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十个全覆盖工程进展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王君书记、巴特尔主席关于“十个全覆盖”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兄弟盟市先进经验和做法,进一步解放思想、查找不足、改进工作,促进我盟“十个全覆盖”工作深入开展,5月27日至28日,盟委书记云喜顺带领盟党政考察团赴乌兰察布市,深入了解和学习当地推进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好经验、好做法。

  一、考察情况

  为期两天的学习考察中,考察团由西及东,先后深入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旗下营镇小四道沟村,梨花镇土城子村、东壕赖村,卓资山镇六苏木村;察右前旗平地泉镇南村,巴音塔拉镇水泉村、李三村;商都县七台镇田士沟村、骆驼盘村,详细了解当地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方法、措施和取得的成效、总结的经验。每到一地,考察团一行走进文化活动室、卫生室、便民超市、养老互助幸福院和农家小院,仔细询问“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情况,认真听取经验介绍,并就工程资金筹措、村庄规划设计、主导产业培育、村容村貌管理等与当地干部群众座谈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动群众,全力推进“十个全覆盖”这项民生工程。

  据介绍,乌兰察布市计划三年投资70亿元,完成1321个嘎查村的“十个全覆盖” 任务。工程实施过程中,乌兰察布市因地制宜探索完善了“435”工作法,“4”即坚持“三不一多”4个原则: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不搞“一刀切”,多渠道筹集资金;“3”即综合考虑撤点并村、人口转移、产业发展、长远变迁等因素,将村庄划分为示范村、达标村、一般村3类实施;“5” 即按照宣传发动、摸底调查、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和检查验收5个步骤推进,并列出时间表。

  二、乌兰察布市工作亮点

  通过实地考察和认真思考,我们感觉乌兰察布在“十个全覆盖”工作中,亮点突出,推进有力,群众拥护,效果明显。

  亮点一:前期工作扎实

  我们在三个旗县的学习考察中,普遍的感受,就是乌兰察布市前期工作做得扎实、细致。据介绍,在工程实施前,县、乡、村、组四级充分组织群众开展了政策宣传、意见征求、方案论证、划分职责等各项工作,有的村组召开群众会议达12次之多。通过政策宣传,让群众真正了解“十个全覆盖” 的工作目标、重大意义;通过意见征求,让群众有效参与工程的前期决策,做哪些、不做哪些、怎么做、达到什么效果?让群众心知肚明;通过方案论证,使确定的方案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最大限度维护农牧民群众自身利益;通过划分职责,最大限度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经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前期工作,使群众真正全程参与到工程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了每个步骤都有群众参与,都凝聚了群众智慧,充分体现和尊重了群众的意愿。这样,既改善了干群关系,也必然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后期的管护中,也能够得到群众的配合。

  亮点二:操作方案明确具体

  看了考察点的资料,我们深刻感受到乌兰察布市在工程实施中各项方案、办法、规定细致,操作办法具体,责任划分明确。比如卓资县,及时制定出台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实施范围、标准、目标任务、实施步骤以及保障措施,明确全县2015年重点实施公路干线两侧村庄,示范村14个,达标村90个,一般村266个;结合实际,制定了《自然村分类建设标准》《项目的具体标准》《示范村产业安排建设》《危房改造及环境整治任务》《工作考核方案》和《驻包村干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措施办法和政策建议,针对性、可操作性都非常强,有效保障了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危房改造工程为例,各村都详细绘制了危房改造一览表(分在村居住和外出闲置两种),列明了每家每户的具体位置、贫困类型、房屋现状、改造情况,详细到土房几间、砖房几间、院墙长度、扣瓦面积、油毡面积、抹灰面积等等。

  亮点三: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各具特色

  在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过程中,乌兰察布市坚持“保持农村风貌、保护田园风光、保留乡情乡愁”的原则,统筹考虑民俗文化、地缘特点、旅游资源和产业布局等因素,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实现了一村一品一特色。卓资县专门聘请内蒙古城市规划设计院,对今年计划建设的14个示范村、90个达标村进行规划,注重实效,体现特色,杜绝千篇一律、生搬硬套;化德县要求所有覆盖嘎查村要实现“三个一”“两张图”(“三个一”即一村一规划、一村一套施工设计、一村一个包扶工作队;“两张图”即村庄现状图、村庄改建后的效果图)。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亮点四:群众参与度高,实施效果好

