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

时间:2023-07-07 17:25:15 丽华 其他报告 我要投稿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精选19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教学研究报告,欢迎大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精选19篇)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 1

  一、问题的提出及课题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课改的深入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翻阅我们学生的习作不难发现,无论是从选材上,还是文笔上,作文水平一般,有的还有跑题现象。由此看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通过作文教学研究对学生进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研究。

  二、课题界定及其研究目标

  (一)课题界定: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教学生在貌似不变的学习生活中,做个有心人,找到需要表达的内容,认识生活的精彩纷呈!

  提高学生从生活中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合有利信息,以及分析整改的能力。能充分运用这些信息。提高写作能力,以写作呈现生活。学生通过对生活的充分认识,做到有话可说,有文可写,并且能够写的精彩。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理论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写作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渠道,是走向社会的“介绍信”,写作是更好拥有生活的需要。

  总之,《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和建构主义理论是开展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2、实践意义

  通过开展此项课题研究,进一步更新作文教学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改革作文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使作文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改变学生作文存在“抄、套、编,假、大、空”现象,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说实话,说心理话,表达自己真实的看法,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

  四、研究内容

  1、语文学习是与生活分不开的,因此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探索研究如何将作文训练内容向生活延伸。

  2、如何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创设宽松环境,激发兴趣。

  3、如何在讲评作文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如何在批改作文时实施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品尝习作乐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

  4、如何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对生活的独特视角和见解,有个性地表达。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说真话,写真话,表真情。

  五、课题研究的策略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

  扎实有效地进行理论学习,使研究的参与者树立正确的观念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我们始终把更新教学理念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1、自主学习,深化理论素养

  课题组要求每一位课题成员订阅一份教学杂志,不断充实、更新实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使其在交流中不断吸取“营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更好地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定期做好阅读摘抄。

  2、专题培训,奠定课题研究基础

  每两周开展一次课题研讨活动;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有分析、有总结。通过学习培训,使课题组教师对“作文教学研究”的意义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明确了作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能“我手写我心、我口表我意”,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有创意的文章。实验教师的认识不断提高,为深入课题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围绕课堂教学,深入研究

  开展本课题以来,我们致力于作文教学方法的探寻,以自主作文的基本方式进行教学。每学期开展两次课题研究课的设计、教学实施、反思活动,促进课题实验的'开展。

  (三)、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发展

  开展课题研究,贵在探索,重在实践。为此,实验教师把开展作文课堂教学作为有效的作文教学的突破口,致力于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表真感、述真意,努力写出有真实内容、有独特感受、有个性思想的文章。

  六、课题研究的不足

  本次课题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研究教学的积极性,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通过课题研究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课题研究组成员在课题的研究中得到了成长。然而,对于我们偏远的农村孩子来说,写作文往往成为他们的难题。

  1、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语言匮乏

  农村的师资配置不够,很少有体育和音乐教师,还有资金的短缺,所以,校内活动也很少开展。生活的单一,见识面的狭窄,加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没有做到读写结合,不注意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和背诵。大部分学校又没有图书室,学生阅读面狭窄,语言能力缺乏,不能充分表达内心感受。

  2、作文题材雷同,千篇一律

  农村大多远离城市,村里人们生活很单一,见识较少。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是在上课、下课的循环中度过。课外及节假日也只能在孩子们的嬉闹中打发。加上乡村一些教师把学生习作定位在一些优秀作文选上,一上作文指导课就读范文,或者不厌其烦地指导,甚至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又怎样写具体都反复强调,学生的思维被限定得死死的。本来学生就没多少内容可写,教师这么一限制,写出的文章理所当然雷同甚至千篇一律。总之,我们将在这一阶段的基础上,围绕新课题改革的实际,紧密联系实际汲取成功经验,克服研究中的不足,必须利用现有的条件,把握住有利的时机,认真琢磨科学的指导方法,给学生营造起适合其乐于表达的作文平台,让他们以正常的心态,愉悦的情感,足够的勇气与信心,步入人生书面作文表达的第一道门槛,使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让我校教师在课题研究工作上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 2

  一、选题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三、四年级学生的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温儒敏教授也提出海量阅读,让学生连滚带爬地进行课外阅读。小学生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和基础,不仅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和阅读能力。但纵观目前的农村小学中年级课外阅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且处于一种严重缺失的状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家长观念比较陈旧,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才是他们真正关注的问题,有些甚至还认为读课外书那是“不务正业”;有的家长虽重视孩子阅读,但总苦于无从下手。

  2.相当部分教师本身缺乏对课外阅读问题的研究,所以对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还缺少指导经验。

  3.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他们往往对阅读没有持久的热情。

  4.学生阅读书籍经典较少,鱼龙混杂。

  5.学生阅读能力亟待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寻求更广阔的教育途径,致力于大知识、大智力背景的开拓。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该问题,我在平时教学中,进行农村小学中年级语文拓展阅读课例研究。

  二、过程质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培养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课外阅读一方面可以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等方面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对于远离城市的农村小学而言,长期以来的经济落后,使得学生的阅读资源严重缺乏,阅读渠道狭窄,孩子们手中的课外书籍都以考试类、辅导类书籍为主,接触其他的阅读材料少,语言积累比较困难,无法感受到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更加难以形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拓宽学生课外阅读渠道,让学生以书为友,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重要途径。

  (一)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价值功能

  1.满足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求知欲望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小学的信息资源比较落后,而处于中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9~11岁,处于该年龄段的学生往往对外面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且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课外阅读正好能够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可以让他们通过阅读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及世界。

  2.有助于陶冶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情操

  农村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时期的黄金阶段,由于他们大多数人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他们缺乏有效的人生引导。因此,拓展学生课外阅读渠道,能让处于该年龄段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思想上启发、情感上熏陶和思想价值观的引导,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拓展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渠道的措施

  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正处于积累知识和人生价值形成的重要阶段,课外阅读在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对外面世界的渴望,更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大力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渠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与空间进行阅读,从而让学生能够真正沉浸在课外阅读中,去思考、去体验和去享受。

  1.加强班级图书角建设,合理利用资源。

  班级不应该只是知识的灌输地,更应是一个经典图书的汇聚场。班级图书角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料。目前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农村小学图书馆的建设缺乏社会关注和资金,因此因地制宜建立班级图书角对于农村孩子是一件幸福的事。

  收集图书是最考验班主任的一个环节。仅凭我们班主任微薄的工资不足以撑起这个图书角,所以要尝试借力经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图书,建立图书角。

  ①发动学生自愿捐借

  发动孩子自愿每月借出或者捐出自己已经阅读过的书籍,放在班级图书角供同学们交换阅读。这种大多数家庭都容易接受的方式,很容易使班级小小图书角拥有足够流通的图书数量。

  ②动员家长自愿捐赠

  如果能够获得经济条件较好的家长的捐赠,也可以解决图书角建设之初的燃眉之急。我在班级图书角走上正轨后,通过班级微信群动员部分家长捐书。这样班级图书角的书丰富了,可以满足学生读书的需要。

  ③鼓励老师自愿赠送

  作为图书角的创建人,作为班主任的我捐赠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从家中挑选一些适合学生的书带头捐赠给班级,能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也鼓励班级科任老师捐赠。

  班级图书角建立之后,我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充分利用好班级图书角,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宽泛的阅读资源。

  2.结合语文教学,拓展相关阅读资料。

  当代改革教育家李希贵说过:长期以来,以数理化的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和体会,语文水平不可能提高。因此课题组老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切实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如果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不变,教学只是死死盯住几篇课文不放;如果阅读教学的过程不变,老是繁琐分析,繁琐提问,繁琐练习;如果阅读教学的方法不变,课内教学不能举一反三,拓展课外阅读也只是一句空话。

  改革阅读教学,要从繁琐的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教课文要力求突出重点,简洁明了。或紧扣一词,教活一篇;或抓住一句,串联整篇;或精导一段,拨通全文或突破一点,举一反三。

  针对农村小学生阅读资源缺乏这一现状,我充分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通过精心挑选,拓展相关阅读资料,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为学生的`阅读带来更多便捷。如我校第二届“母语文化节”的“最美教研”,我执教《黄河的主人》利用网络资源拓展羊皮筏知识,学生对羊皮筏的了解,加深了对艄公沉着、冷静以及高超的技术理解。在课堂要结束时我总结:你们动情的朗读就是对艄公最好的褒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文女传承了黄河的精神,他们像艄公一样凭借着勇敢、智慧、镇静、机敏,成为黄河的主人,时代的英雄!生活中,我们也许会遇到风浪,让我们像艄公一样,不惧险阻,成为生活的主人!请同学们课后阅读《大森林的主人》,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谁是大森林的主人?怎样才能成为大森林的主人?作者是怎样展现猎人的智慧和勇敢的?

  (三)开展阅读活动,推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小学中年级学社的课外阅读主要呈现反复性、趣味性和选择性等特点,且对很多事物缺乏坚持的恒心。为此,老师可以结合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在班级我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或精彩的段落,或名言警句,或好诗好词,或阅读心得,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心理,也能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让学生能够吸收更多的知识。同时,我还开展班级读书手抄报活动、阅读笔记评比活动,评比读书小明星活动,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以更高热情投入课外阅读中去。

  三、成果形式

  通过一年实践探索,开展学生课外阅读拓展,可喜的发现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读书热情越来越高涨。知识面拓宽,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提高。在学业水平测试中,我班学生语文成绩高于全镇均分。

  另外,我的阅读教学理念改变,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跟学生一起共同进步。在这一年里我上了一节海安市公开课——四年级语文《黄河的主人》一课,获得与会老师一致好评!一篇《农村小学中年级拓宽课外阅读渠道研究》论文发表在《小学生作文辅导》20xx年第12期上。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 3

  人类是群居生物,每个人都免不了与他人的人际交往,一个人可以没有什么工作技巧,但却不能不会交际,而人际交往技巧往往体现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良好的小学口语教育会给孩子将来与他人的交流技巧打下基础,因此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加强此方面的工作,从小培养出孩子的交际能力,这对孩子的终身发展都有莫大的好处,在以后孩子们长大成人踏入社会后这些技巧都会成为他们的敲门砖。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

  1、我国国情的需求:

  我国人才市场目前处于供大于求的尴尬局面,许多家庭和学校大多都只注重将学生的理论课成绩提高却忽略了他们实践能力的提升,这就导致许多求职者在面临求职或者已经在职的工作者往往有着大量的专业知识却无法表述出来,从而无法创造自己该有的社会价值,因此必须加强在这方面的培养与思想教育工作。

  2、日常生活的需求:

  人们互相表述信息用的方式大多是用说话来实现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免不了要接触到各种形式的口语交际,而与他人的交流成功与否决定了我们的人际交往圈的大小,在小学阶段就开始这方面的培养可以说已经是刻不容缓的决策。

  3、从国外的口语教学科学地看待口语训练:

  在英美德等西方国家都对自己国家的学生口语水平方面的`教育十分重视,各国母语教学的重点工作都逐步加重了口语训练的比例,比如:

  在美国的一些心理生理专家曾搜集了大量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表明了人类脑部管理预言天赋的部分是在左脑,左脑同时也管理着逻辑能力,并且一般人们都不会在小时候注重此方面的发展,因此左脑的发展是满于右脑的,在高效提高孩子口语水平需要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并制定左脑开发工作,脑部发育一般在小学阶段是最快的。

  神经学家也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孩子在小学阶段能够稳定地说出话时就开始完善自己的独特语法库,而这个完善的过程大多都在十年左右,在孩子十岁前后是口语发展的最佳阶段。低年级的某些口语教育很可能决定孩子一生中对语法的理解。

  二、口语技巧的训练

  1、日常生活中的练习:

  孩子在完善自己的语法库的时候借鉴的经验大多来自于自己生活中接触到的人,比如父母朋友和老师等,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比如给孩子讲一些童话故事,然后和孩子一起念,教他们应该怎么正确地念出每一句话,然后再由童话故事引入生活,在生活中如果孩子的某句话说错了也要及时纠正过来,并且在隔一段时间后继续问这一句话的念法,直到真正改过来。孩童时期的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家长要以身作则,自己也不能经常说方言式口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的口语技巧。

  2、教师的积极引导

  (1)活跃课堂气氛,增加互动内容:口语的训练不仅在国语课可以进行,在所有课中都可以加入互动内容,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开心的心情下更容易学习知识,并且还能在对于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加深对说话技巧的熟悉度,在无时无刻的练习中真正地理解自己母语的说话技巧。比如:

  在数学课上老师教同学们加减法的时候可以将学生叫起来朗读题目,然后逐字分析其中的已知条件,而数学题目中有许多条件是隐含在字里行间需要让学生自行揣摩的,因此数学老师也是非常需要教导学生学习口语知识的,例如在:“( )除以6=20……( )这个算式中要使得余数最大,被除数是( )?余数是( )”这道算术题中为什么问的是被除数而不是除数,应该如何从题目中提取正确的信息,省略不必要的多余条件,还有各种词汇的理解都需要口语训练的加强才可以让学生理解。

