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活着》有感

时间:2024-03-24 07:55:2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实用]读《活着》有感13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活着》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活着》有感 篇1

  待繁花落尽,《活着》中也只剩福贵一人仍活在世上,让我心惊、心痉。“活着”这两个字眼,总以静默的姿态出现,用一种漫不经心的论调涵盖了曾经的酸楚,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韧度,在我们背后,托起生命的力量。有人说,在家珍、有庆、凤霞、苦根死后,福贵是替他们活着,但若有朝一日福贵也死了,谁又替他活着?难道生命就像链条一样断了,不复存在?

  其实,幸存者无法替罹难者活着,在世的人也不必替死去的'人活着,人活着就是为自己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福贵有过三次流泪,三次都到那个医院的那个小房间,三次都是一个人独自面对俨然已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那种叠加的悲恸也许已不能用哭来表达。那是一种怎样的人间悲剧,儿子、女儿、女婿都接连把这当作人生最后的驿站,空间的重叠和时间长河的暗涌无一不将这种悲情渲染到极致,停滞了时间,静谧了空间,有一种隐忍,坚忍的物质在流淌。

  老福贵依旧没有倒下,依旧活着,坚忍地活着,尽管有一些孤零零的味道。我眼前忽然闪过一丝亮光,与其在苦难之时绝望地死去,不如拭去让人同情的忧伤,轻轻挽起照在脸上的阳光。或者说不如活在当下,演绎生命,绽放异样的光彩。

  连续两届奥运会都因最后失误而无缘金牌的埃蒙斯,应该算是悲情至极,可他并没有像1965年世界台球冠军路易斯那样投河自尽,而是把祝福的拥抱大度地送给了冠军。

  时光流转,生命不息。

  或许我们也应该像老福贵那要正视苦难,勇于活在当下。痛定思痛,重建信心。

  不要逃避,而要正视;

  不能忘记,而要牢记;

  学会活在当下,让一切真实地保留在记忆之中,直到我们慢慢地躺入记忆为止。

  读《活着》有感 篇2

  《活着》,一部贫农的血泪史,余华用近乎冷酷的笔调,让福贵陈述完了自己苦难的一生。合上书刹那间的窒息感,让我想到了中国的一句俗话“好死不如赖活着”,是啊,只要活着,就还能见证这世间的灿烂温暖。福贵的一生,经历了内战等社会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也在不停地经历着亲人的生死离别。有庆、凤霞、家珍、二喜、苦根接二连三的死亡,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平民百姓的苦难,更是某个特定时代注定要给人们带来的悲剧。

  读到有庆的死时泪水终于决堤。有庆,一个多么天真烂漫的孩子,始终生活在爱与被爱的环境中,他是全家人的希望,甚至连凤霞都忍痛送给别人也要让有庆读书,希望家庭中能有一个读书人改变这悲惨的命运,可是上天竟如此残酷,有庆走了,并且是以给县长夫人献血过量这样一个荒诞的原因,一个可爱的孩子永远离开了这个家,也带走了这个家的希望。福贵抱着有庆的尸体往家走,这段描写看似平淡,但背后却流露出了一种绝望的挣扎,让人不忍卒读。

  “那天晚上我抱着有庆往家走,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抱累了就把儿子放到脊背上,一放到脊背上心里就发慌,又把他重新抱到了前面,我不能不看儿子。”“我先把有庆放在田埂上,回家偷偷拿了把锄头,再抱起有庆走到我娘和我爹的坟前,挖了一个坑。要埋有庆了,我又舍不得,我坐在爹娘的坟前,把儿子抱着不肯松手,我让他的'脸贴在我脖子上,有庆的脸像是冻坏了,冷冰冰地压在我脖子上。”“有庆躺在坑里,越看越小,不像是活了十三年,倒像是家珍才把他生出来,我用手把土盖上去,把小石子都捡出来,我怕石子硌的她身体疼。埋掉了有庆,天蒙蒙亮,我慢慢往家里走,走几步就要回头看看,走到家门口一想再也看不到儿子,忍不住哭出了声音,又怕家珍听到,就捂住嘴巴蹲下来,蹲了很久”这是一段充满着一个父亲撕心裂肺的细节描写,福贵的每一个动作、表情背后都是他对有庆之死的心痛,可是这种心痛却只能藏在心里,他还要照顾到家珍的身体,考虑到凤霞的感受。可见福贵的身上,背负了多么重的责任,曾经败光家产的纨绔子弟,如今为人夫为人父,这样的生命已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

