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企业招聘主管的告诫 职场要的"人"大学能给吗

时间:2021-06-17 10:04:18 职场资讯 我要投稿

企业招聘主管的告诫 职场要的"人"大学能给吗

  现在,虽然人们都不断的走进小康生活,很多的人都有书可以读,但是现在的大学的概念与以往的可是天壤之别。价值可是完全不一样的。

企业招聘主管的告诫 职场要的"人"大学能给吗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首次突破700万人大关。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统计,今后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将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的高位。

  回想这两年,每当大学生求职季来临,媒体上就纷纷出现“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标语。就“找碗饭”这件事,从今往后,或许没有最难,隻有更难。

  职场要的“人”,大学能给吗?

  几乎所有的大学都会在各个场合声称自己重视人才培养,但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究竟如何,是否符合社会的期待,尤其是用人单位的需求?

  “有时候,大学可能并不完全清楚。”最近,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在一次校企面对面的座谈会上如此表示。这一天,上海大学把歷年的一些“招工大户”请进了学校。打破围墙开门办学,今后学生怎么培养,真该听听企业的意见和想法。

  当记者走进偌大的上海大学国际中心会议厅,发现圆桌裡外叁层早已坐满。会场裡,好几个来自企业的招聘主管在交流发言前相互“对表”:“听说今天隻给学校提意见和不足,不讲好话、套话,是不是?”隻见商议几人频频点头。

  据说,好几位与会者还带来了专题调研报告。塬来,这些HR之前就接收到来自校方的委托,要求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近几年招募的上海大学毕业生在职场的表现提供反馈,分析毕业生在就职几年后遇到的共性问题和挑战……

  所谓良药苦口,当雇主们“口无遮拦”地讲述各自用工情况时,有些意见还真像刀锋一般锐利,让学校躲闪不及。

  “当你们的毕业生碰到985大学的名校生,同一场面试,还没开始面呢,有的就慌了”。能否给学生建立多一点自信——在企业看来,这是大学教育的份内事。可身为母校,要尽力摆脱大学间既定“座次”对毕业生的影响,还真有点棘手!

  还有很多在大学看来根本不成为问题的问题,用人单位却十分在意。

  “有的学生好像肾上腺素分泌得不够啊——年轻人一点朝气都没有怎么行?!”一位来自金融系统的HR半开玩笑地总结这几年新员工的职场表现,不料竟在会场引发不小的共鸣和讨论。在学校,素日裡没声音的“乖学生”从来不会被贴上“问题”标签,可来自职场的评价显然和校园不一。

  信心、朝气,还有品格、价值观……在这次座谈会上,企业招聘主管对学校教育意见最集中的地方,恰恰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不难发现,职场期待的大学教育,和大学一直狠抓的日常教学之间,存在着一个剪刀差。企业特别在意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软实力,可纵观众多大学目前正在启动或将要启动的教学改革,忙活半天,无非是围着“专业”转,无论是引进高水平师资和教材,加强学科专业教育,大学忙着培养“专业人”。

  和职场交心,趁早体察用人单位的招聘偏好,及时调整办学上的不足——对大学来说,说它是战略之举并不为过。不应忘记,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正在日趋严峻,未来5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每年超过700万人,这数字是10年前的3倍还多。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后,求职竞争的激烈程度还会随着“海归潮”的来临而更趋激烈。2013年,超过7成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这个年份也被定义为“史上最强海归潮”。可以肯定,今后的职场,国内高校毕业生和同龄海归的竞争也更加白热化。

  职场如战场,不同行业的“战场”到底需要怎样的人,招兵买马时到底看重些什么?还是听听那些HR的心裡话吧。

  【HR点津】A“心态好”的弦外之音,你听得懂吗

  初入职场,个人口碑十分重要。不少HR谈及对上海大学毕业生的印象时,高频率地使用了“心态好”一词。但从他们对于“心态好”的解读来看,这似乎不是一个百分百的褒义词。

  隻想眼前不想发展 真会耽误个人发展

  毛幸华(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人事经理)

  比起985高校毕业生,上大学生的优点很明显:工作状态比较稳定、心气不是很高。到了岗位工作以后,刚毕业的年轻人应付眼前的平凡工作没问题,但“隻想眼前、不想发展”,却是影响他们今后发展的大问题。

  每年都和新人打交道,发现他们在职场遇到的问题可以追溯到大一。可以说,很多年轻人从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厌学。在大学读书的状态恐怕远没有高中来得紧张,也没有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点到工作以后表现得非常明显:上班以后就停止学习了。

  在不少企业,新进大学生员工的工作状态堪用“混混”来形容,隻想在普通的岗位上做点普通的事情,没有太多的“想法”。别说国家的事情不关心,连同一个单位裡别人的事情都不太关心。

  自己不求上进,也不关心别人,过一种“悠闲”的生活——这种员工固然“心态好”,但显然,他们在单位得到的评价并不是积极的。

  “肾上腺素分泌不足”,难道是文化病?

