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西湖的绿》优秀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11 11:15:5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西湖的绿》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13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湖的绿》优秀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湖的绿》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13篇)

  《西湖的绿》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感受学校的绿,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西湖的“绿”,体会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西湖的资料,如风光图片,文字说明。

  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西湖,是祖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往今来,多少人赞叹她,歌咏她,为她梳妆,为她打扮。当年,白居易修筑了白堤,留下了《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苏东坡修筑了苏堤,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

  2.朗读体会:

  齐读第1、5自然段,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2、3、4自然段。思考:游览了哪些地方?而后讨论明确。

  3.赏析第2~4自然段:

  a)第2、3、4自然段,各着重描写了西湖的哪一处的“绿”?

  b)灵隐山的“绿”:逼人的气势。

  道旁苍翠欲滴

  飞来峰上发黑发蓝

  扑眼而来:峰下小径布满绿到……

  冷泉亭遍体生凉

  亭旁碧澄澄飞珠滚玉

  细细体味,而后遐想片刻,齐声朗读。

  第3句,总写灵隐之绿逼人的气势;第4~8句,具体写灵隐深浓逼人的绿;第1、2

  句呢、是单写灵隐之绿吗?不,是总写游湖,“领略了一个'绿'字”,是第二部分的总领。

  c)灵隐之绿,深浓,气势逼人,苏堤之绿呢?

  第1句,总写西湖之绿各有不同的意趣。第2句,概括黄龙洞、屏风山、九溪十八涧绿的意趣。“幽”,幽深,千回百折,曲径通幽,颇具水帘洞、瑶琳仙境之神韵;“野”,浪漫奔放,无拘无束,是奔驰草原的野马,是疯疯巅巅的村姑,随心所欲,令人神思飞扬!“闲”,悠闲,是林中泉水,叮叮咚咚,是漫步湖边绿草地的淑女,信步所至,如行云流水。

  哪苏堤之绿呢?

  漫步烟、微雨

  走着走着莽莽苍苍

  绿茸茸、绿荫荫(色彩)

  耕牛、牧人、树木、云霞(形状)

  走近看时青苔青绿山水画(布局)

  坚忍不拔(印象)

  烟雨迷蒙,绿意悠悠,“如在画中”,是披着轻纱的少女,还是香烟缭绕的仙姑?令人心动,令人回味,真是意趣盎然!这段,写出了西湖之绿的意趣美。

  指名朗诵,点评。

  d)灵隐之绿,深浓逼人;苏堤之绿,意趣盎然;哪花港之绿呢?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这“绿”,是什么绿?(满池的新荷之绿)

  西湖之绿,深沉逼人;西湖之绿,意趣盎然;西湖之绿,充满生命的伟力!缘何有此幸遇,有此发现呢?

  2.欣赏开头:

  指名女同学朗读。

  第1、2句,交代游湖的原因和时间。“第四次”,九年四度游西湖,说明了什么?(西湖,是祖国锦绣河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美景百赏不厌,每次欣赏,都会有新的发现。)

  这次一游西湖,幸运吗?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

  满湖烟雨,栀子香弥漫:六月西湖烟雨迷蒙、栀子飘香的特有风光。

  “没有……,没有……,没有……”,似是“不幸”,实乃大幸:两千年前,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是一大胜事;一千年前,杜甫烟雨中来到泰山,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岂不快哉?“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西湖风光四季如画,能在迷蒙的烟雨中、在清幽的栀子香中,遐想西湖美景,难道不是人生的一大美事吗?

  面对这一派特有的风光,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东坡以为雨中西湖怎样?(“奇”)“奇”在哪里呢?须“仔细观赏领略”才是,这样就开启了下文。

  3.欣赏结尾:

  简要说说,从哪个角度道出雨中西湖之奇的?

  西湖,真令人流连忘返!但千里送友总有一别,迷醉山水总有一回,作者是怎样结束这次游览的呢?

  i.游时,烟雨迷蒙;游罢,已是晴光熹微。见到了怎样的美景?能借用苏东坡的诗句来描绘吗?(山色空蒙雨方好,水光潋滟晴亦奇)

  ii.归途,发生了一件什么趣事?“一摸”、“欢蹦乱跳”,绘出了无限情趣。西湖醋鱼,名闻遐迩,能美味一番否?

  iii.上岸回眺,“真是个神奇的湖!”

