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三字经有感

时间:2021-08-20 19:41:3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三字经有感集锦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三字经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三字经有感集锦15篇

读三字经有感1

  寒假里,我按照学校的要求,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作《三字经》。虽然,我只会背诵一点点,但是里面的故事让我很感动,很受启发。

  有一句话是“香九龄,能温席”。妈妈给我讲了这个故事: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那时候的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而且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人们很难入睡。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了让父亲少挨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他的故事人人称赞。

  今年过了年,我也九岁了,和那时候的黄香一样大。我从来没有认真想到过要为爸爸妈妈做什么事情,有时候我认为我为爸爸妈妈盛饭或者自己洗一双小袜子,我还觉得自己很能干,很了不起呢。看了这则故事,我很惭愧,我以后也要多孝顺父母,像黄香学习。

读三字经有感2

  这学期我读了《三字经》,书中的许多故事让我受益匪浅。在这些故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源流长。

  书中的每个故事、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是我阅读《三字经》里的一句话。这几句讲得非常好,它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过错。老师如果教书不严厉,那是老师的懒惰。小时候不学习,将来长大想学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长大后回报自己的父母与老师。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从前,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好好学习,孟母生气地割断织布的纱线,告诉他要好好学习。它使我想到了爸爸妈妈,他们也像孟母一样,为了我的学习更上一层楼,又是给我买点读机,又是给我买写字桌。从前,我不理解爸爸妈妈的苦心,认为买给我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也不知道珍惜,当我贪玩的时候,父母说一下我,我还会不服气,认为他们不该限制我的自由。学了《三字经》后,我终于明白父母为什么这样——是希望我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它浓缩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读这本好书吧。

读三字经有感3

  这个学期,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好多古今经典诗文,而我最喜欢读的就是《三字经》。它是我国明清时期的儿童启蒙课本,作者是宋代的王应麟。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含义简单易懂,还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许多知识,正符合古人们说的话:“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这本书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句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令我百读不厌。

  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是什么意思吗?我小时候初读《三字经》时,就稀里糊涂地认为人小时候都是善良的,并不真正明白它的意思。其实,它的意思是:人在最初,本性是善良的。这样善良的本性大家都差不多,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后天的努力、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不一样,品行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我读到“玉不琢,不成器”时,就好像看到了一块刚刚出土的玉,经过长年精雕细琢,终于成了一块尽善尽美的玉。玉如果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由此,我联想到了后半句:人不学,不知义。人要是不学习,不经过刻苦磨练,就不能成才。再比如说“首孝悌,次见闻”吧!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长辈,再学习其他知识。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从“一而十,十而百”到“丝与竹,乃八音”,都给我们讲述了丰富的知识。例如:十进位算术方法、日常生活常识、国家地区温度等。而最后“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易勉力”告诫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珍惜大好的时光,持之以恒地读书学习,那么你就一定会得到丰厚的收获,你的思想和学识就会愈加丰富。你也将会作出更多贡献,这样才不枉人生在世。我们要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时刻提醒自己。

  读了《三字经》后,我的感受更深了,因为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说:“做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奋斗力,要有高尚情操。因为坦白就犹如是城市和勇敢的生成物质,我们要拥有良书,哟工友益友,拥有一颗纯洁的人,这会是理想中最完美的生活。用你那纯朴的心灵去体验别人的困苦不堪,可以去听见远方的呼唤。让你去了解,去亲近社会与大自然。

读三字经有感4

  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学校就开展读背《三字经》课程。据说《三字经》已经流传千年之久,这本书聚集了千年的文明和传统的文化。

  《三字经》里有历史典故、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一精一华。例如:“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说明小时候,不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如果年轻时不刻苦学习的话,到老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呢?我深深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小的时候就要认真学习,长大才能有所作为。还有一句让我铭记在心:“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老师告诉我们:一个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其次是见多识广,学会计算,懂的道理。以前,我只知道向父母撒娇,现在我知道要孝敬父母和尊敬老师及年长的人。

  学习《三字经》后,不仅教会我们怎样作人,还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各方面的知识,让我们陶冶情一操一,弘扬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美德,激发我们学习兴趣,使我们可以健康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