  (2)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口语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它不仅是指说话的技巧,还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互,是一个多元化的交流过程,尤其汉语博大精深,在说一句话的时候还可能隐含了许多隐性含义,因此在我国的口语训练中应该包含语言、心理以及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比如:

  《小苗与大叔的对话》一文,其中有许多口语对话都可以仔细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并给学生们讲解,比如季羡林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以及“可不是让你一天背下来哟。”这两句时候为什么会笑,还有苗苗在采访的过程中问季羡林的问题的顺序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具体是什么?如果更改的话整个采访的过程会不会有什么变化等等问题。从对这些文章的分析来解析人物心理,从而真正让孩子们掌握口语技巧,达到正确的、高效的口语训练效果。

  3、孩子本身的性格:

  语言的训练从来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尤其是汉语这样博大精深的语言,更是晦涩难懂其中的含义,这就需要学习者十年如一日的练习,语言的学习并非需要什么天赋,而是积累的过程,而练习的程度往往决定于孩子与他人的交流,如果孩子性格开朗,可以多与他人交流就可以达到训练的效果,但如果孩子是个性格内向的人,那么可能一天也跟别人没说几句话,进而口语水平低下,从而一开口就闹笑话然后更加不敢开口,这样将会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家长与教师应该在孩子生活中积极引导他们主动自主地与他人交流从而达到训练口语和开朗性格的双重效果。

  口语教学作为小学阶段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其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语言水平的提高,因为语言是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语言是历史前辈传承给我们的巨大财富,因此口语能力的提升也是对自己国家的了解逐渐加深的过程,所以口语的推广也是对于国家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承载了巨大的责任,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孩子的口语学习过程中必须做好应有的监督工作,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训练,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同时做好口语交际的学习工作,学生们将在学习的过程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 4

  一、提出问题的背景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作文教学将为学生进入社会时具备足以适应社会生活的写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作文教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以后写作能力的发展,但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费时、费劲、低效的问题,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作文教学随意性大,序列性不强;脱离训练空谈作文知识写作方法;指导方法缺乏针对性,不够多样化;写作量偏少;个别化学习和辅导难以开展;作文教学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不少学生视写作为畏途。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重要原因之一是:“教”仍然是一个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整个教育都是一个手工操作方式的、劳动密度大而且效益甚微的产业。

  基于上述理论和实践的多方面考虑,我校在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于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开展了小学作文TV教学实验,力求借鉴电视散文和MTV的特点,以其动态可视的优点,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直观的视听感受,以达到改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发学生自身学习的潜能,达到作文教学整体效率的最优效果。

  二、研究理论依据

  (一)理论假设

  本研究以“小学作文TV教学”为主题,其基本假设是:通过设计制作系列“作文TV”课件,并根据“作文TV”课件及相关理论的要求设计课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作文的基本技能,迅速提高写作水平。设计制作一系列“作文TV”课件,并根据“作文TV”课件及相关理论的要求设计新型作文课是我们假定的原因变量,即自变量;实验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明显提高,能关心周围事物,注意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基本了解各类文体的写作方式,掌握不同的写作表达手法,能叙述、说明一般事物,发表简短议论,会写日常应用文,做到有内容、有中心、有条理,语句通畅,不写错别字,养成观察──思考──写作──修改──定型的习惯,是假定的结果变量,即因变量。假设这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经过实验加以验证。

  (二)理论依据

  1.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培养目标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基础工具”学科, “语文这门学科,它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 作为语文学科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认识事物、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它(包括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3.认识规律

  (1)由内容到形式

  坚持从构思内容入手,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再考虑形式,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2)由写句、写段到写篇,实验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指导学生写句、写段,再指导学生写篇,放缓作文的坡度。

  (3)由注意到兴趣

  小学生受心理、生理年龄特征影响,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非常敏感,特别是直观、具体的事物或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对象,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由注意从而产生兴趣。

  (4)由模仿到创作

  坚持读写结合,范文引路,通过模仿,过渡到学生独立创作、自由想象。

  4.教学规律

  (1)提高学生认识水平与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紧密结合。

  (2)口头语言训练与书面语言训练紧密结合。

  (3)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4)勤写多练。

  三、研究目标

  研究的目标是:设计制作系列“作文TV”课件,探索一条大面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新思路。

  教给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养成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四、研究过程与管理

  (一)研究方法

  本实验研究主要采用自然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并辅之以现场观察法、问卷法等方法,整体实验是教学常态下的单组实验,不打乱原有的学校班级组织,校内不设对比班和实验班。

  (二)研究思路

  研究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先开展“作文TV”课件摄制及制作,再进行课堂教学实验运用。在保持实验教师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先对各年级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学生的作文现状分段要求,分类指导,分层实施,制订各年段各单元的拍摄计划、作文写作要求、写作指导、范文、评点等书面资料,然后将制作的'“作文TV”课件运用于教学实践。分批完成实验方案中的各项任务。

  (三)研究步骤

  研究的基本步骤是1997年10月──1998年3月为研究的第一阶段,主要工作是购置各种硬件设施,制订完善实验方案,申请立项开题;1998年4月──1999年8月为实验的第二阶段,主要工作是制作“作文TV”系列课件,举行全市小学同行的公开课,展示作文教学的各类课型,广泛征求意见;1999年9月──20xx年12月为实验的第三阶段, 主要工作是召开专家、学者、同行的讨论会,作归因分析,总结实验的全过程,验证实验目标。

  (四)研究过程管理

  为保障实验顺利进行,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了实验的管理:

  1.科研意识,形成“改革作文教学现状”的共识。

  一支科研意识浓厚,教改积极性高涨的教师队伍,是教学改革的活水源头。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我们组织教师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小学生心理学》、《杨老师家教》等系列理论、经验,使教师强烈地意识到当前作文教学的弊端,并愿意为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尽一份努力,作一份贡献,解放“作文难写”的苦恼的小学生。

  2.培训师资,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科研水平。

  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开展实验的根本保证,承担实验任务,对教师来说,无疑是增加了工作量,加重了教师负担,因而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奉献精神。为此,我们一方面强化教师职业道德,一方面不断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敬业爱岗。许多实验教师利用节假日,加班加点工作,使实验按进度如期完成。

  承担实验任务,既要有敬业奉献精神,还要具备过硬的业务水平和较高的实验能力,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狠抓教师基本功训练,主要内容是一份优秀的教案,一节优质作文课,一篇优秀文章,会微机操作和软件制作。训练方法是请校外有专长的教师辅导与老师的钻研相结合。

  二是请进来,为提高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我们每期都要请专家教授来校作辅导报告,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三是走出去,全国各地有影响的作文教研活动或培训班,我校都克服经济困难,尽力去参加。

  四是坚持岗位培训,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我们规定每周半天科研活动,每期每位教师读一本教育专著,每周记不少于20xx字的读书笔记,写2篇实验心得等,使教师在实验中学会实验, 在实验中提高自身素质。

  3.三位一体,加强联系,保证实验教师操作符合要求。

  4.加强领导,建章立制,规范实验过程管理。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 5

  一.研究背景

  1.深远的社会背景。迈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享受着物质文明的当代人同时对物质需求激发了不尽的欲望,大大滋长了急功近利的“市场性格”;在文化同时受到商业化、时尚化的影响下,精神层面的生活遭遇了不应该有的困顿和压制。物极必反,人们终于意识到,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呼唤生命意识的回归,呼唤生活中诗性的回归!应当说,在新课程引导下的语文教学对诗情的渴望和诗意的追寻,正是时代之光的一种投射。

  2.语文教学的现状。从语文教学的历史积疾来考察,在应试教育魔棒的指挥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了思想性,文本中弥漫着的人性、诗性的光辉熟视无睹。在应试教育的羁绊中,教师的工作受束缚,贴标签似的说教、支离破碎的分析,陈陈相因的教学模式屡见不鲜,导致学生课堂没有吸引力。教育的人文价值,精神内涵却被消解、异化了。应试教育将树人、育人的基础教育沦为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充满人性之美,富有情性之趣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应试之学,这种畸变在一个曾经有千年“诗教”历程的国度里,是一道“尴尬的风景”。在科学和人文之间寻求平衡,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寻求归路,这就是“诗意语文”存在的最大理由,也是“诗意语文”在今天课改中呈现的最大价值。

  3.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的把握,把创设审美意境、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实质上是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美的熏陶,而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学习本身,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语文课应该给人以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而且新教材的选文及其文本语言突显了人文性这一特点,诗意人生与诗化语言成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感受和体悟的主体,教与学就是在对人生的诗意感悟和对文本的诗化语言的解读体味中,得到情感的共鸣、感应与升华。

  4.孩子天性的召唤。好说、好动、好问、好想、好表现,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走近学生,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就会看到一个又一个奇异精彩的世界。这世界里,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弥漫着诗意的光辉。置身于这般诗意的世界中,你也会情不自禁地要说、要动、要问、要想、要表现。然而,某些课堂上,学生的天性被无情地泯灭了。无聊的“启发”、变味的“多练”、痴情的“多媒体”抢走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剥夺了学生的说、动、问、想的权利,实在是对学生天性的泯灭。

  5.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求。现在的社会有一种浮躁,浮躁之气开始向校园扩散。浮躁实际上是一种功利,也是一种肤浅。当今有些语文教师也在缩减为看教辅材料和“快餐读物”,把学习缩减为看电视,把思考缩减为一次报告会的考试,把教学设计缩减为教学案例的组合。总之,丰富的过程简单化,精神价值被缩减成了实用价值,于是,有些把精神追求异化成官能享受。这样,理想和追求在旋涡中被冲走了,流逝了。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内心涌动着精神的诉求和理想追求的激情,与缩减的旋涡抗争,应时时勉励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教育智慧,远大的职业境界,要有挚着的追求和期盼,这样,才能师生共同“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这片土地上。

  6.课例研究与新课程同行。早在19世纪70年代,课例开始被运用于哈佛法学院。1986年开始,课例研究被卡耐基工作组推崇为教师教育的核心,成为“联结理论与实践,揭示教师在复杂的认知活动中如何运用高层次决策技能的有效途径”。在国内,课例研究是与第8次课程教材改革一起盛行起来的。新课程体现了教育的转型,也包含了教师应当以“研究”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教学生活,并采取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案例研究作为一种教育世界观,不仅影响着教师的价值取向,而且影响着老师的行动方式。以叙写有问题情境的课例,记述自己的教学生活并作出教学的思考,无疑是最适合教师的工作要求和言说方式的研究方法。这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责任。课例记下的不仅是诗情的奔流,它同时也是困惑中的历练,思索后的蜕变;反思中的体验,博采后的惊羡。

  语文教学应该是诗意盎然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们挣脱应试教育的绳索、枷锁和镣铐,跨上素质教育的轨道,与时俱进,昂首阔步走进新课程。《小学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顺应了学生的天性,构建了绿色的学习环境,拓展了课堂的空间,主要通过设计、收集、整理一个个充满诗意的案例,促使教师尽快的走进新课程。通过实验我们惊奇地发现,展示在面前的语文课堂,是一个活力四射、诗意盎然的崭新天地,是一个鲜活生动、五彩斑斓的全新世界!

