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力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街道组织工商联、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侨台属代表、新的阶层人士等统战成员、政协委员及相关人员,到所属非公有制企业和有关部门、单位进行调研。通过到企业现场参观,与企业负责人、职工进行座谈,走访有关部门、单位和基层干部、群众代表等,听取有关意见或建议,就招商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进行了认真分,并结合实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工作,促进荣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招商引资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昌元街道以招商引资为抓手,着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一定实效。充分抓住城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突出优势,落实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紧紧依托我县“一区三园”和县城“中心商务圈”为招商平台,制定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奖励扶持措施,强化招商引资项目的跟踪洽谈落户,多方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先后成功引进怀乡食品、吉亨兽药、朗泰机械、万顺编织、昌盛橱具、清联煤业等30余家骨干企业。

  目前,昌元街道现有非公有制企业265户,其中规模工业企业32户。非公有制行业总产值已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5.7%、87.6%。从上述数据分,街道非公有制经济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现,可谓举足轻重。

  二、招商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昌元街道花大力气招商引资,增强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后劲,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招商引资项目信息来源面窄、量少、质量偏低,特别是引进市外资金(项目)信息馈乏或把握不牢,并且成功率低。街道“坐等”、“凭运气”的被动招商现象突出,未能变被动为主动,“走出圈外”去招商。部分街道外出招商引资的次数不多,一年只有2、3次,并且一般只在市内。

  其次,招商引资项目落户的交地周期长,多数为1至2年,有的甚至更长。“一区三园”提前平场,并达到“七通一平”标准的储备用地几乎没有。一些以前引进的项目还未能驻进规划用地,暂时靠租赁他人厂房等生产或经营。

  第三,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力不够,与周边区县大同小异,在相互竞争上不具备明显优势。主要是优惠政策过于笼统而欠灵活,如:对完善园区自身功能的项目(如物流企业)、对当地发展有很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引进,未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出台土地价格、税费、融资政策等。不同企业间或相同企业在不同区域之间享受政策优惠的程度不尽一致,导致一些企业有抱怨。

  第四,招商引资队伍建设滞后。主要体现在招商人员不固定,专业素质普遍不高,接受专业培训、进修机会少,加之,招商引资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是大家“敬而远之”的岗位之一。镇街真正从事招商引资工作的只有2至3个人。

  第五,水、电、气等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镇街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去协调这些方面的问题较难。职能部门也未能真正树立为非公有制企业优先、优质服务的宗旨。

  第六,项目建设手续繁杂,审批周期过长,未能建立项目跟踪服务制度。项目一旦敲定,就要最快建成投产,但是各种手续不能同时进行而需要依次进行办理,有些项目盖章约30个,导致审批周期叠加,降低了行政效率,且相关部门未能跟踪办理相关手续,致使项目快速投产缺乏保障。

  第七,对招商引资引荐人的激励措施不够,经济杠杆调节的力度和政治杠杆调节的力度不够,未建立“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对完不成引资任务的未见惩罚,对表现优异的未见提拔。

  第八,招商经费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特别是对于招商引资任务重的镇街未由县财政专项经费的保障,使得镇街面临“不想招不到商”,又“不愿招商成本过高”的矛盾,因而在决策中畏手畏脚,不敢放开干事。

  第九,招商宣传效应还不够好,荣昌的牌子还不够响亮,在宣传手段、方式上还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对市外投资者方面,因投资者不了解荣昌的地理、历史、人文以及投资软环境而痛失了很多适合在荣昌发展产业项目。

  第十,对非公有制企业市场调研、分还不够。现确定的重点项目较窄,同时,对我县打造的重点项目,如畜牧科技、灯饰照明、水暖卫浴、生态农业等项目的分调研远远不够,未能真正从其建设、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售后服务以及配套产业等各个环节加以分,挖掘非公有制经济的招商潜力。

  三、对策及建议

  首先,强化专业招商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使之熟知国情、市情、县情、相关政策、产业发展的投资成本要素等。

  其次,推行招商引资“一岗双责”机制,营造全民招商氛围。县招商局作为专业部门及业务指导部门,促进各镇街、部门建立全民招商格局,拓宽信息面,延伸非公有制经济触角。

  第三,建立对引进项目(企业)前期工作县领导交办机制。由相关职能部门主动联系企业,做好相应的跟踪服务工作,尽量缩短建成投产前办理手续的时间,让企业从繁重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全身心的抓生产、抓订单。

  第四,打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队伍。以镇街为单位,每位班子成员及其分管办公室分别联系一定数量的非公制企业,从保生产、保稳定、保安全、创税收等方面多方协调,服务企业。

  第五,建立园区土地预留机制。提前预留一定“七通一平”标准的工业用地,提高企业(项目)的落户效率。

  第六,挖掘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潜力,发展重点项目。在进一步做好市场分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园区用地、规划、基础设施和产业优势,围绕水暖卫浴、照明电器、机械制造、食品加工、轻纺化工等主导产业布局,引进项目入驻。

  第七,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招商奖惩机制。以政治杠杆、经济杠杆双重调节的方式激励广大干部拼命完成任务,对完不成任务的干部坚决在考核、推荐提拔、有关经济待遇方面有所体现。

  第八,修订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吸纳“保税区”有关优惠政策或在了解周边区县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出台一定的特殊政策。

  第九,加强招商经费保障机制。特别是镇街在抓招商工作的的经费保障,按引资工作任务数明确一定的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于招商引资工作。

  第十,镇街要“走出去”招商。招商任务重的镇街要选派一定数量的干部组成“赴外招商工作小组”,在核实信息无误并有必要时赴外招商。

  第十一,进一步搭建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平台,在核实考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提供金融支持。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2014年中智薪酬调研报告 下一篇:招商引资环境情况的调研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