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罪与罚简介

时间:2022-08-22 09:45:09 书籍 我要投稿

罪与罚简介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罪与罚简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俄罗斯文坛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名之作。

  一个关于忏悔、救赎和信仰的故事。

  ◎真正意义上的无删节全译本。

  ◎由在苏俄文学研究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学者曾思艺倾情译著;

  俄中精准直译,原汁原味传达原著精髓,全面修正非俄语译本的讹误;

  汲取旧译本的精华,语言表达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装帧设计走心,使作品由内而外散发金玉之质。

  采用16开的大开本,并根据书籍厚度分为上、下册,使其内容厚重但读来轻松;

  内文版式舒朗,设计人性化,即使厚度较厚,内文里行文字也能轻松显示,读来毫不费工夫;

  封面设计别出心裁,采用内外两重封面,外封简约大气、干净利落,内封朴实无华,整体设计与作品本身的气质极度贴合。再配以内文高端的用纸,使本书品相一流,极具阅读与收藏价值,是经典俄苏文学版本中的不二之选。

  内容简介

  《罪与罚》是一部优秀的社会心理小说,代表着陀思妥耶夫斯基成熟的艺术风格,并使其在世界文坛获得了较高声誉。

  《罪与罚》讲述了一个关于忏悔、救赎和信仰的故事。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有着心地善良与阴郁孤僻双重人格,深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毒害,一心想成为拿破仑式的人物。但为生活所迫,杀死放高利贷的房东和她无辜的妹妹。最终在“罪与罚”的矛盾中投案自首,被判流放,开始了灵魂的忏悔与救赎之旅。

  小说怀着一腔同情与悲愤,强烈表现了俄国下层人民在暗无天日的生活中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暴不仁。

  在《罪与罚》中,心理描写几乎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陀思妥耶夫斯基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个落魄青年杀人前后内心的巨大变化与重重煎熬。这堪称颇为深刻、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著作。

  《罪与罚》还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即如何面对社会的黑暗面。对此,作者给出了他的答案:不以暴力抗恶,不能让暴力的魔鬼由微小的种子长成“进击的巨人”。这既是对人性的深层次探索,也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刻思索。这对我们今天的读者来说依然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全名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十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作家,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称“俄国文学三巨头”。曾因参加反农奴制活动而被流放。

  擅长心理描写,深刻揭示人们精神上的病态情绪。高尔基称其表现力可媲美莎士比亚,鲁迅称其为“人类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别林斯基誉其为“俄罗斯文学的天才”。

  代表作有《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白痴》等。其作品影响了二十世纪的很多作家,如福克纳、加缪、卡夫卡等。

  媒体评论

  《罪与罚》那一年在俄国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它是书迷们谈论的唯一的一本书。书迷们抱怨说这本书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力量,使读者悲痛忧伤至极。那些精神强大的读者几乎都因此被击倒,而那些精神脆弱的人不得不将此书搁置一旁。

  ——俄罗斯文学批评家 斯特拉霍夫

  当我们孤独苦闷、麻木不仁地面对生活时,当我们不再能理解生活那疯狂而美丽的残酷,并对生活一无所求时,我们就会敞开心扉去聆听这位惊世骇俗、才华横溢的诗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音乐。

  ——德国作家、诗人 黑塞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一

  七月初,酷热蒸人,傍晚,有个青年走出自己的斗室——这是他向C胡同的二房东转租的。他来到街上,然后慢慢腾腾地、仿佛犹豫不决地朝K桥方向走去。

  他顺顺当当地避开了在楼梯上碰见自己的女房东。他那间斗室,是一幢很高的五层公寓的顶楼,就在屋顶下面,与其说像间房子,倒不如说像口柜子。他向女房东租下这间兼包伙食并有女仆服侍的斗室,女房东就住在楼下一个单独的套房里。每次出门,他都得经过女房东的厨房,厨房的门正对着楼梯,而且几乎总是大敞着。这青年每次从旁经过,总会产生一种又痛苦又胆怯的心理,并且深感羞愧,于是愁锁双眉。他欠了女房东一身的债,生怕见她的面。

