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社区管理论文

时间:2023-07-21 11:33:54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通用13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社区管理论文范例,欢迎大家分享。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通用13篇)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1

  摘要:面对智能社区、智慧社区的蓬勃发展,传统意义的物业管理服务已难以满足居民便捷、安全、多样化的需求。新形势下的物业管理系统必须要具备高度的集成性、交互性及动态性,物业服务具有多样性,并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技术等高新技术为支撑。在智慧社区理念引领下创新发展物业管理服务模式,要因企制宜、形式多样;以品牌企业为依托,实现连锁加盟;依靠智慧社区平台,让物业管理更具个性。

  关键词:智慧社区;物业管理;创新发展

  随着智能社区的不断发展建设,特别是物联网的兴起,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方兴未艾。2010年我国开始实施建设智慧社区的计划,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拟定了《智慧社区建设指南》,旨在大力倡导发展智慧社区。“十三五”规划中,我国已有不少城市将智慧社区建设纳入到城市信息化进程中,诸如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都将建设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全国已经建成的智慧社区有300余个,纳入智慧社区规划的约有1000个。开启智慧社区建设,是居民对优美人居环境和智能物业管理的殷切期盼。本文通过分析智能化物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借鉴优秀智慧社区实施的成功经验,为今后智慧小区的物业管理服务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一、智慧社区与物业管理概述

  (一)智慧社区的内涵

  目前有关智慧社区的定义表述注重技术层面上的偏多,完整的定义还较为少见。我国学者关于智慧社区的涵义主要从信息技术、物联网、综合服务方面来阐述。蔡艳认为智慧社区是基于信息通信和射频识别技术而提供便捷高效的管理服务。张彭则在此基础上提出物联网智能管控不仅是信息技术的服务,而且还是注重精细化管理的人性化服务。学界各方观点总的认为,智慧社区的目的是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便捷安全、舒适的生活,先决条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类似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集成运用,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的专业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社区形态。智慧社区作为最基本的单元和模块,可以被认作智慧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与普通社区相比,智慧社区在以下三个方面得以改进:一是智慧社区集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与数字生活于一体;二是智慧社区将周边的商业、金融、医疗、教育等纳入到综合信息平台;三是智慧社区将物业常规服务项目与智能化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包括门禁和监控系统、智能消费、远程抄表、自动喷淋等。

  (二)物业管理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城市居民小区的物业服务主要是基于房屋本身与社区配套设备的日常管理、维护以及简单的社区环境的整治、处理,其服务项目、范围、立意都非常有限。20世纪90年代,物业服务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房屋的管理修缮、环境的维护治理,而是扩展到小区治安、监控、车辆管理等增值服务,这促使物业管理开始向物业服务转变。本世纪初,物业管理服务被看成朝阳行业,房地产行业的一路高歌猛进带动了物业管理服务的迅速发展,并成为与房地产配套的核心服务。[1]大量的物业公司参与其中,凭借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优势,智能化、自动化、专业化、规范化、实时化及个性化的物业管理服务正得到城市居民的极力推崇和支持。具体而言,主要涉及小区设备监控管理、经常性服务管理(如:电梯、车库、门禁、物业信息服务等)、各类房屋租赁销售、环境绿化管理及水电气财务管理等基本服务内容。智能小区的出现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物业管理服务的发展进度,使得物业管理服务不仅要提供规范、有序、高效、高质的管理服务,而且也要为用户提供准确便捷、安全丰富的人性化服务。

  二、智慧社区形势下物业管理的特点

  智慧社区建设给传统物业带来了积极影响。一是有效降低了物业管理成本。智慧社区所采用的现代化技术和设备,不仅降低了因物业人手不够的管理疏忽的风险,而且一次性投入长期受益,有效降低了运作成本。如物业秩序管理中,依托“社区区域安监系统”,包括巡更、门禁和红外线设防、突发事件自动报警等自动识别系统,有效减少安防岗位配置,降低工资成本开支,提高秩序维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二是有效提高业主对物业企业满意度。“智慧社区”在满足业主多方面需求条件下,融合线上线下交易、家政服务、娱乐休闲和智能家居等功能平台,真正实现业主通过智能终端设备实现获取信息、家政预约等一系列特约服务。三是有利于整合住宅小区资源。智慧社区具有明显的功能集成性,智慧物业管理通过整合小区周边商业资源主动为业主提供衣、食、住、行、游、娱、购相关生活资讯,营造社区生活方式,引导消费。商业和物业高效结合,不仅让业主充分享受便捷的额外的增值服务,而且实现社区商圈范围内的资源互补和信息共享。[2]面对智能社区、智慧社区的蓬勃发展,传统意义的物业管理服务已时过境迁,无法满足居民便捷、安全、多样化的需求。因此智能物业管理应运而生,迎合了居民和时代的需要。结合前文阐述的智慧小区的特点,笔者认为,新形势下的物业管理特点在于:首先系统要具备高度的集成性、交互性及动态性,从而实现社区管理、运作的智能化;其次服务的多样性也是加强物业服务的协同化管理的重要表现;最后高新技术特别是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技术等高新信息技术必将是智慧家居、智慧物业的核心技术,智能数字化和网络一体化成为物业服务管理的时代特征。

  三、物业管理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一)××智慧小区物业管理创新案例

  某市的某智慧社区作为最早试点的智慧社区项目,率先推行智能物业管理,如今被作为智慧小区的榜样来推广学习。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其物业管理集成系统平台来全方位认识该智慧小区的独特之处和成功之处。从该智慧小区的系统平台构成来看,整个平台融合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等基础功能,将建设、公安、房管、计生、就业、社区警务、调解矫正、流动人口、家政、养老、购物等不同类型的基础服务通过信息综合平台来准确、有效地实现。这不仅体现了延伸服务功能和智能化管理,而且将居民的衣、食、住、行、康、乐、养等需求问题都很好地解决和处理,充分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指数及便捷安全的体验满意度。这和传统的政府服务自成一体的物业管理有明显的区别和较大的改进。一直以来,政府街道直接管辖社区,政府提供的各种基本服务是单向的,社区群众办事的唯一途径就是到社区委员会办理。智慧社区则彻底改变了这种思路,在专业物业公司的运作管理下,政府提供各种服务业主基本都能及时知晓和积极配合参与,更具人性化,且服务效率大大提高。

  (二)智慧社区建设背景下物业管理创新举措

  一是因企制宜,形式多样。物业管理一定要因企制宜地参与智慧社区建设。根据物业企业自身的条件决定参与形式,小型物业企业以线下基础服务为主,依托一些互联网在线平台,如58同城、赶集网等,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增值便民服务项目。[3]而一些有一定规模和资金实力的大型物业企业集团,应积极参与智慧社区的建设。如深圳彩生活物业企业旗下管理600多个住宅项目,面积达7000多万平方米,与光大银行合作推出“彩生活e卡通”,依托物业租赁平台为1万多户业主提供物业租赁服务;整合业主资源,搭建社区物业服务平台,吸引商家加盟,从而避免企业投入资金过大的风险。二是以品牌企业为依托,实现连锁加盟。通过以沿海一线城市为试点,依托行业龙头物业企业,形成品牌物业企业联盟,优化整合电商服务平台,吸引鼓励中小物业企业连锁加盟,从而降低建设智慧社区的成本,逐步推进基础物业服务和创新经营服务的融合,实现品牌连锁经营。三是依靠智慧社区平台,让物业管理更具个性。随着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型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物业行业融合线上和线下交易功能,在发展中不断创新。物业企业要瞄准现代化物业服务的市场机遇,实现物业管理升级。可以通过对家庭用户的数据采集,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打造智慧云服务平台,建成一个智慧社区,并结合智慧社区中各自特有的习俗、天气、地理、生活水平、教育等,研发适用于不同领域的数据模型,使看似寻常的物业管理智能化、精细化、个性化,进而实现物管行业的转型升级及盈利模式创新。[4]

  四、结语

  建设智慧小区是当下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个性化小区的发展趋势,迎接智慧社区必然带来城市物业管理的转型升级。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更多的城市将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智慧社区必将成为智慧城市最耀眼的明珠。不过智慧社区的建设依然任重道远,现在的探索还仅仅是起步,此外智慧社区的核心技术物联网的成熟运用也需要一定时间和硬件基础。

  参考文献:

  [1]卓思廉.社区物业管理[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38-39.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智慧社区建设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14:312-314.

  [3]秦峰.基于智慧社区的物业管理模式创新[J].信息系统工程,2014(6):62-63.

  [4]天津卓朗科技公司.智慧社区发展分析报告[R].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72-74.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2

  [摘要]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关系到能否提高教育志愿者的服务效率,能够让乡镇社区的教育活动得以高效、深入的开展,关系到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的富足程度,更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能否及时贯彻到每一名乡镇社区居民的思想当中。所以说强化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事关乡镇社区的建设,事关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事关社会的稳定和谐,事关国家的建设事业开展。在此对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策略进行简要探究。

  [关键词]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与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得到了全面开展,建设步伐越来越快,因此社区应运而生,逐渐从城市慢慢向乡镇、农村普及。为了加强对社区的管理,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社区教育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社区教育的主力军,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社区稳定团结、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开展社区学习活动、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深入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方面,都对社区居民发挥着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的许多乡镇社区都组建了教育志愿者队伍,对社区教育也确实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进作用。但是随着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庞大,在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强化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成为时下社区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实行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实名管理认证制度

  因为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属于一种公益性身份,加入志愿者队伍和参加志愿者教育活动都遵循高度自愿的原则,因此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自主性,如果不能进行具体、有效的管理,将会直接导致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出现混乱局面。所以必须实行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的实名注册登记制度,保证志愿者的身份得到确认和落实,保证志愿者教育活动得到真正开展。在进行实名管理认证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一个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注册认证系统,把每一个自愿加入志愿者队伍的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方式、身体状况、爱好特长、工作单位、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等一系列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并录入系统,便于依据志愿者的不同情况安排不同的社区教育活动。同时还要求志愿者在有意愿离开志愿者队伍的时候必须及时通知志愿者管理人员,避免志愿者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出现混乱情况。

  二、实行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定期培训活动制度

  想要确保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社区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就必须保证志愿者本身的理论素质、能力素质、实践素质等方面不断提高,才能适应社区居民对教育渴求的不断提高,才能保证志愿者在教育活动中为社区居民带来更有营养的、更能切合社会发展的、更能切合居民生活实际的、更具有实际价值的教育内容。所以,定期对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进行培训,成为提高志愿者本身素质的必要保障。在培训过程中,需要学习社区教育志愿者的`基本要求和岗位职责,做到遵守制度、热心服务;要热爱社区教育工作,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对社区服务观念进行大力宣传;要学习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的构建理念,推动和谐社区、平安社区构建工作的开展;要学习社区教育理论,对社区教育的内容、方法、组织、制度等方面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能提出独特的见解。只有对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进行“充电”,才能保证志愿者以正确的工作模式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开展工作,并以端正的工作态度服务社区、服务居民,充分展现志愿者的风采,实现志愿者的价值。

  三、实行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互助活动制度

  为了保证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对志愿活动的更大热情,激发志愿者参与到志愿队伍中来的高度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组织多种形式、多种主题的活动。例如组织志愿者互助活动,因为很多志愿者虽然参加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队伍中,但是自己在家庭中、生活中、工作中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也遇到很多的困难,如果不能帮助志愿者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就不可能让志愿者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身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因此志愿者管理人员需要深入到志愿者家中,了解志愿者各方面的情况,组织志愿者互助活动,为志愿者排忧解难,给志愿者更多的关爱和温暖,帮助志愿者度过生活中、家庭中的难关,让志愿者真切感受到参加到志愿者大家庭中来对自己的帮助,让志愿者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和谐,让整支志愿者队伍变得更加的团结,让志愿者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变得更加强烈,保证志愿者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总而言之,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是推进社区教育事业深入、高效开展的重要动力,只有对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进行充分的整合,进行科学的组织,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真正发挥这支队伍的重要作用,为创建和谐的社区氛围、美好的社区环境,创建学习型、进取型社区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顾鹏程,柏甫林,孙尔松.加强社区教育志愿者人员管理完善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建设[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xx(27):11-12.

