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前方》教学设计

时间:2021-02-25 11:49:5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前方》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前方》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前方》教学设计

《前方》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悟文章的立意,尝试进行简单评点。

  3、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解读自己认为内涵比较深刻的句子,感受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方法,与文本对话,感悟语句表达的深意并尝试进行简单的评点。

  教学难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方”是一个抽象而充满诗意的名词,“前方”可以使我们产生无穷的联想,它以独特的魅力引领我们去探索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纯真梦想,而这过程就是艰辛的人生旅途。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赏析一下曹文轩先生以“前方”为题的摄影散文。

  二、简介作家、文体(出示投影,结合课下注释):

  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作品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少儿成长小说三步曲)。

  曹文轩先生以《前方》为题而写的摄影散文,它由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的名叫《前方》的照片而引发。所谓摄影散文就是对摄影作品作一番解读、鉴赏,进行联想和想象,穿插描写、议论、抒情写成的散文。

  三、文本研读

  1.观察图片,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师:我们在早读课上已经很好的阅读这篇课文,对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全文共12节,由摄影图片切入,然后产生联想进行思考,最后又归于画面。首先一起来读一下第一小节,思考一下,作者是怎样切入画面的?作者选择怎样的角度进行观察思考的。

  明确:图片展现的是一个拥挤的老式公交车车厢,其中有一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外。切入点:猜测画面人物的行动目的,可能是归家或远行。作者其实想归纳这样一个事实,既无论是归家还是远行,他们正在路上。

  2.再读课文,了解内容,把握重点

  师:摄影散文的重心在作者由画面发生的思考上,课前布置了同学们预习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思考见解的语句,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明确: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同时加以提示:这样的语句一般会出现在文章的什么地方?(段首或段末)并针对学生的回答和他们的一些见解,适时的补充分析。最后总结归纳,以投影展示:

  ①人有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

  ②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③人的悲剧性实质

  3、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师:为什么会引发这些思考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结合课文内容来探讨一下作者提出的这三个观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提出人有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克制不住”说明?(离家的欲望很强烈,甚至是与身俱来的)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罗列了那些原因说明人的离家。

  结合课文中的一些语句,并用一些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①迁徙的习性

  ②外界的诱惑

  ③出于无奈

  ④理想的召唤

  为了表达出这种强烈的离家欲望,作者用了“克制不住”一词,文中这一方面是如何体现的呢?找出这方面写的好的地方来点评一下。

  (1)动物迁徙类比人类迁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

  多媒体展示图片(离家是人的本性,是人内心的需要,是一种本能)

  (2)外界的诱惑(谁也不愿意做井底之蛙,总想出去走一走,去闯一闯,去见识一下外面的花花世界)

  播放《外面的世界》并显示课题,结合对于歌词的理解。

  (3)出于无奈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曾经看过的一些影视剧作品,举例,直观感受。(或结合《乡土情结》中离家的几种情况对比分析)

  (4)理想的召唤

  前方——理想

  由于理想的召唤,人们不知疲倦地走着,因此就有了路。这条路是一条追寻梦想的路,是人生之路,是人生的旅途,而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这里由理想的召唤又引申出人类流浪的天性,而这人类流浪天性,也出于命运。

  播放《橄榄树》并显示歌词,相互结合理解。

  4.重点阅读,难点突破

  (1)师:请同学们阅读第十节,因为前方(理想),于是他便开始离家开始流浪,走在路上,踏上旅途,而这个旅途却是一场苦旅,人生的实质也是苦旅。路途上的苦不堪言体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有的人坐在豪华的艇上,舒适的飞机中,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场苦旅?

  明确:作家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的具体的生活状况,更是深切关注着人的精神状态,人的身体或许并不在流浪,但人的心灵却是一直都在流浪。作家将现实中的路抽象为人生之路,命运之路,人生实质上一场精神的苦旅。

  (苦旅——肉体,精神)

  (2)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两小节,并思考:人的悲剧性实质包含怎样的深刻的含义?