  这倒不是因为他胆小和被折磨傻了,甚至恰恰相反;然而,从某个时候起,他就处于一种极易动怒的紧张状态,仿佛患了多疑症。他常常沉溺于苦思冥想,离群索居,不仅是怕见女房东,甚至怕见任何人。贫困压得他抬不起头来;但是最近以来,就连这种窘困不堪的情况也不再使他感到苦恼。非做不可的事他完全不做,也不想做。其实,他毫不害怕任何女房东,不管她如何蓄意跟他作对。可是,站在楼梯上,就得听她纠缠不休地逼债、威吓、诉苦,自己则不得不想方设法搪塞一阵,抱歉一番,说些谎话——不,最好还是像猫儿一样溜下楼去,偷偷逃开,不让任何人看见。

  不过,这次上了街之后,他对自己如此怕碰见女债主,也深感惊讶。

  “我下决心要干的是怎样一桩大事啊,现在却害怕这样一些微不足道的琐事!”他想,脸上挂着怪异的微笑。“唔……对啊……事在人为嘛,如果胆小如鼠,定会错失良机……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真有意思,人最害怕的是什么呢?他们最害怕的是新的步子、自己的新想法……不过话又说回来,我空话说得太多了。就是因为我净说空话,所以我无所作为。不过,也许是这样:正因为我无所作为,所以我净说空话。最近这个月来,我学会了说空话,成天成夜地躺在角落里胡思乱想……嗯,现在我去干什么呢?难道我能干这件事吗?难道这是真的?绝对不是真的。这不过是为了给自己解闷而异想天开,简直是儿戏!对了,无非是儿戏而已!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在彼得堡贫民区一家公寓的五层楼斗室里,住着一个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他原在法律系就学,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现在靠母亲和妹妹从拮据的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钱维持生活。他已经很久没有交房租了。近来,房东太太不仅停止供给他伙食,而且催租甚紧。这时他遇见了小公务员马尔美拉陀夫。马尔美拉陀夫因失业而陷入绝境,长女索尼娅被迫当了街头妓女。拉斯柯尔尼科夫不愿像马尔美拉陀夫那样任人宰割,他打算采取某种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很“不平凡的人”。

  离他住处不远的当铺中的老板娘是个高利贷者,心狠手辣。一天晚上,拉斯柯尔尼科夫乘她一人在家,闯入室内,把她杀死。此时老板娘的异母妹妹外出返回,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慌乱中又杀死了她。次日清晨,他收到警察局的传票,惊恐万分,后知是为追交欠款时才松了口气。他在离开时无意中听到警官谈论昨晚凶杀案,紧张得昏厥过去,引起警官注意。他清醒后回到家里就卧床不起,几天不省人事,后来病情有所好转。

  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 因内心处于痛苦的矛盾冲突中,无法摆脱内心的恐惧,他感到自己原先的一切美好的感情都随之泯灭了,这是比法律惩罚更严厉的良心惩罚。他意识到自己失败了。所以他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到索尼娅处,受到索尼娅宗教思想的感召,向她说出了犯罪的真相与动机。在索尼娅的劝说下,他向警方投案自首。

  拉斯柯尔尼科夫被判处8年苦役,来到了西伯利亚。不久,索尼娅也来到了那里。一天清晨,两人在河边相遇。他们决心虔信上帝,以忏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难,获取精神上的新生。

  创作背景

  陀思妥耶夫斯基身处的19世纪是个没落的世纪。“欧洲的没落”的到来是一场可怕的灭顶之灾,它或者是充斥着杀戮和暴力的革命,或者是犯罪、堕落、偷盗和一切罪恶的渊源。这是一个非理性的`时代,人们怀疑一切定论、天生贵贱、王权、信仰。尼采一声“上帝死了”。宣告了理性时代的终结。“上帝死了”,人类最终从上帝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获得了绝对的自由,但同时也陷入了虚无之中。

