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科学公开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时间:2023-10-31 11:43:15 志升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小学科学公开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小学科学公开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小学科学公开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小学科学公开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交流结果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

  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

  小苏打、白醋、打火机、蜡烛、小竹条、玻璃片

  【教学过程】

  导入:

  交待实验纪律:走进科学课堂,就像走进科学实验室,要像个科学家一样进行实验,操作小心细致,交流轻声细语。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1、出示小苏打和白醋,问:观察一种物质可以有哪些方法?(看,闻,摸,听,感觉)强调观察的安全事项。(投影:不吃不喝)

  2、请各小组长上台领材料及记录单,仔细观察,并将观察结果仔细记录。(要注意发放材料的时机,先发给他们课堂会很难调控)

  3、反馈观察结果,及时修正不规范的记录用语。同时注意听的指导,并引导不重复反馈,强调补充发言。

  4、交流小苏打和白醋的用途。

  二、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变化

  1、问:小苏打和白醋如果混合在一起,可能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根据原有经验进行猜测,是对是错不予以评论,留待实验验证。

  2、说明添加小苏打的分量以及添加的方法,并投影实验要求。

  3、小组长上台领玻璃片及记录单。

  4、开始实验,老师下组参与并进行指导。

  5、反馈,有什么与猜测是相符的,有什么是不符的,再引导不重复反馈。

  三、气体验证实验

  1、提出问题:反应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小气泡,并有股冲力推动玻璃片发出响声,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气体)

  2、进行假设:课件出示几种常见气体的特征,有可能是什么气体呢?

  3、实验设计:要证明里面是哪种气体,可以设计什么实验来验证呢?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肯定或是否定(不可取)。并指导操作方法。

  4、进行验证:小组长上台领材料,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5、结论交流:实验结果,产生的气体导致火焰熄灭,瓶中的'什么气体?引导学生表述的准确性,今天的实验可以验证气体能灭火,能否验证是何种气体,所以只能说可能是哪种气体。(科学的严谨和客观的体现)

  6、结束讨论:反应后,白醋还是原来的白醋,小苏打还是原来的小苏打吗,这是一种什么反应?(化学反应,生气了新的物质),再闻闻瓶中液体的气味,是否有变化。

  四、课外延伸

  做了本次的灭火实验后,你可以进行一个小发明吗?(学以致用)

  小学科学公开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2

  一、引入学习

  师:老师给大家玩个魔术。(师用白醋和酚酞溶液混合后,溶液变成红色。)

  (生惊奇地欢呼。)

  评析: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新课的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魔术中用到的白醋又成为学生探究的材料之一;魔术也蕴含了“两种物质混合后又产生了新的物质”这一概念。

  师:刚才玩魔术时用到了这瓶液体(出示白醋),想知道它是什么吗?

  生:想!

  师:怎样才能知道它是什么?

  生:看它的颜色。

  生:摸摸它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冷的,还可以摸它粘不粘。

  生:打开瓶盖闻它是什么气味的。

  生:尝一口也能知道它是什么。

  师:在不知道这种液体是什么的情况下,可以随便尝、摸吗?

  生:可以!

  师:那你敢不敢尝一口?

  生摇头:不行,万一它有毒就糟了。(全班笑)

  师:!在不知道这种材料是否安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尝、摸、闻。

  评析:指导学生观察是非常重要的,而形成科学的观察方法、严谨的观察态度又尤为重要。教师特别强调了“在不知道一种物质是什么的情况下,绝对不可以随便尝、摸、闻”,又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意识的教育。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材料都是安全的。这里还有一包白色的粉末,它又是什么呢?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两种材料,请同学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进行观察,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请各小组从桌下取出材料,开始!

  (学生对白醋和小苏打进行观察,教师参与观察,并予以指导)

  师: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向大家说说?

  生:这瓶液体是醋,味道酸酸的;这包白色的粉末有点像盐,咸咸的。

  生:这瓶液体是白醋,这包粉末是小苏打。

  师:能肯定吗?

