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挖荠菜》教学设计

时间:2021-02-26 12:06:3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挖荠菜》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挖荠菜》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挖荠菜》教学设计

《挖荠菜》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叙中有议,叙议结合的写法。

  2、继续培养速读能力。

  3、教育学生不忘过去老一辈的苦难日子,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挖荠菜是贯串全文的一根红线,作者围绕这根红线先后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文章开头短短一句,点出主题,引起下文,起到统摄全篇的作用。接着2~8节,只字未提荠菜,而是以我对荠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为落脚点,着重写妈妈童年时代的苦难生活——因饥饿,掰吃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大管家大律追打和不敢回家。这是着意绘制背景,为后面写荠菜造气氛,作铺垫。然后第10节,写儿时的我在旧社会挖荠菜、吃荠菜所感受到的无上乐趣和无限欢悦。再下去,第11至13节,写解放后,我对荠菜的怀念,以及领着孩子们挖荠菜、吃荠菜的别一番情景和感受。最后一节,意在收拢全篇,点明主旨,照应文首。

  总之,全文以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为贯串全文的线索,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全文表现了这样的中心:真诚地希望两代人成为心动相通的朋友,希望年轻一代不要忘记过去,真正理解幸福的含义。

  2、文章在记叙中是怎样兼用议论和抒情的?找出议论和抒情的语句,体会它们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分析:本文写旧社会我被大管家追打部分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例如:在记叙我被大管家追赶跳河,爬上岸后的沉重心情时,这样写道:我怕妈妈知道……我是怕看见她那双被贫困的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光彩的、哀愁的眼睛。写我回家时,听见妈妈在村口焦急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只是不敢答应。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这就把一个穷人孩子的撞事、早熟和对妈妈的朴素的爱,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出来。只有经历了生活苦难的劳动人民的儿女,才会产生这种真挚的母女之爱。

  写解放后的事以议论为主,但又是以记叙为基础。记叙带孩子们挖芥菜,穿插些议论;记叙孩子们迁就地吃荠菜后,集中议论。例如,写我挖荠菜时的内心感受,那时,我的心里便会不由地升起一个热切的愿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我怀念荠菜,就像怀念那些与自己并过急难的老朋友一样。这些语句,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荠菜的特殊感情,体现了劳动人民珍爱生活、向往幸福的人情之美。再如,当我看到孩子们吃养菜的表现时,伤心、忧虑,并由此产生了对下一代进行教育的想法,这里的一段抒情议论和结尾的一段文字,对下一代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刻地体现了妈妈那种崇高无私的母爱。

  3、本文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以挖荠菜、吃荠菜为线索,用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新社会的幸福生活。文章起句扣题点明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接着就对旧社会的苦难生活进行了回忆,写出我对荠菜有着特殊感情的原因;随之文章笔锋一转,描写了解放后的幸福生活;最后用一个热切的愿望发表一点议论,揭示了旧社会穷苦人受穷的原因,又回答了为什么对荠菜有着特殊感情的问题,殷切地希望年轻人能珍爱荠菜,珍爱生活。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点题,领起全文。总述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略)

  第二部分(2~10自然段):承接上文,紧扣题旨。回忆旧社会挖荠菜的情景。(详)

  第三部分(11~13自然段):进入转折,今昔对比,深化题意。叙写新社会挖荠菜、吃荠菜的感受。(详)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补完题蕴,总收全文。希望年轻一代珍爱养菜,珍爱生活。

  全文也可以按时间推移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l~10自然段):回忆解放前所受的苦难,写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第二部分(11~14自然段):写解放后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情,妈妈的感慨和希望。

  4、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主题思想的?

  分析:本文为了突出主题思想,突出地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不仅选用的对比材料很典型,而且对比的方法也灵活多样。例如:

  (1)并列式对比。它显示对比双方各自的特点。如写我小时候因饥饿在外面寻食吃,一般人家从没抓过我,也不想认真地惩罚我;但是在地主家地里掰玉米棒子,他的大管家竟拿木棒追打,还有财主儿子拍手踏脚的辱骂等等。并列对比反映了劳动人民对饥饿的孩子的深切怜悯,突出财主家的凶狠恶毒。

