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海燕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2-09-19 16:36:3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关于海燕的教学设计(精选13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海燕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海燕的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海燕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苍茫、胆怯、翡翠、精灵、蜿蜒”等词语。

  ⑵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

  ⑶体会课文的深刻含意,把握“海燕”形象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内涵。

  2、能力目标:

  ⑴反复诵读,领会文章激

  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

  ⑵体会象征、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⑶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3、德育目标: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深刻领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理趣。

  2、品析含意丰富的语句,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海燕》是一首充满战斗激

  的散文诗。作品表现出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文笔粗犷、气势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教读本文,通过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诵,使学生进入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讨论点拨法:

  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在于对海燕的艺术形象的把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材料,从作品整体上领会文中各种象征体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理解作品深刻含意的关键。研讨作品内容与朗读结合进行,读读议议,使阅读向纵深发展。

  3、对比阅读:

  与郑振铎的散文《海燕》进行对比。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背景知识,为理解课文含意铺垫。充分诵读,创设情境,初步理解海燕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勇猛搏击于惊涛骇浪中的海燕形象)

  同学们,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自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成为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明珠。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充满激

  的时代前奏曲,去感受凝结着高尔基敏锐艺术感悟力的“海燕”形象。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玛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于1892年9月发表了处女作《马加尔·楚德拉》。从此,一颗光芒夺目的明星升上了俄国文坛。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写了许多短篇小说,大多取材于“底层”社会。1906年高尔基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母亲》问世。在准备“十月革命”的年代里,高尔基完成了自传性的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1914)和《在人间》(1916),第三部《我的大学》于1923年完成。高尔基不仅是语言艺术家,同时还是评论家、政论家和学者。他的文学论文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大贡献。

  散文诗《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当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积累字词: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胆怯:胆小;畏缩。

  翡翠(fěi cuì)

  精灵:

  ⑴鬼怪。

  ⑵〈方〉机警聪明;机灵。

  蜿蜒(wān yán):

  ⑴蛇类爬行的样子。

  ⑵(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2、教师配乐朗诵,学生认真听读,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3、教师指名学生诵读,对朗读过程中在重音、节奏、语气方面出现的不足,给予适当纠正。

  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想象、体会作品中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

  高尔基敏锐地体察到时代的脉搏,并以“海燕这一深刻反映时代特征的艺术形象吹响了嘹亮的进军号角。请同学们试为课文拟一个简洁恰当的副标题。

  示例:胜利的预言家。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结:

  下列几个副标题均适用:勇敢的斗士渴望暴风雨的勇士革命的先驱者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无畏的革命者划破乌云的利剑

  5、合作研讨,疏理文章思路:

  文章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暴风雨来临前的景象构成了海燕活动的特定背景,海燕的艺术形象在景象的变换中逐步完善。请同学们依照海上图景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变化疏理课文的思路。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后明确:

  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即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第一个画面(从开头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写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乐观的激

  和胜利的信心“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第二个画面(从“乌云越来越暗”到“是的,遮不住的”):写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以必胜的信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个画面(从“狂风吼叫”到篇末):写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呼唤着暴风雨。

  四、分析海燕形象

  1、学生通读全文,划出文中描写海燕的语句,并体味其表达效果。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提示:

  ⑴“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句中“黑色的闪电”比喻精确、传神,寥寥数字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海燕的行动,“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是拟人的写法。这一句从形、色两方面突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

  ⑵“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⑶“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⑷“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句中“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2、思考:

  文中的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教师明确:文中的“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血肉丰满、气质刚正的海燕形象是随着暴风雨的渐次逼近的景象变换中而逐步完善的。在恶浪腾空、雷电交加、狂风怒吼、波澜壮阔的环境描写中,海燕乐观、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得到鲜明有力的展示。海燕的形象蕴含鲜明的时代特征,“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组意象群象征了

  革命的黑暗势力,“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的海燕则是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象征。

  3、学生配乐齐读全文,体会课文的深刻含意。

  五、课堂练习

  1、填空:

  ⑴看吧,狂风紧紧______(抱、卷、刮)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______(摔、抛、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______(撕、砸、摔)成尘雾和碎末。

  ⑵《海燕》向读者展示了暴风雨的三个画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海燕》是一首__________,兼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特点,不分行,不押韵。

  ⑷《海燕》是伟大的文学家________在1901年写的,他的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________》,自传体三部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一组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是()。

  A、──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B、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

  C、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D、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

  3、对朗诵材料进行处理,可以加深对课文感情的体会和内涵的理解。请用“/”“·”分别标出下面句子很短的停顿及语气的加强。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4、下列加粗词属贬词褒用的一项是()。

  A、它们在大海上飞窜

  B、蠢笨的企鹅

  C、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

  D、只有那高傲的海燕

  5、运用比喻手法,依照“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的示例,按照下边的意思各造一个比喻句。

  ⑴形容列车在原野上疾驰。

  ⑵形容月亮又圆又亮挂在蓝天上。

  参考答案:

  1、⑴抱摔摔

  ⑵将来逼近即临

  ⑶散文诗诗歌散文

  ⑷高尔基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2、A

  3、……狂风/……海燕/……高傲地/苍茫卷集黑色

  4、D

  5、⑴列车风驰电掣般在原野上飞驰。

  ⑵银盘似的月亮挂在蓝天上。

  六、布置作业

  阅读短文《青菜》,完成题目。

  青菜

  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

  你感人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生动与纯粹,简洁与丰润,这些高贵品质的融会,于人何等艰难,于你何等自然。我不知道哪一种绿色能像你一样始终放射着家园的温馨。

  你紧紧依靠土地,又向天空缓缓伸展自己的身躯,以更好地承接阳光和雨水的恩泽。你的姿态永远是谦卑的,这谦卑绝不是出于某种动机的表演,而是与生俱来,并随着成长而逐渐完美的一种精神形态。孩子们任意拔掉狗尾巴草那根高高翘起的尾巴,笑嘻嘻地摘下灯笼草上那自我炫耀的灯笼,又在凌空悬挂的黄瓜上轻率地刻下伙伴的绰号,但所有的孩子在菜畦间割草的时候,却总是那么小心翼翼。

  你的根雄健而沉着,土地的血液从四面八方涌入你的根,然后上升到所有的粗粗细细的脉管中,在你的全身汩汩流动,向世界显示着绿色的活力。

  你翩然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边。你清澈的目光像泉水洗去我的烦恼和疲倦。我这个自以为高大的人,情不自禁地弯下腰来向你致敬。我的手轻轻抚摸你洋溢青春活力的躯体,渐渐感到自己的灵魂也在长出根来,努力扎入土地内部。我会像你一样既□□又□□,既□□又□□,既□□又□□吗?

  啊,可爱的青菜,土地忠诚的女儿,请赐给我你蓬勃的生机和一切的美德!

  1、文中倒数第二段的空格里应填入什么词语?从文中找出,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我会像你一样既__________又__________,既__________又__________,既__________又__________吗?

  2、作者为什么写孩子拔狗尾巴草、摘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

  3、起始句子,作者称青菜为“土地美丽的女儿”,结尾句中改称“土地忠诚的女儿”,为什么措辞发生了变化?

  4、下面四句名言中,哪两句与《青菜》的旨趣最为接近?()

  A、没有美德就没有幸福可言。──(法)卢梭

  B、植物的生命要从它的绿叶中显示出来。──(意)但丁

  C、观察和经验和谐地应用到生活中就是智慧。──(俄)冈察洛夫

  D、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中)李白

  E、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周敦颐

  5、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文中哪些语句用这种人称表述取得了比用其他人称表述更好的效果?请举一例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生动纯粹简洁丰润朴素高贵

  2、反衬(或对比)

  3、“美丽”是从色彩写起,是“表”;“忠诚”是从内部美德角度而言,是“里”。内容变化,措辞改变。

  4、BD

  5、第二人称。

  ⑴便于交流感情,便于抒情;

  ⑵在文中起到拟人化的作用。“你翩然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边。”或者其他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文中象征体的含意,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与郑振铎的《海燕》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

  一、抽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二、研读赏析

  1、结合作品的三个场景,指名叫学生分别朗读后齐读。请学生特别研读文中描写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的语句。

  教师提示:暴风雨的到来使这些海鸟惊慌失措,课文抓住它们的声音、行动、情态,状写出惊恐万状的丑态:对暴风雨充满恐惧的海鸥“呻吟着”“在大海上飞窜”;被“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了的海鸭“也在呻吟着”;畏缩起身子藏在崖岸下的企鹅“蠢笨”“胆怯”。

  思考:如何理解课文塑造这一意象群的象征意义及其作用?