读三字经有感5

  它是一团火,燃烧炽热情怀;

  它是一簇花,馨香爱的心房;

  它是一股水,荡涤你我胸襟……——题记

  微风激起我心中层层涟漪;阳光四射我心中的每一个角落;爱的便利贴贴满我心全部。

  它是宽容却不是纵容。

  我是白云,它是蓝天。我肆意地缥缈在它的怀抱中,却不由己乱飞。

  因为,我始终孕育在它博大的胸怀中。

  我是小树,它是园丁。我快乐地生长在它的管理中,却不乱冒枝杈。

  因为,它爱的利剪无时无刻不在修剪着我。

  宽容却不纵容的它,让我没有成为温室里的花朵,经受风雨洗礼后的我才会成为“人”。

  它深情也无情。

  我是小溪,它是大海。我历尽千辛万苦拥有它的怀抱。爱抚,微笑,于是我忘记了疲劳,忘记了一切,我想霸占它所有的爱,它深情地安慰而又无情地拒绝。由此,我懂得了分享。

  它疲惫却不厌倦。

  我是一本书,它是读书的人。我有错,它改错;看到我的亮点,它褒扬却不引我骄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读了我千千万万遍,却新意盎然。

  它自私也无私。

  我是电视剧中的王大春,它是丑娘。它长得极丑,但心灵却极美;我无情将她抛弃,她却不怨,不恨。我自己振振有词,它却在寂寞角落默默落泪。我有时也心痛,但它却竭力安慰。将伤心悲痛自私地埋葬,包装出的幸福却无私荡漾。

  它的无私,它的自私,让我无地自容……等我要改错的时候,它却悄然离去……我只能压抑一辈子。

  不要提起荒寂的道途,不要赴往陌生的旅程,你眉梢郁结着忧愁,你眼眶泪珠盈盈,那紧紧钳闭的'嘴角,不要再唉声叹气,不要等韶华虚度,百花飘零。它——我们的父亲母亲,我们所霸占的父爱母爱,不能长久逗留,不要再说自己还小,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快用你的双手,将那岁月的痕迹抚平!

  “首孝悌,次见闻!”

读三字经有感6

  去年的寒假,我翻了姐姐的书架,无意翻到了一本《三字经》,我带着好奇心认真读了这本书,让我收益很多。《三字经》这本书讲述了人从生来的本性到儿童再到少年时期父母 师长对他的重要性。

  在这本书中,列举了古时候孟子的母亲培育孟子,她特选择适宜的邻居相处,但是孟子就是不认真读书,孟母气得把织布机上已经织了一半的线剪断了,以此教育孟子学习就像这织了一半的布被剪断线半途而废。孟母真是让我敬佩。

  《三字经》中有几句话让我记忆忧新,如:“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它让我明白从小要好好学习,不能错过最好的学习机会,更不能做一个平庸无能的人像“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意思是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母。冬天为父母暖被窝,夏天用扇子扇凉席。他的细心和孝顺是我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而“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句话让我体会到兄弟间要相互谦让,做兄长的要呵护弟弟妹妹,做弟弟妹妹的要尊重兄长。虽然我们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但我们有伙伴,有同学,所以我们对同学和伙伴也要相互谦让尊重。

  《三字经》让我受益匪浅。

读三字经有感7

  《三字经》是一部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他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礼貌待人、勤学好问,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被这种简洁精湛的哲言所吸引,“孟母择邻”﹑“黄香温席” ﹑“孔融让梨”我被一个个寓言深远的故事所感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每一个小学生,犹如一块璞玉,玉不琢,怎成器?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勇攀高峰,长大要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母择邻的故事,从中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三字经》中有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你如果还没有读过,建议你去读一读,它一定会给你带来很大的收获。

读三字经有感8

  我是从三岁多时开始认识《三字经》的,那时,妈妈常常给我听《三字经》的录音,慢慢的我记住了几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上小学以后,老师又带领我们一起诵读《三字经》,在诵读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白了许多的故事和道理。

  从“昔孟母,择邻处”这句中,我更加了解了《孟母三迁》这个故事。

  从“香九龄,能温席”这句中,我知道了尊敬、关爱自己的父母,是孩子应该做的。

  从“玉不琢,不成器”这句中,我知道了一块好玉,不经过雕刻成不了玉器,人也一样,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不会懂得各种知识和道理,所以,以后我会好好学习。