  (2)反衬式对比。它旨在反衬对比其中一方的特性,有强调作用。如写解放后菜场上的荠莱肥大、干净、水灵灵整整齐齐价钱也不贵,但我总还是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而且多年来,每到春天,总要去郊野挖荠菜。从我对菜场上的荠菜和田野里荠菜的两种不同感情的对比中,反衬出我对田野里荠菜的特殊感情,真切地说明没有忘记过去的苦难生活。还有看到羊儿回圈、乌鸦归巢;而我虽听见妈妈焦急地呼唤着自己的名字却不敢答,也不敢回家。这两种情景的对比,强烈地反衬出我的凄楚、悲凉和绝望的心绪,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3)反叠式对比。即前后两组对比各构成一组对比,前后两组对比相叠形成反比。它既可以显示差异,又可突出矛盾,引人回味。如写解放前,我童年时代吃的是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的荠菜;解放后,孩子们吃的却是用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的养菜。这前一组对比,显示荠菜精美与粗劣的差异之大。又写我把(如此粗劣的)荠菜糊当作是无上的美味,感到无比的喜悦;孩子们却对(这样精美的)荠菜,只动着懒洋洋的筷子,漫不经心地挑几根。这后一组对比,显示出两种感情、两种态度的截然不同。前后两组对比相昼,又构成一对反比,突出了矛盾,促人深思,进而探索产生矛盾的原因,有助于揭示作品深刻的主题思想。

  (4)交叉式对比。即一个材料同时与几个材料互相交叉形成对比。它不仅一材多用,而且几组对比,互相照应,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特定关系。例如写我童年时痛苦的经历与挖荠菜坦然喜悦的情景对比;又与解放后孩子们幸福的生活,跑着挖荠莱、做游戏相对比;而解放前童年时代的我与解放后孩子们在田野上挖芥菜时的不同心境和感受又形成一个对比。几组交叉对比,互相照应,具体而真切地指明由于我与孩子们的生活经历不同,我与孩子们就在对挖荠菜及有些见解和行为上表现不一样,进而揭示让年轻人了解过去的苦难生活,才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主旨。

  5、本文细致入微地摹写生活,有什么作用?

  分析:摹写生活细致入微,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这样的例子在文中俯拾即是,略举不,我并不是怕她打我,我是怕看见她那双被贫困的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光彩的、哀愁的眼睛。那双眼睛,会因为我失去了鞋子而更加暗淡。

  童年的我对母亲的痛苦和悲哀体会得何等深切,她从眼睛看出了一切——这样的心理细节简直要催人泪下。又如: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的绿色手掌,招呼我,欢迎我。……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这里写的是我挖荠菜时的坦然心情,就像被解放了的囚徒一样,生活在她面前顿时变得美好起来,荠菜伸出绿色的手掌欢迎她,小鸟儿为她歌唱,树上的花儿和蓝天里的白云在陪伴着她,一切都充满了欢乐的情调……但这种解放毕竟是暂时的,她所渴望的是永远的解放,所以结尾又说: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某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这又说明,阶级压迫的阴影依然在笼罩着她。

  像这样的细致摹写生活,是非常引人入胜的。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自读提示。

  张洁,当代女作家。这篇课文写一位关心儿女成长的母亲,回忆她童年时代的苦难,向孩子们提出殷切的希望。作者围绕挖荠菜这件事展开联想,娓娓而谈,读起来真像看见了妈妈的眼泪和笑容,听见她那辛酸而热切的话语。

  课文的前半部分着重写妈妈小时候的生活,是为表现对荠菜的感情的原因,后半部分着重表现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受和理解,从中可以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差距,看出两代人的隔膜。对荠菜的感情,是贯穿始终的记叙线索。同时运用叙议结合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文章有很大的感染力。此外,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物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构成一个鲜明而独特、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意境。

  教学时可让学生速读一遍全文,读完后不看书回答问题:

  (1)本文写了哪几件事?

  (2)通过对几件事的叙述,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然后让学生阅读练习一、二题,带着问题去细读有关段落,以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重点分析。

  1、张洁的散文。

  张洁除了创作不少小说外,还写了不少优秀散文,她的散文和她的小说一样,不以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取胜,而善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情真挚动人,语言清新、流畅,有节奏感,富有表现力,犹如诗一般的美妙。《挖荠菜》便是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散文。

  2、文章开头段只一句: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句末为什么不用句号,而用省略号?

  我对芥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句话独立成段,在全文中起提纲挈领、总领全文的作用。文章的前半部分(1~10段)着重写妈妈小时候的生活,正是为了表现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感情的原因。后半部分(11~14段)着重写妈妈和孩子对待过去生活的不同感受和理解,也正是围绕对荠菜不同感受和理解展开的。如果把这篇感情深沉的散文比作一支乐曲,那么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则是这支乐曲的主旋律,统摄全篇,是贯穿始终的一条记叙线索。句本不用句号,而用省略号更使这句话具有了深刻的内涵。

  3、阅读全文,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

  作者在文章开头写道: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开篇点题。对普通的荠菜却有着特殊的感情,发人深思,耐人寻味。我对荠菜的这种特殊感情,包含着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在这种感情里,有痛苦的回忆:想起荠菜,就想起当年的饥饿,就想到那饱受压迫的痛苦和灾难。