  虽然《活着》给人的感觉大多是绝望的疼痛,但是我们依然能从那压抑的悲剧中看到温暖,能在漫漫黑暗中看到点点光芒。福贵生命中和他亲近的人,他的妻子、父母、儿女、女婿、外孙,都是淳朴善良的好人,村里的乡亲,当兵途中遇上的老全,甚至是间接害死有庆的春生,待他也不薄。即使是害得他家产尽失的龙二,最终也以代他而死的方式回馈了福贵。我想,这就是福贵活下来的意义,也是每一个人活着的意义,或者在于创造,也在于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在我们感受到人生无奈的同时也要坚守信念,即使人生的最后孤独一人,无人相伴,努力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宋菁)

  读《活着》有感 篇3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活着》

  这部小说从头到尾都一直用一种平实得近乎冷漠的笔调进行冷静的叙述,然而正是这种朴实平淡的语言,却能给人们一种极大的感染力和震撼性。

  破旧的茅草屋、有庆飞奔喂羊、卧病在床做针线的家珍、凤霞和喜子手牵手站在远处的模样、苦根拿着小镰刀割稻子、福贵和老牛相依为命的背影..…每每读到哽咽之处突然体会生活的苦难是难以预料又无法避免的`,

  人是需要苦难才能真正直面自己,对于命运而言,很多事情是人无法改变的,人在命运面前沙小的就像不会游泳的人掉入深海只能扑腾几下就沉落下去一样,也许苦难的意义就在于让人能一直怀着总会好起来的"信念再继续和命运抗争下去。正如余华所说的,活着就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本身就是艰难的,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却也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了。

  福贵,无福亦无贵。家珍,一辈子也没有过过作为珍宝的一天。有庆,实在无余年可庆。凤霞,凤冠霞帔之后便香魂一缕随风而逝。二喜,生命中只有一喜。春生,如野草般一次次躲过战争,却还是倒在了野火中。活着实苦。但活着的意志又是富贵身上唯一不可被剥夺的东西。

  看到福贵送凤霞来回那部分的时候,泪水直在眼眶里打转,一直到有庆去世的时候真的是崩不住了,泪眼婆娑,一直哭到小说结尾,身体发颤,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家珍对春生说“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得好好活着”,看到这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滋味。“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看完了这本书,让我内心有很深的感触,人这一辈子,能活着就已经是多么不容易了,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珍惜眼前的风景,珍惜身边的家人、朋友。生活很难,但只有活着,才有新的期待。

  读《活着》有感 篇4

  一方丰收的棉花田,一棵茂盛的树,一个慵懒的午后,一个垂暮的老人,一头疲倦的老牛,和一个苦难的诉说……

  合上《活着》的最后一页,还来不及抚揉我酸涩的眼睛,突然很冲动地想要说些什么,然而面对这样一本书,我却如同面对巨浪滔天的大海,满心的别样情怀要诉说,但无法发出足够大的声音来与涛声和应。我把脸贴在粗糙的封皮上,仿佛与福贵粗糙磨难的一生血肉相连,听他的迷醉,品他的苦泪。惋惜地注视他种下恶因,同情地看着他收获恶果。

  狂躁纵欲的生活,福贵享受着感官的高歌和精神的热狂,万贯家财一夜化为乌有,预支了一生所有的幸福和快乐,余生将是贫穷和苦难,来耕耘他的人生。他那被财富蒙住的眼睛,今天由贫穷将其重新打开;被欲望挫钝的良心,今天由苦难为其重新打磨。福贵因为财富失去了亲人,因为贫穷找回了亲人,最终因为苦难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以往他随意丢弃的东西,今天在他将其视为至宝的时候不声不响地离去。艰难地等来的幸福,却不久以后以心碎的方式由死亡拉下帷幕,生活就在不停地与福贵周旋,把当初福贵所享受的,全都以苦难再次加倍地奉还。享受让他的年轻岁月更加璀璨,因此得来的苦难让他的暮年愈发苦涩。

