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长沙的风俗习惯

时间:2024-03-04 18:59:48 民俗风情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长沙的风俗习惯

  长沙历经三千年城名、城址不变,有“屈贾之乡”、“楚汉名城”、“潇湘洙泗”之称,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有马王堆汉墓、四羊方尊、三国吴简、岳麓书院、铜官窑等历史遗迹,境内发生过清末维新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爱国救亡运动,有黄兴、蔡锷、毛泽东、刘少奇、雷锋等名人,凝练了“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湖湘文化。那么长沙有什么风俗习惯呢?一起来看看吧。

长沙的风俗习惯

  长沙的风俗习惯

  1、婚礼习俗

  成婚之日,男方用4人或8人抬的花轿接亲,或称取亲,导以旌旗、铜锣,后有挑牲笼的,笼内鸡、鹅成双。

  鸡鹅成双源于“奠雁”古礼:先秦时新婿到岳家需献双雁作见面礼,取雁不失节,不失时,长幼行止有序之品性,意不再偶也。因雁飞行时成行成线不失群,若失偶则行单影只终身不聚,行路排在末尾。后来由于雁不易找到,渐用鸡鹅作为“奠雁”的象征。

  2、婚礼风情之“背灰扒”

  城内,多数还有“亲迎成婚”古礼。乡下则由媒人或家庭其他成员迎亲。新娘着凤冠、霞披(俗称披纱)、盖红头巾。上轿前由年长妇女一手持浸有菜油、点燃的红纸捻子,一手拿镜子在轿内外照几遍,俗称“照轿”,意以驱除邪秽。

  新婚当晚,闹新房不拘礼节,以逗笑新娘为乐事。有的将主家长辈男子拖至洞房,强迫其背灰扒子。比较文雅的节目是赞茶,由新郎新娘抬着茶盘送茶,贺客必答以押韵的赞词,如:“一进新房,灯烛辉煌,金银满地,儿孙满堂。”又如:“抬茶托盘四四方,抬茶新人比鸳鸯,今晚洞房花烛夜,来年生个状元郎”。

  3、待客习俗

  待客 长沙民风普遍好客。客人进屋,无论寒暑,少不得要泡茶接待。

  宁乡、望城等地,杯中时放些炒熟的黄豆芝麻之类,叫芝麻豆子茶。

  浏阳北乡则兴茴香茶:茶中放一爪或多爪小茴香,溢放出一 种特别的香甜味。客人喝完一碗,热情的主妇又会端来一碗。客人如不推辞。要连喝五六碗之多。如果尊长莅临,主人要出门恭迎,让客先行;客人讲话,要注目倾听。

  4、祝寿习俗

  祝寿 旧语“六十曰下寿,”即六十岁以上老人整生(逢十)贺生日才能称为“寿”。长沙人讲“男进女满”即男做虚岁,女做实岁。60岁以前做整生者,长沙人有“男不做三,女不做四”之俗,即满29岁,女满40岁不宴客,不愿做生日者,或先期向亲友辞谢叫辞客;或外出回避叫躲生。

  5、过节习俗

  接春 节令习俗,流行于长沙地区。民间认为立春才是一年的开始,故很重此节,有“新春大如年”之彦。

  立春时刻,设香案于门外对礼拜,鸣放鞭炮迎春。立春的节日食品为春卷,以白面皮卷夹韭菜肉丝。立春禁忌很多,忌吵架打破东西说不吉利说话及借钱、借火、借物给人。

  三月三地菜子煮鸡蛋 农历三月三,古称上已节,这天人们到江边去洗涤,清除污垢,消灾得福。后来盛行于长沙城乡的习俗是“三月三,地菜子煮鸡蛋”。城乡居民用地菜子、生姜、红枣合鸡蛋煮食,谓可去风湿,护肝明目。

