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时间:2021-02-25 11:29:2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1

  有这样的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这本书的名字叫做生活。它的每一页都是学问,每件事都是启示。

  一天,我看见窗前有一张未织完的网,网上有一只蜘蛛在不停地爬,想用丝织成一张完整的网。但当它即将织完的时候,突然一滴水落到了我的头上,原来要下雨了。蜘蛛好像意识到什么,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它好像忽然变聪明了,只见它忙把织好的网吞进肚子里,变个方向竖着织网,使雨水不会淋到网上。终于,暴雨来了,它的网也总算织好了。现在无论多么大的雨也伤害不了它。它安稳地坐在网上,我也为它松了口气。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缕缕金光射出一道彩虹,我的心情也如同这道彩虹那样绚烂!因为蜘蛛成功战胜了困难,织好了一张完好无缺的网。

  我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想到: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就能像蜘蛛一样,战胜任何困难。

  蚂蚁搬家的启示

  大自然是个奇妙无比的世界,会给我们许许多多的启示。

  周末的一天,我在草坪上发现有一群蚂蚁在搬家。我定睛一看,一只只蚂蚁的背上都背着大大小小的食物。它们为什么要搬家呀?它们要到哪里去呀?正当我迷惑不解时,突然一阵闷雷响起,天色一下子暗了下来。我连忙跑回家,外面就下起了倾盆大雨。我突然想:那一群群蚂蚁会不会被淹死呀?大概过了半个钟头,雨停了,我立马冲了到原来的洞穴边,发现里面空空如也,我想蚂蚁一定被大雨冲走了。正当我要回家,突然发现一棵树上有一个小小洞穴,我过去一看原来是蚂蚁的新家。可蚂蚁为什么要把家搬到树上呢?

  我马上打开电脑,经过苦苦地查找资料,终于知道了这个答案,蚂蚁之所以搬家是因为要下雨了,洞穴太低,水满上来会把他们淹死的。而他们要搬到树上,是因为树较高,一般水满不上来。久而久之,就有了:“蚂蚁搬家,明天勿晴”这句俗语。

  天地之间,奥妙无穷。类似蚂蚁搬家,要下雨的自然现象是不胜枚举。这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知识无处不在,学习永无止境!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歌曲《猴子蒸糕》的歌曲内容,感受歌曲的风趣、活泼特点,并能进行简单的故事创编和表演。

  2、通过多媒体课件对音乐的播放,让学生在看中学,通过可爱的卡通形象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思。

  3、通过欣赏壮族民歌《猴子蒸糕》,在了解壮族音乐曲调的同时,总结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真理,加强学生对劳动的热爱。

  教学重点:

  欣赏《猴子蒸糕》,感受歌曲的风趣、活泼特点。

  教学难点:

  能主动参与音乐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什么样的小动物?(出示小狗、小猴头饰)

  师:今天我们要来听一个《猴子蒸糕》的故事。

  二、欣赏歌曲

  1、初听:(播放动画歌曲)

  师: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什么事呢?请同学们仔细听(听歌曲录音)。2、回答问题:好,大家都听明白了吗?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啊?哪位同学来叙述一下?(找学生来叙述故事情节)

  3、阐述道理:不劳动者不得食,不劳动就不能得到吃的。

  三、学唱歌曲

  1、根据歌曲内容,为五副图片排顺序(出示图片课件)

  ①一边听歌曲,一边为图片排顺序

  ②有表情地模仿小猴和小狗的语气和动作。

  2、(出示歌词)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师:现在老师请大家把歌词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纠正学生的语气)

  总结:要用心去体会歌词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说不劳动就得不到吃的,劳动最光荣。

  3、随歌曲旋律哼唱。

  4、加入表情和动作去演唱。

  四、歌表演

  1、分组进行讨论,应该怎样演。(提示:道具有粉糕、蒸锅、头饰)

  2、一组表演,另外一组给予评价

  五、小结

  同学们演得真不错,老师想问问你们,通过这节课我们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不劳动者不得食,劳动最光荣!

  教学反思:学生们能够随音乐自由地进行表演。学习中充满了乐趣、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3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述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定了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有是一个大的挑战,对老师来说也是一大挑战。

  为了能让学生从整体部分来感受草原的魅力,我们设计了一条主线——美,这其中与包括了草原的景美和情美。景美的教学在前面一课时就已经让学生有了深入的学习,所以本课的重点在草原上的人情美。其实这篇课文的层次结构很分明,从欢迎远客、主客相见、热情招待和联欢画别四个方面来分别谢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感受景美,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从课文和画面入手以各种景美作为切入点,唤醒孩子们对草原的感情,同时也是为了训练孩子们朗读的技巧。

  二、围绕情美,分层展开

  在设计上,我特意让孩子们从从欢迎远客、主客相见、热情招待和联欢画别四个方面来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这一点的设计是为了打开孩子们的思路,进入草原那样一个和汉族风俗习惯完全不一样的地方,给与孩子们足够多的时间和信任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体会,因为有些感受是老师无法替代和言传的!

  三、抓住重点词,读出意境美

  在2—5自然段的过度上,重点让学生通过读和思来感受大草原上的风光和人情美,让学生沉浸在这种意境中。让学生画出相关语句,抓住重点词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迎客”、“相见”、“款待”“联欢”的盛况,从而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课文的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点题之句,我原意是让学生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进一步体会到让作者留恋往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大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本课11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并能口述。

  过程与方法

  1、自读自悟、圈点批画,抓住关键词或句子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优势,解决学习上的困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观察生活、探索自然的兴趣。

  2、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了解一些基本的自然现象,并在发现中思索,在思索中积累。

  3、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

  突破方法:通过自读自悟,圈点批画,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结合小组合作优势进行解决。

  难点: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感受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激发观察生活,探索自然的兴趣。

  突破方法:将课文前后进行对比阅读,抓住作者描写事物的手法特点,在感受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激情导入

  二、初读感悟

  三、指导朗读

  四、课堂小节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组间相互交流小马和小毛虫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精读课文,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感受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2、激发学生观察生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一、复习导入

  1、学生听写生字、新词

  2、指名学生说说两篇短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二、精读探究

  三、语言分析

  四、拓展延伸

  1、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2、成和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我们每天都在长大,面对成长,你是烦恼、苦闷,还是欣喜、快乐?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吧!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10 短文两篇

  胆小——胆大小马——成长——小毛虫笨拙——轻盈

  温顺——活泼 丑陋——美丽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教学重难点: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具:学生尺、米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 口答。

  2、 动手量一量,我们的数学书大约宽( )厘米。

  3、 引入课题。

  二、认识分米。

  1、 用手比划一下10厘米的长度。

  2、 指出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如:笔盒的长度是20厘米,还可以怎样说?

  3、 动手画一画1分米。

  4、 你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

  5、 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一下?

  6、 1米是多少厘米?10厘米就是几分米?1米里有几个10分米?

  1米就是10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三、认识毫米。

  1、 学生用学生尺测量一下数学书的厚度有多少厘米。

  2、 介绍:厚度还不够一厘米,我们就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

  3、 用手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4、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品的厚度是一厘米。

  5、 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里,毫米应排在什么位置?

  四、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2、3、4、5、6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教学后记:学生自学了用字母表示各个长度单位,又动手画了各个长度。效果较好。

  第二课时: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直观形象,掌握长度单位之间进行换算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难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具准备:课件、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 1米=( )分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二、新授。

  1、 教学例1。

  2、 出示课件,问:你能量出自动铅笔芯有多长吗?

  6厘米。思考,如果用毫米做单位,这根笔芯长多少毫米?

