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时间:2021-06-14 09:02:5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5篇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文章语言。

  探究有关描写的方法。

  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民歌《蝴蝶泉边》后,老师:同学们,这是一首云南民歌,云南是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总是聚在一起,即兴歌唱,用歌声表达自己对节日的祝福。云南的歌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今天,让我们走进《云南的歌会》,来感受一下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检查预习:

  1、认识下列字的读音:

  蹲踞酬和熹微淳朴龙吟凤哕

  2、解释下列词语:

  酬和

  譬喻

  引经据典

  三、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熟悉内容,思考几个问题:

  1、文章以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三种形式的歌会,各有什么不同?

  2、请用简洁的话给三种形式的歌会拟一个小标题

  3、歌会有什么特点?

  明确: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云南的歌会自然、淳朴、自由、气势壮观,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二)跳读课文,探究写法

  三种形式的歌会在描写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歌会?谈谈你喜欢的理由,并富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出示:

  描写方法:

  山野对歌工笔写人

  山路漫歌以景衬人

  村寨传歌点面结合

  (三)质疑探究

  学习这篇文章,你肯定有不少疑问或新的发现!小组探究交流、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在班上交流解决,我们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

  相信我能行!

  (四)体验运用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也有着美丽浓郁的风俗文化,你能用上今天的描写方法说给大家听吗?

  学生交流:如: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迎财神等;清明节荡秋千;元宵赏花灯等。

  师小结:沈从文先生以潇洒而随意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云南的民风、民俗、风景、风物,展示出云南特有的纯朴自然的风俗人情,如诗一般含蓄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五)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民歌民谣,将其归类,看哪些是“即物起兴”,哪些是“提问式”的。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学习运用“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等成语。

  2.了解沈从文及其创作概况。

  3.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情民风。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3.延伸拓展,横向比较,体味各地民谣民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走向社会,增加知识储备。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揣摩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

  2.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朗读法。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教师宜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味,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与作者直接交流。

  3.讨论点拨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中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与特点,感受文中浓郁的民风民情;深入研读,把握主旨;赏玩品味,揣摩语言,探究文中优美的意境,学习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技巧;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1.导语

  设计(一)

  沈从文先生是从湘西地区的灵山秀水中走出来的,因而一直自称是“乡下人”的“京派”文人群的首席作家。今天我们学习沈先生优美的散文《云南的歌会》,一齐来领略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

  2.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蹲踞(jù):蹲或坐。 酬和(hè):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熹微(xī wēi):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譬喻(pì):比如。

  淳朴(chún):诚实朴素。

  即物起兴(xìnɡ):开头先咏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悠游自在:悠闲自在,快活的样子。

  龙吟凤哕(huì):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2.学生练习表情朗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

  3.教师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展示了云南浓浓的民族风情。

  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3.学生齐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云南歌会淳朴自然、浑大壮观的特点。

  4. 《云南的歌会》课文详解

  课文品析

  1.文段分析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段析:本段是文章第一部分,总起,写云南民歌的传统和影响,领起下文。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拍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段析:描绘一种对歌场面——对调子,专为唱歌而唱,方式灵活,场面轻松热烈,充分展现对歌者的才华和技能。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段析:以上两段是第二部分第一层,描写常见的一种轻松随意的对调子,展现了人们的机智和才华。

  对云南妇女整体特点进行总的概括,描绘她们健康俊朗的身姿,豪爽大方、活泼开朗的性格,勤劳聪慧的品格。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本来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段析:本段是第二部分第二层,描绘了另一种乡下山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盈其间的美丽歌声,体现了云南人民的淳朴、自然和对生活的热爱。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外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段析:第二部分第三层,描绘民歌传承中一个重要途径——一种场面极盛大、深受人们喜爱、长盛不衰的“金满斗会”。

  文章第二部分,分别介绍了云南民歌在三种场合中的不同演唱方式、内容、目的和作用,表现了云南民歌的丰富多彩、悠久历史,在云南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多姿多彩、富有地域风情特色的民俗风景画卷。

