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时间:2022-07-21 08:33:04 创业故事 我要投稿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1

  一个人的出路,是在工作中寻找的,而不是坐在那里想出来的。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生活就是这样,当你昂着头走路时,你就得随时准备在地上趴着。

  一个人要做出来点成就,最终得靠自己。朋友关系再好,也不能替代自己的努力。

  最近,一个叫“老康”的重庆崽儿成了全国名人,他在网络上把自己“三年时间,从身无分文到百万富翁”的真实创业经历晒了出来,结果几个月时间,就有百万网友潮水般涌入他的帖子,“老康”也因此在网络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草根偶像,还进入了“百大名人榜”。据悉,这本点击已近300万的“发财日记”,已于近日出版,名叫《全中国最穷的小伙子发财日记》(以下简称《发财日记》),该书将于本周末登陆成都。

  最困窘时 羞说失业每天假装上班

  《发财日记》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重庆老康”(简称“老康”)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他最穷困潦倒的时候“经常都吃不饱饭,早晨,就吃一碗面条,因为失业了说不出口,每天假装出去‘上班’,其实也就是在街上晃”。30岁的“老康”拖着老婆、儿子寄居在丈母娘家,连给儿子买奶粉、买保险的钱也掏不出,抬不起头。

  不仅是自己,老康说现在自己身边很多有钱的朋友,一开始真的都超级惨。“比起现在很多抱怨自己买不起房的白领,不知道要惨多少倍哦。有个朋友穷困时,连一碗重庆街边的小面,都吃不起,只能站在旁边看着别人吃。”

  笨拙致富 天天蹲守建材市场调研

  从身无分文到百万富翁,老康仅仅用了三年,这段经历足以刺激所有想发财的年轻人的神经,而老康却一直自嘲自己发财靠的是“最笨发财之道”,因为够笨,所以才确保了自己的发财之路。老康说,“最笨”是希望年轻人放弃一夜暴富的幻想,踏实做好每一件事情,财富是慢慢积累的,不会一夜之间降临的。而且,“行行出状元”,有人捡垃都可以成为百万、千万富翁,所以不要看不起工作,最不起眼的工作,你做好了,也能给你生财。

  而老康的经历正是“最笨”的真实案例,在创业时,他想了解建材市场的生意状况,就整天整天地蹲在大渡口建材市场门口,一手拿一个本子,进去多少人,出来多少人,都买了些什么东西,全部记下来,“蹲的时间长了,记录的`东西就显现出规律,赚钱的方法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这就是笨,没有半点取巧的地方”。但就是靠这些笨法,老康总能挣到实实在在的钱。

  成书不易 出版社总编辑“五”顾茅庐

  老康很低调,帖子在网络走红后,几十家出版公司联系到他,但已经“富裕”起来的老康,完全不被版税吸引。据了解,老康现在在重庆沙坪坝拥有一家自己独资的公司,每年销售额过千万元。这本《发财日记》是他空闲时,在办公室里慢慢敲出来的,说是日记,其实是回忆。老康表示,书中故事不完全是他的真实经历,借鉴了周围一些朋友的生活,“当然,也有一些我的影子……任何作者的作品,都不可避免带有自己的影子。”

  为了出版《发财日记》,出版公司总编辑吴又告前前后后给老康打100多个电话,亲自拜访了不下5次,“把老康都弄烦了”,才说服老康同意出版。

  因为书里涉及很多老康在重庆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他从未想过出版。老康表示,很多人都比他有钱,他觉得不太好意思出这样的书。“我最担心的是这本书影响了我的生意,我希望自己的生活保持和过去一样,我现在是一个生意人,不是作家。”但说到出书的意义,老康说:“如果有哪个落魄的重庆崽儿读完后能受启发,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比我拿多少钱版税要有意义得多!”

  专访

  “超女”启发老康绝地反击

  记者:是什么事让您决心振作?

  老康:20xx年,正好是超女最火爆的时候,我本人也看,她们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从山鸡变成了金凤凰。这个事情给我了很大触动,让我认识到,一个人离成功并不太远,也许真的就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后来我把这些感受嫁接到了书的主人公身上。

  记者:您觉得您的“发财之道”重庆人和成都人都适合吗?

  老康:重庆人都很有创业精神,我在重庆有很多经历类似的朋友。成都和重庆是一家,虽然有人说重庆崽儿冲动,成都男娃儿“假打”,但是两个城市的人都是实干型,这是创业很重要的一点。

  记者:现在中国一些年轻人在城市边缘充当“蚁族”,对于他们,您想说些什么?

  老康:首先,一定不要放弃希望。在就业环境严峻的情况下,我觉得可以把自己的目标降低一些。我觉得工作还是很好找的,很多岗位缺人,就像我自己的公司,也很缺人。但是关键是很多人觉得读了大学,有学历有水平,对自己的期望很高,放不下身段去做低档的工作。开个玩笑,路上做清洁的,为什么不能是大学生?你把自己的身段放下来,你会发现工作还是很多的。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2

  25年前,月工资90元的徐州人张爱民,因为自己的一句承诺,拿出1000元资助萍水之交的浙江青田小伙孙胜荣创业,没多长时间,为各自生活打拼的两人失去了联系。25年后,事业成功的孙胜荣历经波折,找到了张爱民,赠房报恩被拒绝后,拿出了1千多万元在徐州开了一个酒庄,交由张爱民打理。连日来,这个现实版知恩图报的动人故事在网络上传播,引发网友们大量关注。

  25年前,徐州大哥掏1年工资帮浙江小伙创业

  孙胜荣是浙江青田人,1987年,年仅15岁的他就踏上社会谋生。因为年龄太小,他先投奔到在徐州开理发店哥哥处,当了一名洗头工。

  张爱民是理发店的常客,每次光顾时,经常由孙胜荣给他洗头。当年张爱民24岁,很快就跟孙胜荣熟识并成为朋友,两人经常没事一起聊一些感兴趣的话题。没过多久,孙胜荣决定离开徐州,独自回温州打工,临行前,他还专门找到张爱民告别。

  大哥助人只为一句承诺

  也许两人注定有缘。又过了几个月,在温州出差的张爱民居然在街头偶遇了孙胜荣。在饭桌上,孙胜荣的言语中透露着打工的种种不顺,张爱民心头一热,当时就许下承诺:“来徐州吧,我来帮你。”

  几天之后,孙胜荣买了一张火车票,只带了几件随身衣物,真的出现在张爱民面前。当时孙胜荣对此行没有把握,因为他哥哥理发店已经关门,人也离开了徐州。在这个城市里,他是举目无亲,唯一的希望就是那句“来徐州吧,我来帮你”的承诺。

  彼时,张爱民刚刚获得了一份正式工作——一家阀门厂的业务员。张爱民见到了孙胜荣之后,二话没说,第二天就取出了1000元送到对方手里,当时,张爱民的月工资是90元。他还帮孙胜荣在市区租下门面房,买了开理发店所需的沙发和工具。

  创业初期,孙胜荣唯一的依靠就是张爱民。因为没钱雇人,孙要独自一个人支撑起生意。在忙的时候,他甚至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张爱民就利用放工时间,从厂里食堂打包饭菜,送到店里。“他的勤奋让我很感动,我把他当成弟弟去支持和照顾他。”张爱民回忆。

  小弟后来西班牙“发了家”

  孙胜荣在徐州的创业不温不火,很快他又决定关闭理发店,入伍参军。在那个通讯还不发达的年代,为各自生活打拼的两人很快失去了联络。

  退伍之后,孙胜荣像周围很多拥有精彩履历的浙江同乡一样,历经生活的波折。从一开始在浙江打拼,再远赴西班牙打工。从最初的餐馆服务生、街头小贩做起,慢慢进入当地小商品经营行业,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成功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并成为西班牙知名侨领。