  说一说自已的想法,组织学生比较,找出一种自已认为最好的方法。

  3、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4、 小结。

  5、 教学例题2。

  (1) 出示例题图及问题。

  (2) 学生独立完成。

  (3) 指名说一说思考过程。

  (4) 练习:30厘米=( )分米 50厘米=( )分米

  (5) 小结。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2、3、4、题。

  老师可适当补充一些习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外作业。

  31页第5题。

  教学后记:课堂基本以学生自学的形式完成,轻松而快乐。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6

  设计意图:

  “巧嘴巴,会说唱,开口吐出一串花。你也练,我也练,个个都是巧嘴巴。”本单元以“巧嘴巴”组合,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和体验声音创造之“巧”。听赏《我家小院嘴巴多》、《鸭子拌嘴》、《唱大戏》、《蝈蝈和蛐蛐》,增强孩子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多种音响和好奇和兴趣,尝试模仿与表现。学唱歌曲《数鸭子》、《猜谜语》和有创意地练习“绕口令”,练练自己的“巧嘴巴”,让小朋友对拥有“巧嘴巴”充满信心,并体验到音乐更讲究声音之“巧”。

  单元目标:

  1、在听赏和演唱歌曲的活动中,感受音乐情绪,拓宽学生的动物知识面,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能积极有序地参加音乐游戏和音乐表演,并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表演大胆、投入。

  3、通过练习《绕口令》和欣赏《鸭子拌嘴》,感受与了解速度与节奏的变化对表达音乐情绪和音乐形象的作用。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知道真正的“巧嘴巴”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

  单元重点:

  1、能用不同的速度和节奏念“绕口今”。

  2、在演唱、听赏歌曲的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热爱之情。

  单元难点:

  1、用自已创作的节奏及不同的速度念出独特的“绕口令”。

  2、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创编和表演乐曲的动作。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动:我的创造:用不同的速度和节奏念绕口令

  2、听:《我家小院嘴巴多》

  教学目标:

  1、通过用不同的速度我节奏念绕口令,知道不同的节奏和速度对表现情绪和气氛的作用。

  2、通过《我家小院嘴巴多》的听赏与表演,从各方面了解家畜和家禽的知识。

  教学重点:

  用不同的速度和节奏念绕口令。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方式和不同的速度有节奏感地念绕口令,尽量与其他同学不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音乐《我家小院嘴巴多》律动进教室入座。

  2、安定情绪,师生问好。

  二、学习“用不同的速度和节奏念绕口令”

  1、游戏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游戏,游戏的题目是“请你跟我这样说”。

  出示:

  ①今天 天气 真正 好

  ②今天 天气 真正 好

  ③今天 天 气 真正 好

  【设计意图】:教师按不同的节奏、速度说一遍,学生跟一遍,并请学生找出不同点。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刚才我们说的几句话,有什么变化?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知道,相同话可以用不同的节奏与速度来表达,不同的节奏与速度可丰富表达方式,并为以下绕口令学习起到示范与铺垫作用。

  2、用不同的速度和节奏念绕口令

  ①出示绕口令

  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成果,一起跟着读一读、比一比,哪一组的绕口令念得最有创意。

  ②教师总结表扬

  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都是“巧嘴巴,会说唱,开口吐出一串花。你也练,我也练,个个都是巧嘴巴”。

  【设计意图】: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创作,感受创作的乐趣,并在朗读体验的过程中学会评价。

  三、学习“我家小院嘴巴多”

  (一)情境创设

  师:其实,老师家的小院里也有很多的巧嘴巴,你们猜是什么?

  生:说出各种动物的名称,并模仿动物的叫声与动作。

  【设计意图】:通过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与动作,增加对各种动物的了解与热爱,并为以下的演一演作好准备。

  (二)导入学习

  1、学生听录音范唱,熟悉歌曲旋律,体验歌曲情绪。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它们的合唱吧。

  2、跟着录音唱一唱,并模仿动物的动作演一演。

  3、把歌词中的动物换成其它动物唱一唱、演一演。

  ①说出其它动物的特征,在老师的帮助下创编歌词。

  ②根据创编的歌词唱一唱、演一演。

  【设计意图】:学习书本上的歌词后,创作自己的歌词并实践演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

  1、师:今天,同学用自己的方式来念了绕口令,并给乐曲《我家小院嘴巴多》编了第二段歌词,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你们都是“巧嘴巴,会说唱,开口吐出一串花。你也练,我也练,个个都是巧嘴巴”。

  (出示顺口溜“巧嘴巴”,生齐读。)

  2、随音乐“我家小院嘴巴多”律动出教室。

  上课时间:3/14 二(1)

  3/15 二(2)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唱:《数鸭子》

  2、听:《鸭子拌嘴》

  教学目标:

  1、能用清晰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数鸭子》,能用唱名跟老师模唱该歌歌谱,并背唱这首歌。

  2、通过欣赏《鸭子拌嘴》,感受打击乐器用不同的节奏与速度演奏时,在音乐作品中表现出的不同音乐情绪与音乐形象,并能有所描述。

  教学重点:

  能有表情地背唱《数鸭子》。

  教学难点:

  感受节奏与速度对乐曲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音乐《数鸭子》进教室入座

  2、安定情绪,师生问好。

  二、学习乐曲《数鸭子》

  1、听录音范唱

  师:上节课,我们在小院里看到了那么多的巧嘴巴,热闹的气氛引来了一群鸭子。瞧,它们过来了。听录音范唱,熟悉旋律,整体感受歌曲。

  2、有节奏地跟教师读歌词,并用动作模仿鸭子的形象。www。xkb1。com

  【设计意图】:在熟悉歌词内容的同时,为以下的表演唱做准备。

  3、学生随着《数鸭子》的范唱乐复学唱歌曲,并随歌曲自由律动。

  4、分组演唱两段歌词,并交换演唱内容。

  5、跟老师模唱歌谱。

  6、背唱这首歌,并请学生上台表演唱。

  【设计意图】:以不同的演唱方式演唱歌曲,巩固歌曲的教学。

  三、鸭子拌嘴(打击乐合奏)

  1、初听乐曲,初步整体感受乐曲形象。

  导入:这么多活泼的鸭子我们数也数不清,哎呀,现在它们又在干嘛呀?

  师:听了这首乐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总结:原来鸭子们在拌嘴呢,导出曲目《鸭子拌嘴》。

  【设计意图】:学生在描绘的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教师在学生的发言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出欣赏的题目。

  2、复听乐曲用动作模仿鸭子拌嘴,体验速度与节奏的变化对乐曲的重要性。

  学生分成几组,边听音乐,边想象自己就是那群鸭子中的一只,随着音乐的进行用动作来模仿鸭子拌嘴的情景,并对有创意的动作小组予以激励表扬。

  上课时间:3/17 二(1)

  3/18 二(2)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唱 《猜谜谣》

  2、听 《蝈蝈和蛐蛐》

  教学目标:

  1、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充满童趣地演唱《猜谜谣》,并拓宽学生对各种动物的知识面,从而激发对动物的热爱之情。

  2、通过听赏和表演《蝈蝈和蛐蛐》,了解这两种昆虫。

  教学重点:

  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充满童趣地演唱《猜谜谣》

  教学难点:

  歌曲《猜谜谣》中衬词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猜谜谣》的伴奏音乐进教室入座

  2、安定情绪,师生问好。

  二、学习乐曲《猜谜谣》

  (一)导入

  师:今天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

  两个角,抱着头。

  上树顶,爬村头。

  扁扁嘴,细长的脖。

  坐着高,站着低。

  在这个谜面中,每一句都可以猜一种动物。

  生根据谜面猜谜底,对说出不常见的动物答案的人给予肯定与表扬。

  师:同学们到底猜得对不对呢?听听人家是怎样回答的。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的游戏,熟悉歌曲内容,并且不公布谜底,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听录音范唱,整体感受歌曲。

  哦,原来每句谜面都有几种答案呢。

  (三)把歌词以儿歌的形式来朗读

  1、按歌曲的节奏齐读歌词

  2、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朗读歌词

  【设计意图】:这本来就是一首儿歌,颇具幽默性,学生在朗读的同时,既熟悉了歌词内容,又熟悉了歌词节奏,诱发了学习兴趣。

  (四)学唱歌曲

  1、跟着范唱反复学唱乐曲,并用动作模仿该种动物。

  2、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问一组答,后两句齐唱,并交换演唱内容。

  3、给予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请两人一组进行对唱,并让学生评价,如认为有不足的地方,就用自己的表演来纠正。

  【设计意图】:以不同的演唱方式巩固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

  三、听一听,演一演《蝈蝈和蛐蛐》(男声独唱)

  1、导入:在夏天的夜晚,当人们都进入梦乡的时候,田野却热闹了起来,同学们说说看都有些什么?(生回答,师出示一蝈蝈和蛐蛐的图片)

  师:这两只昆虫长得多像呀,同学们再仔细看看,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学生说出不同点后,教师可再介绍一下这两种昆虫。

  【设计意图】: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增长学生的知识面。

  2、欣赏

  ①初听乐曲,熟悉乐曲。

  师:听,现在蝈蝈和蛐蛐它们唱起了歌,听听看,它们唱得到底是什么?