  2.语言品味

  “诗歌的家乡”“著名全国”写出云南民歌的悠久传统和繁荣景象。“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看到的比听说的更精彩,突出云南民歌的精彩。

  “生面别开”——新奇的场面。

  对歌不对面,含蓄,重歌不重人,突出歌的重要。

  对歌的内容、手法、方式、风格皆浑然天成,不事雕琢,却须有智慧和才能方可自由驾驭。

  特殊一例。

  “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谦虚中含着掩饰不住的自豪。

  动作、神态描写更见其质朴、大方、可爱。

  人物外貌描写,并非专指一人,展现的是地域人物总体特征——勤劳、开朗活泼、健康爱美、豪爽大方。

  “悠游目在,若无其事”表明人物开朗大方、豪爽好强。

  “一年四季”“早晚”,说明歌声在云南的人民大众中是无时不在的。

  骑马赶火车充满情趣,既表现地域的偏远和风情的独特,也为下文听歌作铺垫。

  画线句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对比烘托的手法描绘了云南美景,衬托了云南女孩极富地域色彩的山歌。

  对戴胜鸟、云雀的细致描绘,与前面细致描写山景一样共同展现了云南的美丽风光,也烘托了女孩子美妙的山歌。

  女孩子歌声体现了山歌的纯朴、自然、随意。

  画线句总领全段。

  “最热闹”“金满斗会”,客观评价和正式的名字都说明这是民歌风俗中盛大的集会。

  参加人数、序曲、时间,写集会之盛大。

  运用比喻、通感写歌声之美。

  妇女的打扮之繁琐光鲜、身份之多样,更见集会非常吸引人。

  集会的由来、传统、方式、目的、歌曲的内容把对歌集会的盛况推向高潮。

  对一个吹鼓手的特写,写出赛会的悠久传统和长盛不衰。

  引用老太婆的话再次说明盛会难得。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旨趣

  1.提问: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想一想,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明确:这三种场合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这一场面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以优美环境映衬唱歌的女孩及其优美的歌声。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这一场面重在写唱歌的盛况,有全景描绘,有局部刻画,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内容

  特点

  写作手法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重点写唱歌人

  山野漫歌

  急性的自由歌唱,发昏性情,自然成趣

  重点写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云南民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重点写唱歌的场面

  2.提问: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特色?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明确: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人生、社会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那里的灵山秀水赋予他们美的歌喉,美的情趣。

  作者借写云南歌会,传达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而出。

  四、赏析品味,揣摩语言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读后喜欢文章的哪一段?为什么?

  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句段,教师择其精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

  (多媒体显示)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赶马女孩子……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教师点拨学生从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角度反复品味其精妙。

  提问:第(1)段文字在人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阅读沈从文《边城》中描写翠翠的有关片断,试着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多媒体显示)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学生细品两段文字,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第一段重写实,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牙齿、衣饰,细致生动,如在目前。

  第二段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写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显得飘忽灵秀,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两段文字各有千秋,代表两种不同的写法。

  提问:作者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与“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默读这段文字,展开想象,沉浸在文章优美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创设的氛围。

  明确:这一段是“山路漫歌”,写“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这些写景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子的歌唱”交相应和,互相辉映,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2.学生齐读这两段文字,背诵,增加语言积累。

  五、课堂小结

  沈从文先生以明净、潇洒、随意的文字为我们勾勒了云南特有的风景、风物、民情、民风,这些文字展示了云南特有的淳朴自然的风俗人情,以一种抒情诗所特有的含蓄与优美的笔调热情吟唱,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都源于沈从文先生对生活、人生的挚爱。让我们用稚嫩的文字,吟唱家乡的山歌吧。

  六、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

  教师提示:课文中有“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这段文字为我们介绍了云南民歌的内容及几种不同的对歌方式。请同学们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情歌,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提问”,哪些属于“互嘲互赞”。

  学生明确活动要求,课余时间或走访当地民间艺人,或查阅地方志,或上网浏览,或图书馆查阅,搜集材料并对其分析整理,上交一份研究性报告。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沈从文的其他散文。