  二、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的策略

  第一、创设诗意校园环境,营造诗性文化氛围。

  开题伊始,由校长刘大兵同志创意,我校努力为构建“处处是教育之地,人人是教育之师;人育环境,环境育人”的诗意环境而默默耕耘。“书香袭人,点亮诗意人生”的教育理念特别引人注目,“让诗意栖息校园,让阅读成为习惯”巨幅彩喷字画,无声地召唤着杨小的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来为此而努力!《一日常规三字歌》里的每一句温馨提示宛若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串编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歌谣,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严格规范一言一行。学校精心设计,规划建设,将诗歌中的名人事迹、名句哲理制成版面,悬挂墙上;将校园围墙画用诗歌中的故事做成宣传画,制作诗歌长廊,将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及师生创作诗歌随时展示,让校园内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是风景、一草一木都教育资源、一砖一瓦都体现引导和熏陶,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第二、夯实文化底蕴,培养诗意教师。

  “诗意语文课堂”呼唤富有诗意的语文教师,鼓励教师用诗样唯美的语言演绎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此,学校通知邀请专家作讲座,开设教师论坛、推荐书目阅读等形式,让教师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同时,还聘请播音员等朗诵水平高的专家来给老师培训,提高教师语言感受的能力以及朗读的技巧。并要求教师读书活动要做到“四个结合”,即:读书与教育教学结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读书与教学反思结合,读后要撰写读书心得;读书与新课改结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读书与校本培训结合,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第三、开发校本教材,拓宽课程资源

  “诗意的课堂”需要有文化的积淀,而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俗话说“少时读经,受益终身”,为此,我校紧扣学校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传承,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以适合背诵和理解的《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诗一百首》、《千家诗》等经典为基本内容,精心编辑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校本教材。校本课程集中体现了“三确保”“三特性”,即确保“有教师、有课时、有效果“,突出“层次性,连续性,承接性”。在每日早晨7:30—7:50的经典诵读课上,师生共读欣赏,让学生们既可在诗文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又可以了解多方面的知识,把握时代脉搏,体悟自然风光,人间真情。

  第四、活动纷呈,领略诗性文化风采。

  1、抓好常规工作,搭建诗意的舞台。

  每日“两个一”(每日早上安排20分钟作为“读书时间”,每日午间播放名篇诗文名段欣赏)活动,让学生受到诗性文化的浸润;每周“两个一”(每周一次红领巾广播站诗歌朗诵会,每周一次的“古诗文背诵擂台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厚积薄发的平台,激发学生读书和创作激情,丰富了诗性教育的特色;每月“两个一”活动:每月开展一次主题读书活动,采取集中的时间,丰富的形式,掀起师生读书高潮。通过故事会、朗诵会等形式,检阅学生读书效果,增强学生读书的乐趣。如 “好书我推荐”,学生用富有激情的演讲形式,把自己喜好的书目推荐给同学们,帮助同学选好书,读好书。每月一次的“诗意校园活动展示会”更是丰富多彩:画诗,吟诗,唱诗,演诗,舞诗……学生,家长,教师纷纷闪亮登场。整个校园以及校园中的每一个人都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

  2、班级诗性文化建设,享受阅读的快乐。班级诗性文化建设是校园诗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学校的班级诗性文化建设做到“三结合”:把课前古诗吟唱与“诗文小秀才”评比相结合;把“开放阅览室”与“读书我最爱”展示活动相结合;把“大阅读”与建立“班级诗歌小组协会”相结合。“三结合”的做法让学生亲近书籍,让班级飘扬书香,让学校溢满诗意。走进每一个教室,每一个角落都体现出独具匠心和文化气息,每一寸空间都充溢着浓烈的读书求学氛围。每节课前,每个教室传来的是朗朗诵诗声,富有节奏,富有美感,富有人文气息的诗意已经渐渐栖息于校园的每个角落了。

  第五、构建诗意语文课堂,推动课题的深入研究。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乐园。在课题研究中,我校语文教师用富有诗意的语言与学生携手漫游语文天地,共享语文乐趣,给学生语言文字的魅力熏陶,给学生诗情画意的审美启迪,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语言的积淀、语感的培养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一、导入语激趣——未成曲调先有情

  导入语贵在引趣,指向,有经验的老师常反复推敲开头语,好像演奏小提琴曲,弓子一上弦,就要发出动听的音符,导入也是如此,激情的导语,从老师的嘴唇倾泻出来,就流向每个学生的心田。

  在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长河的一朵艺术奇葩,唐诗与宋词平分秋色,使我国古典文化弥漫着清雅与芬芳。我们曾经领略过唐诗的灵动风采,感受过它的博大精深,体会过它难以言传的神韵,品味它只可意会的意境。今天我们将采撷宋词中的一朵美丽素雅的小花,它的名字叫: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段导入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个个欲一睹“西江月”为快。

  教学《和时间赛跑》时,我校卢艳教师即兴从眼前之景导入:“早晨,我路过办公室门前的池塘,发现那曾经碧绿的荷叶已枯败了,当时我就感叹‘时光匆匆,岁月无情’哪。逝去的时光我们再也不可能找回来了。就像现在,我站在讲台上向大家倾诉,这样的情景,这样的时刻,过去了,我们都无法再找回,所以,我就想呀,我们一定得学会和时间赛跑。”动情的话说到了学生的心坎上。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打开了课本。

  二、过渡语延情——为课堂串上诗意的珍珠

  过渡语贵在衔接,一方面使课堂结构融为一体,另一方面,有效的延续感情。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为引导学生对韩勃进行评议,我说:“廉颇、蔺相如形象丰满,虽然令人难忘,可如果没有平凡人物的衬托,他们的形象也会黯然失色,谁是这样一位衬托‘红花’的‘绿叶’呢?”学生们自然把目光聚焦在韩勃身上;再如,在讲授《雨中登泰山》时我们这样导引过渡的:

  作者启程登泰山了,教师问:“你们看到雨中的泰山是怎样一幅景色?过岱宗坊后首次映入眼帘的又是怎样的一幅奇景?”学生通过阅读把虎山水库奇景尽情欣赏一番后,教师又往前推进“尽管黄锦、白纱的奇景美不胜收,但‘雨大起来了,不得不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为什么叫七真祠呢?词中最传神之作是什么呢?怎样传神?”……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绝顶又是怎样的风光呢?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来欣赏这仙境般的美景。当于漪老师用这一系列富有情趣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一节课就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引用经典诗文进行过渡既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中的情感,又能使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在教《梅花魂》时,当品读完外公因想念家乡而三度落泪后,我们引用诗句“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作为过渡,使学生既能提高语文素养又能体会外公当时的'心情。

  三、引导语点拨——诗意与理性浑然交融

  “一粒沙里见世界”,虽然教学中的引导与点拨仅仅是课堂里的一些小小片段,却熔铸了教师的智慧,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教师的素养。如教学《草船借箭》时,老师如此点拨:“我觉得这篇课文挺有意思,我发现这篇课文写诸葛亮说的地方一共有十一处,但是我发现,只有这个地方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诸葛亮笑着说。……你们研究研究看,你们觉得诸葛亮他在笑谁?”生自由读后回答:生1:我觉得诸葛亮是在笑曹操,因为雾这么大,笑曹操不敢出来迎战。生2:我觉得他是在笑他自己的神机妙算,笑他自己有这么大的本领,对所有人都了如指掌。生3:他还在笑鲁肃,鲁肃前面吃惊地问诸葛亮说:“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后面回答了鲁肃。……

  “诸葛亮在笑谁呢?”学生在前面的探究学习已经基本明白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基础上之后,老师进一步抓住诸葛亮的神秘一“笑”这个关键点,适时、适度地以问题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和多种信息,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准确地把握诸葛亮这一“神机妙算”形象,大大深化了探究的内容,也使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不断增强。老师的此处点拨令人称快!---这一探究中的点拨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要进一步探究、获取知识的乐趣!

  四、描述语动情——美丽的语言化为美丽的风景。

  描述语贵在具体、生动、形象。在教学《黄果树瀑布》,“银雨洒金街”一景时,我描述道:“大家知道为什么叫‘银雨洒金街’吗?原来这是云贵高原独特的地理气候造成的。白天,云蒸霞蔚,云雾缥缈,水汽被大量蒸发上天;而到晚上,气温骤降,水汽便大量凝结降下蒙蒙的细雨,如烟如丝,飘飘洒洒地降落在大街上,这条街便由此而得名了。”

  此时此刻,情与景遇,景与情汇,学生心动神移,达到了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五、结束语升华——将“诗意”栖居到底

  结束语贵在升华认识,拓展思维空间,提升精神境界。从而达到领悟事理、陶冶情操的目的。在教学《村居》时,以这样的话语结束:“一首隽永的小诗就是一幅美妙的画,一道迷人的风景也是一首清新的诗,诗情画意走进我们的课堂,是否融入了你的心灵。哲人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目之所及,心之所思,耳之所闻,皆可入诗入画,看一看外面美好的大自然,你是否也能有感而发。”结果,在课间休息十分钟里,卢红杰同学竟然写下了一首充满童真童趣的打油诗:“新春一片盎然,二月牛仔嘴馋,牧人脸上开花,因春去而复返。”你能说这不是诗意栖居的课堂的硕果吗?教学《难忘的小学生活》在总结延伸时,老师深情地说:“亲爱的同学们,我还清楚地记得,6年前,你们带着稚气,怀着童心,迈进学校的大门。6年的时光,教室里常回荡着你们的琅琅书声;花坛旁,曾撒下你们的串串笑语;操场上,活跃着你们可爱的身影,如今,这一切就要化为美好的记忆保留心中了。作者把他对母校、老师、同学的眷恋之情倾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你呢?打算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你的惜别之情?”许多同学拿起了笔,有的写下了临别赠言,有的画下了精彩瞬间,有的抒发了师生之情,有的歌唱了朋友之谊,还有一些同学将千言万语浓缩在小诗里。

  诗意,可以慷慨激昂,可以低沉幽怨;可以清雅含蓄,可以婉约动人;可以空灵蕴藉,可以热烈奔放……我们杨小全体语文教师用爱心和智慧,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利用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求智慧,探索出一条适合传承民族文化的“导引—诵读—探究—拓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探索出了“营造情场、感受诗情——涵咏吟味、启迪诗思——品味生活、感悟诗理——言语实践、形成诗语”的语文诗意阅读教学模式,构建了诗意栖居的语文课堂!给学生以更多的语言文字的熏陶感染,给学生以更多诗意的陶冶与智慧的启迪,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让学生理性地徜徉于乐园中,从而令学生的语言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升。

  三、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近两年来,我们课题组围绕学校“文化引领,内涵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凝练"书香袭人,点亮诗意人生"的办学理念。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相结合,探索语文教学“以诗意育情,以诗意育趣,以诗意育才,以诗意育人”之路,着力营造浓厚的诗性文化氛围。在推进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营造了书香校园,构建了育人文化,提高了教育质量,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了办学品位。

  (一)显性成果

  从课题申报、立项,到研究的整个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实验阶段和总结阶段,形成了如研究方案、各阶段实验计划、阶段总结、评价方案、活动记录、调查问卷、反馈信息、结题报告等各种材料,留下了我们研究走过的每一个坚实足迹,见证了我们研究洒下的每一滴辛勤汗水。

  1、“小学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2、“小学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过程集《追寻诗意的语文》

  3、 “小学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论文集《牵手诗意的人生》

  4、 “小学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的个案课例集《流淌诗意的课堂》

  5、“小学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师生诗文集《绽放诗意的花朵》

  (二)隐性成果

  我们觉得,本课题的研究不仅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带来人文知识的滋养,也给广大教师以心灵上的触动和行动上的提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提高。课题组成员在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学与科研能力得到提高。课题组朱红和卢艳老师在公安县语文教学比武活动中均获一等奖;邹先菊、刘立琼教师经常在镇内上语文观摩课,引领全镇教师走上诗意语文研讨之路;组内多位教师在校赛课、各级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奖。

  2、对诗意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索,展开诗意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探索出了“营造情场、感受诗情——涵咏吟味、启迪诗思——品味生活、感悟诗理——言语实践、形成诗语”这一小学诗意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和途径,让学生在诗意文化的熏陶下,涵养诗情、发展诗思、感悟诗理、积淀诗语,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和谐发展。

  3、让学生在浓浓的诗意课堂中受到了教育和感染,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他们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和学习兴趣。在研究的三个阶段,我们都对学生们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浓厚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从实际效果来看,参与实验的各个班级语文成绩稳步提高,在各级组织的语文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语文类活动中成绩突出、屡获大奖。

  四、问题与探讨

  1、课题组成员的教科研理论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课题研究中尽管组员们大多参与的热情都很高,并取得了诸多的实践成果,但是,若要将实践的素材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层面并推广开去,则仍需要参研教师以后继续自觉提高科研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科研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水平。

  2、今后还要就如何进一步追求语文课堂“诗意阅读”的上层境界——“平中见奇,含而不露”下功夫,在课堂教学的过程、操作、方法等方面继续加强研究并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层面。

  我们的展望:

  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我们是对自己教学经验的反思,这是更高的教学智慧,勇敢的否定自己。课堂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因为我们追求的是语文的诗意,诗意的语文。尽管本课题即将结题,但我们对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的研究将不会停止,我们将在学习中反思、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 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力争让我们的课堂意趣盎然、诗情洋溢,闪现出教育教学艺术的光辉。以课题的研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课题的研究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基!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 6

  一、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分管教学的领导专业能力不太硬,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指导不有效,不能以实力赢得教师的认可,同时,工作安于现状,对教学日常工作的监督检查不到位;缺乏创新,尤其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方法不实用,措施不多;

  2.系统不全面或不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实施不可操作,方向不明确;同时,一些制度比较全面,但实施不够扎实,尤其是发现的问题,主管领导不能或不敢直接面对教师,人性化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3.在对教师的管理上,只注重管理,忽视理性。同时,领导本身不注重学习,只忙于事务,缺乏对教师的思想指导和方法指导;

  4、缺乏工作领导艺术,不注意在工作中形成积极的导向。领导工作大多停留在多安排,少监督检查,更谈不上总结反馈。所以,做得好和做得差是一样的,做得多和做得少也是一样的,扼杀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调动所有教师对好的、优秀的、优秀的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建议每一项工作都要安排好,落实好,检查好,总结好,奖罚分明,让老师把心思都集中在工作上。