  周锋(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人力资源总监)

  要说员工“心态好”,用人单位的不同管理层也看法不一,甚至可以说是有矛盾的。打个比方,基层一线的管理者,通常会非常喜欢“心态好”的员工,感觉他们自我定位和实际能力匹配,务实且工作稳定度高。但从人力资源部门或者更高的管理层来看,如果一个地方的员工普遍“心态好”,但总是出不了干部和主管、带不出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那就另当别论了。

  这几年招募的新进大学生员工,有时给人以“肾上腺素分泌不足”的印象——缺乏激情。他们对未来的打算就是“过过算了”、“就这样吧”,可能这和上海的本土文化以及学校文化、家庭文化都有关,成因復杂,解决也不容易。

  谁说现在的大学生心态好?!

  刘红(沪上某安全服务公司人力资源经理)

  当代大学生的心态真的好吗?真正的心态好,是指遇到问题的.时候能沉着对待,有厘清问题的思路﹔和同事遇到矛盾的时候能尽量体谅、宽容别人﹔平时为人处事,要考虑做一个好人,阳光开朗,给人正能量。在这些方面,大学生的表现恐怕不能令人满意,而且是比较欠缺的。

  这一代人大多是独生子女,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给人的印象是知识面比较广。但从近年接触的大学毕业生看,这个群体也有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比如,懂的知识很多但为人很“闷”、不懂与人交流沟通﹔遇到挫折很容易回头,有时遇事也很计较。

  用人单位不仅需要能人,也需要好人,需要有正义感和正能量的人。对此,大学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能否多作引导,及时矫正年轻人那些不太积极、健康的心态。

  B增强毕业生的就业力,大学首先要发力

  比起大学的座次排名以及论文发表数、科研成果等学术GDP,毕业生的受欢迎程度是打造高校品牌的另一张名片。但大学到底在这张名片上花了多大的力气和功夫?在企业看来,从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再到考核,大学还有很多有待提高的空间。

  行业在转型,大学专业跟上没

  朱庆敏(上海汽车工业集团人力资源总监)

  一所高校的毕业生是否受欢迎,这个问题可以从另一个维度寻求解答:大学的专业办得到底怎么样?

  汽车行业当前正经歷着颠覆性的变化,而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一些前沿技术,大学有没有看见、跟进并纳入日常教学,可能是构建“好专业”的核心。

  汽车行业面临的挑战,客观上改变着企业人力资源储备的方向。就拿我们企业来说,每年的全国校园招聘数在3500人左右,工科佔80%以上,主要集中在机械、汽车、电气等专业。但从现在开始,校园招聘的方向也随行业发展而有了一些变化。

  新能源汽车毫无疑问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围绕电池和充电站的技术研发,需要专业人才加盟。另一方面,汽车的材料轻量化、数字化制造等领域的技术攻关,都要求汽车企业在復合材料研发、3D打印技术上储备人力。现在正在兴起的大数据,对于汽车行业后市场服务的意义重大,企业也需要加以跟进。

  从这些迹象不难发现,未来汽车行业对口的专业人才是多领域的,用人的口味正在发生变化。高校围绕新能源、车联网以及材料轻量化等核心技术培养专业人才,是行业的期待。

  根据我们的用人经验,传统高校培养的工程师,知识面过于狭窄,隻钻研一个特定方向或领域。但在企业裡,工程师遇到的问题是復杂的,很可能涉及多个学科专业。所以,未来的工程师培养也应该朝跨学科、交叉专业方向努力,尽可能搭建更多校企合作培养的平台,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就接触真正的行业的前沿知识和研发工作,这样,他们到了企业才能持续创新。

  机会太多,求职反而盲目

  陈怡(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招聘经理)

