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时间:2021-06-09 10:32:1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5篇)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

  穆斯林是一种宗教信仰,他们信仰真主。而《穆斯林的葬礼》讲述的就是以宗教信仰而引发的故事。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的作者。她用双手编出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兴衰。三代人的命运,爱情交错在一起。

  《穆斯林的葬礼》中有着这样一段对话。“楚老师,鲁迅他为什么要写《起死》?也许他要唤醒沉睡的人生。”“庄子为什么要五百年的骷髅‘起死’呢?也许,是要他重新生活一次。人生虽然艰难,生命毕竟可贵。”我不知为何这句话让我如此震撼。也许人生就像庄子说的那样:要像鲲鹏展翅,扶摇而上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人生才会更有意义不是吗?

  《穆斯林的葬礼》中有一名名为韩太太的人物。她不是主人公,但她心计多端,专横冷酷。她的一生遭遇了多么凛冽的背叛,承受着多么沉重的负担。她不是圣人圣母,她也会恨会痛。她恨丈夫的背叛,也因一个个亲人的离去而悲痛万分。她所做的一切在我看来她只是守护着她认为应守护的东西。虽然在他人看来十分迂腐。

  这本书中还有如初生之月一般纯洁的韩新月;文质彬彬的楚老师——楚雁潮……霍达将这些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最终以悲惨的结局为这本书画上句点。

  合上书的最后一页,紧闭双眼,三代人都爱恨情仇仍然在脑海中不断演绎着,不知从何处传了楚老师那凄婉的琴弦。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2

  夜深了,坐在寝室的床上,漫步在昏暗的操场上,站在下沉式音乐广场中央,趴在沫若园门外的石凳上,抬头,看不见星星,心中平添了一分惆怅。

  回想起沫若园外那一棵金黄的银杏和遍地的落叶总让我想起什么。难道落叶真的容易让人惆怅。

  喜欢《穆斯林的葬礼》,没有任何理由,就是单纯的喜欢。

  因为《穆斯林的葬礼》,我恋上了未名湖,恋上了燕园,那一袭澄澈的湖水,碧波荡漾,塔影桨声,我一次次地幻想备斋,幻想湖边的一草一木。也因此,喜欢上了未央这个名字,既是汉武雄风时那运筹帷幄的未央宫,也是在那未名湖的中央触草戏水,小舟荡漾。

  也许真的只有亲身去感受才能写出好的作品,霍达写《穆斯林的葬礼》的艰辛,我想象不出,每一个字都滴着一滴血,每一个章节都铺设在逝去的朋友之上。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它能让看书从不流泪的我滴下泪水,男女平等,宗教平等,在现在这个社会真的实现了吗?

  《穆斯林的葬礼》,给我展现的是另一种生存状态,它提醒我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哪怕是打闹,它告诉我的生活有多幸福,那不再简单的是两个字,而是一种我赖以生存的生活状态。那份亲情,那份生命不是可以弥补的。

  未名湖畔,备斋房内,一切的一切,我珍惜。

  至纯玉雕,哈姆雷特,一切的一切,我感动。

  水上新月,归雁退潮,一切的一切,我珍惜。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3

  这本书里,两条轨迹穿插着前行——“月”与“玉”。两代人,两条不同的人生道路。不同,但又何其地相似,是悲字溢满心头的苦涩,抑或是被感动良久的悲楚?命运无情,生命是如此的脆弱,我真想用我的眼泪来祭奠这白纸黑字,这无尽的爱。

  正义,何以才能让你生,抑或是灭呢?正义站在了新月身边,但同时死神也同时降临。正义,有时候是那么脆弱,连同脆弱的生命,一并离去,为什么?为什么?复仇失去了理智,上一代的悲剧,一个宿命,又轮回到下一代身上,时代的悲哀已将一切掩埋,没有人能理解这样的家庭。逃离战火,梁冰玉猛地发现:比战争更可怖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六十年的兴衰,那么无力地控诉着人生,那么有力地诠释着生命。

  一条是恩怨分明的不归路,一条是爱恨情仇的死胡同,韩子奇啊韩子奇,就这样被命运捉弄!新月与子奇,父女间有着无尽的爱,但这也无法改变既定的事实,或许,新月从一开始,便是一个错误。韩新月与楚雁潮,更是一个错误,在那战火纷争的年代,容不下浪漫——即使是在北大园内,未名湖畔!