  2.学唱二三首民歌,并在同学面前表演。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掌握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能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对课文的词语也掌握得比较好。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字词。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3、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精妙。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放入引导和借助多媒体在读思品悟议中培养学生个性解读文本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重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体现互动的教学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课文写作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上的差异。

  品味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情景教学法

  点拨引导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型讲读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激趣引入

  刚才我们领略了云南民歌的美,看到了云南人民能歌善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云南,走进《云南的歌会》。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并捕捉课文中的信息。

  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云南歌会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说。

  三、探究文本领悟主旨

  探究三种形式的侧重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品味语言欣赏美点

  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赏析,发现美点。

  师点拨总结。

  五、延伸拓展

  说说山西有哪些民风民俗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自助餐

  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2、掌握本文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朗读,品味,合作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感悟生活的美好。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由《56个民族》歌曲引入。

  问:大家知道哪个省的民族最多吗?

  明确:云南;52个。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云南,走进云南的歌会。(展题)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jù)踞忌讳(huì)

  酬和(hè)箍(gū)桶熹(xī)微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写了几种形式的歌会?

  明确:三种。即对歌,漫歌,传歌。

  2、请用“场地﹢形式”的句式概括文中描写的几个歌会场景。

  明确: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3、是依此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4、云南歌会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山野湖畔,男女老少,即兴演唱。

  四、再读课文,把握文本内涵。

  1、画出文中写人的语句。

  2、品读你画出的语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3、感情朗读。

  这种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得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的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子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五、欣赏图片,感悟生活的美好。

  六、课堂小结。

  巩玺玺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二、预习检测:(5分钟)

  1、本文作者: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迤( )西 譬( )喻 糯( )米 蹲( )踞

  忌讳( ) 酬( )和 铁箍( ) 熹( )微

  (学生书写1分钟,教师订正2分钟)

  3、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回答2分钟)

  三、默读课文,思考问题:(15分钟)

  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的唱歌情景,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并划出来你印象最深的句子。

  1、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划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并填写(10分钟)

  这三个场景可以概括为:

  (1)

  (2)

  (3)

  2、学生回答(3分钟)

  3、教师总结(2分钟)

  四、研读课文,品析语言(15分钟)

  1、学生朗读第四段中自己划出的重点句子(5分钟)

  2、按照示例,赏析句子。(5分钟)

  示例: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的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运用了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3、学生展示(5分钟)

  五、教师总结(4分钟)

  六、作业:

  从文中摘录你喜欢的句子并点评在阅读记录本上。

  参考:没有这样的环境,就不会有这样的歌声。沈从文从来就没有怀疑过自己在文章中使用大量环境描写是错误的。因为在他心中,有一种哲学的观念支撑着他,那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这种哲学观念具有多重含义,它至少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赶马女孩触目是山花烂漫,侧耳是鸟鸣悠悠,在这样的环境里长期耳濡目染,当然会出口自然,充满了淳朴本色美。所以,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从不吝啬自己的笔墨,他就是要对原生环境自然还原。

  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以景衬人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三种不同的场面的民歌演唱会的方法。

  2、利用学习本文的机会学会观察民俗、民风,体验生活,开展综合性学习。

  3、引导朗读,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来,在读中品味。

  4、学习本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一、预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1、回味家乡的风俗。

  2、讨论民歌是一种怎么样的艺术形式?

  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道作者第二姓名。

  3、云南民歌简介: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之间互相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一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快乐。

  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

  4、沈从文简介。

  5、读课文: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蹲踞 凹处 譬喻 应和 下坠 淳朴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别开生面 哑口无言 若无其事 引经据典 扶摇直上

  6、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本文描写了三个场面

  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欣赏课文

  教学过程

  1、学生朗读课文:

  其他学生以“我最喜欢 场面,这里 ”为句式写话。

  学生展示自己写的话语,教师总结

  分析文章三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侧重写什么?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是写唱歌的人。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于情,自然成趣,侧重写唱歌人所处的自然环境。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这个场面在写唱歌的盛况。

  研讨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怎样的情感?

