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时间:2021-01-02 11:32:4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令人拍案叫绝。以下是关于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欢迎参考!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并理解“惠”、“曰”、“禽”三个生字;

  2、通过对比学生与教师读的不同处,展示矛盾,探究原因,读通课文,理解意思;

  3、立足“未闻”、“应声答曰”的品味体悟,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自学朗读,读中理解意思,发现学习古文的方法,感受古文的味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在迁移运用中感悟古文之韵之味,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精妙语句,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

  教具、学具准备:字典、学习辅助资料、教学课件

  课型:讲读课文

  一、情境导入

  师:生活中有很多精妙的语言。有的语言幽默风趣,有的语言机智巧妙,有的语言精练得当。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第三组课文,从《杨氏之子》这课中去感受一下语言的魅力吧!板书感受语言的艺术10 杨氏之子

  生:(齐读课题)

  师: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生:课题是说,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查了字典,知道了氏的含义,就理解了课题的意思。

  师:课前做到预习,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师:在这里“之”相当于什么?

  生:相当于“的”。

  (开门见山的导入,直接切入主题,清楚明了,使学生能明确本主单元的主题。让学生通过理解课题,并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一举两得。)

  二、初读古文,读准字音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读读这篇文章,感受一下读这篇文章与读以前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你也可以看着屏幕读课文。

  生:自由读文

  师: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怎样?

  生:难读,难理解。以前的文章通俗易懂。

  师:你知道这样的文章是什么文吗?

  生:是古文。

  师:我国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古人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叫古文,一般也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师:板书文言文

  师:学习文言文,重在朗读。你能把课文读正确吗?读准字音,试着练习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文

  师: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

  生:(2人读文)

  师:(屏幕示课文)老师也来读读,同学们仔细听,看看与你读的有何区别。生:认真听读

  师:听出怎样读了吗?像这样读一读吧。

  生:自由练习读

  师:(示屏幕)谁愿意读读第一句?师评价。

  生:个人读,分组读,齐读。

  师:“梁”和“惠”是本课的生字,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梁”是上下结构;“惠”注意写好上半部分。

  师:示第二句“诣”和哪个字相像?“乃”呢?

  生:谐,和谐;及,及格

  师:读读这句话。

  生:个人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师:示第三句

  生:个人读,齐读。

  师:示第四句“曰”和哪个字相近?写时注意什么?“禽”呢?

  生:“曰”和“日”像。“禽”注意11笔是撇折。

  师:能读好这段对话吗?

  生:个人读,师指导读,生跟读。

  师:示全文能把整篇课文读好吗?

  生:能!齐读。

  (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语文课的基本要求,学习古文更应以此为基础。这个环节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到读书学习是一种乐趣,帮助学生激情激趣。)

  三、研读古文,理解意思

  师:同学们能把古文读得这样正确,这样流利,老师相信你们还能把文章读懂。再读课文,看看你能读懂什么?把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再到组中交流。

  生:自学理解,组中交流

  师:你读懂了什么?让大家共同来分享一下你的学习成果。

  生:我读懂了第一句话。屏幕示第一句:

  师:“甚”是什么意思?“惠”呢?你知道“聪惠”的近义词是什么吗?你是怎样读懂这句话的?

  生:看注释

  师:你采用了理解文言文最常用的方法,看注释。你很会学习。板书:看注释

  师:你同意他的解释吗?你能重复说一遍吗?

  生:说句意。

  师:示第二句: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读这句话,在解释。

  师:这个“诣”是什么意思?

  生:拜见

  师:“其”在这里是“他的”,“他的”指谁的?

  生:孩子

  师:“乃”就是?

  生:就,于是

  师: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你能看出什么?

  生:看出两家的关系很好,经常来往

  师:“父不在,乃呼而出”又能看出什么呢?

  生:父亲不在,孔君平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君平与孩子很熟。

  师:你分析的真不错。读书就需要这样边读边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的来理解课文。

  师:你能再来读读这段话吗?大家读读。板书:边读边思考

  师:示第三句:师:你读懂这句话了吗?

  生:理解句意。

  师:这里并没有写是杨家的孩子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联系上下文知道的。

  师:对,你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板书:联系上下文

  师:说说你是怎样联系上下文理解的?