  她的师生之恋只能走向死亡,生命在宿命面前是那么的无力,即使有楚老师深情的召唤,点燃她生的希望,也不能改变现实,冷酷的“母亲”!韩子奇投入仇人门下,我只是深感佩服,而一丝哀之情也飘然入心,直到读到新月之死,已禁不住泪流满面,为什么生命如此脆弱,不堪一击?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4

  曲终掩卷,荡气回肠。读完《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小说,楚雁潮那一曲悠扬而又婉约的《梁祝》还回荡在我的耳边,它诠释着多少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我们这样懵懂而天真的年纪,还不能理解真正的爱情,但作为一个旁观者,并不影响我对书中梁、韩家族六十多年的兴衰以及书中人物之间摩擦出来的暖流和火花发出由衷的感叹。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故事线索,却是同样的结局—相爱的人们最终都没有象海子说的那终成眷属。梁冰玉和韩子奇,因为伦理道德的原因分居三十三年;韩天星和容桂芳则因为父母的“智阻”而变的冷若冰霜;韩新月和楚雁潮,由于双方家长的阻挠,爱情也最终随着新月的离去而葬送。相爱的人总是分开,而不相爱的人却在一起,貌合神离,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悲剧!由于时代观念的限制,对于韩子奇的妻子梁君璧所做的决择并没有错,她也无法摆脱和冲破时代的桎梏。

  二十五岁的倔小伙韩天星,不论家庭背景,无所谓“门当户对”,执着地爱着他所爱的人,在我们现在的社会还能接受,而在当时那样做简直是无法无天。桂老师,一位温文尔雅、才学甚高的年青教授,爱上一个比自己小近十岁,且患有心脏病,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的人。他不顾外界压力,毅然要爱她,这执着的追求正是爱情的真谛,是值得赞扬和理解的。而梁玉冰的思想过于偏激,她认为:我爱他,他也爱我,我们就结合了,事情就这么简单。至于是否触及别人的家庭,影响别人的生活与我无关。无论是当时的还是现在,她的爱情观是要受到指责和唾弃的。

  随着主人公们陆续离世,书中多次写到穆斯林的葬礼,这是作者对生命的夭折所发出的叹息,也是一种对黑暗社会爱情悲剧结束的注解。

  哀乐长鸣,这是所有人发出的至深感叹!曲终掩卷,荡气回肠,那琴声又萦绕在我的耳旁……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5

  今天刚看完《穆斯林的葬礼》,说真的,我很少对哪一本书有书面上的评价。刚接触这本书时大概是一个月多前,看了这么久终于看完。其实我知道自己看书慢,也没有想过这个学期能够看完这本书,但它又无时无刻不在勾着我的心,让我觉得自己就生活在那个时代,远离现实的纷扰。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对任何事物都持一种悲观的态度,于是,那些好的、坏的,漂亮的或是不漂亮的事,都会在心里烙下痕迹而又怎么也抹不去。所以穆斯林的葬礼让我哭了好一阵子,我把自己置身于整个故事,可现实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将我无情拉回。我总是为他们的欢乐而欢乐,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我的书本常常被眼泪打湿,有时甚至不得不停下来痛哭一场。我已经舍不得和里面的人物分开,当我看着作者把他们一个个送离人间,我被生死离别折磨得彻夜难眠。或许每个人对这本书的理解和看法不同,我也不想提出谁的观点扫我的兴,我不是圣人,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同意我的想法。本来我打算按照我计划读完这本书后继续我的阅读,可是,这本书里的每一个人物都让我感到那么亲切那么温暖而又……那么陌生?我想我是向往那种生活的,即便每个人的命运都是那么崎岖不平,可他们都拥有过幸福,拥有过爱,这就够了。