  生:我们这组的材料上有标签,上面写的有名称。

  师:看标签也是对事物的一种观察方法。对这两种材料的特点还有补充的吗?

  生:白醋的气味很酸,有点冲鼻,摸起来凉凉的。

  生:小苏打像面粉一样,比面粉粗一些,都是白色的小颗粒。

  评析: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材料中,有的贴有标签,有的没有贴标签,这其实也暗藏了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看标签和说明。学生通过对标签的阅读以及和其他小组的沟通,共同认识这两种材料。

  三、猜测两种材料混合后的现象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如果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混合在一起可能醋也变白了。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我喝牛奶时就是这样,我认为小苏打和醋混合就像奶粉和水混合一样的。

  生:我觉得可能小苏打可能会溶解在白醋里,看不见了,白醋还是清的。

  生:我认为可能会改变颜色,变成红的,就像刚才老师玩的魔术那样。

  生:有可能会出现很多泡沫……

  评析:猜想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的现象进行预测。猜想到底正确与否,将激发学生对猜想进行探究。

  四、讨论混合的方法

  师:如果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我们可能有很多方法,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白醋、小苏打、烧杯、勺子(教师依次出示实物),用这些材料你打算怎样混合?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并予以指导)

  师:你们想到了哪些混合的方法?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们的方法和你们的一样吗?

  生:我们组想了3种方法。第一种是先把小苏打倒进烧杯里,后倒白醋;第二种是先倒白醋后倒小苏打;第三种是把小苏打和白醋同时倒入烧杯中。

  师:白醋和小苏打分别放多少合适呢?都放完吗?

  生:不行,都放完太多了,放不下,我们打算都放一半。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我们组还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把白醋放的多点,小苏打少放一点;第二种把小苏打放多点,白醋放少点。

  生:还可以不用烧杯,把小苏打直接倒进白醋瓶中,盖上盖子摇一摇。

  生:我们组还可以把白醋一点一点滴在小苏打里面。

  生:先把小苏打放一点在烧杯里,然后加一点白醋用勺子搅拌,再加一点小苏打,放一点白醋,直到把小苏打全部淹没,然后一直搅拌,让它们全部溶解。

  师:大家说出了这么多实验方法,你认为哪种最好?等会儿实验时,你们小组打算选择哪种实验方案?请各小组进行讨论,把选定的方案记录在《科学记录表》上。

  评析:白醋和小苏打混合的方法,看似简单,而实质上却体现了学生搞科学的精髓:材料放的顺序,多少,不同的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现象出现!这就是搞科学!

  (学生讨论,制定详细方案,教师巡视给予必要的指导)

  师:哪些小组写好了?谁愿意给大家说说?

  生:我们小组选定的实验方案是:先倒1厘米高的白醋在烧杯里,然后用勺子放1勺小苏打,再用勺子搅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师:待会实验时,你们小组打算怎样分工?谁记录?谁操作?……实验中怎样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请各小组讨论好之后派代表领取实验材料。

  (学生讨论之后分组领取实验材料)

  评析:什么方法才是更为合理的方法?学生在想出了许多混合的方法后,要选择自己小组认为是合理的方法,就需要把自己小组的各种方法进行对比,把自己小组的和其他小组的方法对比,教师又加以指导,这样就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实验计划。

  五、学生实验

  师:请大家按照自己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的仔细,发现的多!

  (学生有计划的进行实验,小组分工明确,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现象)

  评析: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师:请各小组把材料放回原处,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向大家说说?

  评析:把材料放回原处,是一个细节,是许多教师上课没有注意到的,却又恰恰是实验课上学生教学秩序混乱的大敌。学生在许多实验材料的吸引下,会不由自主地去玩,这是孩子的天性。而把材料收起来,就避免了材料吸引学生,从而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实验现象的汇报和交流上来。