  “十个全覆盖”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必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的效益,乌兰察布市在这方面做得尤为突出。在察右前旗,除了开展扎实细致的前期工作外,还探索出了一些好办法。一是尊重农牧民意愿。比如有的村传统上有唱戏的习惯,农民在农闲时节或者劳作之余,喜欢聚在一起扭秧歌、唱二人台,人们习惯称之为“当街文化”。顺应群众期望和意愿,当地规划建设了很多村庄舞台,深受群众欢迎;二是在村容村貌整治过程中,提倡群众主体,政府支持。政府按照需要给农牧民补贴一些砖块,其余材料、人工等都由农牧民自筹,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花小钱办成了大事情;三是在工程实施全过程体现群众的主体地位。比如,玫瑰营镇新建村和巴音塔拉镇后郭跃地村,分别成立了村民协调小组,选择人头熟、威望高的人员,专门负责工程实施中的沟通协调,妥善处理好了征地拆迁、筹资筹劳等棘手事务;四是在街巷道硬化工程中,优先雇用或租赁村民的车辆设备,既让农牧民得到了一定收益,又进一步凝聚了推动工程实施的合力,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程的质量;五是在工程的后续管护上,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三包八不准管理办法》,对村庄卫生、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牲畜管理、绿化管护等公共事业进行了约束,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把工程建设当成家业来办、产业来兴、事业来管。

  亮点五:领导重视,部门齐心,群众拥护

  乌兰察布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十个全覆盖”工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作、解决具体问题。2月5日,市委王学丰书记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十个全覆盖”工作;5月21日,召开全市“十个全覆盖” 现场调度会,市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指导、亲自部署。各县认真落实市委、政府部署,主动作为,落实责任。比如,卓资县强化驻村干部包扶责任制,抽调驻村干部2000多名,从正月初八起,全部驻村指导,发动群众,县委书记亲自驻村指导,集中各方力量,全力攻坚。化德县从2014年1月27日召开党政联席会到 11月中旬召开现场观摩会,县委共召开研究部署“十个全覆盖”会议十次。一系列的举措,将工作重心凝聚在“十个全覆盖”工程上,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齐心、群众拥护的强大合力。

  三、对我盟工作的启示

  考察中,盟委云喜顺书记对乌兰察布市“十个全覆盖” 工程的推进实施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当地充分发挥政府在组织、引导上的推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解决了“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等问题,做到了村容村貌整治与产业发展、村庄体系规划、建设美丽村庄相结合,依托嘎查村现有基础和优势,找准了产业发展的着力点,进一步激活了农牧区发展的活力。云书记要求我盟要以此次学习为契机,把成功经验带回去,结合实际做好吸收借鉴,切实把考察成果转化为推动我盟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的具体行动和扎实举措,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高标准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为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贡献力量。

  云书记强调:我盟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集中攻坚、坚持群众主体”三个原则。具体工作中,要把握“加快规划编制、做好产业支撑、突出示范带动”三个重点,采取“科学推进实施、加大资金整合、抓好项目监管”三项措施;要正确处理好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实施“十个全覆盖” 工程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建一个、成一个”与“缺什么、补什么”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人口聚集区与人口分散区的关系,切实做到规划编制在“深”上下功夫、工程建设在“实”上下功夫、工作要求在“严”上下功夫、项目实施在“活”上下功夫;要引导农牧民自愿参与、自主投入、自我管理,成为工程实施的主力军,实现由“要我干”到“我要干”、由被动实施到主动争取、由“袖手旁观”到积极参与的“三个转变”,使农牧民真正成为建设主体。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十个全覆盖调研报告 下一篇:2015年挂包帮转走访个人工作调研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