  难怪,九年四度来到西湖,以后也许会有五度。六度……

  4.总结:

  “山外青山楼外楼”,“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不愧为祖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西湖之绿,足以显现河山之秀美、河山之多姿!本文就是通过描写西湖之绿,赞美……

  说一说:引导从苗苗常青园、眼镜湖、植物园,让学生分别来说一说学校的绿

  5.布置作业:

  游览学校某一景点,模仿《西湖的绿》,写一篇游记。

  《西湖的绿》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欣赏西湖的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热爱美的教育。

  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读文章,想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录音机,录音磁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情,导入新课

  (出示课文插图)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这(指图),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有谁到过那个地方能谈谈感受吗老师也去过杭州西湖,想不想听听我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二、范读课文

  (生静静地听)

  三、自学课文(出示阅读提示)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现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通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目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自由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感受语言文字美

  1、本文化美的词汇十分丰富,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词句。

  七、听课文朗读录音

  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西湖的绿》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景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西湖的美。

  二、教师范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画出自己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

  三、自学课文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

  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

  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

  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观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

  2、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听课文朗读录音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西湖的绿》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4

  设计理念

  《西湖的绿》是一篇游记,一般教法是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但往往在教学中理性的成分多一些,满足于能概括出景物的特点,而具体地感悟和用心体验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应引导学生在后者下功夫。

  设计特色

  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西湖的绿》这篇游记,写于40多年前。几十年过去了,喜爱它的人不见少。它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你们想知道吗?

  在学生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师要求学生按阅读提示自学,并在小组里交流。

  二、整体感知,了解西湖的绿

  教师:这篇游记的魅力,就是写出了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她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什么呢?

  (估计多数同学在初步阅读后会回答,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宗璞是个擅长直接描写景物特点的人,她在文章中直接用了二十多个绿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含有绿字的词语或描写绿的词语找出来,然后小组里交流。

  先自读,再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含有绿的词语或表示绿的词语有:绿、绿色、绿意、苍翠欲滴、绿得发黑、碧澄澄的、绿得幽、绿得野、绿得闲、绿茸茸、绿阴阴、青绿、苔绿)

  教师:一篇不到2000字的文章中,作者用了20多个绿的,但是我们都一点也不觉得重复,多么了不起啊,请再读课文,让西湖的绿深入我们的心。

  三、点上探究,体验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感慨地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呢?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再想想那里绿得怎么样,也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那里绿的特点。

  在学生自读和小组交流基础上老师作适当点拨。

  1、灵隐的绿

  估计学生会在灵隐的绿填上丰富、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等词语,老师要引导学生读体会,从道旁的树、飘着的雨、飞来峰上的树、小径上的青苔、亭旁的溪水等去感受灵隐是绿得多姿多彩。

  2、苏堤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苏堤绿得阴或绿得美。苏堤绿得阴,苏堤两边是湖水,湖水是绿的,路旁的树是绿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苏堤绿得美,树上的青苔有趣,多种形状都有。

  3、花港观鱼看到的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活泼、绿得成熟、绿得生机勃勃。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的绿的感受中,体会到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充满生机。

  四、体验导游,再现西湖的绿

  教师:西湖是这么的美,每年来旅游的人国内客人上千万,国外旅客也有几十万。你能根据课文的描述,当一回导游吗?喜欢带到哪个地方就带到哪个地方,要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生模拟导游)

  五、课外阅读,了解西湖更多的美

  教师:西湖的美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人去西湖会有不同的感受,请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那时你会有更多的感受。

  《西湖的绿》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感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西湖的绿》。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游览西湖的。(灵隐、苏堤、花港)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再次走进这美丽的人间天堂,一同饱览西湖的绿色之美。

  二、自主探究: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灵隐的绿的,画出相关的句子,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能抓住重点词语来感悟就更精彩了。

  汇报:

  1、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语速慢,看都看不过来)

  满眼都是绿色,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的。)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扑眼而来)

  2、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轻轻地、柔柔地、落到脸上凉丝丝的)

  “古木参天”:古老的树木枝繁叶茂异常高大。

  “苍翠欲滴”树木长得茁壮,枝叶深青碧绿,水灵灵的都要滴落下来似的。

  在古老树木的映衬下,就连空中飘落的雨丝儿都是绿的,)

  是呀!树木长得那样茂盛,那样高大挺拔,直插云霄。你能读一读吗?