  生:上文说父亲不再,就叫出孩子。如果不熟悉,孔君平就会立刻离开,但是他没有走,叫出孩子,说明他与孩子很熟悉。而且孩子也很懂礼貌,为客人端上水果。

  师:能带着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在读一读这段话吗?生读。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理解这段话。

  师:示第四句:知道什么是“应声”吗?“未闻”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文中的家禽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家禽意思一样吗?

  生:现在说的家禽是指鸡鸭这些动物;古文中的禽是鸟,家禽就是家里的鸟师:夫子指对读书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师:你对他的解释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补充

  师:刚才学习中遇到了哪些不懂地方提出来,有吗?

  生:提出问题

  师:请一个同学完整的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师:带着你对文章的理解,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一定能把课文读的更明白(配乐)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让学生感受文意,老师在学生不懂的地方给予适时适当点拨、讲解,让学生在“跳一跳”中不断采摘到新鲜红艳的桃子,自然会兴高采烈。及时引导学生读书,掌握读书的方法,总能让学生在读中活跃起来,使“文意兼得”。)

  四、赏析古文,品析语言

  师:同学们读得真投入。谁来说说: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地方?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师:示屏幕句子:同桌来读读两个人的对话。

  生:同桌互读。

  师:谁愿意和老师说说他们的对话?

  师:“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杨梅是你家的水果。

  生: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生:没有听说孔雀是孔家的鸟。

  师:“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你觉得文中小儿的回答巧妙在什么地方?

  生:孔君平用姓和孩子开玩笑,孩子也用姓回击孔君平说,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啊!

  师:“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这两句话,哪一句更好?好在哪里?

  生:未闻就是委婉的说,看出孩子很有礼貌。板书:姓杨杨梅姓孔孔雀

  师:此儿反应甚敏捷!尔等皆须学之!难怪课文开头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师:杨氏子聪明还表现在哪里呢?

  生:九岁;应声答曰

  师:如果你就是孔君平,听了小儿的一番回答,有什么感想?

  生:这孩子太聪明了!

  师:是啊!这九岁的小孩真是了不起啊!实在太聪慧了。再读这充满着智慧的对答。

  师:你能读出古文的味道吗?

  生:配乐把全文再读一遍

  师:喜欢这篇古文吗?用最快的速度记忆下来吧!

  生:自由背诵,集体背一背。

  (品,才能品出味道来,会品味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老师要在研读文本上下工夫,读出味儿来,才能教出味儿来。把课文读熟,熟读成诵,才能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五、拓展古文,感受语言

  师:《杨氏之子》这个故事出自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像这样聪慧的小孩子在《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记载。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请大家欣赏。屏幕示故事。

  生:读古文,自由读文

  师:示故事意思,生自由读

  师:语言精妙在哪?

  生:读精妙之处

  (学生在初次学古文的基础上,再欣赏一篇古文,满足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更深入的感受到语言的精妙,使学生对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

  六、总结:生活中还有许多精妙的语言,关键是要善于发现。课后同学们去收集一些生活中精妙的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

  总结板书:

  板书设计 感受语言的艺术

  10 杨氏之子

  文言文

  1、看注释 姓杨 杨梅

  2、联系上下文

  3、扩词连句 姓孔 孔雀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讲述的是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原汁原味的文言文,孩子们还是很新奇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读代讲,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上。古文毕竟与现代文不一样,要想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所以,我首先让学生试着读读,教师再范读了一遍后,叫孩子们学着读。又一句一句的出示,解决字音问题,让学生能够读准句子,学生终于找到了一点读古文的感觉。理解古文也是一个难点。我利用学生自学、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然后汇报,从中总结出学生的学习方法。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理解古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妙之处,学生能够轻松的作答。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课外延伸部分更增加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欲望。

  教学过程中,感到自己对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还不太习惯。如:在教师范读古文时,教师设计的是利用带有停顿斜线的那张幻灯片来读,结果忘记了没有用上。学生在理解古文的这个环节用时长了一些,体会精妙语言之处让学生说的还不够。今后在教学用时上要多加注意。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相关文章: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08-09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与反思02-22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08-28

人教版《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05-09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08-28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08-28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01-07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06-14

杨氏之子名师教学设计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