  立夏吃笋 立夏节和夏历四月八,习吃笋子炒肉。名为“助力”,又叫“接力”。据说可以健腿,象竹笋一样节节拔高,坚韧有力。有“立夏不吃笋,瘦得光梗梗”等民谚。

  伏日吃姜 夏日炎热,民间有伏日吃老姜炒子雄鸡的习俗。姜要多放,有人吃时要将门窗关闭,吃得大汗淋漓,意在散发体内蕴寒,防止秋发寒病。

  长沙端午节的习俗

  1.赛龙舟

  賽龙舟,是湖南地区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已不见踪迹。在这之后,人们把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来作为纪念屈原的一项重大活动,用意是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现在的赛龙舟已被列入国家的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都会举行“屈原杯”龙舟赛,湖南每年也会在端午节前后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让赛龙舟盛传于世。

  2.包粽子、吃粽子

  每到端午节前,家家户户都会买来2至3斤糯米,在里面放入碱、红枣或绿豆,扯上几根麻绳,拿上几张小椅子,大家一起坐在家门口包粽子。这个时候,那些手艺好,包出的粽子有棱有角的姑娘、大婶总会得到街坊邻居的一番夸讲,而不会包粽子的就会躲在一旁观看、学习,准备等到来年的端午节来一显身手。粽子包好煮熟后,在端午节这天,每家每户都会把自家的粽子送给街坊邻居们品尝,自家包的粽子一般自家都吃不到,吃的都是别人家送来的粽子,而且吃起来也显得格外香。现在的粽子品种多起来,购买起来也方便,包粽子习俗也在慢慢失传,大家都更加怀念儿时的香粽。

  3.做咸鸭蛋

  自己动手做咸鸭蛋也是在端午节前经常看到的。大人把买回来的新鲜鸭蛋先用盐水泡上一段时间,再在上面敷上黄泥巴,等到端午节这天拿出来食用时,那种蛋黄被腌得金黄金黄、往外流油的咸鸭蛋最受欢迎。不过蛋黄好的咸鸭蛋一般蛋白比较咸,我们经常是将蛋黄一个个悄悄吃掉,剩下的蛋白部分就成为了生性节俭的父母们的专利了。

  4.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5.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现在的长沙市民至今还保留着用艾叶给小孩洗澡,以驱瘟祛毒的习俗。

  长沙中秋节习俗

  ●团圆

  中秋之日家家团聚,妇女一般在中秋节中午回娘家,晚上回婆家,团团圆圆。故中秋又称“团圆节”。

  ●食俗

  除月饼外,餐桌上常有牛肉炒茭瓜、芋头炖牛肉、鸭子、菱藕等。农村有食芋头者,将剥芋头皮称为剥鬼皮,寓意辟邪消灾。此习俗在南中国地区广泛流行。

  ●拜月

  旧时,长沙有拜月习俗。不过遵从“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俗规。拜月时,陈瓜果等食物于庭院,祈拜月亮。未婚少女则摆鲜果拜月,祈获佳偶。

  ●提节

  俗谚云;“八月桂花香,家家接姑娘”,娘家中秋将已嫁姑娘接回家过节,午后归家,出嫁女向娘家馈赠月饼、菱藕等物。亲友间亦互馈月饼、瓜果,俗呼提节。

  ●偷南瓜送子

  中秋之夜,乡土长沙亦流行“偷南瓜送子”,即将所偷南瓜放在久婚不育夫妇床上,而南瓜瓜内多子,俗信以为可使生子。有的还说吃偷来的南瓜“可治腰痛”。一些人家故意摆出南瓜让小孩来偷,还摆上油灯,以点缀瓜棚豆架之下节日气氛。

  长沙的饮食风俗

  1.湖湘口味风俗

  1974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了迄今最早的一批竹简菜谱,其中记录了103种名贵菜品和九大类烹调方法,今日湘菜的一些传统烹调方法,如蒸、煨、煎、烧、腊等,多由此继承演变而来。

  屈原名作《招魂》中有关部分对楚之食俗作过出色的描绘,如:“大苦成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腈若芳些……”可见楚国的饮食具有4个特点:食物丰饶,好食异味,喜爱酸食,烹技高超。喜爱酸食,尤为突出。嗜酸又与喜辣往往联系在一起。湘人还好吃苦味,好吃腊味,好吃香味。