  尽管一直在为事业奔波,孙胜荣从没有忘记徐州的大哥张爱民。可是,张爱民经历了多次搬家,又没有其他联络手段,想要取得联系变得越来越难。20xx年,孙胜荣只身来到徐州,可是如今的市区面貌早已焕然一新,他连当年开理发店的路段都很难找到。茫茫人海中,孙胜荣大海捞针一般,到处打听张爱民的住址,结果自然是无功而返。

  25年后,小弟掏千万开酒庄让大哥打理

  20xx年,孙胜荣利用回国进货机会,再次只身来到徐州,这一次,他虽然找到了当年工作、生活的地方,可是仍然没有任何关于张爱民的消息。

  三次来徐州找恩人终如愿

  20xx年7月份,孙胜荣第三次来到徐州。这次他给自己安排出足够的时间,他选择了地毯式寻找的方法。一条街一条街地找,一户一户地问。一次,他听说“张爱民”住在某幢楼的7楼,心头一热赶过去,结果却是再一次失望。

  屡经挫折的.孙胜荣,最后想到了求助警方。根据他提供的名字和年龄,徐州公安部门从户籍数据库里找到了140多个“张爱民”。经过仔细辨认,孙胜荣最终确定了最相似的一个,可没想到,张爱民早已不住这里。在警方都已经放弃,孙胜荣买好回程票的情况下,一名民警偶然再次拨打了一个资料上的电话,这一次对方接通了,经过资料核实,正是孙胜荣期盼了20多年的张大哥的声音!

  这对萍水兄弟的相逢,感动了在场很多人。在酒店门口,分别了20多年的两人同时认出了对方,紧紧相拥。孙胜荣流下了眼泪,只是喃喃地重复着:“爱民哥,可把你找到了……”很多旁边的人当时就大呼,“真像在拍电视剧”。当天晚上,两人整整聊了一夜……

  想赠房产被拒绝

  今年51岁的张爱民此前在徐州一家机械厂上班,因为单位效益不佳,20xx年他买断了工龄下岗。此后,他和朋友在市区经营一个小门市部,“我的生活很平凡,经济条件谈不上太好,但能自给自足”。当孙胜荣提出想馈赠两套房产时,张爱民想也没想便拒绝了。

  可是,孙胜荣一直惦记着如何回报当年的“一饭之恩”,很快,他再次提出,想在徐州开一家酒庄,利用他在西班牙的业务通道,主营红酒、橄榄油等产品。孙胜荣说,这是一个不错的项目,他负责投资,由张爱民主要负责经营。“他的想法打动了我,我能够凭自己努力,一起合作干好这个项目”,张爱民说,这个酒庄由孙胜荣投资了1千多万元,委托他作为董事长,全权打理。

  孙胜荣说,他没有想过借着酒庄盈利,做这个投资不光是因为相信张爱民的为人,更是因为他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让兄弟两人有了沟通交流的纽带,有了一份可以共同打拼的事业。

  现如今,兄弟俩除了谈生意,更多时间在谈友情。

  自从投资酒庄以后,孙胜荣来到徐州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不过两人除了谈酒庄生意外,更多的还是情感交流。有一次,张爱民不小心扭了腰,卧床不能动,都是由孙胜荣抱着去上厕所的。去年春节、中秋节,两人都是带着各自家人,在徐州摆开大桌,一起过节。“我们真的是萍水相逢,彼此不带任何功利色彩,他就是我一辈子的大哥。”孙胜荣这样告诉记者。如今,经过两年的经营,兄弟俩的酒庄红红火火。

  最有意义的回报 不是真金是真情

  当年1000元助人,如今得到1000万的回报,乍一看,这是一个最典型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故事。但幸好,这个故事的韵味远不止1000和1000万这两个数字这么简单。25年前,张爱民工资只有90元,1000元相当于他一年的工资,而他毫不犹豫就把这1000元给了一无所有的浙江小伙孙胜荣,可以说,这是丝毫不计回报的救人于急难。后来,张爱民下岗了,当年的小伙孙胜荣却发达了。很显然,孙胜荣非常希望能回报老大哥,起初,孙胜荣想馈赠两套房产给张爱民,张爱民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因为这样的回报让张爱民有些无所适从。

  用成百上千倍的财物回报助人者当年的付出,小伙真心可鉴。但是,大哥的拒绝告诉他,其实,很多时候一个人义伸援手,并不是为了得到金钱的回报,是真心希望对方同样获得人生的成功。当受助者回报以真情,这是助人者最大的慰藉。

  所以我们这个故事的最后才有了投资一千多万的酒庄,孙胜荣说,从不想借酒庄盈利,而是希望酒庄成为兄弟俩感情的纽带,让大哥也实现自己的价值,也正是这种充满情感的回报,才让张爱民欣然接受。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3

  近日,在阜南县举办的成功人士座谈会上,一位手拄拐杖的中年妇女特别引人注目。她叫李花,因幼小患脑膜炎后遗症而落下了右腿残疾。

  但她不向命运低头,身残志坚,从10斤米起家,日日积累,年年奋斗,经过20多年的艰辛努力,目前,她已拥有固定资产100多万元,流动资金50万元的民营企业———安徽省阜南县膨化食品有限公司。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家住阜南县王化镇的李花刚刚结婚,家庭经济十分拮据。自幼残疾不能干重活的李花看到农村的孩子都喜欢吃米花,只有小学文化的她便萌生了卖米花赚钱养家糊口的念头。于是,她开始养鸡养鸭,靠卖鸡蛋、鸭蛋换来十块、八块钱,买来十几斤米,到别人那里炸了米花,回来之后粘上糖,分成小包装,用个小筐挎着到人多的.地方叫卖。后来,李花有了儿子,但她仍坚持每天卖20—30斤的米花糖和爆米花,经常起早摸黑地带着孩子去附近的王化、万沟集市上叫卖。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李花在阜南县城一小附近租赁了一间小房,蜗居在那仅有10多平米的房间里,一干又是二三年。赚了一点钱后,为扩大再经营,她从阜阳买来一台爆米机器,自己边生产边销售。后来,她又买了一台加工机器,开始生产各种膨化食品,业务量越来越大。过了几年,李花在阜南县城租了一家很大的院子,让全家人都来生产,她个人去跑销售。李花带着生产的样品,南下北上,东奔西走,和许多销售网点签单。第一次不收钱,先代卖,代卖三次以后,才收钱。许多经营户看她是个实实在在的女人,腿又有残疾,都是在她第二次上门的时候就把钱付了。

  诚信待客加上苦心经营,李花的生意越做越活,利润越翻越多,现在她的销售网点已不拘泥于阜阳市的辖区县,慢慢地走出阜阳,进入国内大中城市。去年,为更新设备,她一下子买了3台中型机器,一台大型机器,扩大场地700多平方米,增建厂房30多间,招进工人近200名,彻底告别了过去小打小闹的日子,步步向现代化民营企业的目标迈进。前不久,她又投资30多万元购进两辆大货车,一辆私家车,专门给各个网点送货上门。

  "我成功的秘诀是不向命运低头,从点点滴滴做起",李花微笑着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4

s

  我们总是羡慕别人有那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只看到了他们表面的风光,却没看到他们那日日夜夜的辛苦。名人都有这样一个特性,那就是他们从大学开始就与其他同学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规划,而不是像其他同学一样在学校虚度光阴。玛格丽特,一个很有名的女政治家,她的大学生活跟其他的同学是不一样的。大家可以通过下面的这篇成功人士玛格丽特的大学故事来看看哪里不一样。

