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06-25 00:00:1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10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扎实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10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与愿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活动,感受交际的乐趣。

  2、学习使用普通话,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3、在交际互动中,使学生能初步说清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并了解别人讲话内容;态度大方、有礼貌。

  4、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乐于交流,说清观点,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在交流中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准备】

  1、自制动画片《骑驴》。

  2、自制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读故事,了解短文内容及几个基本观点

  1、看动画,讲故事,感知短文内容。

  点评:上课伊始,生动有趣的动画,绘声绘色地讲解,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入了学习的氛围,学生定会兴趣盎然。

  2、自由读故事,了解文中对于爷孙俩骑驴的几种说法。

  点评:读故事是看动画所无法代替的,这使学生对故事《骑驴》的四种说法逐渐明晰,为展开交流做好准备。

  3、引导学生汇报故事中的四种说法,同时板书:

  ⑴ 中年人认为两个人不能都骑驴。

  ⑵ 老人认为应该尊敬老人,让爷爷骑。

  ⑶ 孩子认为应该让孙子骑。

  ⑷ 种菜的人认为有驴不骑,太笨了。

  二、搭建平台,充分交流

  1、同桌交流:

  同桌相互交流:老爷爷应该听谁的?教师提出:说清自己的想法,并能认真听对方讲话。

  2、小组交流,按不同观点分组:

  ⑴ 调查分组:

  ① 同意爷爷骑驴的为一组。

  ② 同意孙子骑驴的为一组。

  ③ 同意不能都骑的为一组。

  ④ 同意不骑太笨的为一组。

  ⑤ 与以上四种观点不同的同学为一组。

  点评:按不同观点分组,是来自学生自己的观点,打破了常规分组中存在的形式主义,使小组学习更具实际意义。另外,对于与以上四种观点不同的同学为一组的设计,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及教师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⑵ 组内交流。

  3、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以各自喜欢的方式汇报,互相补充,团结合作,讲清组内想法;注重师生评价,培养学生交际的情意态度和良好的交际习惯,提高交际能力。

  点评:能通过教学评价,培养学生交际的情意态度和良好的交际习惯,抓住了口语交际教学的重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此处教学的不可预测性更强,随时生成的课程资源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尽量考虑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设计才更有针对性。

  4、不同观点互动交流:

  在相同观点汇报的基础上,引导不同观点的小组进行互动交流,充分说理,说服他人。再次创设情境,使学生交际更深入。

  点评:不同观点的交锋,让学生的交流活动升华,互动性更强,交际情境自然形成。同时,在交流中,经过教师的恰当的引导、点拨,学生会逐渐体会故事所蕴含的哲理。

  三、扮演角色,感悟道理

  师生扮演角色,创设交际情境。通过这样的交流使学生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做事要有主见。

  点评:这一教学环节设计很巧妙。巧,是因为师生角色扮演使交际更具实际意义;妙,是因为交际过程不单是语言交流的过程,更是学生思想受到启迪,情感得以熏陶、释放的过程。

  四、联系实际,拓展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拓展交际空间。使学生逐步感知到交际是生活中的一种需要,使学生在生活中能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点评:联系实际的拓展交流,丰富了交际的内容,把故事《骑驴》所蕴含的哲理内化,学生的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总评】

  张老师的口语交际教学设计《应该听谁的》,能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段提出的口语交际要求,从二年级学生实际出发,把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在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敢说、乐说,说清自己的想法,说出新意;指导学生在与人交流中要认真倾听,态度自然、大方上。教学设计体现了顺学而导,在交际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指导思想,及情境中互动,互动中发展学生思维的设计原则。

  1、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乐于交际,主动交流:

  张老师设计了独白、小组讨论。与老爷爷模拟对话等活动,努力引导每个学生乐于交流,主动参与到口语交际情境中。

  2、努力创设贴近生活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互动:

  比如说,上课伊始的一边播放配乐动画,一边讲《骑驴》故事,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交际情境中;让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小组合作交流,为学生搭建交际平台;不同观点进行交锋,使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师生扮演角色,与老爷爷模拟对话,在交流中使学生感悟了故事所蕴含的哲理;拓展交际话题,让学生寻找自己生活中为难的事情,把交际情境引向生活实际,使交际更具实际意义。

