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国健康家庭理论与实践征文

时间:2021-01-04 18:38:52 实用范文 我要投稿

中国健康家庭理论与实践征文范文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基础、补充和延伸。下面是CN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欢迎前来阅读。

中国健康家庭理论与实践征文范文

  健康家庭理论与实践征文【1】

  自古以来,家庭是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单位,它既是个人生存的重要依托,也是社会构成中的重要元素。所以,无数健康和谐的家庭就会构成和谐的社会,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则是和谐家庭的重要保证。因此,千百年来,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是一贯的。但是,过去许多人认为,家庭教育是指家长对儿女的教育,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虽然不同时代的家庭教育存在不同的特点和侧重,但家庭教育的共性则是,不仅父母教育子女,夫妻之间还存在期待和劝勉,兄弟姐妹之间存在表率和示范,晚辈对长辈的规谏和交流等均属于家庭教育的内容。[1]也就是说,家庭教育不仅包括家长对孩子学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更包括道德层面的修养教育,以及相互间的影响等。在以两汉时期为代表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家庭教育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通过对这一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进行一番梳理和讨论我们可以发现,两汉时期的家庭教育内容对今天的家庭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扑责不是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特权

  所谓扑责,是指杖责或鞭笞。千百年来,“棍棒之下出孝子”是众多家长教育孩子时最直接有效的理念和方式,甚至被奉为家庭教育中的真理。正如《史记•律书》所云:“故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其实,整个两汉时代,家长对儿女进行教育时很少采取杖责或鞭笞的方式。据我们统计,整个前四史中,“杖”字仅仅出现308次,与之搭配成的名词或术语只有“授几杖”“衰杖”“法杖”或“鼓杖”等,而且这些词汇或术语大多不属于家长教育范畴,其中家长用杖责方式对儿女进行教育的方式仅有3例。一是《汉书•陈万年子咸列传》载,陈万年因儿子陈咸不听话而举杖责打,“万年大怒,欲杖之”。二是《后汉书•刘平传》所载,薛包的后母厌恶自己,责其分家独自生活,薛包不愿意。“包日夜号泣,不能去,至被欧杖”。三是《汉书•崔烈传》所载,崔烈花钱买官后,因儿子抨击其行为属铜臭之举故而恼之,而“举杖击之”。上述仅有的三例属于家庭教育中的特殊情况,并不是家长对儿女的常态教育行为。不仅如此,有时候儿女犯了错,家长恼怒自己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反而要杖责自己。据《后汉书•淳于恭传》载,“后崇卒,恭养孤幼,教诲学问,有不如法,辄反用杖自箠,以感悟之,儿惭而改过。”该句话的意思是:叔父淳于恭在教育不听话的侄子时,不但没有杖责侄子,反而要杖责自己的失职,结果使侄子大为感动,使其羞愧而自觉改过自新。从总体上来说,两汉时期,家长以杖责方式教育儿女的方式比较少见。相反,我们发现,杖责行为出现比较频繁的记载多见于皇帝、官员对臣子或下属的责打。从心理惯性的角度来说,这些情况体现了皇权的优越性,而家长很少扑责儿女则体现了家长爱护儿女的天性。同时说明,在家庭教育中也基本上不存在后世所谓的“家庭暴力”。