  5.师资队伍结构呈现三多三少的局面:从民办转入的教师较多,非师范院校毕业生较多,中学师生较多,中青年骨干教师较少(基本没有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而且由于地处偏远,师资流动较大。每当经过多年训练可以当教学骨干的时候,就从学区调过来。近几年从学区调过来20多人。但是上级部门不能及时补充,或者调退的人多,补充的人少,导致师资力量不足。有些学校没有专职的音、美、字母教育教师,其他学科的教师无法保证音、美、字母教育的课程,导致所有人员的工作量都很大。因此,学习提高自身能力的时间和空间明显不足,中老年教师数量太多,尤其是小学,老龄化严重,跟不上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快速步伐和新要求。另外,从这部分教师的思想上分析,生活在城市的教师大多是青年教师。大部分老师不能扎根农村教书,而是磨砺头脑,让人想办法进城;住在当地农村的老师大多是年纪较大的老师,大多得过且过,吃旧书,不超前思考,不求发展;仍然有一些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一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缺乏掌握课堂、从事教育教学所必需的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技能。

  6.教师自身素质欠缺,上课没有激情,职业倦怠明显,对学生没有爱心、耐心和责任感,在教学中表现出明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课堂观念落后,课堂教学能力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学生对教师讲解不感兴趣。

  7.教育观念落后,教学目的不明确。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并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很好地履行领导、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职责,经常以单一的问答方式居高临下地讲解知识,严重忽视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失去了学习方法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教学质量低。

  8.不重视学习,完成任务满足检查和完成教学工作。备课时对课程标准要求不明确,教材不能吃透。如何运用巧妙、多变、实用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没有好的思路。而是更多的利用抄教案备课,上课抄课本。教学方法呆板、落后、单一,违背了新教材的要求;同时,教案省事,一根粉笔和一本课本应付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设备,使学生听课没有新鲜感,经常产生厌烦心理,对学习没有兴趣,无法激活学习动机。

  9.班内无激励或激励评价功能使用不当。水不激不跳,人不激不醒。但是很多老师上课都是一样的,不能很好的利用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有时候学生答错了。老师不鼓励不引导,一味批判。课堂气氛沉闷,老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很累。

  10.学校的教研氛围并不强,只是例行听课和评课,甚至只听课。教学工作缺乏主动反思和扎实沟通,课题研究等一系列专家教研工作缺乏长期有力的指导,老虎无从下手。

  11.大量优秀学生流失,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奶奶们只吃不穿,不管学习;家里家长忙于谋生或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忽视学生学习的现象极其严重,导致农村教师只重视教学,不重视学生教育的现象,这也是制约学校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教师层面的问题可分为以下几类:

  1、专业不精

  原因:

  (1)专业不对。我的专业没能起到教学的作用,因为学校工作需要,改教其他科目。

  (2)教学经验较少。教学时间短,对教材不熟悉,对教材理解差,重点难点把握不准,缺乏系统的学科知识。控制课堂的能力不强,不能适应随机变化,预设有余,生成不足。

  (3)专业基础不足。因为大部分老师都是普通班的,专业知识差,基础薄弱,缺乏过硬的教学技能,他们自己一桶水的容量很小,学生一杯水的容量很小。

  (4)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一些老教师对新教材、新教法持怀疑态度,拒绝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不愿意及时充电。到现在,素质教育还是各行其是,形成了一个资质差的新群体。

  2、缺乏素质

  原因:

  (1)先天因素。有的`老师自身素质有些问题,比如:语言啰嗦;说话太快或太慢;动作慢,反应慢,工作效率低;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对问题考虑不全面,拖延;没有时间感,没有目标,没有方向。

  (2)后天因素。不注重学习专业知识;不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对成年学生不够尊重;不能面对一切,尤其是后进生,缺乏耐心、关心和爱;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气氛沉闷;处理问题的方法简单粗暴;教师的职业道德不能用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影响教师形象。

  3、安于现状

  原因:

  (1)没有进步。安于现状,工作不积极,不上进,拖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有真正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没有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缺乏责任心,只是以工作为生。

  (2)未来无望。感觉年纪大了上不了优质课,上不了公开课,学校也无法在自己面前评价和选择,心灰意冷,甚至觉得无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3)自以为是。虽然我自己的教育教学存在问题,但我拒绝正视,甚至误解了领导、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我觉得无论我做什么,学校都不能对我怎么样,走自己的路。

  4、忙着应付

  原因:教师有好几个工作,很多临时工作,影响教师工作的自主性。很多老师考试很累,缺乏个性和深入思考的时间,整天盲目被动地听从上级的指挥棒,身心疲惫,影响工作效果。

  二、整改措施及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整改措施和建议:

  (1)加强教师招聘,在众多人才中择优录取;其次,制定并颁布了《教师流动管理办法》,让所有教师都知道自己至少应该在这个地方服务多少年,可以去哪里,这样才能稳定下来,投身教育教学。

  (2)加强培训。针对各级领导和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通过全员培训、纪律培训、专项培训等方式,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3)开放式课堂。教室随时开放,学生家长和领导推门上课。教师有认真备课的紧迫感和动力,可以在舆论监督下规范自己的举止行为。中央教研组竞赛教学采用限时备课讲课的方式,探讨正常教学的水平。鼓励老师互相观摩课,每学期不少于25节课。要求有全面的讲课记录,期末写讲课报告,从老师和教师两个层面进行总结和反思,共同改进,达到双赢。

  (4)加强学习和交流。努力,不如带路;用耳朵听一千遍,不如用眼睛看一遍,真正感受一下。进一步加强与名师名校的沟通,开展系列活动,寻找学校之间的差异,将差异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加大对交流教师的激励,激发其积极的一面,在学年结束时对优秀的交流教师进行评价。

  (5)改革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现有的学习水平,整合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要坚决执行教师课堂教学的限时规定,努力解决教学与实践、教学与学习、知识转移与能力发展、导师制推广与方法整合的关系,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我们要敢于突破教育教学的传统,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改革与继承的关系,按照建构-实践-反思的思路构建自己的教学模式。

  (6)建立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教案编写、课堂记录、实训测试、经典试题、教学反思、教材解读、课程标准学习、教学交流、教育理论等。教学资源库中的数据来源可以是教师的原始资料,也可以是著名教育家的精选资料。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可以先以学校为单位,再以学区为单位,最终实现学区全覆盖。

  (7)在均衡教育的前提下,要解决高素质学生不外流的问题。但鉴于农村学生放学后无人看管,建议实行城乡差别化管理,鼓励农村学校延长学生上课时间,以缓解学生不完成作业或不按时完成作业的现象。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 7

  “陶笛”是我国民族乐器的一种,历史悠久,价格便宜,便携轻巧、方便易学,又具备一定的艺术表现力。用“陶笛”来辅助音乐课教学,能够激发小学生音乐课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掌握必须的乐理知识和音乐技能,提高学生“视唱”即读谱、识谱、唱谱的能力,提升小学生的综合音乐表现力。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一)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音乐课学习要掌握音乐基本要素,具备识谱、演唱等基本知识,在音乐听觉感知的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乐谱。

  (二)结合目前我省实施的“体育、艺术2+1项目”,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二项体育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一)音乐课中关于读谱视唱训练的必要性:视唱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学科之一,属于识谱技能训练,能够调动学生独立运用视觉、听觉、感觉进行积极思维活动。通过视唱训练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的能力。

  (二)高新一小,在全校开展“陶笛”进课堂活动,教研室艺体教研员组织高新一小音乐组教师,以此项音乐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课题研究,探索“陶笛”辅助音乐教学对学生视唱能力和音乐素养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一)研究目标

  用“陶笛”辅助音乐课教学:

  1.增进学生对民族乐器的'了解,提高学生音乐课的学习兴趣;

  2.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音高概念,提高学生视唱水平,能够唱好旋律的音高、节奏等基本音乐要素。

  3.提高学生在节奏、音准、识谱、歌唱和乐器表演方面综合的音乐表现力。

  (二)研究的具体内容

  1.研究“陶笛”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增加课堂参与率,把全体学生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发展音乐才能提供空间。

  2.根据新课程标准。通过“陶笛”辅助音乐课教学,有针对性的制定训练方案,把视唱教学融入音乐课堂,促使学生视唱能力显著提高。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座谈交流、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数据分析。

  2.行动研究法。把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在相应年级暗设对比班;组织课堂实践,通过音乐视听实践帮助学生提高视唱水平;课题参研教师指导实验学校学生,在课堂应用“陶笛”帮助识谱、唱谱。

  (四)研究步骤

  1.研究措施。

  1)确定课题组成员,围绕实验,组织音乐教改活动。

  2)采取实践→学习→总结→实践→再总结的研究实践过程。

  3)认真做好与课题相关的教研工作,完成各阶段总结。

  2.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提出研究设想,规划时间和具体步骤,制定研究方案。

  2)实验阶段:

  ①分解任务,实施研究计划。课题组成员分工,制定研究计划、阶段实施目标、组织研讨活动。

  ②全面实施,召开开题会、阶段总结、研究探讨、分析论证。

  3)总结阶段:完成结题作品,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及论文。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音乐课堂“陶笛”辅助视唱练习常态化的突破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借助“陶笛”注重视唱体验,充分激发小学生的音乐兴趣,发挥其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喜欢音乐。

  (二)小学生对视唱练习的兴趣显著增强。音乐基础知识增加、视唱技能进一步提高

  课堂观察:通过历时一年的小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实践,高新一小、高新三小的学生在小乐器“陶笛”的辅助下识谱能力大幅度提高。在音乐课堂观察中发现能识谱、会唱谱的学生达到90%以上,这是课题研究的可喜成果,令人欣慰。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自如的使用“陶笛”来吹奏课本歌曲,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流利的演唱歌谱,两所学校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和视唱兴趣显著增强。

  (三)通过梳理总结形成“‘陶笛’辅助音乐教学提高小学生视唱能力的研究”的报告文集

  1.课题实验的调查表两册(教师、学生各一)。在两所学校对教师和学生分别做了问卷调查,将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后梳理成册。数据显示:教师对“陶笛”辅助教学的认可度达到95%;学生对陶笛的喜爱程度达到99%(其中有个别信息不清的问卷按照统计);陶笛辅助教学促进学生对音乐课的喜爱。

  2.各类过程性资料及报告(课堂观察报告、实验报告)。几位参研教师的优秀教学设计,遴选出共二十份,集结成册。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陶笛”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使用办法;突出了学生识谱的教学策略;突出了课堂教学的反思,反思中重点总结“陶笛”辅助下学生识谱能力的提高。

  3.编辑了课堂教学案例图文集。包含课堂教学实录、艺术实践实况的视频、学生在陶笛的辅助下演唱歌谱表演活动的照片。有“陶笛”辅助教学的课堂教学实录,学生识谱、唱谱的实践活动和表演小视频,将其刻录成光盘,作为研究资料;活动资料的影像照片集。

  4.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编写了“十课”小学生课堂视唱训练的简易教材,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具体资料见附件光盘。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一)存在问题

  1.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基础参差不齐,视唱学习能力不强,特别是对高年级学生的视唱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需提高。

  2.音乐教师课堂教学任务繁重,教学研究能力很有限,知识体系概念方法模糊不清,需要在实践与研究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二)改进设想

  1.继续采取多种多样的小乐器进课堂来激发学生对视唱学习的兴趣,通过长期坚持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加强对课题实验教师的学习和训练,提高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边实践边研究的能力,以便更好的引导学生对视唱的学习。

  总之,通过近一年的认真研究,课题组成员深刻认识到:学校音乐教学探索之路还很长,我们要做研究型、学者型的音乐教师。把我们的课题研究成果深化活化,继续积累研究材料并进行量化分析,让“陶笛”“竖笛”“小木琴”等更多的小乐器进课堂辅助教学,提高学生视唱能力,并对教学方法进行系统总结。课题组将在引领区域音乐教学研究,尝试推广成果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为进一步深化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积累更多的经验和资料。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 8

  为了深入了解小学的教学研究情况,不断探索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扎扎实实地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我们一行八人于3月5日至4日对所有乡镇中心小学进行了有效的教学指导,现简要报道如下。

  一、基本信息

  本次教学检查指导调查共8所学校,分别是xx镇中心小学和xx乡中心小学。我参加了三次讲座,对讲座教师的备课、听课、评课、布置作业、批改等进行了全覆盖的'调查和指导。在各个学校,我都是单独和老师交流,和学生互动,参加集体讨论。

  二、结果

  一般来说,所有的教师都能体现出一定的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

  三、主要问题

  1,教学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虽然现在农村小学条件不错,配备了一些多媒体视听设备,但是课堂教学利用率不高。大多数教师基本上只用录音机、磁带、卡片进行课堂教学,有的甚至录音机不进课堂,给学生没有直接的体验,浪费教学资源。

  2.教学理念还是不够

  虽然教师学历不低,但大多是新人,教学经验不足。有些教师不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有效备课(准备课程标准,准备教材,准备学生,准备教学方法,准备资源整合,努力准备深入的教材,准备学生透彻,准备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准备教学资源,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和教案)。虽然课堂教学中有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活动,但大多是形式上的,对课堂教学的理解还停留在,也就是说,教材还在教,而不是在用教材。

  3.课堂教学效率差

  通过听课发现,很多英语老师仍然采用一粉笔一张嘴一黑板一节课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但是我们有些老师上课还是说的多,让学生练的少,课堂气氛沉闷。本次调查的课后抽查结果证明,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 9