  在大学里,玛格丽特过着相当认真、严肃的生活,与她的很多同学大不相同。学校每晚11点关大门,很多学生在校外闲逛到晚11点以后,他们不得不爬墙进入学院。玛格丽特总是很守规矩。她从来没有因为压下一大堆作业而不知所措。她虽然为保守党俱乐部花费了很多时间,但决不影响功课。为了坚持完成论文,他常常熬到凌晨两三点钟,而早上又照常在6点半到7点钟起床,开始新的一天的学习。她要听讲座,在实验室做实验,听指导教师的`课......她虽然睡眠如此之少,但从不显得无精打采。牛津大学的有劳动锻炼,不过这是对学业不好的学生的一种惩罚,大学生们都担心考试不及格而被迫下去劳动锻炼。但对玛格丽特来说,这种威胁是不存在的。许多人对这位漂亮但不引人注目的姑娘的印象是:勤奋好学,效率高,做起实验来井井有条;但在学习化学上不是很出色。

  玛格丽特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徒,即使大学生活也没有动摇她的信仰。她既不受同学中的无神论倾向的影响,也不受他们的左派思想的影响。她对自己的宗教信仰始终坚定不移,也从未向父亲的严格的道德观念提出过挑战。她有一种强烈的,甚至是傲慢的自信,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且从不羞于表明自己的观点。她从不像有些同学那样放荡、轻浮,也从不谈论无聊的事,在背后搬弄是非,她总是非常严肃、一本正经。她常常给人一种印象,即她不喜欢那些生活散漫的同学的生活方式。同她在中学时的情况几乎一样,人们在谈话时往往感到她的在场是大煞风景。

  玛格丽特的牛津大学的生活并不显得怎样辉煌,她的同学们都未想到她会成为赫赫有名的政治家。不过她已形成了她的基本价值观和政治观点,更加热心于政治。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5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6

  当全球其他的电脑制造厂商正在经历着销售低迷的痛苦时,戴尔电脑继续着繁荣。当它遍及世界的出货量在20xx年第二季度增长18%时,其他厂商的出货量则下降了4%。37岁的迈克尔·戴尔至今已经在其创立的戴尔计算机公司里担任了将近20年的首席执行官。戴尔计算机在1984年成立时注册资金只有1000美元,而到了20xx年,它的销售额达到310亿美元,在全球拥有3。6万名员工。20xx年《财富》杂志的全球500强中,戴尔公司排名第131位。

  戴尔公司为何能够保持如此快速的发展?直接面向顾客销售的“直接模式”和对顾客进行分类的“市场细分”方式是其两大法宝。但实际上,这都取自其创始人——迈克尔·戴尔少年时的偶发灵感。

  当迈克尔·戴尔还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母在饭桌上谈论的都是通货膨胀、石油危机一类的话题,这使他从小就对生意场发生了兴趣。在他12岁那年,进行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意冒险——为了省钱,他不想再从拍卖会上买邮票,而是通过说服邻居把邮票委托给他,然后在专业刊物上刊登卖邮票的广告。出乎意料地,他赚到了20xx美元。这让迈克尔戴尔第一次感受到“直接接触”的力量及收获,即没有中间人的好处。同时他体会到,如果有好的点子,绝对值得采取一些行动。在尝到少年时直接销售的甜头后,迈克尔戴尔在稍大后的创业尝试中,把这一“直接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

  迈克尔·戴尔

  初中时,迈克尔·戴尔拥有了一台苹果电脑,并迅速将兴趣转移向电脑背后的商机。不久,他注意到了商业用途更多的IBM个人电脑。他热切地学习一切有关电脑的知识,利用卖报纸所赚到的钱来购买电脑零部件,将电脑改装后卖掉,获取利益,接着再改装另一台。这期间,他发现电脑的售价和利润空间很没有常规。一台售价3000美元的IBM个人电脑,零部件可能只要六七百美元就能买到。而且,大部分经营电脑店的人不太懂电脑,并不能为顾客提供技术支持。而他当时已经买进了一模一样的电脑零件,并把电脑升级后卖给认识的人。于是,迈克尔戴尔涌现了一个想法:只要自己的销售量再多一些,就能够跟那些店去竞争,因为没有中间商,所以自己改装的电脑不但有价格上的优势,还有品质和服务的上的优势,即能够根据顾客的直接要求提供不同功能的电脑。

  在他开着用卖报纸的钱赚来的白色宝马车,后座载着三部电脑,成为得克萨斯大学一名另类的'大一学生后不久,他认识到电脑将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工具,自己正在面临一个很大的机会。当时,电脑界包括苹果电脑和IBM等所有的大厂家都选择通过经销商来销售电脑,但迈克尔戴尔则想凭借直接销售这种更有效率的方式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价值及服务,并希望借此成为这一行的佼佼者。1984年,迈克尔·戴尔从学校退学,在奥斯汀一个约93平方米的办公室开设了自己的公司,命名为“戴尔计算机公司”。

  支撑学生时代的迈克尔·戴尔鼓捣计算机的资金,来自于他从16岁开始的一份卖报纸的业余工作。那年夏天,他负责为《休斯敦邮报》争取订户。报社交给他一个厚厚的电话号码本,让他打电话去向顾客推销。但迈克尔戴尔不久就在推销中发现,有两种人几乎一定会愿意订阅报纸:一种是刚结婚的,另一种则是刚搬进新房子的。接着,他调查后发现,情侣在结婚时一定会在法院登记地址,另外有些公司会按照住房贷款额度整理出贷款申请者的名单。于是,他想办法搞到了周围地区这两种人的资料,直接给他们寄信,提供订阅报纸的资料。通过这种方式,迈克尔戴尔当年挣到了1。8万美元,这不但使他有能力购买更多的计算机,也启迪他日后创造了“比顾客更了解顾客”的市场细分战略。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7

  身上只有二百元

  高中毕业后,他怀揣着身上仅有的二百块钱独自来到了南方一个陌生的大都市。从火车站里出来,他抬起头仰望着天空,前途一片渺茫,可是不管前方的路有多坎坷,他都必须毅然地走下去。本来这个时候他是应该站在大学门口才对,那年高考他曾以超出本科分数线七十分的佳绩被国内的一所名牌大学录取,只因为拿不起高昂的学费,他不得不远离心中向往已久的象牙塔而走上打工之路,但是对于自己的命运,他却从来都不怨天尤人。

  他来自一个贫困的小山区,踏上火车的时候父亲拿着一沓厚厚的人民币告诉他说:“小春,这是亲戚邻居那里凑来的,够你用上一阵子的,到了外面找点事做,以后就要靠你自己了,家里已经……”,坐在火车上,看着父亲忧郁的眼神,看着母亲满脸的泪水,他的心都碎了。快要下火车的时候,他把钱拿出来数了半天,除去车费正好还剩下二百元整,全是些一元两元或者十元的零碎票子,这也就是他日后的救命钱了。

  在当今这个人才济济的社会中,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都市里,恐怕连大学生想要找份像样的工作都有相当大的难度,又何况他是一个刚毕业的高中生呢?他也很有自知之明,他开始注意沿途大街小巷中的一些广告招牌,他相信这里面应该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可事实却并不完全像他想像的那样,几天下来,他仍是一无所获,他也曾联系上了几个雇主,可人家说早就已经招满了人。

  为了省钱,他常露宿街头,甚至会去吃一些别人仍进垃圾箱里的残羹充饥,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了漂泊在外的悲惨,他无法想像那些沦落街头的乞丐流浪汉们过着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他以前常在书本里学到也常听别人说到“金钱不是万能的”,“富人未必就会比穷人活得幸福”,“有些人除了钱什么都没有”之类的话,可他此刻却深深地感到他唯一需要的就是金钱,对,除了钱他什么都不需要。