  作者在文章第一段里就提出了荠菜,而且一提起荠菜就激动不已,可是第二段却从馋字说起,回忆苦难的童年。小时候我是那么馋,只要是能吃的东西就往嘴里塞,可见我当时是馋到了极点,这与其说是馋。还不如说是俄,这馋,实际上是饥饿之极的表现。由于饿而馋,所以被地主家的胖儿子拍着手,跳着脚的跟在身后骂馋丫头来取乐,使我感到又羞恼,又冤屈!饥饿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凝聚着无数辛酸的泪水。

  在旧社会,由于极度的饥饿,我被诬为馋丫头,备受屈辱,由于饥饿还引出了一次危险可怕的遭遇。接着作者回忆了因掰地主家地里的玉米棒子,被大管家拿着大木棒追赶的情景:我被迫跳进河里,河水呛得我几乎背过气去。当我爬上对岸时,发现又丢了一只鞋子,因为怕妈妈看见我更加悲伤,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有家难归,偌大的世界竟没有一个穷孩子的活路。

  穷孩子在旧社会里终日被饥饿缠绕,连玉米棒子也吃不上。只有冬去春来,长在野地里的荠菜是属于所有人的。把它下在玉米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无上的美味!旧社会,荠菜帮助我抵抗那可怕的饥饿。在那个世道,只有挖荠菜时,我才能以坦然的心情享受。一种自由和快乐,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凶神恶煞似地追赶,才能感到生的欢乐和自由。对荠菜我怎能不有特殊的感情呢?只有受过饥饿和屈辱的人,才能有这种感情。

  其次,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这种感情里,有深深的怀念。

  新社会,过上了幸福生活,可我,总还是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就像怀念那些与自己共过患难的老朋友一样。这怀念,表现出我对幸福生活的珍惜,也蕴含着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不能忘记昨天。

  另外,在这种感情里,有无限的感慨。

  我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试图通过挖荠菜来对我的孩子们进行人生教育。多少年来,每到春天我总要挑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上孩子们到郊区的野地里去挖荠菜。这个习惯,多么深沉地表现出我对荠莱的特殊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寄托着我把自己对人生的认识传授给下一代的愿望。只有珍惜荠菜,才能真正珍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然而,儿女们幼年时把挖荠菜当作一种有趣的游戏,长大以后,陪同我去挖荠菜,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迁就,当我把一盘精心调配好的荠菜放在餐桌上时,他们带着那种迁就的微笑,用那双懒洋洋的筷子,漫不经心地挑上几根的表现,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两代人对荠菜的感情截然不同,反映出两代人在挖荠菜、吃荠菜中反映出来的隔膜。而这不只是表现在挖荠荣这一桩事情上,它还表现在对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些见解和行为上,在他们看来,我们有些见解和行为,像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出土文物——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了,不顶用了。

  最后作者提出了真诚的希望。

  作者的心是沉痛的,更是炽热的,以母亲的拳拳之心愿意跟他们谈谈我们在探索人生方面走的弯路,以便他们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价。作者对青年人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多发议论去教训他们,而是怀着对青年人的热爱,殷切地提出愿意和青年人交知心朋友的愿望。真诚地希望两代人消除隔膜,成为心心相印的朋友。使他们珍惜荠菜、珍惜生活——记住昨天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去开创美好的明天。

  4、写作特点。

  (1)本文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更好的表现了中心思想。

  课文的前半部分(l~10段),以记叙为主,生动具体地记叙了一个馋丫头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憎,富有感染力。最后用一个热切的愿望发表了一点议论,揭示了穷人受穷的原因,又回答了为什么对荠菜有着特殊的感情的问题。

  课文的后半部分(11~14段),以议论为主,但都是以记叙为基础的。这一部分可以分两层:一层是在记叙了孩子们小时候和我一同挖荠菜时的高兴劲儿后,加上了一点议论,我明白,他们只是把这看成一种有趣的游戏。另一层记叙了孩子们长大后吃荠菜时的情景,孩子们的迁就、漫不经心的神态触发了我的感慨,情不自禁地发表了大段的议论。

  本文叙事具体感人,议论深刻情深。作者运用叙议结合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仿佛是和读者促膝谈心,娓娓动听,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细致、深沉,使文章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明力,更好地突出了中心思想。

  (2)情景交融的写法。

  作者善于把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融为一体。例如文章在写到我摆脱了大管家的追逐之后,有一段景物描写: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好像一下全都掉在了神秘的沉寂里。我面对夕阳西下,看到羊回圈,岛归巢,而自己却有家难归。这幅美丽、和平静穆的晚归图,反衬出我当时的那种孤独、寂寞、焦急、悲伤、有家难归的复杂心情,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魁力。再如,我挖荠菜时的那段景物描写,那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田野,嫩生生的荠菜,吱吱喳喳飞过的小鸟,绽开花朵的绿树,还有蓝天白云……作者用欢快的笔调、鲜明的色彩,描绘出一个绚丽多彩、鸟语花香的世界,衬托出我当时自由、欢快的心境。

  作者很好地把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鲜明而独特、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意境。

  5、讨论、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分析:为什么写这些内容,为什么这样写,必须透过文章的语言探微索幽,涵咀深究,才能体味。由此可见,阅读的深化,是阅读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为此,我们设计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组织报告讨论。

  (1)作者为什么从馋字落笔?

