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2-12-05 19:30:4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优秀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重点难点:

  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设计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问题的提出

  方案一: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4人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方案二: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CAI课件),4人小组合作,自主性学习,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引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

  播放录像(或CAI课件),创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方案一:4人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方案二: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合作学习,大胆作出假设。

  指导看书,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

  演示、启发学生调动经验储备,进行大胆假设。

  3、制定计划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在小组内讨论并修订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探究计划。推测实验结果。

  方案二: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围绕教师的指导提纲,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推测实验结果。

  方案三:全班分成4个大组,分别针对不同因素(水、空气、温度、土壤等)设计实验方案,探讨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每个大组又以4人为1小组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推出方案,并用简图和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

  4、实验探究

  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

  提出注意事项,督促、检查,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

  5、得出结论:

  环境条件:逅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方案一:各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实验的现象和结果。

  方案二:观察录像,相互交流说出实验探究的'结果。

  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并进行描述。

  6、表达和交流:

  方案一: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的报告。

  方案二:组间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评比。评出:方案、创意、假设、选材、观察、报告奖等

  7、本探究实验成功的关键

  进一步领会“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意义,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设置对照组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方案一:根据课本的要求,自主性学习抽样检测的方法,课上实验操作,课下观察记录。

  方案二:看书自学抽样检测的方法,合作交流,课下进行实验操作及观察记录。

  方案三:事先做了这个实验的生物课外小组同学在课堂上描述实验的过程,展示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并提出实验(重点是抽样)的要求。

  2、探究的结果:

  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步骤、现象及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

  强调发芽率的计算方法。

  3、种子萌发自身

  条件的分析:完整的、活的胚储藏丰富的营养,渡过休眠期

  方案一:结合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被部分切除的种子萌发情况),结合测定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大胆猜测、表达和交流,得出结论。

  方案三:演示并观察煮熟的花生、大米粒、豆瓣等在外界条件适宜时的萌发状况,并分析原因。

  提示、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分析对比不同情况下种子萌发的情况,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三、种子的萌发过程:

  胚根→根

  胚轴→一连接根和茎的那段

  胚芽→茎和叶

  方案一:结合实验观察,自学看书,小组之间交流,描述萌发的过程,互相补充。

  方案二:观察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的过程的CAI课件,并描述归纳。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优秀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4、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1、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教学设计

  根靠根尖向前生长

  方案一:课外小组的同学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包括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二: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三: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向全班展示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长,而未切去根尖的幼根却伸得很长。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伸长区

  方案一:各小组汇报交流测量的结果。讨论:(1)各小组的测量数据出现差异的原因?如何处理?(2)如果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互相交流,解答疑惑。

  方案二:各小组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各组探究的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各组之间进行评议。评议内容包括:设计是否合理、装置是否简便易行、步骤是否严谨、记录是否详实、结果分析是否科学等。

  根的生长:

  (1)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2)伸长区:增大细胞体积。

  方案一:透过培养皿的玻璃,观察餐巾纸下面白色的根及毛茸茸的根毛,根尖顶端_发亮的是根冠,再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

  方案二: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4部分。

  方案三: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观察,记录观察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观察根尖永久纵切片。

  方案四:观察根尖的结构挂图,区分根尖的4部分细胞的数量和体积的大小。

  提出观察的提纲,引导学生实验观察后找出很伸长最快的部位。

  枝条是芽发育成的

  方案一: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过程的CAI课件,并进行描述。

  方案二:演示抽拉活动教具,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并仔细观察,最后概括描述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

  方案三:观察教师板画的芽发育成枝条的相对应结构示意图,并进行描述。

  方案四:先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的CAI课件,然后在黑板上将叶芽的各分与发育成枝条的相应部分的图用粉笔连接起来。

  提出问题,引导观察和探究。

  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芽的结构及相应的枝条图。提供叶芽的结构和枝条的图各一幅,组织学生连出相对应部分。

  植株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1、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

  2、缺少无机盐时的症状:

  3、合理施肥的意义

  方案一:观察甲、乙、丙、丁4瓶中分别培养的菜豆正常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

  方案二:观察生长正常的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的录像,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

  方案三:看书自学,观察教师出示的几株幼苗,进行诊断,鉴别幼苗的病因。

  方案四:观察课本插图,进行描述,联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分析生活中的各种做法,树立环保的的意识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优秀初中生物教学设计02-09

《春雨的色彩》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04-04

《济南的冬天》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04-04

《私塾先生》优秀课堂教学设计04-15

《我爱故乡的杨梅》优秀课堂教学设计04-09

课堂教学设计02-13

课堂教学设计11-28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01-06

船长课堂教学设计01-09

课堂教学设计方法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