  以上各种交际情境,重视培养学生在交际活动中的交际角色意识,构成了真实的课堂交流的学习情境。

  3、发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

  在教学设计中,张老师鼓励学生多元化思考,与文中四种观点不同的同学为一组的设计,体现了她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创新精神的培植。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内容: 指导练习第1至4题。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词语。

  2、懂得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得具体些,能正确填写“的、地、得“。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第1题。

  1、自由拼读,作好答题准备。

  2、指几名中下生拼读。

  3、指名在小黑板上正确填写相应的词语。

  二、指导练习第2题。

  1、读题目明确练习要求。

  2、指名读第(1)组两个句子,比较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3、指名中等生读第(2)组两个句子,比较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4、指名读填写后的两个句子,注意把填写的词语读出重音。

  三、指导练习第3题。

  1、谈话导入。

  2、自学准备。

  3、指名在小黑板上填写,然后逐题讨论。

  4、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几个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体会“的、地、得”的用法。

  四、指导练习第4题。

  1、这两个句子分别在哪两篇课文中出现过?

  2、自学准备。

  填上适当的词语。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句子中几个“多么”要读出重音。

  五、完成《作业本》第1至4题。

  课后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练习第5、6、7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省略号的用法。

  2、能把表示反问的句子改写成表示肯定的句子。

  3、能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第5题。

  1、找出本单元课文中有省略号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们的用法。

  2、逐句读读,体会句子意思,说说省略号的.用法。

  3、仿照例句,写几个有省略号的句子。

  二、指导练习第6题。

  1、读例句,明确练习要求。

  (1)指名读例句,说说句子的意思。

  (2)比较上下两个句子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指名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要求读出不同的语气。

  2、指名优等生改写第(1)句,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3、指名中等生改写第(2)句,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指导练习第7题。

  1、读题,明确练习要求。

  2、自学短文,读后讨论:短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题目中的“我们”指谁?这两个贫苦农民的孩子要求当红军时的心情怎样?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短文。重点指导两个孩子的话。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蚂蚁和蝈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认识绿线格和田字格中的15个生字,写好田字格中的5个左右结构的字。

  3、初步感受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4、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课本插图的幻灯片,14个生字的卡片,音乐伴奏带。

  一、设疑导入

  1、逐一出示课文题目上的两幅图画,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画的是谁?他们正在干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蚂蚁蝈蝈

  2、调动学生已有经验。你们见过蚂蚁和蝈蝈吗?谁愿意谈一谈?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蚂蚁和蝈蝈的名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发现了,告诉小朋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昆虫

  3、设疑。教师指着两幅图画问:蚂蚁和蝈蝈都是非常好玩的昆虫,为什么会这样呢?

  【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像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开课即让学生观察图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同时也顺应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让学生一接触课文就产生疑问,产生急于读书的愿望。②理解就是使新事物和已有经验建立联系。阅读也是这样。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蚂蚁和蝈蝈,不但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渗透要抓住事物的突出特点来写的思想,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蚂蚁和蝈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③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应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让学生观察蚂蚁和蝈蝈名字的共同特点,知道他们都是昆虫,所以都有一个虫字旁,即学习了“昆虫”这个名词,又渗透了汉字的造字规律。】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①不认识的字划下来,读读拼音;②读不通的句子反复读两遍。

  2、同桌交流划住的生字,看是否把字音读准了。

  3、同桌互读课文,看是否有读错的字音。读错的当即指出,读对了再往下读。

  4、强化认读生字。可采用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或多媒体出示生字的方法指名认读15个生字,不认识的字要让学生到课文中找出所在的句子,反复读,并让学生交流记住该字的方法。

  5、全班交流:课文讲的是什么?

  【①一年级学生进入第二学期,已有了一定的独立识字和阅读能力,教师应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学生在自学生字的过程中,识字能力才会提高。让学生划住生字,交流用什么办法记住生字,是教给他们学习生字的方法,形成习惯,受益无穷。②读完课文想一想讲的是什么,这种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从一年级就要培养。所以让学生谈主要内容,要求不可太高。】

  三、再读课文

  指名逐段读课文。要注意四点:①纠正读错的字音;②指导读破的句子;③指导学生读文章要看标点符号;④读完每段后要想一想这一段讲的是什么。

  各段应注意的具体问题有:

  第一段:①粮食的“食”读轻声;②“有的……有的……”句子中间有逗号读时应有停顿。

  第三段:①“起来”都读轻声;②第二句较长,要指导学生体会在哪儿停顿好。

  【①指名读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的耳朵一定要灵,指导后要伴有足够时间的练习;②段意的概括要求不可太高,答案强求一致。】