  从馋字着墨,可以极其自然地引出中心事件。我为什么那么馋,那是由于饥饿造成的。由于饥饿,去掰财主家的玉米棒,成了免不了的事,由此引出了被追落水,游荡田野。这种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恐怖,逼出了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这种连锁式的反应使文章如同讲故事一般,娓娓道出中心事件。

  (2)文章前半部分为什么要突出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首先必须弄清为什么有这样的特殊感情。从表象看,吃荠菜可以解除饥饿的痛苦,在田野里挖荠菜,可以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子凶神恶煞地追赶,甚至可以自由自在地欣赏大自然的美。从实质看,这是幼小心灵中迸发出来的渴望自由的思想火花,流露了一种朴素的美好希望。这样写为后文的对比垫笔,为突出文章的主题蓄势。

  (3)为什么运用对比方法来写?

  分析:用对比方法写,一方面是结构布局的需要,这样可以将文章分成互相对比的两大部分;另一方面是揭示文章主题的需要,先写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后写新社会青年一代对老一代人行为和思想的不理解,产生隔膜,从而提出希望我们之间不要成为隔膜很深的两代人,而是心动相通的朋友,希望青年人不要忘记过去,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挖荠菜》教学设计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突出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2.了解夹叙夹议的手法及其运用。

  (二)能力训练点

  1.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

  2.训练抓关键词语、重要语句把埠文章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训练点

  教育学生要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理解家长;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

  (四)美育渗透点

  提倡与长辈沟通,获得教益,弥补自身不足,实践人际关系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由果溯因的方法,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再运用练习法总结,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新老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认识和不同态度,即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难点

  理解老一代人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人生观。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小黑板,生字词。

  2.投影片:①《现代汉语词典》或《辞海》对荠菜的解释。

  ②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朗读课文,讨论理解文章内容,用练习巩固强化。

  七、教学步骤

  在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抓重要语句,分析对比的手法,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

  (一)导入新课

  在上正课之前,我想先问大家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不难,只需要大家如实地回答。

  1.你们喜欢买新衣服、新玩具、新玩艺吗?

  2.每次提要求爸爸妈妈都给你们买吗?

  3.不给你们买东西,不满足你们的要求时,父母会怎么对你们说?

  4.有时不仅不给你们买东西,还会用他们当年的情景与你们作比较,什么“我们像你们这个年龄,连饭都吃不好,吃杂粮。国家定量供应这供应那。一年能穿一两套新衣就很不错了。你们今天,又是鸡又是鸭,还常有新衣,这还不满足?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懂事……”这一大堆话语来批评、教育你。请问:你们能接受吗?你们怎么看待这些事?

  (让学生积极发言,把他们的想法、做法都讲出来。教师视情况给予适当的引导,最后归纳,进入新课)

  当然,你们有你们自己的道理,可爸爸妈妈也有他们的看法呀!其实最主要的是两代人之间存在“代沟”,缺乏交流,少了一些沟通,都未能理解对方。尤其是我们年轻的一代,对于父辈们成长的年代、生活的环境都很陌生。如果我们能多与他们交流,多同他们沟通,相信一切问题都不难解决。“代沟”将不存在,“理解”将成为现实。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当代女作家张洁的作品《挖荠菜》,多一点对老一代人的理解。

  (二)学习生字、词语

  出示小黑板,给加点的生字词注音,解释部分词语。

  荠“蔷薇掰 琥珀绽

  码 苋怪癖和煦煞

  凶神恶煞——迷信者指凶恶的神,常用来指凶恶的人。

  毫不留情——不留一点情面。

  风和日丽——温和的风,美好的日光,指天气晴朗。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迁就——不坚持自己的意见,凑合别人。