  一、课例研究背景

  语言的方式,语言文字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最根本,所有的一切都应该是为了学习语言而设计,让同学们可以运用现在的知识可以充分体会到文字的魅力。众所周知阅读教学不仅是重点,更是难点。课堂上文章的剖析,即使教师把文本分析得再细,再清楚,练习题还是有学生不会写;还有的学生即便会说了,可是写在作业本上却又是另外的一番情形。有时,同样的回答,你换一种说法,有不少学生又不会了。同样的主题文章,换一篇来练习,不少学生又不会了,教师还得重新解析文本内涵。所以平时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时,似乎总有讲不完的内容,除了把课文解析完,还要解析练习册上的阅读,否则学生做出的题不尽如意。

  阅读课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阅读课,学习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写作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在阅读和理解文本的时候,如果能采用合适的方法,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更有积极性,学习的效率也会更高。

  二、课例教学内容

  (一)课例选择:《木兰从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评价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心理活动。

  2.了解文章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体会木兰从军前后的心理活动,感悟木兰对家人深厚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写作手法,目标明确,重难点醒目,能抓住教材,拓展延伸,以点带面,感悟人生。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通过朗读内化了的语言,培养同学们的语感,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情感,通过朗读培养学生审美和朗读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法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这种学习方法,这也是创新的主要途径,在品味木兰心理活动的句子时,在交流学完此文的感受时,充分运用此种学习方法。

  四、课例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认识1个偏旁,复习部首检字法,能熟悉应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段落,体会花木兰深深的爱国精神以及爱家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应用。

  3.感情朗读,并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也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如何说服家人的,并用几句话写下来。

  (三)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首先引入主题,以历史上的爱国爱家英雄事例展开,如岳飞,戚继光等,然后突出巾帼英雄的事例,开篇引入花木兰这位女英雄。学生小组讨论有关花木兰的资料,互相补充,扩大知识面,然后根据自己所了解的资料,说说花木兰的形象。了解之后,教师展示出课题,第一节课时与教师一起,初读课文,走进课文,了解这位巾帼英雄。

  1.借助拼音,把文章读通读顺。

  2.老师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不同的学生,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测学生生字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读音。

  3.默读课文,思考文中主要描写了花木兰的什么事件。

  4.此时,花木兰的形象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样的。

  5.文中是如何描写花木兰的,找出对应的语段并标注。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指名读生字词

  2、分小节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同学们注意听他们读得怎么样?读后师生评议。

  3.精读课文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花木兰为什么会女扮男装去从军,找出有关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讨论:花木兰为什么会女扮男装去从军呢?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板书:战事不断)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边防将士死伤无数,边疆百姓流离失所。 木兰看到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什么叫“焦急万分”?引导学生体会木兰内心焦急担忧的情感。木兰想到了自己,她想到自己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木兰爱国爱家的情感。木兰的家人会同意她从军吗?不同意,交流木兰会是怎样说服他们的呢?学生分角色扮演木兰的爸爸、妈妈以及弟弟,他们又会如何劝阻木兰呢?

  4.学习第三段

  教师朗诵第三段,学生边听边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然后进行交流:在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他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观察图,说说你想象中的花木兰的形象,威武、威风凛凛、英姿飒爽等。花木兰在多年的征战中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大家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好好体会一下花将军跃马横枪、英勇善战的飒爽英姿。

  5.学习第四段

  过渡,这样英勇善战,英姿飒爽的女英雄胜利回乡后的样子?同学们想象一下她回乡后变回女儿身的样子,看课本中第二幅插图,说说将士们得知昔日英勇善战的花木兰原来是一位“文静俊美的姑娘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同学之间讨论,大家是更喜欢这位女英雄英勇善战的.一面还是文静俊美的一面?花木兰这样的女性,美的不仅仅是外表,更有一种内在的英雄气魄的美感。

  (四)教学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呼唤语文本位的复归,主张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是受教育者,更是实践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在教学课程中的认识和实践教师无法代替的。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他们的内在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我认为教师要大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每一个人都积极地、自主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这一轮授课总体上来说还比较成功,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主题开展得比较扎实,尤其是解决了阅读的重点问题,而且,学生参与很积极,在交流环节表现良好。自主解决问题的部分,真正把读书的权利给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形成问题的雏形,在议答过程中形成问题的实质,基本上能自主解决。

  阅读课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阅读课,学习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写作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在阅读和理解文本的时候,如果能采用合适的方法,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更有积极性,学习的效率也会更高。

  五、课例研究结果

  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明确了小学阅读教学的任务,即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来读懂一篇文章,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阅读、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过程中培养能力。当前阅读教学需要把握住两大任务:一是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读懂别人写文章时所运用的方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二是要通过阅读教学,领悟文章的谋篇布局,借鉴他人好的写作方法,尝试灵活应用于自己的文章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写作方法的关注,再靠单纯的习作指导去弥补是很困难的。因此,阅读中需要留心积累。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一定要有所体现,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阅读、讨论交流、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允许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不同的见解,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有丰富大胆的想象,用于开拓创新。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 10

  课题立项以来,我们紧抓学习、培训不松手,正确把握课题究的方向,统一和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集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育理论培训工作。如:大量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材料。认真上好每一节研究课,根据课题方案分步实施,精心设计,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研究方案。强化理论学习,努力在课题研究的同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与业务水平。结合教学工作,使课题研究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教师具备了课题研究的教学技能,课题列入了学校工作计划,本课题有市教研室和我校教导处的支持,由课题组具体实施,保证了课题的有序展开。

  一、研究过程

  1、把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每学期,我围绕研究课题,确定自己的实验课课题,并把实验课和优质课、示范课结合起来,把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有机联系起来。

  2、对照课题方案,改革教学指导过程,认真上好实验课。实验课就是在课题方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尝试。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都能围绕课题方案,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指导过程。能做到落实主体地位,改革教学过程的结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研究等研究方法

  三、研究重点与策略

  整合是确保学生身心愉悦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它提高了学生综合审美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艺术文化视野,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体验音乐的渠道。以此为基础的音乐课,不再单纯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多种艺术形式并存,但都发挥各自的优势,都为一条主线服务。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兴趣,同时通过音乐的学习,从另一层面也希望其提高文化课的学习效率。

  1、更新教师的观念

  围绕本课题的指导思想,结合课题理论学习的动机,我大力宣扬三种观念的转变。

  (1)转变角色

  新课程背景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发展的必需,也是实施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坚持平等互动,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要求教师从权威席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意见以及他们的感想,注意多鼓励,教师做到了这些,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满怀热情地走进音乐教学课堂。

  (2)尊重学生的体验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回答问题,充分发挥自己已有的经验、感受和想法。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地回答问题,同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理解和独特感受的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特别是,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其中自己的感受有些难免有荒谬之处。同时,我们又知道,音乐是具有模糊性的,所以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作为教师,都不要轻易地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和鼓励。

  2、分类分层、因材施教

  (1)感性入手,欣赏领先。在教学中加大听的力度,多给学生介绍国内外优秀音乐作品,影视卡通歌曲欣赏,健康的流行音乐,开阔学生视野。多给学生讲一些音乐家的故事。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启发学生多感受,多想象,多思考,多表述。

  (2)演唱结合,注重表演。对音准差、嗓音不好而又活泼好动学生,鼓励他们参与律动、歌表演或音乐游戏。通过表演提高音乐感受能力、节奏感和身体协调性。

  (3)唱奏结合,以奏为主。对节奏感好但音准差,又不善于表演,嗓子又不好的同学,鼓励他们在器乐方面发展。

  (4)加强“双基”练习。新课程实施加以来,很多教师淡化了“双基”训练。事实上,每节课都设计一些视唱练耳和发声练习,循序渐进,会提高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水平的。

  (5)充分利用班级音乐骨干,和学困生结对子,组成“一帮一,一对一,共进步。”的帮扶小组。

  (6)鼓励音乐学困生积极投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参与能力,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

  四、研究成效分析

  我紧密依据既定的课题实施方案,结合课题组学期工作计划,积极探索音乐教育的新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1、教师方面

  (1)作为实验教师,我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学观念,通过实验,我再一次深深地领悟学习并运用了音乐新课程理念。尤其是在音乐审美教育教学中,坚持从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出发,面向全体学生,设计丰富多彩、活泼生动的教学活动,吸新学生参与。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鼓励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开展整合课题实验,造就了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我都能够从本学科的教育原理入手,各自寻找适合自己教学的教学内容平台。通过上好每一节研究课,自己的发掘、整合,使整堂课丰富多彩,受到了许多听课老师的好评。

  2、学生方面

  (1)、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题实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表现自己,同时,学生还利用课中学到的形式,在学校的艺术节和英语节中,用音诗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2)、培养了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现在的小学生见多识广,在教学中,首先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多种的学习方式,尽量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老师不仅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还组织学生收集有关《黄河大合唱》的文字资料,讨论《黄河大合唱》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讨论冼星海对中国音乐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等。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新型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我们相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指导下,有学校领导的全力支持,有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一课题研究不断深化,最终取得丰硕成果。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 11

  一、研究背

  1、课堂现状: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即时评价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智慧与能力的一种表现。在课程改革浪潮中,新的课堂评价理念春风已经刮遍神州大地,“以人为本、承认差异、激励为主、多元评价”等新的发展性评价观已经驻扎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心里。课堂评价语言也不断地得到了更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精神。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评价形式单一、评价语言单调和评价过分重于形式等问题。如:在一些公开课中,“好!”、“你真棒!”、“你太聪明了!”等赞美之词不绝于耳; “五角星”、“小红花”以及各类卡通形象作为奖励漫天飞舞;在教师“引导”下,整齐划一的学生掌声和“嗨,嗨,你真棒!” “表扬他,顶呱呱!”的口号声在课堂上此起彼伏。课堂上老师如果总是用那种简单、模糊、笼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浮泛空洞的语言来评价学生,久而久之,带给学生的将是麻木和索然寡味,使学生无法看清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许还会使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给新课程的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新课程需要新的教育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分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一体的目标。新的教育评价观应该突显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强调评价主体的互动化,评价内容与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应重视和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教学等功 能,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正视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

  二、小课题研究对象、内容及目标

  研究对象:大观镇小学二年级学生。研究内容: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研究

  1、老师如何正确评价学生?

  2、老师如何引导学生适时并恰当地进行评价?

  3、学生如何在互评与自评中进步?

  4、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价? 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师生的评价能力,提高教师的内在知识素养、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促使教师改进和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主体性的评价意识与能力,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让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焕发出生命的魅力。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课堂上有效的评价,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从而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得到和谐的发展。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评价,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去学习。课堂上评价意见的交流活跃整个课堂教学气氛,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小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对本年段课堂教学评价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了解学生眼中的课堂评价,学生期待什么样评价。

  2.文献资料法:加强理论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和阅读书籍,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途径。

  3.行动研究法:对本年级语文,数学进行课堂观察。以课堂教学为研究主体,通过同伴互助、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去芜存精,取得预期成果。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

  四、小课题研究的'过程或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20xx年1月至20xx年5月,历时一年半,分三大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1月——20xx年5月)

  1、确立课题,学习理论,确立实验对象,做好课题实施方案并开题。

  2、依据课题研究目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形成调查报告。实验阶段(20xx年6月——20xx年3月)

  1、学习有关理论,分析当前课堂教学评价现状,摸索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语言,撰写教学反思及论文。

  2.开展好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并不断完善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总结升华阶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1)、搜集和整理材料,对课题进行全面的总结,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评价模式,撰写结题报告。

  (2)、整理优秀教学设计、课例、案例系列,做好实验的教研论文成果汇编。

  (3)、形成实验研究报告。

  (4)、交流、推广研究报告。

  五、预期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通过阶段性的实践,预计会取得以下成果:

  1、构建新的评价模式,完善了课堂评价体系。

  “三位一体”的新评价模式是我们构建的新的评价模式:即:

  教师

  课堂

  学生

  真实打动学生

  “丰富而灵动的”“精彩的”

  学习的快乐 真情感动学生

  “激励性评价”“真正的”

  成功的喜悦

  真诚引导学生

  “师生互动的”“创新型”

  和谐的发展

  2、师生的评价语言丰富多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在实验中学习、成长。

  4、完善好本课题的实验资料,以便于有效的进行推言广。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 12

  为了深入了解小学的教学研究情况,不断探索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扎扎实实地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我们一行八人于3月5日至4日对所有乡镇中心小学进行了有效的教学指导,现简要报道如下。

  一、基本信息

  本次教学检查指导调查共8所学校,分别是xx镇中心小学和xx乡中心小学。我参加了三次讲座,对讲座教师的备课、听课、评课、布置作业、批改等进行了全覆盖的调查和指导。在各个学校,我都是单独和老师交流,和学生互动,参加集体讨论。