  洋溢着作者对民歌的热爱。

  对民歌喜爱

  对云南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热爱。

  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总结:也就是洋溢者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和赞赏。

  2、品味语言:

  ⑴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的形式。

  “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是指什么?

  ⑵ 课文第四段,用了许多笔墨描写了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花的小山坡”“各种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3、比较赏析:

  课后练习第二题

  仿写训练

  1、以另一种动物开头,写一句话: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面前不远的草丛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唱着歌向碧蓝的天空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2、学习文中对赛歌妇女的描写,写一个你熟悉的或你自己曾经仔细观察过的人。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

  2.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3.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美好的生活和少数民族同胞的特有风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赏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美好的人生。

  教学设计

  导入:云南的民俗介绍

  云南是个多民族地区,在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爱情,激起劳动的热情,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对婚姻的祝福,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歌唱成了传授知识的工具。据说,解放前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打官司也是唱歌。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子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一个高明的歌手常常会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特别的尊重。

  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来领略一下云南民歌的风采。

  默读课文,疏通字词

  主要是落实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问题导读,整体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阅读本文,想一想:跟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

  (提示: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

  演唱会所受的拘束较多。而少数民族同胞们在蓝天白云、在树林山野中歌唱,人人都是唱歌的高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唱者淳朴自然,歌会气势壮观。

  2.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文字来共同探讨云南歌会的迷人之处。)

  作者极爱这种淳朴自然的民间文化。因此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赞美。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理清框架,把握三个场面的内容及特点

  1.作者写了云南歌会的三个场面,请你概括一下它们的内容及特点。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生面别开、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以人衬景。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以环境衬人。

  第三部分:金满斗会。民歌的展览大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点面结合。

  2.对于三个唱歌的场面,作者描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先自读,然后与小组伙伴交流意见,最后派代表在班上发言)

  山野对歌部分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写人的哪个部位?哪个方面?写出了什么特点?由人能体会出什么样的对歌情景?)

  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为什么花很多的笔墨写环境、鸟儿?哪句话是这段话的中心句?)

  全满斗会部分既有全局描绘,也有细部刻画,宛如电影画面中的全景和特写。(写热闹的场面作者怎么写?)

  自由质疑

  学生可能会对村寨传歌的目的不太理解,对一些句子的含义存在疑问,可自由质疑,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预习:

  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赏析文章优美抒情的语言。

  教学设计

  导入

  沈从文是有名的文学大师,他作品的语言向来为人们所称道,这节课我们就来赏析一下他那优美抒情的语言。

  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文句,并说明理由

  以下内容若学生没有提及,可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人物及环境描写)

  1.学生齐读课文:“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思考、讨论:你觉得作者笔下的云南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作者是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写出人物的这些特征的?

  提示:作者写云南妇女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第三段)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2.阅读课后练习二中另一段人物描写,思考:这段文字中的人物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作者采用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来写?

  提示:这一段作者着重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为了写出人物的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3.学生探讨:你喜欢哪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为什么?

  4.练习:使用自己喜欢的人物描写方法为班上的一位同学或老师做画像。(应视时间多少而选择是否进行)

  (教师可选择一两位同学的作品在班上朗读,与学生共同品评)

  5.齐读文章第四段,请学生稍做准备,然后将自己当作“赶马女孩子”,说一说路上的旖旎风光。思考:作者着力描写美丽的山野风光,其目的是什么呢?

  提示:此处的环境描写,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山坡树林、写花、写鸟、写人,描绘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来。这图给“赶马女孩的歌唱”创造了一个动人的场境。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另外,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思考

  我们身边有没有如此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要怎样才能像作者一样感受民俗文化的美?

  作业

  阅读自读课文中的相关文章,写写自己的感受。或者查阅资料、调查实践,写一篇介绍当地民俗节日的文章。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的浓郁的民情民风。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揣摩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场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

  2、领略文中的优美意境,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朗读法。

  3、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2、表情朗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

  3、教师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族演唱,展示了云南浓浓的民族风情。

  4、学生齐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云南歌会淳朴自然,浑大壮观的特点。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旨趣

  1、提问: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族演唱?想一想,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提问: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特色?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四、赏析品味,揣摩语言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读后喜欢文章的哪一段?为什么?

