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德昂族风俗习惯

时间:2022-07-19 12:24:00 民俗风情 我要投稿

德昂族风俗习惯

  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相信很多人都不太了解这一少数民族,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番。

德昂族风俗习惯

  德昂族风俗习惯

  德昂族,有人口1 5 4 6 2 人。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镇康县,其他分布在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龙陵、耿马等县。与傣、景颇、傈僳、佤、汉等民族交错而居。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史书记载的“茫蛮部落”是德昂族的先民。新中国成立后称崩龙族,1985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改名为德昂族。

  德昂族其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基本与傣族相同。

  德昂族善于种茶,几乎每户都栽种茶树,素有“古老茶农”之称。擅长编制竹器和草排(用野生茅草加工成盖房顶材料)和收集野生植物。制造银器是德昂族的传统工艺,在邻近各族中很有声誉。粮食作物有水稻、早稻、玉米等。

  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昂语支。有三种方言,不少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

  德昂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和外族通婚。男女青年恋爱自由,女子在选择对象上有一定自主权。本民族内部没有严格的等级婚,只要对方愿意,贫富人家可以联姻。男青年到十四五岁时开始串姑娘,晚上他们到女青年家门外吹芦笙,引出姑娘来谈恋爱。双方建立感情后,互赠手镯、腰箍、项圈、篾箩、织锦接包等生活用品,然后再请寨中老人往女家说媒。

  德昂族一般行土葬,凶死者则行火葬。对正常死亡者,先停尸于房内,并将房中间的篱墙拆掉。尸体头朝东停于火塘右方,横放,用艾叶浸水浴尸,剃光头发,穿上新装。然后将尸体放于棺内,用白线或红线栓在死者的两个拇指、膝盖上。其目的是使死者的灵魂不得返回家中。还要在死者嘴里放碎银,作为死者的摆渡费。女尸放入棺内,取脸朝天式;男尸则脸朝地。装棺后,鸣枪通知诸亲友。这时,解除所栓的线,将手平伸。通常停棺3日,并请和尚念经超度。

  [宗教习俗]

  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村村寨寨到处都是佛寺和佛塔,佛塔造型与傣族佛塔略有不同。也有把小男孩送到佛寺当一段时间的和尚的传统。

  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一般选在春季,届时要杀猪、杀鸡,由祭司画纸龙,众人叩拜,然后一起饮酒野餐,醉酒后相互打骂,发泄平时相互之间的不满。此间不许别人劝阻,直到双方斗得精疲力尽为止,第二天再相互道歉。

  [饮食习惯]

  德昂族绝大多数以大米为主食,部分地区杂以包谷和薯类。均以蒸焖而食,擅长制作各种粮食制品,如:豌豆粉、豆腐、米粉、年糕、粑粑、汤圆等。蔬菜种类繁多,竹笋是四季不断的蔬菜之一,除鲜吃外,多加工成酸笋或干笋食用。其他蔬菜的食用,都习惯于在煮炖时配酸笋。酸笋用途十分广泛,即使在炖鸡、炒肉或烹鱼时都要加酸笋调味。受当地汉族的影响许多汉族风味的腌菜、腐乳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见的小菜。

  德昂族喜吃酸辣,嗜喝浓茶。茶,是德昂族最重要的饮料。尤其是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几乎一日不可无茶,而且好饮浓茶。他们喝茶时,常常将一大把茶叶放入一个小茶罐里加水少许煎煮,待茶呈深咖啡色时,将茶水倒在小茶盅里饮用。

  [建筑特色]

  和南方许多民族一样,德昂族喜居干栏式竹楼。这种竹楼多用木料做主要的框架,其它部分,如椽子、楼板、晒台、围壁、门、楼梯等均用竹子为原料,房顶则覆盖茅草。

  德昂族的竹楼多依山而建,坐西向东。主要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形式。比较典型而普遍的是以德宏地区为代表的一户一院式的正方形竹楼。这种竹楼分主楼和附房两部分。主楼呈正方形,楼上住人,分为卧室和客厅,供全家人起居、会客和存放粮食、杂物之用;楼下圈养牲畜。附房多建在主楼的一侧,用作堆放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脚碓。这种竹楼外形别致,美观大方,据说很像古代中原地区儒生的巾帽。

  [服饰特色]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钮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青年人不论男女均喜欢佩戴银项圈、耳筒、耳坠等首饰。