  3、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层层叠叠说明飞来峰上树很多,很茂密,有深的,郁郁葱葱,也有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呈现出浅绿色。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绿,那就是-------多彩。板书:多彩

  (由于树木种类繁多,由于阳光的照射,所以飞来峰上的绿的可真是有层次,不单调,那深浅不一的颜色可真美呀!谁来读一读把这种美展现出来。

  4、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布满、直绿要重一些)

  (青苔都长到石头的缝里了,可见处处都是绿的,可能掀开石头你会看见石头缝下面也长满了青苔)

  你把这句读读,让大家体会一下这种随处可见的'绿。

  5、亭旁溪水淙淙,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读出变化)碧澄澄的,写出了溪水绿得清澈透明的感觉

  作者在描写溪水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生:比喻。把水花比喻成飞滚的珠玉。

  树木是绿的,小径是绿的,在“绿”的映衬下,连溪水也是碧澄澄的,这真是绿满西湖。作者每走一步,绿色都在变化着。所以作者坐在冷泉亭上的感受是——心旷神怡。

  “心旷神怡”是什么样的感觉?(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6、那么谁能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这种感受,让同学们也心旷神怡。其他同学闭上眼睛看看能否看到作者所描绘的景物。

  看到了吗?其实我们不是在看,而是在——想象

  对!太重要了!我们读书时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这样就读懂了。

  现在同学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自然段的?

  首先认真读一读课文

  然后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景点的绿的

  画出相关的句子

  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感受

  你们已经能总结学习方法了,老师相信你们也能运用这种方法自学。(3分钟)

  过渡语:灵隐绿意浓浓,扑眼而来,直往你的眼睛里钻呢!同学们,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呢!那么漫步苏堤,作者又感受到了怎样的绿呢?谁来汇报一下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莽莽苍苍”是什么样的感觉?深绿色的草木茂盛的样子。)

  为什么说十分古怪呢?(因为树干应该是深褐色的,而文中说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2、走近一看,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油油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绿茸茸:形容碧绿而稠密。就像小动物身上的毛又细又密,那样可爱。

  当作者发现是树上长满了青苔时,她的心情怎样?(惊喜)读一读

  3、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山水。

  “宛然” 一词换一个词是 —— 仿佛,好像。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排比)

  比喻:(作者把青苔的形状作了比喻,有的-------排比:这说明青苔的形很多,

  这些形状不一的青苔,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吗?(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千奇百怪、多姿)板书:多姿

  4、这么美的绿苔给作者的印象是?(坚忍不拔: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5、作者在写苏堤的绿时,主要写了什么?(青苔。)

  6、作者在写青苔时是按着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由远及近。)

  总结写法:同学们,我们以后习作时描写景物可以由远及近地写,这样更有顺序。此外,在这一段中,作者对苏堤的绿的描写是详细的叫——详写,作者略写了那几处胜景呢?

  填空:(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苏堤的绿,绿得多姿,绿得坚忍不拔,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过渡:灵隐的绿和苏堤的绿各有千秋,在花港观鱼作者又看到了怎样的一种绿?谁能来继续汇报

  (三)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直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

  (“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细长。在这里形容荷叶形体挺拔。)这句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叶的美。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除了你看到的画面,你还能想到哪些画面?

  (微风一吹,满池的荷叶都在舞蹈,还有蜻蜓落在上面呢!)

  评价: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想得可真美,这让我想起了宋朝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古诗:(《小池》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谁想读,读出这种蓬勃的生机。

  2、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的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柳枝那样可爱,幼稚,向人们报春,这句也是拟人的手法)

  2、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在加上叶面上的水珠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1):与初春的柳枝相比,作者更爱这初夏的荷叶,因为在作者的眼里,这荷叶怎样?(成熟,稳重一些)

  (“裙袂飞扬”:裙摆被风吹起的样子。“翩然”形容动作很轻快。)

  (2)“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一般都是用来形容人的,在这里却用来形容荷叶,这又是拟人的手法,这说明荷叶在作者的眼里怎样?(充满活力,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

  看!那满池的新荷在微风的吹拂下已经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她在抒发着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说花港的绿是绿得——多情(充满活力,生机勃勃)板书:多情

  3、:你能把这种活力读出来吗?

  读到这,文章就要结束了,但作者却意犹未尽,甚至在归来的路上仍旧在回味西湖的“绿”,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体会作者那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总结全文

  同学们,从灵隐到苏堤再到花港,作者带领我们一路欣赏了这些景物,感受到灵隐绿得多彩、苏堤绿得多姿、花港绿得多情,我们也体会到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西湖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美的象征,多少人说过写过。作者选取的许多作家诗人反复用过的题材,但在她的笔下,依然那样新鲜动人,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作者选取一个独到的角度,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尽力渲染。所以我们学习本文就是要学习作者选取独到角度,写出景物独特美的做法。

  四、拓展延伸师总结:西湖的美是多面的,不同人去游览西湖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我想你的收益会更多。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游记,节选自《西湖漫笔》。作者选取一个自己独特的视角,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让我们领略了西湖的“绿”。文中用了近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使读者通过“绿”领略到西湖的美丽,从而激发起对祖国壮美河山喜爱之情。