  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小组研讨后交流,教师明确:

  海鸥、海鸭、企鹅这组意象群象征了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怯于革命、不革命和假革命者。这些海鸟心惊胆战、张惶失措的情态,正是资产阶级和改良主义者心态的真实写照,真实地反映了1905年前后俄国资产阶级对待无产阶级的态度,字里行间,寄寓着作者无情的嘲讽和蔑视。

  文中这些海鸟的胆怯、自私和逃避现实,对比、烘托出了海燕勇敢、执著、不畏强暴和勇于献身的精神。

  2、合作研讨:

  文章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疾呼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明确:结句以鼓舞人心的祈使句形式,表达了革命者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是革命者从胸臆中迸发出来的对人民群众的革命召唤,号召人民行动起来,去迎接一场伟大的“暴风雨”般的革命。

  3、语言运用:

  在暴风雨将要来临的画面中,其他海鸟和海燕形成鲜明对比。请学生发挥想象,深入体味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说一段话,充分展示海燕的心理活动。

  教师提示:海燕的心理活动应包括以下几点:

  ⑴欢乐,与其他海鸟的恐惧形成鲜明对比;

  ⑵对暴风雨的热情和渴望;

  ⑶无畏和对战胜暴风雨的信心。它与海鸥、海鸭、企鹅的对话应该突出它们截然不同的精神状态,形成对比和冲突,表现出海燕对怯懦者蔑视的情感态度。

  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精彩表述,教师给以鼓励性评价。

  三、延伸拓展

  1、请学生阅读现代作家郑振铎的散文《海燕》。

  海燕

  郑振铎

  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当春间二三月,轻飔微微的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时,那些小燕子,那末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同几只却隽逸的在粼粼如觳纹的湖面横掠着,小燕子的剪尾或翼尖,偶沾了水面一下,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的荡漾了开去。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的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上,──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间,线上是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还有一家家的快乐家庭,他们还特为我们的小燕子备了一个两个小巢,放在厅梁的最高处,假如这家有了一个匾额,那匾后便是小燕子最好的安巢之所。第一年,小燕子来住了,第二年,我们的小燕子,就是去年的一对,它们还要来住。

  “燕子归来寻旧垒。”

  还是去年的主,还是去年的宾,他们宾主间是如何的融融洽洽呀!偶然的有几家,小燕子却不来光顾,那便很使主人忧戚,他们邀召不到那么隽逸的嘉宾,每以为自己运命的蹇劣呢?

  这便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曾使几多的孩子们欢呼着,注意着,沈醉着,曾使几多的农人们市民们忧戚着,或舒怀的指点着,且曾平添了几多的春色,几多的生趣于我们的春天的小燕子!

  如今,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

  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便是我们今春在故乡所见的那一对,两对么?

  见了它们,游子们能不引起了,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

  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是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偶有微风,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翻翻的小皱纹,还更使照晒于初夏之太阳光之下的、金光烂灿的水面显得温秀可喜。我没有见过那末美的海!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我们倚在青色的船栏上,默默的望着这绝美的海天;我们一点杂念也没有,我们是被沈醉了,我们是被带入晶天中了。

  就在这时,我们的小燕子,二只,三只,四只,在海上出现了。它们仍是隽逸地从容地在海面上斜掠着,如在小湖面上一样;海水被它的似剪的尾与翼尖一打,也仍是连漾了好几圈圆晕。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飞着飞着,不会觉得倦么?不会遇着暴风疾雨么?我们真替它们担心呢!

  小燕子却从容地憩着了。它们展开了双翼,身子一落,落在海面上了,双翼如浮圈似的支持着体重,活是一只乌黑的小水禽,在随波上下地浮着,又安闲,又舒适。海是它们那么安好的家,我们真是想不到。

  在故乡,我们还会想象得到我们的小燕子是这样的一个海上英雄么?

  海水仍是平贴无波,许多绝小绝小的海鱼,为我们的船所惊动,群向远处窜去;随了它们飞窜着,水面起了一条条的长痕,正如我们当孩子时之用瓦片打水漂在水面所划起的长痕。这小鱼是我们小燕子的粮食么?

  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

  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

  教师提示:文章通过对燕子的仔细观察,捕捉到燕子的各种姿态和特点,并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致的描写加以刻画,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可爱的燕子形象。

  2、思考:

  同是描写海燕的作品。郑振铎的散文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细读后回答,教师明确:郑振铎的《海燕》是作者在旅欧途中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离乡几千里,在海轮上见到小燕子,勾起了缕缕的思乡之情,于是,借托小燕子来抒发思念祖国故乡的浓浓深情。文章的开头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家乡的小燕子,寄托了思乡之情。主体部分则具体描写了一幅海上飞燕图。结尾把两者自然联系,点明了主题──游子思乡。

  四、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1、从文中找出四个描写海燕勇敢行动的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粗词“高傲”表现了海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概。

  3、文段最后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

  4、写海燕高傲地飞翔之前,写大海、狂风、乌云,是为了点明_______,烘托____________,突出____________。

  5、作者塑造海燕这一形象,流露出来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飞翔、碰、冲向、叫喊

  2、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

  3、拟人、排比

  4、海燕所处的环境海燕的战斗雄姿海燕的高大形象

  5、激越豪壮

  五、课堂小结

  本文最重要的写作特色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作为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托义于物”。它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这在今后阅读中,我们要仔细揣摩。

  六、布置作业

  阅读冰心的《绿的歌》,回答问题。

  绿的歌

  冰心

  我的童年是在大海之滨度过的,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湛蓝湛蓝的大海,身后是一抹浅黄的田地。

  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蓝色对于我,永远象征着阔大、深远、庄严……我很少注意到或想到其他颜色。

  离开海边,进入城市,说是“目迷五色”也好,但我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

  我开始向往看到一大片的红色,来振奋我的精神。

  我到西山去寻找枫林的红叶,但眼前这一闪光艳,是秋天的“临去秋波”,很快的便被朔风吹落了。

  在怅惘迷茫之中,我凝视着这满山满谷的吹落的红叶,而“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将在春泥中融化,来滋润培养它新的一代。

  这时,在我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一幅绿意迎人的图画!那是有一年的冬天,我回到我的故乡去,坐汽车从公路进入祖国的南疆。小车在层峦叠嶂中穿行,两旁是密密层层的参天绿树;苍绿的是松伯,翠绿的是竹子,中间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色调深浅不同的绿树,衬以遍地的萋萋的芳草。“绿”把我包围起来,我从惊喜而汇入恬静,静默地、欢悦地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绿”是象征着:浓郁的春光,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

  绿,是人生中的青年时代。

  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人类都有其生命的青年时代。

  我愿以这支“绿的歌”献给生活在青年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青年们!

  1、文中“临去秋波”比喻什么?用这一比喻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答案的字数均不得超过8字)

  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文中“‘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这句话中“‘向前看’的思路”指的是什么?然后再简要概括出上述整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分别把答案写在下面横线上。

  “向前看”的思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摘录原文回答)

  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不超过18字)

  3、作者见到“绿”感到“惊喜”,甚至“陶醉”了,这是为什么?(答案不超过30字)

  4、下面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的第六段,作者说“我到西山去寻找枫林的红叶”,这是因为“我”那时不大喜欢蓝色了。

  B、“我”离开海边,进入城市后,“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这暗指城市色彩的驳杂,与辽阔大海的一片湛蓝相比显得黯然失色。

  C、文中“落红不是无情物”是引自明代诗人顾炎武《己亥杂诗》,其下句是“化作春泥更护花”。

  D、文章的题目是《绿的歌》,作者却先写大海的湛蓝,城市的杂色,枫林的红色,这是为突出后面的绿色作铺垫。

  E、文章成功地运用了比拟手法,分别赋予蓝色、杂色、红色和绿色以人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即将凋零的红叶”“喜爱而又惋惜”

  2、“落红不是无情物”……培养它新的一代为新一代而乐于奉献

  3、绿是春天,是青春的象征,也是作者理想与希望之所在。

  4、BD

  海燕的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海燕》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都是作者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充满激情的文字背后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品味文字是学习的重点。本文短小精悍,以海燕为中心塑造了众多形象,手法运用比较多。学习此文,要加强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与想象,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圈点勾画关键词运用对比分析理解文章。另外,因为上一周学习了作文,所以可以针对本文的主题进行一下写作指导也是对语文学科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方式。