  明确:

  ①“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目的地:心灵的归宿、寄托,精神家园

  人生总在不断探索,总是不能满足现状,因此永远无法到达理想的彼岸,人生旅途之所以是一场苦旅,是因为理想难以事项,精神难有归宿。

  ②“而(其实应当是‘还’)在于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③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还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无法还家:一直在流浪,无法找到一生的归宿

  实实在在的家——精神家园

  离家—想家(乡愁、乡思)

  无法还家

  还家—无家

  概括起来作者告诉我这样的悲剧实质,人在外流浪,总在惦念家园,可回到家却发现这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个家,这个悲剧其实是人一直在生命的旅途上追寻理想,追寻精神的家园,但始终找不到,精神无处寄托的悲剧。

  (3)朗读并分析作者解读崔灏的诗

  明确:崔所念想的那个家并不是遮风挡雨的`那个实在的家,而是由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他登楼呼唤的是能给他带来精神安慰的栖身之所。

  “家”是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息之所。

  “前方”是理想,是精神的目的地;

  “路”是人生的征途,是追求理想的过程。

  5.朗诵崔诗,小结课文

  纵览全文,曹文轩从不可克制的离家欲望出发,指出离家依然要归家,这个家不仅是他的生养之地,更是心中理想的精神家园,不到达它却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作者揭示的正是人类精神与理想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

  四、拓展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向我们揭示人生悲剧性实质?是不是要我们对人生旅途产生畏惧,不要追求精神的家园呢?

  明确: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作者揭示的是人生存的真实境遇,目的是发人深省,更好的走好人生之路。这种悲剧本身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人因为对外界未知、新奇的渴望,对于理想的追求,离开家园,朝向远方,这是人类进步、发展、、壮大的前提。

  人在生命的旅途中有了精神的追求,人生也就充实起来,能够体现生命的价值。所以作者揭示悲剧性意义不是悲惨的,不是悲壮的,而是崇高的!这是一种崇高的悲剧性。为了崇高,屈原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崇高,海伦凯勒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也要为人们送去祝福”;为了崇高,巴金一生真言,光明磊落,用跨越百年的赤诚,诠释了他一生惟一的心愿:“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结束语:

  同学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人生的旅途很艰辛,尽管四壁茫茫,八面空空,但我们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用你年轻的生命,年轻的心,痛苦着你的痛苦,幸福着你的幸福,追寻自己最初的梦想,精神的故乡。

《前方》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

  2、学习作者从摄影作品中引出联想和想象引发思考,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的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和探索精神家园的内涵并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学重点

  了解和探索精神家园的内涵并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学思路

  从摄影作品入手,整体的把握文章的内容——品读文章的语言,深入感悟——分析精神家园的内涵——展示摄影作品,对精神家园内涵进行升华——学习摄影作文写作手法,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人文思考。

  主要

  教学

  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感悟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明白精神家园的内涵,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学会从摄影作品中引出联想和想象引发思考,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的写作手法。?

  教学资源

  1、ppt播放《橄榄树》歌曲

  2、ppt播放《乡愁》和《老家》文字内容。

  3、ppt播放有关“家”和“感动中国人物”的图片,以及其他一些生活中“令人感动”的图片。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橄榄树》,让学生谈感受。作者在歌中不停地问“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作者喜欢的不是流浪本身,而是流浪中可能找到的橄榄树,橄榄树是一个梦想,作者除了在寻找梦想之外,还在追寻什么?让我们一起从曹文轩">从曹文轩先生的摄影散文《前方》中寻找答案吧。

  【活动一】

  1、播放歌曲《橄榄树》,让学生谈感受。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引出对家园的初步认识。

  二、 自主感悟

  1、播放图片,触动心弦。

  2、图片中的人们去哪儿?

  3、什么是家?初步明确家的内涵。

  家是母亲满含热泪的期待,家是父亲翘首以待的遥望,家是爱人充满深情的浅笑,家是孩子甜蜜稚嫩的呢喃,家是一盏昏黄的灯,家是一桌粗淡的饭,家是魂牵梦萦地方,是每个人苦苦追寻的岸。

  4、家如此温暖,人为什么要离开家园走向前方?