  书名是《活着》,故事里的人却在一个个地死去。主人公叫“福贵”,却怎么也说不上“大福大贵”。命运的手不停地把不幸和苦难加在福贵的肩膀上,不停地拨弄他的喜怒哀乐,仿佛在悠悠地弹奏一曲跌宕起伏的乐章。死去的人考验着活着的人,苦难和福贵成为密不可分的朋友,相互仇恨,相互依赖,一起呼吸,一起满目疮痍。福贵依旧坚强地活着,坚毅的`活着。

  《活着》带有一种凄红质朴的美感,如同第一缕光线诞生于最黑暗处,希望总是在最绝望的时候升腾。福贵苦难不幸的一生,总有活下去的理由。每次一个个旧的理由坍塌,新的理由建立,便昭示着嚣嚣红尘,不是活着的借口,只有“活着”才是活着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当生命中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失去的时候,生命就成了惟一的守护,是啊,活着为什么要询问理由呢,如余华所说,“只为活着而活着”。因为这个理由,福贵选择活着,苦难的大地用泥土为福贵重塑因执迷半生而脆弱的身体,苦难的天空用多情的泪雨为福贵洗去铅华骄奢。

  他变得粗糙而坚硬,坚忍而沉默。过去因为忍耐而痛苦,今天因为痛苦而忍耐。福贵最终凄然一身,只有一头与他一样名字的牛和他一起犁着古板、饱受浩劫的大地,但以一种充满力量的姿态,叫“活着”。这是一种简单却能沉默静对一切的姿态,一种独立于绝望和希望的姿态,也是一种高贵骄傲的姿态。

  读《活着》有感 篇5

  《活着》给人的感受是,哇,这个人好华蜜,谁知下一页剧情陡然转变。读这本书是一种把喜剧读成悲剧,把悲剧读成喜剧的感受,它不遗余力的展示命运如何摧毁生活,到最终似乎活着是一件无比心酸的事情却又显宝贵。

  富贵这样一个小人物,事实上折射的是整个社会的底层人物,他的悲剧事实上也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悲剧。他们被时代的洪流激地无法喘息,那个时代有许多像他们那样的悲剧人物,他们虽愚昧无知,但却英勇勤劳。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溢了力气,他的力气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给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与我们的无聊和平凡,华蜜和苦难。”

  虽然不知前路如何,始终走下去却是我们必定的选择,有时作出选择就意味着成功。纵然要担当众多难以承受的苦难,但是依旧要坚韧坚韧。就像是福贵,尽管风雨飘摇,但他从未倒下,带着已被时间冲刷成黑白色的'回忆,牵着那条新买的老黄牛,仍能从容的闲逛与夕阳下,淡然地讲解并描述过往。我想,这应当便是坚持的结局,生命的力气吧。

