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三国演义》有感

时间:2021-01-23 20:29:4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三国演义》有感集锦10篇

读《三国演义》有感1

  提到四大古典名著,我认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三国演义》了,在作者罗贯中神奇而有魔力的笔下,又重现了三国时期战火纷飞的场景,让我这位小读者看得如醉如痴。

  当我看到诸葛亮一次又一次为蜀国立了大功时,我实在激动了,对诸葛亮的卓越才华敬佩之极。“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等,哪一个计谋不是令人世人惊叹?而最让我佩服的是他的“空城计”。由于前城意外失守,司马懿领十万大军进攻孔明,孔明身边只有一班文官,能抗击敌人的有五千人,其中贰仟伍佰人正奉命去异地执行任务,所以只有贰仟伍佰人可用。正当众人焦急万分,一筹莫展之时,孔明曰:“把城门大开,让20兵伪装成百姓,在城门内扫地,此刻,城门禁止进出,若有违抗者,斩之!”这时司马懿已兵临城下,见异情,便下令退军。司马懿次子司马昭曰:“孔明莫非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为何退兵?”司马懿曰:“孔明一生不曾弄险,做此态,必有埋伏,懂此?”

  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无人可及。他以巧计,用气势吓退了司马懿大军,因为他深知司马懿个性多疑,见此异状,必定不会冒险出兵,反而退兵,从而守住自城,化险为夷,赢得胜利。这是一枚险棋,但诸葛亮却巍然稳坐在城墙上焚香抚琴,心中有必胜的把握,此举除了诸葛亮无人敢用。

  其实我们在面对自已不利的情况下,也要不退缩,不落荒而逃,而是开启智慧的大门,想出巧妙计策,应对眼前的困境,那么就会有一个让你满意的结果,就会化险为夷,反败为胜。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跟孔明一样,利用计谋,取得胜利。那是一个星期五,我们正在体育课上进行五对五的精彩篮球赛,我们看到对方那个投篮高手,觉得夺冠无望,情绪低落。我略一思考,心生一计,我便对我们队中的队友说:“他们那儿有一个队员很强是事实,但其它的队员比不过我们的球艺,你去拦住他,让他没有投篮机会。”最后,我队以弱胜强,真是欣喜若狂。

  用计谋,赢得胜利!这是人生的法则,这也是取胜的法宝!

读《三国演义》有感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唱响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精神,同时这也是剧中人物的写照。他们有勇有谋,有奸有诈,有忠有贤,正如书中所讲,在这个分分合合的东汉末年,中国出现了三国鼎立的社会局面,常言道:“乱世出英雄”,于是这般形形色色的人物大杂烩就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

  历史的车辙碾过了汉朝后期,由于统治者在镇压张角等人的黄巾起义过程中,中央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各个地方的官吏手中握有军政大权,拥兵自重,三国的故事就此开始了。故事的开头是由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拉开的序幕,层层深入,在记述历史事件过程中把握住人物的性格,刻画人物形象入木三分,产生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让读者如数家珍般的拍手称好。如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见贤思齐的蜀主刘备,红脸的关羽,黑脸的张飞。他们“同心协力,扶危救国,上报国家,下安平民”的所作所为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眼前。

读《三国演义》有感3

  《三国演义》是我百看不厌的一本书,不同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时看《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含义。

  在低年级,看《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故事,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侠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他们无一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高年级,再读原著《三国演义》,他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气死周瑜,空城计,锦囊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战斗失利。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苟求别人和自己不放错误,也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丧气,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在现在,当我的指尖划过书的最后一页,我似乎有了新的感触。

  不可否认,一个心底清澈,内心不污浊的人,他的灵魂才是一个真正的灵魂。但是,在如今这个真真假假的世界,不仅仅需要的是一个纯洁的灵魂,更需要的是计谋,是揣测。心中不可有贪念,却不可无计谋。拥有足够的智谋,你才能保存心中那一份不可或缺的宁静,才可以笑看人生百态,做到宠辱不惊。

  我欣赏像陶渊明那样淡泊名利,内心如明镜的隐士,但我更欣赏有谋之人,他们内心同样清澈。在这个复杂社会,在任何岗位上都需要计谋,你有察言观色,会息事宁人,我认为这是一种生存之道,是一种让自己更好的屹立在这个群体间的计策。所以你需要用你的计策,你的'智慧维持自己的价值。吕布无谋失天下,所以我坚信十个猛将敌不过一个诸葛亮,计谋对一个人的前途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会给你带来更多勇猛之士。计谋未尝不是证明你存在的方式,它也许会给你带来的不是猜疑,而是一条无比清晰的阳光大道,让你看透人间,在未知的大海上扬帆起航,找到属于自己的目标而为之奋斗。