  ②复听乐曲,巩固拓展。

  学生根据乐曲描绘的音乐形象来表演和想象。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听 《唱大戏》

  2、拓展 综合表演本单元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听《唱大戏》和念念白,了解戏曲的打击伴奏乐器,初步了解戏曲锣鼓经。

  2、综合拓展本单元的内容,说出在生活中的其它“巧嘴巴”,在老师的帮助下,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

  教学重点:

  跟着《唱大戏》的音乐准确地念念白。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方式来表演本单元中的“巧嘴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前几节课,我们跟很多的动物巧嘴巴做了好朋友。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你们听听它的嘴巴巧不巧。

  教师拿出一件戏曲打击乐器,如锣、钗等,敲出丰富的节奏,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这件乐器在什么情况下用得比较多?

  生回答戏曲。

  欣赏舞蹈《姥姥门前看大戏》,引出歌曲题目《唱大戏》

  【设计意图】:在导入的同时,初步了解戏曲中的打击乐器。

  二、学习《唱大戏》

  师:你们有没有看过唱大戏?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唱大戏吧!

  1、听听《唱大戏》,感受乐曲中蕴含的戏曲元素。

  2、跟着《唱大戏》的音乐念一念歌曲中的念白。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并初步接触戏曲锣鼓经。单并不要求掌握。

  三、综合拓展

  师:在这一单元中,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的巧嘴巴,同时你们的嘴巴也越来越巧了,那你们还记得这些巧嘴巴都唱了些什么呢?(生回忆所学过的内容)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多的巧嘴巴,这要靠同学们不断地去寻找、去发现。

  【设计意图】:所学的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知道本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并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音乐。

  师:呀,所有的巧嘴巴都到这儿来了,我们一起来开个联欢会吧。现在请同学们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内容,可以自己一个人独自表演,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老师给你们一点时间准备一下,要拿出最好的水平来哦!老师这里还准备了小小的奖励呢!

  生:自由组合排练,并踊跃上台表演。

  老师根据表演的情况,评出各奖项,如:大大方方奖、最佳台风奖、最佳效果奖、最佳节目奖等等。

  《数鸭子》教学反思

  《数鸭子》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儿歌,很多小朋友张嘴就能够唱出来。但是殊不知,越是熟悉的歌曲,学生的优越感就越强烈,就会毫不吝啬的大声唱出来,这样就少了聆听的步骤,容易出错。

  三班教学这一课时,初听《 数鸭子》这首歌时,有些学生已经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而且我发现那些学生的口型跟歌词都合得上。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我把原本要聆听两遍的,改成一遍。接着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然后就跟着伴奏慢慢地加歌词。一遍结束之后,学生已经基本会唱了,接下来的两遍随录音范唱,学生都唱得很好,没多少时间,学生已经很快掌握了这首歌曲,比我预设的快得多。但是在教学后期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学生演唱歌曲后,用动作来表现的时候,就不能两者兼顾了,记得动作就不会唱,能唱就不能演,并且学生在节奏上还掌握得不是很好。而且就连歌曲中的四分休止符也忽视了。这是我在备课中没有预料到的问题。

  在一班上这一课时,我吸取在三班的教训。由于很多小朋友在学前班都已欣赏或演唱过,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把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改放在了“o”四分休止符的感受和运用上。首先创设情境,感受表现休止符。通过设计音乐游戏“木头人”表现休止符。学生跟着音乐手舞足蹈,可做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也可同学间相互配合,音乐停止时,学生马上摆出了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可爱造型。再让学生哼唱这一旋律,感受四分休止符的时值。在“0”处,鼓励学生用各种动作表示,用点头、拍肩、打响舌等。“木头人”游戏是一个学生比较熟悉,又简单易学的游戏,在课堂运用中,给其配上简单的旋律,能让学生把音乐和游戏结合起来,进一步用肢体语言表现休止符。其次在情境中演唱休止符。学生模仿鸭子的可爱样子学一学,进一步在情境中表现四分休止符。再进行歌曲教学,初听歌曲《数鸭子》,生随琴演唱,休止符“o”用鸭子叫声“ga”来表示,边演唱边进行即兴表演。随后进行歌曲创编。在整堂课的设计中,着眼于让学生感受—体验—表现—运用四分休止符,动中感受、体验,玩中表现,唱中运用。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爱动的天性,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善于模仿,喜好游戏,他们的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往往与活跃的肢体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对于相对枯燥、单调的基础知识的教学,以游戏贯彻于四分休止符的教学,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游戏中,在玩乐中,在师生的互动中学会这一基本乐理知识。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会了演唱歌曲,也基本掌握了歌曲中的四分休止符,教师也上得轻松,学生也学得开心,课堂还很活跃。

  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深刻地体会到了: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将某一特定的节奏或旋律融到他们所熟悉的某一特定的动作组合之中,孩子就特别容易接受和掌握。而且真正是不知不觉、自然而然掌握的,但这对我们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生活、对学生、对音乐学习规律的深刻洞察力,深刻的文化素养以及较高的教育教学技巧。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7

  教学意图

  一、教材解读

  (一)语文教学内容及策略

  1. 字母教学板块

  (1)读准音

  在读音方面,正确读准复韵母 ao ou iu 的发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例如:ao 的发音,借助情景图中“海豹、小猫”和对比观察发现复韵母“ ao ”发音是从 a 的口型滑向 o 的口型。iu 的发音要注意与 ui 进行比较借助复韵母发音时口型变化的规律读准复韵母的音,可以比较好地帮助学生区分易混的复韵母的读音。

  (2)识记形

  在识记复韵母的形方面,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正确识记 ao ou iu 的字母形。例如:ao 是由单韵母 a 和 o 组合而成,借助单韵母组合识记复韵母的形是个比较好的方法。

  (3)四声练习

  在四声练习方面,正确认读 ao ou iu 的四声了解标调规律是本课的重点,例如:ao 的四声,可以借助手势、词语“海豹、帽子、小猫、小岛”以及自编顺口溜的方法读准四声,借助标调儿歌,强调 i、u 并列标在后的标调规则。

  2. 拼读板块

  正确拼读声母和复韵母组成的音节是本课的难点,如:声母和复韵母组成的三拼音节 niǎo、tiào,可以采用迁移单韵母拼读的方法,借助动作、熟字或图片来读准音节。

  3. 词语和儿歌板块

  (1)识字

  字音:

  在识字方面,“桥”的认读是难点,如:“桥”的是三拼音节 ,注意读准字音。可以借助拼音、 观察图片和生活中识字的方法进行认读。通过拼读和多次复现识记好生字。

  字形:

  正确识记“小”“桥”“台”三个字的字形。如:“小”可以联系生活说说你见过生活中小的事物如:“小孩、小树、小路、小鸟”等,不断复现词语来识记,“桥”可以借助生活中识字来识记,有助于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台”可以在朗读儿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出示地图指认“台湾省、台北市”,出示学生熟悉的事物如:“领操台”“窗台”“台灯”等图片和词语来识记。

  (2)儿歌

  儿歌教学以准确拼读音节、正确朗读儿歌《欢迎台湾小朋友》为主要任务,如:声母与本课复韵母组成的音节 xiǎo、 piāo、 shu,借助拼音和教师示范、通过拍手跟读、表演读等方式感受儿歌的节奏,读好儿歌。台湾对于孩子来说比较遥远和陌生,教师可以问问学生你对台湾有什么了解,再出示地图,了解台湾的地理位置,知道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出示图片了解台湾的风景名胜。

  4. 书写板块

  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音节词 xiǎo niú,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写紧凑、写匀称,将所有字母写完后再标声调,养成书写的好习惯,可以借助教师范写、仔细观察、独立描红迁移上一课的书写经验来写好音节词。

  二、板书设计

  三、教学评价

  四、资源链接

  1. 标调儿歌。

  2. 台湾岛地图和自然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1. 口型猜猜猜。

  观察口型猜猜是哪个复韵母,猜对了大声跟读,复习3个复韵母。

  说说你是怎么猜到的?