  20xx版新课标指出:“诵读现代文,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准确地评价语言材料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发掘其内在价值。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根据这一要求,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注意情境对比分析。在反复诵读、想象、练笔中体会作者的心境,陶冶学生情操。体现本课重在养成学生诵读良好习惯的教学价值,也体现以综合性、实践性为主的,重在学习语言运用的语文课程的特点。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散文的方法,对于散文的阅读与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未形成系统的学习方法。本文篇幅短小、语言富有激情,经过有针对性的朗读就能充分感知课文的内容。但是由于学生和作者时代背景、人生经历的差距较大,对文章的阅读分析可能不够深入,感悟作者情感对学生来说要突破重重的认知和经验障碍,另外,象征的写法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根据以上学情分析,在教学中,加强诵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文章语言特色;通过诵读,引导讨论,让学生基本体会到文本中所表达的作者心境,理解海燕内涵,提高欣赏品味。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诵读课文,能较好地运用经纬分析法海燕的形象并能由物及人理解运用;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学习对比、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

  3、写作训练:概述、排述、抒情化议论、象征手法的运用。

  【重点】

  能有感情诵读课文,能较好地运用经纬分析法海燕的形象并能由物及人理解运用;

  【难点】写作训练:概述、排述、抒情化议论

  【学法指导】

  圈点勾画法、经纬分析法、品读法

  【预习内容】

  1.阅读背景资料,初步自主探究文章;

  2.朗读课文,做到文从字顺,完成导学案自主部分。

  【背景资料】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05年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高尔基的小说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有《底层》等,除此以外,作者还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

  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一九0五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课堂流程】

  一、课前培训小组分工合作

  运用上周的写作课指导要点进行片段写作

  要求(1)话题:有海燕精神的人物。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寻找素材

  A科研行业

  B文体行业

  C银屏里

  D金庸小说里

  F身边的平凡英雄

  (2)用恰当的形式有创意地表达主题。

  二、海燕展翅——起

  设计意图:小组诵读课文,将全体学生带入情境,初步感知文章。

  三、海燕内核——承

  1、学生运用老师的学法指导自主研究课文

  2、学生有效交流之后和老师一起进行精讲互动

  3、互动中可与学生展示点评形成小辩论,在朗读品析中逐步达成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先学后教,再通过师生的精讲互动逐步理解文章达成能有感情诵读课文,能较好地运用经纬分析法海燕的形象并能由物及人理解运用;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学习对比、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两项教学目标。

  四、海燕掠影——转

  1、由物及人,迁移写作——揭开英雄榜

  2、学生的写作可以有自己的创意:剧本述故事散文诗等形式皆可用。

  3、注意写作要点

  设计意图:写作要点——概述、排述、抒情化议论、象征手法的运用。“写”是语文的重要能力,要注意在课堂重贯穿运用,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有类别的分工能让学生搜集更多的作文素材。

  五、海燕的誓言——合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海燕精神内核,并将其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再一次以朗读升华对文章的理解。

  六、板书:经纬分析图

  七、结语

  孩子们,我们还有两个月就是初三的学生了,中考将是你们人生中的第一场暴风雨,还希望你们能历练意志与本领,能掀起风浪乐观积极主动地迎接暴风雨。

  记住,沧海横流之时,定要彰显海燕本色!向前冲吧,让青春无悔!

  【作业设计】

  课后题

  海燕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

  2.体会象征、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体会课文的深刻含义,把握海燕形象。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诵,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2.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和研讨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1节课

  教学设想

  《海燕》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语文课上对学生(特别是对初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形象的感染手段。学生受感染的过程一般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依据作者所提供的全部艺术细节,在自己的头脑里初步再现作品的境界,把握其中的主要形象,并在思想感情上跟作者产生共鸣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第二阶段是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学生能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感受作者曾经感受过的生活,据此,再逐步深入领会作者怎样按照自己的写作方式把他的感受凝聚成作品中的形象。到这一步,也只有到这一步,学生才能接受作者美学观的影响,变作者的追求为自己的追求。历来的教学经验证明:形象的感染是深入理解的基础,也是学生从作品中获取审美感的必经途径。

  教《海燕》这篇作品,尤其离不开形象的感染。

  《海燕》写于1901年,正是俄国第一次革命(1905年革命)的前夜。它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和乐观战斗的精神,号召人民群众跟沙皇专制制度进行决战。由于高度集中地表现了当时俄国革命群众的斗争要求,这首诗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作者高尔基也因此被誉为俄国革命的海燕和反抗的群众的天才表现者。要使学生深刻理解这篇作品的主题,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是,使学生真正进入作品中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的形象,进而体会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的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这就意味着必须有效地利用形象感染的手段。

  要使诵读法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收到实效,下面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朗读的起码要求是把节奏读好,把重音找准。这首诗的原文是有格律的(轻重音按一定的规律交错安排),译者非常重视这一点,他用不同的形式让读者能感受到散文诗的语言美,不仅把词语译得十分准确,而且语句的节奏非常鲜明,句中重音也很明确。应当首先要求学生读出节奏和重音,而后在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继续提高,直至能够有表情地朗读全文。

  (二)讲清时代背景,在本课教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认识作品主题的条件,也是理解作品思想感情的基础。不懂得作品的背景,只凭直感,也不可能朗读好这篇作品。

  (三)要正确地讲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文学作品中的象征物不是现实生活中某些事物的简单代号;它们在本质上仍然是艺术形象。应当首先把它们作为完整的艺术形象来加以分析,而后让学生通过联想去认识它们的象征内容;切忌每讲一个细节都要说它象征什么,这种索隐式的讲法对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其实并无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看过高尔基的哪些作品?

  (学生回答,老师确定)

  谁能介绍高尔基情况?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投影)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他出生于木工家庭,四岁丧父,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备尝了人间的苦难,亲眼目睹了俄国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小市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这篇文章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激越的诗情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成为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明珠。让我们一起走近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去感受凝结着高尔基敏锐艺术感悟力的海燕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二、解题

  散文诗《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当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学生自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疏解、积累字词。

  2.学生听录音范读,思考:

  (1)体会文章的朗读感情处理,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散文诗有什么特点?

  (2)海燕是一个是什么样的形象?课文中赞美海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3)作者写海鸥、海鸭、企鹅的目的何在?

  (4)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四、深层探究

  全班有表情的朗读课文。小组讨论探讨下列问题:

  1.本文在象征手法的运用有什么特点?

  2.本文如何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3.作者为什么多次大声疾呼暴风雨的来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五、总结

  《海燕》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奏和流动感的油画。他把诗和散文的特点结合起来,又表现出音乐美和绘画美,文笔粗犷,气势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本文最重要的写作特色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作为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托义于物。它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在今后的阅读中,我们要仔细揣摩。

  六、分组朗读

  将全班分成三组,分别朗读三个场景,体会作者在这三个部分情感上的变化和语气、节奏的变化。

  七、课堂作业

  研讨与练习三、四。

  海燕的教学设计 篇4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和课堂学习研究的理论,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运用变易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和授课。

  二、教学背景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寓言故事都很有兴趣,并且读过一些寓言,对寓言故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对寓言的特点把握不准,对寓意的揭示方式认识模糊,对寓意的理解欠全面和深刻,尤其是学生在创作寓言故事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所写的寓言故事没有寓意或寓意不恰当,故事内容的取舍剪裁详略安排不妥当等。

  学生对寓言故事早有接触,刚学过刘征的寓言诗《木偶探海记》,并且《海燕戒》这首寓言诗内容浅显易懂,寓意明确,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所以这节课定位是读写结合课,难点是学生构思寓言故事,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引导和铺垫学生很难展开想象、打开思路,也不太会根据寓意对故事内容进行取舍剪裁。

  三.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的特点。

  2、学习《海燕戒》,深刻体会寓意。

  3、模仿课文,展开联想、想象,构思寓言故事。

  四.本课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学习《海燕戒》,通过朗读讨论交流,把握寓意。

  2、改变寓意,改写故事,掌握故事内容(剪裁)和寓意的关系。

  教学难点:展开联想、想象构思寓言故事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海燕视频,要求学生用合适的词语填空,并且用文中的语句描述画面。

  的海燕,在的大海上,地飞翔。

  明确:勇敢的海燕怒吼、波涛汹涌的大海高傲、自由自在地飞翔

  无数海燕冲天起舞,多么豪迈!小海燕跌跌撞撞,一头栽进大浪,再也没有回来。

  (设计说明:利用海燕搏击大海的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展开想象、带学生走进海燕的世界,导入课文)

  【理解品味】

  问题设计之一:

  联系小海燕的生活背景,这是一只什么样的海燕?

