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三年级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手抄报

时间:2022-07-27 06:51:10 手抄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三年级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手抄报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古代的电风扇

小学三年级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手抄报

  小学三年级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手抄报

  电动风扇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值得我们骄傲的是,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年前已经制造出巧妙的人力风扇。

  未有电风扇之前,人们取凉解热一般是用手摇动某些比较轻薄的东西,使之产生微风,因而取凉,扇子由此发明。古人制造扇子,或用羽毛,或用布绢,或用纸张,无论何种材质制作的扇子,来回摇动得到的微风只在一两人之间,扇凉效果有限。

  近读《西京杂记》,卷一中有这样的记载:汉朝时“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连七轮,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由此可知,早在汉朝时,已经有人制造出一种以轮叶拨风的大型扇凉器具,其取凉效果非常可观。

  由于这段文字的描述很简单,我们无法准确得知这种古代大型风扇的真容究竟如何。不过,依情理可判定,它的拨风方式应该是轮形旋转拨风,即在巨轮上安上叶片,七个轮连在一根轴上,轴的一头设有摇动手柄,只要摇动手柄,七巨轮作快速旋转,室内空气被搅动起来,达到一屋凉快的效果。这种大型风扇其时当属高科技专利产品,是皇家贵族专享的“豪华家电”,民间难以见到,自然也就不会有“山寨”版仿制品出现。久而久之,这种古人的聪明才智只能见于古籍了。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古代兵器之火箭

  火箭是中国古代一种能够自身向后喷射火药燃气,利用燃气向后喷射时产生的反作用力飞行,从而攻击目标的远程兵器。“火箭”一词最早见于《魏略》,该书说到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蜀国出兵攻打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魏军“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不过,当时所谓“火箭”仍然以弓弩发射,只不过是在箭杆上捆绑一些易燃物用以纵火而已。靠火药燃气反作用力飞行的火箭问世后,依旧沿用了“火箭”这一名称,但武器原理已根本不同。

  北宋时期,民间已经出现了利用燃气反作用力推动的火箭“起火”,只不过当时仅用于观赏。南宋初期,这一推进技术开始用于军事,出现了最早的军用火箭。早期的火箭只是在普通箭杆上捆绑一个火药筒,发射时用引线点燃火药,燃气从尾部喷出,产生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前进。其构造虽然简单,但组成部分却很完整,已具有现代火箭的雏形。

  此后,火箭技术不断提高,明代时已非常完善,不仅有单支火箭,还先后出现了并联火箭、有翼火箭、多级火箭和多发齐射火箭等多种武器装备。“神火飞鸦”既是一种多筒并联火箭,也是一种有翼火箭,同时点燃4支火箭产生推力,最远能飞行300多米。“火龙出水”,则是一种多级火箭,龙首尾两侧各装一支火箭,龙腹内也预装数支火箭。发射时,先点燃首尾两侧的4支火箭,推动火龙前进。待4支火箭燃烧将完时,自动引燃龙腹内的火箭,使之自龙口飞出,继续飞向目标。“一窝蜂”则是一种多发齐射火箭,事先将32支火箭的引线全部连在一根总线上,点燃总线,所有火箭同时齐射。

  早期火箭的杀伤部位就是传统的箭头,后来逐渐演化到以火药自身的燃烧爆炸进行杀伤,杀伤威力更大,此时箭体仅作为火药载体使用。火箭的发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逐渐出现了筒、柜等发射装置以方便定位定向。明代后期,还将发射装置固定在推车上,进一步增强了火箭发射的机动性。

  大约14世纪末,一个叫万虎的中国人在一只椅子上捆绑了47支大火箭。他坐在椅子上,两手各拿一只大风筝,希望依靠火箭的推进力将自己送上天空。尽管这一试验没能成功,万虎本人也因此失去了生命,但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载人火箭飞行。万虎因此赢得了全人类的尊重。1959年,人们将月球上一座新发现的环形山命名为“万虎环形山”。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传统节日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来源之处。

  节日的发展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节日的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小学三年级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手抄报】相关文章: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手抄报07-27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07-27

小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07-27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内容资料07-27

中国人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07-31

2015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07-27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小暑节气的由来08-05

2015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内容资料07-26

2015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内容07-27