  《三国演义》使我大开眼界,人物更是各具其态,不同年龄读它的感受也是森罗万象,《三国演义》,值得一看。

  读《三国演义》感人生百态。

读《三国演义》有感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听到这耳熟能详的字句以后,你的脑海中会展开怎样的一幅画卷?画卷上描绘的,是心中物是人非的感叹,是朝代更迭的必然命运,还是那段波澜壮阔的历程?其实对我来讲,它展开的则只有四个字,在中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四个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产生于元末明初,是由罗贯中根据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元代的《三国志》平话以及民间流传故事,经过高度熔炼创作而成。故事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开始,直到东吴灭亡,晋朝司马炎统一天下结束,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全面反映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为我们了解封建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书中的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吕布等形象,家喻户晓。全书气势恢弘,结构庞大,人物众多,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纵横捭阖,是一部享誉古今的史诗性文学名著。

  其实在书中,不仅有令人振奋的大获全胜,同样有着发人深省的一败涂地。关羽的骄傲自满,导致了他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的悲剧;孙坚的单枪匹马,引来了他万箭穿心,抱恨而亡的伤痛;刘备的自以为是,导致了彝陵之战被陆逊火烧连营的惨败。其实,这都是古人留与子孙后代的伤痕、教训和经验。

  读完了《三国演义》心中总有一种感触,有对历史的怀念,也有对英杰逝去的惋惜。但是我记住的,还是那个教训,那个哲理——其实,成功与失败,往往只是一念之差。

读《三国演义》有感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依旧,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直以来,《三国演义》是我最钟爱的一本小说。它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相互博弈,相互利用,最终魏国灭掉蜀、吴,统一三国。书中不仅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还有一段段令人拍手叫绝的计谋,如“空城计”、“草船借箭”……每当读到书中的精彩篇章,令我完全沉浸到其中,思绪良久,感受颇多。

  论才华无人能及诸葛孔明,刘皇叔三顾茅庐请其出山,足见此人才能!更有“既生瑜,何生亮”这样对上苍无奈地哭诉。“空城计”、“舌战群儒”、“七擒孟获”……一道道空前绝后的计谋,一次次唇枪舌剑地辩论。孔明先生无疑是最才华横溢,最出类拔萃的。

  论情义无人能及关羽,“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放曹操”……关羽实乃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仁者。

  论武功无人能及吕布,“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三英战吕布”……足见其是最顶尖的高手。

  然而上述的这些英雄,最终都无法完成统一大业,虽瑕不掩玉,但他们都有一些致命的弱点:诸葛亮碍于情面,最终落下“失街亭”、“斩马谡”的笑柄;碍于情面,最终落下“扶不起阿斗”的笑谈。吕布虽斩董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但只能是一介武夫,最终逃不出被曹操乱箭射死的命运。

  其实,三国当中,我最佩服的是司马懿。虽才华不及诸葛亮,情义不及关羽,武功远低于吕布。为什么只有司马懿笑到最后?为什么只有魏统一了三国?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关键在于司马懿能够忍辱负重,即使受到奇耻大辱,也无动声色。他果敢,睿智;他善于把握机会,在危难时候,他亦委曲求全。我认为他才是三国当中最优秀,最具有综合实力的一位英雄,所以也只有他完成了霸业。

  “白发鱼礁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论英雄,古今中外,都付笑谈中”。这就是我读《三国演义》的体会。

读《三国演义》有感6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烽火连天的世界里,却引发了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那正是在罗贯中笔下的著作《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内容丰富,成语众多,虽然看起来比较麻烦,但是能让我们正真领会作者的艺术才华。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被评为 “治世之能人,乱世之奸雄”的曹操以及才华横溢的诸葛亮。

  曹操是一位纵横捭阖的政治家。曹操参与的大小战役有许多,如破黄巾、斩刘辟、黄邵、攻下邳、绞吕布。特别是官、官渡之战,曹操以 “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的情况战胜“众十余万”的袁绍。他的胜利是侥幸吗?不,绝不是!这说明了曹操过人的军事才能。有人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卑鄙。但我不这样认为,曹操处在一个群雄角逐的时代,英雄们四处割据,四处扩张,在这样一个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年代,“挟天子以令诸侯”正说明了曹操有高超的政治手段。