  或许在死神面前,我们永远只若一只蚂蚁般,永远都只是一击就垮,但也都是幸运的,因为人毕竟经历的高洁,纯净,完成了自己对心灵的冶炼过程。于是我不得不迫使自己停下阅读,独自享受现在所有的感觉。人的心决不单单是解剖图上画的那颗有着什么左心房,右心室的心脏,而人应该那样的大写的“人”,拥有感情的'“人”。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6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一次看时因为看过了电影知道了情节所以看的比较快。只是感觉三代人的感情交杂,不是那个时代的话可能会是另一种情景。作者给全书设置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巧妙地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玉器梁是一个本本分分的琢玉高手,在他接受制作郑和下西洋制作时,不是为了钱,而是因为郑和也是回民,看出了他的爱族精神。而徒弟韩子奇是个有抱负的人他在看到别人用自己的劳动赚的很大差额的时候,能够下定决心一争高下。同时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人,在自己的努力下为师父为自己报了仇。

  其实我对于回民并不陌生,在我生活的市里就有很多回民,还有清真寺。他们对我的感觉就是爱干净,不吃猪肉,头上戴一个白色的帽子。还有就是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清真寺礼拜,我并没有机会去看一看,因为我的回族同学告诉我,不是回民的不得进入大殿。还有比较让我向往的是他们做的羊肉,羊汤,各种爆炒羊肉等等。他们很信仰真主安拉,感觉就像崇拜一样。他们不能让我理解的是对于回汉通婚的问题上。书里也暗示了不可以跟汉人结婚。现实中,我跟回族同学交往中得知,他们不成文的规定是回族男子可以娶汉族的女子。可是汉族的男子要是娶回族的女子会有很大的阻碍,要经过很多的繁琐礼仪才可以。

  整本书来看,这是一个悲剧,一个三代人的悲剧。这样的爱情悲剧相互独立可是又同时错综复杂环环相扣。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7

  穆斯林的葬礼架构倒很宏大宏大,一个穆斯林玉器世家三代人六十年来的坎坷浮沉,穿插五四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文革”等重大历史事件,还算是是一部波澜壮阔。但是我感觉里边关于人物的描写不是特别丰满——韩子奇如何靠智商和情商发家写的并不多,还有就是韩天星他小时候是一个爱骑大马的孩子,长大后变成那个样子的……也并没有太多交代。还有就是楚雁潮在新月临死前的那些话我感觉有点不真实啊……可能太纯情了吧

  我个人感觉里边构造最丰满的人物是韩太太,她虽然算是一个反面人物,但是我认为她不是一个坏人。她的行为,语言心理之类的挺符合逻辑的。对于韩子奇和韩冰玉结合我只能说应该合情理吧,毕竟他们经历了战争。

  当然也有好的,例如玉的知识,还有里边体现的很少的穆斯林的文化,他里边写了三场葬礼。但是我感觉这本书可惜了这么宏大的背景和这么有气势的书名了,和我之前看的茅盾文学奖作品单薄了一些。

  书里一直强调穆斯林回族的规矩习俗,但是感觉这不是主线,好像若有若无。我觉得这书主要是讲穆斯林背景下的矛盾与冲突,冲突最多。新月和楚、冰玉和君璧、冰玉和洋人的儿子、韩子奇和冰玉君璧、蒲寿昌和博雅斋……

  讽刺更多吧,穆斯林的规矩那么多,他们都是虔诚的信徒。虽然不想打破规矩还是让规矩面目全非。这里面有无奈和心酸,也有动荡的背景的束缚。反过来一想也说得通,如果不是在穆斯林背景下,好多事情顺理成章。

  我想不通最后冰玉为什么要回来,带着希望见自己想见的人还是终于要勇敢面对还是始终放不下亲人?到最后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还是什么?作者:梦颖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8

  月,皎白明亮,纯洁明净。玉,光滑圆润,令人富贵。一对恋人的生死之恋……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本由回族女作家霍达写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庭近六十年三代人的命运两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爱情。

  第一个爱情是韩子奇和梁冰玉的生死之恋。

  韩子奇因为国家局面动荡,内忧外患,随着沙蒙?亨特远走他乡,来到英国避难。没想到梁冰玉也跟着来了,在英国,却仍动荡不安,从此他们演绎了一场生死之恋。

  第二个爱情是楚燕潮和韩新月之间那超越生死、超越世间世俗的爱。

  楚燕潮是韩新月的老师。韩新月是楚燕潮班上最出色的学生。韩新月因为偶尔一次晕倒被发现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几次住院,楚燕潮都去看望她,从而,良好的师生之情渐渐变为了淡淡的爱情。在最后一次住院时,新月在弥留之际也要等到他的到来,但最终,她没能等到她的恋人,就先去了。而楚燕潮,他也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他对新月那永远也不便的爱。在他即将告别新月,把最后一块砖放好的那一刻,他的心碎了,我的心也碎了。恋人的爱是纯真的,恋人的心是脆弱的,恋人的情是永远不会变的,恋人的……