  教师点拨学生从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角度反复品味其精妙。

  提问:第(1)段文字在人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阅读沈从文《边城》中描写翠翠的有关片段,试着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教师点拨:第一段重写实,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牙齿、衣饰,细致生动,如在面前。

  第二段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写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显得飘忽灵秀,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两段文字各有千秋,代表两种不同的写法。

  提问:作者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与“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学生齐读这两段文字,背诵,增加语言积累。

  五、课堂小结

  沈从文先生以明净、潇洒、随意的文字为我们勾勒了云南特有的风景、风物、民情、民风,这些文字展示了云南特有的淳朴自然的风俗人情,以一种抒情诗所特有的含蓄与优美的笔调热情吟唱,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都源于沈从文先生对生活、人生的挚爱。让我们用稚嫩的文字,吟唱家乡的山歌吧。

  六、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

  教师提示;课文中有“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沈从文的其他散文。

  2、学唱二三首民歌,并在同学面前表演。

  板书设计

  山歌对唱

  云南的歌会山路漫歌

  山寨传歌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9

  知识与能力: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教学重点、难点:

  1、 散文特点、结构。

  2、 探讨本文的描写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室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 譬(pi4)喻 糯(nuo4)米 蹲(dun1)踞

  忌讳(hui4) 酬(chou2)和 铁箍(gu1) 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1日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

  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附: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山野对歌---才情智力大比拼

  山路漫歌---发自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掌握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能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对课文的词语也掌握得比较好。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习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

  2、赏析精彩的环境描写,体味其衬托的作用;

  3、学习场面描写点面结合的方法。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重点: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介绍东北二人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小河淌水》动画)

  师:同学们现在所听到的曲子是《小河淌水》,素来被称为东方小夜曲,是根据云南傣族的民歌曲调改编而成的。在云南,这样的好歌真是数不胜数,因为那里聚居了我国最多的少数民族,而我们的少数民族同胞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歌善舞。在那里民歌渗透到了他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来表达男女间的相互爱慕,激发劳动的热情;以歌唱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及对婚姻的祝福;以歌唱来表达胜利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那么今天就让咱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

  二、复习上节课内容

  (师提问,生抢答,多媒体显示复习内容。)

  三、学习新课

  1、学习山野对歌:

  生听读课文,思考:

  ⑴ 这部分交代了什么?

  ⑵ 其中对哪方面的描写最多?

  生思考回答,师明确:

  ⑴ 地点、内容、方式、唱歌人。

  ⑵ 唱歌人(外貌、衣着、性格、动作、神态等)。

  小结:山野对歌主写人,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欣赏电影《刘三姐》对歌片段(多媒体放映)。

  2、学习山路漫歌:

  指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你喜欢的好词好句,与同学一起分享。

  (生随意发表感想。)

  师引导生分析,所找句子属于那方面描写。(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生发表自己见解。)

  小结:山路漫歌力画环境,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来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3、学习村寨传歌:

  齐读课文,思考它与前两种歌会形式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回答,师明确:

  场面盛况空前:表现为:

  ⑴ 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的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⑵ 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⑶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师提问:

  这些特点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也就是说这部分侧重对哪方面的描写?

  生思考回答。

  (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有什么特点?

  生思考回答。(既有全局描写,又有局部特写。)

  小结:村寨传歌重绘盛况,既有全景描绘,又有局部特写,描绘出热闹的场景。

  总结:云南真不愧是诗歌的家乡,到处都有动听的歌声。生活中有歌就有美,有歌就有欢乐,真的希望有时间咱们一起去云南看一看。同学们,你们通过这篇文章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总结一下。

  生谈收获。

  同学们说得真好,云南以民歌闻名全国,咱们东北以什么享有盛誉呢?(二人转。)

  四、作业:

  利用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给大家介绍咱们东北的二人转。

  【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的特点,来辅助教学。使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比教师干巴巴的讲授好得多。但也不可否认,有些同学不理解这种方式的实际意义,上课只顾看热闹,结果上课虽然也在听讲,可下课却收获甚微。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先向学生明确这节课的意义,调整好学生心态,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我的教学感受,诸多不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识记“迤西”“譬喻”等生字词。

  2.学习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方法。

  3.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

  4.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点】

  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学习难点

  领会三种场合唱歌的不同场景,欣赏写法上的差异。

  【知识链接

  1、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2、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准下列字音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

  凤哕()迤西()糯米()忌讳()

  酬和()铁箍()柞木()

  (2)识记并理解下列词语。

  酬和引经据典别开生面悠游自在

  忌讳若无其事龙吟凤哕即物起兴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云南歌会带给你的总体感受是。

  (2)作者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尽量用四字短语回答)侧重点各是什么?

  第一种形式:山野

  第二种形式:漫歌

  第三种形式:村寨

  2、带着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文段,并能说出理由。

  三、精读课文,探究质疑。

  1、说歌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形式,对有关文段深入阅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喜欢的原因。(有不同意见可以展开辩论)

  温馨提示:我喜欢的是第种歌会形式,因为

  2、品歌会:体味云南的美和作者的感情。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结合文章中所做的标注和提示反复研读课文后,进行回答。

  (1)文章第四段对云南优美的自然风光有精彩的描写,请同学们认真研读后作答,这里写出了云南的美。

  (2)文中写了三种类型的人,年轻妇女表现了美;赶马的女孩子表现了美;吹鼓手(歌库)表现了美。

  (3)从演唱内容与特点方面看,第一种歌会形式美在

  第二种歌会形式美在

  第三种歌会形式美在

  集中体现了云南的歌美、民俗美、人情美、艺术美、文化美。

  3、赞歌会: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拓展迁移,放飞思想。

  1、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很多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本民族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吗?找出一两个,写在下面。

  2、为了中国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请拟一条宣传的标语,或提几条建议。

  五、课堂检测,查缺补漏。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1.你认为从描写的笔法看这是中国画中的水墨画还是工笔画?

  2.这里是一段人物的________描写,写了人物的面容、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这段描写好在哪里?

  4.请你学习这一段的写法,给你身边熟悉的人写一段肖像描写。(1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山野

  漫歌

  村寨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三种不同的场面的民歌演唱会的方法。

  2、利用学习本文的机会学会观察民俗、民风,体验生活,开展综合性学习。

  3、引导朗读,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来,在读中品味。

  4、学习本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一、预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回味家乡的风俗

  (二)讨论民歌是一种怎么样的艺术形式?

  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道作者第二姓名。

  (三)云南民歌简介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之间互相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一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快乐。

  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

  (四)沈从文简介

  (五)读课文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蹲踞凹处譬喻应和下坠淳朴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别开生面哑口无言若无其事引经据典扶摇直上

  (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本文描写了三个场面

  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欣赏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课文

  其他学生以“我最喜欢场面,这里”为句式写话。

  学生展示自己写的话语,教师总结——

  分析文章三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侧重写什么?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是写唱歌的人。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于情,自然成趣,侧重写唱歌人所处的自然环境。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这个场面在写唱歌的盛况。

  研讨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怎样的情感?

  ——洋溢着作者对民歌的热爱。

  ——对民歌喜爱

  ——对云南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热爱。

  ——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总结:——也就是洋溢者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和赞赏。

  品味语言:

  1、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的形式。

  “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是指什么?

  2、课文第四段,用了许多笔墨描写了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花的小山坡”“各种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比较赏析:

  课后练习第二题

  仿写训练:

  1、以另一种动物开头,写一句话: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面前不远的草丛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唱着歌向碧蓝的天空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2、学习文中对赛歌妇女的描写,写一个你熟悉的或你自己曾经仔细观察过的人。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品味言语情味;发掘作家情思;反观现实生活;滋养学生心灵。

  二、整体思路

  以“意思”为主线,以“生命”为重心,以“活”为切口,以“言语”为立足点。

  三、教学流程

  1、发现“意思”:

  ⑴ 整体感知全文。

  ⑵ 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

  2、没“意思”:

  ⑶ 从文简介。

  ⑷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尊敬的沈老:

  你的《云南的歌会》相当没意思,因为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建议将其拿掉!