  一、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教学

  在导课时,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图片,引出课题——《西湖的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品味语言汇报时,相机出示各景点的图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感悟语言之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的自主权。我们要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努力去探索,去感悟。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点,细读品味,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只有细心去欣赏、体会,才能说出美在何处。

  三、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读中悟情

  这是一篇语言精美的散文,应该在学生感悟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语感。学生选择景点并体验那儿的“绿”的特点,再通过朗读表现这种“绿’。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让他们读得明白,读得清楚,读得带劲,读得入情。从而,把文章读美了。

  《西湖的绿》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西湖绿的特点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小黑板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情,导入新课

  (出示课文插图)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这(指图),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有谁到过那个地方?能谈谈感受吗?老师也去过杭州西湖,想不想听听我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生静静地听)

  三、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遇到生字,用已掌握的方法识记字音、字形。

  2.引入竞赛机制,比一比哪个同学课文读得最流利。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四、课堂小结由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作小结,布置预习内容。

  五、布置作业

  1.写自己喜欢的字或词语。

  2. 朗读课文。

  《西湖的绿》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欣赏西湖的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热爱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苍翠 蜿蜒 古怪 鲜嫩 心旷神怡 漫步 蓬勃 布局 幽静 亭亭玉立

  2、谁来说一说通过昨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课文,你还有哪些问题是需要大家一起讨论来解决的。

  2、请学生自由畅谈对课文的了解:

  ⑴ 请同学们再读这几个自然段,看看课文中是怎样来写西湖的绿的。从哪些方面来写?

  ⑵ 读懂哪一处就说哪一处。并理解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来写对西湖的印象。

  ⑶ 选择你喜欢的句子,再读读。除此之外,你还知道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教学,学生说到西湖的绿则重点抓住西湖的绿来讲。)

  三、巩固

  1、出示写西湖的诗文进行比较认识。(根据学生的资料灵活进行。)

  2、学生出示资料,并进行学习。

  四、小结

  作者用了比较,对比的手法描绘了西湖的绿,赞美了绿的生机,绿的茁壮,这一切的美都是作者观察出来的,我们来时要多观察,多体会,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

  2、学生按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西湖的绿》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复习本课生字,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段落。

  3.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段落。

  教学难点:

  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苍翠

  蜿蜒

  古怪

  鲜嫩

  心旷神怡

  漫步

  蓬勃

  布局

  幽静

  亭亭玉立

  二、形近字组词。

  倾( )、炯( )、栀( )、潋( )、访( )、顷( )、迥( )、桅( )、敛( )、防( )、般( )、溅( )、堤( )、股( )、浅( )、提( )

  三、填空。

  1、《西湖的绿》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 ),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 ),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 ),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

  2、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 )。峰下蜿蜒的小径:( )。此外还有溪水:( )。

  3、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 )。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 )。

  4、在花港现鱼,作者抓住了( ),与( )相比,( )。

  四、阅读欣赏:

  读下面两首诗,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题临安邸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林升苏轼山外青山楼外楼, 黑云翻墨未遮山,西湖歌舞几时休? 白雨跳珠乱入船。暖风熏得游人醉, 卷地风来忽吹散,直把杭州作汴州。 望湖楼下水如天。

  板书设计:3-1西湖的绿(相机板书)

  《西湖的绿》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9

  设计理念:

  读赏结合,引导学生品味西湖“绿”的丰富多彩,通过读读、划划、想想、画画、说说等活动研读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会写法,领略西湖的美丽。

  设计特色:

  以“导游写解说词”为手段,通过准备和表述导游解说词等语文实践活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了解西湖“绿”的特点,感受西湖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研读全文,了解课文顺序,明确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加以具体描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西湖的美丽。

  教学重点:

  学字词,理层次,读通课文。

  课时目标:

  运用形声字构字规律,启发学生学会本课大部分生字,学习部分词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杭州西湖吗?对西湖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学生互相交流有关西湖的资料信息)

  2. 愿意作为一名导游带领大家去西湖游玩一番吗?那就让我们为导游准备一份解说词,让我们去看看这人 间天堂——美丽的西湖吧!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课件展示,整体感知。

  过渡: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西湖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美的象征,多少人说过写过,你愿意更胜一筹吗?