  白天,他拖着沉重的脚步穿行于繁华都市的人群中;夜晚,他一个人躲在黑暗中哭泣,没有人可怜他,也没有人同情他,现实是残酷的。还好总算天无绝人之路,已经是身无分文的他在饿了两天后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当上了一名送水工。他十分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开始了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拼命干活,早晨,他从极度的疲倦中爬起;深夜,他强忍着浑身的剧痛睡去。一个月很快过去了,他从老板那里得到了四百元的报酬,当接过四张崭新的人民币时,他的脸上并没有露出丝毫的喜悦,他想起了此时此刻正在山沟中苦苦挣扎的双亲,无论对于他还是对于家庭来说,这点钱是根本无法也不可能改变现状的。他决定去寻求一种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他坚信只要奋斗就能成功,只要付出心血总会有回报,即使不上大学他也照样可以有所作为。

  有志者,事竟成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给别人送过奶,在工厂里扛过麻袋,擦过皮鞋,清理过下水道,甚至同时兼做过几个工作,最后,他当上了一名送报员,负责为别人送报纸、书刊、信件之类的东西。就他个人而言,他是喜欢这个工作的,因为他可以抽空从中学到点知识,他是一个太爱读书的人,对于书籍他有着一种强烈的亲切感。独在异乡,他是孤单的.,远离轻浮的人群,他并不空虚,他说有书作伴就不会有孤独。重新读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时,他又别有一番感受,这种极大的精神抚慰给了他与命运抗争的斗志。

  忽然有一天,他有了一个非分的想法,“总看别人的书,何不自己也写点东西出来呢?”,于是,他试探着再次拿起了搁置已久的笔,他顿时激动万分,没想到在短短的时间内竟挥笔成文,道出了心中的酸甜苦辣,就这样他的第一篇文章诞生了,他怀着一种惴惴不安的心情把它投了出去。两个月后,他的文章被刊登在了一家报纸上,同时他也收到了来自报社的八百元稿酬。初次的成功充分证明了他在文学方面的天赋,也让他对未来充满了幻想,与送水工、送奶工相比,他觉得当个作家倒更适合自己,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决定开始走文学创作之路。

  他专心研读了大量的经典名著,在吸取别人精华的同时,又融入了自己的个性,他写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精辟的话语,引起了广大读者朋友们的共鸣,很快地他就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一笔不菲的收入。面对自己的成功,他并没有满足,他想只写文章还是远远不够的,他要写几本书出来,当一个真正的作家,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心中那不灭的信念。就这样,他白天出去为人做事,晚上一个人静坐在昏暗的灯光下苦思冥想,直至深夜,他的耐性和毅力大得惊人,他几乎每天都是在疯狂地工作,他休息的时间很少。

  终于,在不久的将来,他一部巨著的问世,引起了全国的轰动,在市场上几百万册图书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被抢购一空,一夜间他倍受万人瞩目。当记者问到他是如何获得了成功时,他说:“成功是一个秘密,因为它是你在别人吃饭、逛街、打牌、聊天或者睡觉的时候进行的,是在别人休息的时候而你仍然疯狂地工作的结果,是一直地在钻时间的空隙,所以也就很少会有人知道你是如何成功的,面对你的成功,他们只有迷惑”。

  在谈到对书的感受时他又说:“书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洗涤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可以使迷途者知返,使有志者奋发,给浮躁者以宁静,给孤独者以寄托。书,它是一种精神享受”。至此,一个连学费都交不起的高中生一跃成了国内文坛上的一颗新星,成了文学界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成功人士。

  或许,在大多数人眼里成功者都有着令人羡慕的背景,都过着人人神往般的生活,殊不知任何人的成功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他们也是在经历了无数鲜为人知的磨难后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在成功者的背后不是幸福,是坎坷;不是充实,是累,是艰辛。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8

  徐莉是一名90后女大学生,此次创业是她的第二次创业,而她现在已经是“鱼恋虾”品牌火锅的创始人,她是如何成功的,心得体会有哪些,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她的创业故事。

  我是20xx年6月大学毕业,学的是口腔医学专业。对于一个活泼爱动的女孩儿来说,用石膏来雕刻牙齿模型,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虽然我读的是医学专业,但却经常去图书馆看些经济管理类的书。再加上因为家庭原因,上学期间一直在做兼职,从家教到网编,做过很多,但感觉一直这样做没有太大出路。于是就想自己做一些事情。

  做什么呢?我利用之前的兼职所得,又借了点钱,跟男朋友一起开了家餐厅。店没开起来,钱就花的差不多了,这次创业就以失败宣告结束,还欠了外债。当然,男朋友也分手了。但我还是不服输,决定二次创业。

  开店前的思考:我的家人一直在做蔬菜批发等跟餐饮相关的行业,我对其他行业也没有了解。同时又考虑到,如果资金紧张的时候,人最先考虑什么?肯定要吃饭。我对所有的食物,从远到近有一个感觉,对鱼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家里也一直在做鱼,之前的创业也跟鱼相关,因此最终还是选择了做鱼。我决定还是做些自己擅长的事。

  选类&定位:首先鱼这个品类就决定了鱼的价格受季节、气候、环境影响小,不会像蔬菜等物价会有很大浮动。而且受众比较广,小孩到老人都可以,符合现代人的就餐标准;鱼的成本比较容易控制,利润空间也比较大。而且关键的两点,活鱼现杀,秘制配方,做鱼火锅操作简单,很容易实现标准化。

  其次,其他做鱼的餐厅,比如巫山烤鱼的市场已经接近饱和,而海底捞、新辣道等火锅人均消费较高,专营鱼火锅品牌少,目前属于蓝海市场。我们定位50元/人左右,先定产品再定价格,在考虑成本的基础上去定位。周围的人群和未来的加盟商,决定了定价。

  选址:我自己经常出去找,出去看,吃饭的时候也会问一下,这个地方是否在转让。差不多找了一段时间。现在这个地址,商铺背后是社区,对面也是成熟社区,附近有各样的成熟社区,有很大的消费群;靠近海鲜市场,采购方便;有新开的石榴庄地铁站和公交,离3环比较近,交通非常方便。而且周围商圈比较成熟,各种类型的商家都有,旁边就是如家、KFC、大鸭梨等品牌店,方便彼此间会员互通。人流量大,临近社区,是最好的选择。

  合伙人:我的经验比较少,需要有一位导师来指引,大树底下好乘凉。通过哥哥,我认识了合伙人之一胡立平,他自己也开过餐厅,有成熟运作的北京尚品香国际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还有着多年的餐饮管理经验。还有刘姐,她跟胡总是多年的同事,知根知底。三个人里面,胡总负责管理,刘姐负责收营和财务,我负责销售和招商加盟,平时做用户互动、菜品定位、原材料采购。一个企业肯定是需要有一个人来主宰的,我们就按照股份制来办事。三个人在一起,最主要是心,不然互相嫉妒互相猜测,是不能达成合作的。交朋友做生意,用心最关键。

  营销:老客户的.关系维持很重要,我们有的客户一周差不多要来5次。把老邻居老顾客维护好了,生意自然不会太差。还有一些胡总的老客户,互相之间的互动,已经达成一次合作,二次合作比较轻松。还可以利用媒体做些宣传,我们也有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会推送一些健康养生的知识、新菜和活动信息。比如发传单,一个人力量肯定很单薄,我发起了号召,在微信上招义工,第二天就有人来。此外还有百度的招商平台也很有用。

  要抓住顾客的心理,顾客要的不是便宜,而是感觉占了便宜,服务到位,就会再来。比如办理一些会员卡,会员生日送礼品等。

  其次,我们还有跟周围商家的合作,异业联盟等,我们会在周围的足疗、KTV、美容美发、超市放些会员卡、宣传单和赠品。作为如家的底商,两家的会员是可以互相打折的等等。团购也是品牌的宣传。前期我的主要考虑不是盈利,急于求成也没用。就像父母养育孩子,或许要20多年的心血才有可能回报,前期肯定是要付出的。