  184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因参加反沙皇的秘密集会,触怒当局而被捕,次年被判刑流放西伯利亚,服四年劳役。与罪犯共度的苦痛生活,使他对俄国社会的阴暗面有着极为深刻的观察,也对人类生活、人性中的善恶及俄国人的性格有了新概念,这些观察及概念即呈现于《罪与罚》之中。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创作《罪与罚》之前就作了充分的构思,这部小说是他多年酝酿的艺术结晶。早在1859年他在给其兄米哈伊的信中就说到要写“一部关于一个罪犯的忏悔录”,而且自信地认为“这部忏悔录会确立他的名声”。他关注当时俄国社会的犯罪诉讼事件,这些社会新闻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他在1866年的一封信中提到要写这样一部小说,他向当时的《俄罗斯导报》出版者卡特科夫述说了这部小说的纲要。在这年8月他回国开始了写作。他对自己的第一稿并不满意。在他看来,小说是诗意的事业,应当去用心写。于是出现了第二稿和第三稿,直到1866年底,《罪与罚》终于问世。在创作过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也经历了人生许多波折,这深深影响了他在《罪与罚》中的结论。

  人物介绍

  拉斯柯尔尼科夫

  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个贫穷的大学生,他抑郁寡欢,贫居在彼得堡一个窄小的房间。他经常典当物品,换得金钱以勉强度日。掌管当铺的阿里拿伊夫诺太太,为人吝啬,只付极少代价来收购学生们典当的物品。拉斯科纳夫认为阿里拿伊夫诺太太贪婪有罪,乃“替天行道“。以斧头砍死她和她那无意间目击现场的同父异母妹妹威里,并拿走珠宝与钱财。从此他想尽办法应付司法人员的调查,同时也在自身罪恶感的折磨下,受尽痛苦。这期间。拉斯柯尔尼科夫自行离开来访的母亲和疼爱的妹妹,认识了心地善良的妓女索尼娅,受到笃信宗教的索尼娅影响,他终于主动向警方自首,坦承杀人罪行。经审判,获从轻发落,拉斯柯尔尼科夫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刑八年,索尼娅全力支持他,她安排好弟妹的去处,跟随拉斯柯尔尼科夫一起到西伯利亚。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罪与罚》核心人物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性格塑造,着力凸显“罪与罚”的主题,为该书挖掘出难得一见的深度。拉斯科纳夫是无神论者,个性矛盾、多变,甚至荒谬。他傲气、自豪,既是慷慨、善良的人道主义者,有时却又冷酷无情、麻木不仁,到了失去人性的地步。

  索尼娅

  索尼娅是社会上人人歧视的妓女,却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圣洁与救赎,颇具象征性。索尼娅告诉拉斯柯尔尼科夫:“去承认你的罪过,上帝就会给你新生了。”鼓舞他:“以受苦去赎你的罪吧。”索尼娅自己保留铜制的十字架,另外把木制的十字架送给拉斯柯尔尼科夫,她犹如圣母玛利亚,说:“我们一同受苦难,也一同挂十字架。”感动无神论者拉斯柯尔尼科夫最终决心相信上帝,走上信仰之路,取得内心的平静,宗教信仰让他的生命找到慰藉和依靠,使他有了生活的理由。