  你的忠实读者。

  3、作家的“意思”: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此为选入教材时被删掉的文字)

  4、我们该如何而活。

  四、步骤解说

  笔者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仔细研读了《云南的歌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点,那就是“意思”一词。在《云南的歌会》中,沈从文先生两处提到“意思”一词。一处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言外之意是前面所写的也是有意思的);还有一处是第五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言外之意是后面所写的更有意思)。其实,本文在节选时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显然,这里的“意思”应是统领全文的)。由此看来,“意思”俨然就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我以为,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发现,那么,为什么不以“意思”为主线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呢?于是,就有了以上的教学设计。

  1、发现“意思”:

  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后提出: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要求学生静静地默读,用横线划出有意思的地方。交流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回答的一些语句引导学生进入字里行间去品味其中的意味。

  2、没“意思”:

  在学生充分感知本文很有意思的时候,有意识的抛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把分散全文的目光聚焦到第四段的研读上来,从而达“点”“面”结合的教学境界;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想让课堂的线性推进出现转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表层感知进入深层探析。通过讨论,让他们明白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之所以不吝啬自己的笔墨,是因为作家认为“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3、作家的“意思”:

  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入教材的部分省略了前面的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引出这段文字,其意在要学生明白沈从文认为“意思”在于“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然后抓住这个“活人”的“活”字,利用它的多义性,引导学生再细读文本,然后从文中去发现作家是如何描述这些“活生生的”“鲜活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的。

  4、我们该如何而活:

  设计此问题是想让“语文”贴近生活,走进心灵,关照灵魂,从而让语文教学从言语的层面进入文化的层面。

  五、课后反思

  此课例获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4

  前言:

  语文的元素何其多兮,语文的内涵何其博兮。

  一堂语文课,在执教者眼里,总希望它能最大限度地承载语文学科的元素和内涵,而一篇精美的,久经历史洗礼的语文课文,无疑又为这一课堂理想提供了多种的可能和方向。

  《云南的歌会》就是这样一篇内涵丰厚的美文。

  手捧这样的一篇美文,该从哪个角度去解读品味呢?我选择了“风俗文化”,用“风俗文化”作为课堂的切入口,用“风俗文化”统领、涵盖、贯穿全课,用“风俗文化”激发课堂的语文情趣,就将这作为本堂课最核心的一项设计。

  教学目标:

  1、发掘文本,让学生充分感受云南歌舞民族的文化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

  2、学习本文进行场景描写时,点面结合、烘托渲染的写作手法。

  3、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感受、自主探究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浓郁的歌舞民族文化的氛围中,体验语文的情趣,增长语文的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从文章对“云南的歌会”的描述中,感受云南歌舞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树立热爱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

  2、难点在于让学生认识文章点面结合、烘托渲染的写法。

  教学构想:

  1、从以上设置的目标可看出,本堂课学生感受的东西可能比认知的东西要多。那么本堂课究竟想要收获些什么呢?那就是民族文化的迷人魅力和语文课堂的人文情趣,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文化情趣的浸润中得以潜移默化。而这正是本堂课所要努力追求的。

  2、用语文活动贯穿语文的课堂,让学生在环环相扣的语文活动中,感受文本,品味语文,以体现“动感课堂”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第一板块 引入“文化”

  1、师生话谈“民族标志”。

  2、师生欣赏视频,由“民族标志”猜测“民族名称”。

  3、师生走进云南,引出课题。

  二、第二板块 品味“文化”

  1、读一读,整体感受云南的天地给你的第一印象。请以一个游客的身份表达你的第一感受。

  2、想一想,云南的大地上,处处都有歌声,作者对歌声的描绘也是贯穿文章始终,可是我们并不觉得重复,厌烦,相反,我们却觉得一路下来新鲜不断,稀奇不断,这原因何在呢?