  招商加盟:营业以后,有很多喜欢我们菜品的客人还有尚品香公司加盟商来咨询加盟,我都委婉拒绝了。这是因为我们的技术方面、操作流程,还没有实现标准化、量化。过年期间,我们逐步摸索,不论是特色锅底还是其他,用多少材料,操作流程是什么,这些都已经有了一个量化的标准。所以现在的我们开始招商,因为现在我的项目可操作性很大,有店就能经营。直营店和加盟店之后都会发展。

  开加盟店不是那么容易的。产品是王道,产品存在问题的话,传播越快,死亡越快。初期绝不能冒然地让人加盟,可能短期内会收到一些加盟费,但长期可能就砸牌子了。年前有一个加盟商,他初期非常认可我们的品牌,但相互之间想法有出入,没和我们商量就在一个社区里接了一个羊蝎子火锅店,想把鱼火锅和羊蝎子一起做,我们通过评估,认为这个店成功的几率很小,租金高、位置一般,周围几乎没有流动人口,何况,羊蝎子和鱼火锅在一起做很不合适,我就主动退回他加盟费了。做任何事情,我的原则是宁缺毋滥!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9

  美国有不少白手起家的富翁年龄都不超过40岁,其致富方式可大致归为三类。

  勤勤恳恳型

  虽然也有一些百万富翁的成功之路充满传奇色彩,但最多的还是靠勤劳的双手和多年的苦干。

  比利—斯达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93年,23岁的比利出于对冬季运动的热爱开了一个不足20平米的滑雪板小店,此后,比利和妻子一道将经营范围从滑雪设备一步步扩展到少女时装、运动器材。谁知"9—11"给他们带来了沉重打击,公司连续三年亏损,险些破产。他们历尽艰辛重振旗鼓,去年终于迎来了600万美元的赢利。

  为等待机会,老练的企业家都需要卧薪尝胆,白手起家的年轻人更不例外。亚美—凯兹和德纳—斯拉维特在纽约摸爬滚打多年,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商机。一个偶然的机会,微软公司向他们订购一批礼品包装袋,这使他们瞄准了跨国公司礼品市场。在各个跨国公司之间周旋多年后,20xx年他们与法国专营包装的行业大王达成合作协议,这次机会使他们去年的销售额达到了900万美元。

  另辟蹊径型

  有人喜欢埋头苦干,有人却喜欢寻找别人不曾注意的市场盲点。但能够另辟蹊径干成一番事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得克萨斯州36岁的`维耐—巴阿特的赚钱思路很与众不同。美国各行业的竞争都很残酷,让维耐很不适应,为躲避竞争,他把注意力转向了那些非营利组织:专为不善经营的非营利组织提供管理服务,帮助他们改善与商业客户的关系。如今,他的公司为几千家非营利组织服务,仅去年就赢得了20xx万美元的丰厚利润。

  利人利己型

  有些人创业之初就立志建功立业,但有些人的成功却是无心插柳。

  1983年,年幼的约瑟夫—萨姆皮维夫患上了糖尿病,不能吃含糖过多的冰淇淋。为了解馋,他为自己做了个不含糖的冰淇淋。15岁时,他已经研制出好几种不含糖的甜点。

  在美国,胖人很多,这种无糖食品非常受欢迎,约瑟夫尝试着把自己研制的甜点拿去卖,取得了巨大成功。如今这位34岁的企业家已开发了40多种无糖食品,畅销全美,仅去年的销售额已超过1亿美元。

  说起利人利己,33岁的安德鲁—福克斯做得也不差。福克斯年轻时最热衷的就是出入纽约高档俱乐部,为省钱,他想方设法去蹭票。有一天,他突然问自己:为什么不直接与俱乐部老板协商,给那些热衷于过夜生活又想省钱的消费者优惠待遇呢?没想到这一简单的主意给他带来了巨额财富。现在通过他的网站不仅可以享受到美国各大俱乐部的优惠服务,还能找到各地的旅游信息,20xx年的营业额已达到2200万美元。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10

  第一次:创办海博翻译社

  马云之所以要办翻译社,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1.当时杭州很多的外贸公司,需要大量专职或兼职的外语翻译人才;2.他自己这方面的订单太多,实在忙不过来;3.当时杭州还没有一家专业的翻译机构。

  很多人光有想法,从来都不会有行动。但是马云一有想法,却是马上行动。当时是1992年,马云是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青年教师,28岁,工作4年,每个月的工资还不到100元。但没钱,不是问题,他找了几个合作伙伴一起创业,风风火火地把杭州第一家专业的翻译机构成立起来了。

  创业开始,也是举步维艰,第一个月,翻译社的全部收入才700元,而当时每个月的房租就是2400元。于是好心的同事朋友就劝马云别瞎折腾了,就连几个合作伙伴的信心都发生了动摇。但是马云没有想过放弃,为了维持翻译社的生存,马云开始贩卖内衣、礼品、医药等等小商品,跟许许多多的业务员一样四处推销,受尽了屈辱,受尽了白眼。

  整整三年,翻译社就靠着马云推销这些杂货来维持生存。1995年,翻译社开始实现赢利。现在,海博翻译社已经成为杭州最大的专业翻译机构。虽然不能跟如今的阿里巴巴相提并论,但是海博翻译社在马云的创业经历中也划下了重重的一笔。

  海博翻译社给马云最大的启示就是:永不放弃。

  没有钱,只要你永不放弃,你就可以取得成功。

  第二次:创办中国黄页

  中国黄页是中国第一家网站,虽然是极其粗糙的一个网站。网站的建立缘于马云到美国的一次经历。1995年初,马云参观了西雅图一个朋友的网络公司,亲眼见识了互联网的神奇,他马上意识到互联网在未来的巨大发展前景,马上决定回国做互联网。

  创业开始,马云仍然没有什么钱,所有的家当也只有6000元。于是又变卖了海博翻译社的办公家具,跟亲戚朋友四处借钱,这才凑够了80000元。再加上两个朋友的投资,一共才10万元。对于一家网络公司来说,区区10万元,实在是太寒酸了。

  很多人都说,做网络公司,没个几百万上千万是玩不转的。又有人说,如今的'环境跟马云创办中国黄页的时候截然不同了,那时10万可以,现在肯定不行。我说,这全都是借口。说这样的话的人,这辈子也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成就,因为他们眼里看到的都是困难。

  对于中国黄页来说,创办初期,资金也的确是最大的问题。由于开支大,业务又少,最凄惨的时候,公司银行帐户上只有200元现金。但是马云以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把营业额从0做到了几百万。

  当然,后来中国黄页被杭州电信收购了。但是我以为,中国黄页在马云手里,依然是成功的。

  第三次:创办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一次奇迹,这次奇迹是由马云和他的团队创造的。

  但是阿里巴巴创业开始,钱也不多,50万,是18个人东拼西凑凑起来的。50万,是他们全部的家底。然而,就是这50万,马云却喊出了这样的宣言: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

  那是1999年。1999年,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国外风险投资商疯狂给中国网络公司投钱,网络公司也是疯狂地烧钱。50万,只不过是像新浪、搜狐、网易这样大型的门户网站一笔小小的广告费而已。阿里巴巴创业开始是相当艰难,每个人工资只有500元,公司的开支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来用。外出办事,发扬“出门基本靠走”的精神,很少打车。据说有一次,大伙出去买东西,东西很多,实在没办法了,只好打的。大家在马路上向的士招手,来了一辆桑塔纳,他们就摆手不坐,一直等到来了一辆夏利,他们才坐上去,因为夏利每公里的费用比桑塔纳便宜2元钱。