  作品鉴赏

  作品思想

  拉斯柯尔尼科夫是小说中的中心人物,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双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天赋、有正义感的青年,但同时他的性格阴郁、孤僻,“有时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为了证明自己是个“不平凡的人”,竟然去行凶杀人,“在他身上似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交替变化”。正是这双重人格之间的激烈冲突,使主人公不断地动摇在对自己的“理论”(即关于“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人”的观点)的肯定与否定之间。对于拉斯柯尔尼科夫来说,如果甘愿做逆来顺受的“平凡的人”,那么等待他的是马尔美拉陀夫的悲惨结局,如果去做一个不顾一切道德准则的“人类主宰者”,那就会与为非作歹的卑鄙之徒卢仁和斯维德里加伊洛夫同流合污。他的人格中的主导面终于在白热化的搏斗中占了优势,并推动他最后否定自己的“理论”,向索尼娅靠拢。小说通过这一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弱肉强食”原则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毒害,有力地批判了这一原则的反人道主义的实质,并且从客观上否定了建立在“非凡的人”哲学基础上的无政府主义式的反抗,因为这种反抗决不可能给被压迫者带来新生活的转机。

  拉斯柯尼科夫之所以不能成为真正的统治者,并不是因为他像高略德金那样太软弱的缘故。据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拉斯柯尼科夫很强大。作者强调指出,不管是罗季昂,拉斯科尼科, 还是气质上与之相似的妹妹, 都属于选中一个什么思想就始终为之效命并不惜忍受痛苦的那种人。拉斯柯尼科夫之所以自首,是因为他——虽然不是用理智,而是凭他整个的天性——不再相信他的残忍的“思想”,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信给卡特科夫说,拉斯柯尼科夫自首是不得不然的。不得不然,是为了纵然死在狱中,却可以重新接近人:他在犯罪后立刻感染到的和人疏远和隔离的感觉,折磨了他。他在犯罪之后,脱离了整个人性的东西。他恐惧地注视着,他丧失了拥有人类感情的可能,他最爱的是母亲和妹妹,可是怀着对她们和对自己的反感,他开始憎恨她们。因此,在 《罪与罚》里表现出对于完全违反人和人道的生活法则所感到的战栗。《罪与罚》 对黑暗现实的描绘和批判,如他揭示的城市贫民生活的艰辛,对卢仁的冷酷卑鄙和极端利己主义,对地主斯维里加洛夫的荒淫无耻的批判,都突破了作家的反动说教,闪耀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光芒。因而,这部作品才具有超越时间与空间的艺术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然而,作者作出的上述揭露和批判仅仅是从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教思想出发的。作者认为一切以暴力抗恶的作法都不足取,因为人无法逃避内心的惩罚,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身。作者还力图把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行为归结为抛弃了对上帝的信仰所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宣扬的这些宗教思想,与整部作品所显示的强大批判力量是不相协调的:这里充分表现出作者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由《罪与罚》可以看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具有浓厚宗教意识的作家,希望借宗教来拯救人类,他通过人物塑造,分析了“自己惩罚”的宗教心理,让人深切反省。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思想中,存在着内在矛盾,亦即既对上帝有狂热的信仰,认为“没有信仰便是罪”,却又抱持怀疑的态度。此一思想上的矛盾,对文学创作产生深刻影响,成为贯穿其小说的一条思想主线,乃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一大特色。

  《罪与罚》中人物心灵的平衡点是基督教,是上帝的信仰与救赎。陀思妥耶夫斯基寄予他们的理想是是通过“罪与罚”来表现一种拯救意识,这个母题的模式是:在原罪的基础上又去犯罪,结果自己受罚,在苦难中去忏悔,终得救。从罪到赎的过程中,有一个罚的阶段,作者并没有直接去说赎罪,而是重点写罚,因为在整个作品中,作者有意识地向人们告诫,人要彻底认识到自己的堕落,就必须对罪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个认识中夹杂着人的道德自知和善的愿望。罚的心路历程本身就是一个心灵反思与徘徊的过程。因此人要在善恶的较量中去自己受罚,从而在痛苦的受难中确立真正的价值观。

