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群众路线蹲点调研报告

  为扎实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着力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全面提升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我积极深入小西山村开展蹲点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入户调查等形式,全面了解该村基本情况,深入分析村级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查找问题,寻求对策,经过认真梳理汇总后,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

  小西山村位于瑞云观乡政府所在地西南3公里,全村139户,332人,其中党员32人,新农合参合人数337人,新农保参保人数254人;享受农村低保37户50人。全村总面积6800亩,其中耕地750亩(其中退耕228亩),林地500亩。京津风沙源草地治理工程人工种草项目750亩、基本草场750亩。村地形大致呈西高东低坡状,村里的2公里公路由村向东通往东镇公路。本村以种植玉米、杏扁和海棠为主导产业,占全村收入的55%,劳务输出及运输业收入占45%。年内农村经济总收入428.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00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阻碍经济快速发展。村里所有耕地均为旱地,仍处在靠天吃饭的水平上。尽管村杏扁、海棠种植有一定规模但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不强。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较为薄弱。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农民生活水平较为低下,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村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很难开展。

  3、村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人才流失;农资信息匮乏。由于经济发展缓慢,青壮年均外出打工,部分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众,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差,再加上信息闭塞,村民开发利用资源能力弱,科技强村,科技富民的技能有待提高。

  三、解决实际困难促进村经济发展建议和意见

  1、以制定农村发展规划为关键。规划是事业发展的先导,因地制宜制定农村发展规划是关键所在。要从每个村的实际出发,尽快制定适合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主攻方向、工作计划和推进措施。

  2、积极组织协调,争取各级帮扶。结合自身工作职责,立足该村实际情况,通过乡党委、县委、县政府有关局委进行积极协调,整合利用各种支农资金、对上争取资金、部门帮扶资金、社会资金投入村级建设;积极帮助村里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争取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项目发展降低门槛、简化审批、优化服务;通过开展“单位联村帮扶、党员联户致富”等活动,制定帮扶计划,完善帮扶措施,做到对口帮扶,促进发展。

  3、强化组织建设,引导群众参与。推进村级事业发展,必须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开展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予以重视。要以蹲点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村“两委”班子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发挥村委班子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密切干群关系,提高党组织凝聚力,引导村级班子成员统一思想、齐心协力、用心干事,不断提升依法办事能力、服务群众能力、带领群众致富能力;逐步建立村级党员干部带头、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主管理之路,村里的一切行动都要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知情,使各项活动都能做到到户、到人、到位。

  4、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富民强村。通过进一步整合资源,利用“鸿威.翡翠城”和盛唐葡萄种植园区优质的旅游资源及紧邻北京的区位优势,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产业及相关第三产业;结合村里实际,因村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推进杏扁及海棠产业化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通过引导外出成功人士回村办企业、回村投资等措施,给回乡务工人员搭建平台,发挥其资金、技术等优势,全力引导、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带动群众增收。

  5、加强培训力度,提升党员干部群众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种植业养殖业专家、技术人员定期或不定期为村民讲授农业科技知识,深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提高生产科技含量,增加农业经济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稳步提高农民收入,使绝大多数农民走向富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

  实践证明,开展蹲点调研活动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科学方式,是对干部工作作风的促进,是对工作思路的优化。要结合调研活动,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人民群众身上,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基层工作上,把更大的精力放在惠民富民举措的落实上,解决农村问题任重道远,要多深入基层,多开展一线工作,又好又快地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2015年“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蹲点调研报告 下一篇:扶贫工作开展状况调研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