  二、家庭成员注重品德教育和相互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家风”或“门风”是家庭成员在长时间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活模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家风”或“门风”是所有家长的共同心愿。但良好“家风”和“门风”的形成取决于所有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而且要通过所有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所谓的好家风或好门风。两汉时期的个体家庭教育已经开始注意家庭成员的道德修养,强调相互影响的重要性。首先,家长自觉注意道德修养,并影响儿女。在汉代个体家庭教育中,父母并不是单纯对子女进行说教,而是注重自身修养对儿女起到的表率作用。正所谓,“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凌,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具体来说,两汉时期,家长的品德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求儿女“近有德”、尚节俭,注意心灵美的陶冶。据《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刘邦临终写《手敕太子》,反省自己年青时认为读书无益的错误,告诫太子刘盈要勤奋学习,对开国元勋“萧、曹、张、陈诸公侯”要以礼相待。据《后汉书•郑玄传》载,东汉郑玄以书信的方式教诫儿子郑益恩时,要求他“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蔡邕作《女诫》篇教育女儿:“……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愚者谓之丑,犹可;贤者谓之恶,将何容焉?”蔡邕要求她不仅要注意日常的梳理打扮,更不可忽视心灵道德的修饰。第二,父母坚持道德准则,为儿女作表率。据《后汉书•张湛传》载,张湛“矜严好礼,动止有则”。张湛严于律己,不但做好妻子儿女的表率,即使对待乡党,也是“详言正色”。被周边地区的士大夫奉为楷模,“三辅以为仪表”。《汉书•王陵传》亦载,王陵与刘邦有故交,秦末分别起兵,后王陵归顺刘邦,项羽为了逼迫王陵投降于己,于是把王陵的母亲抓住作为人质,“欲以招陵”,但王陵的母亲悄悄对汉使说:“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勿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上述事例中的父母均身体力行,以“好礼”“忠”“义”等良好的道德准则,在精神上给予儿女们极大的教育和表率。其次,儿女以良好的品德影响父母。与父母重视儿女品德教育相映成辉的是,儿女也可以用自己良好的品行来感化或影响父母。

  据《后汉书•乐羊子妻》载,有一天,别人家的鸡跑到乐羊子家,婆婆据为己有,并“盗杀而食之”,乐羊子妻载饭桌上“对鸡不餐而泣”,且曰“自伤居贫,使食有它肉”。意思就是说,都怨自己不能干,让家里这么穷,否则,就不会让餐桌上出现别人家的鸡了。婆婆听后甚为惭愧,“竟弃之”。《三国志•吴书•全琮传》亦载,父亲全柔“尝使琮賫米数千斛到吴,有所交易。”儿子全琮竟然“皆散用,空船而还”。父亲大怒,全琮解释说:“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方有倒悬之患,故便赈赡。不及启报。”意思是说,我们要买的东西并不是很着急,而如今连士大夫们都没米吃了,救人性命乃头等大事,所以,我就把米救济给缺米的人了。最终全柔对儿子的行为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认为全琮很有出息。上引事例中的乐羊子妻和全琮,分别以高尚的品行和急人所难的大义之举,分别影响了自己的婆婆和父亲。这种事例无论是在汉代,还是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其意义尤为突出。第三,晚辈对长辈可以规谏。两汉时期,晚辈对长辈的规谏也应该属于家庭教育的范畴。而且这种规谏文献中是经常见到的。据《后汉书•杨厚传》载,“厚母初与前妻子博不相安,厚年九岁,思令和亲,乃托言疾不言不食。母知其旨,惧然改意,恩养加笃。博后至光禄大夫。”杨厚对母亲不能善待异母兄长杨博的行为不以为然,用绝食的方式进行抗议,终使母亲幡然改悟。同时代的典籍中也对晚辈的规谏持赞同,甚至鼓励的态度。《孝经》云:“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所以,有人认为,谏诤是善意的,作为臣属、子女,能够在君主、父母有不义行为时,不是听之任之,而能够以谏诤的形式加以劝阻,使他们往好的父母发展,这就维护了个人、家庭的利益。而且,谏诤对愚忠、愚孝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民主性。所以,谏诤不仅在国家治理中,而且在家庭事务和家庭教育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从总体上来说,两汉时期,品德修养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如果父母能够严于律己,就可以为儿女做好表率,就可以树立良好的家风和门风,反过来,儿女们具有良好的品德也可以给父母带来积极的影响。上升到国家、社会的高度,德政和德教是汉代士人的理想追求,也是他们对统治者斗争的武器[4]。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汉代的家庭教育对推动社会的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