  (预设:根据口型变化猜到的)

  是呀,复韵母的发音可以借助口型变化,从一个字母的口型滑向另一个字母的口型来读好它。(课件:出示三个复韵母)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前面学习的复韵母,规范口型,为复韵母的规范发音打下坚实的铺垫,以利于学生迁移学法。

  学发音

  1. 活动一:看图说话

  三个复韵母朋友给我们带来了一幅情境图,你能完整的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预设:我从图中看到了一只小狗带着小猫在海上划帆船,一只海豹在海里游泳,海面上漂着一个皮球,远处有几只海鸥。)

  情景图中隐含着复韵母的读音,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发现情境图中的线索先整体观察情境图用完整的句子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在表达中会用到由本课复韵母组成的音节。

  2. 活动二:我是探险家(小组合作)

  这幅图可不是一般的图,这里面隐藏着我们学习的重要线索,看看哪位探险家能够发现线索,找到宝藏。(课件:出示一个宝箱)

  活动要求:(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1)与伙伴一起观察情景图,寻找线索,发现隐藏着的复韵母的宝藏。

  (2)借助图片和联系生活认读复韵母,探究复韵母的发音。

  (3)编个打开宝藏的口令记住它。

  学生汇报流程:(看——想——读——记)

  预设:我从图中看到了(小猫),我想到了复韵母(ao),请大家跟我一起读一读(ao ao ao), 我能编口令记住它(小猫小猫ao ao ao)。

  3. 学生汇报时教师相机指导。

  (1)刚才你是怎么发出ao这个音的?请学生再次示范,教师示范,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发音时的口型变化。

  同学们的小眼睛都特别亮,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刚开始的时候,嘴巴张开,就像是a的口型,后来嘴唇逐渐拢圆,好像o的口型。)

  (2)你们真是一群善于发现的孩子!教师慢动作示范,你也像我们这样试一试,由a的口型快速地滑向o的口型,中间的气流不断,最后只听见了一个音“ao”。

  (课件出示:a o ao)

  (3)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试一试,注意观察对方的口型变化。

  4. 同法学习ou iu:

  教师相机指导ou iu的发音。

  (1)ou:先拢圆嘴巴摆好o的口型,然后快速地滑向u的`口型发出“ou”的音。

  (2)iu:先做牙齿对齐i的口型,然后快速滑向嘴巴突起u的口型,发出“iu”的音。

  (课件继续出示:o u ou i u iu)

  在观察口形变化中,在倾听发音中,在生生互动中,在有趣的活动中,学生学习三个复韵母的音和形,学到了新的发音方法,增强了学习拼音的兴趣,提升了学习能力,能够依据发音方法举一反三,这样的环节一举多得。

  读四声

  通过刚才的探险家活动我们记住了这三个复韵母宝宝,还能读准它们的音,这三个可爱的复韵母宝宝重新装扮了一下又来和大家见面了!

  1. 出示标调ao ou iu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它们都带上了声调。)

  请你仔细观察这些声调,你又有什么发现?(预设:标调的位置不一样)

  2. 那你知道为什么这样戴声调帽子吗?

  其实标调是有规律的,还记得我们的标调儿歌吗?

  (课件出示标调儿歌)

  3. 练习: iu

  根据儿歌那你知道iu的声调帽子戴在哪儿呢?

  4. 练习读准四声。顺读、倒读、打乱顺序读。

  5. 借助四声卡片,小组里的同学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都读对了,在四声旁画个笑脸,读错了组内小老师帮助。

  多形式拼读

  过渡:声母宝宝和带调的复韵母手拉着手组成音节,向我们发起挑战了,你们敢应战吗?

  1. 活动一:我们一起拼多多

  活动要求:(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1)自主拼读语文书42页音节,圈出自己拼读困难的。

  (2)伙伴合作拼读有困难的音节,尝试合作解决。

  (3)反馈:小老师带读

  2. 多种形式拼读,提高正确和熟练的程度。

  自读——伙伴合作读——开火车读

  3. 拼读检测,落实评价。(课件出示:活动要求隐去,随机出示音节)

  (1)小组挑战赛。课件随机出示语文书42页的19个音节,小组开火车进行赛读,比一比那组用时短,正确率高。

  (2)伙伴互相检测。

  两人一组拼读42页音节,全对在书上音节旁画个笑脸,读错了圈出来反复练习。

  过渡:声母宝宝和带调复韵母手拉手组成音节还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呢!

  4. 活动二:动物园寻宝(课件出示:动物园场景图片)

  下发动物园场景图学习单,学生在动物名称中自主寻找由本课复韵母的组成音节圈出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找到的最多。

  预设:猴子(ou)、老虎(ao)、犀牛(iu)、熊猫(ao)等。

  会读音节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学中组织学生借助有趣的活动认读音节,使学生不知不觉中提升了拼读能力;闪视训练赛读音节;看图找音节,丰富多彩的游戏成为学习拼音的有效途径。

  拼读词语,认识“小、桥”

  1. 活动一:看图说一说(课件出示:图片)

  (1)你从图中看到什么?出示词语看看你说对了吗?

  (2)谁能完整的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3)你能将词语与图中的景物对应起来连一连吗?

  2. 借助表达和不断复现识记“小”

  联系生活说说你见过哪些小的事物?如:“小孩、小树、小路、小鸟”等,不断复现词语来识记。 (课件出示:小孩、小树、小路、小鸟的图片和文字……)

  3. 生活中识字认识“桥”

  (1)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桥”这个字?

  (预设:原校名、地名、立交桥的名称……)

  (2)出示生活场景图片指认。(课件:出示下列图片)

  小结:看来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也能认识不少汉字呢?小朋友们可别忘了呦!

  拼读儿歌,认读“台”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看把谁吸引来了。(出示图片:小白兔)

  它还给我们带来一首儿歌呢!(课件出示:小白兔图片和儿歌)

  1. 活动二:韵母宝宝捉迷藏(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要求:

  (1)借助拼音读儿歌,努力读准字音。

  (2)圈出儿歌里含有本课复韵母的音节与伙伴一起练习拼读。

  (3)反馈。

  2. 识记“台”

  (1)借助图片多次复现词语识记“台”。

  出示“台湾岛”“台灯”“领操台”图片。

  台湾岛在我国的第一大岛,位于东海南部,与大陆隔海相望,岛上有著名的日月潭、阿里山、八仙山等自然景观。

  你能用“台”说词语吗?(预设:电视台、讲台、台风)

  3. 把生字送回句子“一只船,扬白帆,飘啊飘啊到台湾。”(课件出示句子)

  注意读准确,读出节奏。

  4. 边做动作边读儿歌,读出节奏和韵律。

  书写音节词xiǎo niú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三个复韵母宝宝,要是能把声母和它们组成的音节词在四线格里写工整、写漂亮就更棒了!敢挑战吗?

  1. 观察 范写(课件出示音节词和小牛图片:xiǎo niú 接着出示小牛图片)

  第一步:读一读这个音节词?(xiǎo niú)独对有惊喜呦!(读对出示小牛图)

  说说你在哪儿见过小牛?提示孩子说完整话。(预设:我在农村的田地里见过小牛、我在在草原旅游的时候见过小牛……)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写一写这个音节词,我们先来写xiǎo ,注意这是个三拼音节,先写声母x占中格,再在中格和上格写i,接着在中格写ao,两个韵母写紧凑,最后标上声调合在一起就念xiǎo。

  注意在写的时候x和介母i复韵母ao要挨得近一点,写的时候要占满格。

  第二步:摆正姿势,动笔试一试。(写字时,三个一)

  2. 书写音节。第一个音节会写了,相信第二个音节大家一定没有问题,按照刚才的方法自己写niú。注意音节与音节间空出一个字母的位置。

  3. 反馈,评价。(规范、端正、整洁三星评价。)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8

  1草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认识课后16个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品味优美语言,感受祖国西部的优美景色。

  3、学习第一自然段老舍表达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品味有没语言,感受祖国西部的优美景色。

  学习老舍表达感情的写法

  教学准备

  相关幻灯片、课前板书课题、红色和白色粉笔、折纸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想到什么问题?

  2.听读课文:

  3.介绍作者和参观内蒙(注意多音字)古草原的大致位置,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西北部。(交流对老舍先生的了解)

  4.检查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二.合作交流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老舍先生按照什么顺序带我们参观访问的地方风景有什么特点,这个地方的风俗人情是什么样的?(出示: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说书风景美,人情美。板书美、风景、人情)

  2.请大家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表达出草原美的关键句。((交流过程中让孩子们说说老舍都描写了草原的什么景物,想象草原上还有什么景物。)

  3、这段话语言给你的感觉时什么?(美!)语言优美也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之一。因为这段语言太美了,我就选了几句做成了“美的语言卡”然后折成了千千纸鹤(拿出折纸)。孩子们要是让你从第一自然段描写草原风光的语句中,选一句做成的“美的语言卡”你会选那一句,并想想为什么要选这一句?(出示:美的语言卡)(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勾勒,渲染、翠色彩流、一碧千里、流入云际等词语。让孩子们交流草原有哪些景物,体会感情,学习老舍是借景抒情和直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法。此时可以指导孩子们有感情的朗读,鼓励指导语言,朗读要口中读出感觉,眼中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感情)

  三.展示反馈

  老舍先生用美的语言描写了如诗如画的美景,抒发了自己惊叹、兴奋、陶醉、热爱大草原的感情。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我们还能坐在车里吗?我们现在就从这里下来了,呼吸草原上新鲜的空气,欣赏如诗如画的美景。我们拿起笔来,像老舍先生那样,写写自己看到的草

  原风景,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情,我们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写一首小诗。来表自己表达此刻自己美好的心情和感受。(幻灯片出示:我来表达美)

  四.点拨提升

  细读、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五.当堂检测

  一、练习平台

  1.我会写

  dìtǎnxuànrángōulètiānyá

  ()()()()

  2.按原文填空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就像只用绿色(),不用墨线()的中国画那样,到处(),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又叫人(),既愿(),又想坐下()一首奇丽的小诗。

  蒙汉情深何忍别,()。

  3.形近字组词

  限()勒()骏()

  恨()鞋()峻()

  4.选字填空

  采彩踩睬

  理()兴高()烈风()踩()

  二、想象拓展

  1、“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着什么?

