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数学归纳法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1-04-13 16:51:2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数学归纳法的教学设计三篇

  篇一: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解析

数学归纳法的教学设计三篇

  由于正整数无法穷尽的特点,有些关于正整数n的命题,难以对n进行一一的验证,从而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推理方法,以便能通过有限的推理来证明无限的结论.这是数学归纳法产生的根源.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的重要方法。它的独到之处便是运用有限个步骤就能证明无限多个对象,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工具就是递推思想。

  设p(n)表示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证明主要有两个步骤:(1)证明p(1)为真;(2)证明若p(k)为真,则p(k+1)为真;有了这两步的保证,就可实现以下的无穷动态的递推过程:

  P(1)真?? P(2)真?? P(3)真??… ?? P(k)真?? P(k+1)真?? …

  因此得到对于任何正整数n,命题p(n)都为真.

  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中,第一步是证明的奠基,第二步是递推的依据,即验证由任意一个整数n过渡到下一个整数n+1时命题是否成立.这两个步骤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第一步确定了n=1时命题成立,n=1成为后面递推的出发点,没有它递推成了无源之水;第二步确认了一种递推关系,借助它,命题成立的范围就能从1开始,向后面一个数一个数的无限传递到1以后的每一个正整数,从而完成证明.因些递推是实现从有限到无限飞跃的关键,没有它我们就只能停留在对有限情况的把握上.

  在应用数学归纳法时,第一步中的起点1可以恰当偏移(如取k=n0),那么由第二步,就可证明命题对n=n0以后的每个正整数都成立;而第二步的递推方式也可作灵活的变动,如跳跃式前进等,但必须保证第一步中必须含有实现第二步递推时的基础.

  数学归纳法名为归纳法,实质上与归纳法毫无逻辑联系.按波利亚的说法“这个名字是随便起的”.[1]归纳法是一种以特殊化和类比为工具的推理方法,是重要的探索发现的手段,是一种似真结构;而数学归纳法是一种严格的证明方法,一种演绎法,它的实质是“把无穷的三段论纳入唯一的公式中”(庞加莱),它得到的结论是真实可靠的.在皮亚诺提出“自然数公理”后,数学归纳法以归纳公理为理论基础,得到了广泛的确认和应用.而自然数中的“最小数原理”,则从反面进一步说明了数学归纳法证题的可靠性.

  数学归纳法虽不是归纳法,但它与归纳法有着一定程度的关联.在数学结论的发现过程中,往往先通过对大量个别事实的观察,通过归纳形成一般性的结论,最终利用数学归纳法的证明解决问题.因此可以说论断是以试验性的方式发现的,而论证就像是对归纳的一个数学补充[1],即“观察”+“归纳”+“证明”=“发现”.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思路探寻,了解数学归纳法产生的根源及其无穷递推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两个步骤.

  2. 体会数学归纳法的思想,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恒等式.

  3. 了解通过“观察”“归纳”“证明”来发现定理的基本思路.

  三、教学问题诊断

  认知基础:

  (1) 对正整数的特点的感性认识;

  (2) 对“无穷”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

  (3) 在数列的学习中对递推思想有一定的体会;

  (4) 在生活经验中接触到一些具有递推性质的事实;

  (5) 在“算法”循环结构的学习中有反复试用“循环体”的体会,虽然算法实现的

  只能是有限步的循环;(如下图)

  (6) 了解归纳法、演绎法等推理方法以及分析法、综合法等证明方法,具有了一定的逻辑知识的基础.

  难点或疑点:

  但数学归纳法作为一种证明的方法,且不论其方法的结构形式,运用技巧,就是对其自身的可靠性,学生都有一定的疑虑,具体可能会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数学归纳法所要解决的是无穷多个命题P(1),P(2),P(3),…,P(n),…恒为真的问题,由此造学生在理解上的两点困难:(1)对“无穷”的模糊认知和神秘感;(2)对于一个关于正整数n的命题P(n),会难以将其看作是一个随自变量n变化的“命题值函数”.