  1. 师生共赏西湖美景。 (课件展示初夏西湖录像片段)

  2. 交流感受,初步感知西湖的“绿”。 (请学生用一个字概括所看到的西湖美景,同时在课题中“绿”的下面板书▲)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过渡:为了能把导游的解说词写得更完美,只凭感觉不行,我们要认真研究手中的课文资料。

  1. 教师范读,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 (西湖的“绿”)

  2. 明确学习任务:自由大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工具书反复读读记记

  3. 学生按自然段读文,检查预习情况。

  4. 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1) 请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2) 强调形声字的识记方法。

  (重点教学“隐”“径”“缝”“旷”“职”“港”等字)

  (3) 强调“幽”字的笔顺。

  幽:竖/撇折/撇折/点/撇折/撇折/点/竖折/竖

  (4)“参”是多音字。

  参cān(参加)shēn(人参)cēn参差{ci}不齐)

  (5)重点词解析

  蜿(wān)蜒(yán):蛇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延伸。

  苍翠:青绿的山色,亦泛指青山。

  古怪: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使人觉得诧异的。

  鲜嫩:新鲜,娇嫩。

  心旷神怡:旷:空阔,开朗。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

  幽静:沉静而安闲。

  布局:做出安排。

  蓬勃:茂盛,旺盛。

  漫步:随意的,漫不经心的散步。很悠闲。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课件出示要求:读通全文,做到读准字音,不漏不添字,不断不破句)

  2. 交流检查通读情况。

  (指名读喜欢的段落,师生穿插评议)

  3. 快速读文,理清层次。

  (1) 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西湖的“绿”?

  (观景顺序)

  (2) 每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雨中灵隐的“绿”

  第二自然段:苏堤的“绿”

  第三自然段:花港观鱼的“绿”

  第四自然段:整体印象

  五、抓重点,延伸下文。

  过渡:几遍读文,让我们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西湖的的确确是“绿意扑眼而来”,因而一个什么字就能概括西湖的特点?(“绿”)

  令人叫绝的是,作者用了近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下节课让我们继续研读、准备,最终拿出一份完美的解说词。

  《西湖的绿》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10

  课时目标:

  以导游最终拿出一份完美的解说词为契机,深入研读探究课文,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入情入镜地感悟西湖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回顾全文。

  1. 齐读课题

  2. 学生回忆: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 什么?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在课题“绿”字下面板书“▲”,同时板书“观景顺序”)

  二、抓住“绿”,整体感知。

  过渡:那就让我们这些导游们以“绿”为突破口,先走进“绿”的世界吧!

  1. 课件呈现一片“绿”的广阔天地。

  (1) 老舍《草原》

  (2) 刘国林《可爱的草塘》

  2.但西湖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丰富多彩,柔情万分,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 (充分朗读,尽情想象,感受“绿”意)

  三、突破“绿”,研读全文。

  过渡:那么“绿”究竟表现在哪些地方,作者怎样抓“绿”的?作为导游一定要突破呦!

  1. 课文着重描写了哪几处“绿”? (灵隐——苏堤——花港观鱼)

  2. 移情入文,激趣质疑。

  (1) 仔细读文,看你能发现多少含有“绿”或表示“绿”的词语。

  (2) 小组交流,然后汇报,谈感受。 (点拨:“心旷神怡”、“莽莽苍苍”等词语的意思)

  3. 充分朗读,在读中品味文字与景物的双重美。

  (1) 请同学们挑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想想那里的“绿”有什么特点?

  (2)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点拨。

  4. 集体研读,交流成果。

  (1) 自由选择方法

  ①读一读,想一想。

  (认为最能体现“绿”的部分)

  ②圈一圈,划一划。

  (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

  ③画一画,说一说。

  (想象画面,大胆表述)

  学生交流可能不按课文顺序,教师相机调控策略。

  (2) 预设学案及策略

  四、品味“绿”,积累运用。

  过渡:作为一名导游,请选一处景点,根据课文的描述,尽情地向游客展示西湖那别有风情的“绿”,夸耀一下西湖的美丽。

  1﹒学生准备解说词。 (可以配动作,加表情)

  2﹒解说时,师生作为游客可提出问题,在互动中进一步感受西湖“绿”的与众不同,感悟“绿”的美丽。

  五、创造“绿”,升华延伸。

  1﹒想想作者是怎样抓“绿”的,学习写法。

  2﹒仔细观察生活周围的“绿”,模仿《西湖的绿》写一篇《××的绿》。

  教学反思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上完这节课的感受,那只能用“陶醉”这个词了。我和我的学生们都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当中,陶醉在这优美的词句当中。读着读着,自已仿佛已置身于西湖的美景中,看着碧澄澄的水哗哗地流着,有一种惊奇自在心中。

  在这节课当中,我的教学手段只是朗读加想像。让学生美美地读,读出自已的感受,读出自已的韵味,然后再去深深地回想,想像着自已已置身于这独特的美景当中,那可爱的古怪的树绿得发光,绿得发亮,真是一种沉醉,一种迷恋。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去交流。感悟大家笔下的西湖的绿。

  上完这节课,让我深深地感悟到语文教学本身应是很简单的,重要的是能否在这简单当中让学生有深深地感悟,一直深入地孩子们的内心发中,连同自已也被这种情景所感动,跟着他们一起来享受这神奇的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幸福与快乐!