  阿里巴巴曾经因为资金的问题,到了几乎维持不下去的地步。

  8年过去了。

  20xx年11月6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市值200亿美金,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由此缔造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奇迹。随着现在项目增大内容的增多,前不久阿里巴巴又实行创新推出"淘宝导购"简称淘客。“一家淘”淘宝导购第一家为广大网购用户提供舒心的淘宝导购服务,收集的店铺均为淘宝消保联盟店铺,购物有保障,集中淘宝网所有皇冠卖家,品质保证。

  中国大部分想创业的人都是一样,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他们比马云聪明多了,能想出非常多的创业好点子来,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去执行过。因为他们有着太多的借口和理由。

  “我没有钱。”他们都这样想。

  于是,他们继续过他们平庸的生活。

  今天看到了俞敏洪在北京大学20xx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俞敏洪在发言的最后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

  “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

  看完之后,你还会对自己创业没有资金或没有其他什么的找借口吗?你要做的是:想到了,马上就去做!像马云那样,只要你努力了,世界上,其实没有你做不到的事情。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11

  张南方的故事得从1993年开始说起,当时她刚结婚不久,一家近十口人的生活十分困难。为了维持生计,她在和家人商议后,决定南下福建打工。

  在老乡的帮助下,她很快在福建晋江一家织布厂找到了工作,每月工资只有800元。这段时间里,她干遍了工厂里的脏活累活。由于工作勤奋,张南方很快引起了公司老板的注意,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老板将她从工厂车间调到了业务部工作。这一调动,让原本在家乡做过服装销售的她如鱼得水,此后的几年时间,张南方销售业绩连年翻番,多次成为厂里的销售冠军。

  1999年的一天,老板在和张南方聊天时无意中说到,让她在公司里做业务员实在是屈才了,如果她到虎门这种新兴的服装制造基地发展,一定会有一番大作为。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后,张南方毅然辞掉了工作,来到虎门寻找发展的机会。

  刚到虎门时,张南方为了摸清市场决定先到富民布料辅料市场"打工"。可是她一连找了几天工作,也没有一家布行愿意接受她。无奈之下,她向一家布行老板提出,自己前两个月不要工资,免费为其打工,如果老板满意再签约也不迟。张南方的"诚意"打动了布行老板,她很快在布行开始了工作。在此期间,她不仅要承担每天吃饭必需的费用,还要自己租房,付世界创业实验室水电、车费,这让原本没有多少积蓄的她,在两个月后几乎"断粮"了,甚至连一个盒饭都买不起,只能靠赊账维持生活。但同时她也在打工的过程中,对虎门布料市场有了充分的了解,并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

  于是,敢闯敢拼的她从家乡借来了几万块钱,在富民布料市场租下了店铺,开始了冒险的创业生涯。当年,她在现在的花城布料市场租了2个仓库,直接从厂家调货,生意做得风声水气。她所在的`富民布料市场地势比较低,第二年赶上下暴雨,铺位进水,布料进了水,眼看就要破产。恰在此时,有一个收仓底货的上门收购仓底货,张南方一狠心,把布料当仓底货卖了。原本是亏本的张南方没想到,布料进了水,重量成倍地增加,全部布料卖出,她还赢利了十几万元。后来,由于张南方经营得当,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她在虎门扎下了根,并在20xx年收购了晋江的一家工厂,开始开办自己的雅兰斯织染厂,她让自己的老公开厂,自己在虎门坐镇,由于她的产品严把质量关,讲究环保,布料先后远销欧美、西班牙、土耳其、南非、英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为了寻求较快发展,20xx年,张南方在虎门新建的泰兴辅料城一次拿下了地铺的5个铺位。如今她的布料受到虎门众多知名品牌青睐,还吸引了惠州元洲的客商前来采购,越南的客户也来她的档口采购,如今的张南方在虎门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

  虎门生活感言:

  "虎门是一个开放程度很高的城市,商贸机遇多,这个城市商贸环境好、交通好、政策好,特别是近年来,虎门服装行业异军突起,带来众多国内外的进货商,这也是我将工厂开在福建,却将经营点一直设在虎门的原因,我感觉虎门的服装业还有一个很大的上升空间。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12

  一个被称为90后差生的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现在两年赚百万!

  开着宝马车,在月租过万的高档写字楼开公司,这个90后看起来很“款”。然而,他并不是富二代,眼前的这些都是靠双手打拼来的。他叫龚伟明,出生于1990年,今年21岁。

  读书:不算好学生

  龚伟明的'公司设在鹭江道第一广场,推门走进总经理办公室,鼓浪屿全景迎面而来。龚伟明稚气未脱,记者刚见到他,还以为是他的总经理助理。

  龚伟明告诉记者,单从读书来衡量,他不算好学生。初中毕业后,他坚持要到新加坡读高中,但只读了两年便回国了,随后到集美大学旁听了一年。他说:“初回国时,全家人很失望。”龚伟明的家庭只是小康之家,为他留学期间花了不少钱。“连文凭都没有拿到!”他妈妈一下子哭了出来。

  然而,在龚伟明看来,两年的新加坡之行收获颇多,不仅开拓了他的思维,而且积累了巨大的人脉资源。

  赚钱:台风天送机票

  “从20xx年开始到现在,我没从家里拿过一分钱。” 龚伟明说。龚伟明从骨子里就想赚钱。20xx年,他还在集大旁听期间,发现代购机票利润很高。于是,他自己跟航空公司联系,称可以帮其卖机票。他开始在校内校外骑着摩托车到处跑,帮人买票送票。

  有一次,一名学长向他买机票。当时正逢台风天,他为了不失信于人,冒雨送机票,送到时全身已经湿透了。那名学长很受感动,之后为龚伟明介绍了很多客户。就这样,龚伟明卖了两年机票,赚了好几万元。

  创业:被家人说没救

  真正让龚伟明赚到第一桶金,是20xx年秋天。

  他在新加坡的一位同学是台湾人,家中主营垃圾处理设备,计划开拓大陆市场。同学请已经回厦门的龚伟明打听,寻找合作者。龚伟明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把亲戚问了一遍,最后找到了意向人。然而,台湾方面要求意向人先拿20万元做保证金,但意向人没有见到设备,不愿意付钱。为了促成此事,龚伟明决定自己筹钱,先把保证金垫上。

  他说:“我当时跟家里一说,都说我没救了,没赚钱还开口要几十万,根本不同意。我只好向朋友开口。”这时,他在新加坡期间积累的人脉资源发挥了作用。他找了众多的朋友和同学,竟然凑到了20万元。他终于帮别人促成了生意,而他也从中赚到了50万元。

  龚伟明从中发现了商机,开起了公司,做起企业营销推广。仅两年时间,就赚到了100多万元。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13

  怀揣700元走上创业路

  2007年是中国电子商务飞跃发展的一年,“看到马云做电子商务如此成功,心里痒痒的,也想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 陈果累告诉记者,还是大四学生的他集结了一批师弟师妹,办起了“网上便利超市”,为大学生中的“宅男”“宅女”网上提供日用品、零食,也包括洗衣服、送餐等服务。

  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由于利润过低,“网上便利超市”的经营举步维艰,地震后,陈果累把库存物品捐赠以后,解散了团队。

  2008年毕业以后,陈果累在成都一家美国软件企业找到一份稳定工作。但是心中的那个“创业梦”一直未灭。陈果累说:“在公司工作跟自己的期待还是差了一大截,也希望自己的生活更有激情。”

  “2009年,创业条件相当好,政府很鼓励大学生创业,成都市有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我觉得这是一个机遇。”陈果累兴奋地说起自己的第二次创业路。在第二次创业启动之初陈果累本打算寻求“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合作,最终因为申请手续过于繁琐而搁浅。

  在犹豫中,陈果累听说当时成都高新区提供了特别好的优惠政策,煤气、水电、网费等一律免费。于是陈果累带着自己的项目直奔面试地点,没想到第二天就接到了入驻大学生创业园的通知。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还答应为陈果累的公司提供4个工作位的办公场地,2台免费的电脑以及各种办公设施。

  办公场地、办公用品等问题已经解决,但是启动资金应该怎么筹集呢?