  即人对自己罪恶的认识远比救赎本身更有意义,更具启示性。罪恶是人内在特质的一部分。圣经里描述道:“常行善而不犯罪的义人,世上实在是没有。”《罪与罚》中,差不多每个人都是有罪的,不论是“被欺凌与被侮辱的”的下层人,还是所谓掠夺者的上层人。从老太婆的妹妹莉扎韦塔到警察官波尔菲里,从放高利贷者阿廖娜到极端自私者卢仁,从卖淫救全家的索妮娅到把女儿杜尼娅许配给卢仁的普里赫里娅,从酗酒失业的马尔梅拉多夫到逼迫女儿卖淫的卡捷琳娜,从为情欲所困的斯维德里盖洛夫到杀人抢劫的拉斯柯尔尼科夫,甚至从怀有嫉妒恶心的玛尔法到为了哥哥不借献出自己的杜尼娅等等皆是如此。这种写法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思想有很大的联系。东正教认为,每一个人都在亚当的罪中犯了罪,每一位东正教信徒都有深深的原罪感。”陀思妥耶夫斯基自身的苦难经历,使得他的创作中存有大量的宗教原罪意识,并以此为依托去寻求精神上的突破。他以小说的方式告诫人们,人需要认清自己,以免误入歧途。

  尽管罪在《罪与罚》中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但小说中的人物多是有罪的,不论是善良人还是介于善恶之间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用意在于,通过对不同的罪人的描述,说明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有罪的世界里,因此人心背负着重大的痛苦,人们在道德与良心之间发生着冲突,在行善与作恶之间交锋。若不注重对罪的处理,人就要背叛上帝从而走向疯狂或毁灭,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最终皈依上帝和斯维德里盖洛夫最后的自杀都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人不可能战胜上帝,不可能战胜内心深处的宗教精神和道德意识。陀思妥耶夫斯基道出了“罪与罚”的意义,“能使罪人本身得到改造,重新做人,那就唯有反映在人的良心中的基督的法则。”

  宗教机制在小说中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宗教代表了一种超我的至善理想,具有形而上的意味,能激励着人们弃恶从善,从罪恶中超越。拉斯柯尔尼科夫天性本恶,在自己的非凡的人理论和自己所谓善的理想下去杀人,以致犯下罪恶,使心灵失去依托,精神和肉体上承受着巨大痛苦。但他最终在上帝这一至善之光的照耀下,背负起沉重的十字架赎罪,通过忏悔和苦难,在对上帝的信仰中实现了自己的超越。

  “罪”是全书的开头,仅占一章,从第二章到第六章和尾声,作家写的全是“罚”。

  “罪”:作家以相当大篇幅写“罪”的动机和“罪”的准备。对罪的胆怯,使他时而打消念头,但是,自己的贫困生活和触目皆是的社会不公,被逼的犯罪和冠冕堂皇的犯罪又不断推动这个动机。作家细致地写出了主人公作案动机发展演变的一切细枝末节,其细致的程度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由于作家切身的贫困经验和苦役经历,其描写能使读者十分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情绪压抑、精神恍惚等各种心理状态。在种种动机的推动下,拉斯柯里尼科夫终于抄起斧子杀死了贪婪无耻、盘剥别人的阿廖娜,整整一章,作家详细地描写了杀人的全过程和杀人后的躲藏。这样残酷的场面,在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其描写效果格外逼真,甚至能引起读者的某种生理反应,让人恶心,让人惊魂难定。这既是现实主义的伟大笔法,又是后来现代主义文学专门刻划恶的写作特征的鼻祖。

  “罚”:A、逃避惩罚。拉斯柯里尼科夫杀人之后,很快被列为重要嫌疑人,然而,他一方面把罪证掩盖得干干净净,另一方面利用反侦察的知识,与此案侦察员周旋,一次次度过险关,最后,案情突变,另有人自首,承认是此案的元凶。然而,拉斯柯里尼科夫心里一直明知自己才是此案的真正凶手。