  我想,若无诸葛亮,刘备就不可能建起蜀国,诸葛亮的才华可谓是深不可测。他考虑周到,而且不讲私情,他最喜欢用火攻。想当初,诸葛亮的隆中对、巧借东风、写出师表、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智退司马懿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机智才华。就连他死了的时候也机关算尽。正是因为如此,我深深的敬佩这一位先生。

读《三国演义》有感7

  小学毕业我在暑假用两个月的时间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一直以为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一个演绎着完美的历史瞬间。

  我们先来说一下曹操,曹操一个几乎可以主宰天下的英雄,或许称他一代奸雄会比较合适。有人说:一个人的智慧和阴险是成正比的。毫无疑问,曹操便属于这种人,从年轻时他刺杀董卓未遂,便可看出他的勇气、智慧、狠毒决定了他的人生。

  后来灭黄巾、诛董卓、伐袁术、平北方,他的气势几乎睥睨天下;他的雄兵,几乎踏过长江;他的才华曾在沧海边上的碣石上回荡;他的狠毒同样令人世人皆知,许攸、杨修、华佗哪一个不是极具才能的人,却都丧命于曹操刀下。

  再来说一说“武圣”——关羽。他艺贯千古,能文能武,不可多得的奇才,一生过五关斩六将,可称神勇,一把青龙偃月刀,温酒斩华雄,现在想起来也令人心生崇敬。只可惜他太骄傲了,不顾大局,华容道放过曹操,镇守荆州时,又不顾诸葛亮的建议与东吴拒和,大意失了荆州,败在了他从未看得起的后辈小子陆逊手上,连命也丢了。

  我们再来说一说诸葛亮,他十年耕读隐居隆中,自比管仲、乐毅,出将入相,二十七岁出山,一心辅佐刘备,可惜刘备早死,阿斗无能,尽管他竭尽才能借东风、入益州、擒孟获、出祁山、收姜维、传兵书、托后事,好苦心经营,鞠躬尽瘁,耗尽二十七年的心血,也保不住那一片西蜀之地。五丈原上,就是那盏长明灯,也挽回不了那满腹经纶、挥扇抚琴、仅仅跳动了54年的逝去的生命。

  最后司马家族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代的招兵买马、积聚实力,终于吞曹灭汉,扫平江南,统一残破的天下,那个三国鼎立的时代也随之终结。

  当岁月的流迹抹平了历史的皱痕时,这个明征暗斗,战火纷飞,共逐天下的时代,也远去了所有的成败、输赢都化为尘土尘埋于历史的记忆之中。

读《三国演义》有感8

  三国演义是中国的第一部代体古典名著小说,这书上的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起间,在这战火不断中出现了三个大国——魏、蜀、吴他们三国,他们经常争锋相对发生了许多令人惊叹不已的故事,有火烧赤壁、三英战吕布、刮过疗毒等等的故事。

  那么有些功劳都归功于谁呢?当然是蜀国的军师诸葛亮了!就举一个例子诸葛亮在城里只有三千兵力,而司马懿却有是万精兵,诸葛亮的兵吓的东跑西窜乱了手脚,而诸葛亮却很淡定,他想起了一个计发,那就是空城计,只见他一声令下:“把城门打开,你们藏在房子里,而我在城楼上弹琴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别出来。”只见不远的天空全是尘土,十万大军就在不远处,只见诸葛亮在优雅的弹琴,城门前有两位士兵在扫地,他们的心情很好嘴上充满了笑容,司马懿心想我了解诸葛亮他一定会在城里设下重重机关,然我们大伤体力,最后再发动总攻那可就不好了,有一位大将说道:“这诸葛亮一定没有多少兵力我们就杀过去吧!”司马懿又说道:“安全第一撤退!”之间地上的尘土再次飞起。

  至此诸葛亮吓得一身冷汗,但是他最终还是赶走了司马懿,得知消息的司马懿气得都快吐血了!

  这诸葛亮真是说什么什么就有,说什么没有什么就没有。他只是神机妙算呀!