  [2]刘素芬,丘建新.对社区教育中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理性思考[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xx(1).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3

  持续质量改进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在应用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不仅要实现将产品的质量提高,还需高度重视持续改进的过程[1]。因为质量的提高、控制和维持均离不开过程,其目标体现为追求更好的效果和更高的效果,不断对改进的方式和机会进行探寻[2]。本次研究主要对持续质量改进在社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效果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xx年、20xx年期间的护理质量管理情况。该服务中心在20xx年1月之前均实施常规护理方法。选择20xx年—20xx年在该服务中心工作的32例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8~36岁,平均(26.1±1.7)岁;工龄:1~5年为9名,6~10年为19名,超过10年为4名;文化程度:6名为本科、18名为大专、8名为中专。

  1.2方法

  ①护理标准:积极参考卫生部一级医院的护理质量标准,同时充分结合医院具体情况,对国内外先进社区医院的护理质量管理方式和成功管理经验进行借鉴,制定出符合医院发展实际情况的护理基础标准、环节质量标准和终极标准。在各个标准中均是分成5个部分来实现质量管理的落实,这5部分具体为检查、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实施整改、追踪落实。检查环节主要通过发放各种调查问卷、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等几种方式来实现。分析问题是及时地将存在于显示当中的相关问题反映给当事人,并与质控人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进而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②效果评价:为了实现对护理质量进行动态、连续监控,不断完善质量管理控制体系。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应包含患者评价、护理人员个人评价、科室评价、科室间评价、护理部评价5个部分。同时,对护理质量管理效果进行评价时,还需灵活运用定期检查、突击检查、全面检查、重点检查等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对护理质量管理进行全面评价。③过程监控:在护理过程中监控中,注重对护理过程中实施质量管理,将护理程序融入到整个护理工作中,加强对患者护理需求进行评价,将患者安全、舒适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作为护理质量评价的`最终指标。所以,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高度重视工作细节,保证为患者提高最为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④反馈与改进:整改是由护理部主要负责人、护士长组织和指导,并进行监督,由医生与患者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由护理人员来实施具体改进措施,护理人员在会议上定期对改进措施的执行和落实情况进行汇报,质控人员对改进措施的执行和落实情况进行检测和督导,并协助解决存在的问题。护理部明确质控重点,以书面形式将存在的问题及时向负责人及科室进行反馈,促进科室整改得到真正落实。护理部定期对整改情况进行追踪,保证每个问题均能得到有效解决。⑤安全保证:护理安全为护理质量管理的一个重点内容,是护理质量得到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护理部将护理安全的提升作为对护理质量提高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护理质量管理中,按季度对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检查,严格执行护理缺陷分享制度,促进护理安全隐患能够得到及时发现,并得到及时处理,进而保证护理安全。

  1.3观察指标

  对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前、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及护理操作技能进行平分,观察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提高情况、护理操作技能提高情况、护理满意度情况等进行观察。

  1.4统计学分析及处理方法

  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c2检验,以P<0.05表示相关数据间的比较存在显著性。

  2结果

  2.1护理人员护理考评结果比较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操作技能评分分别为(95.2±2.8)分、(96.6±2.7)分,明显高于实施前的(81.5±1.7)分、(83.4±2.1)分,满分为100分,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P<0.05)。实施后,护理差错发生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分别为6.25%(2/32)、3.13%(1/32),明显低于实施前的25.00%(8/32)、21.88%(7/32),差异比较也存在显著性(P<0.05)。

  2.2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护理差错发生率得到明显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也随之得到降低,因此,患者在接受护理过程中的护理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护患纠纷发生率为3.13%(1/32),护理满意度高达100%,应用该种模式之前分别为18.75%(6/32)、81.25%(26/32),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P<0.05)。

  3讨论

  医院实施护理质量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能够接受高效、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持续质量改进为一个崭新的管理概念,其是一个具有持续性的过程,可保证护理质量,并促进护理质量得到不断提升[6]。在本次研究中,在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持续质量改进之后,其整体护理质量不但得到有效保证,且与实施前相比较,护理整体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满意度也得到明显提高,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P<0.05)。这个研究结果表明,在社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理念,可保证医院的护理质量保持平稳上升的趋势,对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将持续质量改进理念应用于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可促进医院的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4

  一、社区组织结构不合理

  城市基层社区的组织构架由相互联系的区、街、居三级组织构成。其中区政府是我国城市的基层政权机关,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居民委员会是街道办事处指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这种形成于19世纪50年代前期的组织体制是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建设的一大创举,然而这种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首先是街、居组织机构过多而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在市、区、街道三级管理层次上,机构设置与权限呈“倒金字塔”型,大大降低了街道办事处的工作效率,使街道辖区内的不少单位对街道办事处布置的社区性工作推脱、敷衍,相当一部分居民群众明显轻视街道、居委会组织。其次是社会团体和中介性社会组织发育不足。在我国城市基层社区,除了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以外,其他社会团体和中介性社会组织不仅数量有限,而且缺乏独立性。比如,在许多居民小区,不管是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计划生育协会,还是老年人协会的主要工作,大多由居委会干部兼任。一些企事业单位,虽然同属一个社区,但由于各自隶属于不同行业和系统,由其上级主管行政部门管理,横向之间不发生联系,形成一种“条块分割”的局面。

  二、社区管理职能不明确

  首先是社区内条块分离,职责不清。随着社区的发展,政府职能部门的延伸机构不断进驻社区,但缺乏一个权威性的社区事务管理机构,对社区事务实施全面监督、指导。导致社区去牵头开展与居民密切相关的卫生、服务、治安等工作,而职能部门仅是参与、协助。本来是社区去督促、检查职能部门的工作,却变成了职能部门来检查、监督社区;其次是街道办事处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能不明确。街道办事处原本只履行一部分行政职能,但在社区管理中,行政、执法、街道经济发展等各项任务都下放到街道办事处,使它从一级基层政权的派出机构逐步演变为一个集行政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综合性机构。市、区的各专业管理部门也存在职能混淆的情况,他们还往往各自为政,工作布置繁杂和重复交叉,使街道难于应付。街道在难以承受如此之多的社会管理事务的情况下,往往把自己的部分职能转移到受其“指导”的居民委员会身上,久而久之,原本作为一种群众自治性组织的居民委员会,在承担了一部分行政职能后,与街道办事处之间实际上形成了领导与指导兼有的双重关系,而其原本的自治管理功能却日益萎缩。这一方面使街道应当发挥的综合管理功能得不到很好发挥,加大了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效能;另一方面,使社区其他组织的职能错位和扭曲,社会性组织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丧失了独立意识和活动能力。简言之,就管理的协调性而言,城市基层社区内没有形成系统的、职能明确的管理体制。

  三、社区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当前,社区服务的体系尚不健全,服务功能尚不完善。在社区内部完善社区运行管理机制、社区干部达到职业化、专业化水平等方面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使得社区服务功能尚未完善,社区干部管理水平与工作能力都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如社区低保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到“应保尽保”、“不应保必不保”,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工作抓得不实,提供就业信息却不关心是否真正就业;社区公益性岗位没有使真正符合条件的人上岗;除了在重大事件如“非典期间”外,一般情况下对于租房户、流动人口还没有做到登记清、情况明;一些社区中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制度流于形式;社区调解乏力等等。就全国社区服务发展现状而言,不少地方对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规模、速度缺乏宏观把握,社区中介组织和民间组织发展缓慢;社区服务资源尚未有效整合,条块分割问题比较突出;服务内容多为福利性、事业性服务,而且项目比较单一,服务范围有限,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也不高。

  四、社区居民参与机制不完善

  社区居民参与不足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社区、居民三者对社区治理的理解和要求不同:政府基于为整个城市发展服务的目的及政绩考虑,希望推进社区治理,但这与社区居民的具体要求并不能总是完全吻合;社区机构由于并不是真正的居民自治组织,因而很难保证切实为居民着想,社区治理的推进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上级压力、干部政绩及自身利益的考虑;居民接受社区治理的.直接动力在于“发展经济、促进民主参与、改善社区居民生活、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是社区发展的核心”,这一点与政府和社区的目标之间有一定距离。这种状况的存在使得三种力量中最弱的一方———居民常常处于被动位置上,因而出现居民参与不足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社区管理目标设定不科学

  社区管理的工作目标是社区发展、人的发展以及城市化、文化与教育水准的提高等。而过去我国城市社区工作却把社区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来规划,过分注重社区物质与设施的建设,特别是街道经济的发展。许多组织的社区服务工作,都带有扶助经济的性质,而忽略了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忽略了人的建设。一方面,社区内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社区内人力资源的开发不够。街道办事处的人员编制、财政能力和干部素质都难以与所要承担的职能匹配,而居委会干部的年龄老化和学历、能力、效率问题更为突出。社区组织力量比较薄弱,办事处、居委会还缺少年富力强,文化层次高,懂得现代社区管理,熟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层政权运作与广大居民之间互动规律的干部;相反,干部年龄老化,专业、文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不高相当突出,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社区管理和服务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社区居民的自助、互助和自治不够,社区的凝聚力不够。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参与感不强,自然无法实现对社区发展的支持、协助与合作。这样的后果是居民几乎不参与社区的活动。居委会的选举,虽然有法律明文规定,但由于可以实行居民代表选举,许多地方都把居民代表选举居委会作为普遍通行的制度。这样,组织选举者可以随意确定居民代表因而省掉许多麻烦,选举有时成了走过场,居民对居委会缺乏认同。

  六、社区服务资金匮乏

  社区服务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服务资源的供给和利用。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发展阶段,在社区服务事业的发展进程中,资金短缺的矛盾显得尤其突出。在我国,社区服务资金的供给渠道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的资金投入,二是各种社会捐助,三是社区服务部分项目收入的再投入。社区服务的内容相当大的部分属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体系,属于政府的责任范围,因此,政府的投入是社区服务的重要资金来源。但我国政府投入在整个社区服务资金供给中的比重偏低。国家资助社区服务的经费十分有限,大多数经费都来自社会力量。现阶段社区服务的社会化需要大量的资金,在国家尚无很大财力的情况下,如何筹措资金是当前社区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重大问题。

  七、社区建设发展不平衡

  社区服务的发展不平衡,大城市发展较好,中小城市重视不够,集镇或农村的社区服务非常薄弱。以最能体现社区服务发展水平的指标“社区服务综合指数”(由“社区服务覆盖率”和“每百万城镇人口拥有社区服务设施数”加权平均所得)的数据来观察目前发展状况较好的城市在70分左右,而一些落后的城市则在30分以下。在一些中小城镇,这一指标甚至几乎为零。这种状况的存在,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一是不同地区的党政领导对社区建设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有高有低;二是不同地区的政府、财政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差别很大,由此致使不同地方乃至同一城市、同一城区的不同社区的硬件设施、居委会待遇也有明显差距。例如,河南省郑州市居委会主任的工资待遇大约在每月850元左右,但相距只有半小时车程的开封市居委会主任的月补贴仅为200-300元,而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为每月300元;又如,在长沙市芙蓉区,由政府、财政拨款的社区工作经费已经增至每个社区平均全年19.6万元,但在该市其他城区,只有6万多元。同样是在芙蓉区,尽管社区办公活动用房平均达到了350平方米,但是,地处老城区的一部分社区的办公活动用房还不足100平方米,而且解决的难度较大,主要是难以列入城市用地规划。