  2.为什么要引进数学归纳法?验证为何不可行?

  3.数学归纳法的两步骤中,对第二步的认识往往难以到位.将解决由P(k)到P(k+1)的传递性问题,误解为证明P(k+1)的真实性.由此造成对证明中何以用“假设”的不理解.

  4.数学归纳法的第二步中由k到k+1的递推性应保证k从第一个值时的任意一个整数都能成立,由此只要第一个值成立,就能确保可以一直递推下去.

  5.数学归纳法中的递推是一种无穷尽的动态过程,学生对于不断反复地运用步骤二来进行推理的模式缺乏清晰的认知.

  数学归纳法运用时对起点可作适当的偏移,对第二步的证明有一定的技巧,这些都可以留置下一课进行深入分析,本课侧重解决对数学归纳法基本原理和两步骤的初步理解.

  突破的关键:

  由于中学阶段对数学归纳法的教学缺乏理论基础,因此学习的关键是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提炼出方法的一般模式。在经历问题的提出、思考的过程,通过具体的事例、直观的模型中加以抽象概括,从而逐步加深对数学归纳法原理的理解。

  (1) 借助递推数列

  递推数列通过相邻两项的关系以及首项来确定数列,与数学归纳法的思想有着天然的联系.

  (2) 构建直观模型

  上图既有多米诺骨牌的形象又有数学的形式,加上命题式的推出符号更易理解若k则k+1的递推语句,整体上又具有流程图的程序结构,能较好地反映出数学归纳法的本质,可以使学生的思考有较形象直观的载体.

  (2)重视归纳概括

  根据递推思想,数学归纳法的证题过程可分解为以下无穷多个步骤:

  第一步,P(1)真;

  第二步,P(1)真??P(2)真;

  第三步,P(2)真??P(3)真;

  第四步,P(3)真??P(4)真;

  …

  用最少的步骤可概括为

  第一步,P(1)真;

  第二步以后各步都可归纳为一个命题的证明:P(k)真?P(k+1)真;即若P(k)真,则P(k+1)真.

  同以上两步,就可证得对任意的正整数n,都有P(n)为真.

  对于这种抽象概括,学生在数列的学习以及算法的学习中是有经验的和能力的.

  四、教学支持条件

  对于“无穷”与“递推”的描述,仅靠语言及符号是苍白的,借助于一些直观形象的符号可以更有助于学生的想象与理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课前播放多米诺骨牌游戏的录像,并将其类比迁移到对提问规则的制定:某个同学回答后,将话话筒传递给下一位同学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一方面营造轻松的氛围,另一方面渗透递推思想,让学生有感悟思想的机会

  (二) 方法的形成

  问题:已知数列{an}:师生活动:

  学生进行计算推理后,展示思考结果. ,求,.

  教师追问:

  (1)根据递推公式出,说说你又是如何求得呢?

  可以由出发,推出,再由推出,由推 预设:由前四项归纳猜想.

  (2)归纳猜想的结果并不可靠,你能否对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给以严格的证明吗? 的求解,体会到只需知道某一项,就可求出其下一项的值.通过直观的框图式结构,可以使学生的思考有较形象直观的载体.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可进行追问:

  问1 : 利用递推公式,命题中的n由1可以推出2,由2可以推出3,由3可以推出4,。。。,由99可以推出100. 这样要严格证明n=100结论成立,需要进行多少个步骤的论证呢? 第一步,; 第二步:; (由推) 第三步,; (由推) 第四步,

  …… ; (由推)

  第99步,;(由推)

  第100步,

  问2: 你能否只用最少的步骤就能证明这个结论呢? . (由推)

  预设:除了第一步论证之外,其余99个步骤的证明都可以概括成一个命题的'证明,即

  转化为对以下命题的证明:

  若n取某一个值时结论成立,则n取其下一个值时结论也成立,即 若(),则. (*) (.)

  问3: 你能进一步说明命题(*)的证明对原命题的证明起到什么作用吗?

