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守儿童情况的调研报告

  随着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外出务工,据统计,仅2007年上半年,本县有序劳务输出就达8.3万人。劳务已成为我县农民最直接、最有效的增收途径之一。但随之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日益突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帮扶和关爱。为切实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现状,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团县委组织20余名青年志愿者,在乡(镇)和学校团委的配合下,通过发放情况统计表、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于2007年7月开始,在全县11个乡(镇)、150个行政村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梓潼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丘陵地带,幅员面积1442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329个行政村,总人口37.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23万人,农村劳动力16.55万个。耕地面积42.42万亩。我县以农业经济为主,作为“十年九旱”的老旱区,我县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2006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152元。

  目前,县留守儿童达20029人,占在校学生人数的44%,其中,男生10121人,女生9908人;单亲教养6059人,占30%,长辈教养3081人,占15%,隔代教养9537人,占48%,寄养1352人,占7%。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学习成绩较差。部分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偏低,认识不到文化知识对下一代生活和生存的重要性,潜意识里就自暴自弃,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目光短浅,自己的孩子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心安理德了,更多的是想让孩子和他们一样外出打工。同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关注太少,或者不够,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事实上,留守学生的监护人大多是他们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这些人自己的文化水平就十分有限,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代沟”,也没有能力关注和指导小孩的学习。而留守学生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逃学、辍学。在与老师的交谈中他们大都认为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上进心不强,在学习上不刻苦,成绩普遍不好。

  (二)缺乏双亲最直接关爱,导致性格和心理缺陷。我县外出务工的农民大多是在广东、北京、新疆等地区,离乡背井,常年奔波,而且从事的多是体力劳动或者经营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大多要等到春节才回家一次,有的甚至要几年,而在家也就只待上几天或者十来天时间。平时只能与孩子在电话里联系,这里有一段家长与孩子的原始记录:“华华,班上排名没有下降吧!”,“嗯!”,“在家要听爷爷、奶奶的话哈!”,“嗯!”,“爷爷、奶奶身体都好吧!”,“嗯!”,“哦,那好好学习爸爸以后回来给你买好东西哈”,“嗯!”,“有什么话想对爸爸妈妈说吗?”“……(一阵沉默)”“那没事就这样吧,华华挂了哈!”,“嗯”。总共不到1分钟。与子女联系少、沟通少、接触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是孩子的样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0-14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联系,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致使有些孩子内向、孤独、胆小、娇惯没有男子汉的气概。性格趋向非常极端,要么表现出自控能力差、好冲动,遇到情况,首先想到或者采用的就是吵闹打架等手段;要么情绪冷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交往。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强烈的倾诉,关爱和指导需求,这种情绪需求长期积累得不到正常疏导,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有较大的危害。

  (三)监护不力,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极易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还有一些孩子由于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也是非常危险的。尤其在暑期,小孩很容易发生私自下河游泳溺水或交通等事故。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就发现一些留守儿童结对游泳,在水池边玩耍等现象。

  (四)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比较严重的行为偏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许多监护人不知道怎么管,甚至管不住,导致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有的留守儿童,缺乏基本的礼貌常识,自制力较弱、自立、自理能力较差,有的孩子甚至还学会了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

  (五)社会上负面影响,导致留守儿童形成扭曲价值观。父母外出务工,的的确确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困难,改善了生活条件,一些父母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给予小孩充足的物质进行精神上的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一些留守儿童小小年纪,就产生了结束学业,外出打工的思想。据公安部门透露,上半年在一些打架斗殴事件中,就有留守学生参与的情况。

  三、工作措施

  梓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将此项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采取多种关爱举措,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关爱行动。

  一是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充分发挥学校、村(居)委会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留守学生档案,对全县20029名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统计和细致登记 ,做到“情况准确,心中有数”。

  二是成立“关爱留守学生志愿服务队”。队员由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五老”志愿者和镇村干部、教师、医生、法律工作者等350余人构成,发出了《关于加强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落实了省、市、县级青年文明号、“优秀青年维权岗”集体与留守学生“一对一”帮扶制度,涉及到6个乡镇200余名留守学生;以乡镇为单位,责任到人,切实加强辖区留守学生管理和关爱,编织了惠及全县所有留守学生的关爱网络。

  三是大力建设留守学生之家和青年中心,为留守学生提供舒适的活动场所。同时开办21家留守儿童网站,使全县2万余名中小学生通过网站视频与父母沟通。对全县营业性网吧安装不健康内容(baogao.cnrencai.com)的过滤软件,确保留守学生绿色上网;建立10个留守学生之家,59个青年中心和329个村级“书吧”以及39个留守学生家庭教育中心,聘请16名教育专家常年授课。

  四是部门各司其职,整体联动。县上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工会主席马理惠任组长,团委、公安、教体、精神文明、妇联、工会、民政等部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切实加强配合,切实开展了“警校共建”,文化市场整治取缔黑书店、黑网吧、黑音像厅等一系列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五是以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丰富留守学生的物质文化生活。举办了梓潼县首届“中国电信杯”少儿才艺电视大赛,吸引有近百名学生参加;将关爱留守学生行动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宣传、学习林强精神等活动结合起来,组织留守学生参加了四川省第三届少年儿童书信写作比赛活动,鼓励他们给父母说心里话,报告学习生活情况,加强与父母的交流沟通。

  通过努力,我县关爱留守学生已经基本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互动的关爱体系。切实做到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从思想上关注、心灵上关怀、学习上关心、生活上关爱留守学生,让他们真实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呵护。

  四、对策与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下一代的教育质量,而且可以帮助外出务工人员解决后顾之忧,促使更多的人们走出家门创新业。由于这一人群正在加大,问题正在凸显,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了相当的关注。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

  (二)学校要加强管理,完善制度,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面对留守学生日益增多的现状,作为学校,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观,把如何提高综合素质当作一件重要的工作长期下去。一是学校要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对留守学生实行动态管理。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二是建立联系卡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XX镇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下一篇:有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研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