  三、家长重视子女的学业教育,家学盛行

  两汉时期,修习经学的风气较为流行,尤其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念被统治者认可之后,很多儒生通过修习经学得到察举、征辟,一跃成为公卿,从而提高了家庭声誉和门庭地位。正如《汉书•儒林传》所载,“自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并封侯,天下学士糜然乡风矣”。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兴家”的理念迅速流行起来。而且,专门从事教授的人也迅速增多,其中有一部分教授之人侧重于对子女或族人的传道授业。我们这里所说的授业角色,主要是指家庭(或家族)内部成员。在封建时代,父辈是家庭或家族之长,他们担任着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5]。汉代典籍中,有关家传学业的记载比较多。如《汉书•刘向子刘歆传》载,“刘向三子皆好学:长子伋,以《易》教授,官至郡守;中子赐,九卿丞;少子刘歆,为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贵幸。复领五经,卒父前业”。《汉书•王吉子骏传》载,王吉与儿子王骏,“吉兼通五经,能为驺氏《春秋》,以《诗》《论语》教授,好梁丘贺说《易》,令子骏受焉。骏以孝廉为郎。左曹陈咸荐骏贤父子,经明行修,宜显以厉俗。”《后汉书•耿弇传》载,耿弇父耿况“学《老子》于安丘先生”“弇少好学,习父业。”从上引事例和文献所载我们发现,两汉时代,很多家庭中的授业学习大多是儿女受长辈的影响而自觉学习,并不是因家长的强迫而学习。同时,到东汉时期,很多家庭的儿女自觉继承并发扬了父辈的学业,也就是所谓的子传父业。据统计,《后汉书》中有关子传父业且影响较大的记录就达近二十条。正如吕思勉先生所云:“谓汉世百家之学皆衰非。”[6]这应该是对汉代家学教育发展情况最中肯的评价。汉代教育执行的是“通经致用”的原则,昭帝、宣帝时期,治经儒生更多地以经术参与到政治活动和政权建设之中,经学在施政过程中的作用大大增强。家长鼓励子女研习经典与汉代的选官制度存在很大关系。客观来说,家长鼓励子女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走上仕途,进而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在任何时代均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在汉代家庭教育中,单纯就学业教育而言,家长对对子女的规划和管理是得当的,对后世的家庭教育也产生巨大影响。

  四、汉代家庭教育的特点对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汉代家庭教育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是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产物。这一产物虽然产生在两千多年以前,但其本身所具有的积极因素,对促进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这些积极因素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现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

  首先,就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权力而言。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父母(尤其是父亲)是家庭的主宰,其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儿女必须无条件执行父母的决定,否则就是家法伺候,“棍棒之下出孝子”就是最好的诠释,这种观点直到今天仍或多或少地存在。其实,汉代家庭教育中,强调更多的是父母的义务和责任,而权力是次要的。也就是说,对儿女的品德修养、学业,乃至择业、择偶等方面,父母均有权参与,但都不是强行做主。相对而言,在各方面高度发展的今天,很多家庭中父母的“霸权”仍然顽固存在着,他们肆意干涉着孩子的方方面面,从小学择校,到读大学专业的选取,甚至在配偶的选择等,时时处处闪现着父母的干涉和权力,从而引起儿女的逆反和反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代家庭教育与管理中,有些父母的思想和认识远远落后于汉代的家长,这也是现代家庭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二,在儿女的教育与择业方面。两千多年以来,“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一直深入人心。随着汉代“经学”兴盛,尤其在设立“五经博士”之后,家庭生活中,父母非常希望儿女“通经致仕”,但父母更多地是为儿女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教育环境。他们虽然很希望自己的儿女通过修习“经学”而走上仕途,但一般不会强迫。也就是说,年轻人是否通过修习经学而走上仕途,往往取决于自己的爱好或志愿,而不是父母的决策,更不是迫于父母的高压。即使在一些经学大师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也是对儿女进行引导,而不是强迫。汉代个体家庭中,父亲是儒生或官员,而儿女从事其他职业的情况是常见的。这种家庭教育中的“民主”不但保证了家庭的稳定与和谐,也可以让年轻人更容易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所以,这种情况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应该更具有实际意义。