  隔膜——情意不相通,彼此有意见。

  (三)朗读课文

  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内容。

  (四)讲解最后一段

  齐声朗读全文最后一自然段。

  这是一个议论段。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么一大段议论。“孩子,让我们多谈谈心吧,”殷切的希望,情真意切,发自肺腑。“让妈妈多讲讲当‘馋丫头’时的故事给你们听吧”,文章中讲了吗?讲了。请勾下这句话,标上序号“1”。“想想你们妈妈当年挖荠菜的情景”,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描述?有,勾下这句话,标上序号“2”。“你们就会珍爱荠菜”,孩子们喜爱荠菜吗?不喜爱,勾下,标序号“3”。你们就会“珍爱生活”,你们就会“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这是作者深情的希望。也请勾下,标序号“4”。这个议论段,既然是在前面叙述的基础上自然而发的议论,又放在文章末尾(记叙文文末的议论常点明主旨,归纳文章内容),那它就应是对全篇文章的归纳、小结并点明全文主旨作用的文段。刚才我们所画出的四句话,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旨所在。请同学们再看课文找出相关段落,并归纳。给3分钟时间。

  (五)分析课文

  1、分析课文内容及中心。

  这篇文章涉及了4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讲了什么?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第一方面是对童年苦难生活的回忆,(板书加点的字)从第2自然段至第9自然段。那时,“我”感受最深的,也是如今记忆最鲜明的是“馋”,是“饿”。请问:为什么?是因为穷。

  2.为什么会穷?农民懒?不愿干活?

  不是。是恶霸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造成了“穷”,造成了“我”的“馋”,“我”的“饿”。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1)只要“我”一出门儿,碰上财主家的胖儿子,他总要跟在“我”身后,拍着手,跳着脚地叫着:“馋丫头!馋丫头!”这种取笑,只有成天不干活又能吃饱穿好的财主家的人才会。他们根本,也不可能去理解穷人的苦难。因为,这苦难正是他们造成的;(2)“我”“偷”吃主人家仓房的东西,从没被捉过(人们并不想认真地惩罚一个饥饿的孩子),只有“偷”财主家的例外。“他立刻拿着一根又粗又直的木头棒子,毫不留情地紧紧向我追来。”(重读加点的词)“立刻”、“又粗又直”、“紧紧”生动地刻画一个凶神恶煞的狗腿子形象。地主阶级层层盘剥,不干活,家里已经谷粮满仓,可他们却还心狠得连一个饥饿的孩子也不放过。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些凶神恶煞的狗腿子,妈妈的眼睛才被折磨得失去了光彩,充满了哀愁。而“我”,也在侥幸捡回一条命之后,因为丢了一只鞋,而不敢回家,独自游荡在田野里。太阳落山了,一切都静寂下来。连羊儿、乌鸦都能回家,“我”却不能。听着妈妈焦急的呼唤,也不敢答应。多么凄惨,而又多么无可奈何呀!这就是“我”童年的苦难。

  3.第二方面的内容又是什么?是哪一部分?

  描述“我”挖荠菜的情景,是对当年“挖荠菜”的一种享受和怀念。(板书加点的字)是第10、11自然段,当年,“我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而“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在“招呼我,欢迎我。”头上有吱吱喳喳飞翔的小鸟,树上有绽开的花儿、蓝天、白云,一切都是那样的美。此时,“我”有一个热切的愿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在那样的年月,那样的社会,只有冬去春来,田野里长满荠菜时,“我”才感到了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4.今天,“我”那热切的愿望实现了吗?

  实现了。推翻了剥削阶级,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这周围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快乐、自由地生活着。

  5.在冬去春来,田野里又长满荠菜时,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带着孩子们又去挖荠菜了。孩子们有那种“享受”吗?

  没有。“挖荠菜”对他们来说,只悬一种有趣的游戏。是他们领略大自然的一种方式。等他们长大一些之后,去挖荠菜就变成了对长者的一种迁就了。对此,“我”深感遗憾。等“我”把精心调配好的荠菜放到餐桌上时,孩子们也还是带着迁就的微笑,然后“漫不经心地用筷子挑上几根”,“我”心里就像翻倒了五味瓶,有许多的感慨。感慨孩子们的迁就,慨叹他们对老一辈见解、行为的不理解。(板书加黑点的字)这就是第三方面的内容。第12、13自然段。

  多些沟通、多点理解吧!“你们就会珍爱荠菜,珍爱生活。你们就会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在叙事的基础上,在慨叹之余,作者油然而生一种希望:希望今天的青少年珍爱生活,珍惜幸福,并且要努力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板书:希望青少年珍惜幸福的今天)

  (六)课堂练习

  1.看完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接下来,我们看看练习一第1小题。注意结合刚才学习的内容,积极思考并回答。

  文章开头一句:“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全文中起提纲挈领、总领全文的作用。(板书:我对荠莱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特殊的感情”,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在这种感情里,有对童年苦难生活的回忆——想起荠菜,就想到当年的饥饿,想到那饱受压迫的痛苦和苦难。在这种感情里,有对挖荠菜享受的一种怀念:生活在幸福中,怎不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如同怀念那与自己共患难的朋友;在这种感情里,有无限的感慨——身在幸福之中的下一代,并不理解“我”要他们挖荠菜、吃荠莱的深意,并不能理解父辈们的言行;也有真诚的希望,希望孩子们珍爱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这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2.谈了半天的“荠菜”,作者要表达的中心究竟是什么?