  楚燕潮和韩新月的悲凉挚爱,何尝不似《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呢?爱的力量是伟大的,何况这只是一人之爱!这种爱,在我们看来似乎不值得,但对他们来说,却意义深重。

  或许,我们并不需要只对恋人有爱,对社会中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是真正需要爱的人。或许,我们也不用爱的深沉,因为只要人人都播撒爱的种子,就能长成爱的森林!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9

  我近期读了朋友推荐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我手捧这本书时,我首先阅读了书的内容介绍及作者简介,我佩服作者的才华,让我佩服的更是作者是位女作家,不尤的让我敬佩几分!喜颜巾帼不让须眉之感慨!

  本书内容是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这部长达五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以它独特的视角与真挚的感情、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辛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书中着力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楚雁潮等一系列人物群像,血肉丰富,栩栩如生,如泣如诉,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本书从“月梦”“月冷”“月清”“玉魔”“玉殇”“玉缘”一直到“月魂”每读一篇都被进入一个庄严伟大的世界,我不懂玉的无价,但从中读懂玉王韩子奇的爱玉如命,情系一生,有不少的朋友都被故事打动而流泪,而我没有,当真没有吗?不!当我深读到新月之死,天星,新月的哥哥那斯心裂肺的呐喊时,我情不自禁的流泪了!那是怎样的一个纯情灵魂、幽静的灵魂,美的灵魂!新月之死,是祝台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上苍天泣血。我还清晰的在“月落”中新月的遗体抬出“博雅”宅后,运往挖掘的墓穴,最后,一个悲凉的声音,昭示亡人的亲人要给亡人的试坑时,尽这项义务的,只有亡人的至亲,被悲哀摧毁了的天星跳下墓穴、被痛苦粉碎的楚雁潮跳下墓穴!我又一次的流泪了!在最后的与恋人与世分别那肝肠寸断,天感动了、地动摇感动了。爱情是那么的美好,虽然没有花前月下,虽然没有海誓山盟,可两颗真挚的心永远在一起的!

  本书从头到尾以玉引玉,玉的长河、也是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把人生的真谛写的那样深邃,那样动情!

  小说读完了,可我那悲怆的心无法释怀,我还久久没有走出书境,还没有走出自我,我的心沉沉的!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0

  “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缥缈;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

  合上封面,指尖划过封面上“穆斯林的葬礼”五个字,眼睛仍是湿润的,心中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久久不能平静,这是怎样的一本奇书啊,回族女作家霍达用独特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洋洋洒洒五十万字,把近代中国穆斯林的艰辛历程以及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激烈碰撞和相互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独特的叙事结构和精彩的情节竟驱使我在在一天之内看完了这本鸿篇巨制,掩卷之余,顿觉荡气回肠,唏嘘嗟叹。

  玉和月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两条线,代表过去的梁冰玉与代表现在的韩新月分别作为两个独立又交织的故事的主人公,尾章中两线合一,曲终文罢。这样富有创造力的双线叙事结构和两个悲剧故事,两个相似却又不同的女人的命运天衣无缝的契合在一起,可见作者讲故事的能力绝不亚于故事本身的精彩。

  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曾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但悲壮滑稽,却都是十景病的仇敌,因为都有破坏性,虽然所破坏的方面各不同。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1

  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时手上沉甸甸的,合上这本书时淡淡悲伤和压抑久久荡在心头。霍达这位伟大的女作家用她淡淡的清新的笔触向人们讲述了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的七十年代末大约六十年间的兴衰一家三代人的爱恨情仇、荣辱兴衰,玉与月向世人展现一幕幕哀伤的爱情悲剧。

  质朴无华的葬礼让我认识了穆斯林,从未了解过的宗教与信仰也在这本书中缓缓展开在我的眼前,宗教的传统,政治的交锋,爱恨的交织。

  故事的开端从一个虔诚的穆斯林老人带着年幼的韩子奇引出,墓地里楚雁潮缓缓的琴声与天上的新月相交辉映着让这命运的舞台缓缓落幕,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在场终结了,而当我静静回首书中的一幕幕,‘玉王’韩子奇艰辛的创业,对玉的执着,对感情的无奈,直至死前含泪而终。