  明确:生活在动物园,且不必说冲击暴风雨,压根儿就没见过真正的大海,

  小海燕飞到海面上东摇西摆。

  ——缺乏锻炼

  问题设计之二:

  联系小海燕理想的大海,这是一只什么样的海燕?

  明确:重点词语:定然、镶着宝石的金笼、吃什么有什么,只要把嘴张开,

  消遣、隔、懂得、可不打算、等——住、吃、玩、乐

  ——贪图享受

  问题设计之三:

  小海燕最后的结局是什么?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及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结局:不听劝告、葬身大海

  原因:缺乏锻炼贪图享受

  问题设计之三:

  联系文中的点题句,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找出揭示寓意的语句:“不要以为海燕的子孙一定是海燕,只有海燕的翎毛并不能驾驭大海”引导理解:海燕的哪些子孙不能驾驭大海不是海燕?缺乏锻炼贪图享受的海燕子孙引伸道理:不要贪图享受,在锻炼中成才。

  (设计说明:理解故事,依据文本的顺序,设计相关的几个问题,带学生逐层缕清故事脉络,重点品味描写小海燕贪图享受的三、四、五、六节,一方面通过具体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具体生动的想象,为学生想象构思寓言故事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为学生领会故事中详略处理和寓意的关系奠定基础,这是针对学生在创作寓言故事时出现的问题:对故事的取舍剪裁详略安排不妥当。)

  【构思寓言故事】

  1、梳理《海燕戒》的形象、情节和寓意

  形象:小海燕、老海燕

  情节:逐层推进——详写小海燕的贪图享受

  寓意:不要贪图享受,在锻炼中成才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寓言的特点,借鉴《海燕戒》构思寓言故事,从三个方面借鉴海燕戒:寓言故事中的形象;故事情节;文末点明寓意,为学生展开构思写作构思提供范例。)

  2、构思寓言故事

  两个题目任选其一:①虚构有关小海燕的新故事,揭示新寓意;②虚构其他动物的故事,也来警戒贪图享受

  学生模仿《海燕戒》的构思框架,按照下列提示完成自己的寓言构思:①寓言故事中的形象;②故事梗概;③寓意

  学生构思前教师引导:

  第一个题目教师结合例文引导:①增换形象:举例:海鸥、企鹅、野鸭、小鱼、大海、白云、风浪、园长、渔翁等②调换环境:从大海到动物园荒岛人家的鸟笼等 ③更改情节

  第二个题目教师结合例文引导:如乌鸦、企鹅、猪、家鹅等

  (设计说明:第一个题目引导时不仅举出可增换的形象如海鸥、企鹅、野鸭、小鱼、大海、白云、风浪、园长、渔翁等,又给出学生两篇例文《下一个对手》《天鹅和小海燕》,另外一个角度是调换小海燕的环境如生活在大海边的小海燕飞到动物园,飞到荒岛等,第二个题目引导时出示给学生两篇例文《乌鸦取经》《猪的思想斗争》,另外又讲述了《野鸭和天鹅》的故事,试图让学生在这些铺垫之下展开想象、打开思路,构思故事,在课上因为时间关系,只要求学生写出故事提纲,但是考虑到初一学生概括能力不强,不太会写提纲,所以在学生的工作纸我给出以《海燕戒》为例的示范,设想让学生模仿示例,把自己的构思想象用框架的形式清晰地展现出来。注:给足学生独立构思的时间)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要求:每一组找出一篇优秀的寓言构思进行展示

  评价的标准:

  ①想象丰富

  ②故事完整、合理、具体、生动

  ③故事围绕寓意

  (设计说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内交换阅读讨论交流,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不仅为学生评价寓言构思提供标尺,而且在无形中强化学生的意识:在写作寓言故事时要注意故事的完整合理生动,故事要围绕寓意取舍剪裁,想象要丰富。)

  【课后作业】

  学生按照课上的构思,课下完成寓言故事,字数不限。

  补充说明:本课字词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字词检验巩固。

  海燕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设想】

  反复朗读,联系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细读品味精要文段,探究疑难问题,理解课文的写作技巧及语言特色;联系生活实际,拟写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发言提纲并在班上交流。

  【课前准备】

  1、高尔基的资料。

  2、《海燕》写作的时代背景。

  3、关于高尔基《海燕》的其他资料。

  4、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基本常识,朗读并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读了巴金《日》、《月》两篇短文,巴金通过写日、月表达了什么情感?(由日、月这寻常的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表达作者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伟大情怀,)

  阅读写景状物的散文(散文诗),要透过文学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今天,我们把视角投向高尔基的《海燕》,去感受作者在特定历史时代的激情。

  二、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及交流

  1、作者。

  2、关于《海燕》的写作背景及其他资料。

  3、教师归结,要求学生整理文学常识并作好笔记。

  三、朗读

  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记准生字字形;理解生词在文中的意思。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运用工具书查正字音词义;与同学初略探讨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2、指名朗读:

  方法:以意思相近的文段分段朗读,探讨重音、停顿、语速的处理。

  3、听录音带朗读:

  ⑴ 静听感受;

  ⑵ 随录音朗读;

  ⑶ 模仿朗读。

  方法:指名读一文段,同学评价后再听该段录音(放映相应画面),让学生在听读、模仿朗读,相互评价,观看画面过程中增强感受,正确朗读。

  4、齐声朗读:

  (掌握好停顿、语速,读出感情,读出散文诗之韵味。)

  四、探讨感知

  1、教师引导设疑:

  联系课文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阅读课首方框内提示的文字并思考:

  ⑴ 作为一种海鸟的海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⑵ 你是从方框提示中哪句话看出来的?

  2、师生互动探讨:

  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通过对海燕的赞美,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态度?

  归结板书(字幕显示):

  海燕,一种善于搏击暴风雨的海鸟。课文中的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联系背景理解、概括)

  作者以海燕善于搏击暴风雨的特点,联想到敢于迎战革命暴风雨的无产阶级先驱者,以满怀的战斗激情,热烈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热情歌颂像海燕一样的革命先驱者的战斗精神,鄙弃如海鸥、海鸭、企鹅般的怯懦自私者。表现了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五、练习与研讨

  1、字音词义,常识积累,朗读感受。

  2、问题研讨:

  ⑴ 课文标题是《海燕》,作品中为什么还写到其他几种海鸟?

  ⑵ 如果说海燕象征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那么课文中其他事物也应该有其各自的象征意义,请列出来与同学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象征、烘托、对批等表现手法,阅读理解精要文段。

  教学步骤

  一、上课时问题研讨交流

  (对学生交流发言不作定论,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有序地理解课文内容及写作技巧,在阅读探讨过程中欣赏作品,认识并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

  二、朗读感受,思考探讨

  1、朗读描写海燕的句段,观看海燕在乌云和大海之间穿梭号叫的画面,加深对海燕这一形象的感受,引出象征意义。

  2、朗读描写其他海鸟的语段,观看投影画面:

  ⑴ 用文段中的词句概述这些海鸟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种种丑态;

  ⑵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些海鸟?

  教师小结板书(投影字幕):

  一会翅膀碰着波浪

  迎战暴风雨,象征勇猛坚强、乐观

  海燕 一会箭一般地冲向乌云 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叫喊着

  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 惧怕暴风雨,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

  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

  海鸭:呻吟、吓坏了 不革命者。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

  比,突出海燕的形象。

  企鹅:躲藏

  3、浏览阅读,探讨文中其他事物的象征意义:

  教师小结板书(字幕投影):

  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气势。

  乌云、狂风:象征反革命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环境等。

  暴风雨:象征1905年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

  4、作者把海燕摆到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描写,试举例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学生探讨后教师小结;烘托。

  象征、烘托、对比等手法的概念及其在文艺创作中的运用(结合本文作引导性阐述,从写作技巧方面引导学生欣赏)。

  三、精要文段阅读理解

  1、朗读暴风雨来临之前大海上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的句段,具体说说你对这些描写的理解。

  2、文章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试在课文中找出几例并分析说明(从表达方式、作品语言方面欣赏。)

  四、教师小结

  1、充满激情的描绘──间接抒情;

  2、饱含激情的议论──直接抒情。

  描写议论结合,热情歌颂像海燕一样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战斗精神。

  五、课文总结

  1、内容

  2、艺术特色

  六、拓展延伸

  人生,并非只意味着阳光与鲜花,有时也会遇到坎坷,甚至面临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试以面临生活中的暴风雨我该这样做为话题,拟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上交流。

  海燕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思路】

  《海燕》是一首抒情诗,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解读这首诗时,要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于诵读中展现海燕的活动空间,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欣赏海燕大无畏的精神,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由表及里地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⑵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

  ⑶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⑷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把生活感受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

  2、提问法: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

  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高尔基的资料。复习《雷电颂》中有关象征手法的知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海燕》一文。

  (板书,出示课题)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教师播放音乐,范读:

  要求:学生看书,仔细聆听,发挥想象,静心感受,认真思考,用一句话概括你听到了哪些内容?

