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两地州农业的主要特点

  (一)产业特色突出。近年来,巴州、吐鲁番地区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坚持面向市场、发挥优势、重点突破、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做大做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吐鲁番的葡、鄯善的哈密瓜、库尔的香梨、轮台的小白杏、若羌和且末的红枣等,都已发展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巴州针对不同区,因地制宜地做亮了南五县(市)的棉花、香梨、杏、红枣、蔬菜和北四县的甜菜、工业番茄、加工辣椒、打瓜、啤酒花、孜然等优势特色产业,香梨、杏浆、杏核、红枣、孜然、棉花等特色产品享誉国内外,红枣产业使若羌农民的人均收入从2000年的2074元增长到了2008年的7314元,和县与库尔市所生产的蔬菜已占有乌鲁木齐市场相当份额。吐鲁番地区科学制定结构调整规划,并将短期调整与长期调整相兼顾、适应性调整与战略性调整相结合,全地区农业结构正由葡、棉花、小麦、瓜主导型向葡、瓜、设施农业、红枣等多元复合型转变,产业结构日趋合理,葡、哈密瓜等产品蜚声海外,反季节果蔬畅销乌市各大市场。

  (二)发展目标明确。两地州在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做亮特色产业之后,也科学地制定了发展目标。巴州坚持优质、高产、高效、生态的原则,提出在稳定发展粮棉的同时,提升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进一步做强香梨、红枣、杏、工业番茄、加工辣椒等特色产业。吐鲁番地区按照面向市场、发挥优势、重点突破、调出特色、协调发展的要求,制订了以调优、调高、调特为方向,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走精品产业之路,努力提高葡、设施农业、西甜瓜等三大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

  (三)保障措施得力。两地州石油、天然气、矿产品都比较多,二、三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很大。在这的情况下,各级党政领导仍继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大“三农”扶持力度,亲自抓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发展,支持农业生产健康发展。农业部门加强种子、种苗、农药、肥料、农机、地膜等农资的质量监管,注重农科教、产学研的结合,联合科研教学单位技术力量,认真抓好新技术示范、试验和推广,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中的贡献率。

  (四)发展效果明显。两地州的特色农业和部分县市的设施农业发展已成规模,农民收入都比较高,高于全国和自治区的平均水平。如若羌县共有耕地16万亩,其中,红枣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1400万株),初步实现了从红枣零星种植到建设中国西部优质红枣核心区,从红枣传统粗放管理向科学栽培管护的重大转变,初步实现了绿洲生态明显改善和农牧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的“双赢”目标。预计今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7314.64元,仅红枣一项的收入就达5670.2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7%。目前,大部分红枣地亩产效益都在万元以上,出现了很多10万元户农民,个别已成百万富农。库尔贵村61岁的老农孙力,今年34亩红枣挣了30多万,盖起了村里统一规划的近200平方小洋楼。红枣产业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真心拥护。

  (五)增收潜力较大。两地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全区较高水平,但主要是靠种养业,非农收入相比内地省份还较低,仅占20%左右。要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可做的工作还有,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独特而丰富的资源优势,落实好国家及自治区的强农惠农政策,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就一定能为农民朋友挖掘出增收潜力。一是农业内部挖潜。可通过优化农业结构、应用先进技术、提升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挖掘农业潜力。二是农牧结合。可大力发展农区牧业,以农带牧、以牧促农,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三是用活用足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国家及自治区的强农惠农政策越来越多,尤其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三农”工作是全党的重中之重,加之近日国务院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对农牧民增收非常有利。四是增加非农收入。两地州二三产业的逐步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为增加农牧民非农收入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建立情况

  (一)两地州已初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近年来,巴州、吐鲁番地区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用科学发展观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在不断提高复播套种指数,推广多熟制和立体栽培模式,应用膜下滴灌节水技术,实行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栽培,有效提高了亩均效益的同时,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做好产地与国内外大市场的连接,打造和做亮了一批农业名牌,使特色农产品持续快速增值。并根据当地发展二三产业的实际需要和农民的自身情况,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都已初步建立起“种养效益+政策惠补+非农收入”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速度增长。

  (二)两地州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比较高。2007年自治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两地州农民人均纯收入都高于这个水平,巴州超出2000多元,吐鲁番高出近1500元。巴州近三年保持了10.4%、9%、12.5%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预计今年为10.04%,达到5787元,同比增加549元。吐鲁番地区在农民人均耕地仅有1.47亩的情况下,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仍然能保持7.72%的增速,达到4829元,同比增加346元。

  (三)主要做法。两地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的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形成高效特色产业。两地充分发挥水土、气候、光热、物种等资源优势,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了区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奠定了农民增收的基础。曾以种植棉花、粮食为主的巴州,近年来在稳定粮棉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成功地做强了库尔市的香梨、轮台县的小白杏、若羌和且末两县的红枣等“一县一品”。全州今年播种各类作物面积预计可达381.29万亩,经济作物就有302.36万亩,较上年增加27.84万亩。若羌县仅有耕地16万亩,红枣面积就达12万亩。红枣在且末县英吾斯塘乡已成为当地的“致富树、养老树、长青树、生态树、团结树、双语树”。吐鲁番地区实施“退粮还经”、“退棉增效”战略,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精品农业,按照“优质、高效、安全、低耗”八字方针,将退出的耕地用于发展以瓜菜为主的设施农业、鲜食葡等高效经济作物。今年全部退出小麦种植,棉花种植面积40.1万亩,其中套种瓜和孜然30.72万亩,减少正播面积4.3万亩;西甜瓜12.17万亩,葡45.96万亩,已建成设施农业10.05万亩。葡、西甜瓜、设施农业已成为吐鲁番地区的主导产业。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下一篇:2014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