  在德昂族的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习惯,姑娘成年后,都要在腰部佩戴上数个、甚至数十个腰箍。腰箍大多用藤蔑编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蔑,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藤圈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这一独特的习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缠腰”为饰习俗的延续。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因此,成年妇女都佩带腰箍并以多为荣。

  此外,在德昂族的饰品中,五彩斑斓的绒球也颇具特点。男子包头巾的两端、胸前,妇女衣服的下摆、项圈上,男女青年的耳坠上和筒帕的四周都装饰有彩色的绒球。这些绒球如同朵朵鲜花开放在他们的胸前和项颈间,鲜艳夺目,别具一格。

  过去,德昂族还有漆齿纹身之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虎、鹿、马、花草等动植物图案或傣文经咒。

  德昂族泼水节的故事

  "泼水节"是居住云南德昂族的节日。每年清明节后第7天开始,一般过3天,因节日中有上山采花的活动,故又称"采花节"。传说古时候,德昂村赛有个勤劳的妇女,在独生儿子阿佛刚满两周岁时丈夫就去世了。

  她辛勤劳动,省吃俭用,将儿子抚养成人,自己却积劳成疾,还瞎了一只眼,老妈妈做事十分吃力,经常遭到儿子的责骂。在一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阿佛上山砍柴,看见一只乌鸦从一棵树上飞来,口中含着一条虫去喂一只身体瘦弱的乌鸦。阿佛从乌鸦衔食报娘恩中受到启迪,后悔过去不该虐待病弱的老母。老妈妈心痛儿子劳动辛苦,这天饿着做了饭,还拄棍给儿子送去。老妈妈身体虚弱,头昏眼花,被摔在上山的石路上。当她苏醒过来时,心想儿子又累又饿,又挣扎着一步一滴血地向山上走着。这时,儿子朝她跑来,因老妈妈耽心又要挨骂,急得头被撞在路边的一棵大树上,一下就断气了。

  阿佛本来是给老妈妈认错的,看到刚才的情景,十分后悔,伤心地将妈妈埋在那棵树下,用刀子在树上刻下老人的像,并每天送饭到树前来仟悔。后困刻像常遭日晒雨淋,裂缝变形了,阿佛又将它取回家中供奉。每年妈妈逝世这天,他都上山摘采鲜花蘸水洗擦木像。天长日久,形成传统的采花节。采花节期间,德昂村寨鋩锣声声,象脚鼓冬冬。节日第一天清晨,人们穿着节日的衣裳,提着篮子上山采槽鲜花。

  一些正在热恋中的男女青年,常常利用这个机会采一些香气浓郁的了香互赠,用以象征他们永远忠于爱情的心。花蓝装满了,采花人就地休息,其间,常常伴随象脚鼓和芒锣声,跳起象脚舞和孔雀舞。直到日落西山,采花队才满载而归。各家各户互赠采来的鲜花,祝愿吉祥幸福,友谊长在,并用鲜花蘸水浇在佛像上洗尘,又束束鲜花插在花罐和院子的篱笆上。晚上,青年们欢聚一堂,尽情歌舞,节日的气氛充满了德昂族居住的山塞。第二天是泼水节的高潮。

  清晨,人们穿着新装,姑娘们头插鲜花,大家带着米粑、幡旗、香烛等供品,送往佛寺供佛。届时,善男信女们在佛寺聆听佛爷念经,妇女们将花泡成的香水洒向佛像,谓之给佛洗尘。而后举行泼水仪式,先由一老人从竹水筒中拿出一束沾水的鲜花,将水洒向周围的人群。

  接着,人们在象脚鼓声中,高高举起竹水筒,然后将水滴在老人们的手上,以示祝福他们健康长寿。仪式毕,人们在象脚鼓的引导下,列队来到泉边、河畔,举行热烈的互相泼水活动。泼水有文泼、武泼两种方式。文泼是用花枝沾水或用勺子舀上水后,一边说着祝福的话,一边向对方背上洒水,被洒水者不能躲避;武泼是相互乱泼,被泼水者可以跑开。第三天是泼水节的尾声,为青年们的活动时间。他们邀伙结伴互相泼水之后,适龄男女便步入爱情的活动中。

【德昂族风俗习惯】相关文章:

德昂族的风俗习惯12-08

意大利风俗习惯11-09

长沙的风俗习惯02-18

彝族风俗习惯09-26

壮族风俗习惯08-09

广州的风俗习惯09-01

满族风俗习惯12-05

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08-04

解读羌族的风俗习惯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