  生:杯子里的醋变成白色,并且往上冒泡泡,一会泡泡又下去了。摸起来冰冰的、凉凉的,味道有点酸还有点咸。过了一会醋又变成透明的,小苏打变少了。

  生:我们观察到把小苏打和醋混合后,它们变成一些泡泡在里面泛起来,还能听到咕噜咕噜的响声,过了一会变成乳白色,还有一些气泡从下往上冒。

  生:我们组看见混合后像啤酒一样冒起来,然后下降很快,摇一摇泡泡又变多了,闻起来甜甜的,味道酸中带甜,还有点刺鼻。

  生:我们组观察到混合后慢慢的起白泡,而且往上冲,过一会又变成透亮的水,瓶底还有小苏打,里面还有很小的泡泡,搅拌一会水有些浑,过一会水就清了,再放一些醋,里面的泡泡非常猛的往上冲,过一会小苏打更少了。

  ……

  评析:可以看出来学生观察到的现象非常丰富。在这些不同的现象描述之际,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实验方法,如果追问:“你们是怎样做的?”可能就会得出“不同的实验方法会出现的不同的实验现象”这一结果。

  师:你们是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的吗?

  生:不是,我们本来打算把小苏打放进醋瓶子里面进行实验的,后来一想,觉得太浪费材料了,做实验的时候,我们把白醋先倒了一半在烧杯中,然后再放的小苏打。

  师:他们为了节约材料。你们呢?

  生:我们觉得放的白醋太少了,观察的不明显,我们又把醋多放了几次。

  师:科学家有时也会根据需要对实验方案进行调整。哪些小组在实验时也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了调整?

  (学生举手)

  评析:教师对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问题-“调整实验方案”进行肯定,实际上又蕴含着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师:在实验过程中还有什么疑惑?

  生:为什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能冒泡泡?

  生:冒完泡泡后,为什么再加点白醋还能继续泛泡?

  生:做完实验以后,白醋是浑的,为什么过一会就能变的透明了?

  生:混合以后的气味为什么有点甜甜的,像雪碧的气味?

  ……

  评析:学生在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必然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实验器材也有限,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让学生提出自己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对学生的探究兴趣是一种必要的鼓励。

  七、解释新物质

  师:大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后我们还会继续研究。刚才在实验中大家都看到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以后会产生气泡,气泡里的气体会是空气吗?

  生:我觉得应该不是空气。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水里本来没有气泡,小苏打倒进白醋里才开始冒泡的,我认为应该不是空气。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也许是空气吧,是空气跑到泡泡里面的。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也许是二氧化碳。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笑:我猜的。

  师:用什么办法证明它到底是不是空气呢?

  生:闻它的气味,空气是没有味的。

  生:不行,白醋也有气味,不好分辨是气体的还是白醋的气味。

  师:那怎么办?还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积极思考,但一时想不出其他方法。)

  师:这里有一盒火柴(出示实物),火柴在空气中能燃烧(点燃火柴),能不能利用火柴进行验证?

  生:可以放在气体中看它能不能也让火柴燃烧。

  师:如果不能呢?

  生:那它就不是空气。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这里有两个一样大小的瓶子,里面有什么?(出示瓶子)

  生:没有。

  生:不是,有空气!

  师:对!这里面是空气,现在把其中一瓶倒入白醋,放一勺小苏打(师边说边示范),现在这两瓶还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一瓶是空气,一瓶是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师把燃烧的火柴放入空气中)火柴放进空气中,能否继续燃烧?

  生:还在继续燃烧。

  师:注意看(师另点燃一个火柴放入另一瓶气体中),放进这种气体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

  生:火柴熄灭了!

  师:对,这是一种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它是空气吗?

  生:不是。

  师:大家玩过氢气球吗?如果手一松,氢气球就会飞走,这是为什么?

  生:氢气球里面是氢气,它比空气轻,所以它能飞走。

  师:这种气体会不会是氢气?

  生:不会,如果是氢气就飞走了,我们用火柴就检测不到它了。

  师:这是一种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气体,它到底是什么,我们以后还会继续进行研究。实验后的白醋还是白醋吗?

  生:不是,它的味道变了。

  师:小苏打呢?

  生:我们组的变少了,他们的小苏打看不见了。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板书)你还发现生活中哪些物质混合也能产生新物质的现象?