  在文末,在作者的“希望”上。衷心希望孩子们能多与父辈们沟通,不忘过去,能正确对待人生,能健康成长。

  3.这一中心的表达,在文章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

  运用了对比手法,文章中有两组对比。其一是两代人对“荠莱”的不同感情。从中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差距,也看出两代人的隔膜;其二是大自然景物的对比描写。写出了旧社会的黑暗,“我”童年的痛苦生活和孤独、悲伤、恐惧的心情;写出了新社会的美好,孩子们生活的幸福、愉快,从而找到了他们思想深处的弱点。正是这样前后对比,在“我”心中才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感触,文末的议论,中心的表达也才呼之即出。(板书:不忘过去,珍惜今天)。

  4.本文先是形象具体地叙事,在叙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除了文末的议论段,请找出其他议论的语句,并体会它们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议论的语句有第10自然段中“一个热切的愿望”;第12自然段中“我明白,…………”至段末;第13自然段中从“因为我知道……”到段末。

  这种边叙边议,在叙述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叫夹叙夹议。这些议论的语句,所起的作用是明确中心,画龙点睛。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的第2、3、4小题。

《挖荠菜》教学设计3

  教学建议

  一、主题理解

  1、并不是说教

  “我”对于孩子们对芥菜的态度,是有些恼火的,“心里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于是对孩子们有了挖苦,说他们“赏光似的迁就”,有了埋怨,说孩子们把自己看成“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出土文物”。“我”的恼火可以理解,毕竟“我”对荠菜有很深的“特殊的感情”。可贵的是,“我”并没有因此而生怒,摆出长辈的架子教训孩子们一番(那样只会得到孩子们的“厌烦”),虽然“我对认为孩子们的一些“见解和行为”不对,但是也“并不认为我们的见解和行为就完全正确”,小时候挨饿挖芥菜和小时候喝牛奶吃面包的感觉能一样吗?“我”“愿意跟他们谈谈我们在探索人生方面曾经走过的弯路,以便他们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价”,这些话含义深远,好像超出了荠菜的话题,其实既然挖芥菜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人生体会,那么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作者还会有许多这样深刻的体会和宝贵经验,关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我”作为一个母亲,想的不是“教诲”,而是“心心相通”。

  2对、幸福的理解

  这篇文章归根到底要说些什么呢?最后一段作者点明了主旨。无论童年怎样,是吃荠菜长大还是。喝牛奶吃面包长大,人类得到幸福的途径是相同的,那就是“珍爱生活”。对“我”而言“珍爱荠菜”,对孩子们而言“珍爱牛奶面包”,珍爱生活才能得到幸福,而不珍爱生活就永远不会满足永远贪嗔不已。

  二、思路结构

  本文以、吃荠菜为线索,用“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新社会的幸福生活。文章起句扣题点明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接着就对旧社会的苦难生活进行了回忆,写出“我”对荠菜有着特殊感情的原因;随之文章笔锋一转,描写了解放后的幸福生活;最后用“一个热切的愿望”发表一点议论,揭示了旧社会穷苦人受穷的原因,又回答了为什么对荠菜有着特殊感情的问题,殷切地希望年轻人能珍爱荠菜,珍爱生活。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点题,领起全文。总述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略)

  第二部分(2~10自然段):承接上文,紧扣题旨。回忆旧社会的情景。(详)

  第三部分(11~13自然段):进入转折,今昔对比,深化题意。叙写新社会、吃荠菜的感受。(详)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补完题蕴,总收全文。希望年轻一代珍爱养菜,珍爱生活。

  全文也可以按时间推移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l~10自然段):回忆解放前所受的苦难,写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第二部分(11~14自然段):写解放后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情,妈妈的感慨和希望。

  三、夹叙夹议的写法

  课文的前半部分(1—10段),以记叙为主,生动具体的记叙了一个“馋丫头”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憎。富有感染力。最后用“一个热切的愿望”发表了一点议论,揭示了穷人受穷的原因,又回答了为什么对荠菜有着特殊的感情的问题。

  课文的后半部分(11—14段),以议论为主,但都是以记叙为基础的。这一部分可以分两层:一层是在记叙了孩子们小时候和“我”一同时的高兴劲后,加上了一点议论,“我明白”,他们只是把这看成“一种有趣的游戏”。另一层记叙了孩子们长大后吃荠菜时的情景,孩子们的“迁就”、“漫不经心”的神态触发了“我”的思想,情不自禁地发表了大段的议论。