  (教师点拨:同学们可以从文章提到了那几种事物来考虑。)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

  ⑴勾画出下列词语所在的语句,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苍茫精灵呻吟胆怯翡翠蜿蜒高傲

  ⑵用一个词语概括海燕的精神内涵。

  3、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

  4、同学们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要对海燕进行歌颂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博:

  教师出示幻灯片资料: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发表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三、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

  1、学生默读全文,思考并讨论:

  本文是一首感情强烈的抒情散文诗,也好似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请同学们思考海燕在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活动,在这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海燕又有什么表现?(注意结合场景景物的变化来思考。)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整体场景:上边:乌云──下边:大海。

  全文给我们随着场景的变化为我们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

  第一幅,风卷云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第二幅,暴风雨迫近,海燕博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幅,暴风雨将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

  这三幅场景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

  2、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本文中正面描写海燕形象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作用,具体分析海燕的形象。

  示例一:“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赏析:这一句从两方面来写。一是从形状、颜色角度写,既表现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又在大海背景上现出一点亮色,使人看到光明和希望;二是从行动角度写,表现出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示例二:第二、三段:

  赏析:先承接前面的“飞翔”而来,以瞬息交替的动作,写海燕的勇敢低飞,又迅疾高翔的矫健雄姿。而后从声音角度写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

  示例三:第九、十段:

  赏析:再现前面对海燕的描写,又补写海燕形象。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这里,作者绘形绘声地描写了海燕在海浪与云空拼搏的情景。抓住了那些词语来写的?找出来。

  “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壮;海燕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其敏捷、勇猛。

  示例四:文章的最后三段:

  赏析:这是写海燕的呼喊,写它的两次大声疾呼,表达了海燕作为报讯者的欢快之情,作为胜利预言家的豪迈情怀。

  海燕的形象终于随着暴风雨的渐次迫近而更加鲜明、完整。

  4、归纳总结海燕形象(板书):

  全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的形象描写,再现了一个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先驱者的形象。

  四、课文还描写了其他的动物,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其他动物的句子,用曲线划出表现其精神的关键词语

  提示:海鸥、海鸭、企鹅;恐惧。(板书)

  在开始我们就能感受到本文的主要形象是海燕,为什么还要写到其他三种动物呢?这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板书)

  五、小结并板书

  勇敢海鸥

  海燕乐观先驱者海鸭恐惧

  自信企鹅

  富于献身精神对比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感知了海燕形象,知道了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海燕的,那么作为诗的语言,又是怎样来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这一问题。

  二、课文研讨

  1、教师播放音乐,指两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读出激

  雄浑的气势。

  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义,即象征手法的运用:

  ⑴学生回忆在《雷电颂》中所讲的象征手法,教师强调:本文的作者也运用了象征手法。即象征是“托义于物”或者叫做“托物寓意”也就是“借此言彼”。

  提问:本文的“大海”、“狂风”、“乌云”、“闪电”、“海燕”、“暴风雨”、“海鸥”、“海鸭”、“企鹅”、“巨浪”等物以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⑵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总结自己在文中所勾画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讨论明确:

  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写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的惊恐万状的丑态,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作者对它们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意象群象征

  革命的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

  此外,本文还两次写到大海与风、云、雷、电展开了殊死搏斗,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与

  革命斗争的日益激化;大海最终战胜乌云、闪电,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

  3、问题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下列两组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⑴在文章的结尾,海燕为什么像“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海燕的两次大声疾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本文是如何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

  三、归纳总结本文

  作者对海燕搏风击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或假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

  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四、拓展训练

  请你仿照句子说一段话。

  例:假如我是(海燕),我将对(海鸥)说(收起你对暴风雨的恐惧吧),因为(生命本身不同寻常,所以不仅要善于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也要敢于承受生活中的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句式:假如我是(),我将对()说(),因为()。

  五、总结归纳散文诗的特点

  诗歌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有强烈的节奏感,诗歌是格式化的,古典诗词讲究五言绝句或五言律诗,七言绝句或七言律诗,字数与平仄都有严格要求;而散文不仅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如果我们要两者兼得,怎们办呢?有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这就是散文诗。散文诗多采取跳跃流动、轻捷灵活、多节段的结构,既适应语言精炼简洁、节奏起伏跳荡的要求,也体现了建筑美的视觉快感。散文诗的构思是诗化的,讲究诗的情绪,诗的精魂,讲究铸炼意境。散文诗的另一个特征是大都追求寓意和哲理,散文诗的语言具有以一当十的张力,是压缩饼干。另外,散文诗多是可以朗诵的,如高尔基的《海燕之歌》,历来是朗诵的必选篇目。

  五、作业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的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呢?试就这个话题,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海燕的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设想】

  反复朗读,联系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细读品味精要文段,探究疑难问题,理解课文的写作技巧及语言特色;联系生活实际,拟写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发言提纲并在班上交流。

  【课前准备】

  查阅资料:

  1、高尔基。

  2、《海燕》写作的时代背景。

  3、关于高尔基《海燕》的其他资料。

  4、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基本常识,朗读并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读了巴金《日》、《月》两篇短文,巴金通过写“日”、“月”表达了什么情感?(由“日”、“月”这寻常的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表达作者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伟大情怀,……)

  阅读写景状物的散文(散文诗),要“透过文学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今天,我们把视角投向高尔基的《海燕》,去感受作者在特定历史时代的激。

  二、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及交流

  1、作者。

  2、关于《海燕》的写作背景及其他资料。

  3、教师归结,要求学生整理文学常识并作好笔记。

  三、朗读

  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记准生字字形;理解生词在文中的意思。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运用工具书查正字音词义;与同学初略探讨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2、指名朗读:

  方法:以意思相近的文段分段朗读,探讨重音、停顿、语速的处理。

  3、听录音带朗读:

  ⑴静听感受;

  ⑵随录音朗读;

  ⑶模仿朗读。

  方法:指名读一文段,同学评价后再听该段录音(放映相应画面),让学生在听读、模仿朗读,相互评价,观看画面过程中增强感受,正确朗读。

  4、齐声朗读:

  (掌握好停顿、语速,读出感情,读出散文诗之韵味。)

  四、探讨感知

  1、教师引导设疑:

  联系课文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阅读课首方框内提示的文字并思考:

  ⑴作为一种海鸟的海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⑵你是从方框提示中哪句话看出来的?

  2、师生互动探讨:

  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通过对海燕的赞美,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态度?

  归结板书(字幕显示):

  海燕,一种善于搏击暴风雨的海鸟。课文中的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联系背景理解、概括)

  作者以海燕善于搏击暴风雨的特点,联想到敢于迎战革命暴风雨的无产阶级先驱者,以满怀的战斗激,热烈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热情歌颂像海燕一样的革命先驱者的战斗精神,鄙弃如海鸥、海鸭、企鹅般的怯懦自私者。表现了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五、练习与研讨

  1、字音词义,常识积累,朗读感受。

  2、问题研讨:

  ⑴课文标题是《海燕》,作品中为什么还写到其他几种海鸟?

  ⑵如果说“海燕”象征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那么课文中其他事物也应该有其各自的象征意义,请列出来与同学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象征、烘托、对批等表现手法,阅读理解精要文段。

  教学步骤:

  一、上课时“问题研讨”交流

  (对学生交流发言不作定论,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有序地理解课文内容及写作技巧,在阅读探讨过程中欣赏作品,认识并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

  二、朗读感受,思考探讨

  1、朗读描写海燕的句段,观看海燕在乌云和大海之间穿梭号叫的画面,加深对海燕这一形象的感受,引出象征意义。

  2、朗读描写其他海鸟的语段,观看投影画面:

  ⑴用文段中的词句概述这些海鸟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种种丑态;

  ⑵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些海鸟?