  B、 罚的含义。犯罪之后,拉斯柯里尼科夫从精神到肉体从未间断过“罪”的折磨,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证明杀人是一种对抗不公平社会的合理行动,要么承认罪恶,接受惩罚。这种思考的折磨比侦察员的盘问要沉重得多。与侦察员周旋,甚至有一种斗智的愉快,而与心灵问题争论却让他精神崩溃。除了精神上的折磨外,罚还指自首后的服刑。

  C、 罚导向救赎。索尼娅遭受商人卢仁陷害,她更有理由否定社会、否定法律、否定道德、否定良心、否定上帝,果真如此,拉斯柯里尼科夫便有了一个佐证,认为自己的杀人是合理的。但是,索尼娅在命运的不断打击下,仍然坚持信念,坚信天理不灭。索尼娅的选择让拉斯柯里尼科夫彻底缴械,于是他向索尼娅坦白自己的罪行,在索尼娅的鼓励下,他又在广场向社会、向人群承认自己的罪行,然后去自首,去服刑。从向索尼娅一人认罪,到向广场上的众人认罪,拉斯柯里尼科夫的灵魂终于摆脱煎熬,从而走向了解脱和救赎。

  总之,在小说的罪,不是指有罪恶的念头之类的,而是指确实有杀人的行为。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的一个动机是生活所迫,更大的动机是想当非凡的人,一种革命的思想、理由。罚是良心对人的真正的谴责;以及重重矛盾在索尼娅的“爱”中得以解决,让主人公重新皈依上帝,完成了从罪到罚到救赎的全过程。

  小说反映的主题具有现实意义:人们愿意去神化基督,其最终目的是了人自己,因为这样可以给人找到一个精神上的支撑点。于是,在以基督教为背景的文化语境中,西方作家正视人的局限性、不足和致恶性,倡导人在破除恶性的过程中虔诚向善。这样,人类就以接受苦难的方式来赎罪得救,在与罪恶激烈的抗争中发展和完善自己,从而使“罪与罚”母题变得丰富和深刻。“罪与罚”母题研究深化了“人”的问题意识,突出了人类的精神存在价值。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罪与罚”的独到认识,打破了纯宗教意义的“罪与罚”面貌,同时又建设出一种全新的“人的宗教”。

  艺术风格

  小说结构方面(因果-历史叙述模式的退场和以对话和独白为中心的新的结构的建立);对心理现实主义的推进:尽量不脱离人物自己意识以及最大限度挖掘人物潜意识的心理描写;以“复调”对“独白”的超越。

  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作者笔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草市场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发青的妓女,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投河自尽的女工,穷困潦倒的小公务员被马车撞倒在街头,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与此同时,高利贷老太婆瞪大着凶狠的眼睛,要榨干穷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满身铜臭的市侩不惜用诱骗、诬陷的手段残害“小人物”,以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无度的贵族地主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断干出令人发指的勾当……作者怀着真切的同情和满腔的激愤,将19世纪60年代沙俄京城的黑暗、赤贫、绝望和污浊一起无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罪与罚》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小说比较全面地显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奥秘”的特点。作者始终让人物处在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通过人物悲剧性的内心冲突揭示人物性格,同时作者对幻觉、梦魇和变态心理的刻画也极为出色。小说中,由于作者着力拓宽人物的心理结构,情节结构相对地处于从属地位。尽管作品中马尔美拉陀夫一家的遭遇令人同情,凶杀事件扣人心弦,但它们都只是“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的组成部分。正因为这样,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深度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外,这部小说场面转换快,场景推移迅速,主要情节过程只用了几天时间,在浓缩的时空中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小说的时代色彩和政论色彩十分鲜明。

【罪与罚简介】相关文章:

罪与罚读后感01-05

《罪与罚》读书笔记精选01-16

《罪与罚》经典语录集锦02-17

《罪与罚》读后感精选范文02-18

罪与罚读后感范文01-16

《罪与罚》英文读后感范文12-23

冬至节简介 -冬至节简介02-25

诗经简介01-02

神曲简介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