  2.湘菜烹饪风俗

  首先是刀工精细,形味兼美。湘菜的刀工十分精细,其基本刀法多达16种,具体运用中还有变化,从而使湘菜的外形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韵。如传统菜“发丝百页”细如银发,“梳子百页”则形似梳齿,“溜牛里脊”片如薄纸;而新菜“菊花鱿鱼”、“金龟戏莲”更是刀法奇异,形态逼真,巧夺天工。

  其次,烹调技法多样,尤重煨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烹调技法,尤其以煨、炖、炒、蒸、腊、烧见长。第三,长于调味,口味注重酸辣,善于隐恶、扬善、创新。

  3.民间小吃风俗

  长沙有一首童谣比较形象地概括了长沙街头的美味小吃:“杨裕兴的面,徐长兴的鸭,德园的包子真好呷;黄春和的粉,半雅亭的饺,火宫殿的臭豆腐香又辣。”最享盛名的是“火宫殿”的小吃,其中以油炸臭豆腐、姊妹团子、椒盐馓子、龙脂猪血、牛肉汤锅、八宝果饭、蹄花、甜洒、荷南粉、神仙钵饭等最为出名。

  民间小吃更是丰富多彩,小孩最爱吃扯麻糖、烤红薯、姜汁坨、画糖、扯糖、红薯片、人参米、玉米大王、糯米丝糖等。

  4.家庭厨房风俗

  湖南自古以来盛产稻谷,居民一日三餐,以稻米作主食,其中以早、中两餐为重。米饭有糙米饭、熟米饭、红米饭、白米饭之分。民国以前,一般人家多用铁炉罐(一种口圆、底尖的铁铸炊具)煮饭,挂在通钩上,四季咸宜。民国以后,用铁锅焖饭的日多。大场合、大户人家多用木甑蒸饭。

  浏阳东乡则家家户户使用小木甑,干菜、荤腥等一起在甑内蒸熟。很多人家的饭中常拌有红薯、红薯丝、包谷、高粱、豌豆、蚕豆等杂粮。家庭主妇善于加工贮藏菜肴,普通家庭都会熏腊肉、腊鱼、卤蛋、做霉豆腐等。

  巧妇善作家庭副食品,如将红薯去皮煮熟捣成糊状,掺入芝麻、橘皮,切块晒干叫薯糕,用油炸或用砂炒,又香又脆;糯米可加工成各式各样的副食品,如年糕、糍粑、汤圆、冻米糕、油粑粑、粽子、八宝果饭等。

  5.宴席风俗

  湖南地区的宴席食谱,是由民间食谱、宗庙祭祀菜和官绅家的菜肴综合而成。城乡习俗,有钱人家办海参席或蛏干席,中等人家办鱼肉饭,每桌10道菜。头道菜用笋干、粉丝、黄花菜、肉丝、肉丸掺合成“杂烩”。

  贵族筵席更为丰盛,第一道菜为冷菜,由几种卤菜拼凑成一大盘的叫“拼盘”,分成四碟的叫“四冷碟”。宾主坐定后,第一道菜为海参、鱼肚或鱼翅,分别以“海参席、鱼肚席、鱼翅席”命名。依次可选用龟羊汤、清蒸甲鱼、面包鸭、牛百叶、牛肉、黄鳝、肚片、整鸡、乳鸽、甜菜等,一共四冷碟、四热碟、八大菜、四色点心、四随菜等。

  6.茶烟酒习俗

  湘人习惯喝绿茶,尤爱喝谷雨前茶,农民则喜欢喝自己熏制的园茶。农家以大瓦壶“老母叶”泡茶,俗称“包壶茶”。以茶款待来客为长沙传统礼俗。清末民初,小康人家用盖碗泡茶,用茶盘托出置于茶几,茶几靠近神龛一边为上首,对座为下首。宾主坐定,主人前伸右掌表示请客用茶。近代长沙茶馆之多居江南省、县之冠。

  吸烟以成年男子居多,也有少数中老年妇女。清代,一般群众吸旱烟,自己种烟,备有竹节烟竿,配铜烟嘴、烟锅;烟叶切成丝,盛于荷包烟袋。部分财主绅商吸水烟,用黄白铜制的水烟壶和烟铺专门刨的烟丝。