  读《活着》有感 篇6

  余华的小说《活着》早就看过了,昨夜把张艺谋的《活着》也看了。人死了,哪怕你死的再惊天动地,轰轰烈烈,死得其所,不亦快哉,但和那些在无尽的痛苦不断的打击里坚强的活着的人相比,也是渺小不可见。人死很容易,但是活着很难。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福贵把整个家产输掉了,人也就换得了新生。但他的苦难也就开始了,先被国民党的军队抓了,再又女儿成了哑巴,再又死了儿子,后来又死了女儿,无论什么样的打击,他,家珍,凤霞,都在努力的活着。苦难没有让他们成才,有什么伟大的惊人的`成就,但是,活着,活到不能不死,本身就是一种成就,莫大的伟大。电影一直充斥着一种悲苦的气氛,同时也可以感到一种真实,一种感动,毕竟,那样的人,无论那时还是现在,都占绝大多数。葛优一直是我心中非常非常好的演员,但是,当我看到他为凤霞哑了说不了话而哽咽,他在有庆坟前哭的情景,就觉得,他后来的电影演的都太假了。没有什么比他为他儿子女儿哭的场面更让人动容。更真实。更感人。凤霞,我看到她的笑脸,心里一阵痉挛,没有谁比她更加美丽。女人,分漂亮和美丽,漂亮只是说她的脸,美就是侧重她的心灵和人格。当然,不可能完全悲苦,那样谁都受不了的。也有一些温馨的情节,比如,凤霞和二喜结婚,春生来送礼,家珍说,咱不要他的礼,把礼退了。福贵大吃一惊,啊,这可是毛主席。春生送的是一幅毛主席的照相。结尾是福贵家珍二喜和馒头一块吃饭的感人情景。很让人感动,平实的感动。一点也不虚假,不奢华。让人羡慕。活着就是伟大,活着就有希望。这些我只是针对电影说的,小说我就不多说了。小说比电影好很多,电影和原着有不小的出入。但也不可否认电影的优秀。

  读《活着》有感 篇7

  花了一天半的时间,看完了《活着》。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事实。想到一些自杀的人是非常不合适的。就在几天前,新车站的屋顶上有人喊着要跳楼。虽然我不知道原因,但我相信它与福贵相去甚远。

  “人们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东西。”作者余华在书的开头指出了主题,为以后的叙事铺平了道路。

  作品采用主人公福贵自我报告的方式,福贵生动的.日常语气及其对命运的屈服,向人们展示了生活作为生活目标的情况,使作品更加深刻。它为我们提供了如何生活,特别是如何在困难中生存的想法。

  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一次次离开,一次次徘徊在绝望的边缘,但他有能力忍受苦难,对世界持乐观态度。

  当他发现杀害儿子的凶手之一是春生时,他明白了正义,也明白了什么时候报答不公正。当春生面临绝望时,福贵仍然履行了朋友的职责,建议他坚强地生活。

  作者没有发泄、抱怨或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了他的高尚。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简单的美,而是理解一切后的超然,平等对待善恶。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如果我们想想福贵的经历,我们会鼓起勇气继续生活。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不公平。有些人可以享受荣耀和财富,而另一些人只能像福贵一样工作一辈子。面对不公平,任何抱怨和逃避都是徒劳的。我们可能需要学习福贵随遇而安的精神。

  读《活着》有感 篇8

  看完《活着》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余华的话像刀片一样,轻轻一擦,还没说出痛,血就流出来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或许我们许多人一生都在刻苦思考这个问题,但真正得到答案的人却寥寥无几,活着或许就是为了一份信念、一份支持,让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能热爱生活、拥抱世界。

  “活着”是一种责任。当福贵的父母去世后,家庭的重担便落在福贵一人的身上。他自己种五亩地,带领全家大炼钢铁,鼓励春生好好地活着。福贵参加国军拉大炮的同时还要照顾家,独自一人面对生活的困窘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这些命运的捉弄足以轻易地击垮任何一个人活下去的勇气,可是福贵没有低头,而是坚强地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接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在时间的长河里,福贵的人生好似被下了一个巨大的诅咒,跟随着作者冰冷的语调,我亲眼目睹了年少时福贵的`破产与艰难,继而作者假惺惺地给我看到了一点美好的希望: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凤霞嫁了人家怀了孕,这些让冰冷得到一点点温情的融化,然而就在我认为一切有了好转,作者却没有丝毫犹豫,笔下的角色相继死去,最后只剩下福贵自己和一头老牛。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岁月,所以并无法做到感同身受,只是在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内心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与纷争的平静。只是我也分不清,面对在困顿和死之中活着的福贵,我究竟是感到悲哀还是欣慰?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午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炊烟在农居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这也许是老人一生中最美的景色了。这太阳仍是同早晨一样,不紧不慢地释放着光和热,只是看风景的心态不同、时辰不同罢了。所幸,福贵还紧紧握着得到幸福的权利,和老伙伴相依为命,平静而坦然地活着。

  不要死,也不要孤独地活着。如果可以,请幸福,如果生活刁难不肯答应,不如试着接受不幸,坦然面对。

  读《活着》有感 篇9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是余华的《活着》前言中说的。读完《活着》我只能这么说,我们是幸福的。

  当我们听到你说:“我活着。”这句话时,知道你必定是一个体会到生活博大精深,对万物饱含感激,而不仅仅是一个追求活着的目的的人,因为目的就在“我,活着。”中!活着,真好!活着,仅此而以!

