过了多年语文素养的积淀和教育经验的积累。他们的引导与启发,也带动了学生们的思考与知识架构;社会生活实践这一途径亦有可取之处。因为培养语文素养的目的,绝非用以空然的“纸上谈兵”,而应在语用上有所实践。在实践中,语文因沟通而愈发精炼,因表达而愈发准确。语文的学习与语文的实践可以和谐统一,可以相互促进。

  因此,课堂有效教学和社会生活实践都是提升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途径。但是我认为,相较于前两者,课外大量阅读对于提升语文素养有着更重要的意义。首先,从三者的比较来看。课堂教学如若有效,大抵不会只拘泥于条条框框的被动背诵,应该涵盖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和对同学们思考的引导,而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课外大量阅读中得以延伸,只有经过了自己在阅读中的思考与感悟这一环节,才能真正的参透文本与其背后的内涵,才可以达到语文素养进一步提升的目的。课本的篇目只是一个指引,深度与广度,都需要在课外的大量阅读中获得。

  正如《三国志》所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大量阅读甚至可以对同学们形成思考力起到直接且根本的作用。课外大量阅读绝不仅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补充,它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归宿。于闹市中读书,博闻强记,文学素养令人赞叹;杨绛先生每日阅读量达数万字,饱读诗书,成为人人敬仰的文学大师。

  就课外生活实践来说,人是需要群体生活的社会动物,我们几乎时时处在与人沟通和交流的之中,课外实践不缺时间也不缺机会。反观当下人们的阅读生态——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在时有时无的惰性中,又有多少人能以阅读为习惯、为己任呢?更何况,在浩荡的信息大潮的冲击下,碎片化阅读挤占了大多时间,大量阅读面对着各种注意力分散和挤占的考验。因此,在当下,为课外大量阅读正名,更有其紧迫性和必要性。

  况且,课外大量阅读本身,就是一件足够美好和足以提升语文素养的事。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与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遇见”,这种遇见,是以文字为桥梁的惺惺相惜,是以纸张为媒介的心灵接触,更是以阅读为契机的思考共鸣。而这些,都让语文素养的提升变得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育人、求识的目的也恰在于此。

  是的,对于语文素养还仍待提升的我们来说,亦需要大量的阅读,通过细致阅读来体会文字的质感,通过潜心阅读来锤炼思考的深度,通过阅读,体会真正的“诗意栖居”与切实的素养提升!

读《三国》有感10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后,我知道古代三国时期蜀魏吴三个国家鼎立的事情。我最喜欢的有三个人。

  我喜欢的第一个人是刘备,因为他仁慈,善于听从部下的意见。虽然在东吴大将杀了关羽时不听诸葛亮等大将的劝告,兴动几十万大军攻打东吴,最后幸好被赵子龙救下,才保住了小命。但绝大时间听从部下的意见。

  第二个是诸葛亮,子孔明,被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后请出山辅助刘备。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曾火烧新野、藤甲军、赤壁,还水淹于禁七军,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十万之箭,七擒七纵南蛮王孟获,使其心服口服,设空城计击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体现了他的善用计谋。

  第三个是曹操,他生性多疑。曾在草船借箭时怀疑敌军兵多,直叫弓弩手射箭。还兴动全军攻打新野,分五队进攻光第一队就被孔明烧的寥寥无几了。五队攻占新野刘备全军都以撤出。火烧新野后军队所剩无几。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他不像红楼梦的悲惨故事,不像西游记的神话传说。但其中每个故事都生动有趣、有血有肉。真不愧是一本名著啊。

读《三国》有感11

  在很久以前,流传着一段交织着无数英雄血泪的传说。一位名叫罗贯中的文人把它记录在,并注上了一个名字——《三国》。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煮酒论英雄》这一段落。

  东汉末年到晋朝同意期间,曹操派人去请刘备到亭里小坐。曹操挑起话题:“你可知当今天下谁称得上英雄?”刘备一愣,答道:“孙伯符,孙策如何?”曹操笑着说:“不不,再猜猜。”“张绣,张鲁,韩遂等前辈算是英雄吗?”刘备一口气说了下来,脸憋得通红。曹操仍旧笑着摇摇头。“小弟实在不知,多多指教。”刘备低下头来反试探。“世上真英雄只有你,我。”曹操指了指刘备,又指了指自己。

  刘备觉得被看破了,吓得筷子都掉了,刚巧这时闪电雷鸣,刘备借口说自己被累吓到了。曹操哈哈大笑:“男子汉大丈夫怕雷?”刘备解释道:“我一向信天,这一来,雷公发了怒,能不怕吗?”此后,曹操再也不怀疑刘备了。

  世人都骂曹操“奸雄”,“奸”我不反对,可是“雄”我十分赞同。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曹操带病指挥,忍痛作战,真是以身作则啊!还有,那些成霸业的君主谁没有杀人,又有谁不狂妄自大?有战争就有牺牲。常言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最后,还是要用上毛主席的话:“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读《三国》有感12

  我迷上,或者说关注《百家讲坛》,是从易中天开始的。易中天站在讲台上,三千年的往事流水,历代帝国的惆怅,三国的风风雨雨,茶油烟酒的典故,中国男女的趣事,大江南北的城市,南北方人的差异……娓娓道来,让你喜不胜收,让你惊叹中华文化竟然可以如此品读。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易教授开讲了:话说东汉末年……