  教师小结板书(投影字幕):

  一会翅膀碰着波浪

  迎战暴风雨,象征勇猛坚强、乐观

  海燕一会箭一般地冲向乌云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叫喊着

  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惧怕暴风雨,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

  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

  海鸭:呻吟、吓坏了不革命者。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

  比,突出海燕的形象。

  企鹅:躲藏

  3、浏览阅读,探讨文中其他事物的象征意义:

  教师小结板书(字幕投影):

  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气势。

  乌云、狂风:象征革命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环境等。

  暴风雨:象征1905年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

  4、作者把海燕摆到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描写,试举例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学生探讨后教师小结;烘托。

  象征、烘托、对比等手法的概念及其在文艺创作中的运用(结合本文作引导性阐述,从写作技巧方面引导学生欣赏)。

  三、精要文段阅读理解

  1、朗读暴风雨来临之前大海上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的句段,具体说说你对这些描写的理解。

  2、文章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试在课文中找出几例并分析说明(从表达方式、作品语言方面欣赏。)

  四、教师小结

  1、充满激的描绘──间接抒情;

  2、饱含激的议论──直接抒情。

  描写议论结合,热情歌颂像海燕一样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战斗精神。

  五、课文总结

  1、内容:略

  2、艺术特色:略

  六、拓展延伸

  人生,并非只意味着阳光与鲜花,有时也会遇到坎坷,甚至面临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试以“面临生活中的暴风雨我该这样做”为话题,拟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上交流。

  海燕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领会文章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

  2、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让学生生成阅读鉴赏能力。

  3、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领会作品深刻内涵。

  4、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和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象征内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

  学生简介作者。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代表作《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明确目标。

  (通过朗读,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及作品的内涵

  通过朗读,品味文章语言及艺术手法)

  二、范读——体味音乐美

  教师: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节奏、语速、语调

  学生:听读,听后以“我听到了”的句式漫谈感受。

  (过渡:范读中语速的变化,线索)

  三、品味——品析图画美

  1、文章着重刻画了那三个场面?(语速、、文章以暴风雨的渐次逼近为线索,描绘了三幅画面。

  在文中划出表明画面转换的短语、句子或场景。)

  2、选择你喜欢的段落或画面,富有激情的朗读。(朗读、评价、品味。)

  画面一:暴风雨将临,狂风卷集着乌云海燕高傲的飞翔渴望

  画面二:暴风雨逼近乌云越来越暗海燕英勇搏斗迎接

  画面三:暴风雨即临乌云像青色火焰预言暴风雨来临预言

  从这三幅凝重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讨论——感受意境美

  1、以“我感受到了这是一只的海燕”的句式说话,把握海燕形象。

  划出每个画面中直接描写海燕的句子,读、分析形象

  侧面描写:环境烘托(海燕每次出场前先写什么?)对比衬托

  2、联系时代背景,说说文中各形象的象征意义?

  文中还有哪些意象

  海燕: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假革命、不革命者

  大海、波浪: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乌云、闪电、狂风、雷声:反革命黑暗势力

  暴风雨: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

  象征——

  3、海燕的两次大声疾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对海燕搏击风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以及“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五、教师小结:

  我们在读诗和散文时,就要进行美读,美读,就是要体味音乐美,品析图画美,感受情感意境美。

  六、拓展延伸

  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你会如何来做?

  七、作业

  朗诵本文

  从海燕、海鸟、暴风雨、大海的角度,进行心理描写。(用第一人称)

  海燕的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描写的方法,体会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2、了解咏物抒怀文章的大体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揣摩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清散文诗的结构,学习文中运用的对比和烘托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海燕呼唤革命风暴的热情。

  2、从海燕身上汲取对革命乐观顽强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对象征意义的理解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对散文诗结构的把握和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人

  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压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海燕》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它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海燕》这首散文诗,去感受高乐基给我们带来的生命的最强音。(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思考:(课件、配乐)

  (1)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

  (2)散文诗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在老师朗读的时候,大家标记出本文出现的一些意象,并思考它们有什么象征意义?

  2、学生朗读。

  三、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师: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在大海上飞翔,在迎接着暴风雨的来临。

  2、师:文中写了哪些意象呢?

  生:海燕、海鸥、海鸭、企鹅、大海、波浪、乌云、狂风、闪电等。

  3、师:第7段“乌云越来越低暗,越来越低”和第12段“狂风吼叫……雷声轰响……”,可又看出大海上天气有什么变化?

  生:暴风雨越来越近了。以时间为序,表现了天气的变化。

  4、师:刚才我们聊到了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的变化,同学们考虑一下,大致可分为几个画面?

  生: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5、师:那就给课文分层吧?

  讨论明确:

  一(1—6):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二(7—11):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三(12-16):暴风雨就要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四、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一)研读第一画面

  1、指定学生朗读(1—3)节,要求学生思考:在暴风雨到来前,周围的环境怎样?海燕有什么表现?

  讨论明确:

  环境:“苍茫”、“狂风卷集着乌云”,说明一场暴风雨正在孕育。

  海燕:“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碰着”、“直冲”。

  2、“闪电”一喻,有何作用?“高傲”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讨论明确:把海燕比喻成“闪电”,写出海燕矫健高傲、锐不可当的雄壮,身形敏捷、。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词,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3、碰”字与“冲”字,写出海燕怎样的情态?

  明确:“碰”写出勇敢低飞,触及海浪;“冲”写出迅猛高翔,锐不可挡。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燕海燕搏击风云、无所畏惧、斗志昂扬的精神,它渴望暴风雨的到来。

  4、默读4-6段,思考: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其它海鸟有何表现呢?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明确:(板书)

  海燕:闪电、飞翔——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海鸥:呻吟、飞窜对比、象征

  海鸭:呻吟、吓坏明哲保身、害怕革命、逃避革命的人

  企鹅:胆怯、躲藏

  教师小结:海燕的表现、精神、对比、象征。

  五、布置作业

  1、发挥你的想象,当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海鸥、海鸭、企鹅它们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朗读与背诵:

  1、齐读。

  2、指名读,并简评。

  3、背诵。

  二、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一)复习旧知

  师: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大海上海鸟们都有何表现呢?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明确:(课件)

  海燕:闪电、飞翔——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海鸥:呻吟、飞窜对比、象征

  海鸭:呻吟、吓坏明哲保身、害怕革命、逃避革命的人

  企鹅:胆怯、躲藏

  教师小结:海燕的表现、精神、对比、象征。

  (二)研读第二部分

  1、思考:这一节里,环境起了怎样的变化?

  讨论明确: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雷声轰响、狂风肆虐,把波浪抱起,甩到悬崖上,摔成尘雾和碎末。

  2、这一环境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明确:说明俄国当时白色恐怖严重,反动势力猖獗,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激烈。特别在第8节作者在写狂风与巨浪搏斗时,用了“紧紧”、“恶狠狠地”、“把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等词句,进一步说明当时革命与反革命斗争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3、提问:在这险恶的环境中,海燕的表现怎样?

  讨论明确:海燕不畏强暴,它飞舞着,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它面对猖狂的反动势力充满信心地大笑,还大声号叫,它为暴风雨的迫近而欢乐,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革命是必胜的。

  4、在险恶的环境里,海燕如此英勇,决不是偶然的,思考:海燕,为什么如此敏感,如此英勇?(齐读11节)

  明确:那时马克思主义已在俄国人民中广泛传播,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海燕在险恶环境中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观察斗争形势,已经听出了“雷声”的“困乏”,已经看出“乌云遮不住太阳”,也就是说,看到历史的必然规律,是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沙皇政府必将灭亡,人民必定胜利,因此海燕就在暴风雨迫近时特别欢乐,无比英勇,表现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者用了“敏感的`精灵”、“早就听出”、“深信”等词语来描写海燕,不仅使我们从外在形象上了解了海燕,而且使我们从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感受到了海燕这一形象的高大、可敬。

  (二)研读第三画面

  1、学生齐读12—16节。

  师:你们通过这些文字,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生:乌云、雷电与大海搏斗的情景。

  师:这是一幅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图景。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乌云像火焰,闪电像火蛇,而大海呢?勇敢迎战,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并且越战越勇,终于怒吼了。这一切说明,革命的形势迅猛发展,一切反动势力终于陷落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中。这里从“狂风怒吼”到“大海怒吼”,既表明了斗争的激烈残酷,又说明了革命发展的趋势,预示着旧世界必将被人民摧毁,新纪元必将由人民来开拓。

  2、思考:在这革命高潮中,作者怎样描写海燕?

