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调研报告

  近期,中共山西省委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围绕转型跨越发展这一主线,明确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重点和目标。为准确把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和新特点,在“三农”领域更为充分地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优势与作用,山西省分行组织开展专项调研,初步形成支持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思路。

  一、山西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近年来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在经历2006年、2007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山西煤焦铁经济曾一度深幅下滑,2009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4.4%,能源大省成为全国唯一的负增长省份。省委、省政府果断从2009年开始两年投入6500亿元,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万亿元,有效拉动了全省经济由快速下滑到较快增长的“V”型反转。“十一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423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7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859亿元增加到6300亿元,财政总收入从758亿元增加到17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从368亿元增加927亿元。2010年,全省GDP预计增长13%,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均增长10%。

  (二)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这一任务提出的主要背景。近年来,虽然山西省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欠发达的省情仍然没有改变,发展速度和质量面临的压力依然巨大。“十五”期末山西GDP在全国排第16位,2009年末排全国第21位,四年后退五位;2006至2009年GDP年均增长10.5%,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3%下降2.8个百分点,在我国中部地区和周边均排末位;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近年来山西煤、焦、电、铝、铁等传统支柱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的优势也逐步弱化,2009年内蒙古煤炭产量和发电量均已超过山西。全省产业结构的单一化、重型化、低端化,日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转型跨越发展,才能再造一个新山西,这是顺应国内外发展形势需要必然要求,是扭转长期以来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被动局面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

  (三)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的主要目标。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定位是:以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在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十二五”期间,全省将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和提升,重点选择一些实力强的国有企业加以扶持,力争有一批企业进入全国乃至全球500强;选择一批实力强的民营企业加以扶持,形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培育一批重点县,力争形成10个以上如孝义的强县;选择一批三类产业的优势园区进行扶持,形成推动发展的板块力量;选择一批城市群和经济区,建成示范区、先行区等。

  二、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意义

  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信贷支农为宗旨,既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者。我行只有始终立足服务“三农”这一根本宗旨,始终把握执行政策这一基本要点,始终抓住围绕区域实际谋划支农工作这一关键环节,才能更加出色地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任务使命。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目标的提出,既给我行加大信贷支农力度亮起“信号灯”,也给我行选择支农重点亮起“指示灯”。做好对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支持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支持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是农业政策性银行履行职责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党中央连续在多个1号文件中对农发行信贷支农工作提出具体要求。2007年明确,“进一步发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2009年强调,“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2010年提出,“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2011年要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既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我行信贷支农工作的肯定与支持,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行充分发挥作用的要求与期望。山西作为能源工业省份,要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尽快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必须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农业比较效益;必须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必须推进县域城镇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对这些涉农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是我行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行履行职责的具体体现。

  (二)支持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是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优势的客观需求。目前,全省大多数地方还是“靠天吃饭”,植被覆盖率较低,蓄水能力不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部分地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如2009年受持续干旱影响,全省91个县市表层土壤发生中度至严重干旱,47个县市深层土壤发生中度至严重干旱,其中大同、朔州、州、吕梁等四市严重受旱面积1070万亩,占全省严重受旱面积的82%;城镇化建设步伐相对较慢,2009年底全省城镇化率45.99%,虽接近46.6%的全国平均水平,但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但资金流入不足仍是制约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尤其是在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领域巨大的资金需求,给财政承受能力带来了新的考验。我行作为财政职能与金融职能的有机结合,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主动担当起政府投资的补位角色,以财政支农资金为主导,以自身信贷支农资金为补充,积极引导各类金融和社会资金回流农村,形成“洼地”效应,提高投资热情,从而有效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三)支持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是农业政策性银行加快现代银行建设步伐的重要举措。扩大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农业农村则是扩大内需的主要市场。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要以工哺农、以煤哺农,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必将会使一些重点涉农项目及优质企业成为各家金融机构的营销竞争对象,如:大型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化建设项目等。目前,我行虽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网络,但不具备会计结算、现金支付等条件的客户服务组仍占40%左右。加上金融服务品种较少、营销管理手段单一、员工队伍知识年龄结构较不均衡等因素,这些都将使我行在同业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因此,我行必须在准确分把握形势任务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支持全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不断增加竞争筹码;通过大力支持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开拓经营管理思路,不断健全体制机制;通过积极参与同业竞争,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不断完善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服务手段。这是我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步伐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全省转型跨越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倚重能源重工业的发展模式短期难以改变,给我行客户营销带来一定难度。丰富的煤炭资源造就了山西煤电产业一枝独秀的格局,2009年全省三次产业比重为6.5:54.6:38.9,农业产业占比明显失衡。如晋中市2009年煤炭行业工业增加值比重56.8%,挑起全市工业半壁江山。这种长期形成的资源依赖型发展方式,在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转变,第一产业仍难以充当举足轻重角色,产业调整发展规划有限。尤其是农业资源匮乏的地区仍将以重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涉农建设项目较少、规模较小,且潜在投资风险不容忽视。我行作为兼具政策性与银行性两种特性于一身的金融机构,既要服务于地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又要兼顾防范信贷风险这条生命线,上述因素都将制约我行对农业基础薄弱地区第一产业发展的支持。同时,由于地方政府、涉农部门、农发行之间缺乏有效的政策传导、信息沟通和项目对接机制,我行在国家、省级等大型重点涉农项目的营销上难度依然很大。

  (二)农业农村投资风险保障机制的缺失,给我行信贷支农资金的连续投入带来新的考验。农业既是基础产业,也是弱质产业,容易受到政策、经济、经营环境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十二五”期间,受各类支农惠农利好政策的影响,一些涉农中小企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干快上”现象,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而导致资金链断裂、经营困难;个别政府可能会通过多上项目、上大项目来拉动经济增长,但在煤炭资源经济难以迅速复苏的形势下,各级财政、尤其是县级财政收入将会受到较大影响,财政偿债能力可能会有所减弱;我行过去支持的涉农中小企业、特别是外向出口型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未完全渡过经营困难期,一些企业如果得不到后续贷款将可能面临停产倒闭的风险。但是,当前全省私营企业贷款担保机构较少且担保能力较低,无法满足县域各类企业和经济实体的贷款担保需求,加上政府对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又缺乏有效的风险补偿保障措施,这些潜存的信贷风险,都将会使我行处于贷与不贷的两难境地,影响我行信贷资金的连续投入。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现代庄园经济扶持发展调研报告 下一篇: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