  评析:产生的新物质是什么,对孩子们来说可能有些困难,对新物质的探究过程和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很重要。想象归想象,事实是事实,让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习惯。气泡里是什么气体?是氧气?二氧化碳?还是空气?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火柴。是否支持燃烧,成为判定气泡里的气体是否是空气的简单判别方法。虽然不能解决是什么气体,但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认识、判别事物的方法。

  八、小结评价

  师:你现在知道科学课是什么样的了吗?

  生:科学课就是让我们感受科学的课。

  生:科学课就是让我们自己做实验,自己发现问题的课。

  生:科学课是很有意思的课,它让我们知道了很多有趣的科学知识。

  ……

  师:你们小组的同学表现的如何?

  生:他们表现的很好,都在认真的观察,都在积极的思考问题。

  生:我们小组的同学都很团结。

  生:我们观察到了很多现象,记录的也不错。

  生:我们选择的方法有一点问题,但我们及时调整了。

  ……

  师:老师认为大家今天的确有许多新的发现,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希望同学们下课后认真观察生活中有趣的混合现象。请同学们把材料整理好,上交到老师这来,下课!

  小学科学公开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3

  一、教材简析: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四课。这一单元的第一课:认识到所有的物质都是变化的;第二课:知道变化有两种,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第三课: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化学变化;第四课:化学物质的变化。这是一堂典型的培养学生描述能力的课,先描述小苏打和白醋的外形,紧接着描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实验现象,再描述“气体检验”的实验现象,最后从现象描述基础上抽象得出化学变化的概念。

  二、教学背景:

  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更少。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

  本课让学生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体会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

  在本课中,当学生混合醋和小苏打时,它们将会看到明显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看到气泡的产生和听到嗤嗤声。这一化学反应的发生是因为小苏打包含有碳酸氢根,当醋酸与小苏打反应时,一种新的物质——二氧化碳就生成了。

  对二氧化碳的确定,不是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一些性质,从而做出初步的判断,再结合教科书提供的资料,确定产生的物质是二氧化碳。这是一个严谨的分析、推理过程,它可以提醒学生,分析、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必须经过实验验证。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知道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

  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时现象的观察、描述。

  2.新产生气体特征的判断。

  难点:

  新产生气体特点的检验方法。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火柴、细竹棒、蜡烛、玻璃杯、毛玻璃片、小苏打、白醋、三只玻璃杯、毛玻璃片、细木棒、火柴、蜡烛、记录纸蜡烛点燃后要放入玻璃杯内,玻璃杯要尽可能的小

  教学流程

  观察:实验:验证:小结、

  小苏打和白醋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气体拓展延伸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个性设计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1.认识小苏打和白醋,讨论观察方法。

  (1)师:同学们,你们桌上放着两种物质,你们看是什么?(学生根据瓶外的标签来认识)

  (2)简单介绍“小苏打”。(出示:食品中一种应用最广泛的疏松剂,用于生产饼干、糕点、馒头、面包等)

  (3)师:对这两种物质,你打算怎样来观察呢?(看、听、摸、尝、闻等)

  师:今天的这两种物品都是安全无毒的,所以我们可以放心地运用多种感官对它们进行观察,但如果以后遇到不知名的物质,可不能轻易地尝试。

  (4)学生分组观察、记载。

  2.交流汇报。(从颜色、形状、气味、味道等方面)

  (二)实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猜测混合后现象,讨论混合方法。

  (1)猜测:如果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根据:物理、化学变化)

  (2)小组讨论实验步骤及注意点。

  师:刚才大家做出了许多猜测,那我们该怎样利用桌上的材料来做这个实验?又该注意些什么呢?四人小组先讨论一下。

  (3)交流汇报。(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要点)

  a放要小心;b看变化;c摸外壁;

  d听声音;e整材料;f记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作好记录。教师指导。

  3.交流汇报。(听到声音、冒出气泡、温度下降等)

  (三)、验证:产生了什么气体

  1.猜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大量气体会是一种什么气体呢?(板书:气体?)老师也很想知道,我们先给它取个名,叫“不明气体”。书本中向我们介绍了两种检验它的方法。请大家快速地默读一边。

