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能量与太阳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1-03-20 18:42:4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能量与太阳的教学设计

  能量与太阳的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能量与太阳的教学设计

  《能量与太阳》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六上年级《能量》单元的最后一课。其教学内容包括:分析煤带给我们的信息;认识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了解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的意义。能量概念是抽象的,能量有多种形式,可相互转化,储存在一些物质中,我们能观察到的只是具体能量所产生的某种效应。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仍要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支撑,但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从生活中,从科学课学习中,对能量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制作和研究电磁铁,探究玩具小电动机怎么会转动起来,研讨各种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转化,初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知道电可以生磁,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设计思路】:

  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经过漫长年代复杂的变化,这个过程是无法直接观察,也无法用实验重现的。探究其成因的活动,是让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研究煤成因的过程,是一个利用证据逻辑推理及想象作出合理解释的过程。本课本着不过分强调知识传授,能让学生主动建构科学概念的理念,通过开展搜集信息的接受式主动学习,通过互相交流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大胆利用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物和现象进行有根据的推测,作出假设性解释。我们希望学生有更主动、更深入的思维参与。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能量与太阳的联系”这一主线展开:课前布置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搜集煤、石油、天然气三大能源的信息资料;召开“三大能源”新闻发布会,充分交流信息;归纳、整理信息,做成知识卡片;拓展延伸。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经历一次搜集信息、报告会上的发言活动。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性解释,体会到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3、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生活动的能源及来源,节约能源

  难点:探究、逻辑推理、想象等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

  2、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息、猜测、验证。

  【教学过程】:

  一、整理信息,交流信息。

  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很多资料,一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和成果要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分享。我们今天就来开个“三大能源”发布会,向大家发布“能量与太阳有什么联系?”的信息。希望大家好好表现。在这堂课中,我们还要评出哪些同学表现的最好;哪些小组发言最积极。

  二、探究煤的形成。

  1、(1)同学们看一下你们小组的桌面上放着什么?(煤)现在请你拿起你们小组的煤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2)从煤带给我们的信息,推测煤是怎样形成的`。

  煤为什么埋藏在地下,是怎么形成的呢?

  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展示:

  ①常常能在煤块上看到植物枝、叶的痕迹,甚至还发现了具有完整树干形状的煤。 ②煤大多夹在古代沉积的泥沙变成的岩层中。

  ③煤在岩层中是一层一层分布的。

  ④亿万年前地球上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植物生长非常繁茂。

  (3)教师总结煤的成因,从哪里来?怎么形成的?(幻灯片播放煤的成因短片)。

  2、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煤是古代植物经过漫长变化而形成的,石油和天然气又是怎样得来的呢?那么石油、天然气是怎么形成的呢?(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大致相似,都是远古的动植物残骸演变而来)

  (2)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

  在信息资料交流后,让学生用箭头表示出“太阳能”、“动植物体具有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的能量”三者的转化和传递关系。

  通过研讨,学生会认识到: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制造养料,长成“身体”,就是把太阳能转化成了自己生长需要的能量,动物的食物结根到底也是植物,所以煤、石油、天然气就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3、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

  展示信息资料1:目前人类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情况。

  这些能源会被用完吗?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展示信息资料2:人们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情况。

  1、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能源?

  2、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

  三、总结归纳、整理信息

  请同学们评评哪位同学表现的好,为什么?评出发言最积极的小组。 提出研讨过程中碰到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将有关信息资料归类做成知识卡片

  四、拓展延伸。

  写一篇《能量与太阳》方面的调查研究小论文。

  能量与太阳的教学设计【2】

  一、背景

  对于能量的理解,通过前几节课的教学,学生已经对能量有所理解,知道了能量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作为特殊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它们又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这样的能源是埋在地底下的?本课将重点分析煤的一些信息,通过大量的资料和它们的成因,让学生认识到这些重要的能源都最终来自于太阳,从而理解我们使用的能量大多数来自于太阳。

  二、科学概念

  1.煤、石油、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是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2.能源和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人类已开发出了一些新的能源。

  三、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和探究,寻找一些证据,将已有的科学知识有机的结合,得到科学的概念。

  四、情感态度

  认识能源的重要性,有节约能源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

  1.知识复习

  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了解到能量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电能、风能、谁能、动能等,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来实现我们人类的需要。在自然界中,除了这些能源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能源,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几种特殊的能源。(板书:能源与太阳)

  2.知识新授

  我们知道汽车是现在人类所依赖的一种重要交通工具,不仅方便,也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发展。但是,我们知道,汽车必须要有油,才能驰骋。类似汽油,石油这些,生活中还有煤,天然气都和我们的生活相连在一起。同学们,你们试曾想过,这样的能源,它们为什么会是在地底下?它们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些有关煤的信息,从煤带给我们的信息,推测煤是怎样形成的。煤为什么埋藏在地下,是怎么形成的呢?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展示PPT:

  ①常常能在煤块上看到植物枝、叶的痕迹,甚至还发现了具有完整树干形状的煤。 ②煤大多夹在古代沉积的泥沙变成的岩层中。

  ③煤在岩层中是一层一层分布的。

  ④亿万年前地球上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植物生长非常繁茂。

  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生:煤的形成跟植物有关,而且它在地底下的分布是有规律的)汇报时,对学生的每一项猜测都要追问:证据是什么?结合学生对煤的认识,教师总结归纳:2亿--3亿年前,地球上气候温暖,雨量充

  足,植物生长非常繁茂。后来由于地球气候发生了变化,地球表面的岩层受到陨

  石的影响,也发生了变化。导致一些动植物被掩埋在泥土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气候的影响,这些动植物慢慢的就演变成了煤。

  石油、天然气是几亿年前大量的低等动植物,主要是繁殖量最大的浮游生物经过复杂变化形成的。

  煤是古代植物经过漫长变化而形成的,石油和天然气又是怎样得来的呢?

  在信息资料交流后,让学生在课本的图上用箭头表示出“太阳能”、“动植物体具有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的能量”三者的转化和传递关系。通过煤的介绍,提出:煤、石油、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植物进行光和作用,把太阳能转化成生物能储存在自己的

  身体里,而动物的食物归根到底是植物,所以古代动植物具有的能量都是来自于太阳能。 远古的动植物埋藏在地下变成了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以煤、石油和天然气具有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根据不少的证据知道,石油,天然气,煤是几亿年前大量的低等动植物经过复杂变化形成的。

  3.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

  像煤,石油,天然气这些重要的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所以,我们现在正在通过其他的一些方式,来减少对这些能源的使用。比如现在使用的油电混合动力车,目的就在于减少对石油的用量。那么,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可以通过哪些办法来节约能源呢?(引导学生认识节约电、水、纸张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真正意义上做好节约能源的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

  认识新能源:在我们生活周围,有哪些新的能源?(让学生自己先谈谈自己看到过的,或者是认为是新能源的。)教师进行补充:农村里用的沼气,是一种用不完的“天然气”。利用水力、风能、太阳能来发电等。

【能量与太阳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太阳》教学设计范文04-09

太阳是大家的教学设计(15篇)11-10

太阳是大家的教学设计15篇11-06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模板04-15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04-08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03-04

质数与合数教学设计03-02

《我与地坛 》教学设计03-31

《纸船与风筝》教学设计03-28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