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时间:2021-07-01 09:06:0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范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2、教学难点

  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一、沧海变桑田

  引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海陆变迁

  师: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

  (投影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

  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

  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师:对,地壳运动使这里从沧海变成了桑田。

  (投影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师:对,海平面的上升使这里从桑田变成了沧海。

  (投影3)——荷兰填海造陆

  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

  学生回答:因为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师:对,这说明人类的活动也可以造成海陆变迁。

  从这三个事例中,我们得出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个:

  1、地壳运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

  (投影4)——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学生连线:喜马拉雅山————地壳变动

  我国东部海底———海平面升降

  荷兰的围海大坝——人类活动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过渡:

  人们已经知道了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上半页在地理学史上有一场激烈的争论,那是“地球活动论”和“地球固定论”之间的较量。地球活动论者认为:七大洲四大洋在运动。地球固定论者认为:大地很坚固、稳定,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

  师: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是谁?他是通过什么证据证明他的观点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6页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投影5)——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学生回答:他是魏格纳,他在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于是他怀疑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师:对,这就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猜想。

  但是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能不能直接说它们原先就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会有巧合。

  师:很好,现在我们做个实验来看看是不是有巧合。

  (实验一):

  教师课前准备一张报纸A,撕出一个角1,再在另一张报纸上撕出一个和角1一模一样的角2,教师分别将角1和角2与原报纸A拼成完整的一张报纸。提问:角1和角2的轮廓都能与这张报纸相吻合,但哪一个才真正是这张报纸的一部分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角1,因为角1上的文字和图片与原报纸拼合后一一对应。

  (投影6)——撕碎的报纸

  师:非常好,仅有这个证据还不足够,我们看看魏格纳还找到哪些重要证据。

  学生回答: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拼合的几种古老地层相似,另外,鸵鸟不会飞,海牛只生活在热带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但是他们在非洲和南美洲大陆都有分布。

  (投影7)——古老地层证据和古生物证据(35页活动)

  师:魏格纳一生都在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在他50岁生日那一天,他牺牲在他寻找证据的途中,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建立,这是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的表现。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投影8)——演示flash动画“大陆漂移”

  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布局。

  三、板块运动

  过渡:我们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里得到一个启示:科学是需要认真观察、敢于怀疑、勇于实践的。大陆漂移学说很快被人们接受,于是人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后,美国的迪茨和赫茨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在此基础上,英国科学家首创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陆漂移是板块运动引起的,现在板块构造学说已成为最流行的地理科学新理论,该学说较好地解释了世界火山、地震等现象发生和分布的成因。

  师:我们先来看看“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投影9)——“板块构造学说”的三大观点:

  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的;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比较活跃。“内稳边活”、

  (投影10)——六大板块的分布

  师:请同学分别指出六大板块及其分布。

  (投影11)——板块的运动

  师:看看板块又是如何运动的?(注意图上的红色箭头表示板块运动的方向)

  学生回答:有些板块之间在互相靠拢,有些则正在分离。

  师:是的,比如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就在靠拢,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就在分离。

  板块之间有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相对运动,一种是相离运动。第一种运动形式叫板块挤压,它使地表隆起抬升,第二种运动形式叫板块张裂,它使地表发生断裂。

  (实验二)

  师:请同学们先将书托到半空中,再用两手从书的两侧向内挤压,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会发生隆起或凹陷。

  师:对,书有这种现象,地面也有。

  在两个板块相碰地区,常形成山脉,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投影12)——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师:图一: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使古地中海不断缩小;图二:两个大陆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最后两个大陆结合在一起,古地中海消失;图三:印度洋板块挤入亚欧板块下方,板块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而且喜马拉雅山脉至今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上升。

  (演示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flash动画)

  (投影13)——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动态图

  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给一张报纸一个相离的力,结果会是怎样?

  学生回答:报纸会被撕裂。

  师:在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红海、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投影14)——展示卫星图片:东非大裂谷、红海)

  东非大裂谷的成因: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位于非洲东部。在1000多万年前,地壳的断裂作用形成了这一巨大的陷落带。地壳的张裂至今一直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

  红海的形成:红海地处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边界上,由于地壳张裂作用而形成的,而且一直在扩大,预测以后会成为全球第五个大洋。

  师: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两个如此巨大的板块长期相互碰撞或张裂,是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还是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活跃?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

  师:很好,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自然就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我们来一起找找哪些地方最容易发生。

  (投影15)——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学生回答:环绕着太平洋沿岸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师:对。这里有世界上两个著名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火山地震都是大型自然灾害,不仅对地表形态有破坏,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也有很大的破坏。下面来看看火山地震带来的灾害。

  (投影16)——火山地震图

  【课堂小结】

  下面同学们也可以做一个小小科学家,展望未来,预测下列地理事物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1、地中海的面积将会……

  2、红海的面积将会……

  3、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将会……·

  4、东非大裂谷将会……

  5、在南极地区发现了煤炭资源,这说明了……(投影17——南极煤炭)

  6、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的遗迹,这说明了……

  【思维拓展】

  回顾我们认识海陆变迁的这种过程,你会得到怎样的启示?

  答: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历程中,始终是要不断经历提出问题、大胆假设、探索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才能有所突破,取得成绩。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

  一、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出示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新闻的导入方式,海陆变迁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

  A、沧海桑田

  【提出例证、质疑探究】

  展示图片资料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

  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得大洲是自古如此吗。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我们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课件出示世界地图)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

  引出:大陆漂移。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角色扮演、证实假说】

  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C、板块运动

  【观察动画,图说地理】

  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

  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设疑过渡】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合作读图、理解学说】

  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突出重点。

  2、直观演示理解板块运动学说

  (1)打鸡蛋,理解地球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构成的。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箭头,通过动动手活动,辅以动画演示,理解板块运动的模式,产生的现象。

  通过联系实际的小实验,形象的计算机动画演示挤压运动、张裂运动过程,使学生更好理解板块运动的内容,突破难点。

  3、学以致用

  由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讨论解释地理现象,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通过运用板块运动学生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读图思考、由表及里探究竟】

  1、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有何联系。

  教师并联系生活实际,煮裂鸡蛋,蛋清冒出来的例子。通过读图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从表层信息获取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层信息,并联系生活突破难点。

  【走进生活中的地理】

  浏览汶川地理图片,烘托情景,探究汶川地震成因。

  通过汶川地震的图片资料,感染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爱国情感。

  (三)课堂总结

  1、学生自主小结质疑。

  2、教师总结,激励探索。

  大灾无情,人间有爱。地震的发生,海陆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不断探索,有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为人类造福。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激励学生不断求索达到课虽尽,而意不止的目的。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范文】相关文章:

《背影》的教学设计范文04-09

《散步》的教学设计范文03-30

关于元旦的起源变迁08-06

《太阳》教学设计范文04-09

《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04-09

《西湖》教学设计范文04-07

跳绳教学设计范文09-10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范文04-01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