  二、结果

  一般来说,所有的教师都能体现出一定的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

  三、主要问题

  1,教学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虽然现在农村小学条件不错,配备了一些多媒体视听设备,但是课堂教学利用率不高。大多数教师基本上只用录音机、磁带、卡片进行课堂教学,有的甚至录音机不进课堂,给学生没有直接的体验,浪费教学资源。

  2.教学理念还是不够

  虽然教师学历不低,但大多是新人,教学经验不足。有些教师不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有效备课(准备课程标准,准备教材,准备学生,准备教学方法,准备资源整合,努力准备深入的教材,准备学生透彻,准备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准备教学资源,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和教案)。虽然课堂教学中有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活动,但大多是形式上的',对课堂教学的理解还停留在,也就是说,教材还在教,而不是在用教材。

  3.课堂教学效率差

  通过听课发现,很多英语老师仍然采用一粉笔一张嘴一黑板一节课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但是我们有些老师上课还是说的多,让学生练的少,课堂气氛沉闷。本次调查的课后抽查结果证明,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 13

  一、成立了课题组并加强学习、以此转变教师思想、提高素质。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结合我校实际确立了《小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语言的研究》这一小课题。要使研究工作能顺利进行,必须要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为此我校特别注重教师的学习培训及提高,先后组织教师学习或自学了《课程改革与研究》、《数学课程标准》等书籍刊物有关理论知识。多次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学习和研讨,并将学到的知识及时回校作汇报和交流,为科研提供理论支持。

  二、完成了学生对语文、数学课堂教学激励性口头评价的调查。

  通过调查,学生从内心讲是愿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激励性评价语言,有90%以上的学生喜欢教师激励性评价,而实际课堂上能得到教师激励性评价的不到30%。主要原因在于受传统的评价观念的影响,教师关注的只是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只有精彩的回答,教师才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去评价我们的学生。教师极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针对现状我们决定采取的措施是: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积极使用准确、规范的激励性语言;适时发现、捉学生的闪光点;恰当地运用延缓性评价手段。

  三、丰富了师生的评价语言,培养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爱因斯塔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在教学中,我们老师经常采用实物演示、小品表演,课堂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以这些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情景,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这样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不在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参与者,表现者。学生初步学会了评价自己和别人。例如:一位同学评价他的同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竖式,说:“你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如果你能够把数位对齐就更好了。”有的`同学这样评价自己:“我今天的字写得很端正,老师,我可以获得一颗作业星吧”。

  学生变得自信,个性得到了张扬。

  四、改变了教师的评价观念。

  由过于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转向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由过于注重口头评价的单向传递,转向评价的多向互动;由过于注重口头评价的随意性,转向注重口头评价的激励功能。

  五、改变了师生关系。

  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局面,事实表明,传统的评价只能使教学陷于脱离实际、毫无生机的陈腐状态的深渊中,使学生与教师的对立情绪越来越大,不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人才。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改变了师生之间对立关系,创设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六、课题研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1、如何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如何恰当地使用激励性口头评价语言?总之,我们的小课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语言研究》中期的工作基本取得了预期的目标,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个别教师还停留在评价就是表扬的层面上,语言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到了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没有因此而提高。有时为了激励学生,教师不敢轻易说学生错了。教师只是含糊其辞地让学生坐了下来,没有通过让学生自主探讨或者教师指导的方式让学生知道答案。个别教师对学生评价主要强调陈述性知识的回忆,而对于思维、技能、品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极少,只有24%的教师能够经常抓住契机,肯定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给与全班同学的指向性评价。

  2、反思:明确评价目标

  我们应明确有效性口头评价的三个必须:

  (1)必须要有激励性。评价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能力,对于不痛不痒的或者重复罗嗦的评价是要杜绝的。

(2)必须要有针对性。即时口头评价更重要的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新变化,不应该是同一个标准,同一形式,而应该具体化,有针对性。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会给学生多一次成功的机会。

  (3)必须要有全面性。教师的评价的内容要丰富,关注学生的面要广。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重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的态度、习惯、能力、情感等。

  七、总结反思,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经验论文。

  为了从理论实践上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探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在研讨课后尽量做好教学反思,记录自己的教学所得、所失。让我们从中学会如何结合课题研究更有目的地听课、评课。

  总之,我们将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争取研究取得更加圆满成功。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 14

  人类是群居生物,每个人都免不了与他人的人际交往,一个人可以没有什么工作技巧,但却不能不会交际,而人际交往技巧往往体现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良好的小学口语教育会给孩子将来与他人的交流技巧打下基础,因此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加强此方面的工作,从小培养出孩子的交际能力,这对孩子的终身发展都有莫大的好处,在以后孩子们长大成人踏入社会后这些技巧都会成为他们的敲门砖。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

  1、我国国情的需求:

  我国人才市场目前处于供大于求的尴尬局面,许多家庭和学校大多都只注重将学生的理论课成绩提高却忽略了他们实践能力的提升,这就导致许多求职者在面临求职或者已经在职的工作者往往有着大量的专业知识却无法表述出来,从而无法创造自己该有的社会价值,因此必须加强在这方面的培养与思想教育工作。

  2、日常生活的需求:

  人们互相表述信息用的方式大多是用说话来实现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免不了要接触到各种形式的口语交际,而与他人的交流成功与否决定了我们的人际交往圈的大小,在小学阶段就开始这方面的培养可以说已经是刻不容缓的决策。

  3、从国外的口语教学科学地看待口语训练:

  在英美德等西方国家都对自己国家的学生口语水平方面的教育十分重视,各国母语教学的重点工作都逐步加重了口语训练的比例,比如:

  在美国的一些心理生理专家曾搜集了大量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表明了人类脑部管理预言天赋的部分是在左脑,左脑同时也管理着逻辑能力,并且一般人们都不会在小时候注重此方面的发展,因此左脑的发展是满于右脑的,在高效提高孩子口语水平需要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并制定左脑开发工作,脑部发育一般在小学阶段是最快的。

  神经学家也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孩子在小学阶段能够稳定地说出话时就开始完善自己的独特语法库,而这个完善的过程大多都在十年左右,在孩子十岁前后是口语发展的最佳阶段。低年级的某些口语教育很可能决定孩子一生中对语法的理解。

  二、口语技巧的训练

  1、日常生活中的练习:

  孩子在完善自己的语法库的时候借鉴的经验大多来自于自己生活中接触到的人,比如父母朋友和老师等,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比如给孩子讲一些童话故事,然后和孩子一起念,教他们应该怎么正确地念出每一句话,然后再由童话故事引入生活,在生活中如果孩子的某句话说错了也要及时纠正过来,并且在隔一段时间后继续问这一句话的念法,直到真正改过来。孩童时期的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家长要以身作则,自己也不能经常说方言式口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的口语技巧。

  2、教师的积极引导

  (1)活跃课堂气氛,增加互动内容:口语的训练不仅在国语课可以进行,在所有课中都可以加入互动内容,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开心的心情下更容易学习知识,并且还能在对于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加深对说话技巧的熟悉度,在无时无刻的练习中真正地理解自己母语的说话技巧。比如:

  在数学课上老师教同学们加减法的时候可以将学生叫起来朗读题目,然后逐字分析其中的已知条件,而数学题目中有许多条件是隐含在字里行间需要让学生自行揣摩的,因此数学老师也是非常需要教导学生学习口语知识的,例如在:“( )除以6=20……( )这个算式中要使得余数最大,被除数是( )?余数是( )”这道算术题中为什么问的是被除数而不是除数,应该如何从题目中提取正确的信息,省略不必要的多余条件,还有各种词汇的理解都需要口语训练的加强才可以让学生理解。

  (2)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口语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它不仅是指说话的技巧,还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互,是一个多元化的交流过程,尤其汉语博大精深,在说一句话的时候还可能隐含了许多隐性含义,因此在我国的口语训练中应该包含语言、心理以及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比如:

  《小苗与大叔的对话》一文,其中有许多口语对话都可以仔细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并给学生们讲解,比如季羡林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以及“可不是让你一天背下来哟。”这两句时候为什么会笑,还有苗苗在采访的过程中问季羡林的问题的顺序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具体是什么?如果更改的话整个采访的`过程会不会有什么变化等等问题。从对这些文章的分析来解析人物心理,从而真正让孩子们掌握口语技巧,达到正确的、高效的口语训练效果。

  3、孩子本身的性格:

  语言的训练从来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尤其是汉语这样博大精深的语言,更是晦涩难懂其中的含义,这就需要学习者十年如一日的练习,语言的学习并非需要什么天赋,而是积累的过程,而练习的程度往往决定于孩子与他人的交流,如果孩子性格开朗,可以多与他人交流就可以达到训练的效果,但如果孩子是个性格内向的人,那么可能一天也跟别人没说几句话,进而口语水平低下,从而一开口就闹笑话然后更加不敢开口,这样将会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家长与教师应该在孩子生活中积极引导他们主动自主地与他人交流从而达到训练口语和开朗性格的双重效果。

  口语教学作为小学阶段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其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语言水平的提高,因为语言是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语言是历史前辈传承给我们的巨大财富,因此口语能力的提升也是对自己国家的了解逐渐加深的过程,所以口语的推广也是对于国家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承载了巨大的责任,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孩子的口语学习过程中必须做好应有的监督工作,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训练,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同时做好口语交际的学习工作,学生们将在学习的过程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 15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传统的作文教学以“教”为主、以“考”为主。

  文章被异化为考试升学的“敲门砖”,偏重写作理论的讲授,忽视学生的主动体验和创新表达,忽视学生自主写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只顾从考试出发照本宣科、按纲施教,而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学生鲜活的体验拒之门外;只顾操练“文字编织术”,而把陶冶学生心灵的宗旨列在教学目标之外;只顾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求“稳妥”、求“保险”,而把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教育宗旨置于脑后。一言以蔽之,“作文”与“做人”被割裂开来,学生主体地位严重失落。许多学生在“八股文”式的训练中呻吟,作文充斥着假话、套话、空话和废话。这种作文教学模式还造成了不少学生写作心理障碍,如惧怕心理——视作文为畏途,平时说话很流利的学生一写作文就“大脑短路,笔头卡壳”;应付心理——缺乏兴趣、热情,只是为了完成教师的训练任务,敷衍成篇;速成心理——希望借助各类写作辅导书,寻找“速成”的捷径。更为可怕的是,许多学生变得对生活麻木、思想浅薄、认识偏颇,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不能“心动”、对自己的思考和体验不会“笔动”,对美德善行更不想去“行动”。作文教学自身存在的诸多弊病严重制约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已经到了非改不行的地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教学模式和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为目标的评价方式。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学为主”作文教学改革切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语文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名目繁多的语文课题实验中,省教研室张伟忠老师主持的“初中语文以学为主教学改革实验”,是一个与新课标、新形势完全吻合的全新课题,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20xx年我们承担该课题的子课题——“‘以学为主’作文教学改革实验”,想借“以学为主”这一课题研究,深入探讨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促进我县初中语文质量的整体提高。

  二、课题实验的目的及指导思想。

  本课题属于学科教学实验研究,侧重于实践应用。旨在树立“大语文”作文教学观,探索一条作文能力、语文素养和人的整体和谐发展的途径。课题实验积极体现语文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新理念,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建立起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科学民主的评价机制和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方式。通过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用语言表达生活。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开阔视野,丰富体验,陶冶情感,磨砺思维,历练能力,全面提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作文与做人一起进步。

  三、本课题研究所依据的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

  (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处理好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

  (三)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学习的规律,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五)广泛开发、利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六)加强形成性评价,重视定性评价。

  四、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本。

  课题的研究、实验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说,本课题以当前的课程改革为背景,结合现代科学教育理论和传统语文教育中的有效做法,有极强的理论包容性和丰厚的学术内涵,是一个开放性、生成性的课题。从实践上说,本课题的着力点放在教学实践上,操作性强,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课题实验和研究,可以进一步转变广大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改革落后的教学和评价模式,带动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五、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边实验,边总结,边提高,边推广”。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改变传统作文教学理念,制定科学周密的实验计划,积极发动学生,提高学生参与、配合改革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总结实验中的经验和教训,定期进行交流研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一些确有成效的经验积极推广,组织全县初中语文教师观摩研讨。及时将实验体会形成文字材料,向报刊投寄,并参与论文交流和评选,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接受同事、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不断修订实验计划和内容。

  六、课题的具体实施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目标。

  “以学为主”作文教学改革理念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其教学目标应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具体说来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多元性。“以学为主”作文教学目标包括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人文情感的张扬三方面内容。我们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整合教学目标,确立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维目标,让学生既学作文、又学做人,既培养能力,又习得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内驱性。“以学为主”作文教学提倡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倡导“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教学目标的确立应该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写作的内驱力,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最终达到“我会写”。

  3、选择性。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以学为主”作文教学避免了传统作文教学忽视个体差异的一刀切的做法,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兴趣等个性差异,针对学生特点灵活地制订教学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4、开放性。“以学为主”作文教学强调写作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教学过程要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评价标准的差异性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5、发展性。写作教学应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组合、选择、增加新内容,如随着人才推向市场,求职信、自荐信等应用文文体的写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应增加这方面的训练。另外要重视教学手段的更新,积极运用新的教育技术。