  说明:触动你的心灵,引发你的思考,引出对“家园”的探究。

  【活动二】

  1、观看图片,叙说内心的感动。

  2、人为什么回家,家是什么?思考交流,说出你的初步认识。?

  1、从学生最柔软的内心出发获得的直观感知。

  2、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家”的初步认识。

  3、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内心的震动。

  三、探究感悟

  1、为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2、作者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你怎样认为?

  1、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2题。7组、1组展示答案。注意从课文中提炼信息,筛选信息,概括信息。

  【活动三】

  学生活动:

  迁徙的习性,外界的诱惑出于无奈,前方的召唤(理想的召唤)

  学生活动:

  (1)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理想不能实现之苦)

  (2)惦念家乡,无法还家(心灵不能慰藉之苦)

  (3)到家无家(灵魂没有归属之苦)

  此环节可让学生相互讨论,推举学生代表发言,教师集中加以讲解。教师重在点拨,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真正从心里感悟家园的内涵。?

  四、拓展提升

  总结家园之思。

  家不仅仅是那个遮挡风雨,温馨安宁的实在家,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更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无论离家还是归家都是人们对精神栖息之地痛苦而热烈的追求。

  【活动四】

  学生活动:

  6组、2组点评。谈谈自己对“家园”的理解。

  探究家园的内涵,形成自己对家园的认识。

  五、评价检测

  1、播放图片,感受图片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1)家园是对信仰的痴心不改。

  (2)家园是对誓言的生死相守。

  (3)家园是对生命灿烂的炽热追逐。

  (4)家园是对人间大爱的无言坚守。

  2、学习了本文,你对的精神家园有了怎样的理解?我手写我心,写下你的感受吧!

  教师总结:

  家园不仅是抚平创伤的温暖港湾,心灵的栖息地,还是精神的归宿,更是心灵高远的追求。在心的家园里,撒下爱的种子,前方怎会是旷野?做一个有高贵灵魂和高远追求的人吧!不要让心灵一片荒芜、杂草丛生,开满精神之花的家园才是心灵最好的安放处。

  1、学生思考:感受图片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2、选举学生代表进行发言。

  3、评价学生表现,引导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

  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精神的家园更是心灵高远的追求。

  六、小结作业

  1、写作手法(联想)

  曹文轩从摄影作品(实)引出联想(虚),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2、ppt展示一些生活中“令人感动”的图片。

  引导学生的思想:

  生活如此苦难,却没有半丝哀伤,因为他们都是有灵魂的人,他们都是有家的人!

  3、展示图片:

  一个年逾古稀的老妈妈,从她的身上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年老、贫穷、体衰、孤苦,我们更应该看到什么?请根据这幅摄影作品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字吧!(要求:善于想象和联想,写出你独特的思考。)

  1、说出图片的内涵。

  2、在学习摄影散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验,写出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悲情怀。

  七、板书

  设计

《前方》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知道其特点。

  2.理清文章脉络,理解重点字词句,把握文章主旨。

  3.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虚实结合、反弹琵琶

  教学重点

  重点字词句的理解,以此更好地理解文章。

  教学难点

  写作手法:虚实结合、反弹琵琶

  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请学生说一说对印度的印象。(可能答案:人口众多、贫困??)