  八、社区硬件和软件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目前,全国的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状况依然不甚理想,尚有18%的社区无工作用房,还有18%的社区工作用房面积不足50平方米,居民开展公益性活动没有场所,没有配套的生活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匮乏已成为制约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瓶颈。基础建设、配套设施、经费保障、社区工作者队伍现状等硬件和软件难以适应工作要求。社区工作者队伍中,老龄化现象比较普遍、专业化程度不高,月工资(补贴)平均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并直接影响和制约了社区的发展。硬件设施和人员待遇的差别自然会影响社区建设的水平。凡是那些硬件设施较好,工作人员收入待遇较高的社区,社区服务内容就比较丰富,成效就比较突出。反之,在那些硬件设施较差,工作人员收入待遇较低的社区,社区工作内容则相对比较单一,成效也不明显。总之,旧有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模式存在的上述缺陷,与城市社会转轨变型的趋势以及社区建设模式创新的要求格格不入,必须进行改革。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5

  一、我国社区警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文化具有传统东方文化的典型特征,比较注重亲情和乡情,这非常有利于增强社区的荣誉感、归属感、互助性和自治性。人们的合群习惯有利于开发社区资源,减少人际冲突,充分发挥社区在公共安全和互助方面的功能。自实施社区警务改革以来,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社会治安秩序也明显好转。但同时不难看到我国社区警务建设中存在的如下问题:社区警务的行政色彩较浓,许多民警的思维方式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工作中充满指派意味;系统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尚有待建立,群众自愿参与和自觉管理的习惯还未形成;社区警务作为当前公安派出所改革的关键点和方向,自然会受到公安机关原有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的惯性影响,遇到一定的阻力。

  (一)对社区警务战略和建设认识不足

  在社区警务改革过程中,部分派出所对“社区警务”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挂几个牌,建几个警务室,做几本台账”的层面,在文件、材料中经常引用“社区警务”的字眼,认为这样做就实现了社区警务的改革。民警对“社区警务”的基本概念还十分模糊,不知道其真正的内涵是什么,“社区警务”方面的一些有效措施不能切实落实到基层工作中去。部分领导的认识也存在较大问题,“求稳怕乱”的思想突出。机关里的人不愿意去基层,部分领导怕得罪人而迟于行动或干脆不行动。这样,便无法将有限的警力尽量充实到基层去,实现派出所工作重心转移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群众工作存在缺陷

  社区警务的核心内容就是扎扎实实地做好群众工作,以有限的警力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群众。然而在现实中,我国社区警务的群众工作却往往难以落到实处。首先,在工作能力上,有的民警缺乏与群众互动和协作的能力,不善于带着深厚感情去和群众沟通交流,致使群众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其次,在思想认识上,有的民警官僚作风严重,不自觉地会对群众有居高临下和冷漠之感,解决问题时,不认真进行调查研究,不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个人说了算的现象时有发生,拉开了自己与群众的距离。再次,在依法行政上,在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的情况下,有些民警法制观念淡薄、依法办事水平较低,在处理群众利益问题方面,没有很好贯彻依法行政的理念,在群众中形成了“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导向,致使部分群众信闹不信法、信访不信法。

  (三)警务工作被下压的各种非警务任务严重挤压

  社区警务建设的目的就是通过服务前移和警力下沉,使社会基层重点承担维护社会治安的工作和任务,实现警民关系伙伴化和警民协作,从传统的单纯执法过渡到主动服务和合作共治。而目前,由于上级公安机关仍然不断下压各种任务指标,非警务用警削减了警力,致使警力不足,比如,为视察领导担任警卫,集中警力侦破大案要案等。这些都严重挤压了社区民警走户入访或巡逻的时间,影响了社区警务工作的有效推进。

  (四)警务保障不到位

  基层工作任务繁重,警力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甚至出现“一区一警”的状况。这种状况导致社区民警严重超负荷地工作,必然影响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此外,基层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渠道不畅,保障体制不完善。特别是在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部分派出所连办公用房和出警用车都得不到应有的供给,民警甚至骑摩托车或自行车出警。人均办案经费不足,民警的一个晚班加班费甚至只有几块钱,而且还连续几个月拖欠不发。这些都影响了社区民警工作积极性的发挥,甚至可能会导致民警以乱收费和乱罚款的手段牟取外快。不解决这些问题,社会警务改革的成功就只是个遥远的梦想。

  二、西方国家社区警务建设的经验

  西方国家经历了四次警务革命:第一次是1829年英国人建立了都市警察,第二次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警察专业化运动,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警察现代化运动,第四次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至今的社区警务运动。西方警务改革经历了一个从“预防为主”到“打击犯罪”再到“回归重视群众和社会作用”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在工作重点、衡量标准、警力、装备、警务合作和警务风格等诸多环节对原有的警察理论观念和组织结构进行了批判和改造,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警务改革经验。

  (一)在理念层面,树立为民服务的理念

  英国的警务改革非常注重公民的建议和意见,总是把其作为重要因素来考虑。各项警务工作的开展都是以公众为中心,始终把公众的意见放在第一位。无论是涉及宗旨还是具体问题,均考虑到公众的利益和要求,对公众像对待客户一样尊重。管理模式也由命令和处罚模式变为引导、保护和帮助模式,服务理念贯穿整个西方警务改革的始终,贯穿整个管理过程的始终,公共权力真正地回归到为公众服务上来。公共部门是服务部门,当然包括警察机关,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是其改革的目标,它体现在整个西方警务改革的全过程之中。公众至上和服务至上是英国警务改革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启示:在我国警务改革实践中,我们应积极构建服务型社区警务模式,树立为民服务理念,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二)在制度和运行层面,具有多方面侧重点

  1.注重专业化,明确责任归属

  以美国为例,其警务改革非常强调警察应对维护社会治安和打击犯罪承担全部责任。社会对警务改革的参与只是间接的参与,是在警察机关引导下的参与。社会公众对社会治安不负任何责任,他们只是警务改革的服务对象。

  2.强调依靠群众力量和社会力量维护治安

  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有诸多尝试。例如,美国警务改革中实施的邻里守望或街区守望制度,日本警务改革中实施的交番与驻在所制度,澳大利亚警务改革中实施的每月举行一次联防会议的举措和有效的社区反馈机制,以及新加坡社区警务改革中实施的社区安全与治安计划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警察和公众的关系,增进了警民之间的信任,发挥了民众对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作用。它们的警务改革吸纳了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民众的安全感,减少了社会治安问题,有效地预防、减少了犯罪。

  3.强调宣传工作的重要作用

  美国警务改革中实施的社区工作站制度,日本警务改革中实施的联络协会和家访制度,以及新加坡社区警务改革中实施的罪案实录节目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警务改革的影响,传播了法治意识和对犯罪等社会治安问题的预防意识,表明了公众参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性和必要途径,对强化警务改革的效果、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注重警务管理和运行模式的创新

  协商会模式的主要内容为:只要违法者愿意共同商讨应对违法活动的办法并自愿参与协商会,他就可以免于被起诉;警察主持协商会,依照法律赋予的自决权,向违法者提出警告,并决定如何依法惩处违法者,其对象一般是初次违法的罪犯。这种模式对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启示:在我国警务改革实践中,我们要树立善治理念和“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战略思想,以促进警民共治,提升警察队伍整体战斗力;应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和评估机制,完善警察培训机制,以提高警察队伍素质和警察工作积极性,提升警察队伍整体工作效率。

  三、新公共管理视域下推进警务改革的策略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西方国家相继出现了政府的财政危机、政府管理危机和政府信用危机。在这种特定背景下,社会上掀起了以企业管理理论和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推动力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政府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基本主张有以下七点:(1)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2)以市场为导向,引入竞争机制,将政府治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3)政府应采用私人企业的管理方法和技术;(4)建立合理的授权与分权机制;(5)视公众为“顾客”,公共服务坚持“顾客导向”;(6)政府部门的工作由注重工作过程和投入转向注重结果和产出;(7)依靠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电子化政府。在全球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背景下,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成果和社区警务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社区警务改革大有裨益。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社区警务改革,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构建服务型社区警务模式

  服务型社区警务模式强调责任、法治、民主参与和以公民为中心。“责任”是指要坚持权责结合并建立合理的责任制度和体系。“法治”是指警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接受公民和社会的监督,其权限必须由法律规定并受法律约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这对于解决行政行为违法和程序违法问题具有基础性作用。“民主参与”是指鼓励和支持公民参与社区警务政策的执行和监督。这对于确保警务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效果具有积极意义。“以公民为中心”是指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着力解决公众最关心的问题,把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增强公众满意度,树立“民力无限”的思想,将“以人为本”作为社区警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增加民警的服务意识,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建立和谐警民关系。构建服务型的警务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实现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强调的是服务而不是管理。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服务并不排斥强制。服务的对象是公众,而强制的对象是破坏社会秩序和人民利益的那部分人。因此,公共权力的服务性和强制性是相互依托而存在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强制也可被看作服务的一种手段,或者也是服务的体现,对犯罪分子的强制也是对公众的服务。但在另一种意义上,即在政府对公众的管理上,应该更多地强调服务,建立服务型警务模式。

  (二)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和评估机制

  我国公安机关习惯于追求低犯罪率、低发案率和高破案率等一些比较现实的指标,为完成这些指标,不计成本和投入,缺乏成本和资源优化配置意识。单纯注重打击犯罪的考核指标,必然会带来资源成本的增加。因此,有必要建立合理的指标考核体系和评估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对警察机关、市场和公众进行综合考虑,建立提供公共安全服务更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更加注重对成本、质量、绩效的综合考虑。

  1.考核和评估的原则

  (1)强调社区警务工作总体目标的达成情况

  社区民警的总体目标就是要熟悉社区治安状况,减少社区的发案率,维护良好的社区秩序。因此,对社区民警的绩效考核应突出其总体目标的达成情况。

  (2)严格依照社区民警的职责进行

  社区民警的职责就是要熟悉社区,减少社区的发案率,维护良好的社区秩序,密切警民关系。社区警务室不是派出所,社区民警也不是“消防队员”,不能一警多用。考核必须严格按照社区民警的职责进行。

  (3)注重对绩效的综合考核,而不能仅仅考虑数量因素

  社区民警更重要的职责是预防犯罪,把一些违法犯罪事件遏制在萌芽状态,减少案件的发生,做好群众工作和社区防范工作等基础性工作,因此他们很难像刑警破案那样出现明显的绩效。但这并不能说明社区民警的工作是无效的或者绩效不高的,因为能有效防范和减少案件本身就已经证明了社区民警的工作价值。因此,在对社区民警的考核中不能只考虑数量因素,而应该基于社区民警的工作性质,对其绩效状况给予综合考核和评估。

  2.考核和评估的内容

  (1)基本业务工作。社区民警的业务工作应重点突出社区治安防控、群众工作和情报信息收集三个方面。社区民警的治安防控工作职责,主要包括社区民警巡逻守候、阵地控制、出租房屋与特种行业场所的清理整顿、群防群治等与治安防控相关的工作。社区民警的群众工作,主要包括召开居民会、管理人口、入户调查、扶危帮困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工作。社区民警的情报信息收集工作,包括提供重大案件侦破线索,但重点应该放在对社区各种不稳定因素的疏导和排查上。对社区民警基本业务工作的考核与评估主要是基于以上工作内容,对社区民警的工作过程与工作量进行考核可以有一定的弹性。(2)社区民众的满意度。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是社区警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社区民众的满意度是社区民众对社区民警工作测评的结果,是社区民警工作绩效的直接体现。社区群众对社区民警工作的测评应在上级部门的组织下定期举行,可以半年举行一次或一年举行一次,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随机测评,不进行事前通知。由于社区民警的工作性质属于基础性群众工作,其职责主要在防范案件发生上,许多工作难以取得显性绩效,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区群众对社区民警工作的满意度。鉴于此,对社区民警工作的群众满意度测评标准不应定得太高,以利于实现客观公正。