  其实,我想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外,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在这学习当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西湖的绿》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疑难字

  2、了解游记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特征进行记叙、描写的写作手法

  3、分析文中关键的词语和重要的句子,了解并明确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加以具体描写的方法,理清写景顺序

  4、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见杭州的美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是杭州西湖,它的美,从古到今,有很多文人墨客用诗和文章来赞美。同学们能否回忆一下古人咏赞西湖的诗词:

  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二)解释游记

  是记叙旅途见闻的一种散文。它取材范围极广,形式灵活多样,文字优美,风格迥异。一般先交代时间、地点、背景、缘由,然后按时间顺序,以游踪为线索,抓住景物的特点,移步换景或定点换景地记叙旅途所见所闻,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陶冶。

  (三)分析课文

  1、听课文录音,并思考:这篇游记按时间先后和游踪,记叙了哪几个景点?写出了西湖的什么特点?

  2、正音

  3、分析第一段

  课文一开始,简要交代了游湖的原因和时间,点明是第四次游湖了(正以为如此,作者才能尽拨繁冗,深入精微)作者先用了一个排比句“没有……没有……也没有……”,说明了“六月并不是好时候”。读者看到这里,内心自然会产生一丝隐隐的憾意:来的不巧。但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从视觉和嗅觉这两个角度写出了西湖初夏风光的别具一格。

  (1)六月的西湖给人一种什么印象?作者怎么会发现西湖一种特有的美?这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六月的西湖在烟雨笼罩中有一种特有的空灵清丽之美。要了解西湖,“实在应该仔细观赏领略才是”,启发读者如何去鉴赏美。

  (2)作者通过“仔细领略观赏”,发现了六月西湖一个什么特点?为什么要抓住这个特点来写?

  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来写。原因:

  一是六月春光已老,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又尚早,“绿”正是此时西湖的主宰,

  二是前人关于西湖的诗文早已汗牛充栋,作者另辟蹊径,引导读者探求西湖内在美。

  4、分析第二段

  指名朗读,思考:作者写了灵隐哪些处所的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西湖的绿》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西湖的美,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读中体会西湖的“绿”的特点,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三、教学难点:

  读中感悟,读中训练语言,发展思维,培养情感。

  四、教学准备:

  课件 词句积累卡

  五、教学过程:

  (一)、期待阅读,触摸“绿”

  师:这节课,陈老师给大家上课,同学们欢不欢迎?

  生:(一齐大声):欢迎!

  师:欢迎有什么表示?

  生:(热烈鼓掌)。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西湖的绿》。

  老师写课题

  师:请同学们注意我的表情。(教师面带表情的读)

  师:我读的怎么样?我们一起美美的读一遍。

  生:齐读。

  (设计意图:从美读课题入手,使学生怀着美美的期待来学习课文。)

  (二)、复习巩固,再现“绿”

  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下面谁愿意自信地大声地读一下词语,如果你的动作、表情能配合一下那就太好了!

  1、课件出示:苍翠 蜿蜒 宛然 幽静 心旷神怡 亭亭玉立

  碧澄澄 水花飞溅 群袂飞扬 翩然起舞

  2、指读词语。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有表情的美读词语,由课题入词,由词入文,美好的阅读感悟从点滴中渗透。)

  (三)、品位语言,拥抱“绿 ”

  1、教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所以闻名于世,正因为有了西湖。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西湖的吗?

  4、学生汇报,形成板书。(灵隐、苏堤、花港)

  教师: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再次走进西湖,再次领略西湖的绿色之美吧!我们先到雨中的灵隐寺去看看好吗?请同学们拿出笔,轻声自由地,美美地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在灵隐寺作者都在哪儿发现了不一样的绿呀?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以下内容为课堂预设,教师随学生学习情况可随机调控)

  师:同学们,找到绿了吗?好一个绿色的灵隐!一下车---------

  生: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师:“扑眼而来”是什么意思?

  生:满眼都是绿色,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的。

  师:你能读出满眼的绿色吗?

  生:尝试读。

  师:这个词我们是要读得快一些,还是慢一些?

  生:慢一些

  师:为什么?

  生:因为“扑眼而来”是说到处都是绿色,看都看不过来,当然要慢一点读。

  师:也就是说,要慢慢地欣赏。

  师:把你的理解送进句子里,再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 除了扑眼而来,你还听说过这样的词吗?