  展示照片,让学生说说对该图片的理解(什么内容、怎样的生存状态、由此的联想等)。

  总结学生所述,归纳出共同关键词,可能有:家、在路上、前方等等。 介绍照片背景: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流动人口也非常多,一位印度的摄影师拍了这张

  照片,取名为《前方》,曹文轩先生看了之后,展开联想与思考,写了这篇摄影散文。(板书:

  题目、作者) 介绍摄影散文:(板书: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摄影文学的一种,是按照艺术创作的规

  律,通过一幅或者若干幅的摄影画面的表现,运用散文语言,形象地创造生活世界、塑造人

  物、抒发情感的综合艺术形式。鉴赏时主要抓住2个特点:1.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

  真的再现能力;2.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

  二、文本研习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速读全文并思考:1.文中哪几段直接写照片上的内容;2.其他段落写了什么内容;3.全

  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1.直接描写照片内容:第1段、第12段(第8段稍有提及);

  2.其余10段均是由照片展开的联想以及作者的感触

  3.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1

  照片切入,引出下文

  中间10段展开联想 展开联想,抒发感触

  第12回到照片,呼应开头

  (二)研读文本,分析重点难点

  A.文章的第二部分,即作者展开联想这一段用了大篇幅的手笔,究竟写了哪些内容,我

  们来逐一进行分析。文章第一段里讲到: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说明了人们有离家之举,

  那么人离家的原因,文中有交代吗?

  明确: 3、4段)迁徙的习性 离家原因:(第2段)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第5段)外界的诱惑

  (第6段)无奈的选择

  7段)前方的诱惑

  克制不住的体现:

  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第3段)

  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

  喊:走啊走!(第5段)

  B.作者点出了人有离家之举,也说明了离家的原因,接下来作者又写了些什么呢?让学

  生阅读7-10段,并分析。

  明确:

  前方召唤

  思考:“前方”的含义——理想

  行在路上

  “苦”(第10段):拥挤不堪的车、坑洼不平的路、抛锚无法修复(皮肉之苦)

  惶惑、茫然、不安、无奈、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精神之苦)

  人生之路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实质上”三个字是否可以去掉?

  不能,它限定了是从本质上说。因为从生活现象上说,各人在生活中的情况不一样,不

  一定都是“苦旅,正如文中作者所举的例子:坐游艇、飞机、火车等等,但从本质上讲

  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实质上

  还是一场苦旅。因此不能去掉。

  精神苦旅

  C.有钱的人也好,没钱的人也罢,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是一个悲剧,那么这悲剧又

  体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

  总想到达目的地而不能到 理想难以实现

  人的悲剧性实质(第11段) 在外思家

  无法还家 精神无法寄托

  还家无家

  这里面四个“家”,分别有什么含义?

  前三个是指现实生活中的家,而最后一个是指精神家园。

  小结:

  三个重点词

  前方:在这儿不是单纯的空间概念,而是鼓舞人们前进的理想,是精神的目的地。

  路:在这里不单单指现实中的路,更指人追求前方的过程,指人生之路。

  家:既实指现实生活中遮风避雨的家,又虚指人的精神家园,精神的栖息地。

  三个关键句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人的悲剧性实质

  (三)回顾全文,领悟反弹琵琶

  A. 反弹琵琶

  这个专题呢称之为“月是故乡明”,也就是思家怀乡的意思,这篇文章明明是一篇写去前方的文章,为什么放在这儿?

  明确:

  文章表面上虽是写离家写远行,但是人去前方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理想,追求精神的寄托,追求精神家园。因此,这篇文章自然是可以放在这里的。曹文轩的这种写法被称为“反弹琵琶”,即逆向思维。优点:突破传统思维,立意新颖,令人印象深刻,发人深省。

  B. 虚实结合

  《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因此文中既有对照片的真实描述,还有作者的联想。

  本文中除首尾两段是直接对照片进行描述外,还有第八段中的“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第十段中“拥挤不堪”、“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和茫然。” 等。

  虽然作者对照片的描述虽不是很多,却很传神 ,更重要的是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以自己充满悲悯之情和深刻人文关怀的文字阐释了人生哲理。这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使这篇摄影散文没有被摄影作品所束缚,更没成为呆板的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

【《前方》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拼音教学设计04-05

《早》教学设计04-04

氓教学设计04-04

牧童教学设计04-02

《乘法》教学设计04-01

必备教学设计02-25

小班教学设计02-22

夏教学设计01-01

数学教学设计12-27

春酒教学设计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