  3、品一品,云南的妹子怎么样?

  赏一赏,云南的风光属第几?

  悟一悟,云南的妹子、云南的风光与云南的歌会有什么联系?

  三、第三板块 演绎“文化”

  1、能有这一趟美丽的文化之旅、风情游,得感谢文化大师沈从文,简介沈从文。

  2、请同学们也来做一回文化使者,根据课文内容,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一下你的旅游产品:“云南风情X日游”;模拟一位当地“赶马小子”或“赶马小女孩”,展示一下美妙异常的“云南风情”。

  四、第四板块 比较探究“文化”

  1、对比课文第⑤段内容与港台演唱会的视频。

  2、出示探究话题:

  ①对比云南的歌会与港台的演唱会,二者有什么异同点?

  ②面对某个明星火热的演唱会和古老的云南歌会,你能为云南的歌会说几句公道话吗?

  五、第五板块 课外搜寻“文化”

  课外多一点留心,加一点留意,我们的身边就有不少的文化现象,关注它们,热爱它们,发掘它们,正是点点滴滴的它们,才积淀成了奔流五千年不息的华夏文明。

  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美丽的云南

  山野对歌——人物美(点)

  山路漫歌——风光美(渲染)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5

  〖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教学中以“美”贯穿,在学生听读、自由读、研读、美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重点通过对文中重要词语和句段的揣摩,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那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美”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积累词语:

  明确:下列词语的音意:

  蹲踞酬和熹微淳朴

  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云南歌会淳朴自然的特点,并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展示了云南浓浓的民族风情。

  三、深入研读,文中探寻“美”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探究: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想一想,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三种场合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人。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着力描写的是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重在写唱歌的场面。

  2、请三个学生朗读文中三个场合的描写片断,其他学生凝思想象,思考:云南歌会有何特点和魅力?作者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明确: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人生、社会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作者借写云南歌会,传达了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和鉴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而出。

  四、美读细节,赏析品味“美”

  1、找出你感觉最美的文字,用一小段文字解说自己所感受到的美:

  例:“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浓墨重彩,工笔描绘,表现出年轻妇女的才情美。

  “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在这里,作者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山花烂漫,山鸟齐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声音虽极其温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原来熟人真不少。”写唱法,写唱的场面,写唱的人,在作者娓娓而谈的笔墨中,尽显山寨之风俗,表现出山寨的民风美、人情美。

  ……

  2、屏幕显示下面两段文字,比较一下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⑴这种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衣布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空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⑵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边城》沈从文)

  明确: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五、延伸拓展,课外发现美

  课文中写道“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解答。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这段文字为我们介绍了云南民歌几种不同的对歌方式。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民歌民谣,看看它们各属哪个类别。

  教师亦可向学生介绍一些。例:《蓝花花》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类,《猜调》属于问答类。

  〖创意说明〗

  采用活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与文本、文中人物、作者进行交流,三次对话,从内容到意境再到艺术手法,在层层深入的赏玩品味中,悟得文章之内涵,习得写作之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云南风土人情片,酝酿气氛。

  二、与文本对话,领略内容之美

  对话内容可以是:课文重要记叙了哪些歌会形式呢?文中三个片段在描写时是否各有侧重呢?……

  三、与人物对话,感受人情之美

  对话内容可以是:年轻妇女,你是怎样击败对手的,击败后的感觉如何?赶马女孩子,在山路上唱歌的感受怎么样?村民们,你们为什么要举行“金满斗会”呢?老前辈,怎么这么大年纪了,还有唱歌的热情?……

  四、与作者对话,鉴赏艺术之美

  对话内容可以是:作者是如何把文章写得这样富有情趣的?作者最喜欢哪段文字,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到底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5篇】相关文章:

红歌会活动策划书01-13

白族剑川石宝山歌会12-10

《蚕丝》的教学设计04-03

《灯光》的教学设计06-12

赵州桥的教学设计04-23

《荷花》的教学设计03-03

白族传统节日“石宝山歌会”08-24

上天的蚂蚁教学设计04-06

电流的磁场教学设计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