  湖南地区酿酒原料多用谷或米,俗称“谷酒”“米酒”。农村在节庆中习惯做糯米甜酒。长沙酒市场大体上分烧酒、绍酒和药酒三大类。烧酒即白酒,优质烧酒清澈如镜,商家以“镜面酒”命名;另外在酒杯中能堆出杯口而不外溢,俗称“堆花酒”。绍酒亦称苏酒,有“甜苏”、“苦苏”之分,含酒精量低,为讲究养身之道的酒客所喜爱。药酒以湖南商药局的虎骨酒、劳九芝堂的参茸酒最为著名。

  长沙春节风俗习惯

  1、节前理发:长沙,老班子规矩,新春忌动刀剪,尤忌讳新春理发。所以年前生意最忙的就是理发店了,从早到晚那都是爆的,剪个头发要提前一两天预约。女发可能还好,男发剪得早长得快的,团子爸爸都是等小年前一两天起个大早守在"剃头铺"里等着。

  2、扫扬尘:长沙人过年须过大半个月,即从先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为止。腊月二十四,俗称“过小年”,举家休息聚餐。相传是灶王爷回天庭述职,叫辞灶。为了使他闹言碎语不必讲,好言善语奏玉皇”,人们在前一天要搞大扫除,叫“扫扬尘”。

  3、邻里互贴红纸:长沙人在除夕夜吃团年饭前,时兴“关财门”,闭起门来全家大吃团年饭,还要在正对面的墙壁贴上写有“对我生财”等吉利话的红纸,以便在大年初一开财门时,一眼就能望见新春的欢喜。这类红纸招贴要在关了财门以后贴,人不出门,如何贴?这样的吉祥红招贴,一般是由对门的人家互相张贴。

  4、封财门:长沙人会在除夕吃过团年饭后封财门,让财宝蓄在家中,不许人出进的做法。而大年初一一大早,则鸣鞭炮大开财门,放希望财源能滚滚流进家里来。

  5、初一开门前,家里要提前准备一盆子“元宝”,“元宝”其实就是裹着红纸的桂子槟榔。开财门之后,遇到拜年的客人,就会送上两颗“元宝”,道一声“恭喜发财”。更客气的老长沙家庭,还会为拜年的客人奉上一碗甜酒桂圆红枣蛋或柿饼红枣蛋,这是长沙人待客的珍贵之道。

  6、年夜饭最好十二碗:年夜饭估计是最受欢迎的讲究了,那淌着油代表富足的富贵肘子,那昂首翘尾、代表“年年有余”的清蒸鳜鱼,代表“来年清清白白”的素炒白菜……

  7、一桌圆圆满满的团年饭,在老长沙的习惯中,通常要上十二道菜,这是对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的礼赞,也是对一年十二个月的期盼,希望每一年的十二个月,“月月有菜,月月有财”。

  8、压岁钱&红包:长沙人特别尊重过年旧俗,压岁钱最初的来源是为家长者以红线穿制钱百文,赐与儿童,名压岁钱。现在大人们爱讨好口彩,细伢子们说吉利话才能拿到压岁钱&红包。所以自家大人在除夕前,会教自家儿女们说一些吉利话,同时告诉他们哪些话不能说,因为一些人相信小孩的话很灵验。

  9、除夕夜炉火旺:长沙俗话一句言:“三十晚上的火,元宵夜里的灯。”一盆兴旺燃烧的火,对于三十晚上的长沙人家十分重要,燃烧的火仿佛象征着这个家庭兴旺的未来年景。除夕夜,除了烧旺一炉火外,大人还会要求每间房都燃起灯烛或扯亮电灯,据说,这是为了“照耗神”。

  10、请辞岁:大年三十,掌灯时分,焚香鸣炮,拜祖先家神,叫辞年,并接灶神祭祀。小孩则成群结队打着灯笼依次去邻里人家,进门曰:“请辞岁”。各家起立迎之,捧出点心旱茶,把孩子们的口袋塞得满满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后,又迅速地加入辞岁队伍,一个晚上可得一两瓷坛的美食,乐得合不拢嘴。

