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阳泉市非物质文化保护调研报告

  在科技越来越先进的今天,人们对非物质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下面是关于阳泉市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民革阳泉市委今年3月,组织部分党员对阳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阳泉市是地处太行山的一个山城,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丰富文化资源。目前,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分为六大类:一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竞技与杂技。主要有武术社火、故事火、牛斗虎等。二是历史悠久、盛传全市的民间民俗。主要有平定风秧歌、跑马、平定城柏井古庙会上会迎驾与祈雨等。三是传统手工技艺。主要有刻花瓷制作工艺、平定砂货制作工艺、珐花瓷制作工艺等。四是道具简单、轻便灵活的说唱艺术。保存至今的说唱艺术主要有阳泉评说。五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民间舞蹈。主要有文迓鼓、武迓鼓等。六是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学,主要有赵氏孤儿传说、浮山女娲补天的传说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开发利用并重,通过各种活动大力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工作有序进行。一是全面普查整理,精心申报保护名录。2006年以来,我市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将搜集整理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记载下来。同时按照国家、省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对市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进行了全面普查,编辑出版了各种资料。2008年10月市政府正式公布了申报第二批省级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此基础上,平定武迓鼓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保护计划,确定了保护单位,明确了项目普查、申报责任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深入有序地开展。二是加大培训力度,积极传承民间艺术。为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下去,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民俗文化,采取集中培训骨干的方式,多次举办培训班,培训民间艺人。三是举办多种活动,壮大民俗文化队伍。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才队伍,每年春节,都举办社火汇演、评说展演。今年元宵节期间,还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使各类民俗文化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展壮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队伍。

  二、阳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阳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资源流失状况严重。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多分散存留或流传于民间,由于岁月的流逝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使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民间文化的继承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许多民间艺术属独门绝技,口传心授,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目前我市掌握一定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为数不多,或年事已高,或生活困难,他们掌握的工艺技艺随时都在消失。如平定的制糖工艺、传统平定菜的制作工艺等正在消失,麻糖、黑豆糖、拐棍糖已完全在市场消失,其制作工艺已经失传,平定传统菜的风味已不再正宗。现在会耍社火、马尾猴的人已不多了,年轻人没人能独立表演。喜欢并会唱平定民歌的民间艺人基本上都在七十岁以上,而且基本都没有传承人。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待提高。有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条件下加速消亡的现实,认识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足。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专业人才队伍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门新的学科,而目前我们从事这项工作的专业人员不“专”,都是从其他专业抽调过来的,这种情况就会导致我们在做这项工作时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

  4、机构、编制、经费困难的问题。一是没有专门工作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开发和保护工作量大,需要有专门的工作机构来负责。二是普查设备落后。近年来,我市先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普查,但普查手段落后,缺少先进的摄录设备,导致普查中文字性的多,图像、声音等有形的资料少。三是经费紧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足够的经费保障。由于经费紧张,使应征集的资料不能完全征集回来,对编辑出的相关资料不能出版发行,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三、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和建议

  1、加强宣传,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是要通过开展具有阳泉地域特色的民间传统节日、节会等节庆活动,表演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技艺,发挥非遗项目在彰显遗产价值、提升城市形象方面的作用。二是要利用新闻媒体、网站的宣传教育和信息交流功能,加强对非遗保护的教育和引导,提高市民对非遗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三是开展阳泉评说走进中小学校园活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2、理顺管理体制,完善非遗保护工作机构。设立阳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心设在市群众艺术馆,与市群众艺术馆合暑办公。同时应理顺体制,明确其职能,增强行政管理和指导协调功能。

  3、建立高效完备的保护机制。市有关部门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保护计划。对每个项目要按照其自身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使保护工作能够落到实处。要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和保护,要对传承人进行登记、建立档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4、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外出学习等形式,提高现有专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大力培养专门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智力支持。

  5、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办公经费要逐年提高。除财政拨款外,还应通过宣传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

  6、在保护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新路子。要进一步挖掘砂货制作、刻花瓷制作等传统手工技艺的潜力,鼓励和支持民间艺人大胆创新,使传统手工技艺从自给自足型向市场需求型转变,成为传承非物质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手段。

  7、市政府要研究设立市、县(区)非遗保护专项政府奖励资金。市、县(区)应建立相应的专项奖励资金,对各级各类获奖的非遗作品和扶持项目,实行政府奖励和资助。

  8、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要鼓励家族传承。可通过命名、颁发证书提供资金扶助及制定优惠政策等方式,解决继承人的困难和后顾之忧,拓展非遗保护的传承方式,使其代代相传。同时研究制定继承人的吸引和培养制度。针对现在继承人后继乏人的状况,市政府要提供优惠条件和政策,实行师带徒的工资待遇和补贴标准,把传承项目成效与奖励挂钩,激发更多的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工作。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关于农民工情况的调研报告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