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27 09:44:2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精选6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1

  一、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北京的春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2单元《过年》中第二篇主体课文,是一篇散文。文章共有7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根据课文内容和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和认知现状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生在原有的识字方法的基础上自学9个生字并会组词。

  2、读熟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5、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收集的资料整理归类。

  二、广泛搜集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新课标指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处理资料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到更多的有关过年方面的知识。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的资料。

  三、紧扣教学目标,灵活设计教学过程

  (一)、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导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你们想知道老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老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并有针对性的对个别字进行读、写的指导。

  (三)、交流资料,初步感知

  1、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搜集有关“过年”的资料,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

  2、这些材料,你是怎么找到的?(看书、问别人)

  3、老师通过看教学参考书和上网也收集到了一些有关过年的资料,你们想听听吗?教师口述介绍。有条件的可以制成课件一边演示,一边介绍。这样更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小结:看来呀,只要我们肯动手去找,动脑去想,动口去问就能获得知识。我们既然知道了过年的这么多信息,那你想不想去看看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是怎样一个热闹的场面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四)、通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句子做个记号,再回读一遍。

  2、检查读文。这位同学有这么几句话读得不太通顺,让他再读一读或大家齐读。读给同桌听一听,同桌认为满意了,打上“*”。

  (五)、读好课文

  1、我们已经把课文读通顺了,还得把课文读懂、读好。

  2、我们来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两位同学读,谁的朗读读到大家心上去了,我们大家都来这样读一读。

  3、同桌合作读第二自然段,试着用“......要......还要......”说一句话并互相订正。

  4、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读。

  教师引读第三段

  师:到了腊月十九日--(生读)

  5、范读第四自然段,生细细品味并做出评价。体会除夕的热闹景象。

  6、男女生比读第五自然段。解决不理解的词“截然不同”并摘抄下来。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去感受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

  7、师生对擂读第六自然段,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升华,更好的感受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人们看灯,吃元宵。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个排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8、齐读第七自然段。

  (六)、再次通读全文,解决问题

  1、让学生说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师同时板书)

  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热闹的气氛。

  3、划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干什么,再读一读。

  (七)、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八)、课外作业

  结合“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大显身手”“笔下生花”的训练内容,让学生课后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为下节课做铺垫。

  四、小结

  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一学期的学习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们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整理,分类放在信封中,在信封上写明是哪类材料,以备用。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一、谈话引题。

  1、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歌,想不想听?知道里面说的什么节日吗?(春节)喜欢过春节吗?说说你的理由。

  2、提起春节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板书:北京的春节,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地朗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检查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2、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交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热闹、喜庆、忙乱、团圆)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板书腊月),一直持续好长时间,到了什么时候,春节就结束了?下面老师请你们默读,请快速地浏览,找出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做上标记。开始。

  2、都画好了吧,咱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腊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 )……生交流,教师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可见,北京的春节长达一个多月,那么多的风俗习惯。一会儿功夫就让我们全都看明白了,很有条理,这就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板书:时间顺序)。同学们,在这些重要的日子中老舍爷爷特别详写了哪些日子.(学生说师作出标记)

  四、品读课文

  1、在老舍爷爷详写的这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下面请同学们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和大家交流交流。

  2、师:画完了吗?哪位同学能和大家交流一下?

  (1)腊八

  学生交流:

  1、腊八的当天要做的两件大事是哪两件吗?(鳌腊八粥 泡腊八蒜)

  2、师配合图片。(那你知道腊八粥是有哪些东西熬制的吗?那老舍先生是怎么形容的?感觉到老舍先生是个幽默风趣的人?)

  师:腊八蒜你们见过吗?老舍先生又是怎么描写的?能读读吗?

  师:听了有什么感受,试想象。

  (2)除夕,生交流。

  “守岁”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了吗?

