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时间:2021-02-03 16:55:3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1.理解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所流露的复杂感情,籍此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2.学习本文雅俗相间、内涵丰富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5分钟,在教室播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

  同学们:课前大家听到了一首流行歌曲,你能说出这首歌反映的是哪个地域的生活?(北京)

  人们把这种带有北京味又间有京剧腔调的歌叫做什么?(京歌)

  歌坛有"京味歌曲",文坛也有"京味文学"。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京味文学家"是谁呢?(老舍)

  我们曾读过他的哪些作品?(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散文《小麻雀》、话剧《茶馆》等)

  老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写"京味文学"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如果一个并不是在北京出生的人而被人冠之以"京味作家"那就令人称奇了,有没有这个人呢?有。那就是生于我们江苏高邮的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

  [出示幻灯片之一]

  "汪曾祺像"

  汪曾祺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毕业后曾在昆明、上海等地做中学教师,1948年到北京工作一直到逝世。曾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北京京剧团工作,先后担任《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编辑。代表作有《受戒》、《大记事》等小说,《蒲桥集》等散文集和《沙家浜》等京剧剧本。

  [出示幻灯片之二]

  从以上介绍中,我们知道,汪曾祺先生从1948年到1997年逝世,整整50年一直生活在北京,那么,在他的作品中带有京味也就不足为奇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汪曾祺先生的一篇"京味散文"--《胡同文化》。

  [板书或出示幻灯片之三]

  胡同文化 汪曾祺

  (二)检查自读预习

  1、查生字读音

  [出示幻灯片之四]

  请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胡同

  A、tóng B、tòng C、tōng D、tong

  2、约二斤鸡蛋

  A、y uē B、yuè C、yāo D、yào

  3、房檩

  A、lǐn B、lìn C、lǐng D、lìng

  4、低徊

  A、 huái B、huāi C、huì D、huí

  (题中黑体为正确选项)

  2、查自读后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

  (1)北京的胡同在建筑方位上有什么特点?

  --正 [板书:方位 正]

  (2)胡同方位的这种特点使北京城形成怎样的特点?

  --方正

  [出示幻灯片之五:北京胡同地图]

  (3)这种"方正"给北京人以什么样的影响:

  --"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4)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总领"或"总括"

  (5)有一个俗语是怎么说北京胡同之多的?

  --"有名胡同三千六,没名胡同数不清"(另一版本后半句为"无名胡同赛牛毛")

  (6)那些有名的胡同是依据什么而得名的呢?你能每一种用两个字概括一下吗?

  --[板书:得名 计数 存物 人名 行业 像形]

  [出示幻灯片之六:一组北京胡同照片]

  以上我们仅仅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对北京胡同作了一些概括,但这远不是北京胡同文化的精髓。下面,我们就到课文中去寻找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

  (三)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

  1、辨析"文化"

  (1)"文化"这个词现在在各种媒体上频频出现,但"文化"的内涵随语境的不同而不同。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有关《词典》和《辞海》上对"文化"的注释,然后看看"胡同文化"中的"文化"属于何解。

  [出示幻灯片之七]

  "文化四解"

  ①指人类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政治文化中心

  ②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或一种人文现象。如:酒文化、市井文化

  ③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④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文化知识、文化水平

  (2)请将下面有"文化"的词句根据其含义归类。

  [出示幻灯片之八]

  ①大百菜文化 ②政治文化中心

  ③仰韶文化 ④学习文化

  ⑤市井文化 ⑥文化水平

  ⑦人类的文化 ⑧龙山文化

  ⑨酒文化 ⑩校园文化

  (答案:②⑦--解① ①⑤⑨⑩--解② ③⑧--解③ ④⑥--解④)

  (3)"胡同文化"属于哪一类呢?