  它们可能回味着();回味着();回味着()。

  2、“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请你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像();像()

  作业

  1.完成《小练习册》

  2.放学回到家里,在百度搜索——祖国的西部,欣赏到祖国西部更多的迷人风光,了解更多的民族、民俗、民风。

  板书:

  1草原

  风景

  美

  人情

  教学反思:

  优点:在体会草原美景时,张雪丽等几位同学能从不同角度去品味作者用词的恰当,了解作者描写的顺序,还算可以。

  不足:今天开学第一天,并没有预期的有个好开头,李智和张坤就没有注意听讲,以至于交流时不知道说什么,由于电脑无法同步到投影仪上,原本做好的课件也没有派上用场。

  改进措施:看来问题的呈现形式有待于改进。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5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歌内容,教育学生要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

  1、词句的训练,指导朗读和背诵。

  2、第三小节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释题: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盲婆婆指失明的老年妇女。

  二、初读课文。

  1、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教学生字。

  生字 读音 部首 笔画 组词 笔顺

  盲 喜 邻 野 童 难 忘

  3、理解词语。

  词语 解词

  喜滋滋 欢喜的样子

  邻居 住家接近的人或人家

  田野 有农田的野外地区

  欢乐 欢喜和快乐

  童年 儿童时代

  清波 碧清的水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

  野:“里”的最后一笔改为提。

  喜:下面的口要比上面的口大些。

  替:左上的第四笔是点,第八笔是捺,日稍扁些。

  难:“又”的最后一笔改为点。

  四、当堂巩固。

  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书空下列字的笔顺,并组词。

  盲 喜 邻 替 野 童 难 忘

  二、分析理解。

  1、

  1、齐读。

  2、“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3、“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2、

  1、指名读。

  2、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美丽,会唱歌)

  蝈蝈真的会唱歌吗?“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蝈蝈的叫声很动听)

  从第二句你知道平时“我”是怎样为盲婆婆解闷的吗?哪一个字能体现“我”对盲婆婆的尊敬?(您)

  3、

  1、指定小组齐读。

  2、“歌声”指谁的?“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蝈蝈长在田野里,它的叫声会让你联想到田野的景色。)

  盲婆婆能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吗?(不会,但她可以想像,从而看出她心里很高兴。)

  3、出示投影片。

  (1)图上描写的是什么景象?(盲婆婆随着蝈蝈的叫声,仿佛来到了田野,看到了小溪的清波,回到了欢乐的童年。)

  (2)从盲婆婆的神情,可以看出什么?(蝈蝈为盲婆婆带来了不少欢乐)

  (3)盲婆婆还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

  1、比较2、4小节,(第一句相同,意思不相同,第四节中表示的意思更深。)

  2、夸蝈蝈唱得好听有什么用意?(蝈蝈会为婆婆带来更多的欢乐。)

  3、巩固认识 “……” 省略句。

  三、总结全文。

  这首诗通过描写“我”送蝈蝈给盲婆婆,为盲婆婆送去了许多欢乐的故事,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关心,帮助,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当堂巩固。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地提回了一只( )的蝈蝈,( )滋滋地送给了( )家的( )婆婆。

  (2)、歌声会领您走进( ),( )小溪流淌的( )。歌声会把您带回( ),相起往日( )的( )。

  (3)、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 )的蝈蝈,在我( )的时候,就让它( )我给您( )。

  2、练习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送蝈蝈

  领 看到 清波

  替 我给您唱歌 盲婆婆

  带想起 欢乐

  6、一株紫丁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吟读领悟,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激发崇敬老师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识字、写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诗歌,板书课题:6.一株紫丁香

  2.读准“株”:翘舌音。“紫”:平舌音。

  3.“株”是什么意思?(枝)怎么记住“香”?

  4.齐读课题。

  5.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出示教学挂图)图上画了谁?在什么时候干什么?

  2.指名说,其他补充。

  3.那么书上是怎么写的?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4.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再读课文,读完课文画小节号和生字词。

  6.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一类生字词)浓绿 小院 老师 枝叶 伸进 做伴 消除

  (1)自己读读生字词。

  (2)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正音:

  “浓”:读鼻音,不读边音。

  “老”:读边音,不读鼻音。

  “院”、“伴”、“伸”:都是前鼻音,不读后鼻音。

  ‘枝”、‘师”、‘伸”、“除”:都读翘舌音,不能读成平舌音。

  (3)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4)去掉拼音齐读生字词。

  (出示二类生字词)

  (1)自己读读生字词,齐读.

  (2)去掉拼音后,会读的站起来齐读词语。

  7.把生字词带人课文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8.(出示)“感谢你时时把我挂牵”。

  (1)自己读读,想想在哪儿停顿?

  (2)指读,齐读。

  (3)文中还有些长句子,请你用这种方法读读。自己读读试试。

  9.指名分节朗读诗歌,师生共同纠正、评议。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节朗读并配乐。

  2.读完这篇诗歌后,你知道了什么?

  3.齐读诗歌。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片)齐读词语,巩固生字的读音。

  2.你在字形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3.你会用哪个生字组词或说一句话?

  4.自学课后生字表,并按笔顺描红。

  5.怎样才能把字写正确、美观?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作重点指导。

  “老”:第五笔是短撤,不要写成横。 -“伴、消”:右边上面不是两点,是点和横撇。

  “师”:第一笔是短竖,不要写成点。

  本课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6.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仿影、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抽读生字词卡。

  2.听写词语。

  3.反馈、检查。

  4.指名分节朗读诗歌。

  二、新授

  1.教学第1节。

  (1)图上画了什么?文中是怎么写的?

  (2)指名读第1节。

  (3)读了第1节后,你知道了什么?

  (4)“浓绿”的小院是什么样的?“我们”到小院栽紫丁香的时候是怎么做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5)你们能通过你的读来表现出小院葱绿的美好景象和小朋友悄悄地向老师表达着自己的心意吗?

  指名读,评议,再读,齐读。

  2.教学第2节。

  (1)自己轻声朗读第2节,边读边想:诗中的小朋友是用怎样的语气呼唤老师,对老师说话的?

  (2)从哪儿还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对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同座位互相讨论、交流。

  (3)指导有感情朗读。

  3.教学第3、4节。

  (1)老师读第3、4节。

  (2)学生边读边展开想像:想像“绿叶儿在风里沙沙地响”是怎样的动听,假如那是小朋友的歌会唱些什么?

  想像“满树盛开的小花”是怎样的美丽?假如那是小朋友围在老师身边微笑着说话,会说些什么?

  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3)指名说,评议。

  (4)读了两节后,你知道了什么?

  (5)那么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怀,老师工作的辛劳?小朋友对老师的感谢和崇敬?

  学生相互交流,指名说。

  (6)指导有感情朗读。

  4.教学第5节。

  (1)不知不觉,天色已晚了,指名读第5节。

  (2)看图,在夜里,老师还在怎样的工作?

  想想该用怎样的语气劝老师休息?又以怎样的语气祝愿老师睡得又香又甜?

  自由说,互相评析。

  (3)指导学生读出亲切请求、真诚祝愿的语气。

  5.指导有感情朗读全诗。

  (1)自读。

  (2)指名读,配乐读。

  (3)全班齐读。

  三、指导背诵

  1.分段自己背诵。

  2.看着插图,自己背诵课文。

  3.同座位互背,纠正。

  4.指名背,会背的学生站起来一起背。

  四、小结

  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一株紫丁香”为题呢?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赞美老师的诗句?