  四、学写生字

  1、指导书写。①出示米字旁让学生认,并出示“米”字让学生观察和米字旁的不同。教师范写米字旁。②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五个左右结构的字,看清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③教师指名交流“汗”的两横、“呼”的一竖的笔画变化,必要时可做范写。

  2、学生独立试写,写完后一定要和田字格中的相比较,然后重写。教师巡回指导,必要时要在黑板上范写。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材简析:

  科学技术的发展,帮助人类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妙不可言的位置》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选学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一篇科学常识课文则进一步告诉我们为什么地球和太阳有这样密切关系的道理,是因为地球所处的位置妙不可言。

  学习目标预设:

  1、认识本课生字词,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弄懂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明白“地球的位置妙不可言”的缘由。

  3、培养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激发热爱家园、保护地球的意识

  重难点预设:

  1了解地球所处位置的妙不可言。

  2引导学生真正感受地球位置的妙不可言,同时引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太阳系行星的资料,老师自制太阳系行星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你都有哪些了解?

  2、师:地球上有美丽的草地,有茂密的森林,有清澈的湖泊,有可爱的动物,当然还有我们人类。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夸夸地球吗?

  师过渡:对啊,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地球。在太阳系里,目前知道的有八大行星,地球只是其中的.一颗行星,也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为什么地球会这么特殊呢?让我们学习今天的新课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位置

  1、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要求

  ①把课文读通顺。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

  ①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句子比较难读的读给同学们听。(指名读,随机指导)

  ②师: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地球之所以这么美丽,是由于地球所处的位置……(让学生接着说。)

  齐读句子:156页最后一句

  地球所处的位置真是妙不可言。

  3、快速浏览,找找地球在太阳系中处在怎样的位置?反馈:

  根据学生回答:齐读句子(155页第一节)

  地球在太阳系中,是距太阳由近到远排序的第三颗行星,正是由于地球所在的位置,使它成为宇宙的一个奇迹。

  ①师:如果老师把“由近及远”这个词去掉,你们来读读,行不行?

  ②出示;太阳系挂图让学生找找哪颗是地球,并说说是怎么找到的?(再次强调“由近及远”的顺序)

  师:就这么一个词,让我们很容易就在图上找到了地球的位置,作者用词可真准确。让我们再来读读,体会一下。

  ③师:看其他行星的名称读一读。你能不能象课文介绍地球一样介绍一下并金星和水星的位置?指导学生把话说好(金星在太阳系中,是距太阳由近到远排序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设计理念】

  课文讲述面对成千上百的小鱼儿被海水送进了海滩上的浅水洼,人们的反应各不相同。本文设计的核心是以诵读为手段,挖掘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可贵,懂得珍惜和尊重生命。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认识到:人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灵有着相互平等、相互依存的关系,应该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3、了解比较男孩儿和男人的不同做法,进一步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珍爱和尊重生命。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天空是小鸟的家,小鸟在蓝天上自由自在的飞翔;泥土是花朵的家,花儿在阳光下高兴的.吐露芬芳;大海是小鱼的家,小鱼在水中快乐的嬉戏躲藏。(播放多媒体课件:鱼在水中游玩)看!小鱼在水中多快乐呀!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平静的海面突然风吼浪号,鱼儿被海浪冲到了沙滩上的浅水洼里,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它们的命运如何呢?通过学习《浅水洼里的小鱼》这一课,相信大家会有所感悟。板书课题《浅水洼里的小鱼》(指导书写)。

  二、初读课文,快乐识字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初读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3、再读课文,想象,假如你此时此刻就是浅水洼里的小鱼,你会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4、读第一自然段课文,此时你有什么话想说?心情如何?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第一段课文。

  5、感情朗读。

  三、创设情境,读文识字

  师:刚才,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谈了自己的体会,要想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必须把课文读通,读好。因此,我们得首先解决生字关,同学们有信心吗?