  从“幼不学,老何为”这句中,我明白了我们必须从小要好好学习,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从“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句中,我明白了做晚辈的要尊敬长辈。

  从“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这句话中我明白了连动物都知道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换取劳动果实,人如果不学习,还不如“动物”呢。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诵读《三字经》,教会我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学习,如何对待自己的长辈,如何去做事,所以,以后我要继续诵读《三字经》。

读三字经有感9

  上二年级读三字经的时候,我想:“不用读,反正读也没用,我就没有读”。

  当老师讲起三字经的作用的时候,我的心里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伤心。后来,我就用心的读,我感到三字经很好,对学习有帮助。

  我读完了以后,妈妈又给我买了一本《千字文》这本书。我又读了《千字文》,感到我每天进步了一点点。

读三字经有感10

  今天我读了《三字经》最后的一些——“莹八岁,能咏诗”到“戒之哉,宜勉力”,里面讲的是古圣先贤的故事精神和人生的哲理。其中有几句话十分影响我“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勤有功,戏无益。”这几句话主要讲我们要小时候努力学习,不能耽误学习的黄金时段。这样,长大为国。、为民、为自己都有好处。还能使父母长辈感到骄傲自豪,造福于后代。

  以前,我总以为学习的机会和时间还很长,不必这么累这么认真地学习,可以留着一些知识以后慢慢学。可现在我才知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学习的机会只有那几次,错过了就再也遇不到了。并且知识也像一个黑洞一样,越来越大。今天你会了这个,明天又有新的知识等着你,可谁又能保证你前一天学的知识忘不了呢?知识像一只被人吹的气球一样越来越大,就算你有三个脑子每天不停地记也记不完。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近在手边的学习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一错过就再也记不住了。

  玩耍的快乐只是暂时性的快乐,并且这种快乐就像夏天里的冰一样,一吃还想吃。我们学生可以享受一下这种快乐,不过不可多享。如果多享受,意志差的同学就会控制不住自己,从而无心学习,长大后悔莫及。学习的快乐是永久性的快乐。它像一杯咖啡,刚开始有苦,然后是淡淡的苦,再而是微香,最后是香醇。我们要学会做长久的快乐,虽然刚开始没有香,不过会越来越有甜头。从而让你爱上这种长久的快乐。

  我要学会做一个珍惜时间,品尝学习“咖啡”的小才女。三字经的读后感二

  朗朗乾坤,得万古之灵气,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旷世之奇书,《三字经》横空出世!小子对此奇书甚有感触,即书一文,此亦个人之意,又亦儿戏之言,不可当真也!

  何谓此书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韵句成句,自成一体,易读易记,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这部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书,竟融“历史、地理、人物、天文气象、诗书礼乐、教育、哲学”于一体。可谓学一书而通万卷也!但是,我们要把《三字经》与当时的历史条件联系起来思考,正确地认识,主动汲其精华,剔其糟粕。

  亲情、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孔融四岁就知道让大梨给长兄;黄香九岁便主动孝顺父亲而无怨无悔。

  重视子女教育和历史教育亦是优秀的文化传统。“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玉不琢,不成器”。这体现我国对教育的重视。《三字经》还将整个中国历史浓缩在一起,易学易记,并且专门谈到学习历史的方法。

  总之,这一切都表现了古代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

  但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于当时的历史与政治原因,造成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使《三字经》多了几分糟粕: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说明当时的人们愚昧地认为有了“三纲”,就会形成君顺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妇顺的社会安定局面;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这些基本道德底线,不容打破。只是可怜当时的人啊!一心认为三纲五常可以维护家族、国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纲五常并亲身践行,实际上这不过是富有的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在伦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紧箍咒而已。

  总而言之,《三字经》这本奇书,其精华就在于对亲情、孝顺的张扬,对后天教育和历史教育的重视。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两千年来一直是束缚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绳索。

  我们一定要记住,《三字经》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去汲取精华,剔其糟粕,最后发扬光大至世界。