  本文叙事具体感人,议论深刻情深。作者运用叙议结合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仿佛是和读者促膝谈心,娓娓动听,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细致、深沉,使文章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明力,更好地突出了中心思想。

  四、情景交融的写法

  作者善于把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融为一体。例如文章在写到“我”摆脱了大管家的追逐之后,有一段景物描写:“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好像一下全都掉在了神秘的沉寂里。”“我”面对夕阳西下,看到羊回圈,鸟归巢,而自己却有家难归。这幅美丽、和平静穆的“晚归图”,反衬出“我”当时的那种孤独、寂寞、焦急、悲伤、有家难归的复杂心情,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再如,“我”时的那段景物描写,那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田野,嫩生生的荠菜,吱吱喳喳飞过的小鸟,绽开花朵的绿树,还有蓝天白云……。作者用欢快的笔调,鲜明的色彩,描绘出了一个绚丽多彩、鸟语花香的世界,衬托出“我”当时自由、欢快的心境。

  作者很好地把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鲜明而独特的、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意境。

  五、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文为了突出主题思想,突出地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不仅选用的对比材料很典型,而且对比的方法也灵活多样。例如: (l)并列式对比。它显示对比双方各自的特点。如写“我”小时候因饥饿在外面寻食吃,一般人家从没“抓”过“我”,也不想认真地惩罚“我”;但是“在地主家地里掰玉米棒子”,他的大管家竟拿木棒追打,还有财主儿子拍手踏脚的辱骂等等。并列对比反映了劳动人民对“饥饿的孩子”的深切怜悯,突出财主家的凶狠恶毒。( 2)反衬式对比。它旨在反衬对比其中一方的特性,有强调作用。如写解放后菜场上的荠莱肥大、干净、“水灵灵”“整整齐齐”“价钱也不贵”,但我“总还是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而且多年来,每到春天,总要去郊野。从我对菜场上的荠菜和田野里荠菜的两种不同感情的对比中,反衬出我对田野里荠菜的特殊感情,真切地说明没有忘记过去的苦难生活。还有看到羊儿回圈、乌鸦归巢;而我虽听见妈妈焦急地呼唤着自己的名字却不敢答,也不敢回家。这两种情景的对比,强烈地反衬出“我”的凄楚、悲凉和绝望的心绪,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3)反叠式对比。即前后两组对比各构成一组对比,前后两组对比相叠形成反比。它既可以显示差异,又可突出矛盾,引人回味。如写解放前,我童年时代吃的是“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的荠菜;解放后,孩子们吃的却是“用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的养菜。这前一组对比,显示“ 荠菜”精美与粗劣的差异之大。又写我把(如此粗劣的)“荠菜糊”当作是“无上的美味”,感到无比的喜悦;孩子们却对(这样精美的)“荠菜”,只动着“懒洋洋的筷子”,漫不经心地挑几根。这后一组对比,显示出两种感情、两种态度的截然不同。前后两组对比相昼,又构成一对反比,突出了矛盾,促人深思,进而探索产生矛盾的原因,有助于揭示作品深刻的主题思想。(4)交叉式对比。即一个材料同时与几个材料互相交叉形成对比。它不仅一“材”多用,而且几组对比,互相照应,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特定关系。例如写我童年时痛苦的经历与坦然喜悦的情景对比;又与解放后孩子们幸福的生活,跑着挖荠莱、做游戏相对比;而解放前童年时代的我与解放后孩子们在田野上挖芥菜时的不同心境和感受又形成一个对比。几组交叉对比,互相照应,具体而真切地指明由于“我”与孩子们的生活经历不同,“我”与孩子们就在对“”及“有些见解和行为”上表现不一样,进而揭示让年轻人了解过去的苦难生活,才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主旨。

  六、教学方法建议

  1、这篇课文写了两代人生活上的隔阂和思想上的差距,教学时要实事求是,认识到是两代人生活环境、时代的不同造成这样的“代沟”,而不要以此指责年轻一代或者老一代。

  2、作者是以关心孩子的态度写这篇文章的,谈自己的一点感想,并不是想说教,不要生硬地灌输某种“幸福观”,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感悟体会。

  3、不仅允许而且也应该鼓励学生对文章有不同的认识,可以组织讨论。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设想

  本文教学设想为三个步骤,体现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特点。首先是熟悉课文,教师设计思考题,学生通过思考,从内容、中心两方面整体把握课文。其次是进一步领悟文章的艺术魅力,通过思考题引导学生从写法上感知文章的特点。最后模仿写作已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2、学习叙议结合的手法

  3、领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阳春三月去踏青,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春的绿叶、春的小草、春的花朵,春天生机勃发的景象都是人们所神往的。但是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可能对春的感受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去踏春或许并不为单纯赏春,而是有更为复杂的心境,如著名女作家张洁。现在我们来看看她笔下的《》流露了怎样的情感,春对她来说有哪些不同寻常的意味。

  2、学生朗读课文(板书课题、作者)

  (可以齐读、男女生分读和个人读交叉进行,以活跃课堂气氛。朗读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的情感。) 归纳:读了这篇文章,我们可以这样说,春在张洁笔下浓缩成了一种事物——荠菜,就是踏春,春意味着荠菜,意味着什么?

