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课文《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21-01-10 17:34:3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课文《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课文《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通过阅读方法的揭示,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习得一定的语文能力。

  2.通过读课后习题,引领学生关注习题,明确课文重点。

  3.通过词串教学,为学生的阅读扫清障碍,了解阿炳创作时所处的环境,当时的处境和心境,并初步感知《二泉映月》名曲的旋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在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同时,借助课文的关键词串走近阿炳以及《二泉映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学生读题《二泉映月》。

  2.师描述,明确《二泉映月》既是美景,又是著名二胡家阿炳所创作的名曲,本课讲的就是描述这首曲子形成的过程。

  二、随教学逐步出示学习方法。

  步骤一:动笔读书,扫清障碍。【设计意图:不动笔头不读书,教给学生“动笔”的方法,使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读好词串,为全文的学习奠基。】

  1.学生自由课文,边读边用笔做记号:小节号、生字词、喜欢的词语等。

  2.交流动笔内容。

  (1)交流小节、生字词等。

  (2)交流写月光的词串:

  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

  对这四个词语进行理解,朗读,明确:这组词描写当时的环境美。

  (3)交流写阿炳当时生活状况的词串:

  师父离世

  双目失明

  卖艺度日

  生活穷困

  疾病折磨

  这组词写阿炳的处境很悲惨。

  (4)交流写心里想法的词串:

  深沉的叹息

  伤心的哭泣

  激愤的倾诉

  倔强的呐喊

  这组词写阿炳当时的心境。

  (5)交流写旋律的词串:委婉连绵 升腾跌宕 舒缓而又起伏

  步步高昂 恬静而又激荡

  辨析朗读这组词,读出旋律起伏。

  步骤二:习题引领,明确重点。【设计意图:学生学习课文前,课后的习题往往被人忽视,读习题能引领学生更好地读文,养成关注习题的习惯,学会审题,本课习题还能帮助学生明确课文的重点。】

  1.出示书后的习题,明确课文的重点是四、五自然段。

  2.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理解这一段中每一句的意思,学会用一个字概括。

  步骤三:看图学文,边读边思。【设计意图:苏教版课文的插图独具匠心,往往跟课文重点内容紧密相连,是文中主要内容的'形象体现,图文对照,指导看图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第五自然段,关注文字的表达方式,指导读好曲子旋律美和文字的音律美。】

  1.课文中的插图能帮助我们理解文章重点部分。

  2.出示文中插图,按顺序看图:景→人(教给看图方法)。

  3.流水、月光,在阿炳手中变成一个又一个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是什么样的音符呢?播放《二泉映月》音乐,学生欣赏。谈谈听后感受。

  4.作者是怎样把这首经典的二胡曲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出示第五自然段,朗读表示旋律的词语(四字或六字)。

  5.仔细观察老师用红笔划出的句子,知道每一部分旋律的后半句是写阿炳的心声(三句)。

  6.指导朗读第一部分旋律及心声,领悟到这样写,使琴声既“听得见”,又“看得见”。

  7. 出示句子比较:(体会四字表达与文中语言的不同感受,理解文字的韵律美)

  (1)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2)他爱音乐,他爱家乡,他爱清泉,他爱月光。

  8.朗读第五自然段。

  三、总结全课,升华情感,明确下节课任务。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欣赏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体会音乐的魅力。】

  1.小结本课,明白“曲子”、“心境”、“处境”、“环境”之间的关系。

  2.下节课的学习任务(即步骤四):精读细品,赏文悟情。

  3.明确每个步骤的目的,即语文学习的三个境界:步骤一解决读通的问题,步骤二、步骤三解决读懂的问题,步骤四解决会欣赏的问题

  四、课后:欣赏《二泉映月》,感受音乐的魅力。

【课文《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雪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4-03

《秋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9-03

马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3-03

詹天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1-16

《比尾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8-26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7-05

《庐山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3-05

《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篇11-16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20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篇)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