  女主人公家珍的人生态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得小时候是天真快乐的,慢慢的长大了,烦恼的事情也来了,学习、心情的骚动、感情的烦恼、工作的不愉快……曾经在值班的一个晚上做病人检查后回访,结果连续4个电话都是:“病人已经在。去世了。”那时候觉得真要珍惜每一天。爱自己的生命,爱自己的亲人,爱关心自己的人和我关心的人。其实,活着本来就是一种幸福了,活着是人生的恩赐,感恩地活着,你才会觉的世界如此美好。活着是一种责任,既然上帝赋予我们宝贵的`生命,我们为何不好好珍惜呢?坚强面对生活的困难?虽然说人为幸福而活,追求幸福是人的一种天性,但困难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没有人可以避免的。所以,学会面对人生的困难吧!用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

  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硬着头皮活着!

  读《活着》有感 篇10

  《活着》整本书里,通篇充斥着我习以为常的味道,从一开始老百姓田里的风光,到最后老人与牛暮归时的画面,我都觉得特别真实,也特别普通。故事的情节也都完全不出乎我的意料,福贵沉迷赌博,家道中落,父亲死去,一贫如洗时,自己被抓去当运炮兵,历经生死波折,遇见解放军被放回老家,发现女儿因为发烧成为了聋哑人,母亲病故。

  后来,在动荡的时局中艰难维生,儿子因为给别人输血死掉了,女儿嫁给了憨厚老实的女婿,生儿子的时候难产大出血死掉了,妻子因为过度劳累和悲伤也死掉了,女婿在出工时遇见意外,死掉了,留下一个外孙,营养不良,犯低血糖,一个人在家吃豆子噎死了。

  最后老人养了一头牛,就指望着这头牛耕田种地,还给牛取上了自己的名字,时常对着它叫唤自己亲人的名字,仿佛它不孤单,自己就不孤单,仿佛它以为身边那些人都在,他的亲人们就还都在。

  我这个人算是敏感到一定程度的,很多时候会为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人和事心疼,就比如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见到一个面容姣好的女生,一直站在我旁边抿着嘴唇不说话,别人路过也很有礼貌的避让,后来她到站下车,我从车窗上看她走路,有点跛,我就很难过。有时候看一部电影,看到别人有释怀不了的过去,看到别人的人生中挥之不去的绝望,看到那些明明很善良,很美好的人们一个个结局惨淡,也会难受很久。

  看《活着》的时候吧,可能我也是农村出来的吧,很多情节其实都特别真实,那些波折和坎坷,并没有那么难以理解,很多小片段就感觉和夏天时,我和奶奶对坐着在村里的.大厅里摘花生时她讲的以前的老故事一样。

  看到结尾时,一起来韶关参加培训的同事都基本回去了,晚上就我一个,夜一深,就感觉自己特别脆弱。看到家珍临死前对福贵说:“这辈子也快过完了,你对我这么好,我也心满意足,我为你生了一双儿女,也算是报答你了,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过。”

  我在床上抱着被子哗哗哭了十几分钟。

  很多时候,我经常和舍友说:“我觉得我啊,以后可能就是孤独终老了。”现在我想,人生始终逃不过一个结局的,我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去爱了。如果真要把人生当成一个故事来看,任谁都有数不清的遗憾和后悔,甚至苦难和绝望。但这一切,都是我们生命张力之下要用勇气和韧性去克服的。