  “对于创业的大学生来说,资金非常重要。”陈果累告诉记者,“当初接到入驻通知时,我跟师弟身上的钱凑在一起就700元。好在高新区要给每一个新进企业一万到五万不等的创业资金。而且成都市还有‘大学生一次性创业补助’5000元,所有成都创业的学生都能享受到。”陈果累立即申请了这两笔资金,申请很快通过,拿着这些钱,陈果累的公司终于办起来了。

  开办公司只是开始

  开办公司只是创业的开始,如何管理、运营才是关键。陈果累说:“作为国家级创业园区,每年入驻园区的企业都在200到300家左右,但是能存活3年的不算多,3年就是一个坎,能迈过去就是一个新台阶,我们公司从2009年到现在,也遇到过很多的问题。”

  陈果累所学专业是软件,但是他并没有学习过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在企业运行中,这些又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最开始还是很难的,除了专业知识和大学累积的一点经验,啥都不懂。”陈果累告诉记者,“不过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这方面做得很好,只要企业能用到的知识,他们都定期举行讲座,我们受益很大”。

  除了办讲座以外,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还提供包括创业服务、技术平台、国际合作平台、创业文化、投融资服务、中介服务、创业导师等众多服务项目。

  其中,创业服务中心提供的创业导师都是本行业相对成功的企业家或者是学校的专家学者,“他们不定期来做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也为我们这种刚刚创业的大学生带来了更高平台的人脉资源。”在谈到企业导师时陈果累说,“我们有啥问题也可以去找导师,他们都会耐心解答”。

  做一个企业会牵涉到很多方面的问题,工商管理、税收、融资、财务、法律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创业服务中心也为企业考虑到了,他们长期与高校、人才交流中心合作,定期开展这些知识的专业培训。陈果累说:“这种培训我们只要有时间都会去听,确实从里面学到了很多东西,少走了很多弯路。”

  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陈果累的公司已经度过了两年的创业初期,公司现在已经从企业孵化园搬离。谈到公司现状时,陈果累说:“资金已经不是我们现在最重要的问题了,高新区有很多的`专项资金可以申请,这些资金的申请一般不会超过半年就能得到结果,我们公司刚引进了一个‘海归’,就因为他的加盟,我们 2012年10月申请了‘高层次人才创业补贴’,12月6日这笔30万的专项补贴就已经到账了。现在我们公司要解决的是人才问题。”

  “政策为我们全程护航”

  人才是一个公司的立足之本,但是小公司如何跟大公司争夺人才资源呢?

  “招人不难,招人才难”,这是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陈果累告诉记者,他们公司现在还想招5个人,准备招聘两个应届大学生,两个有3年工作经验的人,一个5年工作经验的人。高新区虽然每年会提供很多免费招聘会的机会,让企业免费设立招聘展台,也会举办专场招聘会,努力为企业搭建招聘人才的平台。但是巨大的优秀人才缺口还是不能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渴求。

  谈起如何吸引优秀人才这个问题时,陈果累说:“每个公司都在出奇招来吸引优秀人才,我们公司不是大公司,竞争力不够,现在只能提高公司软实力,提供舒适、自然的办公环境,打造良好的办公室氛围,而且我们公司不排除利用股权来吸引顶级人才。”

  在采访最后,陈果累告诉记者:“成都的软件行业在全国排在第三位,仅次于北京、上海,虽然某些方面有待提高,比如希望企业发展环境更开放、技术人才引进力度更强、市场循环更良性、企业间的交流更多,但是总体来说,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很‘给力’,企业无论发展到任何阶段都可以享受到相应的政策扶持。有政策为我们全程护航,我对未来很有信心。”

  连线:

  努力实现城乡群众充分就业

  ——对话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叶壮

  记者:请您谈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就业促进工作面临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叶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加快推进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就业促进和社会保障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14

  20xx年05月18日,快递巨头顺丰速运已正式在全国铺开名为“嘿客”的便利店,首批共518家,从而大举杀入国内火热的O2O市场,这一模式将对国内电商格局产生较大影响,也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首批开业的顺丰“嘿客”总计518家,除青海、西藏以外,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覆盖。“嘿客”便利店,除可以提供快递物流业务、虚拟购物外,还具备ATM、冷链物流、团购预售、试衣间、洗衣、家电维修等多项业务。

  与传统实体店不同的是,顺丰“嘿客”店内的海报、二维码墙放置虚拟商品,顾客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选择包罗万象的各类服务,其模式与英国最大的O2O电商Argos十分相似。“嘿客”除试穿试用的样品外,店内不设库存,极大地节约了成本,预计将对多行业实体店均产生冲击。

  商业界激烈残酷、然而日新月异的过招,已经不由得人们不去认识低调的王卫了——顺丰快递的神秘掌门人。王卫创业18年未接受任何采访,但所有的人都在找寻他;他低调不张扬,但却令香港狗仔队卧底数月一睹真容。他不引入战略投资,但却令花旗银行开价1000万美元中介费用只为求得一个合作机会。

  顺丰不打算上市,但众多PE与VC趋之若鹜,50万元只为和它的掌门人王卫共进一顿晚餐。顺丰曾与电子商务保持距离,但王卫却令马云两次相约并称为最佩服的人。顺丰快递,是仅次于EMS的全国第二大快递企业。王卫便是缔造这个“快递王国”的掌门人。在电商与物流矛盾重重的当下,有人说:给你3年30亿元,你也砸不出一个新的顺丰。

  王卫,在外人看来似乎过于神秘。“有一次,国家邮政局领导都递话了,他还是委婉拒绝。”一位行业报主编说。就连顺丰的企业内刊《沟通》出版7年来,也从未出现过这位掌门人的面孔。“倒是有那么几次刊登了王卫的照片,不过都是背影或者极其模糊的侧面照”。

  迄今为止,王卫只在媒体上出现过一次。这看似是一桩充满戏剧性的经验。20xx年春天,王卫花3.5亿港币购买了香港九龙塘喇沙利道的一块地皮,自建两栋4层楼高的独立屋,附带独立泳池。这桩打破同区地产价格纪录的买卖引起了香港《壹周刊》记者的注意。

  敬业的狗仔队不仅在顺丰深圳总部的写字楼前守候王卫数日,还混进顺丰香港的分部,做了一整天的快递员,终于拍到王卫的照片,文章以《水货佬做到买屋仔,买757飞机》为题发表。现在,互联网上还能够搜索到这篇文章,但是王卫的照片已经找不到了。

  寻找王卫的可不只是媒体,投资银行的经理人们也在找他。他们可不只是出于八卦或者好奇心,而是明明白白地嗅到了金钱的味道。早在20xx年,FedEx策划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就曾经接触过王卫。传闻中,FedEx希望以40亿元~50亿元价格收购顺丰,但被王卫拒绝了。那一年,顺丰的销售额是13亿人民币。

  1993年,王卫仅22岁,这位只有高中学历的上海人起初是在顺德做印染,这时珠三角区域常常会需要香港的货物。看到这一商机的王卫做起了码头捎货的“快递”。机会多了,顺丰就此诞生。

  原始资金是王卫向父亲借款的10万元,王卫用这笔钱在香港太子兰街租赁了一个数百平方米的地方作为公司。在市场的需求之下,很快顺丰便以顺德为起点,将自己的触角延伸至广东各地,以合作和代理的方式开始了“快递王国”的蓝图扩张。