  11、不能吃鸡:老长沙大年初一禁忌颇多。据清代长沙地方志载,老长沙忌讳在大年初一吃“鸡”,认为“鸡”的音同于“饥”,看来是饿肚子饿怕了。后来又演化出不能吃“鸭”,认为鸭是扁嘴巴,“扁嘴巴”寓意怄气和受委屈。

  12、第六道菜不能上鱼:基本上过年过节饭桌上鱼是不能少的,过年更是有“年年有余”的习俗。但第六道菜是绝对不能上鱼的,以前长沙人因为经济困窘,摆宴席的时候一般菜不过五碗,第六碗就上鱼,暗示人们不要再伸筷,“鱼到酒止”,尽欢而散席。第六道菜上鱼,就是赶客的意思。

  13、忌动刀剪:大年初一这天最忌动刀剪,所以除夕夜,大人即将刀剪全部收好,避免小孩误动。锅铲也不能动,所以初一菜肴没有炒菜。只有前一天备下来的“剩菜”(年夜饭要有吃有剩,也是年年有余的意思),人们认为锅铲碰锅底,寓意吵吵闹闹,长沙人希望一年不会吵架。

  14、“踩宝”:每年都有部分湖南人(这里不特指长沙)会在大年三十的下午,特意全家驱车赶往南岳衡山或者家附近的寺庙里,等待零点钟声响起,敲钟进香祈福。

  15、拜财神、逛庙会:大年初二,部分长沙人又涌到坡子街火宫殿内财神殿给财神爷拜年,祈求发财,也因为这样,往年长沙最热闹就是在坡子街那一块,人多也吸引了不少商家过来摆摊,逐渐就规范化的行程庙会,还定期会有戏班子在舞台上唱戏,热闹翻了。

  16、拜五中:初五这一天不拜年,人们管初五拜年叫“拜五中”,俗话说:“要得穷,拜五中。”这一天已出嫁的女儿回到娘家,娘家人这一年经济都不会兴旺。如果已出嫁的女儿回到娘家,或作为客人到别人家拜年,都是不会令人高兴的一件事。还有一个要引起注意的是拜年时要看欲拜之人是否起床,但若人家尚未起床,则忌入床前拜年。老长沙认为给死人祭拜就是在床头拜,这一点视为大忌。

  17、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初二日,女婿要到岳家拜年,所谓“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长沙四乡有请春客的习惯:约定几代姑婿甥侄和其他亲友于某日聚饮。初八以后,熟人见面,互道“请拜个迟年!”至十五日,一般不提拜年了。

  长沙人拜年一般拜到初七初八即打止。长沙民谚称:“拜年拜到初七八,洗嘎坛子抹嘎塔”,此时居民人家盛放春节点心零食的坛坛塔塔均已告罄,登门拜年活动可宣告打止。

  但是,亲戚朋辈间的邀宴,仍在活跃进行中,此俗称为“请春酒”。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了,对老长沙人来说,春节的一切活动,才最终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长沙农事风俗

  1. 农耕文化习俗

  湖南自古为鱼米之乡,种植水稻已有万余年历史。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迄今世界发现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址是湖南道县玉蟾洞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所发现的稻壳实物已逾万年。

  漫长岁月,长沙先人培育出早、中、晚、粘、糯、籼、粳、长芒、短芒等众多稻谷品种,也形成了种种稻作文化风俗。浸种时间,一般都按 “清明下种”和 “谷雨下泥” 的 民 谚 进 行 。还 有“穷人莫信富人哄,桐树开花才下种”的农谚。

  旧时插秧时节多在每年芒种前后,民间称为“青节”。农家选择在一个吉日插秧。插秧之前,要举行一种“开秧门”的仪式。还有 “敬秧神”的习俗,三月插秧时,人们常剪红纸成人形,夹于一竹竿顶端,插在田中以惊飞鸟啄食,称为“秧神”,并摆“牙盘”、焚钱纸香烛于田埂上祭之,以祈秧苗茁壮。为灌溉稻田,宋代已推广龙骨水车。长沙乡村沿河两岸横江累坝,架筒车汲灌。并有手摇、脚踏或牛拖水车。