  (二)、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和积累,丰富写作储备。

  学生写作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无话可说,勉强去写,往往也是随意编造,敷衍成篇。因此,我们注意指导学生加强自主体验和积累,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

  1、自主阅读,以读促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通过读书可以了解前人积累起来的重要知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可以领略前人磨练成熟的思想作风和符合规律的思维方法,能够学习到前人来自生活的经过加工的语言精华和纯熟的富有成效的表达技巧。袁枚说:“万卷山积,一篇吟成。”元代程端礼也说:“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因此,指导学生搞好课外阅读是弥补学生直接经验不足、丰富学生素材储备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越广泛越好。我们还注意加强阅读指导,如怎样选择读物、怎样读懂文章内容、怎样培养好的读书习惯、怎样提高读书速度等。进行读书指导,不仅要讲道理,而且要教一些具体方法。如要求他们认真看准字词句段,做到边读边想,细心体会字句的意思,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等;可以引导他们先通篇粗读,后重点细读、不大理解的要反复读、反复想;可以辅导他们先了解文章大意,后体会文章中心等。并教育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积累写作素材。

  2、开放课堂,走进生活。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叶圣陶先生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鲁迅先生说:“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因此,我们带领学生到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感受、体验,如组织春游,开展社会调查,参观博物馆,组织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栏目,让他们领略美妙的自然,感受火热的生活,触摸时代的脉搏,获得鲜活的素材和写作的灵感。

  (三)、开放写作内容和形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

  1、开放写作内容,引入生活活水。“以学为主”作文教学改革重视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强调写作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教学中,我们开放作文的内容主题,保证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不说空话、套话,特别是不强加给学生高于生活的有“深刻立意”的价值倾向,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既可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也可批判生活中的假恶丑,既可写真实的生活,也可写合理的想像。

  2、开放写作形式,鼓励创新表达。如果把各种鲜活的思想和内容套在千人一面的形式里,必然带来思想的僵化、天性的压抑、个性的湮没。“以学为主”作文教学强调开放习作形式,让学生们自由选择记叙、议论、抒情或综合等表达方法和诗歌、剧本、广告词等体裁,让他们自由展示个性。如我们进行了“活动作文”教学,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或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各项活动,获得一定的生活体验,使作文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倾吐情感的过程。如“信息技术作文”,即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交互、集成和资源共享等功能,开展作文教学。其一,运用多媒体创设优美的习作氛围,努力营造唤起学生作文意识的良好氛围;其二再现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其三可以虚拟现实的环境,多媒体可以精确、生动而安全地虚拟一些事物、现象、情景,让学生获得真切体验。此外,我们还指导学生进行模仿性练笔、想像式练笔、改写缩写式练笔、感受式练笔等形式的训练,使他们养成善于动笔的好习惯,学生基本上做到了精彩的文章读了写,优秀的影视观后写,生动的叙述听了写,感人的事件见了写。

  (四)、实行多元化评改,帮助学生体验成功。

  “以学为主”作文教学改革的评价机制强调评价主体和评价形式的开放,彻底改变传统的作文批改和讲评教师唱“独角戏”的做法。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还应包括学生本人、同学和家长,使评价更加全面、公正。二是评价方式多样化。应改变以往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体系,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加强对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多做正面引导。评价时,还要有育人观念,使评价从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1、实行多元化评改。

  ①自我评改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修改作文的权利首先应属于本人。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法、推敲法,边读边思,进行增、删、换、改。在修改过程中授予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学会修改、学会评价,能用自己的独特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②合作评改。学生有了自评自改的基础,我们还引导学生互评互改。采用自找伙伴互相评改,按相同内容或按相同表达形式为小组互相评改,要求学生在评改时写下修改意见,在虚心地汲取被评改作文的优点的同时,又认真负责地指出不足之处,大到全篇布局、思想认识的问题,小到一个词、一个符号。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角色不断转换,互相沟通,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③集体评改。评改的重点是“二类文”,这些文章基本成功但在某些方面有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将这些作文印发给学生,集体进行“病文会诊”,让学生做“大夫”,集体诊断治疗。学生在评改中加深了对写作要求的感性认识,比起老师“空对空”的大而化之的传统讲评,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实际收获。

  ④家长评改。家长也是孩子的老师,请家长评改孩子的作文,有利于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可以形成教育的合力。特别是有些写家庭生活的文章,家长比老师更有发言权。

  2、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学生的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

  我们充分发挥作文成果的激励作用,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让成功激励成功”。

  ①编写作文集。笔者认为让学生汇编自己及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己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加上家长或老师写的序言,不仅能够展示每位学生的才华,而且能进一步激发全体学生的创作欲望,让每一位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参加写作活动。

  ②向各级刊物投稿。为鼓励学生投稿,老师可专门印发省内外小学生报刊、杂志的邮编、地址,供学生选择,使投稿有针对性。学生作品一旦发表,应立即向学生表示祝贺,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积极地做出行动。

  ③开辟习作发表园地。在班级的板报、墙报上开辟习作园地,并在一旁附有师生的小评议。

  七、实验的成果开展课题实验三年多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写作品质和写作习惯。“以学为主”作文教学改革把学生放在写作的主体位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作文由“怕”变成了“爱”,学生逐渐想写、敢写、乐写、善写。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改善,养成了认真观察、广泛阅读、积极思考、乐于表达的良好习惯。

  2、学生的写作能力有较大提高。学生能熟练使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发情感、表达认识。三年来,学生发表和获奖文章达110多篇,成立了“青未了”“雏鹰”文学社,在全县统一调研考试和中考中,学生的语文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

  3、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以学为主”作文教学改革强调写作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把写作的过程变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高,逐渐学会深刻、辨证地认识事物,同时,学生在实践、感悟和习作中得到情感的熏陶,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和科研水平得到提高。本课题的开展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了教学和教研的能力。课题组成员乐于实践、勤于反思,三年来,上作文公开课12节,撰写论文50余篇,发表30余篇。苗贵旭、李梅英老师被评为市教学能手,我被评为“山东省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

  总之,“以学为主”作文教学改革让学生回归到写作的主人位置上来,给了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和张扬个性的环境,学生逐渐学会以自己的眼光去观察丰富多彩的现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大千世界和百味人生,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思考,用自己的笔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历练和提高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逐步走向抒发真情、张扬个性的写作之路,取得了“作文”与“做人”的同步发展。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 16

  一、课题研究工作汇报

  课题自立项研究以来,我本着“勤奋严谨、创新高效”的原则,先是对实验班级的学生自主参与音乐学习的现状进行细致的了解和研究分析,针对目前农村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寻找相应对策,找准切入点进行实验研究。由于该课题是在前沿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点上进行的,结合行动研究法的特征,本课题研究遵循“学习思考实践探索反思总结验证提升”的基本程序组织实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工作。

  1、学习思考,明确目标

  自课题立项以来我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教育教学理念,深刻领会课改对音乐教学的要求,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其次,我有选择地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专著及关于音乐教学的系列文章。通过学习与思考,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2、立足课堂,实践探索行动研究,不能离开行动,而且必须在行动中研究。为此,我立足课堂,坚持结合教学实际,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寻找对策,逐步完善。首先确立形成学生自主参与音乐学习的操作方法,根据具体情况,扎实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立项以来,我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设计中如何凸现学生自主参与方式的培养”、“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科研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反思总结,形成风格通过学习思考、实践探索,掌握了被自己肯定的教学方法,并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课题研究中,我把学生情况、工作情况和研究进展情况随时记录下来,其目的是把指导自己行动的理念当作自己思维的对象和内容,在自己的意识活动中自觉地返回自己,从而超越自己。如:对“了解学生的参与状态”这件事进行反思,那么就要在时间、广度、态度上考虑: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包括思考、讨论、实践、交流)所占总课时比例是多少?参与人数与总人数比、参与活动感官种类(口、手、脑、眼、耳、四肢等)、课堂气氛活跃程度是主动还是被动等等。总之,反思提供下一步行动以更确当的`指导。

  4、验证提升,总结归档

  这是课题研究最关键的一个阶段。在基本完成课题提出的研究目标后,我对一年来开展的各项活动和研究工作进行全面的分析、验证和总结,对平时积累的资料进行认真梳理研讨。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验证反思总结后的结论;

  二是使自己的教学技能趋于成熟。让自己对实验研究过程有个全面的认识与提高,并总结归档出大量的研究材料,总结出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工作体会

  为了做好课题研究,我对自己严格要求,做好三件事:

  一是争取领导支持。我勤向领导汇报,使校领导了解课题,了解我所做的工作,了解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困难,有些事务尽力邀请领导参加,征求他们的意见,这样,他们对我的工作无论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给了我巨大的支持。

  二是勤奋学习。开题以来,我认真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专著、书刊,主动请教行家里手,咨询求教;积极撰写教学心得、研究论文;

  三是勇于实践,开动脑筋,分析学生基础、观察学生特点、总结教学的得失,设计行之有效的实验操作方法。成功了,继续坚持;不成功,及时调整修改。

  毋庸置疑,我在课题研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比如知识经验和能力不足,研究手段、措施不够先进,有些学生不完全适应等等。尽管如此,我觉得“农村小学生自主参与音乐教学策略”符合我们农村小学教学实际。通过课题研究,学校增添了科研活力,教师激发了学习钻研热情,学生获得了富有创新精神的教育。虽然有收获,但我不因此而满足,因课题有结题之日,而教学科研没有终结之时。我将继续实验、研究、探索、总结,充分地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使之优化,使之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为农村小学音乐教改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 17

  一、研究背景

  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改革音乐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势在必行。让学生在单学科中学到多学科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大改革措施之一。怎样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多学科知识的教学,是我们一线音乐老师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国家教育部的《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的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

  二、概念的界定

  音乐综合活动实践课的教学内容是以音乐为主线、结合多学科知识,综合而成。学生在音乐课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但学习音乐(以学习音乐为主要目的),同时还应兼学到其它知识。以这样的形式而进行的音乐课才是音乐综合实践课。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这样的“综合”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面化生成,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化发展。它是以一种新的形式、新的姿态挤身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行列中。音乐综合活动实践课是音乐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体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三、理论假设

  1、实践证明学生接受音乐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接受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影响着其他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开放的势态。

  2、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源于一家,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这种固有的融合趋势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也存在着某种同构关系。

  3、从学生的心理学角度看,综合活动实践课中存在的“通感”这一心理现象,使各学科或同艺术类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必要和可能。

  四、研究目的

  1、确立起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摒弃传统的音乐教学片面地追求音乐的“双基”教学,实现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的以“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文化传承”的音乐教育价值。

  2、尊重了学生个体不同的音乐体验方法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3、能够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训练,对学生进行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五、研究内容

  1、把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文化等在内的音乐教学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2、把音乐与包括舞蹈、戏剧、美术等在内的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3、把音乐课程与包括语文、历史等在内的或与音乐教学有关的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4、把音乐课堂教学有意识地与音乐课外活动结合起来。

  六、研究方法

  1、调查法:建立课题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

  2、实验研究法:所开设的实验班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同时喑设对比班。

  3、文献研究法: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筛选、吸收、运用,并结合本研究加以创新。

  4、经验总结法:依据研究目的,把实践获得的结果,进行总结提高,最后上升为理论.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 18

  一、调查目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在小学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如何建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如何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更为有效,就成为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为了全面了解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状况,我们进行此问卷调查。

  二、调查内容

  1、学生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条目进行:

  (1)你觉得老师在课堂上对你或对同学的学习和自信心有激励吗?

  (2)你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怎样?

  (3)当老师频繁夸你和其他同学“你真棒”、“你真聪明”时,你的感觉怎样?

  (4)当老师宣布完成某项任务后有小勘品时,你会怎么做?

  (5)当你课堂上获得老师奖励的“小红星”“小红旗”等小勘品时,你的心情怎样?

  (6)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简单问题,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老师们一般怎样处置?

  (7)当老师的提问你回答错误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8)当老师的提问你回答正确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9)课堂上,当大家遇到共同的难题时,老师们采取的方法经常是什么?

  (10)对你的答问或练习的评价你想用哪种方式?

  (11)学月测试后,你希望老师公布每人的分数吗?

  (12)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时,必须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老师们经常采取的方法是什么?

  2、教师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条目进行:

  (1)课堂上,对于表扬语如“你真棒”“你真聪明”使用情况如何?

  (2)课堂上,对于表扬物品如“小红星”、“小红旗”等的使用情况如何?

  (3)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你怎样处理?

  (4)对学生答问不够准确时,你怎样处理?

  (5)当课堂上学生不专心时,你常用的办法是什么?

  (6)当学生因为上课不专心而导致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时,你是怎么做的?

  (7)当学生回答正确你的提问时,你是怎么做的?

  (8)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你是怎么做的?

  (9)课堂上发现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时,你怎么处理?

  (10)课堂练习中对学生做题后的情况评价?