  生:扑面而来,扑鼻而来。

  师:满眼的绿呀,一抬头-------

  生: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

  师: “苍翠欲滴”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我没看过,谁能告诉我。

  生:“苍翠欲滴”就是特别的绿。

  生:“苍翠欲滴”就像最深的绿色,都要滴落下颜色了。

  师:把你的理解送进句子里,在读。

  师:绿色还不够浓,谁能再浓一些?指名读,齐读。

  师:“飘着的雨丝儿”什么样子?

  生:是轻轻的,柔柔的,落到脸上凉丝丝的。

  师:把你的感觉送到句子里。在读。一起读。生齐读。

  师:好绿的雨丝儿呀,一转眼-------

  生: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师:绿的可真富有变化呀,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

  师:深浅不一的绿叶子可真美呀,一低头-----

  生: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

  师:“绿到石头缝里,”那是怎样的一种绿呀?我想象不出来,谁来帮帮我呀?

  生:青苔都长到石头的缝里了,

  师:你能读出来吗?没进到缝里,再试。嗯,这回绿到缝里了。

  师:每走一步,绿色都在变化呀,来到溪水旁了-------

  师: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师:你看到什么了?

  生:水很静,很清,很绿。

  师;那你可轻一点读,别把水给弄破了呀?

  生:轻轻的读。

  师:谁能比他还小心,同时还要读出水花飞溅的变化。

  生:读。

  师:唉呀呀,溅了我一身呢!好,大家再来一次。注意啊,这次要表现三种情感,第一种水静的平稳;第二种是水花飞溅的惊喜;第三种水绿是赞叹。好不好?

  生:好。(学生齐读此句)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巧妙暗示,一下车、一抬头、一转眼、一低头、走到溪水旁。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的观察顺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游记移步换景的基本写作方法。)

  师:好,就像这样把第一自然段有声有色地再练习读一次,各读各的。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生:(学生各自读文)

  师:谁觉得自己有进步?举手的都站起来。还有没有?你觉得自己有进步了,可以站起来,要敢于肯定自己,你们愿意把这段文字积累下来吗?

  生:愿意!(表情非常兴奋)

  师: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我背不出来,能背出来的,我拜他为师。

  课件出示:背诵框架。

  师: 你们都是我的老师,我向你们学习!(拱手)

  教师:灵隐绿意浓浓,扑眼而来,直往你的眼睛里钻呢!亲爱的同学们,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呢!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也,九溪十八涧绿得闲。苏堤绿得---?

  生:怪。

  师:哪里怪,读读看。

  生: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师:嗯,是怪。能读出奇怪的吗?

  生读。

  师:还有哪里怪呢?

  生:有的青苔---------青绿山水。

  课件出示:(我能读出意趣美!)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看到这么多形状各异的青苔,是什么心情?

  生:惊喜。

  师:能把你的心情读出来吗?

  师:还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青苔的怪?

  生:形状各异,变化多端,不拘一格,变化莫测,变幻无穷,千变万化

  师:我想在你的朗读中听到这么多的变化,能满足我的小小要求吗?

  生:读。在读。

  师:同学们看(课件填空)你能比作者想象得更丰富,对吗?谁愿意试一试?

  生:想象填空。

  师:哎呀,这么多呀,我可真佩服你们呀!这里的逗号可以改成什么符号呢?

  生:省略号。

  师:课文的标点我们得尊重作者的意见,但是我们可以在朗读上读出省略的意味。读到这里稍停一下,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

  师:谁能创造性的朗读呢?

  师:这样美的苏堤,这样鲜嫩,可爱,形状多端的青苔,你们想看吗?

  生:想看。

  (设计意图:引导想像,建立形象,启发学生展开形象思维。)

  师:真想看假想看?谁想看,举手!

  生:(齐举手)

  师:闭上眼睛(声情并茂地配乐范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睁眼,看见了没有?

  生:看见了。

  师:看见了什么?

  生:湖面上雾蒙蒙的,下着小雨,湖边的树身上长满了青苔,青苔的形状不同----

  师:实际上你们不是在看,而是在干什么?

  生:想像。

  师:太重要了。读书时一定要想像,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这样读就读懂了,读活了,读理解了。你们说这种读书方法好不好?

  生:好。

  (设计意图:老师通过朗读,启发学生根据课文描绘的情境进行再造想像,对学生渗透形象思维的训练。)

  师:请有这种方法默读第三自然段,最好用默读,因为默读有助于想像。

  生:(默读)(配乐)

  课件:出示荷叶画面,

  师:你刚才看到这个画面了吗?谁想给这个画面配音呢?

  生: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

  师:除了画面,你还想到了什么呢?