  板书设计:

  6 一株紫丁香

  枝叶 伸进 夜夜 作伴

  栽 绿叶 唱歌 消除 疲劳

  紫丁香 小花 笑脸 感谢 牵挂

  花香 飘进 梦里 香甜

  7 有趣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其中两条绿线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难点:

  1、学习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第三自然段,在读中贯穿词句训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7 有趣的发现。

  2、解题:“有趣”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练读课文。

  要求:(1)标好小节号。(2)读准生字字音。(3)读通课文中的长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词。(出示下列词语)

  有趣 达尔文 小岛 昆虫 翅膀

  观察 比较 因为 生存 研究 重要

  指名带读,正音后,再指名带读,开火车读。

  (2)去拼音后,指名带读这些词语,开火车读。

  (3)问: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出示第3自然段,重点指导读第二至第四句。

  (4)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评议。

  3、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问:你听明白了什么?

  3、引导:达尔文是什么时候的人?达尔文是哪个国家的什么人?

  4、给“著名”这个词找个近义词。

  5、齐读这个小节。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读一读,巩固生字的字音。

  2、你是怎么样记住每个生字的?指导分析生字的结构和偏旁。

  上下结构——容、易、究。

  左右结构——较、研。

  半包围结构——达、存。

  3、指导书写:你在字形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4、你能给这些生字组词或用它来说一句话吗?

  5、集体书空这些生字。

  6、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上完成《习字册》。

  2、课后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7 有趣的发现

  有趣 达尔文 小岛 昆虫 翅膀

  观察 比较 因为 生存 研究 重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读生字卡片。

  2、扩词:达 岛 因 存

  二、分析理解。

  1、细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第一句中的达尔文干了什么?

  (3)第二句告诉我们达尔文发现了什么?

  (4)换词练习:“要么……要么……”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5)出示挂图,看图说话练习。

  2、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2)理解第1句。

  “许多”说明了什么?“反复”说明了什么?“终于”说明了什么?

  (3)理解第2、3句。

  这里讲了几种昆虫?这些昆虫怎么样?

  3、细读第四自然段。

  (1)齐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2)本文中“有趣的发现‘指的是什么?

  三、总结全文。

  1、指导复述课文:教师指导复述课文的要求。主要内容只要说出来就可以了,不必背诵课文。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我们要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的精神。

  板书设计

  7 有趣的发现

  岛上经常刮大风 要么—要么—

  没有翅膀的昆虫 因为—所以—

  翅膀特别大的昆虫 因为—所以—

  翅膀小的昆虫 因为—所以—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学习用音序查字典。

  2、照样学写铅笔字。

  3、熟记四条成语和一句古文。

  4、任选三个动词,各写一句话。

  5、学会问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用音序查字典。

  2、学会问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进一步明确题目要求。

  2、指导。

  (1)自读对话

  (2)分角色读对话

  (3)教师讲解音序查字典法

  3、练习。

  (1)查小猴不会写的字

  (2)开展用音序查字典的比赛

  4、反馈。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学生认读“龙 亮 兔”3个字。

  (2)引导归纳三个字的结构。

  (3)指导书写

  (4)学生练习描红。

  3、练习。

  教师个别辅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4、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地问题,并进行纠正训练。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助弄清学习要求。

  2、指导。

  学生自读4条成语。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理解成语的意思。

  风吹草动:风一吹草就晃动。

  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渠。

  瓜熟蒂落: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二、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2)指名试读。

  (3)教师范读。

  (4)教师借助插图讲解这个古文的意思。

  第一行意思是: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第二行意思是:高达许多层的平台,是从堆积泥土开始逐步建造起来的。

  第三行意思是:千里路途,是从脚下一步一步走完的。

  (5)教师再次范读。

  (6)教师指导:比喻事情总是从头开始,逐步发展,最后取得成功的。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朗读理解:同学们要取得成功,必需从小努力,从现在开始做起。

  (4)练习背诵,指名试背。

  第三课时

  一、 审题。

  1、揭示言语交际的题目:他们在做什么。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图下的两个要求。

  二、指导。

  1、指导观察。

  (1)出示挂图,要求认真观察图中每个小朋友的动作,并把每个人的动作用一个确切的词语表达出来。

  (2)指名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表示动作的词。

  吹 写 投 跑

  游 跳 看 唱

  2、指导说话。

  (1)从以上的词中选一个练习说一句话。

  (2)范说例句:陈超同学在教室里扫地。

  (3)指导学生练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三、练习。

  学生任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自由练说,同桌互说。

  四、反馈。

  1、指名说(好中差生都要考虑到)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说到。

  2、评议。

  3、任选3个词写三句话。

  当堂达标练习:

  背诵成语和古文。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10

  一、课标要求

  1.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以内蒙古大草原为例介绍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草原风情。教材从草原人民的生活、生产、那达慕大会等风俗习惯充分体现草原特色,课文围绕草原牧区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草原自然条件对牧民生活生产的影响。教材有许多余地,可以让学生去进一步探索,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活水,只要教师能合理把握,就能更好凸显新课程的理念。

  三、学情分析

  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内蒙古草原有认知,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积累,教学上可以侧重内蒙古草原风情形成的原因组织教学,对内蒙古草原的独特风情进行探究,抓住内蒙古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草原牧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这一难点,突出人地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及人地关系的协调对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点,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地图和相关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能够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认识内蒙古大草原牧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六、教学难点

  理解内蒙古草原的自然环境对牧民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七、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PPT,视频资料

  八、教学方法

  1、探究学习2、讨论式学习3、直观教学法

  九、教学流程:

  (一)谈话式导入

  师:五一假期即将来临,又是旅游的好时节,放下忙碌的工作学习,去哪玩呢?北国冰雪风光;北京、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热闹繁华;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我们已经神游了一番,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腾格尔的《天堂》来一场草原风情游吧!

  (二)草原风情游

  1、教师播放《天堂》并要求,请同学们用心观察感受,草原风情,旅行结束请说说你的旅游见闻。

  师:《天堂》优美的歌声将我们带到内蒙古大草原,在那蓝天碧草间,我们欣赏了大草原别样的风情,现在来说说你的旅游见闻吧!

  2、旅游见闻交流汇报,教师对学生的见闻归类板书

  (说说内蒙古大草原人们的生产、衣食住行乐等方面的生活风情)

  蒙古袍(衣)、蒙古包(住)、骑马(行)、赛马、摔跤、射箭、马头琴(娱乐)

  师:刚才的旅行中我们没有看到蒙古族人民的饮食,他们吃什么呢?与我们这里的饮食习惯相同吗?请学生回答

  师:蓝天碧草间,穿着蒙古袍的牧民们,骑着骏马放牛羊,日落回到温馨的蒙古包,一家人吃着手把肉喝着奶茶,闲暇之余人们摔跤,赛马,拉起马头琴,或来一段蒙古族的长调民歌,诉说着草原儿女对草原的深情厚谊。这样的生活别具风情,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草原牧民的生活与我们那么不同,他们这样的生活方式与草原有关吗?让我们一探草原生活之谜。

  (三)草原生活探秘:探草原风情形成的原因。

  衣:蒙古袍

  出示服饰图与中国1月份平均气温图思考:1.蒙古袍有什么特点?2.这与草原有什么联系?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出示:衣:蒙古袍—可以抵御风寒—便于高原放牧—草原师:请同学们以“衣:蒙古袍—可以抵御风寒—便于高原放牧—草原”为模板探究蒙古族人民食住行乐与草原有什么联系。

  学生自主探究仿写3分钟

  探究成果交流

  出示图片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出示:

  食:奶茶和肉类—牛奶或羊奶(牛肉或羊肉)—饲养牛羊—草原(不作展开补充)住:蒙古包—便于拆迁搬运—便于草原放牧—草原教师稍作介绍

  行:勒勒车、马—便于出行、驱赶牛羊—便于游牧生产、生活—草原

  拓展:请学生说说勒勒车的优点,教师补充介绍

  勒勒车:古称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运输工具。这种车车身小,但双轮高大,直径一般均在一米五六左右。可完全用桦木或榆木制成,不用铁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修理。勒勒车轻便宜驾,适宜在草原、雪地、沼泽、沙滩上行走,可用来拉米、牛奶,搬运蒙古包和柴草等货物。行驶时可一辆辆排成长长的车队,首尾相连,如草原列车般行进在广袤的草原上,一个妇女或儿童即可驾驶七八辆至数十辆,承担全部家当的运输任务。

  乐:出示四幅图,

  师:美丽的大草原孕育了多才多艺的蒙古族人民,他们能歌善舞,我们班也有很多才人,林祎宁同学擅长蒙古舞,让她给我们来一段。

  欣赏长调配蒙古族舞蹈(学生),欣赏后,

  师:长调刚才的配乐是什么?(长调)简介20xx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刚才的欣赏,我想大家对蒙古族的歌舞与草原的联系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在请同学来破解吧!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出示:

  乐:那达慕大会—赛马,摔跤,射箭—擅长骑射—热爱草原

  长调——草原、骏马、牛羊——热爱草原

  舞蹈——抖肩、马步——骏马——热爱草原

  师:刚才的探究活动很成功,我们来整理下:

  衣:蒙古袍—可以抵御风寒—便于高原放牧—草原

  食:奶茶和肉类—牛奶或羊奶(牛肉或羊肉)—饲养牛羊—草原

  住:蒙古包—便于拆迁搬运—便于草原放牧—草原

  行:勒勒车、马—便于出行、驱赶牛羊—便于游牧生产、生活—草原

  乐:那达慕大会—赛马,摔跤,射箭—擅长骑射—热爱草原

  长调——草原、骏马、牛羊——热爱草原

  舞蹈——抖肩、马步——骏马——热爱草原

  适应

  生产生活方式草原自然环境

  (四)追根究底:探寻大草原分布之谜。

  师:蒙古族牧民独特的衣食住行娱乐活动,是当地人适应草原自然环境的结果。内蒙古自治区草场资源非常丰富。有5大草原(点击出示内蒙古卫星影像),其中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荣列中国五大最美丽的草原之一。请注意这两大草原在内蒙古的位置,它们在内蒙古的东部,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内蒙古优质草原分布在东部。让我们一探大草原分布之谜。

  出示《中国年降水量图》,请同学观察内蒙古自治区降水变化情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降水由东向西逐渐减少。

  师:随着降水由东向西逐渐减少,自然景观会出现什么变化?出示四幅内蒙古不同景观图。引导学生得出:可见草原分布与降水有关。继续引导思考,内蒙古自治区降水为什么东多西少?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位置有关,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又因其东西跨经度大狭长的轮廓特点,自东向西远离海洋,降水逐渐减少。

  (五)今日草原

  师:大草原是牧民的家园,牧民们传承着祖先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游牧生活,但是岁月变迁,大草原也有了变化。去过内蒙古大草原的朋友给老师带了几张照片,我们来看看今日的大草原。

  1、草原喜与忧

  出示两张照片,请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牧民们离开蒙古包,住进了现代化的洋房,开始定居生活,补充在大草原上你可能还会看到飞驰的汽车取代了勒勒车,牧民们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出示)这是大草原令人欣喜的变化。但是你可能也会看到出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照片,这是大草原令人担忧之处。

  师:牧民逐渐现代化的生活,草原草场资源的锐减,蒙古族牧民离大草原越来越远,长此以往,草原独特的衣食住行文化会消亡吗?我们不免担忧,让我们行动起来拯救草原文化。

  2、拯救草原文化

  (1)如果草原环境进一步恶化,会对草原文化带来什么影响?

  (2)为了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和草原文化,你有哪些建议?

  出示问题,同学思考讨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的建议很好,希望草原环境能日益好转,牧民在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后,也能保护传承草原独特的衣食住行民俗文化,因为这正是草原风情的魅力所在。

  课堂小结:教师根据板书小结

  板书:

  草原风情

  草牧

  住:蒙古包

  原业行:骑马、勒勒车

  自然环境生活

  十、教学反思

  (一)优点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能打破常规,从现象到原因层层探究,遵循学生(从形象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特点,最后联系现状提出草原文化拯救,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堂课设计逻辑严密,层层深入水到渠成。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师生互动较好。

  (二)不足

  1、教学活动设计缺乏创新,看视频模拟旅游,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师生问答形式较传统。

  2、教学过程中,由于板书设计位置不准确导致与幻灯片的播放顺序未匹配,使教学环节出现瑕疵,如果幻灯片播放顺序做成超链接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今后要注意。

  3、最后一个环节拯救草原文化这一活动,在操作过程中没有落实到位,一方面固然有时间因素,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本身在设计时考虑欠周到“(1)如果草原环境进一步恶化,会对草原文化带来什么影响?(2)为了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和草原文化,你有哪些建议?”两个问题将第一个问题一笔带过,重心放于第二问,其实关于第一问的探讨更有利于学生对草原与草原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今后要深入思考,周全考虑。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管弦乐曲《森林中的铁匠》,指导学生根据乐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情绪等音乐要素,感受理解乐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

  2、通过对乐曲的多次感知和欣赏,在理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音乐的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随音乐表演《劳动最光荣》

  师:劳动是很光荣的,劳动的形式也很多,打铁就是其中的一种。古时候,人们使用的兵器、劳动工具、生活用品等等铁器都是由铁匠用手工敲打出来的。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由德国作曲家米夏埃利斯谱写的管弦乐曲《森林中的铁匠》。

  谁能说说管弦乐器包括哪几种?大屏幕展出

  1、初听

  (1)师:很好,下面我们就来完整地欣赏管弦乐曲《森林中的铁匠》,请大家边听边想,在你听音乐的同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a、学生欣赏

  b、欣赏后学生自由发言

  (2)师:对,这首乐曲描写了美丽大森林的景色和铁匠们愉快打铁的场面。你能模仿打铁的动作吗?

  2、复听

  师:小朋友们听得真仔细,现在请大家更仔细地听一遍这首乐曲,想一想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为什么?

  a、学生欣赏

  b、欣赏后学生自由发言

  师:全曲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音乐比较抒情优美,第二部分的音乐比较欢快热烈。

  二、分段欣赏

  〈第一部分〉

  1、初听

  (1)师:现在我们就先来欣赏第一部分音乐。请大家听一听这部分音乐的旋律在速度、力度、节奏、情绪[出示板书]等方面是怎样的?描绘了森林早晨怎样的景色?

  a、学生欣赏

  b、学生欣赏后自由发言

  [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出示:速度 较慢 ; 旋律 平稳 ;节奏舒展 ;力度 较弱 ;情绪 优美抒情 ]

  (2)师:这部分音乐以较慢的速度,舒展的节奏,较弱的力度,平稳且优美抒情的旋律,表现了大森林早晨宁静祥和的景象。

  2、再听

  师:下面就让我们再来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感受一下大森林清晨时的美丽,并且边欣赏音乐边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所描绘的情景,天蒙蒙亮了,沉睡的森林苏醒了。[放音乐]

  3、小结:

  刚才,我们仔细欣赏了第一部分乐曲,作曲家用缓慢的速度,舒展的节奏,优美的旋律表现了大森林美丽的晨景。

  〈第二部分〉

  1、初听:

  (1)师: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请小朋友听听这部分乐曲在速度、节奏、力度以及情绪方面起了什么变化?第二部分音乐与第一部分音乐有什么不同?这一部分的乐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a、学生欣赏

  b、学生欣赏后自由发言

  [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出示:速度 较快 ;力度 较强 ;节奏 明快 旋律 跳跃 ;情绪欢快热烈 ]

  (2)小结:

  师:第二部分的音乐节奏明快,旋律活泼欢快具有波尔卡午曲的风格,表现了森林中的铁匠愉快而辛勤劳动的场面。[出示图片]

  (3)复听:下面就请大家随着音乐的节拍用打击乐器来敲一敲,学做小铁匠。另外,再仔细听一听这一部分的结尾在情绪上起了什么变化?表现了怎样的场景?

  a、学生边欣赏边表演

  b、欣赏后自由发言

  (4)小结:结尾部分节奏更紧密,速度更欢快,情绪也更热烈,表现出铁匠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时喜悦的心情。

  问:打铁是一种很辛苦的工作,为什么铁匠们却那么高兴,干得那么欢呢?