  2.学生自学书本中介绍的两种方法。

  3.请学生上台演示。

  要点:点燃火柴,伸进不明气体中,观察现象;再点燃蜡烛火焰,放到玻璃杯内,将另一瓶不明气体倒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发生的现象。

  4.学生分组实验。

  (出示实验的方法及注意点)

  点燃火柴和蜡烛后再移开毛玻璃片

  不把火柴梗丢进杯内,不把杯内液体倒出来

  5.交流汇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根据汇报板书。

  (1)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火柴在不明气体中立刻灭了;不明气体倒在蜡烛火焰上,蜡烛马上灭了。)

  (2)师:根据这个实验现象我们可以推断这种不明气体有什么特点?(板书: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3)师:我们找到了这种气体的两种特征,现在能判断这是一种什么气体了吗?(不能,符合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气体不仅只有二氧化碳。)

  6.确定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1)师:虽然我们收集到的证据还不足以判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不过,科学家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最终才得以确定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板书:二氧化碳)

  (2)简单介绍二氧化碳的用途。(出示)

  (四)、小结、拓展延伸

  1.得出“化学变化”。

  (1)师:这节课我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生成了一种新的气体——二氧化碳。这种变化属于什么变化呢?(板书:化学变化)

  (2)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玻璃杯中留下的物体:剩在杯中的无色透明的液体仍是白醋吗?谁能用简单的方法来证明?(再放一勺小苏打、闻一闻等方法)

  (3)师:白色的沉淀物还是原来的小苏打吗?你能有什么好办法来证明,请同学们课后再去思考一下。

  2.小结。

  除了小苏打和白醋外,生活中还有许多物质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变化,我们在后续的活动中将会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化学变化

  不支持燃烧

  气体(二氧化碳)

  比空气重

  课外活动在生活中寻找更多物质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变化的事例。

  生成预见1.学生对小苏打比较陌生,因此,应对它作较为具体的介绍。

  学生对二氧化碳其实并不陌生,早在四五年级,就已经多次接触过,所以当猜测产生的气体时,多数学生都会认为是二氧化碳,教师一定要指出:“我们的实验证据还不足以证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要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的态度比得出一个结论重要的多。

  课堂评估将产生的气体像流水一样倒到蜡烛火焰上,这一个实验学生能否做成功。

  根据实验现象,学生能否推断出产生的气体具有两种性质: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小学科学公开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

  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

  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小学科学公开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5

  课程名称:

  小学科学公开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授课人:

  XXX

  课程时长:

  1课时(40分钟)

  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了解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掌握其反应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授课内容:

  本课程将包括以下内容:

  主题 1:认识小苏打和白醋

  内容:介绍小苏打和白醋的来源、性质和用途,让学生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应用。

  教学方法:

  讲解、演示、观察。

  教学资源:

  小苏打、白醋、试管、吸管等实验器材。

  评估方法:

  小组讨论,观察实验结果。

  主题 2: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内容:

  通过实验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的变化及其原理。

  教学方法:

  讲解、演示、实验、探究。

  教学资源:

  小苏打、白醋、化学试剂等实验器材。

  评估方法:

  小组讨论,展示实验结果。

  小学科学公开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小苏打和白醋的基本特性和用途;

  2.能够了解小苏打和白醋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

  3.能够掌握制作简单化学实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认识小苏打和白醋的基本特性和用途;

  2.了解小苏打和白醋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

  1.如何进行简单化学实验;

  2.如何掌握化学实验中的安全知识。

  教学准备:

  1.小苏打和白醋;

  2.小碟子、勺子、水杯;

  3.火柴、纸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先介绍小苏打和白醋的基本特性和用途,并简单讲解它们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