  3.考核和评估中的工作弹性

  由于社区民警工作范围主要是在社区,而工作性质主要和社区群众相关,为了给社区民警的工作提供便利,可考虑对社区民警实行弹性工作制,对其上班的时间不做特别硬性要求,不能让其上班时间与其他民警同步、搞一刀切。正确的做法是社区民警根据不同社区的具体情况,把工作精力放在最佳时间段,即最容易发生社区案件的时间段和最利于和社区群众沟通交流的时间段。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把警力用在实处,把精力用在实处,才能更好地维护社区良好秩序,保障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树立善治理念,促进警民共治

  改变传统的单独由警察机关治理的模式,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公民个人在社会治安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使社会中介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到社会治安治理中来,促进社会治安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实现以维护社会稳定和良好社会秩序为目标的警民共治。这种主体多元的参与式警务模式,使公民有充分的渠道参与到社会治安管理中来,提供了调动公民积极性、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平台,更加有利于维持良好社会秩序。比如,可以通过合同出租、治安承包、公私伙伴关系、使用者付费制度、公共服务社区化等方式,将社会和公民可以实现自主管理的业务委托给特定的中介组织,把部分职能转移给市场或者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等,慢慢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也可把部分不适宜由警察机关来承担的职能转移给其他行政部门。这样,警察机关便可实现“瘦身”,从那些不适宜警察机关发展的传统领域中退出来,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

  (四)树立“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战略思想

  传统警务工作“重打轻防”,这与社区警务建设背道而驰。社区警务的根本内涵是“预防为主”。正确认识社区治安形势,应彻底摒弃“打”字当头思想。

  1.赋予基层派出所更多的自主权和管理职能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主张是政府权力下放和内部分权。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机构改革也需要权力下放和分权。公安部门作为政府机构的组成部分,也应坚持这一理念和要求,在具体警务策略执行中,通过组织结构上的适度分权,将警力固定并长期地部署到基层社区,以增加与社区群众的联络接触,有效解决社区问题。同时,还应合理配置基层派出所内部的警力,减少诸如负责内勤和户籍的民警的非实战警力的比重,充实实战警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社区有足够的警力来完成社区案件的预防和侦破工作,更好地维护良好的社区秩序和社区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加强社区预防治安事件的宣传工作

  小到一个社区,大到一个社会,良好治安秩序的营造和维护都不能仅仅依靠警察,而应充分动员人民群众,让提高警惕、共同治理的观念深入人心,警民共建和谐社会。因此,应当提升预防治安事件的宣传力度、广度和深度,调动民众参与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性,防患于未然,以取得社区警务建设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前文所述的美国的社区工作站制度、日本的联络协会和家访制度以及新加坡录制罪案实录节目等相关经验。

  3.做好协助破案工作

  社区民警应积极提供破案线索和参与破案工作,协助刑侦部门侦破案件。应高度关注可控性案件的发生和侦破。这样,不仅可以震慑犯罪分子,也可以为以后此类案件的防范提供经验。同时,要努力建立广泛的有关社区治安问题的情报信息搜集渠道,为社区案件的预防和侦破提供信息支撑。

  (五)完善警察培训机制,提高警察队伍素质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西方许多国家意识到警察素质提高的重要性,纷纷采取措施提高警察素质。例如,美国警察机关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警察招募和培训机制,规定新警察上岗前必须经过半年以上的培训,在岗警察也要定期接受培训,而且其培训非常注重实战演练。英国警察机关更是非常注重警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并且在整个警察系统内部形成了良好的培训文化氛围。从我国警察队伍来看,目前民警的学历状况虽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整体素质和西方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我国的警察培训方式往往过于注重短期课堂教学和一些花哨动作的传授,很难对警察素质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为此,必须创新对警察的培训方法,努力提高警察素质。首先,要注重对警察的思想教育,提高其政治素质,增强其服务人民的坚定性,做到学为民所用;其次,要注重实战演练,警察培训不能只搞花拳绣腿,否则面对犯罪分子只能是束手无策;再次,要加强对警察心理素质的训练,促使其学习综合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面对复杂局面时的处理和控制能力;最后,对培训的实际效果进行严格考核,并使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以提高参与培训警察人员对培训的重视程度,增强培训效果。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6

  一、克拉玛依市(区)在社区管理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克拉玛依市(区)的社区管理机制逐渐形成规范,硬件设施也趋于完善,社区中越来越多的居民也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市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社区管理和建设。但我市关于新型社区的建设方面同沿海省市相比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社区服务机制的起步也落后于中部地区的大城市,关于社区建设与管理还处在探索阶段,突出反映在以下几个问题:

  1.管理体制缺乏科学性,社区工作人员专业性偏低

  由于我国在过去几十年一直保持着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惯性的影响下,人们对社区的含义和社区服务的价值还处在较浅的认识层面,社会工作专业几乎不为人知。“人们把社区工作等同于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把社区工作者等同于居委会大妈”。所以在社区管理机制、服务方式等方面,反映出明显的行政化,政府制定的社区计划和任务,忽略了每个社区的特殊情况,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自上而下的执行;而所谓的“居委会大妈”,一般是在一个社区内工作工作了几年,还有的甚至超过十年,他们对社区工作的运作相当熟悉,对社区内家庭、邻里间的矛盾纠纷处理更是得心应手。

  但至于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技巧、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社会工作者角色等问题大都知之甚少。例如,在处理一起家庭矛盾时,他往往会把当事人双方看做是社区居民或邻居来处理,而不是以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角度,把他们作为案主来对待,也不能运用“同理心”、“优势视角”等观点来分析问题的成因,或者鼓励案主潜能来化解矛盾。

  2.社区服务内容有待完善,存在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社区建设,社区内的服务和活动渐渐趋于完善,包括针对全社区居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不同对象的分类,但在实际的社区服务和福利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首先,前期需求调查阶段,对社区居民服务需求的分类有待进一步细化。当前,虽然社区服务已开始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不同服务,但在对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调查时的针对性仍然不足,无法满足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

  其次,社区服务的分配方式有待优化。在社区服务的实践中发现,社区服务的分配大多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这样虽然保证了社区服务的公平性但却缺乏灵活性,使得一些服务需求较大的社区居民无法得到满足,而一些服务需求较小的社区居民则接受了过量的服务,甚至给居民带来不便。

  3.社区文化建设薄弱,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较为淡薄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化管理模式的社会生活影响社区管理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使得居民主要依赖政府的统一安排和指挥,对社区内开展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居民对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意愿较低。近年来,由于社区宣传力度加大、居民受教育程度提高等因素,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方向路线、社区服务质量等方面问题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讲,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规模依旧处在较低水平。

  二、形成当前问题的原因

  首先,社区工作人员构成方面。目前,克拉玛依市(区)的社区工作者,年龄大多在30至50岁之间,文化程度以高中或大专为主,而政府在近几年逐渐开始重视社会工作专业,作为老一辈的社区工作者,能受到的专业社会工作培训则十分有限。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在国内仅有十余年,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倾向于经济发达、社会工作专业较为成熟的东部沿海城市;而新疆,地处西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除非是家在新疆,或者待遇十分优厚,一般的毕业生大都不会把新疆作为首选。这几年社区工作专业的毕业生虽然为社区注入了新的血液,但在总数上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至于拥有专业社会工作师资历的工作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其次,社区的管理体制方面。

  在我国,从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的形成到现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长久以来,行政性的社区管理模式占有主导地位,而近些年政府下放权力,倡导社区自理、居民自治,在改善民生的同时,也减轻了政府了在社会管理上的压力。但之前的惯性还没有彻底消除,在个别社区还存在“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现象;在社区管理上,没有在根据社区自身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和计划,以及对服务对象的细分不足,在服务项目的开展上缺乏灵活性,使福利和资源没有做到合理利用,导致资源的浪费。

  最后,社区活动开展方面。就目前,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居民仍然以为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应由政府全权负责,而并不知道自己才是社区管理与建设的主体。社区活动的单一和宣传力度的不足,使得居民的参与意识一直处在较低水平,而参与社区工作的群体主要是年龄较大的离退休人员,通常是在社区工作者的劝说下被动的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参与的内容主要是偏娱乐性的,对社区的未来路线、服务需求、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上基本毫不关心。

  三、克拉玛依市(区)社区建设与管理的主要路径

  1.注重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定期组织社区人员培训

  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一直以来的机制是,政府带头,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下达给各街道办事处,再由街道办发动社区,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完成福利发放、教育宣传等任务,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被行政化了的社区管理机制。应转变为把社区工作内容以服务的方式落实,突出服务于民、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工作重心,构建居民服务型社区,不能只注重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而忽略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质量标准等未来建设路线。

  首先,转变管理理念,改变管理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转变管理理念,把社区的服务功能放在第一位,以社区居民的利益为中心,做好社区服务项目的规划工作;实现服务机构和网络的配套实行,为社区居民能够顺利参与管理提供便利渠道,体现社区自治管理的真实性和民主性。“社区管理,其实就是社区居民对党和政府的政策、社区公共资源和服务事项的执行、分配是否达到居民成员平等和享受要求的管理。社区内居民、市场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志愿者等社区成员以相互支持和合作关系形成一个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民主管理的网络,共同处理社区内的公共事务”。

  其次,通过对现有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的培训能够在短时期内实现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工作的认识和社区工作基本方法的掌握。转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思想,使其认识到社区工作是一种服务于社区居民的服务型工作而不是简简单单行政式的管理;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和素质。主要利用现有社会工作院校、地方党校以及民政系统院校和培训中心等各种资源,通过拥有专业资格社会工作师培训和远程函授自学等方式,实现社区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稳定提高。

  2.细化社区服务项目及对象,保障资源有效利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日常温饱问题后,逐渐体现出对多样化、多层次服务的需求,因此,社区已不能仅仅保持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水平上,社区服务的范围也应该逐渐涉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文化娱乐服务、老年服务,还包括家政服务、劳动保障服务、卫生保洁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健康服务、教育服务、法律服务等等内容。

  注重社区老年娱乐服务、安全管理服务、卫生保洁服务,充实社区服务内涵,要围绕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广泛化的定位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同时,根据社区内实际情况,将不同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进行细化,尽量使服务送到真正需要的居民手中,把资源有效的利用起来。

  3.加快社区文化建设,提高居民民主参与意识

  社区文化是社区实力的一种体现,更是一种软实力的彰显。社区工作者提供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既能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提高社区文明程度,又可以联络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增强社区凝聚力,提升居民社区归属感。而社区文化的建设与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是分不开的,为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加社区活动,社区工作者可以积极动员社区内已经退休的文艺工作者、文艺爱好者、社区志愿者参加活动,并通过其发动、邀请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活动中来,另外,社区工作者要精心策划一些贴近群众、内容多样的活动,这样才能吸引社区居民积极主动的参加社区活动。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7

  一、广场舞扰民问题研究综述

  广场舞,又称排舞、广场健身操舞等,因其多在广场集体而舞得名,在国内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国家体育政策的鼓励,广场舞火遍全球。20xx年,亞特兰17200人同跳广场舞[1],20xx年11月7日,18431人同跳《小苹果》[2],20xx年11月7日,纪录被刷至50085人[3]。20xx年4月25日,中国大妈在卢浮宫广场跳起了广场舞[4],同年,6月14日中国广场舞又跳到了莫斯科红场[5]。