  于是有飘逸潇洒的儒将风度的周瑜徐徐走来,让苏轼赞叹不已,直作“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在大家的印象中,长期根深蒂固的“奸雄”形象曹操,开始在易教授的点拨下得到正名。其过人的文采才华和卓越的军事能力越来越被大家所认识。惊喜之余,人们对三国这一人才辈出的时代的重要人物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喜欢易中天的诙谐机灵,还有他那既高深又严密的评论。他不信《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因为小说家的言论往往最不可靠。为了还原历史的真相,他考证《三国志》、《魏略》等正史书,再加上自己有条理的科学推理和综合分析,得到了可能的最佳解释。这一点确实难能可贵,因为要做到用纯粹的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历史现象非常不容易。

  为此,易中天抛弃了“状诸葛多智而近妖”的孔明,“状刘备多善而近伪”的刘玄德;抛弃了只会奸诈狡黠的曹孟德的世论;抛弃了因小气而死的周公谨。抛弃了只凭成败论英雄的偏执观点。

  另外,易中天对“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的刘表,“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的刘禅等三国中常认为是失败者的人物也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最后点明了深层次奥妙:三分归晋并不是魏、蜀、吴的无能,而是同为寒士阶级出身,靠武力打天下的他们,并不符合士族阶层当政这一历史潮流。蜀坚持,所以先亡。魏放弃,出了“九品中正制”,还是亡了。吴妥协,任用了大量江东士族,但后来又赶尽杀绝,迟些也灭亡了。这个由士族地主阶级――也就是世代读书,垄断官阶,如“四世三公”之类的群体参与并控制政治的历史趋势,不是曹操、刘备等一时的英雄俊杰能改变得了的。

  读易中天,历史的迷雾被揭开,历史真相的秘盒被打开,历史的本质被还原。被点醒释怀兴尽之余,我们又多了一个了解历史的角度,而且领悟更加深刻了。

  读易中天,我们可以遨游波澜起伏的三国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品味潮起潮落的沧桑情怀。冲一杯淡茶,闻着清香,翻开一卷,尽情地享受这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奇遇之旅吧!

读《三国》有感13

  读了三国以后我发现三国里有很多英雄,也有很多忘恩负义的人,尤其是吕布,他为美色而杀董卓,为美色竟然杀了自己的义父;为钱财他杀了丁原。董卓的脾气很暴躁,若谁犯了一点错,就要杀掉他们。

  曹操乃是一名英雄,他带兵打仗,败仗很少,只是在赤壁之战中战败了。关羽、张飞、刘备桃花三结义,他们的关系很好,为兄弟两肋插刀。

  在故事中,最精彩的是,刘备、关羽、张飞和吕布战了三天三夜把吕布击退了。还有孟获为自己打了一个天下。

  三国的故事还有很多,希望你细细品味。

读《三国》有感14

  大家一定读过《三国演义》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奸诈胆小、滥杀无辜、傲慢无礼,很多人都讨厌他,我也不例外。直到有一天,我翻开了易中天的《品三国》,走进了一个人们不太了解的曹操世界。

  人们贬曹操有一点是因为他说了一句“宁我负人,休人负我”。尽管这是小人话,但我体会到了曹操的大气和真诚,他有勇气说这句话,他就不是伪君子。事实上,是曹操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他对不起人家,但是现在走投无路,也只好说宁可我对不起人家,也不能人家对不起我了。应该说,曹操还保留了一份善心在里面。但这句话在《三国演义》中就变成理直气壮了,曹操就被误解为奸贼。

  人人都说诸葛亮识人心,曹操也识人心。曹操是个很有娱乐精神的人,他可以陪你说笑,也可以陪你喝酒,但是他在说笑喝酒时把每一个人的特点都记在心头。到了战争时期,曹操都摸准了每一个敌人的心思,于是做法十分正确。

  说到“奸诈”,我认为是因为曹操迫不得已,当时天下大乱,面对敌人只能说假话。其实,曹操对待自己人是很真诚的。张秀曾背叛过曹操,张秀被曹军俘虏后,曹操并没有杀他,而是很好地对待他;当曹操要奖赏一个人时,一定会奖赏得十分周到,绝对会超出众人预料。曹操的这片诚意换来了一片忠心,他与曹军团结一心,努力奋战,从不像袁军一样窝里斗,因此魏国日益强大。

  这个具有两面性的曹操,让我想到了很多:剪刀可以剪出美丽的花朵,但不慎会剪破手指;火可以做饭,但也会烧毁房屋;油炸食品很好吃,但会危害人类健康;网络可以造就人才,但也会让自控能力差的人走向无底深渊……

  尽管曹操的奸诈不可否认,但曹操拥有一般人没有的优点:善于用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勇于承认,虚怀若谷……他是一位在非常之时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远远超出了袁绍和孙权。许多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不能一味的追求它的一面,因该去探索另一面。

  难怪在众多历史学家的眼里,曹操是一位乱世英雄。

【读《三国》有感(14篇)】相关文章: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8篇)03-07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8篇03-07

读《生命》有感03-11

读《寒号鸟》有感03-04

读《狗》有感03-20

读《囚歌》有感03-19

读散文有感03-19

读《长城》有感03-15

读《墨子》有感03-14

读王昭君有感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