  二、探究实验

  1.让学生将一些小苏打放入一个小碟子中,并倒入一些白醋。

  2.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可以使用火柴点燃白醋中的小苏打,观察其产生的气体。

  3.让学生用水杯接住气体,并用纸巾擦拭实验台。

  三、实验分析

  1.让学生分析小苏打和白醋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并解释实验结果。

  2.让学生讨论化学实验中的安全知识,如如何使用火柴、如何正确处理产生的气体等。

  四、总结

  1.让学生回顾整个实验过程,并总结出小苏打和白醋在一起会发生的变化。

  2.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化学知识。

  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可以了解学生对小苏打和白醋的认识程度和实验操作的能力。同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实验的安全知识,了解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

  小学科学公开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7

  课程名称: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和用途;

  2.理解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的气体;

  3.掌握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小苏打和白醋各一瓶;

  2.一个干净的.玻璃杯;

  3.一个空气清新剂喷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老师提问学生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和用途,让学生了解这两种物质的基本知识。

  2.介绍实验: 老师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步骤,并向学生演示实验过程。

  3.实验过程: 学生将一小勺小苏打倒入玻璃杯中,然后倒入适量的白醋。观察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和颜色变化,并用空气清新剂喷瓶向杯中喷洒一些气体。

  4.实验结果分析: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产生的气体,探究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原理和过程。

  5.拓展应用: 老师向学生介绍小苏打和白醋的应用场景,让学生了解这两种物质的实际应用。

  6.课堂总结: 老师总结本次实验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强调实验中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和用途,掌握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小学科学公开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探究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了解其化学反应原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过程及其原理。

  2.难点: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教学准备】

  1.小苏打、白醋、洗洁精、玻璃杯、搅拌器、滴管等。

  2.多媒体课件(小苏打和白醋变化的动画演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2.让学生猜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3.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测,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新课学习

  1.讲解小苏打和白醋的化学性质和反应原理。

  2.演示小苏打和白醋的实验操作过程,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3.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4.介绍小苏打和白醋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去除异味、清洁等。

  三、巩固练习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过程及其原理。

  2.让学生思考小苏打和白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3.小组讨论:如何利用小苏打和白醋的化学反应制作一些实用的生活用品?

  4.请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小苏打和白醋在去除异味方面的应用。

  5.小组交流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发现。

  四、总结评价

  1.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探究报告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2.总结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过程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探究更多与科学相关的实际问题。

  4.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及原理,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完成相关的思考题或实践作业。

  小学科学公开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小苏打和白醋,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2.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的变化及其原理。

  3.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小苏打和白醋。

  2.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及其原理。

  三、教学难点:

  1.正确操作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理解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

  1.小苏打、白醋、试管、吸管。

  2.实验演示:将小苏打放入试管中,慢慢加入白醋,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学生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介绍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和用途,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变化及原理。

  2.认识小苏打和白醋:通过实物展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小苏打和白醋的外观、性质和用途。

  3.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将小苏打放入试管中,慢慢加入白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

  4.学生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5.探究原理: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的变化及其原理。

  6.应用拓展:介绍小苏打和白醋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去除异味、清洁等。

  7.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总结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及其原理,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8.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及原理,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科学公开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10

  课程名称: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授课人:

  XXX

  课程时长:

  1课时(40分钟)

  课程目标:

  1.让学生了解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和用途。

  2.通过实验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的变化,并了解其化学反应原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授课内容: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导入课程,了解学生对小苏打和白醋的认识情况。

  二、新课导入(10分钟)

  1.介绍小苏打和白醋的来源、性质和用途,让学生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究其化学反应原理。

  3.介绍小苏打和白醋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去除异味、清洁等。

  三、探究活动(15分钟)

  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液体和固体物质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3.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探究小苏打和白醋变化的化学反应原理。

  4.小组讨论,分享探究成果。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

  1.总结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及化学反应原理。

  2.拓展小苏打和白醋的`其他应用场景,如制作汽水和清洁用品等。

  3.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其他化学变化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作业(5分钟)

  1.要求学生回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及原理。

  2.探究小苏打和白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记录探究过程。

  3.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小苏打和白醋的知识。

【小学科学公开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公开课探索宇宙优秀教学设计03-18

小学数学商的变化规律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9篇)11-16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04-27

公开课《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设计集合12-14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03-30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02-23

公开课教学设计06-09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03-29

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04-06

科学教学设计范文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