  (11)学月测试后,你如何评讲试卷?

  (12)学月测试后,你给学生念分数吗?

  (13)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你经常采用那种方式?

  (14)你对课堂教学评价有什么建议?

  三、调查时间、范围、对象

  从20xx年4月中旬开始到5月上旬,调查了响水实小三、四年级共80名学生和全校20名教师。

  调查的重点是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情况。

  四、调查方法

  学生教师问卷法,分不同年级、班次,选择不同程度的学生及一至六年级部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五、调查结果

  对80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其统计结果如下:

  1、你觉得老师在课堂上对你或对同学的学习和自信心有激励吗?

  a、很有激励(45人)

  b、激励较大(26人)

  c、一般(9人)

  d、没有激励

  2、你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怎样?

  a、很大(45人)

  b、较大(22人)

  c、一般(13人)

  d、没有兴趣

  3、当老师频繁夸你和其他同学“你真棒”、“你真聪明”时,你的感觉如何?

  a、高兴、兴奋(64人)

  b、习以为常,没有特别反应(16人)

  c、觉得不真实(2人)

  4、当老师宣布完成某项任务后有小勘品时,你的做法?

  a、很想得到,并努力想办法完成任务(72人)

  b、想得到,但想不出办法(6人)

  c、没有兴趣,懒得去想(2人)

  5、当你课堂上获得老师奖励的“小红星”“小红旗”等小勘品时,你的心情?

  a、高兴、兴奋(60人)

  b、一般(15人)

  c、不屑一顾,因为太容易得到了(5人)

  6、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简单问题,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老师们一般怎样处置?

  a、鼓励(67人)

  b、讽刺(1人)

  c、置之不理(8人)

  d、罚站(4人)

  7、当老师的提问你回答错误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a、给你明确指出(21人)

  b、给你提示,再思考并回答(53人)

  c、另外请同学回答(6人)

  d、老师给出答案

  8、当老师的提问你回答正确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a、简单肯定(15人)

  b、肯定并表扬(9人)

  c、表扬并指出努力方向(56人)

  9、课堂上,当大家遇到共同的难题时,老师们采取的方法经常是什么?

  a、让学生独立思考(5人)

  b、让同学们共同讨论(68人)

  c、老师直接讲解(6人)

  d、老师经常会认为超出范围,置之不理(1人)

  10、对你的答问或练习的评价你想用哪种方式?

  a、老师评价 (13人)

  b、学生评价 (5人)

  c、老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44人)

  d、自己评价 (4人)

  e、灵活选用(14人)

  11、学月测试后,你希望老师公布每人的分数吗?

  a、a、(45人) b、 (7人)

  c、说说整体情况,包括最高分、最低分、各分数段的人数(28人)

  12、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时,必须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老师们经常采取的方法是什么?

  a、自己讲(7人)

  b、让学生讲(9人)

  c、学生讲老师修正(27人)

  d、从知识的结构、思维的方法和练习的类型中指导学生进行总结 (37人)

  对20名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其统计结果如下:

  1、课堂上,对于表扬语如:“你真棒”“你真聪明”使用情况怎样?

  2、课堂上,对于表扬物品如:小红星、小红旗,等的使用情况如何?

  3、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你怎样处理?

  4、对学生答问不够准确时,你怎样处理?

  ①直接另请学生回答,相互补充,使其完整(6)②老师直接给出答案

  ③老师适当提示,给予思考时间再回答(4) ④根据具体情况,几种灵活选用(10)

  5、当课堂上学生不专心时,你常用的办法是什么?

  6、当学生因为上课不专心而导致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时,你是怎么做的?

  ③请他人回答,让其从中领会此题的意思( 11) ④几种都用过(3)

  7、当学生回答正确你的提问时,你是怎么做的

  8、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你是怎么做的?

  ①专著地看并听取学生的回答(7) ②专著地听但眼睛巡视全体学生(10) ③听的同时去关注调皮学生(3)

  9、课堂上发现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时你怎么处理?

  10、课堂练习中对学生做题后的情况评价?

  ③根据学生实际好、中、差做不同评价(12)(注:1人作答)

  11、学月测试后,你如何评讲试卷?

  ③先发试卷,选其中错误率高的讲,学生再选择独立或合作改错(7) ④几种都用(7)

  12、学月测试后,你给学生念分数吗?

  ①不念(5) ②要念(3) ③只说各分数段的人数包括最高分、最低分(12)

  13、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你经常采用那种方式?

  ①师评(1) ②师生评(3) ③生生互评④生自评⑤几种都用(16)

  14、你对课堂评价有什么建议?(7人作答)

  六、结果分析及其对策

  1、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66、3%的学生希望教师给以提示,再思考并回答,但教师中仅仅只有20%的人会采用这个办法。当然课堂时间有限,所以30%的教师采用另请他人的办法,50%的教师则灵活选用方法

  2、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70%的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时也希望老师给自己指出努力方向。但教师中20%的人只是给以简单肯定,50%的教师选择因情况而定。

  3、课堂上偶尔使用小勘品的教师占50%,没使用过的'占50%,而学生中90%的人都想得到老师的奖励并为之努力,75%的学生表示得到小勘品会非常高兴。

  4、对于评价方式,学生中55%的人希望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而教师中5%的人则只采用教师评价,15%的人采用师生共同评价,80%的人表示采用多种方式评价。当然,根据具体情况选用评价方式是必要的,但尽量让学生参与评价。

  5、学月测试后,25%的教师都不念学生的分数,60%的教师会说说全班考试的整体情况,包括平均分,各分数段的人数,最高分、最低分等,15%的教师会念分数。而调查学生的结果却出乎意料,56.3%的学生都希望念分数,35%的学生希望只说整体情况。根据出现的这一情况,我们三位实验教师又特地组织了30位程度不一的学生进行座谈,他们的想法是想知道各个同学的分数,尤其是自己平常对比的人的分数,考差了就更加努力,考好了就更有信心。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同时又不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每次测试后,除了介绍基本情况外,高分数的人念一念,有进步的念一念,我们认为也是可以的。

  6、对于单元小酷,学生中33.8%的人希望学生讲老师修正,46.3%的人希望从知识的结构、思维的方法和练习的类型中指导学生进行总结。而我们很多教师基本不做这项工作。现在的新教材很注重这项工作,每一单元的整理复习都要求教师先带领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内容,然后在各类练习中再指导学生总结。我们教师应认真做好这项工作,这既遵照教材的编排意图,又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7、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很有激励的学生占56、3%,在课堂中感觉学习兴趣很大的也只占56、3%。从这一数据看出,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不够,课堂中只考虑授课内容是否能按时完成,并未更多的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发展出发来实施教学。

  (二)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拟以下对策:

  1、评价要有针对性、技巧性、风格性。

  评价要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回答、表现、行为不能给予笼统的评价;评价要有技巧性,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完全不一样;评价要有风格性,评价来源于学生,要高于学生,语言要幽默精美、简短利落,学生就乐于接受。简短的评价语不仅是老师和学生的的心灵交流,也是老师文化底蕴的体现,更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展示。

  2、评价形式要具有多样性。

  救然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向上的热情,那在形式上一定不能简单化。多样的形式具有新鲜感,比如夸张的表情、不同的语调、肢体语言、亲昵的动作、小小的奖品、一面红旗……,都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真诚的心,让孩子在你的赏识的眼光中发挥他潜在的能力,课堂上的很多的超常发挥可能就是这样生成的。

  3、评价要具有肯定性,并力求发展性。

  其实课堂中的评价就是在教育孩子怎样做最好,肯定孩子的方法能力等等,所以一定要有肯定性,不能模棱两可,否则这样的评价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取舍。对表现特佳的学生,教师的评价要充满激情,大加赞赏,使学生收获惊喜,不应吝啬赞扬之词。对表现一般的学生评价语要具体、合理,不能太过模糊。对表现欠佳的学生评价以启发为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不可操之过急。用适度有效的表扬进行评价,让课堂充满热烈;用委婉含蓄的批评进行评价,让课堂洋溢温情。尽量多鼓励,少批评。肯定优点就是放大优点,让缺点自动萎缩。每个人都有自身价值的追求,而外在因素的肯定更会带给他无穷的力量,小学生尤其如此。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提供动力。尤其面对班级中的“落后群体”,教师更应在他们的课堂表现中捕捉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以树立其学习自信心,让他们得到持续发展。

  4、关注课前评价,注重课堂评价,重视课后评价。

  通过课前评价,教师能在课上避轻就重,将功夫花在刀刃上,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作用。同时,在课前评价的基础上,教师能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并进行评价手段的预设。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评价质量的主阵地。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可以监控学生的进步,即:可以评价学生朝预期的教学目标迈进的情况,并据此相应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的评价应围绕“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展开,应注重过程性评价。现代课堂教学应面向每一个儿童,对每一个儿童的生存与发展都有益。因此在实施评价时,不同类型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如在数学练习课上,常会出现不和谐的一幕:当大家都在“埋头苦干”时,几个特优秀的已无所事事;当大家都已抬头听讲时,几个学困生却还在“埋头苦干”。如何平衡这两类极端的同学,让大家的学习效益发挥到极致呢?这就在于评价标准的制定了,如对于特优秀的学生,可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题目;对于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只要求他们完成基础题。这样,每位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对师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或调查、或考试,在一定的考察基础上改进后续的教学决策。

  虽然本课题主要研究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效益,但要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效,却不能仅拘泥于课堂,而应该是“重两头、抓中间”,这样才会切实提高评价的效益。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 19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是以几十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时间大,花费的时间多。因而,人们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想得较多的是阅读教学,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觉得越来越不会教了,这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阅读课是以一篇篇文章为师生课堂对话的中介。而且每文章,都是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章结构的统一整体。每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文章都讲究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表达清楚。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既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改善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学得少、速度慢、效果差、费时多)的这一现象已刻不容缓了。可以说,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因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基于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具体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努力)内,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是卓有成效的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⒈探索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⒉在所在学校形成阅读教学高效性研究的氛围,带动学校青年教师形成一支较强的语文教师队伍,提升所在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⒊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⒋努力建立一套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机制。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为了提高研究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拟分学段重点进行如下研究:

  低段:

  ⒈阅读兴趣的培养;

  ⒉预习习惯的`培养;

  ⒊随文识字能力的培养;

  ⒋认真倾听习惯的培养。

  中段:

  ⒈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

  ⒉概括能力的培养;

  ⒊质疑能力的培养;

  ⒋积累好词佳句习惯的培养。

  高段:

  ⒈略读、浏览等读书能力的培养;

  ⒉深入理解重点句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⒊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

  ⒋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以上内容,由各位实验教师结合个人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决定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阅读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阅读教学效益为核心,以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为重点,探索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总课题的指导下开展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为辅。

  ⒈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把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尤其注重实践者也要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结果要及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方法。在这里,课题组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本课题组研究的实践者,同时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研究者。在实践中研究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把研究的结果及时运用于实践。

  ⒉调查法

  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调查,深入课堂弄清当前课堂教学现状,从中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为探索和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供相关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以期达到最佳研究实效。

  ⒊经验总结

  经验总结法主要是通过对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较有效的学校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提炼,形成成果在学校推广应用,促进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⒋文献法

  文献法就是收集有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实施材料。

  五、本课题的研究基础和条件保证

  本课题实验者都是一线教师,大部分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有一定的小学语文教育科研经验。为了使该课题顺利实施,取得实效,有如下条件保证:

  ⒈教育专家的引领,我们将聘请特级教师王文丽为研究顾问,为课题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⒉课题组在区教科培的指导下,对课题进行科学管理,采用竞争机制,调动实验教师研究的积极性。

  ⒊利用“名优教师”的“教育论坛”、“教育博客”及“课题组QQ群”这三个交流平台,促进研究群体智慧的交融与提升。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措施

  (一)研究步骤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1月)

  成立课题组,小组成员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思考课题研究的方向,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布置研究工作,明确分工,下达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12月至20xx年8月)

  课题组综合运用教育科研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研究措施,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力求圆满完成研究任务。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

  课题组进行结题的相关工作,完成研究报告和相关课题成果资料的整理工作。

  (二)研究措施

  为确保研究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课题研究:

  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

  ⒉加强管理,指导研究

  课题组成员实行层层负责制。根据低、中、高年段研究内容的侧重设立子课题,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备课组长担任子课题组长,在总课题组的领导下,实施组长负责制。

  ⒊加强交流,突出实效

  (1)充分利用络资源优势,通过络研讨教研活动内容,交流实验情况。

  (2)通过博客等平台建立资源库,实现络资源共享。

  (3)结合“五段式”开展研究活动,加强子课题组间的交流。

  ⒋提炼成果,总结推广

  参研人员要强化成果总结意识和成果推广意识,对过程性研究成果认真进行总结、提炼。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相关文章: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03-29

小学生的研究报告03-18

课堂教学研究报告02-12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报告03-14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报告03-19

课堂教学研究报告11篇02-12

《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教学设计01-30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报告5篇03-19

习惯研究报告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