  2. 蓄牧业风俗

  农村以养猪为主要副业,农民寒暄,彼此必互谈养猪,俗谓“三个相公就讲书,三个农民就讲猪”。猪长得快与否,与猪种的优劣关系极大。所以农民对“相猪经”总是津津乐道,总结的经验常以谚语世代相传。如要“耳薄嘴筒齐,毛稀现白皮,腿短身胚大,尾小唢呐鼻”;“宁要长长瘦,不要短短肥”;“要选狮子头,不要尖嘴猴”;“尾巴扫得屋,喂猪喂得哭”等等。

  猪仔买回应停食一天,使它饥不择食,容易接上槽口;头几天要定时驱赶猪仔到指定地方排便,俗称“禁栏”。养猪自东汉改放牧为圈养,即在偏屋(或称杂屋)内砌猪栏、猪楼。谚云:“喂猪没巧,栏干潲饱。”

  母猪要另栏喂养。母猪怀孕,忌在猪栏附近动土,怕犯煞流产。母猪产后的胞衣要深埋山中,如被狗偷吃谓对乳猪生长不利,有的将猪胞衣扔到河中,以图“乳汁如流水”。

  农家猪栏墙上,每每写有“姜太公在此”、“姜太公到此”,还印有石灰五爪掌。这是因民间传说,姜子牙在岐山筑台封神时,其妻马氏阴魂不散,长跪请封,气得姜太公怒骂:“你这瘟神……”话没说完,马氏叩头就跑,自此做了危害牲畜的瘟神。农家利用马氏惧怕姜子牙五掌雷的弱点,借之驱逐瘟神。

  3. 渔业风俗

  望城渔业十分发达。每年农历四月间,当雷雨兼至、河水上涨时,民间称“发鱼子水”,境内河段,鱼卵孵化成苗,成为捞鱼苗得天独厚的场所。届时,有些港埠渔会挂红灯通报鱼汛。自立夏至夏至,沿江渔民以竹木扎排,张麻布网箱,设在河边水流处,傍晚至夜半,捞取鱼苗。并以茶叶煮盐鸭蛋,取蛋黄为粉饲养。是时有江西及省内宁乡、安化、衡阳、邵阳等地鱼苗贩来此买鱼苗。所剩鱼苗,由渔民自己放池塘养殖,卖“春花”或“冬片”。

  新康捞鱼苗的有百余人,每年在捞苗时节渔民聚会敬奉“唐公菩萨”。每年十一月初一,鸬鹚船开始下河捕鱼。但长沙操此业者,限于潘、江二姓,有“潘家鱼,江家水”之说。如有外姓或外地鸬鹚捕鱼户擅自到长沙地区水域捕鱼,多引起械斗。鸬鹚船主每年十月二十八日赶至西乡龙潭白沙庙(潘姓家神庙)集合,逾期到达者由董事者令人砸破其船头,当众示儆。到齐后,一律斋戒沐浴,至十一月初一祭神“开潭”后方可吃荤。

  长沙结婚风俗

  一、长沙提亲习俗

  1、男方

  男方需要确定好自己提亲时的穿着,保持整体造型的清爽干净,同时准备好礼金和礼物,具体的礼金金额需要双方家庭提亲商定,提亲礼物一般包括、烟、酒、茶等,礼物以双数为宜。提亲的时候男方要遵循相关礼数,说话保持礼貌尊敬的态度。

  2、女方

  女方在男方提亲上门后,进门时不要说“你好”,男方离开后也不要说“再见”,同时女方需要出门迎接男方。女方需要准备提亲的招待宴席,具体菜品可以根据两家人的喜好决定,同时水果甜点也需要准备一些,招待男方极其亲属。

  二、长沙订婚习俗

  订婚一般会选择女方家或者酒店,场地一般会提前布置。

  1、邀请的宾客

  长沙订婚邀请的都是比较亲的亲戚,一般是双方父母的直系亲属。

  2、彩礼

  男方在给女方家下聘礼的时候,双方的父母都应该在场,至于给多少聘礼,应该由双方的父母提前进行商量再确定,以免伤了两房的和气。一般男方给女方的聘礼,一般女方都会拿来添置新房的家用电器。另外还应该给女方父母一个大红包,让他们代表新娘去请家里的其他长辈等。