  讨论明确:这里着重写了海燕的叫喊。海燕两次呼唤“暴风雨”,一是说明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号召人民要迎接暴风雨,要敢于斗争。二是表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人民对沙皇反动政府强烈仇恨,迫切地要求推翻沙皇政府。三是加强了文章的气势,表明人民群众一旦起来以后,其势如急风暴雨,锐不可当,从而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的力量。

  三、艺术手法

  1、师:自《海燕》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在诵读中,你体验到了哪些艺术特色?

  生:象征手法。

  生:对比和烘托。

  生: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跳越性,节奏感强。同时,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表达效果。

  2、梳理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

  海燕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暴风雨人民反沙皇专制的斗争

  大海广大的革命群众

  海鸥、海鸭、企鹅害怕革命、明哲保身的人

  乌云、狂风反动势力

  四、主题

  这篇著名的作品,通过对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大海景象的描绘和海燕战斗雄姿的刻画,深刻地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并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无产阶级革命必将胜利的前景,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起来迎接革命斗争。

  五、作业

  1、练习二、三、四。

  2、熟读并背诵。

  海燕的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的】

  1、理解并学习象征、烘托、对比的写作手法。

  2、认识海燕的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4、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教学设想】

  1、《海燕》是一首散文诗。作者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教读本文,要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这也是审美教育。因此,以朗读引起学生理解课文的愿望,又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按照朗读、理解、朗诵这样三个环节,达到教学目的。

  2、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其中包括教师的示范朗读(最好是朗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直至学生能够流畅、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能够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了。

  3、课文内容的分析,建立在熟读课文基础之上,重点在于对海燕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对大海变幻的层次分析,有助于对海燕形象的理解,所以,适当的层次分析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为理解海燕的形象服务。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家与作品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散文诗《海燕》。作者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1892年9月高尔基发表了他的处女作《马加尔·楚德拉》,从此,一颗光芒夺目的明星升上了俄国文坛。1901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等剧本。1906年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1913~1916年,完成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在人间》,1922~1923年,完成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

  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二、简介文体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简言之,散文诗就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它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的内容,是散文化了的诗,不分行排列,但具有诗的意境和严格的音节、韵律。

  三、范读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读:

  ⑴ 注意字音。

  ⑵ 思考画面应怎样切分。

  2、说明: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本文的层次,使阅读向纵深发展。学生基本答出后,顺势划分一下全文结构,用时不要太多。

  层次划分:

  一(1~6节):暴风雨孕育之际海上景象。

  二(7~11节):暴风雨迫近之时海上景致。

  三(12~16节):暴风雨来临之前海上景观。

  2、齐读《海燕》,注意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读毕,要求学生抓住文中的语句,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教师板书,引导学生思考。

  四、研讨课文

  1、讲析第一幅画面:

  指名朗读,思考:

  ⑴ 海上景象怎样?海燕表现如何?

  明确:环境恶劣;海燕矫健、勇猛,藐视恶劣环境,表现了海燕渴望暴风雨到来的快乐心情和英勇无畏的气概。

  ⑵ 其它海鸟表现怎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海鸥在飞窜,十分恐惧;海鸭在呻吟,吓得掩藏了起来;企鹅非常胆怯,躲藏在悬崖底下。通过对比,突出海燕勇敢搏击、藐视恶劣环境的英雄气概,使海燕的形象更鲜明。

  2、讲析第二幅画面:

  默读并思考:

  ⑴ 海上景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环境更险恶;这样写突出斗争更险恶。

  ⑵ 哪些词语突出了险恶的环境?(动词、形容词)海燕较前有何变化?(见板书设计)

  3、讲析第三幅画面:

  齐读,思考:

  此刻海景有什么变化?海燕表现怎样?(见板书设计)

  五、讨论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写法

  1、讨论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

  海燕(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暴风雨(俄国人民反沙皇专制的斗争)

  大海(俄国广大的革命群众)

  风、云、雷、电(沙皇的统治势力)

  海鸥、海鸭、企鹅(俄国资产阶级中形色色的政客)

  说明:海燕、暴风雨、大海的象征意义是让学生明确的重点;其他事物的象征内容,学生若理解有困难,教师适当给予讲解。

  2、关于象征写法:

  ⑴ 象征也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易与比喻、拟人混淆。象征是一中表现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比喻则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征与借喻都使事物形象化了。但象征是赋予事物一定意义,对托义之物须做细致描写和刻画,而借喻是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须描写有刻画。

  ⑵ 象征的作用:

  ① 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② 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海燕的教学设计 篇11

  学习目标:

  1、了解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培养阅读散文诗的能力。

  2、反复诵读课文,在学习象征、烘托、对比手法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作品内涵。

  3、体会作品中反映出来的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散文诗,象征手法的运用是难点,文中语言渗透了不同的情感,注意引导学生在美读中思索深刻的主题思想。

  课前学习:收集有关面对逆境不低头的名人的故事或名言。

  教学过程:

  一、读中动手、听中想象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找出课文中描写海燕的语句。(学生初读课文,完成任务)

  2、学生朗读文中描写海燕的句子。

  3、教师根据自己的感悟配乐朗读《海燕》,学生听读,想象意境。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方式可以是齐读,也可以是朗读某一语段)

  二、交流中思索,品读中感悟

  学生放声读课文,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1、当时的环境如何?(提示:可按时间顺序,即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来思考。)

  2、结合描写海燕的语句思考:在那样的环境下,海燕是什么形象的化身?

  3、在这样的环境下,你们面对海燕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读课文,思考,全班交流。

  三..精读课文感悟体验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是大海的主角,那么,海面上还有其他海鸟吗?写海燕为什么还要写其他海鸟?

  2、暴风雨来临之前,海面上的景象是如何变化的?把海燕置于这样的环境中又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合作交流,班级交流。

  (二)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象征手法

  1、学生介绍写作背景,教师做补充,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分析其他形象,学习象征的表现手法。

  3、列举常见的青松、红旗、鲜花等事物的象征意义。

  四.作业设计:

  1、写出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

  “乌云”、“狂风”象征

  “海燕”象征

  “太阳”象征

  “蜜蜂”象征

  “杜鹃”象征

  2、《海燕》这首散文诗主要是写海燕,而诗中还写了海鸥、海鸭、企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多次提到海燕的“笑”,刻画了海燕怎样的形象?

  4、下面两句话分别表现了海燕怎样的性格特点?

  (1)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

  (2)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海燕》导学案3》全文共877字

  海燕的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海燕的象征意义。

  2、了解象征手法和作用。

  3、培养朗诵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象征手法和作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教读本文,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像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这也是审美教育。因此,以朗读引起学生理解课文的愿望,又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按照朗读、理解、朗诵这样三个环节,达到教学目的。

  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其中包括教师的示范朗读(最好是朗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直至学生能够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能够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了。

  课文内容的分析,建立在熟读课文基础之上,重点在于对海燕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对大海变幻的层次分析,有助于对海燕形象的理解,所以,适当的层次分析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为理解海燕的形象服务。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

  1、介绍背景知识。

  2、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散文诗《海燕》。作者高尔基。本文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是《海燕之歌》。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海燕》发表后立即成为进行革命宣传的有力武器。列宁非常喜欢这首诗,并曾在文章中引用过。(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l。)

  高尔基(1868—1936),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lO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3)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范读课文后,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朗读《海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注意节奏和重音。

  2、读过课文后你能说一下散文诗的特点吗?

  3、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4、为本文试拟副标题。

  (①要切合课文的内容;②要和标题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③用语简洁,字数不可过多。)

  5、课文中描绘了三幅画面,你能说说各写了什么吗?

  (提示:注意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学生朗读,师生点评优缺点。

  2、学生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什么是散文诗。

  明确:(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是一种文学体裁。十九世纪中叶流行于欧美。它的第一个特点是篇幅短小,不分行,不押韵,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充满诗的意境,有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第二个特点是内容的跳跃性,以凝炼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第三个特点是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扩大内容和容量。)

  要求:了解散文诗的特点。

  3、读准下列字音。

  掠(lue4);渊(yuan1);蜿(wan1)

  蜒(yan2);翡(fei3);怯(qie4)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4、为本文试拟副标题。(学生能拟,说明已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

  (明确:下列几个副标题均可使用。)

  勇敢的斗士;反抗上天的精灵;渴望暴风雨的勇士

  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胜利的预言家;无畏的革命者

  革命的先驱者;划破乌云的利剑

  5、课文中描绘了三幅画面,你能说说各写了什么吗?