读三字经有感11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宝贵遗产,它短小精悍的词句,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三字经》三字一句,两字一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三字经》是每个人都应该读的启蒙书,是人们的良师益友。

  读了《三字经》让我知道了:人刚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善良、美好的,也是一样聪明的,只是由于自己的勤和懒来决定自身的智慧和笨拙。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知道谦让,对父母要孝敬。四时节序,循环不已,运转无穷。人生来就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感。对自己的长辈要讲礼貌,和睦相处,不能以一点点小利益争斗。现在,我们要以古人为榜样,认真学习这些道理。

  读了《三字经》还让我了解了很多名人的故事。其中孟子的故事是在讲,孟子的母亲第一次把家安在墓地旁,年幼的孟子便学别人堆土筑坟;第二次把家迁到屠宰场旁边,孟子又学别人杀猪;第三次把家迁到学宫旁边,孟子便开始读书。

  孟子稍大以后,拜子思为老师。有一天他对学习开始感到厌倦,便逃学回家。孟母当即气愤的把织布机上的线剪断,责备他:你放弃学习,半途而废,就像织布机上的线剪断了一样,最终一事无成。孟子领悟了母亲的教诲,立即回到子思门下,发愤学习,忠实的实现自己的所有决心,终于成为了古代思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时候的教育对人生很重要,不能半能半途而废。

  我喜欢《三字经》,它让我知道了很多故事,了解了很多道理。

读三字经有感12

  书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它是我们的启蒙老师,教会我很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也让我明白书与我们是好朋友。

  记得小时候,妈妈就给我买了很多启蒙书:《格林童话》、《弟子规》、《三字经》、《伊索寓言》。刚开始的时候,我一点也不喜欢看这些书,觉得好枯燥无味,但又对《格林童话》和《伊索寓言》十分有兴趣,那书中一波三劫的情节很吸引我。虽然看不懂,但还是兴趣十足。

  对于国学《三字经》和《弟子规》我是提不起兴趣的,连封面那几个大字都懒得瞄一眼,早已被我弃忘在一旁了。妈妈见状就拿起《三字经》逐字逐句的解释给我听,刚开始我十分不乐意她讲的这些。慢慢的,我发现它其实也是有故事可听的。我渐渐喜欢看了,从她的讲解中我知道了《三字经》里虽然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很耐人寻味…

  渐渐的我爱上了《三字经》。他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精华,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国学经典。书中以三个字为一句话,四个字为一段话。他主要讲述人的善、恶、学、孝、礼、仪,是很好的一本教育书,它教育我们爱国爱校,亲师亲友,勤奋好学等做人道理。

  “香九龄,能温席”。小黄香九岁时,便懂得孝顺父亲,夏天为父亲摇扇子,冬天为父亲暖被子。他不仅孝顺,还勤奋刻苦,还博学多才呢!而如今,我们生活中许多同学家境优越,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却还是对这对那不满意,乱七八糟的学了一大堆,不懂知恩图报,孝敬双亲,整天大吵大闹,不把心思放学习上,而去追求时流,赶时髦,攀比吃穿…

  父母为养与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此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种很伟大的恩情。我们应学会爱自己的父母,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

  “融四岁,能让梨”孔融四岁时,父亲的朋友送来了一盘梨子,父亲于是让孔融七兄弟自己挑着梨子吃,并让最小的弟弟先挑。小弟弟拿了一个最大的,孔融却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欣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这种懂得谦让的好孩子,从小就知道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长,我们应学习孔融这样精神。

  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车的时候,看见一位老爷爷在我身旁站着,随着车子的颠簸,摇晃危险,我马上站起来扶着他,让他坐在我位子上。他笑着问:“小姑娘,你为什么把座位让给我呀?”我说:“长者坐,命乃坐。”爷爷会心的笑了,我也笑了。

  读了《三字经》,我学会了尊老爱幼、尊敬师长、互相帮助、爱护公共财物,我们应把这些一代代相传下去,让文明之花开遍我们的祖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与《三字经》为友,其乐无穷!