读《三国演义》有感9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三国演义》的书。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精彩的故事。这本书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为争夺天下而互相攻打对方。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曹操、孙权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经过多年战争,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建立了蜀国,曹操、曹丕等人建立了魏国,孙权、周瑜等人建立了吴国,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本书里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桃园三结义、诸葛亮三气周瑜、黄盖巧施苦肉计、王允巧使美人计等。这些故事中,有很多故事都被改成了成语,如:苦肉计、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刮骨疗毒等。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就是桃园三结义中的主人公:张飞是一个黑脸大汉,身高八尺,豹头环眼,络腮胡子,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关羽是个红脸大汉,身高九尺,胡长二尺,枣红色脸,丹凤眼,英俊威风。刘备身高八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性情温和,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

  在脸谱中也有三国人物。因为曹操代表着奸诈,所以在脸谱里,曹操的脸谱是白色的。张飞代表着忠勇,所以在脸谱中,张飞的脸谱是黑色的。

  诸葛亮才华横溢,料事如神。他天文、地理无所不通,正是凭着他的渊博的知识和超人的军事才华,蜀国才在当年群雄纷争的年代得以立足。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应该学习张飞的勇敢,因为这可以锻炼我们的胆识;我应该学习诸葛亮的机智,做事情要考虑全面;我还要学习刘备的仁慈,做个有良心的人……

  《三国演义》这本书蕴含着无穷的知识,教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我建议大家读一读这本书,定会受益无穷!

读《三国演义》有感10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三顾李宅。其中“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未得能人辅佐,心实不安。忽陆续与俩高人——水镜先生司马德操、孔明密友之一徐元直。经过这俩人推荐,叫刘备去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卧龙冈去请卧龙先生——诸葛亮出山相助。刘备听了非常高兴,与关、张二弟去隆中拜访。但前两次未如愿。第三次去,孔明恰好在。刘备言请出山之意。诸葛亮言:“我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但见刘备如此诚恳,答应了他出山相助。

  当我读到这回时,我就想起一件事:

  那是20xx年的“五一”长假,我正在家做作业,突然有一道题把我难住了,我左思右想,没想出来,我本想给同学打电话,可没电话号码。咋办呢?突然,我想起李洛鑫同学,我曾经去过他家。于是拿起书,朝李洛鑫的家走去。

  到了他家门口,轻叩铁门,李洛鑫的妈妈来开门。我说:“阿姨,我是李洛鑫的同学,特来请教他一道题。”阿姨说:“小朋友,李洛鑫今早和他表弟出去玩了,。”我问:“何处去了?”阿姨说:“踪迹不定,不知去向。”我又问:“他好久回来?”阿姨说:“不知。或3个小时,或5个小时。”我听惆怅不已地回家了。

  第二天早上9点钟,我又冒着大雨来到了他家门口,我轻叩铁门,又是李洛鑫的妈妈开的门。我问:“阿姨,李洛鑫在家么?”阿姨说:“他昨天晚上7点钟才回家;今早又被他舅舅叫去陪他下棋去了。”我听了,垂头丧气地回了家,一整天闷闷不乐。

  第三天早上9点半,我又到了他家门口,轻叩铁门,还是李洛鑫的妈妈开的门,我问:“阿姨,李洛鑫在家么?”阿姨轻声地说:“嘘。他在书房做作业。进来坐吧!”我说:“谢谢!我就在外面等。”过了十几分钟,阿姨说:“我去叫他。”我说:“不可打扰,等他做完再说。”又过去了20分钟,李洛鑫喊道:“妈妈,我的作业做完了!”阿姨说:“哦,外面有同学找你。”他立马跑了出来,说:“‘有朋至远方来,不亦悦乎?’请进。”我进了他的卧室。李洛鑫问:“你来我家有什么事?”我说:“只因前日有一道题做不来,,想来问你,没想到你两次都不在,今幸见到,望李兄赐教。”李洛鑫笑着说:“但恨我智识浅薄,恐不能解答。”我说:“别这样,我相信你的本事。”他说:“不行,不行!”最后经过我再三请求,终于答应为我讲题。

  掩卷而思,真是无巧不成书,刘备“三顾茅庐”幸得天下,我“三顾李宅”幸解疑难。刘备幸哉,吾亦幸哉!看来要想求得别人的帮助,你必须诚恳地锲而不舍地去请求他(她),不然你就天下难得,疑问难解。

【读《三国演义》有感集锦10篇】相关文章:

读《皮囊》有感集锦15篇04-13

读《秘密》有感集锦15篇04-13

读活着有感集锦15篇04-12

读《登山》有感集锦15篇04-29

读《风筝》有感(集锦15篇)04-28

读《荷花》有感(集锦11篇)04-27

读《日历》有感(集锦10篇)04-26

读《基地》有感(集锦8篇)04-24

读推敲有感集锦10篇04-23

读推敲有感(集锦10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