  第三,在儿女的品德修养与熏陶方面。汉代家庭教育中,在品德修养方面最明显的特点是父母的表率作用与相互影响。汉代父母并不是单纯对儿女进行说教,而是更强调家长自身品德修养的表率作用。也就是说,家长一方面要求儿女“近有德”、尚节俭,注意心灵美的陶冶,同时,父母的言行非常注重坚持道德准则,为儿女树立好榜样。与父母重视对儿女进行品德修养教育相映成辉的是,儿女也可以用自己良好的品德或行为来感化或影响父母的不当之处。有时,儿女还可以用劝谏或交流的方式来影响父母。上述这种情况则是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中“言教不如身教”的最好证据。现代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品德修养教育方面,很多家长停留在“言教”层面,而且不少父母没有起到表率作用,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虽然我们不能强调每个家长都要去读一下汉代典籍,但其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其借鉴价值是很高的。从总体上来说,汉代家庭教育所呈现出的特点虽然有时代的因素,但其普遍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两汉时期,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对中下层个体家庭产生了重要影响。反映在家庭教育事务中,家长虽然具有较高的权威,但在对儿女进行教育时,十分强调家长的表率和示范作用。同时,所有家庭成员注重加强品德修养,并相互产生积极影响是当时家庭教育方式的主流。过去,有学者认为,“家长握有儿女的教育权、择业权。家长不但有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主观意向教育子女的权力,还有权为子女选择教师,为子女择业定向,而不考虑子女个人的需要和意愿。”这种观点应该是针对后世的家庭教育而言的,套用到汉代是不恰当的。因为,两汉时期,在家庭事务中,家长的绝对权威尚未完全确立,更多强调的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加之特定的`历史环境,在当时的家庭教育中还存在不少“民主”的成分。这些“民主”的成分,对现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健康家庭理论与实践征文【2】

  数年来,无论是在教育成熟的欧洲国家,还是在正在教育问题上摸索的国内,一提起孩子逆反,家长们都会感到恐惧。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如同洪水猛兽,它准备袭来之时,便会危机四伏,令人措手不及。尤其是当家长们毫无防备,或者不懂得怎么去缓解孩子的这种逆反情绪的时候,事情往往变得更加棘手。早在上本科时,我被分配到大学所在城市的一个中学实习,作为初二一个班级的学生的代理班主任。通过一个学年的观察,我发现正处于青春期中期的孩子,逆反情绪最为高涨。作老师和家长的,一般情况下,在分析别人家孩子的问题时,往往头头是道。可是一旦自己的孩子出现了同样的问题,解决起来也是一头雾水。通过我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领悟,我渐渐了解到,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个单一固定的问题,它很灵活,但也可以寻找到规律,从而解决孩子的逆反情绪。首先从几个方面,也从我所理解的角度,来分析一下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首先,家长和孩子们在认知方面无法统一。孩子从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人格,家长很多时候不能平等的看待孩子的人格,不懂得尊重。更多时候,家长们只是把孩子视为自己的“一部分”,进行粗暴的管理,更有甚者会用体罚、打骂等暴力方式强制的来显示自己的权威地位。而孩子虽然是一个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个体,但人格也已经基本形成,这样做,只能让孩子更不信服,造成他们更不愿意跟家长们沟通,从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此时,家长们更会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去埋怨自己的孩子不懂事,不如别人家的孩子,隔阂由此而生。

  其次,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同样也会造成逆反情绪的出现。家长们虽然苦口婆心,但是遇事不讲究方法,唠唠叨叨。很多家长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过于苛刻的要求他们,规范他们的行为,否定他们的一切想法。这样的做法会降低孩子们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是失败的,无用的。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厌烦,产生逆反心理。我的好友到现在已经在读研了,仍然时常找我聊天,一吐烦闷的情绪,理由很简单,他认为他父亲很唠叨,老生常谈,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对的。而小孩在青春期的时候更是思维爆炸的时期,他们有更多的想法,当然有很多想法一定是不正确的,但家长也要掌握方法与孩子沟通。如果一直唠叨,反而正确的也会被当成错误的,非但没有让孩子纠正自己认知上的错误,反而让孩子更抵触,更不愿意听取家长们的意见。

  再次,青少年还没有合理掌控情绪的能力。青春期的孩子由于生理方面的加速变化和心理发展不平衡,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不适。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应该对自己的事情有决策力,凡是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另一方面,他们毕竟心智还很幼稚,社会经验不足。当面临困难时,他们还是无法独自解决,从而产生很大的甚至是突发的情绪波动。这就给家长出了一个大难题。尤其是初为人父母的家长们,对孩子的这种变化手足无措。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而孩子们由于受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观念具有幼稚性,他们更加不理解大人们为什么非要和他们“做对。”