  1、开展读书比赛活动:

  ⑴老师讲清比赛规则及要求。

  ⑵学生自主读书,在读书中学习生字。

  ⑶小组内相互评议。

  2、全班交流:

  ⑴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⑵评价。

  ⑶再读。

  3、验收生字掌握情况:

  ⑴注音开火车读。

  ⑵去掉拼音再读。

  ⑶组词,说话练习。

  四、指导书写

  五、布置作业

  查资料,了解小鱼生存所需要的环境。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积累成语,感受祖国语言的多姿多彩。

  2.读背名人名句,养成搜集、运用名人名句的习惯。

  3.能自己或合作制作习作集,并能有所创造地进行设计、美化。增强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写作的自信心。

  4.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分段表述;能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5.自主阅读,旁批读中的感受,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感悟语言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搜集名联。

  2搜集、整理自己喜欢或同学认为精彩的习作。

  3搜集、阅读描写运动会的习作。

  教学时间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读成语,不懂的借助工具书了解其意思。

  2.这些成语中带点字的意思有什么特点?

  3.试着运用这些成语。

  二、语海拾贝

  1.读名联,重在学生自主阅读,积累名言名句,不必逐个讲解,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师生交流释疑。

  2.熟读成诵,积累名言。

  3.交流自己积累的名联。

  三、互动平台

  1.师:本单元的4篇课文充满着智慧,给我们的人生很多启迪,你学了之后都受到什么启发?四人小组交流。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读后受到的启发,同一篇课文让学生补充说一说受到的不同的启发。

  4.师总结:是啊!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与时间赛跑,与人合作、资源共享,希望同学们把受到的启发落实到行动上,老师期待着你们的成果!

  四、综合性学习

  1.设计习作集封面。

  (1)根据搜集的习作,给习作集确定一个主题,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2)小组交流如何设计一个美观、大方、有创意的习作集封面,组长记录设计方案。

  (3)全班交流设计方案,根据小组交流的方案自选喜欢的动手制作习作集封面。

  (4)小组合作,讨论互助。

  2.展示习作集封面。

  3.评选最佳习作集。

  4.全班展示最佳习作集,观摩学习。

  五、习作百花园

  1.激发兴趣,明确要求。

  (1)激发学生习作的愿望:播放近期学校举行的运动会的画面,教师配上热情洋溢的'旁白,用活动的气氛感染学生,产生写作的愿望。

  (2)让学生自己阅读习作要求,教师相机点拨,帮助理清习作要点。

  2.引导学生选择习作素材:选择运动会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场景在小组里说一说。

  3.全班交流:各小组推荐讲得最好的同学在班上讲一讲,以启发思路。

  4.教师提供描写运动会比赛场面的精彩片段大家欣赏,集体评议,进一步明确写作要求。

  5.自主习作,鼓励创新。

  6.同学之间相互修改习作。

  7.自我修改完善。

  8.赏析写得好的文章,激励表扬。习作批阅完后,选出在选材、语言等方面较好的习作,供大家评议,再点评、总结、表扬。

  六、自主阅读园地

  1.自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2.抽学生说一说阅读要求,教师总结强化、明确要求。

  3.自读文章,旁批读中的感悟,特别关注文章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人物哪些特点。

  4.同桌交流。

  5.全班交流。

  6.说说故事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7.选择你喜欢的方式,积累好词佳句,可以背诵、摘抄等。

  8.拓展:课外阅读《三国演义》,进一步了解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新词,弄清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那儿扎根作贡献的崇高品质;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的句子;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戈壁、白杨的录像。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程导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白杨树是我国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庭前屋后,道路旁边随处可见。它既不像松树那样四季长青,也没有柳树那样清新妩媚,更不能与观赏树木相提并论。也许,我们平时根本没有注意他们,可是假如你在茫茫的戈壁上看到白杨的时候,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作家袁鹰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为我们写出了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白杨》。

  二、播放.课件

  三、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读前出示思考题:“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白杨生长的环境怎样?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四、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白杨的语句,比如”高大挺秀”、“卫士”,以及哥哥和妹妹的对话。人们描写树木一般都用高大挺拔、高大挺直等词语,本文作者却用“高大挺秀”,表达的感情很不一般。“秀”有清秀、秀丽、秀气、高雅等意思,通过这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尤其是对大戈壁上的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

  2、白杨生长在什么地方?课文怎样描写哪里的环境的?

  3、课文为什么要描写白杨生长的环境?

  为了告诉我们白杨生长的环境恶劣,白杨的生命力强,以此来烘托白杨的兴趣,你想知道2白杨为什么长得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吗?

  4、认识白杨的内在性格:

  ⑴ 从作者描写白杨的外形特点中,引起了我们对白杨的兴趣,你想知道白杨为什么长得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吗?

