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诫子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5 07:08:5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诫子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诫子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诫子书》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遵循文体特征展开,应该凸显具体文本基本特征。一般来说,经典文言文本,往往可以把基本内核付诸在一字之上,发觉此字,溯其源流,文章意境全开。《诫子书》一文,诸葛亮围绕“静”字,劝勉八岁儿子诸葛瞻修身养性、惜时读书,殷殷之辞,情理皆备,以此带读,意蕴全得。另外,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合理的方式。读的方式的选择决定了朗读教学的质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运用“共生教学”法开展教学,以朗读句读为共生原点,读出停顿、读出层次、读出情感、读出意蕴、读出自己,前后互联,递进纵深。本教学设计运用了六种不同的教学,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引人入胜。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根据发语词、语气词以及对称的句式读好停顿;

  2、通过添加标点读出文章的层次和语气,揣摩作者的殷殷教诲和无限期望;

  3、通过品读“静”字,感受作者的才学渊博、智慧理性;

  4、背诵全文。

  知识维度

  认知过程维度

  1、记忆

  2、理解

  3、运用

  4、分析

  5、评价

  6、创造

  A、事实性知识

  目标4

  B、概念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目标1

  目标2

  D、反省认知知识

  目标3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解题:“诫子书”,诫,告诫,劝勉;子,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

  二、从“读”字共生依“静”字悟深意

  (一)即时生成,读准字音

  请大家读一读这篇短文,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强调“夫、淫、遂”三字的读音。

  (二)去掉标点,读出句读

  大家看看,这篇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其实古文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那么古代读书人看到这样的文章,是怎么断句和停顿的呢?我们小组间讨论研究一下:就这篇文章而言,有没有断句和停顿的诀窍?

  依据学生的讨论整理如下:

  1、找发语词“夫”,找语气词“也”;

  2、根据自己熟悉的成语或警句来断句;

  3、找相同或者相近的词语。相同的词语,往往不会在一个短句里重复使用,所以往往会出现在两个不同但相对的句子里;

  4、找相同的句式(对偶句,双重否定句式);

  若以上四种方法都不能断句正确后,就发注释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句子,然后再断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参考注解理解课文,根据文句意思来断句。(见“附表1”)

  (三)强调虚词,读好节奏

  指导朗读,读出停顿。将虚词读得轻、读短促,读得声断气连;将实词读得强,稍微读得绵长与拖曳。读“夫”字,要停顿。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巧借标点符号,读清层次,读好情感

  句子的停顿划出来后,就得添加标点符号。添加哪些标点比较合适呢?我们先用常见的逗号、句号或叹号来试试。当然也不限制用其他的标点。

  1、再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2、学生独立标注标点符号;请一名学生到教师电脑上注标点;

  3、在学生有分歧的地方开展讨论;如果学生意见一致,就对比教材,在有分歧的地方展开讨论;如果学生和教材也一致,教师质疑开展讨论,具体情况见下面分析。

  夫君子之行,(学生可能会用冒号,起“解释说明”作用,也合理。)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学生可能会用分号,正反论证,从文意上讲,用分号更合适。)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为什么不句号和感叹号,因为停顿时间太长,破坏前后句之间的意脉。)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为什么最后一处用叹号,其他地方都不用。前四句都是诸葛亮给儿子讲道理,建议多使用句号表达情感,感受诸葛亮的智慧理性和才学渊博;最后一句是诸葛亮提醒儿子珍惜时间,并以自身体验劝勉儿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所以用感叹号表达情感,感受诸葛亮的殷殷教诲和无限期望。)

  指导学生用陈述语气读好表达理性思考的句子;用感叹语气读好表达感叹的句子,充满感情,拖曳绵长。

  (五)揣摩“静”字,感悟哲理

  1、全文86字,诸葛亮跟儿子诸葛瞻重点强调的是哪个字?

  介绍“静”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从《汉字源流字典》介绍来看,“ ”的构成,青,“清”的略,纯净;

  ,争,全力以赴,表示力图清心。本义:努力去除杂念,清心寡欲。

  (静心,静虑)(静谧,禅静)(静态,寂静)(静观,静坐)

  2、全文出现了三次“静”字,它们的含义完全相同吗?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指向一种品质,是静心、静虑之“静”,是本意。)

  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里的静指向内心,是静谧、禅静之“静”,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贴近引申义)

  夫学须静也,才需学也

  (这里的静指向静观、静坐的内心之“静”,也指环境的静态、寂静之“静”,是人内外的宁静。)

  背诵这三句话。

  3、回忆诸葛亮“静”的智慧。

  教师讲述诸葛亮隐居隆中的故事,学生辨析是哪种“静”?

  (应该倾向于“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静,只有内心宁静,与世无争,才能达成更为远大的目标。)

  三、联系生活,读出自己

  (一)精选座右铭,强化名句理解

  我们经常会选一些古诗文中的名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来警醒或者劝勉自己。如果从下面两则名句中选择,你会选哪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呢?为什么?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教师补充“俭”字的理解:

  形声字。从人,从佥,佥亦声。"佥"意为"两边"、"两面"。"人"与"佥"联合起来表示"在人前人后都言行一致、厉行节约的人"。本义:生活上自我约束,从不放纵的人。引申义:节省、节约。所谓"俭",一定是人前人后都能做到节约的人。

  2、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教师补充陶渊明诗《归园田居》,感受古人的“淡泊与宁静”。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教师补充自己对“静”的理解:

  不争。静为治学之基。看淡名利,顺其自然;

  平和。静为修身之本。心平气和,陶冶性情;

  宁静。静为明志之根。志存高远,惜时进取。

  (二)背诵全文。

【《诫子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诫子书教学设计06-05

《诫子书》课堂教学设计优秀10-16

读《诫子书》有感05-20

诫子书读书心得12-01

读诫子书有感11-17

诫子书的读后感04-29

诫子书读后感05-29

读《诫子书》有感[热]10-12

《诫子书》读后感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