  学生回答

  师:说得对,因为劳动是很光荣的,劳动能创造财富,劳动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所以我们要从小热爱劳动。接下来,就让我们完整地再次欣赏乐曲,进一步感受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并且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

  三、欣赏全曲

  1、欣赏全曲

  2、师:谁来说说今天我们欣赏了什么乐曲?欣赏之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小结:今天,我们欣赏了由德国作曲家米夏埃利斯谱写的管弦乐曲《森林中的铁匠》,通过欣赏使我们懂得了劳动是很光荣的,我们要从小热爱劳动。

  教学反思:学生们能随音乐热情的演奏乐器,节奏把握的比较准确。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12

  设计思路

  本次作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感受秋的喜悦之后,继续在身边寻找感受秋意,用自已的画笔描绘秋天的美好,用自已的语言赞美浓浓的秋情。在引导通过观察生活、观察图画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习目标

  1、能留心观察事物、图画,并能按照一定顺序进行介绍。

  2、能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把画面内容写清楚,把句子写通顺。

  三、课前准备

  1、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如气候、动物、植物、人,在生活中寻找秋天。

  2、让学生搜集有关描写秋天的诗文、句子。

  3、老师搜集有关秋天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以卡通人物"蓝猫"引入:秋天到了)。

  2、出示题目,点明作文目标(写好作文的第一步是要认真审题)。

  3、引导观察,以评促说。

  a、老师出示一幅秋景图,指导观察。

  b、整体感知图画内容,指名说图,图上画了什么?

  c、引导按顺序观察图画,师生共同评价。

  d、引导把内容说清楚,再仔细观察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这些动物正在干什么?还可以加上一些想象(板书:说清楚)。

  e、同位练说,互相评价提高。

  f、指名汇报说,老师随机评点。

  g、板书作文要求:

  ①安排好写作的顺序,把你感觉最深的地方详细地写出来,主题鲜明;

  ②写出景物特点,写出真情实感;

  ③注意用好平时积累的优美词句,用好标点符号;

  ④书写端正,字数在350字以上。

  4、学生作文,老师个别辅导。

  看图作文:秋天的图画

  瓦师附小王志新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语文园地三”习作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看图作文的方法,把一处景物写生动。

  2、通过观察图画引导学生合理想象画面内容。

  3、掌握写静物的基本方法:A、静处的种类;B、静物的姿态。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图意展开想象。

  难点:写静物时抓住静物的姿态。

  【教学过程】

  指 导 课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走近美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秋日放风筝的乐趣、秋天的声音的美妙。学完了本单元的内容,让我们跟随秋天的脚步,到农村看一看田野里丰收的图画好吗?

  二、仔细看图,学习说话。

  1、看一看,想一想:图上画了那些景物?是在哪里?

  教师提示:根据图画和人物动作合理想象图画的内容。

  2、练一练:同桌分别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3、说一说:自愿上台交流。

  过渡:怎样把这些内容写下来呢?

  三、知识迁移,练习写话。

  1、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作要求。

  2、学生看图说话:

  教师提示:秋天,我到农村果园里帮助摘苹果,看到了一幅怎样的五颜六色的画面?

  四、布置任务,练习写作。

  1、让自己参与其中,注意做到观察仔细、有序、想象合理。

  2、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方法,对果园及周围景物进行描写。

  讲 评 课

  一、比较文章,引出目标。

  1、简要小结学生作文的优点和不足。

  2、学生轻声读自己的作文,边读边改。

  4、指名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教师进行修改方法的指导。

  A、指导学生修改作文中的标点,错别字,有语病的句子。

  B、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这篇文章好或不足的地方。

  二、上台朗读,集体修改。

  请学生大胆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

  1、他的文章有什么地方值得学习?

  2、你能使他的文章更上一层楼吗?

  三、总结。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13

  一、确立辩论双方

  1、读教材中的提示,确立个人辩论观点。

  2、根据观点异同分组:

  正方:人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反方:生活中可以说些善意的谎言。

  二、观摩录像,了解辩论特点

  1、导语:大家各有各的观点,也各有各的根据。那该怎么辩论呢?是不是像平时争吵那样呢?请看录像《大学生电视辩论大赛》。

  2、总结辩论方法,辩论程序,明确注意事项。

  三、推荐人选,全班辩论

  1、全班推选出6人,举行辩论,其他人和教师一起作评委。

  2、点评辩论情况,评出优胜方。

  3、师生共同总结辩论情况。教师提示小组辩论要求。

  四、分组辩论,人人参与

  1、八个人为一组,三三合作,另外两人作评委,小组内展开辩论。

  2、各组评委评出优胜方,并给出理由。

  五、师生总结,明确认识

  通过这次辩论,你对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有什么新的认识?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情感和态度培养目标:体验情感,观察理解。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深刻思想和哲理;学习于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从新的角度、用新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中发现新颖的东西,体会出不一样的情感,得出不同一般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文体教学目标: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各种不同的议论散文语言风格;学会在生活中挖掘新的思想和认识,并用富于文学性的语言表达出来;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格去形象地传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

  【教学内容】

  1、基本阅读:议论散文两篇(三课四篇)

  《窗》用个性的眼光看生活中平凡的事物,从新角度挖掘它的内涵

  《门》

  《菱角的喜剧》认真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琐事,深入挖掘它内涵,获得生活的启示。

  《渐》从日常生活琐事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2、扩展阅读:《鱼书》观察生活,抓住生活的一角(一个平凡事件)来看社会的变化与众生的心态,表达对现状的个人看法与愿望。《说不尽的狗》选择新视角重新审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获得对事物新认识与理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学会关注生活,感悟生活的点点滴滴;学习于平凡中见新意、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

  2、品味课文精彩的语言,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学会运用文学的语言抒写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认识和理解。

  【教学设想】

  1、对基本阅读课文,着重围绕体验情感,观察理解这一主题,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深刻思想和哲理;学习于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从新的角度、用新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中发现新颖的东西,体会出不一样的情感,得出不同一般的认识。

  2、在理解把握基本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堂上安排两篇课内阅读文章,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凡的生活有不平凡一面,无味的事物也有其趣味盎然的一面。另外,推荐两篇课外阅读文章林语堂《脸与法治》《论树与石》,深化“平凡之中有新意”的认识。(附原文)

  3、用小论坛的形式开展“平凡之中见新意”的表达交流活动,并安排写作训练及讲评。在阅读鉴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关注生活,感悟生活的点点滴滴;学习于平凡中见新意和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重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4、点击链接中的内容:

  (1)在各课的阅读鉴赏过程中贯穿对修辞格运用的赏析。

  (2)要求学生在阅读本篇知识短文后,在学过的单元课文中寻找例句,进行赏析。

  (3)指导学生将表达交流活动中的见解写成文章,要求从平凡中见出新意,有意识地练习运用修辞,形象、灵活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

  《议论散文两篇》4课时《菱角的喜剧》2课时《渐》2课时

  《鱼书》1课时《说不尽的狗》1课时

  表达交流活动《平凡之中见新意》2课时

  点击链接《修辞格的综合运用》《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1课时

  【表达交流活动设计】

  设计一:活动主题“平凡之中见新意”

  1、提出课题:课文教学结束,由学生提出生活中自己认为平常、无味的事物。

  2、研究课题:分组领回课题,课后查找资料,并在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理顺思路,准备在“小论坛”上发言。

  3、分组发表意见:谈谈自己的新发现、新感悟。评出“最具新意”“最有深度”小组。

  4、阅读“点击链接”《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指导写作。

  设计二:话题作文“熟知与真知”、“常识与真理”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1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

  ⑴轻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

  ⑵拼读生字,记住字音,字形。

  ⑶朗读课文,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⑷画出不理解的词。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生字词(幻灯片)。

  ⑵分析哪些字音易错。

  ⑶文中哪些词不理解。

  ⑷指名读课文。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查字典:滥、竽、充、数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呢?

  4、朗读课文。

  四、精读《画龙点睛》。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⑴张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⑵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了?

  ⑶“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出示:鸟宿池边树,僧(seng)敲月下门。

  (1)指名读诗名,注意读准“僧”

  (2)说说诗句的意思。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吗?

  (1)出示:唐(tang)朝贾(jia)岛

  (2)指名认读。

  3、简介贾岛。

  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在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认真,字字斟酌,被称为“苦吟诗人”。

  (1)认读词语:和尚(shang)(“尚”翘舌音,读轻声)斟(zhen)酌(zhuo)理解“斟酌”。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适当。

  (2)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敲”字,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哩!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板书:11推敲)

  二、听读课文。

  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轻声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

  2、默读,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里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幽居皎洁吟哦妥帖冲撞

  宽恕莽撞仪仗队犹豫不决簇拥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检查字音,了解词义。

  (1)认读生字词。

  皎洁骑着妥帖避让韩愈

  簇拥宽恕门闩莽撞

  (2)指导理解词语。

  皎洁:形容月光明亮而洁白。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宽恕:宽恕饶恕。

  莽撞:鲁莽冒失。

  幽居:隐蔽的或僻静的住处。

  吟哦:有节奏地朗读诗文。

  仪仗队:在古代,指帝王、官员等外出时的护卫队。

  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的散文家、诗人。

  2、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师生共同评议。

  五、指导写字

  1、让学生根据字音、字形、字的书写注意点来进行同桌之间的讨论并上台来进行自主教学。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第三个小板凳》教学设计03-02

拼音教学设计04-05

牧童教学设计04-02

《关雎》教学设计03-24

初冬教学设计04-03

《海燕》教学设计04-03

《zcs》教学设计03-26

草原教学设计03-11

《景阳冈》教学设计03-05

蝗虫教学设计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