  --同①⑤⑨⑩

  (4)坦率地讲,"文化"解释的第②义也并不是"胡同文化"这类"文化"的最恰当的解释,这里的"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课文中可以看出,人们的生存状态、思想性格、人际关系、处世哲学、风俗习惯等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根据这一类"文化"的特点,我们可否对其下这样的定义:

  [出示幻灯片之九]

  "文化"别解

  在某一地域或某一领域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人文现象。如"胡同文化"、"酒文化"等。

  --其实有关"文化"定义,至今没有定论,有人统计从1871年到1951年80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就有164种之多,现在更是众说纷纭,这个问题有待人们进一步探讨。

  2、确定具体写胡同文化的章节

  --5-12节。(第5节总写胡同文化在北京文化中的地位,6-12节具体写胡同文化的各种表现形态。)

  3、请五位同学分别朗读6、7、8、9、10-12,并要求用精要的词语概括所读的内容。

  (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将教材中已注释的"国子监"及"五味"再强调一下,另补充解释"祭酒"和"策源地")

  [出示幻灯片之十]

  祭酒--①古代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亦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

  ②学官名。主管国子监,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

  策源地--战争、社会运动等策动、起源的地方。

  4、讨论并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在讨论概括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带有贬义倾向的,一是带有中性倾向的,教者可准备两套概括样板:带贬义倾向的--安于现状,疏于交往,易于满足,漠于世事,甘于忍耐。带中性倾向的--安土重迁,独处闲逸,知足常乐,不管闲事,逆来顺受。板书时可选择带中性倾向的一套)

  5、谁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对"胡同文化"作一个高度概括。

  --封闭 [板书:封闭]

  --对!可以说,北京的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一种旧时代文化。作者是清醒的,他在本文中对"胡同文化"的批判多于欣赏。

  6、北京的市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些文化心态呢?

  --中国历史上曾有多个朝代在北京建都,北京市民长期生活在天子脚下,皇城根旁,封建社会的高压统治逼迫他们人人自危、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这就是形成"胡同文化"的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

  (四)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1、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三小节。

  2、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写北京胡同衰败、没落的?

  --"宅门"挺着、房屋残破、地基柱下沉、栓马柱已失原形、井眼打不上水来(枯竭)、石头棋盘磨圆了棱角。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3、作者对北京胡同这些印象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一本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中得来的,当然也有他平时的观察。

  4、这本摄影集的点睛之词是哪一个?

  --没(mò)

  [出示幻灯片之十一:一组衰败没落的胡同照片]

  5、作者这篇文章与这本摄影艺术集有什么关系?文中何处点到这本摄影艺术集?

  --本文是作者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文中点到这本摄影艺术集的仅有一句话,即"看了这些胡同的照片"。

  6、作为"序",本应介绍作者及创作原由,并评价作品。本文对这本摄影艺术只字未评,是否是一篇不合格的序呢?

  --作者补充了摄影画面的不足,摄影画面展示的是胡同之形,而本文则是挖掘了胡同之神,类似于中国画的题词,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更高层次的"序"。

  7、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有怎样的一种感情呢?(此处可组织讨论,甚至争论,然后教者作结)

  --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感情是复杂而微妙的,有些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他怜悯北京市民的封闭、忍耐,同时对他们的缺乏进取心和反抗精神也不满意。作者是尊重北京市民的,长期安土重迁的市民,一旦拆迁,自然不免怀以留恋,甚至有些伤感。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板书:怀旧、伤感、留恋]

  (完成这个问题时,补充解释"怅望"和"低徊"。怅望--若有所失地望;低徊--留恋。另外出示幻灯片,介绍"虾蟆陵"和"乌衣巷"的出处)

  [出示幻灯片之十二]

  虾蟆(xiā má)陵--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唐·白居易《琵琶行》)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刘禹锡《乌衣巷》)

  (五)语言欣赏

  讨论:读了这篇散文,你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你觉得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概括:[板书: 雅俗相间、内蕴丰富]

  (讲"俗"时要着重强调其"口语化"和俗语的大量使用,这就使文章带有了浓郁的"胡同味",这是内容决定了形式。说"内蕴丰富"时可让学生补充"虾米皮熬的菜,嘿!"和"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等句省略的内容。前者可补"那简直可待皇上了"之类,后者可补"你可真能忍啊"之类,另外,还可让学生改成书面语比较。)