  在快递行业发展之初,规模的扩张,网点的建设是所有快递公司“占领地盘”的实质。每建一个点,就注册一个新公司,分公司归当地加盟商所有,这使得顺丰在几年的时间内,便将珠三角一带的快递市场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上。在这样疯狂的扩张下,到1997年,王卫几乎垄断了所有的通港快件。

  据悉,当时行驶在通港公路上的快件货运车有70%属于顺丰的业务。香港回归时,海关甚至婉拒了国企中铁前来分一杯羹的请求。这时的王卫,不过26岁。

  王卫信佛,在他的办公室里面摆有6尊佛像,就连他的企业管理也渗透着佛学理论。但他像一个矛盾的化身一般,在享受着佛学带给他的平静之外,越野车和极限自行车运动DOWNHILL也是他的心头所好。

  这样喜欢冒险的性格在其创立顺丰的历程中,也有明显的体现。1998年,顺丰在订立下差异化管理目标后,开始强势爆发,但这一不可控性的发展模式为这个成长中的企业带来了致命性的麻烦。王卫曾提到:“一个承包网点就是一个小王国,根治这些问题,压力非常大。”

  一些顺丰的加盟商擅自在货运中夹带私货,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的王卫从1999年开始了大力的收权行为。有传言,王卫曾经因此被香港社会追杀。直到现在,如若有人有幸遇上王卫,会发现这个穿戴极其平凡的中年男人身边常常会有4-6个彪形大汉相伴左右。20xx年,王卫收权成功,顺丰顺利从加盟制转为直营制,并在深圳设立了企业总部。

  恰巧在20xx年,为日后顺丰江山奠定地位的契机出现。这一年,“非典”肆虐,王卫将眼光瞄准了因“非典”而陷入低谷的中国航空领域,与扬子江快运航空签订了5架包机的协议,第一个将快递行业带上天空,并完成了全国200多个网点的布局,进入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约20年的发展,直营模式、高端定位以及航空运输,成为了顺丰成功的三驾马车。

  直到最近几年,顺丰董事长王卫才在媒体吉光片羽的专访中露出一些端倪,王卫有段最知名的话说:“我信佛,我认为,人的成就和本事是没有关系的,成就是与福报有关系,所以有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拥有本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赚到钱只是因缘际会而已。”

  “所以我认为,个人事业上的一些成绩不值得渲染。低调一点对于管理企业也有好处,没有员工认得出你来,你才可以深入到基层去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我认为,做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我是想做成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可以实现我的价值和理想。”

  “上市的好处无非是圈钱,获得发展企业所需的资金。顺丰也缺钱,但是顺丰不能为了钱而上市。上市后,企业就变成一个赚钱的机器,每天股价的变动都牵动着企业的神经,对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是不利的。”

  “我做企业,是想让企业长期地发展,让一批人得到有尊严的生活。上市的话,环境将不一样了,你要为股民负责,你要保证股票不断上涨,利润将成为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这样,企业将变得很浮躁,和当今社会一样的.浮躁。”

  “所以,作为企业的老板,你一定要知道你为了什么而上市。否则,就会陷入佛语说的‘背心关法,为法所困’,可以说,顺丰在短期内不可能上市,未来也不会为了上市而上市,为了圈钱而上市。”

  “员工是因,企业是果”

  王卫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也在最近成为商业媒体上广传的内容:“在公司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顺丰的基层管理者是需要承受很多压力的。这也对这个岗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合格的基层管理者,要非常理解公司的价值观和我们所面对的就业群体以及我们所从事的这个行业。”

  “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基层管理者的管理才能都是天生的,而且,公司在发展,我们也不能等待他们慢慢成长,所以我们必须从公司层面来帮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成长。比如我们正在努力将基层管理岗位的需求更加清晰化,并配套设置相对应的技能培训,然后建包传授给基层管理者,包括教会他们如何驾轻就熟地工作,如何服务好一、二线员工和客户,同时还要学会如何使用我们配套的管理工具,并将这些知识发挥到价值最大化。”

  “随着我们对每个管理岗位需求了解的清晰化,一些相对应的认证和课程会出台。到时,只要你具备了晋升的基本条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去选择学习相对应的课程,并获得相关的管理资格认证。当你达到了岗位发展所需要的业绩之后,公司将通过绩效面谈,考核你是否符合我们的价值观。”

  “结合这三方面,并根据内部不记名投票考评来衡量你是否符合你所申请的管理岗位要求。在顺丰,个人的成长是不靠关系的,自己的命运只掌握在自己手里。员工是因,企业是果,又有员工们成长了企业才能够成长,而在员工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还要做到让最好的员工最快地成长。”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15

  美国《企业家》杂志最近刊登了23名青年百万富翁如何开创自己商业帝国的成功故事。这些富翁年龄都不超过40岁,没有一个来自商业世家,事业的起点也不高,其致富方式可大致归为三类。

  勤勤恳恳型

  虽然也有一些百万富翁的成功之路充满传奇色彩,但更多的还是靠勤劳的双手和多年的苦干。比利·斯达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93年,23岁的比利出于对冬季运动的热爱开了一个不足20平米的滑雪板小店,此后,比利和妻子一道将经营范围从滑雪设备一步步扩展到少女时装、运动器材,谁知"9·11"给他们带来了沉重打击,公司连续三年亏损,险些破产。他们历尽艰辛重振旗鼓,去年终于迎来了600万美元的赢利。

  为等待机会,老练的企业家都需要卧薪尝胆,白手起家的年轻人更不例外。亚美·凯兹和德纳·斯拉维特在纽约的各种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商机。一个偶然的机会,微软公司向他们订购一批礼品包装袋,这使他们瞄准了跨国公司礼品市场。在各个跨国公司之间周旋多年后,20xx年他们与法国专营包装的行业大王达成合作协议,这次机会使他们去年的销售额达到了900万美元。

  另辟蹊径型

  有人喜欢埋头苦干,有人却喜欢寻找别人不曾注意的市场盲点。但能够另辟蹊径干成一番事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得克萨斯州36岁的维耐·巴阿特的赚钱思路很与众不同。美国各行业的竞争都很残酷,让维耐很不适应,为躲避竞争,他把注意力转向了那些非营利组织:专为不善经营的非营利组织提供管理服务,帮助他们改善与商业客户的关系。如今,他的公司为几千家非营利组织服务,仅去年就赢得了20xx万美元的丰厚利润。

  利人利己型

  有些人创业之初就立志建功立业,但有些人的成功却是无心插柳。1983年,年幼的约瑟夫·萨姆皮维夫患上了糖尿病,不能吃含糖过多的冰淇淋。为了解馋,他为自己做了个不含糖的冰淇淋。15岁时,他已经研制出好几种不含糖的'甜点。

  在美国,胖人很多,这种低糖食品非常受欢迎,约瑟夫尝试着把自己研制的甜点拿去卖,取得了巨大成功。如今这位34岁的企业家已开发了40多种无糖食品,畅销全美,仅去年的销售额已超过1亿美元。

  说起利人利己,33岁的安德鲁·福克斯做得也不差。福克斯年轻时最热衷的就是出入纽约高档俱乐部,为省钱,他想方设法去蹭票。直到有一天他突然问自己:为什么不直接与俱乐部老板协商,给那些热衷于过夜生活又想省钱的消费者优惠待遇呢?没想到这一简单的主意给他带来了巨额财富。现在通过他的网站不仅可以享受到美国各大俱乐部的优惠服务,还能找到各地的旅游信息,去年的营业额已达到2200万美元。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11-02

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通用22篇)05-06

创业成功人士语录11-11

创业的故事11-03

邵逸夫的创业故事11-09

名人创业故事11-04

草根创业故事06-10

创业成功的故事11-03

经典创业励志故事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