  《活着》对我来说,绝不仅仅是一部通过诉说苦难和心酸来使读者感恩人生的作品。我也不必从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中明白人生的艰难,恰恰相反,正因为《活着》,我看到了更多原本沉淀在周身的美好和难得。

  何为活着?那些琐碎的,浩荡的,沉重的,柔软的,匆忙的,懒散的,绝望的和欣喜的,所有一切的一切,在你用力去生长时,连同着血肉根须一同倾注下去的,一旦开始,就注定了要结束但还没结束,要用我们一辈子去用力奔赴这结束的,就是活着。

  读《活着》有感 篇11

  在《活着》这本书中,其实福贵一直是在爱中成长蜕变的。身边遇到的亲近的人几乎都是好人,不管是父母还是妻儿还是朋友,这也许也是他从家财万贯到一贫如洗境地后能顺利转型,踏实肯干,也是他今后力量的源泉之一吧。

  通篇下来感觉都是很平淡无奇的叙事方法,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堆砌也没有引人入胜的各种比喻描写,但是却让人无法自拔,仿佛事情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其次,福贵这辈子享过福、造过孽、吃过苦,经历风风雨雨,无非比别人更坎坷一些,看开了,就烟消云散。至于他为何没有自杀,我想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他对生死大彻大悟,每人都要死去,无非时间早晚。死亡可怕是因为对未知和黑暗的恐惧,能亲手送别自己的亲人,看着他们安心上路,安葬他们,也许这是对亲人最好的告慰。关于这点在小说中有明确阐述。

  第二,陪伴,更是活在回忆当中,这给了他活下去的动力和勇气。第三,当苦难来临,福贵承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神经是否麻木,很难判定。

  苦难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没有经历苦难,怎么能体验生活的快乐?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这也许是余华想要说的话。

  再者,人到中年也是拼命养家,随着社会的变化,我能看到福贵身上的'无奈,接受,困苦。里面的细节,太多太多包括有庆死福贵默默隐瞒的承受,到老年的看淡。

  他能平静地把一生讲下来,这便是勇气。看福贵从少的胡闹不知世事到老年接受坦然,就觉得世间你我都是如此,虽不及福贵的奇幻,但总是要接受那些年少时不曾想过的明天。

  不知这是获得了坦然,还是限制了明天。活着要表达的,不是苟延残喘的好死不如赖活着,而是一种饱受生活磨难后有还存活的勇气,相比较死去的人,活着的人要承受得更多,对于福贵,你不知道应该心疼他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还是应该庆幸还好他活着。看完心里一直哽咽得哭不出来,沉重压抑。

  我最不愿意看的就是有关于那段时光的历史文学作品。我为自己现在的幸福生活而感恩,亦共勉珍惜当下和眼前人。也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幸福快乐!

  时间它席卷了一切,让你所有,在不经意间灰飞烟灭。富贵的生活让我想起了苏东坡,亲人的离去和仕途的困难让人无法喘息,命运总会悄无声息地给人无情的打击,却又给予你冬日的暖阳。

  小说让我看到了一个人承受苦难的能力究竟有多大,当富贵生命中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老牛相伴时便可知,他对生死已经看透了,他只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了。

  读《活着》有感 篇12

  余华在《活着》这书中讲述了一个关于福贵的故事:地主家的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败光了所有的家产,变成了一个一贫如洗的人。他的父亲在一气之下也去世了,福贵也落了个妻离子散的.下场。福贵在养大一儿一女之后,悲惨的命运又一次降临到他的身上,他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的相继死去,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打击,最后,只剩下了一头老牛与他相依为命。余华先生用它哲学的思考平静的近乎冷酷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生动传神的福贵。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曾几度落泪,并不是因为作者的手法有多么煽情,事实却截然相反,这部小说从头到尾一直用平淡的语言进行叙述。但这是一本看似荒诞却又真实的故事,说它荒诞是因为将一段精简的历史阶段存在的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夸张地反映到了一个家庭中。正如鲁迅先生写的“祥林嫂”,同样是把许多人的苦集中反映在一个人身上。