  古代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简单说,守岁就是象征把病疫等驱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吃着美味可口的饭菜,听着喜庆的鞭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景?生试说。

  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这是一种合家团圆的热闹,一起来读出这种热闹。

  (3)大年初一

  初一的景象和除夕相同吗?(除夕的晚上是热闹的,贴年画,穿新装,红红的对联,日夜不绝的鞭炮。而大年初一是比较悠闲的,人们可以逛庙会,骑毛驴,看美景,还可以买自己喜欢的玩具。所以说大年初一的景象和除夕截然不同。)我们请男生和女生分别来读一读除夕的热闹和大年初一的悠闲?好我们男女生各推荐一名同学看谁读得好!学生评价。师小结。

  (4)元宵节

  除夕,大年初一过后,元宵节到了,春节的高潮到了。哎,同学们,除夕和大年初一就够热闹了,老舍爷爷却说更热闹的是元宵节,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11—12自然段,找出描写元宵节热闹的句子。

  1、老北京的灯我们是看不到了,那就看看老师准备的灯吧。出示图片。

  2、观看幻灯片(各种各样的花灯,加上五彩斑斓的花炮,令人耳目一新,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先自己练习读读。然后分小组比赛读)。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老舍先生写的这篇课文,我们也可以把它编成一首童谣。我们一起拍着,一起来读一读这首童谣。

  老北京,过春节,腊月初旬就开忙。腊八粥,家家香。腊八蒜,色味双,二十三,要吃糖,家家户户过小年。除夕夜,真热闹,做菜守岁放鞭炮。年初一,拜年忙,大人小孩儿逛庙会。初六户户新开张,店里伙计并不忙。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喜洋洋。正月十九年一过,大家做事又照常。

  六、拓展延伸

  不同地区的人过春节的有不同的习俗,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试着和同桌说一说。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

  1、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色”、“各形各色”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感情朗读法、读议结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礼貌和传统文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难点: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突破: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场景的描述,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真切感受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理解课文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等,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教学准备:

  1、有关老舍的资料。

  2、描述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畅谈春节,导入课文

  1、同学们,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我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谁能说一说,在春节里,我们都要做些什么呢?

  2、童谣一: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童谣二: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舞龙灯,踩高跷,迎财神;合家欢,乐淘淘,大家齐迎新年到,新年到!

  诗歌: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同学们,这天,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老北京的春节,感受一下京味十足的、独特的民风民俗的年文化。我们已经学习了老舍先生的一些作品,谁能说一说?

  介绍老舍: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代表作有:《骆驼样貌》,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貌》、《四世同堂》便是描述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资料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布置先生自读课文。

  要求:(1)、借助课文注音和工具书解决课文生字词,将课文读准确,读流利。

  (2)、作者写了春节期间哪些重要的日子?

  2、指名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相机正音)

  (1)读下列词语:

  略

  (2)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初旬

  腊月

  除夕

  守岁

  天桥

  3、读完课文,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是怎样的?

  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祥和等

  4、讨论交流:课文描述了春节中哪些重要的日子?

  三、再读课文,感受过年的味道。

  1、北京人的春节过得又热闹又喜庆。此刻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到年的味道,能找到哪些年的味道?

  2、从描述爆竹的文字中感受年的味道。

  儿童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天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

  3、从空气中到处飘荡着食品的香味感受过年的味道。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杂拌儿;吃又甜又粘的糖;腊月二十三那天,还要把肉、鱼、鸡、青菜、年糕什么的准备充足;除夕夜,家家做年菜,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家家都要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

  4、人们过年的时候快乐吗?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来?

  春节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大事,对于大人们来说也是大事。家家忙过年,人人都欢喜。孩子们能够尽情地吃、玩、乐,大人们也是忙着准备过年吃的、穿的、用的,还有逛天桥、逛庙会、听戏、做灯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由此能够看出人们过年时的情绪是多么快乐。

  四、展示读课文

  把你认为最优美的部分读出来与大家共赏。

  五、布置作业

  1、文中有许多描述春节热闹、喜庆的场面,找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

  2、抄写下列词语。(积累词语)

  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

  板书设计

  6北京的春节

  ――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4

  一、回顾全文,情境导入

  1、唱歌谣想春节,和老舍先生一起初步感受了京味十足的北京春节。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北京春节的呢都是什么时间你能不能按照时间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十分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到元宵,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4、出示本节的课的学习目标。

  二、分清详略

  1、在这些日子的描述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资料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资料写的比较简略呢快速默读课文,把详写的资料用括号括起来。