  (至于教材中的"阅读提示"和"练习"都提到的语言的"雅致"问题,教学中点到即止。原因有三:一、文中称得上"雅致"的语言,仅"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十六个字,形成不了特色;二、用"雅致"的标准来衡量这十六个字,我们发现,它们除了都是四字句外,在内部结构上则显得很混乱,"西风残照"是并列结构;"衰草离披"又成了主谓结构;"满目荒凉"是省略了"所见"的主谓短语;"毫无生气"又成了承前省主语的`动宾短语,且"毫无生气"的"毫"与前三个短语的语言风格也不一致,改"毫"为"了"恐怕会更好些。三、全篇均为朴实的口语,仅在一处突然插入一段带有文言味道的书面语,反显得不够协调。如果课堂有时间,教师也可就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六)电视散文《巷韵》欣赏

  北京的"胡同"在我们这儿称之为"小巷",我们如皋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城内小巷密如珠网。有人为此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题为《巷韵》,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光明日报》,后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入初中语文课外自读课本。这篇散文的作者就是我们学校退休老教师、省作协会员陈根生先生。他的这篇散文被如皋电视台拍成了电视散文,现在我们大家一齐来欣赏这部电视散文,共同来体味一下我们如皋的"胡同文化"。

  (播放电视散文《巷韵》)

  (七)布置作业

  [出示幻灯片之十三]

  课后作业:

  1、比较"胡同文化"和《巷韵》的异同。

  2、同为京味文学,试比较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和汪曾祺的《胡同文化》的异同。

  3、介绍一种文化现象,如中国酒文化、中国茶文化、宿舍文化、教室文化、如皋风筝文化等等。

  以上三题任选一题完成。

  [板书设计]

  正--方位 安土重迁 怀旧

  独处闲逸

  计数 胡 同 文 化 知足常乐 封闭 伤感

  存物 汪曾祺 不管闲事

  人物 得名 逆来顺受 留恋

  行业 雅俗相间 内蕴丰富

  像形

  【案例评析】

  本设计也是"激趣·启智·寻法"教学模式的典型范例。

  先说激趣吧,课文的导入就是个"激趣点",这个开场有歌曲渲染,有问题引导,有幻灯展示,学生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自然就对课文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文的结束部分也是个"激趣点",教者巧妙地运用本地资源,将本校老师所写的散文《巷韵》与课文进行比较,并配以生动的电视画面,学生怎不会兴趣盎然?教学中多次展示的北京胡同的照片也是个"激趣点",学生借助那些照片感受老北京的风味,进而体味文中所饱含的京味是再好不过了。

  再说启智,本课的启智点可以说比比皆是。首先是讨论并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的那一段,学生一定是众说纷纭,教者事先就准备了两套方案,一是带有贬义倾向的,一是带有中性倾向的,这样,教者就不至于在学生讨论时无所适从。这个细节也体现了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其次是关于"北京的市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些文化心态"的讨论也是一个重要的"启智点",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者形成了这样结论:中国历史上曾有多个朝代在北京建都,北京市民长期生活在天子脚下,皇城根旁,封建社会的高压统治逼迫他们人人自危、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这就是形成"胡同文化"的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个结论涉及政治、历史、地理、心理等多个领域,在课堂上开展这样的讨论是对学生智慧的考验。再次是关于"雅致"问题的讨论。教者先引导学生到课文去寻找可以称得上"雅致"的文字,接着,又引导学生用"雅致"的标准来衡量这些文字,然后再从其内部结构的混乱上对"雅致"的评价予以否定。这种不避贤者讳的批判精神对学生的启智是有着极大影响的。

  本课虽没有特别的教学环节来体现"寻法",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是渗透了"寻法"精神的。譬如在开课不久教者在组织学生讨论"文化"的含义时就用了比较法和语境法,另外在谈"序"的问题时,教者问道,作为"序",本应介绍作者及创作原由,并评价作品。本文对这本摄影艺术只字未评,是否是一篇不合格的序呢?这个问题既告诉了学生"序"的一般写法,同时又研究了这篇序的特殊性。可以说,这是"寻法点"和"启智点"的交融。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关雎》教学设计03-24

初冬教学设计04-03

《海燕》教学设计04-03

《zcs》教学设计03-26

草原教学设计03-11

《景阳冈》教学设计03-05

蝗虫教学设计03-05

《蛇》教学设计03-05

《心愿》教学设计03-02

《数数》教学设计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