  国内广场舞迅速风靡社区,扰民问题凸显,极端新闻事件时有报道。如20xx年8月30日北京“鸣枪放獒事件”[6],20xx年10月23日武汉“粪袭事件”[7],20xx年3月29日温州“高音炮事件”[8]。媒体以《广场舞扰民考验公共空间管理》、《广场舞扰民折射公共文明的缺失》、《广场舞与高音炮的和解只是开始》等为题进行广泛热议,关注度从20xx年开始持续上升,直至目前热度不减。

  媒体的高度关注也引起学术界重视,以“广场舞”为关键词在知网进行文献检索共获得1520个结果。搜索结果显示学者主要从舞蹈、体育和文化三个视角进行关注,主要探讨现状、作用、群众健身和群众文化等方面。媒体报导数量和学术研究成果数量均从20xx年开始显著增加,广场舞从新闻热点上升为学术热点的逻辑关系彰显广场舞研究的现实意义。

  以“广场舞”和“社区”共同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结果只有64个。这表明社区广场舞开展实践研究尚不充分。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上海体育学院、湖南科技大学和井冈山学院,主要讨论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广场舞作用和群众文化等方面。刘莹和朱其贤认为广场舞对于丰富和活跃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居民身心健康水平和增进居民间人际交往作用巨大,应积极引导广场舞在社区开展[9][10]。研究成果集中探讨广场舞扰民问题及体育管理、法律关系使用等。广场舞扰民问题归因于公共体育资源缺乏,公共资源分配,法律调整滞后等。提出空间规划,时间固定,音响改进,制度建设,法律法规程序前置等对策[11][12]。陈桥专门从法律角度分析广场舞扰民纠纷的成因和解决办法[13]。

  广场舞扰民纠纷产生的表面原因是参与者行为失当和受扰居民行为过激,本质原因是管理的缺失。对广场舞进社区开展有效管理,建立系统的管理机制是重中之重。以上研究文献触及到了问题的本质,提出的对策卓有成效,提出了要加强管理的建议,但研究呈碎片化,缺乏系统机制的整体研究,从政府对广场舞的管理而言显然还不够。

  二、社区广场舞扰民问题的管理办法思考

  1、专业化。缺乏专业化是社区广场舞产生各种扰民问题主要原因之一。社区居民广场舞活动开展的时间、空间、参与者、器材的随意化、碎片化容易造成扰民,是非专业化的表现。非专业化的社区广场舞锻炼行为会对社区居民造成困扰是不争的事实。在广场舞锻炼行为专业化管理上,深圳市宝安区首创的“文化钟点工”值得借鉴,该做法在目前看走在全国前面,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文化钟点工”是一种形象提法,是深圳宝安区的一大创造。其具体做法是:区政府向有兼职时间的广场舞特长者,舞蹈专业人员按“钟点”购买服务,使他们成为“文化钟点工”。“文化钟点工”按照区政府的安排,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向社区广场舞爱好者提供专业领舞和指导,控制音响,有效避免了扰民等诸多问题,通过政府的介入完美解决了广场舞锻炼存在的诸多问题。

  2、组织化。“文化钟点工”使广场舞锻炼成为组织化行为,能有效避免发生扰民问题。社区广场舞锻炼组织化是指通过政府的介入使散乱的锻炼群体形成有登记、备案、管理、评价的团体,使管理部门的管理对象由个体和个例转变成团体,使管理更加集约化,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有利于管理规章制度的形成与执行。广场舞锻炼群众自发锻炼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的无组织化必然导致巨大的混乱,早期无组织化的广场舞锻炼时常导致锻炼人群与居民矛盾,产生了许多极端事件,教训比较深刻,因此大规模的广场舞锻炼需求必须实现组织化。广场舞锻炼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市场化组织形式和事业管理组织形式两大类。由文艺人才、文创公司、体育培训机构等创办的广场舞锻炼团体属于市场化组织形式,实行登记备案,组织者或经营者负责制,如有矛盾产生,主管部门于居民和组织者之间进行协调,适用法律关系也比较容易和清楚,有效避免了扰民纠纷的出现。由“文化钟点工”组织的广场舞锻炼团体属于事业管理组织形式,同样进行登记,遵守相关制度规定。组织化了的广场舞锻炼可以有效避免出现扰民问题。

  3、规模化。广场舞在中国具有广泛的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是社区开展最好的群众体育活动之一。强劲的.需求和诸多条件限制使社区广场舞锻炼呈现四处开花的态势,容易造成扰民,也不利于活动的长期持续健康开展。主管部门应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要求下,制定管理制度,在组织化管理基础上,积极引导各方力量,整合多种资源参与,集中散乱的锻炼人群进行市场化组织形式或事业管理形式下的规模化广场舞锻炼活动。规模化锻炼要求政府需做好场地规划,人才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使规模化的广场舞锻炼高效开展。

  4、制度化。按照专业化,组织化和规模化要求制定相应的社区广场舞锻炼规章制度,无论市场化主体还是事业管理主体都遵循同样的制度,引导广场舞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在专业人才指导下,使用符合要求的器材进行文明锻炼是主管部门应当并且能够做到的事情。锻炼者、经营组织者、居民三者在共同的制度约束下,互相尊重和理解,扰民问题必将得到有效解决。

  三、结论与建议

  解决社区广场舞扰民问题重在管理,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就是上述“四化”,管理的机制建立在于政府相关部门。建议管理部门应做好以下几点:

  1。根据居民需求做好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人才建设;2。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在政府主导下积极参与广场舞等大众体育健身互动开展;3。积极培育社会主体在政府主导下建立规模化的广场舞健身组织和团体,实现广场舞健身活动有序、有益、有趣进行。

  [参考文献]

  [1]18431人齐跳广场舞破世界纪录(图)[N]。京华时报,20xx—11—08。

  [2]18431人齐跳广场舞破世界纪录(图)[N]。京华时报,20xx—11—08。

  [3]周云。全国50085位广场舞大妈大叔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成果[N]。看看新闻Knews,20xx—11—07。

  [4]中国大妈卢浮宫跳广场舞引发网友争论(图)[N]。中国青年网,20xx—04—25。

  [5]俄罗斯红场跳广场舞。四川日报网,20xx—08—06。

  [6]王石。广场舞扰民考验公共空间管理海南日报[N]。海南日报,20xx—12—03。

  [7]李兆清。广场舞扰民折射公共文明的缺失[EN/OL]。

  [8]评论员。广场舞与高音炮的和解只是开始[N]。中国青年报,20xx—04—11。

  [9]刘莹。广场舞对构建大连市社区体育文化的价值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29)。

  [10]朱其贤。广场舞在社区生活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35)。

  [11]于秋芬。社区体育运动开展中权利冲突分析——以广场舞纠纷为视角[J]。体育与科学,20xx,(35)。

  [12]杨继星。个体化时代的集体行动:社区草根体育组織的动机诉求与矛盾冲突[J]。体育与科学,20xx,(37)。

  [13]陈桥。社区体育运动开展中权利冲突的法律调整——从广场舞纠纷切入[J]。体育与科学,20xx,(36)。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8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不仅是旅游可持续发展宏观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机制也是旅游景区中的社区实现经济、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探讨了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的意义所在,并对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的优点做了相关研究。

  一、相关概念和研究理论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简称是社区参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把社区作为旅游发展的一部分进入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等涉及旅游发展重大事宜的决策、执行体系中。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是一个学习过程,通过参与,可以提高发展旅游活动的效率,也能使人们学到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不仅是旅游可持续发展宏观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机制,也是旅游景区开发管理中的实现经济、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的意义

  (一)促进社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又要保护环境,不危害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可以增强获得社区居民对旅游景区开发的认可度和配合度,令旅游发展的更加容易推进。

  (二)旅游发展规划及项目的完善落实

  外来专家虽然在旅游规划、项目开发上有相当的专业水平,但在短期对社区的有深入的了解是不可能的,因为社区是具有一定社会、经济及文化特征的独立的社会单元,据此做出的旅游规划项目也往往不太科学。社区居民长期生活于该旅游目的地,他们了解本地风土民情而且对本土充满感情,他们的参与旅游规划开发能弥补专家在这方面的缺失。

  (三)维护了社区居民的利益

  传统的旅游管理发展开发,重视政府、旅游投资商的利益,对于居民的切身利益考虑很少。旅游业与所在社区关系常常被割裂,社区居民感受到更多的是发展旅游所带来消极影响,如物价上涨、公共设施拥挤等。通过让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规划,维护了社区居民的各方面的利益,同时也能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能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体验,促进社区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是一项综合工程,不但包括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稳定、文化发展、民主参与及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对于社区居民来说,社区的社会发展的着眼点在于“以人为本”,从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到人的素质的提高到人的价值的体现。如湖北省的神农架、大别山、九宫山等地,过去的伐木工人如今当起了景区管理着。他们放下斧头,拿起锄头,不再“砍树”而变为“种树”“看树”。

  三、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的优点

  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有以下几大优点:

  (一)从经济方面看

  社区的参与可以使居民从旅游业中直接受益,在一些贫困地区称为“旅游扶贫”。政府进行旅游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经济,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峡人家风景区原本是处交通闭塞的峡江地区,长期以来这里的居民经济收入低,大多数居民都靠外出打工挣钱养家。自从在此处进行旅游开发后,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中,获得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

  (二)从旅游方面看

  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渲染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增加了吸引力。文化是由社区的居民传承下来的,任何一个非本地居民是无法体味到其中的奥妙的,也无法把它临摹的惟妙惟肖,只有当地的居民才可以渲染这种文化氛围,增加吸引力。通过建立农业博物馆,制作传统手工艺品,表演传统民俗活动等,才能使旅游活动内容生动、有吸引力。

  以民风古朴的'车溪旅游景区,常为远道而来的旅游者者专设农家棚屋,提供土家饭菜,也提供农具供旅游者耕作。旅游者正是在车溪土家人营造的这种自然氛围中生活,才体验到梦里老家车溪的闲适。在九畹溪漂流景区,当地村民积极参与到旅游开发中,他们经常在漂流路线旁为游客提供姜茶、煎野鱼、炕土豆,让游客在一种真实、淳朴、自然的氛围中感受到野趣和欢乐。

  (三)从社会发展看

  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了当地的发展。旅游开发使当地的一些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如交通条件的便利等。交通的便利不仅使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更重要的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最,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旅游的发展同时可以促进社区的对外交流,可以改善社区居民的一些落后的腐朽观点,从而促进社区的发展。

  (四)从环境保护方面看

  社区参与为保护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如果说社区参与到了旅游开发,并且从中的到了利益,那么居民就会觉得他们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是他们经济的来源,是旅游开发使得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他们便会自觉的去保护这片环境。宜昌三峡人家景区处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段,以渔业、林业为主要经济收入。长期的伐木和捕鱼使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一度受到破坏。发展旅游业以后,当地独特的峡江风光和长江肥鱼特产受到旅游者的追捧。当地居民意识到以前不被重视的山中林、水中鱼原来是金饭碗,主动当起了“护林人”、“ 护鱼人”杜绝滥砍滥伐、滥捕滥杀,而且成为义务的环保宣传员,这为当地的环境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有利于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

  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产品开发中,把自己文化中传承下来的文化产品,如织布,制陶,酿酒等技术经过加工变为旅游产品,这样的产品既是高质量的,又是有吸引力的。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推进和后勤社会化,大学生的生活居住环境由原先的校内公寓逐步转型为公众社区,学生管理模式也逐步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目前,高校学生公寓社区化管理的时间不长,其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都还不够健全,可尝试将网格化管理思想融入高校社区管理,构建高校社区管理的新模式,符合新形势下高校社区建设的需求。

  一、网格化管理的内涵及其实现条件

  网格化管理是网格技术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管理应用,指的是借用计算机网格管理的思想,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使各个网格单元之间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组织的资源,以最终达到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因此,网格化管理的目的是解决管理中由于部门间职能分割造成的数据分散、信息内闭、流程“冗余”等现象,最终形成资源有效整合,提高管理效率。综合当前社会管理的成功实践来看,实行网格化管理需在原有管理体系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完善。实现网格化管理一般需要具备四个基本条件:

  一是构建规范化网格。规范化网格结构应该是条块结合,即在同一部门系统的“条”与各部门系统间的“块”互通,业务办理相互协助。而原有管理体系中,其管理功能“条强块弱”,“条”上同一部门内的业务沟通比较多,效率也较高;而“块”上部门之间缺乏联系,效率较低。实行网格化管理需在原有管理体系基础上,重新整合各职能部门,提升块与块之间的互通与协助,提高服务效率。

  二是建好信息化系统。网格化管理的基础是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要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一站式”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必不可少。在具体建设中,网格内的各部门要根据业务流程情况,统一用户数据库、共享服务端口,做到流程科学化,给用户提供便捷服务。

  三是完善服务机制。网格化管理思想是基于“用户需求”,体现“用户至上”的'理念,目的是实现高效率、便捷性的管理与服务,这就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服务机制,是管理者在服务过程中有着一致的服务理念,明确自身工作职责和业务要求,为用户提供专业、规范的服务。四是加强服务监管。网格化管理的功能是各部门之间在同一“块状”网格中的协调与服务。因此,需要加强服务流程中各环节的监督,确保内部管理流程更优化,工作职责更明确,服务质量更完备,最终实现为用户提供高效服务。

  二、高校学生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主体多元化,使高校社区育人作用难于形成合力。高校后勤社会化后,社区内存在着学生教育主体的学校、学生服务主体的后勤公司和学生自治主体的学生自治组织三种多元关系主体。学校虽然作为学生管理和教育主体,但学务工作者很难全程参与学生的社区生活,缺乏及时有效的教育和引导,育人作用难以有效发挥;而作为学生服务主体的后勤公司,存在着公司效益与学校教育公益性之间的矛盾,难以形成育人目标的一致性;而作为自我管理的学生自治组织,主体地位相对弱势,且存在着学生参与意识不强,也很难在社区发展的重大决策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社区内的不同管理主体,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需求,很难在社区育人上形成合力。

  2、管理机制碎片化,使高校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存在盲点。作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产物,许多高校对社区管理服务工作还处于不断摸索和完善之中。在新形势下,原有的学生管理规范和制度不适应学生入住社区后的管理和教育,多元主体间缺乏相应的运行机制保障,从而使生活在社区内的学生脱离学校的管理,存在着各种不良隐患,使得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盲点。

  3、服务形式单一化,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当前高校社区大多还处于传统管理模式,更多强调的是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学校提升学生的生活服务质量,对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考虑不多,管理手段单一,服务内容简单,没能为学生发展提供足够的平台,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得不到满足,难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二)网格化管理在高校学生社区中实施的优势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完善和学生社区的发展,传统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社区管理要求,网格化管理思想适合当前学生社区管理的需求。1、网格化管理模式契合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创新需要。高校在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可以使管理重心下移,管理位置前移,在原有管理结构的基础上按照“条块结合、权责明确、资源共享、内部协同”的要求,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有利于从体制上解决条块矛盾、信息孤岛等现象,形成教育管理的合力,契合当前高校社区管理创新的需要。

  2、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应合网格化管理技术要求。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学校的数据共享中心,构建了360°视角的学生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状态、行为习惯等信息能够在数据中心实现查询、分析、统计,为高校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技术保障。

  3、社会领域成功经验为高校提供借鉴。网格化管理从最初的城市管理到目前的社会经济等多领域的运用,业已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同时,高校管理者也在学生安全、学生党建、实验室管理等工作上融入网格管理思想进行探索实践,为高校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基础。

  三、高校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

  以笔者所在的浙江万里学院为例,作为较早实施公寓社区化管理的高校,20xx年,学校开始实施公寓社区化管理模式探索,根据两校区的实际情况,安排一年级学生入住回龙校区学生社区,实行书院制管理;其他学生入住钱湖校区学生社区,实行学院制管理。20xx年,学校分析社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统筹谋划,将网格管理思想逐步融入社区管理服务,通过合理划分社区网格、科学设置网格组织机构、建立共享平台、完善服务机制等措施,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

  (一)划分社区网格

  高校社区开展网格化管理,合理划分单元网格是系统构建的基础。学校按照地域和管理特点的不同,将回龙校区学生社区和钱湖校区学生社区作为一级网格。在回龙校区学生社区,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学院的基础教育功能,建立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书院制网格化管理模式,按书院所属楼为区域建立二级网格,在各楼内以楼层为单位建立三级网格;在钱湖校区学生社区,根据高年级学生特点和学院专业特色,建立以专业教育为基础的学院制网格管理化模式,按学院所属楼为区域建立二级网格,在各楼内以楼层为单位建立三级网格;同时在各层级网格内,建立相应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组织机构,形成了“条”与“块”相结合的网格系统。

  (二)设置网格组织机构

  多元关系主体的存在,势必会因主体利益不同而使得管理目标不一,导致社区育人成效不理想。学校以统一管理、主体协同为目标,在不改变原有各主体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成立社区工作委员会,作为社区工作的最高决策层,统筹社区发展规划及重大事务决策处理。委员会下按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功能模块分别由社区党、团工委、后勤公司生活服务中心及学生自治委员会等部门和组织负责,各模块组织间实行协同管理和信息互通,使工作全覆盖,不留“真空地带”。

  (三)搭建共享管理平台

  1、信息平台建设。目前,随着智慧校园建设不断推进,学校建立了基于大数据技术基础上的学生管理“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了数据共享、信息融通,有效提升了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平台内容包含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生基本情况、个人行为表现考核记录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学生生活服务方面的学生住宿服务、“一卡通”服务、维修服务、餐饮服务等数据库;学生网络舆情方面的如辅导员QQ群、值班在线、学生干部QQ群、社区微博、微信等。

  2、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一站式社区学生事务中心”,采用协同办公、统一办理的形式,将学生在社区的相关事务和服务事项纳入中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相关主体单位派员入驻,社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中心事务管理,完善工作制度,统一调配资源,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理清工作流程,实现工作内部协调,为学生提供人性化的优质服务。

  (四)完善工作机制

  1、建立管理主体联席会议制度。社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应加强各管理主体间的联系沟通,定期召开会议,传达上级及学校的有关精神,研究社区发展重大事项,讨论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难点与问题,统一工作思路,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建立“组团式”网格服务机制。网格化管理的特征之一是提供精细化的服务,因此,在社区的管理与服务中,高校需要整合资源,开辟专门场所,引导专业团队入驻社区,分类指导,解决不同需求学生的困难,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打下基础。一是建立教师团队联系网格制度,全员动员,实现每个网格都有教师参与,加强网格内学生的专业指导和思想引导。二是建立学生自我服务机制,社区学生自治组织作为学生管理主体的群众性组织,在学生中号召力强、影响力大,学校应加强学生组织队伍建设,指导和引导学生组织开展自我管理和服务活动。如建立社区党团组织,按照网格管理要求,设立各层级网格管理员,开展责任区活动,网格管理员每周按要求进寝室走访同学,及时掌握网格内情况,引导同学们参加文明寝室建设,劝说和制止寝室同学的不良习惯和违纪违规行为,发挥学生干部的示范作用。建立社区社团活动中心,积极引导各类社团入驻社区,社区开展“兴趣+专业”相结合的小型、多样化的社区文化活动,对于张扬学生个性,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提升学生自主创新意识,营造校园良好的文化氛围,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10

  一、背景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延伸基本公共服务职能。规范发展社区服务站等专业服务机构,有效承接基层政府委托事项。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这些对基层社区政府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社区基础管理,而且要求以居民需求出发,通过信息化、电子化的管理手段做好智能管理。

  北京市东城区的城市"网格化"管理创新打开了智能化管理城市的新思路,不仅提升了基层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办事效率,而且提升了居民宜居环境,是促进和谐社会与智能管理的有益尝试。

  北京市政府在"科技北京"发展战略中提出:"提升民生科技在首都城市建设、社会管理、医疗卫生、旅游文化、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服务水平,为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做出切实贡献。"这些要求基层政府管理部门进一步开阔管理思路、丰富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效率,不仅要提升城市管理能力,而且要求进一步细化到政府最基层管理单元--社区(行政村)的管理方式及手段。

  据统计,北京市共有230余个街道,下设6600余个社区(或行政村),这些最基层政府的管理部门是最接近社区居民的组织,它们工作的效率,以及结果直接代表了政府的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它们给社区居民的感受是最直接体现政府规划及发展战略的执行情况,这就要求社区的管理更加智能化、更加自动化、更加人性化。

  二、设计思路

  以往单纯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体现智能管理的思路,本文作者认为要实现社区智能管理,就应该包括社区职能管理、社区便民服务、社区居民互动三个方面。只有这三个方面一体化设计才可能实现社区智能管理。

  本文作者尝试用"服务设计"的思路去开发和完善社区智能管理体系。

  服务设计可以简单归纳为是以使用者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运用创造性的.、人性化的、客户需求出发的、提升客户感知的一种设计方法,是确定服务提供的方式和内容的一种过程。有别于传统的工业产品、电子产品和生活日用品,服务体系或产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概念或一个思路,而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品,但也是能给使用者带来客观感受的方法。因此,服务产品也可以说一种特殊的"体验产品"。这种将服务和设计结合起来说是设计学中比较新颖的课题,也是服务学和设计学中一个交叉领域。服务设计作为一门学科,不应当孤立的看待,而应该同服务开发、管理、运营和营销结合起来,和一般的管理活动相比,设计活动具有更强的观念性和基础性。对于服务产品设计,目前各国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统一的是服务设计包括下面几层涵义:

  1.设计活动的目的是满足顾客的需求;

  2.设计活动包括产品本身设计和产品提供过程的设计两方面内容;

  3.设计活动本身是一个转型处理过程;

  4.设计活动始于设计理念的形成,结束于设计理念被转化成各种具体要求。

  三、解决思路

  从服务设计的理念,以及用户需求分析智能社区管理系统应包括的内容为:

  1.社区职能管理

  (1)建立有效地社区数据采集方式,实现快速录入与电子化管理;

  (2)建立有效地社区数据管理体系,实现社区数据分析与数据共享机制,减少重复采集, 提高社区数据管理效率。

  根据上述两点需求,在社区职能管理方面,政府人员的工作可描述为:每个社区管理人员日常对负责的区域进行巡检,一旦看到公共设施的损坏或缺失等情况时,就会使用定制的无线手持终端进行现场拍照(或者录制音频/视频),填写电子表格,然后立即通过无线网络把照片(音频/视频)和表格实时发送到社区管理监督中心的监控平台。

  根据工作性质和要求,社区管理人员的职能管理工作又可分为主动上报信息(事件)和被动接受工作任务两项。

  具体的客户需求可分离成如下几个关键点:

  第一,社区管理人员通过手持终端,可以把现场的图片、视频/音频文件、数据表格信息、城市部件信息通过无线数据网络发送到社区管理监督中心。

  第二,根据需要,可以通过手持终端参加由社区管理监督中心发起的电话会议,人数可能从几人到几十人不定。

  第三,社区管理监督中心可以向社区管理人员群发一些文字或者图片信息,如会议通知等。

  第四,社区管理监督中心可以实时获得社区管理人员的位置信息并显示在GIS大屏幕上。

  第五,社区或街道领导可以通过无线或者有线的方式,很方便地从社区管理监督中心获得所需的监管报告信息或者城管员的当前位置信息。

  2.社区便民服务

  (1)让居民清楚地知道可享有哪些社区服务,如何享受社区服务;

