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数学《分类》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时间:2021-02-25 15:17:5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数学《分类》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类”这是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只是还不认识它罢了。《分类》的第二课时,主要教学内容是对同一种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林微微老师的这节《按不同标准分类》就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使之对“分类”这一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分类的标准,使这一知识得到升华。

数学《分类》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依据学情实际,踏实制定教学大目标:

  经过第一课时《单一标准分类》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知道对不同的物品要分类,那么对于同样的物品怎样进行分类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分同一类物品,理解对于同一类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分,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使学生能够与第一节课对比、区分,从而进一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同时,通过分饼干、整理学具卡片、分算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在动手中体会分类的意义,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体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就是训练学生会准确的运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按……标准分,可以分为……类”,在这样的表达中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展示方法的准确性。

  教学中,力求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比如,教师在课中介绍的“垃圾的分类、人种的人类”等知识,使学生切实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围绕教学目标,夯实每一环节小目标

  引入新知:在课堂的实际操作环节上,问题情境创设的是否有趣是这节课能否吸引学生的关键点。积。起始课上环节的设计与处理设计得好,学生学习的心向即被聚焦了,便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为此,林老师的设计从“分饼干”引入新课,让学生们帮老师分分饼干,学生看着课件中的四块饼干,每个学生都打开了思维的闸门,他们那诸多的分法(按颜色、按形状)分,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了同一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这样的活动就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形成愉悦的学习心理,并表现出注意力的高度集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

  掌握新知:“分类”两节课的教学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学生的动口说出、动手分分,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感悟知识的内涵。“分类”的第二节课比第一节课难度大,因为第一节课只需要学生把不同类的“物品”分开,掌握单一分类标准即可,而第二节课则是同类物品按不同标准分类。因为标准较多,学生不易把握,林老师选择了学具中的“9张学具卡片”进行分类,这些“物品”在教学活动中,都需要学生经过认真观察,找出不同的分类标准,然后按类别摆放。

  本环节设计的难点是对探索过程的语言表达。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学生的创新成果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而语言表达过程的本身,也是对思维再加工的过程,进行信息再加工。如果只停留在动手操作上,不加以分析、概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不可能升华。只有将具体的操作过程通过语言的加工表述出来,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因此小组活动后汇报时,林老师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请学生上黑板来再摆一摆,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的通过学生的“摆”,“说”,“请再来说一说”,“你明白他是怎么分的吗?”……一次次这样的反复说的练习,既是一次发散思维和语言加工的极好训练,也反映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反映出他们已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毫无疑问,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运用新知:“分类”教学中,教师没有过多讲解分类的含义。这是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将学生带入实际生活,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体会、理解分类,然后再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意向,为创造性思维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教师只是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本节课的分类,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虽然难度较大,但因有了第一节课的分类基础,学生在第二节课活动中,就有了创新思维的条件。最后一个环节“分算式”的设计,教师的目的是可“按得数分,也可按加减分,按一步计算、两步计算分、按有没有0分,按第一个数分”这样多种的分类标准。而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各种思维的差异,只想出了其中的几种,但是每一种的分类思维是完整的。这说明学生对分类的理解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能综合思考问题,灵活运用分类标准。虽然没有全部出现教师设计意图中的全部分类,但是学生对分类知识的学习已得到升华,这是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成果,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了。

  通过林老师丝丝相扣的三环节,一整节课丰富活泼,学生不但进一步巩固了分类知识,同时也认识到教学来源于生活。教师通过正确引导,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数学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经验来认识、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让他们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用的上的学科,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最重要的,通过这些教学活动,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就是不断超越原有状态和水平的过程。要使学生不断创新,教师应创新在前。如果教师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学生的创新将被扼杀。因此,教师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信念,不断接受再教育,使自己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才能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大胆的创新。

【数学《分类》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相关文章:

《猫》教学设计及反思10篇03-30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04-08

数学教学设计12-27

头饰设计教学反思04-06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04-21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与反思03-30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找规律》04-06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08-24

音乐课教学设计与反思04-01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设计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