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劝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1-03-27 18:33:4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劝学》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的

《劝学》教学设计范文

  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劝学》教学设计1。

  2.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设想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荀子《劝学》篇全文共15节(有的选本是14节),这篇课文节选了其中的第1、3两节和第6节前半部分,是全篇的精华所在,都应视为教学重点──这是从内容方面来说的。从学习文言文的角度来说,则应以探究词义为重点。

  教学难点是第1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

  2.教学方法。

  本文的可读性很强,易于成诵,宜采用诵读教法。诵读要多次进行,一次比一次要求更高: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最后,教师要给学生示范背诵,必要时还可以逐句地领读。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3.课时安排。

  本课用2.5课时理解课文,教学生诵读。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以检查预习方式统摄全文;作者简介;诵读第1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2、3段;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前半课时):连贯背诵全文。(注:后半课时用于预习《师说》。)

  预习安排

  1.将下列各字的拼音写在课文中该字下面:

  輮(ru ) 虽又(yu) 槁(gǎo)暴(p) 砺(l) 参(cān)省 (xǐng)乎己 知(zh)明 跂(q) 生(xng)非异也 跬(kuǐ) 骥(j) 驽(n) 锲(qi) 镂(lu) 螯(o)

  2.朗读全文至少二遍。

  3.从课文中找出几句话作为你学习上的格言,抄在笔记本上,加以体会。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叫学生说说自己抄下了哪些句子。

  (主要的句子有:“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提问:秦以前还没有“对偶句”的概念,但先秦著作中已经出现了许多跟对偶句相似的句组,有些甚至算得上是对偶句,试从这篇课文里找出几个例子来,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劝学》教学设计1》。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提示学生:掌握这些句组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记诵这些课文。

  3.正音,然后齐读全文。

  4.提问:

  (1)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人们利用飞船却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请你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善假于物”。)追问:宇宙飞船的发明,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在上古时代,人们也是有发明创造的,课文中有没有提到这一点?(“舆马”“舟楫”都是人的发明创造,说明人是“善假于物”的。)

  (2)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久而成学。”这说的是学习的道理。在这篇课文中有哪些话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积土成山……金石可镂”。)

  追问:这段话的关键是哪个字?(“积”)

  提示: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才能有成。我们在初一时学过《乐羊子妻》,文中将学习比喻成什么?(“织布”)要积累就必须用心专一。

  二、作者简介。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后因避汉宣帝刘询的讳而改称孙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在齐国稷下(今山东临淄西北)任祭酒(官名);后去楚国,春申君用他为兰陵(今山东枣庄市东南)令,晚年定居该地,从事著述。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著有《荀子》,现存32篇。

  荀子在哲学上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他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著名论断,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强调天是物质的天,是没有意志的,人能认识天,就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他反对儒家的先验论,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的接触。在教育问题上,他和孟轲的性善说相反,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三、诵读第1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 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提示〕画“·”的虚词要轻读;加横线的虚词可读出延长音。

  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

  “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

  “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不同)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相同)

  “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2.学生练习背诵。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师生都不看书),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追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

【《劝学》教学设计范文】相关文章:

《劝学》教学设计范文(精选7篇)10-08

跳绳教学设计范文09-10

《太阳》教学设计范文04-09

《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04-09

《西湖》教学设计范文04-07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范文07-18

《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范文07-02

《电功》教学设计范文06-27

《刷子李》教学设计范文05-24

《画杨桃》教学设计范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