  3、整体把握课文(用投影显示思考题)

  (1)本文题目是《》却从"馋"写起,是否偏离中心。

  (2)我和孩子们的心情是否相同,问什么?

  (3)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先分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共同明确)

  归纳:(1)"馋"是由饿而起,由此引出我因饿掰地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追跳进河里丢失鞋子而不敢回家在田野里游荡一事。不仅没有偏离中心,恰恰交待了文章首句"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的原因。写出了生活的苦难在"我"幼小心灵上的投影。在此基础上写,就突出了荠菜就像"与自己共过患难的老朋友"。在饿饥的年代,荠菜所带给"我"的不仅是物质的满足,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在春天充满生机的田野里意味着童年美好的生活,代表了生的欢乐和自由。这样更有利于中心的表达。

  (2)不同。孩子们把看作"游戏",吃荠菜"漫不经心"。因为他们没有长辈的经历,没有亲身经历就不可能感同身受。所以对"我"的感受缺少理解,造成隔膜。

  (3)通过这一件事折射出两代人之间的隔膜。作者希望以此为契机沟通两代人的情感和思想,希望孩子们了解过去的若难,珍爱荠菜。因为珍爱荠菜就是珍爱今天的幸福生活,只有意识到什么是幸福,才能得到幸福。

  4、以上从总体上把握了文章,下一步再通过几个思考题领司文章的艺术魅力,从而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投影出示思考题)

  (1)文章多处运用景物描写找出你认为好的句子分析作用。

  (2)你从那些描述中看出年轻一代不理解长辈,传神的词有哪些?

  (3)从文中找出能概括中心的句子并分析还有哪些和它同属一种表达方式。

  (4)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这四个题分别分四步完成,学生先齐读有关段落,思考后同桌交换意见,然后回答,最后归纳)

  归纳(1)第一处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静穆的"晚归图",用反衬烘托出了"我"孤独的处境,比直接写我的心理更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第二处景物描写用拟人手法写出荠菜对我的欢迎,通过欢快的鸟儿,绽开的花朵,蓝天上的白云,烘托出"我"愉快的心情,这时我坦然和被追时的恐惧及在暮色中游荡的绝望形成鲜明的对比——低沉的、暗淡的和轻松的、活泼的对比。这两处描写又和解放后形成对比:解放后生活是美好的,可孩子们对的兴趣仅在于它是有趣的游戏。这就不仅是景物上的对比了。那么更深层的对比是什么?有了下题,答案就明确了。(板书:对比、烘托)

  (2)作者用了"迁就的微笑"、"漫不经心"、"桃"、"懒洋洋"等词表明孩子们对荠菜没有感情,又克制自己保持尊重。表出了两代人对荠菜情感上的不同。本文的第二层对比就是情感上的对比,作者通过这层对比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板书:情感、点题)

  (3)提示中心的句子是文章结尾两端的末句。在表达方法上于此相同的还有许多,(具体句子学生回答时明确,此处略)它们同属于议论。可以说文章的后半部分是以议论为主,在议的过程当中或议论之前夹着记叙的万分,这在写法上叫做夹叙夹议。(板书:夹叙夹议)

  (4)有了以上答案,本文特点不言自明(在原来板书的基础上加上:特点、突出中心)

  5、课堂作文片段练习

  要求:模仿在田野里游荡一段,用景物描写烘托(反衬)出人物心理,在二百安以内。 (写完后,同学读大家评。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培养他们的分析、归纳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小结:

  (首先概括本文三个学习重点,使学生明确意识到学习本文应达到目标)最后归纳: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也是教育的一个难点。希望大家学习了这篇文章能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另外从写作手法上能领悟到本文的成功之处——是忆苦思甜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同类题材,它的感人之处和胜人一筹的写法密切相关。学了本文希望能使同学们在写作上有所收益

【《挖荠菜》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我盼春天的荠菜》教学设计03-02

《我盼春天的荠菜》教学设计9篇03-03

凉拌荠菜做法12-01

《荠菜》阅读答案11-05

凉拌荠菜香干做法12-02

美食荠菜鳕鱼羹的做法推荐03-16

拼音教学设计04-05

《早》教学设计04-04

氓教学设计04-04

牧童教学设计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