  我们公司每年面向大学生的校园招聘,85%的岗位投放在研发类,偏重于招收计算机、通信等专业的理工科学生。

  和过去的学生相比,现在的高校学生是幸运的一代,学校裡“机会多、项目多、比赛多”。无论是学校还是院系都会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导师们会把自己的科研课题向学生开放,本科生就可以进实验室做科研,校园裡还有各种形式的比赛,有的比赛或许还是大型企业出于选才的考虑而举办的。可能正是因为机会太多,如今的年轻学生反而自主意识不够,在选择时常常感到盲目。

  以IT专业的学生为例,说实在的,读这个专业的学生进任何行业都可以,也都有机会。可我看到的情况是,真到了选择的节骨眼上,很多学生心裡没有了主意,是进这个行业好还是那个行业好?要么道听途说,要么人云亦云。

  归根结底,这些学生对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是盲目的,对于行业缺乏了解。对高校来说,让在读大学生了解不同的行业、甚至了解不同行业对于人才的不同要求,这太重要了。现在大学裡有各式各样的讲座,但是否应该再多开一些行业类讲座,减少毕业前择业的盲目性。

  C哪些细节,会成为求职的隐形障碍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求职竞争力,很多大学目前针对应届生开设了求职类课程,教学生制作简歷,分享求职面经,甚至悉心地辅导社交礼仪……不过,企业HR们火眼金睛,他们落目之处,通常不是学生简歷中最抓人眼球之处,而是一些不被大学生求职者注意的细节甚至是小节问题。

  普通毕业生PK名校生,先赢个气场再说

  毛幸华

  为了招聘到好员工,我们企业在面试策略上做过一次调整。过去,我们把几个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放在一起,随机编组开始群面,结果发现,每当和名校生编在一个小组时,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好像一下子感到自己矮了一截。同一个小组裡,后者不敢当组长,发言也显得畏畏缩缩。显然,他们不是知识或者能力不行,而是自信心首先受到了冲击。

  后来,公司在第一轮面试时,把差不多类型学校的学生放在一起,名校的一组,普通高校的一组,就这么一个“小动作”,无形中改变了面试的结果。即便不是名校生,裡面也有不少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都不错的毕业生。

  说穿了,用人单位对于名校并没有特别偏好,每所学校都有才华横溢的学生,企业更看重学生的潜力而不是学校的铭牌。所以,大学生在求职时千万不要“画地为牢”,自己限制自己。套用现在一句比较时的话说,在面试时,个人气场很重要。

  求一份职,从融入一座城开始

  邢洁(崇邦集团人力资源总监)

  在求职的时候,很多学生在个人简歷制作上花了很多功夫,殊不知,简歷再好也不代表你会和人打交道。很多公司之所以要组织面试,先初试再復试,有时在面试裡还要夹杂小组讨论、游戏环节等等,最终目标就是考察人的综合素质。一个学生成绩好、智商高,并不代表他会和他人互动,但对很多行业和企业来说,这一点恰恰是很重要的。

  以我所在的房地产行业为例,我们在招聘时通常不设太高的专业门槛,但在挑选学生时有自己的塬则。比如,我们不太介意生源地,因为目前上海的很多高校裡,非沪籍生源的比例已高出沪籍生源,很自然地,相当比例的非沪籍生源都会涌入本地的就业市场。有更多优秀的人才可供选择对企业而言当然是好事,但房地产企业有自己的特点,做校园招聘时,我们非常在意求职者是否能融入本地的文化,淡化地域观念,认同这个城市的理念。

  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非沪籍学生不会讲上海话,这不打紧,但关键的问题在于:考虑到今后要留沪工作,你是否愿意为了工作去学习上海话,至少让自己能听懂上海话,和今后的客户保持畅通的交流。切实地帮助大学生提高求职竞争力,大学隻停留于做一些浅显的课程辅导或讲座是不够的。不同的类型群体需要不同的帮助,让非沪籍生源尽快融入这个城市的生活,这也应该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

http://www.cnrencai.com/

【企业招聘主管的告诫 职场要的"人"大学能给吗】相关文章:

对十二星座的职场告诫12-23

关于告诫人的经典对联06-01

职场人要懂得说“NO”02-07

职场中真的要“拒绝亲密”吗?01-06

职场人要学会装“糊涂”02-09

职场人要学会“中场休息”02-06

职场人要培养高情商01-27

职场人要学会的相处技巧06-01

小型微利企业要申请吗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