  ⑵ 投影爸爸的回答,教师朗读,学生小声练习。

  ⑶ 讨论:爸爸为我们介绍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5、分角色朗读,品味文字。

  6、领会白杨的象征的意义:

  ⑴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表白”是什么意思?

  ⑵ 默读课文,思考:爸爸的心是什么?

  ⑶ 同桌或小组讨论。

  7、出示提示,点拨题目:

  ⑴ 爸爸在哪儿工作?那里的条件怎样?

  ⑵ 爸爸和白杨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⑶ 爸爸为什么要接孩子到新疆读书,而且“将来再念中学”?

  ⑷ 爸爸的“心”是什么?

  8、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爸爸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建设边疆。也希望孩子们像他一样,就在那里生根。

  9、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白杨象征什么?

  2、讨论:爸爸的心愿是什么?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提示点拨:

  ⑴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沉思什么?

  ⑵ 爸爸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⑶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什么?“几棵小树”又指谁?“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是什么?

  ⑷ 小结:爸爸看到白杨,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到边疆落户,于是他想,怎样才能将孩子培养得像白杨一样。当他看到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欣慰地笑了。因为他看到了建设边疆后继有人。他坚信他的孩子也会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扎根边疆。

  二、.总结全文

  1、课文中还多次写到爸爸的神态,请找出这些词语。

  2、爸爸的神态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联系全文,说说他神态变化时的心里活动。

  三、识记生字、新词

  四、.总结写法

  借物喻人。

  五、延伸探讨

  1、孩子到新疆后干了些什么?

  2、以后新疆会变成什么样子?

  六、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七、练习朗读背诵

  【练习课】

  一、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先讲大戈壁没有( ),没有( ),也没有( )到处都是( ),又将铁路沿线的白杨( ),就像戈壁滩上的( ),再讲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不怕( ),不怕( ),那儿需要,他就在那( ),最后讲爸爸借白杨树表达自己( )。

  二、写出近义词

  清晰( ) 表白( ) 沉思( )

  挺秀( ) 消失( ) 肯定( )

  三、读下面一段话,做练习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共三句,介绍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请用简短的句子概括出来:

  1、

  2、

  3、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的育人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接受知识。本文将对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进行研究,以期达到实施语文课创新教学的目的。

  一、语文创新教学研究的途径

  1、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2、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一、设计意图: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设计提要: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三、设计实施:

  1、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

  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2、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

  3、配乐示范背诵全诗。

  4、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5、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6、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点拨:诗人听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看来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有类似的地方。

  7、赏析最后一段。

  点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8、在前面赏析时,一边赏析,一边引导学生背诵。最后在音乐声中,全班齐诵课文,再次体味诗的韵味。

  四、课外扩展:赏析苏轼的一首写琵琶声的词《水调歌头》。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阶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2、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一个人美不美不光看外表,而在于能不能帮助人们做事的道理。

  3、使学生受到初步的审美教育和热爱劳动的教育。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通过抓住公鸡动作、行为的前后对比,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老马的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自制幻灯片、录音带、头饰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放音乐,让学生欣赏《小小公鸡》

  一、复习、导入 新课

  二、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一边听一边思考

  1、这篇课文共有及格自然段?

  2、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读自悟,质疑问难

  1、学生默读课文。老师提出要求: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懂、不理解的地方吗?

  2、学生发言

  四、梳理结构,学习全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理解自以为的意思

  (2)、找出描写公鸡骄傲的词语

  (3)、指导朗读

  过渡:这只公鸡整天不干活,干什么去呢?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出示问题:

  A、这段共有几句话?

  B、公鸡来到什么地方?它和谁比美呢?

  C、公鸡是怎样称呼啄木鸟的?

  D、啄木鸟是怎样回答的?啄木鸟和公鸡比美吗?

  E、公鸡听了怎么样?

  (2)、师生交流,检查学习情况

  (3)、分角色朗读

  (4)、表演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运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分组自学三、四自然段

  (2)、汇报自学情况

  (3)、分角色朗读

  4、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指名郎读

  (2)、理解老马的话,做练习

  (3)、有感情地朗读

  (4)、小结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项目设计方案11-15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 撰写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3-10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教学设计方案参考模板04-04

教学设计方案06-17

教学设计方案06-19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教学设计方案参考11-17

《下雪了》教学设计方案08-17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2-11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03-10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