读三字经有感13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在幼儿园时就摇头晃脑地背过《三字经》,那时根本不解其意,只是为了得到老师的一句你真聪明;只是为了得到同学一阵震耳欲聋的掌声;只是为了得到妈妈一个热吻而去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今却不同了,上小学三级的我渐渐懂事了,慢慢地也从中悟出点道理。

  特别是对“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感受颇深。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知道《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写的。这句话意思是:狗在晚上能为人们看家守门,公鸡天明刚亮的时候能够为人们报晓。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学习,怎么有资格做人呢。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后,我惭愧极了。鸡狗都能为供养他们的主人尽心尽力的工作。而家中小皇帝的我,为所欲为,没人敢不服从我的命令,一天好吃好玩的应有尽有,来到学校就是为了和小朋友玩,从不知学习的重要性。这不连鸡狗都不如吗父母那么宠爱我,起早贪黑地拼命挣钱,为得不就是让我好好学习,将来成为有用的人吗

  “怎么有资格做人呢。”我不太懂,但我知道我现在还小,只要能帮助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让父母操心,尽自己所能好好学习。学习好了父母就会开心,开心了父母就不会生病,不生病就不会老去。所以我要好好学习。不要做一个鸡狗都不如的坏孩子。

读三字经有感14

  人刚生下来的时候原本都是善良的、好的。如果性格品质、行为习惯好的话大家都会接近你和你玩儿;如果行为习惯是坏的话,那么大家就不会接近你和你玩儿。

  这就是我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感悟。

  读《三字经》有感

  今天我看了一个动画片的名字名字叫三字经里的故事,故事讲得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叫周楚,他原来没有妈妈,而且他还一直欺负别的小朋友。十年以后,别人称她三恶之一,于是周楚把其他两恶都除掉了,皇上把他升为将军,于是周楚好好的为人们干事。

  人之初,性本善,告诉我们人本来都是善良的。

读三字经有感15

  "人之初,性本善······"相信所有人都耳熟能详吧。这就是《三字经》。这本书让我对中华民族上千年的灿烂文化有了崭新的认识,为作者如此精湛的才艺而佩服;也信服于古代教师独特得道的教育方法。

  中华民族自古就被称作"礼仪之邦".古代人民一直就有知书达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应具有这样的美德,这是最基本的。这些美德在孔融、黄香的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我们都应该去学习。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是能反映出一个的人品德是否高尚,修养是否得体。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随之发展着,但是脚步却变得越来越快,丝毫不会停下来休息一会或者放慢脚步,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便会忽略很多,例如友情甚至亲情。寻找那丢失已久的亲情是任何一个遗失亲情的人所应该做的,这起因便是源于人们内心对亲情的渴望。一个完整的大家庭,我们做子女就应该孝敬长辈,不仅仅是孝敬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们都应该孝敬。这样一来,这个大家庭便充满孝敬与感恩,为这个家庭增添了许多乐趣与温暖。但是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有么?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是又能有多少呢?!估计扳着手都能点的清。现在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子女,父母大都数是很宠爱子女的,是的子女都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让他们懂得孝敬是十分重要的。

  《三字经》中也讲到读书。读书使人明智,有一句话说得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许多人多读书后不都成功了吗?像欧阳修枕上读书,马上读书,甚至是厕上读书,使得他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是仅仅喜欢读书也是不够的,还要读好书。作者在书中就提到了许多好书。好书能引领你走向光明;反之,坏书则会让你陷入黑暗。读好书还是坏书最终取决于自己。

  中华民子是个强大而繁荣的民族,我们身为炎黄子孙,就应该对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三字经》仅用简短的语言讲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衰。以史为鉴,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错误,因为有时一个小错误可能会带来一生的遗憾。

  这本书交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我们要拥有良书,拥有一颗纯洁的心灵。用自己最真实的内心去了解与理解别人,更加亲近这个世界。

【读三字经有感集锦15篇】相关文章:

读《三字经》有感【荐】03-31

【精】读《三字经》有感03-19

【热】读《三字经》有感03-19

【荐】读《三字经》有感03-19

读《孟子》有感集锦15篇04-05

读《快乐》有感集锦15篇04-04

读《将心比心》有感集锦15篇03-31

读《狗》有感(集锦15篇)03-26

读《读者》有感(集锦15篇)03-19

读《贝多芬》有感集锦15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