  问4: 有了命题(*)的证明,你能肯定吗?你能肯定吗?你能肯定 吗?甚至你能肯定吗?…

  问5:给定及命题(*),你能推出什么结论呢?

  预设:通过步步递推,可以证明对任意的正整数n,结论都成立

  问6:试写出此命题的证明:

  已知数列{an}:预设:证明: ,求证:.

  (1) 当n=1时,,所以结论成立.

  (2) 假设当n=k(k?N*)时,结论成立,即

  则当n=k+1时 ,

  篇二:2.3数学归纳法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归纳法”和“数学归纳法”的含意和本质;掌握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两个步骤一个结论;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

  (2)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归纳与推理的方法;培养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辩证思维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内在美的感悟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借助具体实例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掌握它的基本步骤(特别要注意递推步骤中归纳假设的运用和恒等变换的运用),运用它证明一些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数学归纳法证题的有效性;递推步骤中如何利用归纳假设。

  3.教学用具多媒体

  4.标签

  2.3 数学归纳法(1)

  教学过程

  课堂小结

  适用: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 重点:两个步骤、一个结论; 注意:递推基础不可少, 归纳假设要用到, 结论写明莫忘掉

  篇三:数学归纳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二)情感目标:

  进一步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品质,让学生初步认识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感悟数学的理性精神,欣赏数学的美与理.

  (三)能力目标:

  培养“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思维品质,培养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数学意识,培养数学学习中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由归纳到猜想再到证明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

  掌握数学归纳法证明题目的步骤,掌握数学归纳法的一些应用.

  三、教学难点

  应用数学归纳法第二个步骤中从k 到k+1的变化情况分析.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将课前准备好的多米诺骨牌摆好并进行演示,观察其中出现的“多米诺现象”:推倒头一块骨牌,它会带倒第二块,再带倒第三块,??,直到所有骨牌全部倒下.

  假设多米诺骨牌有无穷多块,在摆多米诺骨牌时,怎样才能保证所有的骨牌一块接一块地倒下?

  学生:首先必须推倒第一块,接着是假如前面一块倒下,要保证它倒下时会撞倒下一块.这两个条件满足了,全部的骨牌都将倒下.

  教师:生活中还有许多现象与“多米诺现象”类似,也都可以提出同样的问题并作出相同的回答,例如:在燃放鞭炮时怎样才能保证所有的鞭炮逐个地全部燃爆?在一列队伍中传达口令,怎样才能保证口令能从第一个士兵开始逐个传遍整个队伍?

  (二)传授新知:

  教师:现在我们把骨牌想象为一系列无穷多个编了号的命题:P1,P2,P3,?,假定我们能够证明最初的一个命题P1正确(奠基);由每一个命题Pk的正确性都可以推出它的下一个命题Pk?1的正确性(过渡).那么我们便证明了这一系列命题的正确性.请将这个过程与多米诺现象进行类比.

  在数学中这种证明问题的方法称为数学归纳法.在数学中采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时,有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步,证明n?1时命题成立;

  第二步,证明:如果n?k时命题成立,那么n?k?1时命题也成立.

  根据以上两步可以断定,命题对任何正整数n都成立.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果{an}是一个等差数列,那么an?a1?(n?1)d对

  一切n?N?都成立.

  【证明】(1)当n?1时,左边=a1,右边=a1?0?d?a1,等式成立;

  (2)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即ak?a1?(k?1)d,

  那么ak?1?ak?d?[a1?(k?1)d]?d?a1?[(k?1)?1]d.

  这表明,当n?k?1时,等式也成立.

  根据(1)、(2)可以断定,等式对任何正整数都成立.

  n?1时等式成立;n?1?1?2教师:在例1解题过程中,根据(1),再根据(2),

  ?1?3时等式也成立.这时等式也成立.由于n?2时等成立.再根据(2),n?2

  样递推下去,就知道n?4,5,6,?时等式都成立,即等式对任何n?N?都成立.请

  归纳出以上的证明步骤.