  (2)有效地评估体系,对社区服务商进行评价,实现优胜劣汰。

  3.社区居民互动

  (1)政府-社区:有效地任务下达和社区工作的委派,提高社区工作效率;

  (2)社区-居民:综合利用社区里的电子屏、用户手机、网站论坛、电视等媒介,进行社区信息发布;

  (3)居民-居民:建立一个社区虚拟论坛,通过线上互动促进线下社区居民间的邻里关系。

  五、建设方案

  在实现上述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作者分别从社区职能管理、社区便民服务、社区居民互动三个方面提出改进电子化智能系统改进的建议:

  1.社区职能管理的设计

  (1)建设要点。利用"云计算"技术进行数据沉淀;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社区工作执行力,改善数据准确性。

  (2)拟建设项目。

  ①社区工作执行信息化--利用IMS即时消息平台实现信息采集和互动;信息互通--利用飞信将政府、居委会和社区服务人员互联执行审核--对执行情况通过飞信进行管理。

  ② 社区信息采集创新化。基于无线通信网络的无线采集--利用平板电脑或手机终端进行现场数据采集;全面集成采集--采集文字、数字、录音、录像、照片以及位置信息。

  ③ 社区数据"云计算"中心。数据整合--整合民政非政务数据;数据沉淀--集各种填报表格于网上;数据共享--发展数据分析和数据共享。

  2.社区便民服务的设计

  (1)建设要点。利用政府公信力公布社区服务标准和菜单;①利用居民力量开展社区服务评价;②开放服务能力接口,吸引基层与社会参与。

  (2)拟建设项目。

  ①社区服务菜单;服务门户--建立服务菜单,推荐服务标准;服务体系--对政府投资或政府管理的服务利用网络和飞信进行全程监督;服务平台--提升"96156"由热线为服务热线、质量监督、精品服务管理的综合社区服务信息中心平台。

  ② 社区服务评价系统。服务检索--建立社区服务的"淘宝"网,协助居民、社会双向沟通;服务评价--建立评价网站,通过居民评价,规范服务体系。

  3.社区居民互动的设计

  (1)建设要点。

  ①利用信息化技术改善政府宣传;

  ②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居民互动,发展社区文化。

  (2)拟建设项目。

  ①社区宣传信息化;社区电子屏 --统一发布、多媒体、低碳;网站升级--"96156"社区网升级互动;互动高清电视--利用互动高清电视进行宣传。

  ②居民无线服务网络。无线网关--与电子屏互动,收集居民信息;个人信息门户--市民主页、社区彩信报等内容。

  ③网上虚拟社区。虚拟社区--利用博客、互动游戏等虚拟社区功能促进居民互动;居务频道--由居委会牵头,开辟居务、子女教育、社区医疗等频道推进社区发展。

  六、结语

  在分析北京市社区现状的基础上,以基层政府管理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服务设计的解决思路,从社区职能管理、社区便民服务、社区居民互动三个方面深入分析需求环境,通过统一职能管理系统整体解决现状中存在的效率较低、手段单一、方式落后的社区管理方式,及时发现社区智能系统出现的问题,可以协助基层政府提高办事效率、全面监控社区居住安全环境、提高便民服务手段、及时响应居民服务需求、加强居民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实现和谐社区与智能社区环境。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11

  一、目前我国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社区管理难以了解第一手的居民信息,物业管理了解居民信息却难以解决问题

  我国社区管辖面积较大,居民人数众多,加之社区工作人员比较缺乏,对居民的各种需求和相关信息难以准确采集和获知。物业管理的管辖范围仅限于小区,居民与物业管理的联系最为密切,互动机会较多。但是,由于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和渠道,二者的配合总是难以见到成效。社区管理缺乏管理的细化,物业管理解决问题的力度和权力又明显不足。

  (二)社区管理缺乏内在的动力,物业管理缺乏外在的推力

  社区管理的本质应是互动式管理,自上而下的拉动必须与自下而上的推动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政府和居民的双赢,这种发自居民内部的推动力才是社区管理的核心和根本,才能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物业管理则比较缺乏政府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在居民管理上基本陷入孤立状态。

  (三)二者之间相互推诿和指责,缺乏深度合作

  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都要注重居民居住环境及安全问题的解决,但是由于二者分属不同部门,导致对诸多问题的解决不是寻求齐心协力,而是相互推诿、相互指责,即使二者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也总是流于形式和表面。

  (四)开发商、物业与居民的矛盾尤为突出

  物业管理公司一般都是在业主入住之前通过开发商选聘,绝大多数物管公司都形成了对开发商负责的服务意识。但是,在业主入住之后,房屋的所有权发生了转移,前期物业服务合同已然不成立,物管必须接受业主的考察和评定,重新与业主签订服务合同。由于物管的服务意识没有及时转变,加之与开发商的紧密关系,在处理业主与开发商的纠纷时不是维护业主利益,而是错误地维护开发商利益。开发商完成住房销售以后基本退出业主视线,一旦业主发现住房质量及服务问题只能寻求物业公司解决,而物业公司并无义务承担开发商遗留的住房质量及服务的责任,从而造成开发商、物业与居民的矛盾尤为突出。

  二、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融合创新模式

  (一)物业管理纳入社区管理,统一向居民提供有效供给

  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都是面对居民,都要考虑如何满足居民的需求。物业管理公司在业务上接受房管部门领导的同时,在居民服务上更需要接受社区的统一指导和管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居民。物业管理公司的招标权应该赋予社区。在小区业主委员会没有产生之前,即小区住户未达到50%以上,应由社区代为招标选取合格物业公司实施前期物业管理,开发商与社区签订一份委托招标协议书;在小区业主委员会产生之后,即小区住户达到50%以上,社区再将物业招标权移交小区业主委员会。

  (二)物业管理是社区管理的窗口和平台,是细化居民服务的一线管理

  每一个小区都有物业管理办公室,这个办公室就是社区管理的窗口和平台,是第一线的、也是微观层面的居民管理与服务。社区则是第二线的,相对来说是宏观层面的管理与服务。物业办公室是社区的居民联络站,也是微型的居民工作站。社区的服务产品都可以借助物业办公室这个平台来提供,居民的各种需求建议也可以通过物业办公室反馈到社区。社区管理模式因而演变为:政府—街道办—社区—小区物管办—楼栋—住户。这种模式更加细化、具体,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小区的差异,能够最大程度达到政府与居民的有效沟通和理解,也能从微观层面寻求物业公司对社区管理的配合。

  (三)物业管理保持营利目的,属于社区管理范畴中的营利部分

  物业管理的营利性质可以继续保持,纳入社区管理不会改变物业公司的原有属性。社区服务也不只是无偿性质的,其中根据居民的实际需要,低收费以及正常收费也在其中。物业管理收费属于正常收费性质,如果能够充分满足居民安居的需求,提升居民的安居水平,那么付费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三、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融合创新的社会价值

  (一)通过物业管理平台细化社区管理,最大程度实现社会效益

  社区管理与服务是较为宏观和粗化的.,居民人数众多,需求很难统一和协调解决。如果通过物业管理平台将社区管理与服务细化到每一个居民小区,小区再进一步细化到每一栋住户,则社区管理就有了较好的微观运作层面和具体细化的管理手段,便于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能够很好地实现社会效益,最大程度保障居民的良好生活状态。

  (二)通过社区非营利方式服务于物业营利方式,最大程度协调居民与物业管理的关系

  物业管理的运作模式属于营利性质,这种营利的实现只能以居民的缴费和配合管理为必要条件。如果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结合,那么物业管理比较容易为居民所理解和接受。居民从物业平台享受到的社区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决定或影响着物业公司的营利目标,并最终直接决定或影响着居民对物业公司的认同度。

  (三)有效解决开发商、物业公司和居民的矛盾和冲突

  物业公司纳入社区管理,物业公司的招标权由社区代表小区业主行使,保障了业主的权益,避免了开发商为了售房需要捆绑物业公司的乱象,便于物业招标权的及时移交和监督管理。居民遇到物业纠纷,可以通过社区协调解决,并可以由社区出面代表小区和开发商谈判,能够很好维护居民的权益。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融合是“三方共赢”,即社区、物管和居民三方都能从中受益,是资源整合的最佳体现。社区通过管理与服务的细化,使居民从中受惠,居民受惠又促进了社区管理,使社区管理以最小投入获得了最大产出。而物业管理,由于服务于社区和居民,也能从中受益,获得持续服务的资格和最大营利。最后,通过“三方共赢”,社会实现了安居乐业、安定有序的生活理想。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12

  油田企业属大型国有企业,油田矿区大都是独立矿区,社区服务仍然是油田企业的一项重要职能,已成为中国石化集团油田企业的三大板块之一。降低社区服务成本,提升市场化运营能力,是油田社区服务单位面临的一大课题。江汉油田是典型的独立矿区,三大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油田社区管理服务的主体。笔者站在江汉油田层面,以五七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为基点,就油田社区服务经营管理过程节点控制作一探讨。

  1推进市场扩张,拓宽经营渠道

  市场化动作,是中石化集团对油田社区服务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之一。推进市场扩张,拓宽经营渠道,是提升中心市场化运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关键是强化外部市场项目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市场扩张。

  1)严控外部项目用工总量。物业服务工作大都机械化程度不高,主要靠员工进行现场服务,人工成本占比较大,而在远离江汉的武汉、荆州开发的项目,还需增加住宿、生活、沟通等补贴,人工成本更高。降低人工成本的首要任务是严控用工总量。应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压缩管理人员定员,岗位作业人员也按满负荷要求进行配备。

  2)优化外部项目人员配置。在外部项目人员配置上,综合考虑经济效益、质量效益、社会效益,以质量保证为前提,经济效益为目标,社会效益为支撑,采取就地招聘与油田派遣相结合的劳动力组织管理机制,在保证关键岗位员工队伍稳定的同时,着力降低一般性岗位用工成本,除炊事员等骨干队伍由江汉派遣外,其他用工大多就地招聘,并优先录用主业单位在当地的家属,有效减少异地就业人数,降低住宿费、住勤费及交通费开支,缓解异地就业成本高的问题,也解决部分主业单位员工家属的实际困难,实现了一举多得。

  3)优选外派人员住宿方案。从油田派遣到武汉、荆州等城市的外部项目工作人员,住宿成本较高,在减少派遣人员数量的同时,还必须注重优选住宿方案,综合考虑住房费、交通费、水电费等相关费用,力求成本最小化。一般来说租房比宾馆住宿低,派遣人员由宾馆住宿改为租房住宿,是降低住宿费用的有效途径。选择租赁房时,须综合考虑区域租金价格差异,交通费用差异等相关成本差异,选取最佳方案,在保障服务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做到住宿相关费用最小化。

  2简化经营流程,降低管理成本

  优化机构、班组、岗位、活动设置,推行职能、会议、资料“三合并”,简化经营管理过程,消除无效环节,改进低效环节,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节约,从而提高管理活动效率。

  1)合并管理职能。一是内部车辆集中管理。改变生产指挥车、生产运输车、环卫专用车分散管理的格局,将中心所有车辆集中到运输队进行统一管理,提高运输队管理的幅度,充实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强化生产指挥车和环卫专用车的专业化管理,有效降低油料消耗和修理费用。二是现场服务规模化管理。对规模过小的班组进行合并,提高场所、设备、器材的综合利用率,提高了班组活动效率。在进行机构合并的同时,还对部分岗位进行了合并,如将中心办公楼安保值班岗与生产调度岗进行合并,消除重复值班,降低人工成本。

  2)合并大型会议。大型会议涉及面广,会议成本高。中心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注重会议的策划,力求将多个会议合并召开,减少开会次数。如社区中心半年检查讲评会、经营纯净考评分析会、ISO9000质量体系管理体系评审会,可合并召开。要注重策划,讲求实效,防止会议走形式,既节省会议费用,也提高会议效率。