  另外,青少年和家长的角色定位冲突。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最突出矛盾就是青少年渴望扮演的角色和长辈们对它们期望扮演的角色要求之间的矛盾。青少年生理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会给他们带来困惑和小小的欣喜,男孩会觉得自己越来越像爸爸,所以也渴望自己能像家中的男主人一样拥有同样的决策力,但他们往往只享受拥有“权利”而忘记要履行“义务”。而女孩则开始渴望自己变得更美好,像妈妈一样化妆,穿成年人的衣服增加自己的“成熟感”。此时,父母会觉得孩子们的此类变化很不可思议,也无法理解。再加上社会舆论的倒向,家长们会失落的认为自己的孩子变成了别人眼中的“坏孩子,心中产生焦虑,直接表现为对孩子的不满、责备。青少年则因自尊心没有得到尊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了很强烈的逆反心理。”青春期晚期,是青少年第二性征发育本成熟,心智飞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认知和情绪都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这一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基本形成,有了自己的一套信念和想法,同时,这一时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表现的最强烈的时期。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方面。

  一、对榜样的力量“不感冒”。许多家长们在看到青少年的一些强烈的变化时,希望能够用先进人物的榜样力量来感化他们,达到教育的目的,也希望青少年能够由此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邪归正”。但不料结果却适得其反,他们非但没有按照家长期望的样子发展,反而对先进人物加以讽刺和挖苦,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没脑子的投机家”。

  二、对家长们的良苦用心视若不见。发现青少年逆反心理强烈时,家长们心急如焚。几乎每天都变着花样的找孩子谈话。一会儿表扬一会儿批评,乱了阵脚。尽管这种方法几乎是无用的,但孩子们丝毫没有感激之意,只认为家长在给他们灌“迷魂汤”,只是想让他们乖乖听话,好显示自己的权威。而老师们对学生的逆反行为也是毫无办法,因为在进行批评后,他们不仅会不服气,还会有其他学生为此打抱不平。

  三、对正面宣传的抵触心理。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会随意的拿出一些社会上个别反面例子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也有一些青少年为了反抗而反抗,只为给自己争取更多的发言权,从情绪的角度出发,对正面的人物做饭面宣传。

  四、青少年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家长给与的规矩很抗拒。他们认为这些东西都是无用的,不遵守也不会怎么样。所以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的破坏制度,违反规定,和家长以及校方领导发生冲突,从而更激发了他们的叛逆心理。虽然青少年逆反现象原因很多,现象又难以解决。但青少年是社会进步,国家昌盛的基础。家庭、社会和国家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所以,如何避免和解决青少年逆反情绪的问题,也是值得重视起来的。下面我从几个角度,仅为正在承受困扰的家长和老师们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作有学识、讲究方法的“聪明型”家长。用心的去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也是必修课。通过学习一些浅显易懂的发展心理学知识,就可以很轻松的掌握孩子在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这样就能理解自己的孩子逆反情绪背后的原因,从问题的根本入手,更容易解决,方法也更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有方法的家长更容易轻松的解决问题,也能根除问题,避免问题的发展。

  其次,试着婉转的去提出问题,无棱角的纠正他们的错误。当孩子出现错误时,不要过份的指责与强调,因为如果强硬的去指出他们的错误,就没有充分的尊重孩子,这样,就激起了他们反抗的情绪。奇怪的是,绝大多数人却都喜欢这么做。他们总是喜欢纠正孩子,指出孩子的错误,对于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去泼冷水,通过这些来证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与价值,希望让孩子继续依赖自己,却不明白,越这样做,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强。这样的做法是不理智的,也是不聪明的父母才会选择的方式。

  再次,进行有效谈话,做孩子的倾听者。在和孩子协商得到孩子同意的情况下和他进行平等的谈话,如果他有很多不满或者困惑,需要倾诉,这说明他已经开始对家长寄予希望,希望家长能够理解他。在孩子进行倾诉时不要打断他。这个积极倾听的过程既能够让家长了解孩子的近况,了解他们心里的困惑和委屈,也能及时发现问题,对症下药。这便是聪明的家长选择的方法。