  读《活着》有感 篇13

  这段时间看了余华的小说《活着》,看完之后内心压抑了很久,老实说写这本书的读后感对我来说是十分困难的,总觉得该写些什么又不知道能写些什么,写活着的读后感势必涉及对活着的理解,而活着本身是个很深奥的话题。离交作业的日子越来越近,我又实在找不到其他可写的东西,拖延症的我在办公室艰难的码下这篇读书笔记,请各位书友指教。

  《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一生,出身地主家庭,从小养尊处优,吃喝嫖赌无所不占,在赌输家产后从少爷沦为贫农,从此历经苦难的一生。

  人们常说人总是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福贵也不例外。在福贵赌输家产后,徐父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要打死福贵这个“孽子”,而是心平气和的变卖了田地让福贵把债还了,徐母跟福贵说只要人活着,穷一点也没有关系,家珍也没有因为福贵落魄离他而去,这一切让福贵反省了自己以前的胡作非为,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从某种意义来说,福贵似乎真正开始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然而命运似乎没打算放过福贵,搬到茅棚没多久徐父从粪罐上摔下离世,母亲病重去城里抓药,因多管闲事被抓了壮丁,回来时母亲已经去世,善良的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被无德医生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因高烧变成聋哑人,在后来的日子里受尽委屈,最终得遇良人二喜,一家人以为可以开始幸福的生活凤霞却因难产而死,女婿二喜为养活家人在搬运时被水泥板夹死,但命运觉得给富贵的痛苦还不够多。外孙苦根因饥饿吃豆子过多而撑死。他的父母,他的妻子,他的一双儿女,他的女婿,还有他的外孙。除了母亲,剩下的亲人,都是福贵送的葬,都是他亲手埋的,几十年来,福贵送完了白发人又送完了黑发人,一生经历过许多苦难与痛苦活到了最后,却不断眼见着,承受着亲人好友的死亡。这种悲惨的人生遭遇,读者都能感到凄然落泪,何况福贵本身?种种的不幸不禁让人发问,福贵活着的意义在哪?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种所说:“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对富贵而言,徐父离世后徐母、家珍及凤霞需要他,徐母离世后家珍、凤霞、有庆需要他……苦根死后“福贵”需要他,每次经历亲人离世都还有人是他活下去的希望,这些时候,他都不能死,他总是一次次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福贵的人生虽然充斥着悲剧,他也不是没有幸福过。福贵被抓走期间音讯全无,徐母不断的跟家珍说福贵没有去赌钱的时候,家珍在得知自己时日无多时拉着福贵的手说下辈子还要在一起的.时候,当二喜带着大队人马风风光光迎娶凤霞的时候,当得知凤霞怀孕自己要当外公的时候……作者余华以旁观者的身份记录着福贵的一生,但从文字间还是不难感受福贵对这些幸福瞬间倍感珍惜。就整个故事而言,即使悲大于喜,在书里都我们看到的都是主人公不断的将幸福放大,对苦难默默承受的乐观精神。

  刚开始《活着》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大的疑惑是作者为什么会给这本书取名叫“活着”,明明书里到处都充斥着死亡,书中出现过的名字除了福贵到后面基本死完了,后来想想,作者是以死亡为读者讲述活着的意义吧。如作者在序言所写“活着,即是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人活着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5月8日看完这本书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说说“心情低落的时候就不该看这种书,越看越觉得人生无趣”,后来在老师家打球喝酒时谈到此事,青山师兄说是我看的方向不对,应该看到的是这个世界比我们悲惨的多的人都还在努力活着。是啊,这个世界也许并不完美,但与福贵那个时代的人相比,我们身处的时代远离战争、饥荒、政变以及疾病,作为个体而言,我们也未曾承受过福贵所经历的种种不幸,我们已经是如此的幸福了,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生活?

【读《活着》有感】相关文章:

读活着的心得05-09

读活着有感05-25

读《活着》有感05-23

读《活着》有感08-02

《活着》读有感04-19

读《活着》有感08-20

读活着有感01-11

读《活着》有感[精选]01-19

读《活着》有感【荐】03-30

读《活着》有感【热】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