  3)合并基础资料。中心10个职能部门,各路都对基础资料有自身的要求,存在交叉、重复设置基础资料的现象;质量体系,经营管理,和谐创建等,对基础资料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要将基础资料归口到中心经营管理科,统筹考虑集团公司“三基”工作、ISO9000质量体系、中心内控管理、文明和谐小区创建等要求,协调各职能部门意见,对基层单位资料进行整合、精简。按照这一思路,中心形成了4部手册统领16类、48项规范记录本组成的资料体系,消除了重复资料,实现了管理与服务过程的可追溯。

  3细化预控管理,严把费用出口

  中心作为油田经费单位,收入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管理局对经费指标压得很紧,从客观上要求中心细化预控管理,严把费用出口。应以目标管理为依托,精细预算为核心,严格考核为动力,量入为出,挖潜增效。

  1)优化降本目标管理。中心下达基层单位的费用指标时,强化“四分开”、“四严控”。做到固定费用与变动费用分开,生产性变动费用与非生产性变动费用分开,锅炉供暖费用与常规服务费用分开,经常性费用与临时性费用分开,给每个基层单位明确下达单项费用指标30余项,同时还下达节约非生产性费用和节水,节油,节电、节煤等节本降耗目标,要求基层单位及班组严控水、电、油及零星材料费用支出,规范班组效益指标考核办法,统一班组主要效益指标分解考核台账,促进微观指标分解落实到人头,促进目标管理的深化。

  2)推行精细预算管理。内控管理已推行多年,多层次、全方位的预算管理体系已趋于完善。应注重强化预算的科学性,要求各基层单位、各职能部门,根据中心核定的年度单项费用指标,深入调查分析,结合生产进度与季节性差异,在适当留有余地的情况下,准确制定月度预算,每月20日前上报下月费用预算,并附详细的预算说明。需发生现金支出的,必须提前两天上报资金计划,否则不予付款。中心财务资产科要加大预算审核力度,发现某单位、部门预算与实际不符的.,一律要求说明原因,提高有关人员的精细预算意识,降低基层预算的随意性,提高预算的合理性。

  3)强化成本费用考核。一是严格费用确认。要求物料消耗年有预算,月有计划,购有审批,报有依据,领有程序,耗有记录,不符合内控制度要求的费用支出不予认可。二是严格成本核算。严格水电计量跟踪监控,保持中心、基层、班组能源计量数据三对口,提高了现场计量数据与财务结算数据的一致性。三是严格成本考核。既考核总成本,还考核单项成本,特别是严格考核常规能源消耗成本,对费用节约率排名靠前的单位,月度挂红旗,作为年度评先选模的重要依据;对月度费用超支的单位,月度挂黄旗,并责成单位领导限期查明原因,拿出改进措施。四是实行效益挂钩。如无领导认可的特殊理由,月度累计常规变动费用超支的单位,暂停发放单位员工的月度效益工资。年终考核常规变动费用节约的单位,按节约额的50%提奖,超支的单位,等额扣减单位年终兑现奖。

  4抓住关键环节,推进挖潜增效

  社区服务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锅炉供暖等服务项目又是高耗能项目,人工与能源成本,占总成本的80%以上。降低人工成本与能源消耗,是挖潜增效的两大关键点。

  1)全员动手创效。中心员工能干的活,一律不外包,也不外顾临时劳务人员,环卫保洁、绿化养护、主排水沟清淤和小型维修工程,靠员工自己动手来完成。引领社区居民、社区党员、青年志愿者,参与“共创和谐社区、共建美好家园”、“清淤保畅通,为小区添光彩”等活动,营造社区共建、共融、共享的良好氛围,缓解了经费紧张的压力。结合油田矿区绿化调整,将规划淘汰的一些有价值的树种,自己动手移栽到特定区域,形成新的园林景观,如中心各小区物业站员工自己动手,从局水杉公园移栽拟淘汰的棕榈达1300棵,仅此一项就节约开支10万余元。

  2)管理创新创效。以精细管理为出发点,大力推进管理创新,采用新手段、新机制,强化节水、节电管理。运输小区牧业服务站通过QC小组活动,解决了自动冲洗水冲式公厕冲洗频率自动调节系统,能够通过定时调节器,对不同时段的冲洗频率进行自动调节,中心对该成果进行了全面推广应用,并推广到了全油田,在保证冲洗质量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水耗。优化用电精细管理机制,在门卫等倒班作业岗位,完善电表电字交接机制,将电耗考核到各时段,各小班,落实到人头,促进员工节电积极性的提高。

  3)技术革新创效。锅炉供暖是中心技术含量高的一项服务工作,流化床锅炉是近几年供暖改造增加的新设备,技术创新创效的潜力较大。应高度重视锅炉的高效运行,注重技术创新,中心综合调度科应大力抓好技术攻关的组织领导,各相关基层单位应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以QC小组活动为代表的小改小革活动。中心各锅炉房先后解决了引风机运行不正常,流分床锅炉输煤系统故障,锅炉燃烧不正常,排污泵耗电超标等突出问题,降低了能源消耗和设备故障处理费用。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13

  贵州省整体旅游资源禀赋较好又是我国扶贫开发重点地区之一,针对旅游业的特点和旅游资源情况贵州率先提出了旅游扶贫发展模式。经过多年实践已经建立了多个旅游扶贫景区,鉴于不同扶贫景区的历史和现实形成了多样化的贫困居民参与分配形式,在多样化的分配方式中。探索出一个能够使贫困人口受益进而达到预期扶贫效果的社区参与分配模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政府+旅游公司+农民旅游协会+旅行社”的天龙模式

  天龙人首先意识到屯堡文化的旅游价值和其隐含的乡村旅游商机,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利用自己多年的积蓄,进行了天龙旅游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和并从商业运作角度提出了计划书。经过多方努力在政府支持和协调下,由、郑汝成及吴比等于2001年5月共同筹资一百万元组建了“天龙旅游开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并与天龙镇政府签订了50年的承包经营合同。后来为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和发展民族民俗旅游的积极性,探索出了政府支持、旅游为主体公司实施具体运作、农民旅游协会参与产品开发、旅行社组织客源的参与式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使天龙屯堡乡村旅游业得以成功启动并获得发展。社区居民自愿组织旅游协会再以协会的形式参与到景区发展中来,旅游协会的建立既避免了众多社区居民分散、交易成本高昂的弊端,又将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参与到旅游扶贫项目中去,并成为保护居民分配权的重要组织形式。

  二、社区居民为主导“工分制”分配的郎德模式

  1982年省文化厅发现并开始关注郎德上寨的历史文化与村寨景观,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其民族村寨的文化和景观特点得到进一步认同,1986年成为民族村寨重点保护对象并予以保护性资助和开发。经过村寨环境整治开发后,其优美环境和历史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考察。在分配方式上一开始由游客直接给与参加表演的村民现金,民俗表演比如拦路酒、芦笙和歌舞由村委会组织。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加,参与集体接待与歌舞表演的村民由务农为主要收入逐渐转变为获取旅游表演收入。还有村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餐饮和住宿经营满足旅客的食宿需求来获取收入。也有村民通过向游客出售本地农副产品及民族手工艺品获得旅游收入。为了维护景区的旅游经营活动秩序,由村委会组织成立了接待小组,主要负责与游客、旅行社接洽组织村民进行民俗表演。其主要职能是为参加表演的村民进行工分登记、计算和分红:确定演出价格和时间:维护旅游景区卫生和秩序。社区居民在政府支持下以村委会为主要组织形式,参与旅游表演和经营活动并从中获取报酬,形成了社区自发组织旅游经营与利用工分分配的郎德模式。

  三、政府主导分配的西江苗寨模式

  政府主导的旅游扶贫,是贵州省最为主要的旅游扶贫模式。西江苗寨景区的发展模式和社区参与分配方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意义。西江苗寨初始接待游客数量仅有0.76万人次,收入约17万元。经过10多年的建设和宣传2010年迅猛发展到游客数量90.2万人次,旅游收入2亿8千多万元。其社区人均收入增长曲线变化率最显着的是2008~2010年,社区居民2010年统计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增长55.7%。与社区人均收入增长曲线明显变化相对应的是政府行为。政府于2008对景区进行了基础设施改造总投入约8000万元,并在景区举行了贵州省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宣传和投入力度空前。2009年政府又进行建设项目投资5600多万元,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在旅游经营组织形式上由县政府成立景区管理局。进行景区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政府在西江景区中属于投入主体和管理主体,在旅游扶贫工作居于主导地位。

  但是,有研究发现扶贫社区居民的收入与旅游发展的'相关性并不大,且旅游收入增长对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程度小于游客数量增长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影响程度(张遵东、章立峰2011)。景区旅游经营行业中,社区居民主要通过经营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的“农家乐”为主参与旅游收入分配,其他行业社区居民参与度较低对其收入增长影响有限。并且由于社区居民居住位置和资金、经营能力的差异,很多无力或者无条件参与餐饮业的农家乐发展,形成了社区居民内部较为严重的贫富差距。由于参与机会不均等和参与程度不同,进而影响到社区居民在旅游扶贫中受益差别较大。参与旅游开发有能力和条件经营农家乐的社区居民收入增长迅速,而其他社区居民其收入并没有多大实质性的改善。

  四、社区参与分配模式的思考

  从主导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力量来看,郎德苗寨由政府投资支持但支持力度较小,社区居民自发组织居委会处于主导地位,根据实际情况和历史经验形成了社区居民自主参与、采取旅游表演记工分主要按劳分配的“自组织社区核心”模式:天龙屯堡采取由企业负责主要资金投入企业资本注入组建旅游开发公司的形式,社区居民组建旅游协会参与旅游产品开发和生产并获取收入,形成了旅游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核心”模式:西江苗寨的资金投入以政府为主,政府组建相应管理局和公司直接进行管理经营,形成了政府居于分配主导地位的“政府组织核心”模式。

  从典型的旅游扶贫景区开发方式看,不同类型的组织在资金的筹集、建设项目投资和旅游产品开发及景区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对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扶贫深度是有重要影响的,进而影响到旅游扶贫效果。目前贵州省旅游扶贫多为以政府投资为主,政府处于组织开发和参与分配的主导地位。从已有经验和社区扶贫模式看社区居民参与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决定了旅游扶贫的广度和深度。旅游扶贫景区社区居民由于参与条件、参与能力和初始资源禀赋不同,导致了其参与旅游业相关经营的机会与参与获取旅游收入分配不均等,乡村旅游扶贫发展中涉及很多其他利益主体,各利益主体的地位、组织能力、经营能力及筹资能力差别很大,又各有自己的利益诉求。随着贵州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形成了非常复杂的利益关系。很多旅游扶贫项目政府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立场

  ,对旅游景区开发占主导地位的开发商、投资商非常重视,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其旅游收入分配的地位,而对社区居民关注不够。实际上旅游扶贫项目中社区居民脱贫才是最终的目标,社区居民旅游扶贫的参与方式和参与深度直接关系到能否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最终的扶贫目标能否实现。

  要保障旅游扶贫项目中的社区居民成为受益主体,一是实现旅游扶贫项目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对社区居民的组织引导力度使社区居民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参与到旅游开发项目中,以实现多利益主体的相互制衡。二是加大对社区居民旅游技能培训和开发旅游商品的技术帮扶,提高贫困人口的旅游从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三是政府在乡村旅游扶贫项目中考虑要科学设置有关反映社区居民利益诉求的指标和要求“确保扶贫目标的实现。

【社区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常用(14篇)07-21

薪酬管理的论文11-16

如何管理企业的论文11-28

存货管理文献论文03-09

管理学论文12-19

项目管理论文11-06

成本管理论文11-13

风险管理论文11-19

绩效管理论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