  (教师提示,学生分组讨论。)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积累运用"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板书设计

  海燕

  高尔基

  孕育之时—海燕高翔—渴望暴风雨

  逼近之时—海燕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

  即将来临—海燕反复呼唤暴风雨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的作用。

  2、培养学生朗诵的能力,通过朗诵进一步体会作者对革命前途的深刻信念和炽烈的战斗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旧课,激情导入。

  二、自主学习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

  1、学生朗读课文。(朗读指导。)

  2、了解象征手法,(结合背景介绍并理解当时俄国社会形势的特点是沙皇残暴统治,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课文中关于大海景象变化的描写与俄国革命形势之间有什么相似点?

  3、运用上题方法,分析大海波浪、海燕、海鸥海鸭企鹅、风云雷电、暴风雨分别象征了什么?

  4、试背第三部分并练习朗诵。(指导。)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并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由一位学生朗读,或由三位学生分三部分分别朗读。

  明确:(教师或同学们对朗读时在重音、节奏、感情等方面出现的不足,适时给以纠正,指导朗读。其间,可穿插齐读。)。

  2、课文中关于大海景象变化的描写与俄国革命形势之间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师先简单介绍象征手法,参见教参第5页,象征手法的运用,然后适当介绍写作背景。大海上狂风乌云雷电交加,形势激烈,处于一触即发之势。与俄国革命形势相似。)

  要求:了解象征手法。

  3、大海波浪、海燕、海鸥海鸭企鹅、风云雷电、暴风雨分别象征了什么?

  明确:(大海波浪: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海燕: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革命中的机会主义者和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风云雷电:沙皇的反动势力。暴风雨:席卷一切的革命运动。海燕、暴风雨、大海的象征意义是让学生明确的重点;其他事物的象征内容,学生若理解有困难,教师适当给予讲解。讨论这些事物的象征内容,最好也能结合朗读进行,读读议议,做些比较,有利于学生对象征内容的认识。)

  要求:记住象征意义。

  4、试背第三部分并练习朗诵。

  明确:(这一部分着重写海燕两次呼唤暴风雨,反映了它投入了更大的战斗的决心和对胜利的信心。因此,学生朗诵时,注意从节奏上和感情上给予示范、指导。最后,请一位班里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全文。)。 、

  要求:背诵本段。

  5、研读赏析课文第1—6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2。)

  ①"苍茫"一词描写了大海(),"卷集"一词描写了()的情景。

  ②"它叫喊着"一句中"它"指代(),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是()。

  ③"海鸭""海鸥""企鹅""暴风雨""乌云"象征什么?

  ④"海燕像黑色的闪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海燕什么样的雄姿?

  ⑤文中通过()、()、(),描写了各种海鸟的丑态,主要的用意是什么?

  ⑥"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一句,海面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⑦在文中画出从形色上、行动上、声音上写海燕的句子。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

  ①磅礴的气势:大小云块翻滚聚拢

  ②海燕: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③那些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席卷一切的革命浪潮。沙皇的反动统治。

  ④比喻,矫健、勇猛。

  ⑤声音行动情态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海燕的高大形象。

  ⑥点明海燕所处环境,为它出场渲染气氛。

  ⑦形色:像黑色的闪电。行动:高傲地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的直冲向乌云。声音:它叫喊着。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板书设计

  本体—象征体—相似点

  大海波浪—人民群众—歌唱、冲、迎接

  海燕—革命先驱者—渴望、敏感、深信

  海鸥海鸭企鹅—机会主义者、假革命者—窜、呻吟、躲藏

  风云雷电—沙皇的反动势力—压、恶狠狠

  暴风雨—席卷一切的革命运动—激烈

  海燕的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设想: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作者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教读本文,要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这也是审美教育。因此,以朗读引起学生理解课文的愿望,又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按照朗读、理解、朗诵这样三个环节,达到教学目的。

  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其中包括教师的示范朗读(最好是朗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直至学生能够流畅、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能够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了。

  课文内容的分析,建立在熟读课文基础之上,重点在于对海燕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对大海变幻的层次分析,有助于对海燕形象的理解,所以,适当的层次分析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为理解海燕的形象服务。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背景知识。这是学生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的前提。

  二、朗读课文。

  三、初步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

  四、划分全文的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介绍背景知识。

  板书:海燕、高尔基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散文诗《海燕》。作者高尔基(1868—1936),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海燕》写于1920年。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高尔基1920年2月19日从故乡尼日尼·诺夫戈罗德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3月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威,遭到残酷镇压,有些人被打死,许多人受了伤。高尔基参加了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3月12日他回到故乡后,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参加示威的感受,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小说先投寄莫斯科《信使报》,后又投寄彼得堡的《生活》杂志。愚蠢的审查官禁止发表这篇小说,却认为它的尾声是一篇写景的文字。这样,《海燕》就被作为一篇独立的作品在《生活》杂志1920年4月号上发表了出来。《海燕》一经发表,便在俄国大地上产生巨大反响,它被革命者用胶印和手抄等方式广为传播,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诗传单。

  据斯维尔德洛夫夫人的回忆录《斯维尔德洛夫》的记载:由于《海燕》这首散文诗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沙皇政府才认识到高尔基的危险性。于是不经审讯就决定把他放逐到库尔斯克去。1920年11月7日那天,尼日尼·诺夫戈罗德的人们很早就把火车站挤满了,为高尔基送行。高尔基刚到来,人群中就爆发出了“高尔基万岁”、“打倒专制制度”、“消灭黑暗势力”的呼声。示威者时而高唱革命歌曲,时而朗诵《海燕》。一位演说者大声说道:“高尔基被放逐了,原因是他说出了真理并揭露我们生活中可怕的事情。他有一件武器——他的笔,一种力量——他那在自由发表意见时所表示的思想……我们要用示威来表示我们是怎样的喜爱高尔基。”示威结束时,一位大学生激动地高呼:“暴君将要死亡,而伟大的有力的自由的人民将要兴起!”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海燕》在当时的俄国,是“鼓舞人民革命的号角”。

  二、朗读《海燕》;试拟副标题。

  由教师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读,试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

  范读结束,学生试读。

  方法:齐读,或自己放声读。目的是熟悉课文。

  试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

  教师提出要求:

  ①要切合课文的内容;

  ②要和标题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③用语简洁,字数不可过多。学生或独立完成,或三两人讨论完成。

  [说明]学生拟出了本文的副标题的时候,即他们对本文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程度。

  下列几个副标题均可适用:

  勇敢的斗士,反抗上天的精灵

  渴望暴风雨的勇士,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

  胜利的预言家,无畏的革命者

  革命的先驱者,划破乌云的利剑

  再读《海燕》,注意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齐读或分读。)

  读毕,要求学生抓住文中的语句,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教师可板书下边图表,引导学生思考。

  [说明]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本文的层次,使阅读向纵深发展。学生基本答出后,顺势划分一下全文结构,用时不要太多。

  教学反思

  高尔基创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今天,也可以从另外角度来阅读这篇散文诗,如不惧怕困难,迎着困难前进,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等。

  这篇作品为了表现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对暴风雨的渴望,除了对海燕作直接描写外,还通过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的描写来烘托,并以海鸥、海鸭、企鹅等来作对比。第一部分写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躲藏与海燕那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海燕的英勇、乐观。第二部分写海浪与狂风生死拼搏的激战场面,正是以壮阔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第三部分写风、云、雷、电一齐出动,以此背景来烘托海燕那战斗号召的豪迈激昂,振奋人心。

  全诗语言充满激情,使人振奋,如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既是期盼,呼唤革命的风暴,又是对人民的战斗召唤。比喻、夸张、拟人(如“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优美而有气势,增强了表达效果。

  学习最初,学生不太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老师将时代背景交代后,能较好的领悟到海燕的象征意义。我自己感觉在上课时还是过多的拘泥于琐碎的分析,也许让学生更多的朗读,让其自己去品出文意会更好些。

【海燕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海燕》教学设计04-03

《海燕》教学设计精选01-24

《海燕》的教学设计09-15

海燕教学设计范文01-24

海燕的教学设计欣赏01-24

《海燕》教学设计范本01-24

《海燕》优秀的教学设计03-09

《海燕》的教学设计范文03-09

海燕教学设计与反思01-18

有关《海燕》教学设计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