  3、陪嫁

  女方的陪嫁物品一般在结婚时带到男方家,包括女方家准备的压箱钱,被子、家电等一些用品。

  4、选日子

  长沙结婚的时候要请懂选吉日的老人看皇历,并且还会拿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来推算选出吉日。

  在日子决定好后便可书写结婚请柬,并由新人或者新人的父母亲自登门将结婚请柬送到亲朋好友手中。

  三、长沙婚礼习俗

  1、结婚前一天新郎和新娘不能见面。

  2、接亲是男方要带上100个包子100个饼、一对活的鲤鱼(一公一母)、以及用红纸包的花生,红枣,芝麻,茶叶等几种东西。

  3、如果女方家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新郎还要为他们每人准备一个大红包。

  4、接亲时都要喝芝麻豆子茶,不能喝茶叶。新郎到新娘家接亲的时候,不管是新郎还是新郎的亲戚朋友都要吃红枣桂圆蛋。

  4、从娘家出发之前,新人要给父母敬上茶水,谨听父母的教诲。

  5、无论是婚车上的人还是车全部都要是双数,其中要有1个童男提子孙桶。

  6、新郎要把新娘一直从家里抱上车,中途不能落地,寓意两人能够白头偕老。

  7、新娘到婚房后要有人帮忙给打洗脸水伺候洗脸。

  8、需要找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一起滚床,其他人不可以坐在新人的新床上。

  四、长沙回门习俗

  结婚后,新婚夫妻在第三天就要回娘家,戴上回门礼,穿着保持婚礼的好形象。到了新娘后,女方家会招待比较好的亲戚和朋友来吃饭,称为回门宴。吃完饭以后,新人就一起回家,整个结婚流程就结束了。

  每一个风俗都是很重要的,虽然有些风俗在现在已经不适用了,但是能留下来的风俗我们还是应该遵从。

  长沙的独特风俗

  1、辣椒文化。长沙人将辣椒视为重要食材,有着独特的辣椒菜肴,如“烧辣椒”、“油淋辣椒”。辣椒在长沙不仅是食材,还象征着热烈和活力。

  2、麻将文化。长沙有“长沙转转麻将”的玩法,这是一种轮流打麻将的游戏,适合不同技能水平的玩家,非常灵活多变。

  3、面条文化。长沙人对面条有着特别的讲究,如带迅干、轻挑、落锅起等不同做法,体现了对美食的极致追求。

  4、槟榔文化。槟榔在长沙非常流行,当地人嚼槟榔的习惯源于历史和文化的深层次联系。

  5、婚礼习俗。长沙的婚礼习俗包括独特的迎亲方式、特定的服装和仪式,如新娘穿着凤冠霞披,使用红纸捻子和镜子照轿等。

  6、待客习俗。长沙人热情好客,客人进屋通常会泡茶接待。不同地区还有特定的待客习俗,如宁乡的芝麻豆子茶和浏阳北乡的茴香茶。

  7、祝寿习俗。长沙的祝寿习俗中,“男进女满”是一个特色,指的是男性按虚岁计算,女性按实岁计算。60岁以前,男性不做整生,女性不做四十大寿。

  8、风物特产。长沙以其辛辣和糯性的食物而闻名,如热天吃凉菜、青蛙和甲鱼等。

  9、娱乐文化。长沙的茶馆文化非常丰富,提供吃茶和聊天的场所,是当地人社交和娱乐的重要场所。

  10、湘剧和长沙花鼓戏。湘剧和长沙花鼓戏是湖南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1、民间工艺。长沙的民间工艺如望城剪纸和棕编,展现了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长沙的风俗习惯】相关文章:

日本的风俗习惯07-25

汉族风俗习惯07-25

彝族风俗习惯09-26

壮族风俗习惯08-09

广州的风俗习惯09-01

满族风俗习惯12-05

意大利风俗习惯11-09

关于中秋的风俗习惯09-08

解读羌族的风俗习惯01-29

解读印度风俗习惯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