  生:微风一吹,满池的荷叶都在舞蹈,还有蜻蜓落在上上面呢!

  师:你想的可真美,让我想到了一首古诗: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能加上你的表演来读这句吗?

  生:读。

  生:我想到了,“在加上叶面上的水珠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师: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一般都用来形容谁呀?

  生:人,小女孩行么?

  师:你觉得这句话该怎样读呢?

  师:读出水珠的调皮,和小女孩的活泼可爱,行吗?谁来试一试?

  师:读的有滋有味,灵隐的绿扑眼而来,苏堤的绿变化多端,花港的绿呢---

  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五)、拓展延伸,融化“绿”

  教师引读:亲爱的同学们,随着你们的朗读,我们的旅游也结束了,该乘船而回了,雨已停了,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再回头看一眼这美丽的西湖吧!

  (师生共同整理板书)

  师:谁能像读古诗一样,摇头晃脑儿的读一遍我们的板书呀?

  师: 亲爱的同学们,从灵隐到苏堤到花港,作者用她细腻而独到的笔触,让我们感受着绿的浓淡,绿的精灵,绿得生机。希望同学们用心灵去倾听,去感受,用笔去渲染去描摹。

  《西湖的绿》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美景,语文 - 绿。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

  领略花港和灵隐两种不同的“绿”。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引课:

  1、背一背跟西湖有关的诗句

  2、说一说带有“绿”或是相当于绿的意思的字的诗句,比如“柳绿更带朝烟”、“千里莺啼绿映红”。

  一、激情导入

  1、师:古往今来,西湖以其景色秀丽,倾倒了多少中外游客,西湖的美就在于人工的妆点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西湖之美,美在清秀。

  3、那么,在一位当代女作家眼里,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课件出示课题)

  二、初读感悟

  1、师范读

  2、提问:如果让你给西湖一个字的评价,你选择什么?(绿)

  3、作者领略了哪些 “绿”?自由默读,找一找、划一划课文中出现的说“绿”的词。

  4、四人小组交流一下,找到的一样吗?

  5、课件出示校对。

  三、研读课文,体会花港和灵隐两种不同的“绿”。

  师:花港和灵隐都有“绿”的特点,可每一处给作者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一)感受灵隐的“绿”

  1、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找一找,这里哪一句句子是重点句?

  2、课件出示“满目是绿”。

  师:“满目是绿”是什么意思?(到处是绿)找一找作者写了哪些地方的绿,怎么样的绿?

  3、反馈交流,课件出示:

  随机点拨:

  雨中灵隐的绿是多层次的,“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这种绿浸染了周围的其他景物,使“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溪水在“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

  随机指导朗读:

  课文3—5自然段的朗读,语速宜稍缓,体现一边读一边想象和回味。表现景物的词语和描写“绿”的词语可读得重些,如,“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句中的“布满”“青苔”“绿”要读得重些。有的重音可轻读,如,“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中的“碧澄澄的”,要读得轻些,让人感受到不忍心扰乱水面的平静。)

  4、小结:作者围绕“满目是绿”写了四种景物,所以写一处的景色,不能笼统地写怎么怎么美,要抓住这一处的特点来写。

  (二)感受花港的“绿”

  师:灵隐“满目是绿”,那花港的“绿”又有什么特点呢?

  1、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2、自由读,花港的绿有什么特点?(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绿”?)

  3、指名说,交流:有生命力的绿,有着蓬勃生机的绿,活泼的绿(在文章里找一找相关词句)

  花港的绿给人的感觉是“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表现出一种“茁壮的生命力”,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 - 绿》。是“活泼的,有生命力的”

  4、找一找,在花港,作者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图片)

  新荷,水珠儿

  杨柳是作者看到的吗?(联想到的)还有一些是作者感受到的,你能找找看吗?

  5、讨论反馈

  6、小结:作者写花港的绿,是通过写作者的所见、所感、所想来写具体的

  (三)朗读的训练、指导: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一读,想想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受。(课件出示景色,配乐朗读)

  四、小结拓读,课外延伸

  1、小结:绿,是生命的颜色,西湖,到处都是景色,这都需要我们,用心去“领略”。

  2、宗璞笔下的西湖是美丽的而又生机勃勃的。古往今来,历代诗人写过很多诗篇赞颂西湖的美丽,你知道有哪些吗?(课件出示)

【《西湖的绿》优秀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西湖的绿优秀教学设计02-10

西湖的绿的教学设计05-11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范文12-06

《西湖的绿》的教学设计范文11-14

课文西湖的绿教学设计范文05-11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通用13篇)08-23

《绿》教学设计01-21

《绿》的教学设计03-16

《西湖》教学设计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