  有着不同观念的姐妹,迂腐梁君璧为信仰毁掉了儿女的婚姻和爱情,带着新观念大胆追求自由和爱情的梁冰玉是新一代青年的象征,却漂泊他乡;向往美好幸福生活的老姑妈终究守候着一家人直至病死;韩天星和陈淑彦这对被命运硬拼成的夫妻带着悲伤活着;而那个十九岁的花季聪颖美丽的少女韩新月却因先天性心脏病早早凋谢了生命之花,那一轮新月之下,楚雁潮缓缓的拉着提亲……

  在文章的最后:‘梁冰玉轻轻地走过去,心里只想着自己的女儿。和那个人一样。暮色悄悄的降临,婆娑树影渐渐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满目雄浑的黛色,满目温馨的清香。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出现了,淡淡的,朦胧的,若有如无。’留于我心底的是对未来的一个憧憬,一个新的希望,期待着幸福与美好的明天,正如文中那个热爱生活的早逝少女。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2

  再度重相逢,细细读过,心情格外的沉重。

  书中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运故事,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的爱情悲剧。

  书中的“路”坎坷复杂。情节像是一团被人千百次蹂躏的线团,一线绕着一线;又像是一颗洋葱,一层剥过又露一层。但那淳朴庄严的内容,根本不会让人觉得乏味、无趣。反而让人钻了进去,成为故事中的一员!

  一个北京玉器家族两代人的故事以章节交错的方式,让故事有穿越时空的感觉。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多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发生在不同年代的母女二人有着不同结果却又相互交错的爱情悲剧。读完此书,我感受到穆斯林们一千多年来漫长而以艰难的足迹。同时也为人们那种长期以来的民族意识,种族歧视而感到悲哀。

  书中的韩子奇一生坎坷,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他毕生都在为他的“玉”而奋斗,让人钦佩让人心疼,可是他在爱情面前却是那样的懦弱那样的让人叹息!就如同在他死时作者对他一生的总结:他自己,只能赤条条归于黄土,什么也不能带走,只有一具疲惫的躯壳,一个空虚无物的灵魂,一颗伤痕累累的心,和永不可饶恕的深重的罪孽……。韩新月,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就那样早早的结束了,没来得及享受生命的美好,没来得及展开她理想的翅膀,就那样悄悄的走了,最让我感动的是新月和她的老师楚雁潮的爱情,他们互相信任、崇拜,彼此理解并深爱。在他们相识两年来,共同以顽强的毅力和病魔搏斗,执著地追求生命的价值,可最终还是逃不过疾病的魔掌。而这一切与新月的“父母”韩子奇和梁冰玉有一定的关系。梁冰璧相对来说是一个让人有点同情让人心痛的角色,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悲剧人物。

  故事的结局让人回味无长,最后那个情节设计地很好,梁冰玉和楚雁潮两个人在墓地相遇,这两个都是新月爱着的人,他们也都是最爱着新月的人,那种相对无语却是无声胜有声。天地之间那久久回荡的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3

  轻轻抚过书的封面,望着上面那一弯古老的残月,用一种庄严的心态去感受那来自心灵的呼唤……

  新月,这是一个让人听起来多么恬静的一个名字。人如其名,她一定是一个很娴静的女孩。她在别人眼里或许幸福得无可救药,仿佛幸运女神只光顾她而已,可有谁知道,她将在自己的生命航程中遭遇几多风暴,也许这是一种冥冥中的宿命。

  她出生于一个穆斯林家庭中,注定这一生会是一场悲剧——严格的家训,父亲、母亲和大姨之间的爱恨纠葛,使她在很小时便失去了母爱,她也只是曾经拥有过,在那个不懂事的孩提时代……

  她有一个好哥哥——为了她,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也要让她快乐,他不愿看到妹妹不开心,总是在背后默默地保护她、呵护着妹妹脆弱的心……

  她有一位好老师,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理想,他们之间的缘分由一首《梁祝》紧紧地连在一起,那凄美的旋律久久回荡在两人的心海之中,他们不正是那翩然翻飞的蝴蝶吗?