  学生: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的步骤是:

  (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例如n0?1或2等)时结论正确;

  (2)假设当n?k(k?N?,且k?n0)时结论正确,证明当n?k?1时结论也正确.

  在完成了这两个步骤以后,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于从n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正确.

  正确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数学问题,关键是在第二个步骤,只有应用了假设条件去推理,证明过程才是有效的,没有应用假设条件的证明过程并不是在使用数学归纳法.

  教师:数学归纳法的思想可以远推至欧几里得﹝前330-前275﹞.严格的数学归纳法是在16世纪后期才引入的.1575年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莫洛克斯﹝1494-1575﹞在他的《算术》一书中明确提出了这一方法,并且用它证明了“1?3?5???(2n?1)?n2”等;法国著名数学家帕斯卡﹝1623-1662﹞承认莫洛克斯引用了这方法,并在他的著作《三角阵算术》中运用了这一方法.因此,一般认为帕斯卡是数学归纳法的主要发明人.由于帕斯卡还没有表示任意自然数的符号,因此组合公式及证明只能用叙述的方法,1686年J?伯努利首先采用了表示任意自然数的符号,在他的名著《猜度术》﹝1713﹞中包含运用数学归纳法证题的出色例子.“数学归纳法”这个名称及数学归纳法的证题形式是德?摩根﹝1806-1871﹞所提出的.皮亚诺﹝1858-1932﹞的自然数公理中包含了归纳原理.

  (三)讲解例题: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3???n?1

  2n(n?1).

  【证明】(1)当n?1时,左边=1,右边=1,等式成立;

  (2)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即1?2?3???k?

  那么1?2?3???k?(k?1)?

  ?1

  2(k?1)(k?2)?112k(k?1)?(k?1) 12k(k?1), 2

  这表明,当n?k?1时,等式也成立. (k?1)[(k?1)?1].

  根据(1)、(2)可以断定,等式对任何正整数都成立.

  2.求证对于任何非负整数n,都有2n?n?1.

  【证明】(1) 当n?0时,20?1?0?1,不等式成立.

  (2)设当n?k时,2k?k?1.

  则n?k?1时,2k?1?2?2k?2(k?1)?(k?1)?1.

  n综上所述,对于任何非负整数n,都有2?n?1. 3.证明,其中n∈N*.

  【评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关键是第二步,要注意当n=k+1时,等式两边的式子与n=k时等式两边的式子的联系,或增加了哪些项,或减少了哪些项,问题就容易解决.

  【证明】(1)当n=1时,左边=1+1=2,右边?21?1?2,等式成立.

  (2)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

  即

  当n=k+1时, .则

  即当n=k+1时,等式也成立.

  由(1)、(2)可知,对一切n∈N*,等式成立.

  教师:数学归纳法只能在有了问题结论时才能使用,获取问题的结论需借助合情推理,所以,“观察—分析—归纳—猜想—证明”才是从发现问题至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如果问题与自然数有关,一般可运用数学归纳法去证明.

  教师:根据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利用数学归纳法证题时,上述两步骤缺一不可.如果只有第一步没有第二步的证明,则它是属于不完全归纳法,作出的结论就不一定真实可靠,而有了第二步的证明,在数学归纳原理的保证下,才使得结论是完全可靠的.但要注意,仅有第二步而无第一步的证明,结论也是不一定真实的.同时要注意,数学归纳法有别于上面提到的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它是根据归纳原理综合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的一种特殊的数学证明方法.

  利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某些与自然数n有关的数学命题,核心问题是用“n?k时命题成立”的假设条件证明“n?k?1时命题成立”,证明时要通过比较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才能实现中间的过渡.数学归纳法证较多地使用在关于恒等式、不等式、数列、几何以及整除类等问题中.

【数学归纳法的教学设计三篇】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12-27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04-2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找规律》04-06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08-24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设计03-24

小数乘小数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3-20

数学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1篇)04-21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学设计(精选5篇)03-20

数学《解简易方程》优秀教学设计范文07-02

人教版数学《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通用25篇)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