  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是,用巧妙的方法取代没完没了的唠叨。试着运用一些技巧让孩子自己做出改变。如:对于孩子早恋这件事,家长可以试着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培养他的兴趣,让他渐渐发现什么才是这个时期该做的事,从而自己放弃早恋,专心把精力转回到学业上来。这样的方法好过生硬的拆散和劈头盖脸的训斥,同时孩子也会对自己的父母刮目相看。青少年的教育是多年来教育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也是教育过程的难题,但是只要我们不懈努力,从孩子的切身利益出发,讲究方法,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健康家庭理论与实践征文【3】

  我们先来看看《一位父亲给梦鸽女士的信》:“我是一名父亲,理解做为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候那种不惜代价的救子心理,我不认为李某某是个罪大恶极的人,毕竟他也许只是个孩子(抱歉,我只能说也许),把他送上被告席的不是杨女士、不是法院,而是你———梦鸽,他的母亲。……”

  李天一:4岁时获得“申奥大使”的称号,并学习钢琴,师从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韩剑明先生;8岁开始学习书法至今,师从清华大学方志文先生。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希望杯青少年儿童钢琴比赛二等奖、中国作品演奏奖。全国少儿钢琴比赛金奖,第八届北京钢琴艺术节优秀演奏奖。连续三届荣获爱我中华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铜、银、金奖,并入选2009激情奥运爱我中华青少年书画双年展。2009年入选为最年少的海淀区书法协会会员。2005年李天一因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当他在未成年管教所服刑至18周岁时,还要被移送到专门关押成年罪犯的监狱。他不满18岁就开车上路,母亲是支持的,在他的眼里,母亲不是支持他开车,而是支持他知法犯法,法律对他来说,儿戏而已,出了事爸爸妈妈会替他摆平的;他不满18岁就打人劳教,出来后母亲又给他买了辆新车,在他眼里,被劳教不是受惩罚,相反还能受到奖励;他不满18岁就打人后流连酒吧,母亲也是支持的,是母亲给了他时间、给了他钱,在他眼里,家长支持他“玩玩而已”,无论是酒还是女人;他拒不认罪母亲是支持的,因为母亲还在到处嘶吼着告诉大家,杨女士如何不对,小伙伴如何不对,酒吧如何不对,法官如何不对。在他眼里,他没有错,错的是周围的一切。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而且也有报酬,譬如好花从泥土里出来,看的人固然欣然的赏鉴,泥土也可以欣然的赏鉴。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重要,但是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首先应该是启发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我从报上读到过美术家韩美林作了一幅画,送给两三岁的小朋友,小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又很快把画拿来要韩美林签名,问他签名干什么,小孩说:“您签了名,这画才值钱!”可惜呀,这么小的孩子已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的教育不得不引起注意。一个人的成长和知识积累离不开家庭,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孩子是父母的缩影。经验告诉我们,优秀孩子和优秀的人才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长期以来有这样的误区,“爱孩子就要满足他的所有需求,家里就一个孩子,不给他给谁,父母挣钱就是为了孩子。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孩子需要学习大量的知识,一定要把孩子送进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好的中学、好的大学,而好学校的标准就是升学率与名气。为了增加竞争实力,周末和假期要参加大量的兴趣班和辅导班”。

  父母无私的爱也该有个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家长的责任,要确保孩子走正路,完成家庭作业,不要整天坐在电视前或玩Xbox游戏等。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奢侈品是,1、信仰和理想;2、真诚和慈悲;3、质朴和童心;4、快乐和健康;5、正直和勇气;6、魄力和信心;7、睡眠和假期;8、胸怀和心态;9、良知和道德10、经历和故事;对我们成年人是如此,对中小学生也是如此。当今社会所最需要的不是活跃在各个领域的“精英”,而是一代又一代成熟的、理性的公民,在生命本身面前,一切荣誉与地位都是过眼云烟。因此,对孩子而言,健康的身心比什么都重要。对人生而言最持久的耐力来自于健康的身体、心智和兴趣。

【中国健康家庭理论与实践征文】相关文章:

健康家庭理论与实践征文精选201608-29

2016年关于健康家庭理论与实践征文08-29

中国传承中华文化营造美德家庭征文08-21

征文:幸福中国07-30

美丽中国征文05-25

幸福家庭征文02-22

我的书香家庭征文06-07

家风家庭家教征文01-20

理论与实践的名言警句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