  她青春年少,恰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在清晨的清风雨露中暗香弥漫,恰似一阙天籁之音,在庞杂的年岁中诠释真纯;谁料想这蓓蕾未曾开放便将凋落,那和声未曾扬起便戛然而止。她刚刚触碰到的爱情梦想,却被宿命硬生生击的粉碎。

  老天是这样的公平,公平得让人难以接受,新月,这个可怜的姑娘,上天赐予了她美丽、才学与聪慧,却相应拿走了她的母爱,生命与幸福……

  她本该是世上最幸运的人的——她有过人的聪明,美好的家庭,即将到来的甜蜜的爱情,可这一切都因为老天的公平而破灭了……

  直到合上这本书,心仍在兀自颤抖。我实在无法相信,那轮纯洁、无暇的新月会悄然隐没于暗夜,池中水依然轻薄荡漾,水中月却已隐匿无踪;那如花的生命会那样瞬间凋零。花香还在鼻前飘飞,可香源却已凋落不在……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4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作者霍达,本身就是一位居于北京的回族女作家。冰心曾这样评价过《穆斯林的葬礼》:看了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

  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命运的沉浮,六十年间的兴衰变化,以及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却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作容量丰厚,内涵深刻。当我1991年第一次捧读这部小说,就被书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和所展现的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深深吸引,不忍释卷。

  故事写的其实就是“玉器梁”一家的悲剧。主线是韩子奇和梁冰玉的爱情悲剧与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悲剧。小说的悲剧既是人物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更是命运的悲剧。人物曲折的命运和多变的情节对年少的我而言是充满吸引的。然而,年过40,再捧起这本书,我却有了另一番感悟。

  《穆斯林的葬礼》用不小的篇幅描写了回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仪式:梁亦清的葬礼标志着小说情节的开端。薄葬、速葬,最简朴不过,一心归主的穆斯林,不需要任何身外之物来粉饰自己。而在新月的葬礼上,穆斯林们肃然跪在墓穴前,神圣的经声在墓地回荡:一切赞颂,全归真主,全世界的主,至仁至慈的主。报应日的主。我们只崇拜你,只求你佑助,求你引导我们上正路,你所佑助者的路,不是受谴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误者的路。不得不说,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对穆斯林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好的体现,对于帮助人们理解穆斯林信仰风俗有所帮助。现在看来,纵然儿女情长与民族风情相结合,但情节与人物不免显得单薄和幼稚。或许是我已在长大,而那小说中的风月与人情却永远留在了那个年代……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5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曾获得的三届茅盾文学奖。这一次看时,文章的内容真是深深吸引着我,说他是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学作品确不为过。

  穆斯林,这三个字,在没有碰及此书时,你或许会认为它是一个人的名字吧,那你错了,穆斯林是一个民族,这本书便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明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作者在文中也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书,则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轻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爱情悲剧。

  韩子奇因战乱而带着他那些珍宝似的"玉"逃到英国,并和冰玉莫名在了一起,而因思乡,平息后带着两岁的新月回到″博雅居"韩子奇向妻子坦白了一切,梁君 壁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穆斯丽女性听后,崩溃不已。梁冰玉是一个拥有新文化教育代表的女性,她一直追寻着自己的爱情,娜敢于真脱一切只为爱自己想爱的人,可谓是大胆,奔放。韩子奇别无选择,只得抛弃自己与冰玉与的感情,所以冰玉选择了毅然离去。终究,韩子奇带着愧疚过终身,并将自己与女儿送进了穆斯林葬礼,新月长期受君壁的穆斯林教育的影响,且最终被君壁影响得已至她与楚燕潮才会生出那么凄惨的爱情故事。穆斯林家族,随着新月的死亡便衰败了。

  我为处处透漏现代女孩特点的韩新月和有才华的楚燕潮的悲惨爱情而深深的感到惋惜。也为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这三人的身世经历感到惋惜, 最可怜的还是梁冰玉,只能一个人孤独终老。

  看完整本书后,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会理智对待一切,并勇敢顽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5篇)】相关文章: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5篇)03-25

中国穆斯林传统节日古尔邦节08-15

孔子的读后感04-07

爱迪生的读后感04-06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06-01

明天的寓言读后感04-06

蜜蜂的赞美读后感04-06

地球的故事读后感04-06

《猎人笔记》的读后感03-23

好的教育读后感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