  2、学生汇报,板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三、深入详写片断,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1、在详写的这些资料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的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学生自由读

  3、学生交流:

  (一)腊八:(课件出示句子)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从“家家都”都能够看出节前人们的忙碌,对春节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粥里的各种豆、米、干干过十分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多么有意思啊!作者用形象生动的比方,把腊八这天人们的忙碌描述得如此风趣。板书:忙碌

  “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一个“翡翠”写出了蒜瓣的形、色;一个“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除夕

  1、知名读第七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

  除夕给你什么感觉呢板书:热闹

  3、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除夕真热闹”呢

  ★人们的活动“家家赶”“到处”“男女老少都”“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

  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为了父母延寿。

  师:从这些词语当中,我们能够看到人们是多么重视除夕夜的团圆啊,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在欢度除夕,当然热闹了。

  ★从味、色、声的描述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华”“鞭炮声日夜不绝”

  师: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除夕这一夜,作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除夕这天,你是怎样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生自由说

  小结:是啊,热闹的除夕,处处洋溢着喜庆,诉说着团圆的故事。

  4、指导朗读:想象着这热闹的场面,有滋有味地把这一段读读。

  (三)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课件出示:

  “正月初一”的光景怎样与除夕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什么意思形容两种食物毫无共同之处。

  “正月初一”与“除夕”又什么截然不同的呢

  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板书:悠闲

  2、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的游戏自在

  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铺户们,伙计们。

  小结: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每个人都在拜年,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总之都没有闲着的,分明都是那么快乐简单自在。

  3、指导朗读:谁愿意读出这简单自在的感觉。

  (四)元宵节

  1、谁喜欢写元宵的这一部分。咱们先不着急说,读读这部分,看看作者写的最多的是什么(灯)

  2、再读课文,把描述灯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3、学生汇报交流:

  “正月十五……红火而美丽。”板书: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故事。”一连串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家中也有灯…….叮叮地响”完全走进了灯的世界,这是一种怎样的美丽啊!

  师:让我们也进入这灯的世界里遨游,感受这份红火而美丽吧!

  课件演示:各种灯的图片。

  4、想象:假如你在这灯的世界里畅游,你还会看到怎样的花灯呢

  小结:是呀,在这五光十色的灯的世界里畅游,让人情不自禁,让人流连忘返,难怪老舍先生说课件演示:——“元宵上市,春节的有一个高潮到了”

  ——“这的确是完美而快乐的日子”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刚才,我们深入的感悟了老舍先生详细描述的四个部分资料,感受了北京春节的温馨而完美,那么好还又那些部分写得比较简略呢再回顾课文看看。

  2、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抓住主要特点来描述。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在我们的习作中也能够运用这种详略得当,抓主要特点描述的方法。使自己的作文更具特色。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礼貌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述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整体设计意图:

  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单元资料,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这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资料?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能够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资料?

  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能够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先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资料,再纵观将要学习的课文题目,看围绕“民风民俗”安排了哪些资料,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会主动搜集相关资料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能够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十分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十分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能够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资料,能够明白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培养整体感知的潜力,解答疑问,为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个性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能够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时间

  风俗习惯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资料供参考。)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表格的形式把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一目了然地呈此刻学生的眼前,学生也自然会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学到利用列表格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此刻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培养学生朗读潜力,为理解课文作准备。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资料加深印象。

  第二课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

  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复习巩固所学生字。

  二、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资料

  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此刻回忆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主要资料: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十分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资料,对这节课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分清详略,练习朗读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群众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2、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群众练习中到达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朗读,多次与文本交流,培养学生默读、朗读潜力,对课文资料更加熟悉。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搞笑。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述,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述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简单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述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能够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能够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述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完美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默读――思考――讨论――交流――朗读”这一阅读过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北京春节的喜庆、热闹、祥和的气氛。从中领悟到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作文时才会做到详略得当。

  六、学习“阅读链接”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能够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01-04

北京的春节的教学设计02-28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11-27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02-03

《北京的春节》的教学设计范文01-21

《北京的春节》优秀教学设计02-10

人教版《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02-16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推荐06-17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及反思素材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